科技创新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核心

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1

一、科学技术在国有林区应用的现状:

(一)林区人对科技作用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林业普遍被视为是“靠天吃饭”的产业,“挖坑栽树”而已,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普遍林业科技投入及研究开发与应用很低,这种思想观念的主导支配作用导致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差。人的认识水平决定人的行为模式,正是由于人们长期对科技的认识不足,因而最终导致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严重滞后。

(二)科技创新体制不健全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综述,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但我国的林业科技体制一直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而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往往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脱节,导致林业科技创新主体和供求错位。这种体制也决定了科技经费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企业用于科技投入的经费势必会非常有限。高建在分析R&&D经费结构时,将其分为三种结构类型:即R&&D经费来源结构,R&&D经费分配结构和R&&D经费使用结构,从科技经费来源结构上看,发达国家基本以企业投入为主,而发展中国家则以政府投入为主,占投入总额的80%左右;从科技经费分配结构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配给企业,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配给政府科研部门,均超过了50%以上;从科技经费使用结构上看发达国家主要用于实验发展上,这与发展中国家比较相似,但发展中国家用于基础研究的科技经费相对比较少。

(三)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

据有关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而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是一项群体活动,需要掌握各方面知识和技术的人员联合行动。

二、林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一)林业科技创新具有典型的公益性

由于林业生产和林业科技的特殊性,林业科技创新是典型的公益事业,而这一特征主要由林业、林业科技创新及创新技术的采用等特性所决定。第一,由于林业生产具有山区性和偏远性等特性,因此,我国林业生产单位相对较小,一般都以林场和采育场为主,因而不能像工业企业那样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与经营。其次,由于区域行政区划的原因造就林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且气候、土壤等因素对新技术的普及都存在影响,因此,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范围。这一点与工业生产上新技术的推广完全不同。在工业生产领域,世界上哪个地方的新技术基本上都可以在生产实践中按一定的模式使用。第三,林业科技创新既受经济规律支配又受生物规律支配,林业科技创新的运行还受自然力的影响,且由于林业生产周期较长,必然使得林业科技创新的周期和所需时间较长,一般至少需20年左右,在时序上相对落后于其它产业。第四,林业除具经济效益外,还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业是公益性事业,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种功能。第五,林业科技创新的潜在需求量比较大,但现实有效需求却明显不足。林业可持续发展呼唤技术创新,但我国的林业生产第一线却大都还是停留在粗放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

(二)林业科技创新受需求和供给矛盾的双重约束

林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主体、资源、信息等诸多发展条件,其中最重要、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主体。现阶段主体主要由政府、林业科技机构(林业科研单位和林业高等院校)和林业生产单位组成。这三种主体的需求与能力,构成了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和主要内容。林业生产单位作为林业科技的需求主体,但政府作为林业科技经费、科技体制、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提供者,也是林业技术供给主体。林业科技创新过程可简化为技术需求主体和技术供给主体双向互动过程,需求是创新的动力,而供给是创新技术价值的体现。现在的问题是,林业技术创新受需求不足与供给不足的双向约束,严重阻碍着林业科技创新。因此,必须解决林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三)市场机制制约林业科技的持续创新

林业科技创新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市场机制无法保证林业科技的持续创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如果将大部分林业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动交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则由于难以实现创新收益而将使创新机构面临经费短缺、成果转化率低的困境,从而不能有效地对资源或需求就林业技术进步的诱导做出积极的反应,严重阻碍林业科技的持续进步。同时也正是由于林业科技创新的这一公益性特性,使得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效问题不可能完全通过专利制度来解决。

三、实施林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一)林业科技创新战略构想

1.政府行为创新战略。政府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优惠政策设计和操作、科技体制和制度改革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包括三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一是政府在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投入与参与;二是通过建立和健全必要的、完善的政府职能和行为,强化政府的作用;三是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组织建设和环境优化等推动和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2.主体行为创新战略。林业科技机构(林业科研机构和林业高等院校)是林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是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林业生产单位是技术需求的主体。然而,在当前林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着创新的三个主体互相分离的问题,这与林业科技创新、林业科技发展及林业的可持续经营的客观需要极不相符。因此,林业科技创新首先应从体制、制度入手,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将林业科技机构定位到科技创新主体的位置上来,并从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对科技机构给予必要的支撑,使宏观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适应于科技创新主体的要求,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林业科技机构持续性的自觉行动。

3.系统创新战略。在林业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进程中必须实施系统创新战略。即在林业科技创新中应注重改革、创新、发展协调化;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创新主体、需求主体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系统化;林、科、教和产、学、研结合化;科技、经济、社会紧密化。系统创新应把科技、教育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大科技投入,并将科技投入视为生产性投入,从而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林业科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强化林业科技的竞争力,促进科技健康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26-02

企业要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成效,首先要了解全球竞争环境和全球环境的性质。许多学者们相信有两种力量在全球环境中起着作用。其一是全球化的压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断增长的研发费用以及逐渐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都要求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寻求全球影响力和效率。全球范围内政治和文化渗透以及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强化了这个压力。此外,许多公司已经通过世界品牌战略获得了成功――日本电子企业仅仅是其中的部分例子。对许多人来说,世界正在变为一个整体,如何应对世界范围的挑战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其二是本土化的压力,也在彰显。在全球一体化的同时,本土文化传统仍在坚守。对全球化产生影响的技术力量,同时也引致并强化了本土化的行为。

企业国际化经营不论采用单纯的全球战略(世界产品导向)或是采用多国战略(多地区产品导向),现在都面临着两种压力的影响。此外。同时建立全球影响力和效率、本地差异化与响应的需求也要求公司去寻求另外一种重要的优势。即世界范围内的产品创新及应用推广。在某个市场上得到普及的产品创新可能会加强公司在另外一个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一个地区有效的市场战略,也会在另一个市场上显示其威力。

1.经营风险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来自于自身内部经营性风险和外部市场性风险。内部的经营性风险会导致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绩效难尽人意,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在国有资产流失导致的“公地悲剧”。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产权交易、债务重组缺乏科学操作规范,市场秩序发育不完善,管理混乱,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评估体系不严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借企业改组之机中饱私囊、非法侵占国有资产以及地方政府强制企业“拉郎配”、甚至权钱交易等等。然而,其深层原因无外乎在放权让利的过程中企业经营者获得的剩余索取权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监督机制,更进一步地讲,国有资产自身固有体制弊端――所有者主体缺位――导致的对国有企业有效监督的缺乏是国有资产流失“悲剧” 的症结所在。

2.外部市场风险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十分有限。国际性的跨国企业必然是规模足够大,历史足够长,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充沛的市场份额的资本型企业,与国内企业刚刚起步的国际化经营相比较,国外的大型企业已经发展到更高的层次。中国企业产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期,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或者没有健全的条件下走出国门,必然同时面临既要在外部学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又要在内部完成现代企业治理和管理结构改革的严酷挑战。

3.技术与制度落后造成的风险

从科学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角度看,很多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缺乏产品科学自主研发能力,如果一味停留在产品引进改型阶段,缺少真正从事创新型研发活动,新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外方的手中,导致长期缺少自主品牌,知识产权无法得到保障等后果,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国企业要真正实现国际化,首先要明确企业发展和成长路径。其关键之处在于培养企业在现有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科学技术创新谋求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在国际化经营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否则缺少核心竞争力,即使今天靠本土市场和低成本换来的所谓国际化,明天必然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其次是从制度的引进和消化角度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缺少必要的制度安排,现行的一些国际化经营,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只有一个框架,缺少明确详细的规程,缺乏可操作性。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明确性差,审批制度僵化,效率低,资本市场不规范,流动性低下,亟待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制度和经验。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要与国外法律制度安排相适应,不能盲目经营。

4.利益结构的不均衡导致的风险

当今社会,从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来看,只存在阶段性主流利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共同利益。转型期的利益结构是动态发展的。中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收入不高,人均占有国内资源水平也不高,因此,经济转型初期的国家利益着眼点在于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与促进经济发展上。企业的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由此面临着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其一,国有企业负担外溢影响到国家利益。由于体制原因,中国国有企业长期累积形成的债务负担重、冗员过多较为严重,经过近几年来的改革,这种现象虽有缓解,但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步骤和发展趋势,国际化经营必将造成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失业,必然剥离企业不良资产,也必然会将一些企业社会性负担外溢到社会形成国家负担,甚至在制度安排缺失的前提下,成为滞化社会福利、抑制生存自由、破坏和谐安全的隐患。其二,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着“盈利”和国家战略安全的选择。国有企业同时具有“经济人”谋利本性与承担社会责任的职责,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国有企业又会背负国家战略安全的责任,此种情况下,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在特定情况下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就会成为国家全球化战略的工具,甚至会以企业经营绩效作为代价,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1.环境、制度的创新

当前中国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相当市场化了,而国内政府以既定条件人为地构筑一个相对封闭的经营市场,凭借国内不全面的、短暂的市场经济“经验”对企业进行缺少“规制”的规制,市场价格与市场公平无从谈起。这种内部环境必须改变。众所周知,经济的基础因素由法律、规定及机制构成,它是决定经济主体是否愿意投资于资本、技能以及经济长期发展所需技术的主要因素。如果基础性的改革把经济体中的激励机制从鼓励资源转移转向生产性的活动,就可以起到鼓励投资、技能累积、技术转变和更有效地利用投资。一种偏爱生产性活动的政策体制就是鼓励企业多进行产品的创新和交换,其中稳定的环境非常重要,一个经常变化政策体制的经济环境肯定是不利于投资的。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正在出台和执行,这弥补了制度学说的另一个环境变量,即法律法规的执行。

2.科学技术的创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保罗・罗默(Paul Romer)和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学派强调技术进步内生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罗默假设总体技术进步来自对实物资本的投资,用生产中的累积投资代表知识的积累,直接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卢卡斯则通过人力资本要素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他认为,人力资本水平的增长是对人力资本建设进行投入(包括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的结果。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发展中国家努力投资于人力资本,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同意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许多经济学家着力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寻找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已经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经济学家们力求从国家开放度、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政府管理、法制建设、减少腐败和加强市场导向等等方面寻求技术进步的根源。但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灵丹妙药就能解决的问题,其过程是复杂的,成功需要许多因素,其中制度和经济基础因素尤为重要。罗默认为,一个好的创意能使给定的一组投入得到更多或更好的产品。创意能够改进生产技术,但是创意与其他经济商品具有截然不同的本质,即创意是非竞争性和部分非排他性的,一旦它被发明出来既可以被一个人使用,也可以被一千个人或更多人使用,而不用增加额外的成本。与一般商品不同,新创意通常会产生部分发明者不能获取的利益,即产生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距离。

3.经营战略的创新

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应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稳定经营、开发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或通过吸收、合并其他行业的企业,以完善产品业务结构或丰富产品组合的一种经营模式。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是由著名的产品市场战略大师安索夫(H.Lgor Ansoff,1965)提出的,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成长或扩张行为。目前,发达国家的多数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几乎都采用了这种经营战略。

企业发展多元化并非是现有的产品业务已经发展到穷途末路,市场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或无利润可赚的地步,而是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把企业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率的业务上。当企业进入国际化经营后,资源能力的不断积累和产品业务市场的有限性矛盾会逐渐显现出来,企业必须为过剩的资源寻找出路,同时也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从表面上来看,多元化的选择包括两个问题:业务维度和业务规模,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统一的。确定了业务规模也就确定了业务维度,反之亦然。那么是什么决定着企业的业务维度呢?粗略地讲,它是由企业的内部特征和相关市场共同决定的。企业内部特征包括企业资源、产品业务链的技术和盈利特性、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等因素,相关市场包括企业目前所涉及的和有能力进入的市场,其特征因素包括可进入市场的需求空间、价值容量和生命周期等。一般而言,如果资源能力不成问题,市场需求空间和价值容量大,生命周期长,企业在该市场上的业务规模可以做得大一些,维度小一些,比较典型的是房地产市场;反之,企业业务的规模就会较小,如家电行业,由于存在激烈的全球竞争,每一种产品的业务空间和价值空间都比较狭窄,且呈不断收缩的趋势,企业适宜小规模多维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宋冬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第二次转型;措施

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变化,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了我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加快国民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科技创新作为我国经济转变的重要环节,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就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探究如何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第二次转型,以供参考。

一、坚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一)有效创业型经济的高成本问题

之前,大多企业结合低成本和对外开放优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进入21世纪以后,低成本的优势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各种费用上升,像地价、水、矿产资源、能源等,贷款利率的提高、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大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由低成本优势转向科技创新势在必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存在自主创新率较低的问题,做的往往是高端产品,干的却是比较基础的工作,像一些高科技产品,都是国外的技术,因此,只有加强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成本的问题,进而促进经济的转型。

(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是解决三大瓶颈制约的有效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我国的土地、环境和资源的矛盾愈演愈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若按照之前的发展模式走下去,资源、生态将不堪重负,面对这些问题,就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智力型服务业,以促进经济的飞跃。但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只有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他们转型升级为创业型经济,激动的科技投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是率先发展创业型经济的国家,于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现阶段,世界经济正处于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阶段,我国的创业经济类型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北京中关村、深圳都升级为创业型经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积极发展创新性经济,因此,我国大力发展以科技为核心经济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国内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实现途径

(一)强化科技创新,加大技术改造

在制造业发展中,尽管很多产业的生产规模也居世界前列,但竞争优势依然不明显,因此,要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建立独特的产业技术体系,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格局的地位,增强制造业的核心价值;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因此,要立足国情,抓住科技革命、信息和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推进农业技术革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东部地区的技术优势进行有效的结合,产业布局进行地区性的阶段调整,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动态的平衡;坚持以人为本,加大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使人才和科技都能较好的适应产业结构和布局的需求,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的过程伴随着高消耗、高排放等特点,因此,要加大技术改造,充分利用信息和高新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再生产服务环节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科技投入,突破技术障碍,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融入经济全球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就要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和一体化,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两个大市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资本,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对接;从单向开放转变成双向开放,进行资源整合,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在国家上的竞争力;发展经济时,由沿江发展向跨江联动发展,不断强化空间合作和分工协作;形成竞争新格局,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政府也要加强调控,避免各地区间的过度竞争,重复建设,要进行有效的协调。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为了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就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市场调节。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凭借价格信号去调节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供给、资本等资源的配置;政府要创设有利于科技创新产品发展的环境,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要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个方面去改革,积极推进能源、资源价格市场化的步伐,以促进经济向着科技创新方面转变。

(四)积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将整合科技资源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经济转型过程中工作的重点,建立大型的科研部门,建立重点的研究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加大对科研资金、科研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进行转化;凭借科技优势,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五)积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狠抓教育,应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建立科学的用人竞争机制,着眼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创新领军人才队伍;立足于国家化发展的态势,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着眼于集约化经济的发展,招揽回国优秀人才;积极建立优秀团队,建立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将教育的重点放在高技术的应用及研究上,确保每个学生都具有科技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结语:

我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本文对科技创新在积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从不同方面探析了如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发展我国经济,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辜胜阻.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的新动力[J].人民论坛,2011(09)

[2]刘刚.经济增长的新来源与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3]郭红生.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11(12)

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综合实践;科技创新;科技兴趣;科技行动;创新意识;创新意志

中图分类号:G623.9;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04-02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于创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型分支,倡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将学生的大脑和双手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的生态学习环境。综合实践活动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教师要借助青少年实践基地这片科技教育的沃土,开创综合实践舞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育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潜能,在综合实践的原野上播撒科技创新的种子。

一、营造氛围,点燃科技实践之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科技实践活动的质效以及科技创新的意识来自于学生的科技兴趣。学生只有对科技产生兴趣,才会亲近科技,主动探究,勇于创新。良好的科技氛围是激发学生科技实践兴趣的催化剂,科技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技与生活、科技与学习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科技的价值,享受到科技的乐趣,从而激发对科技的喜爱与向往。趣味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营造出浓厚的科技探究氛围,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游戏是打开学生兴趣大门的钥匙,科技类游戏更是以其神秘而有趣的功效吸人眼球、扣人心弦。在科技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科技游戏点燃学生科技实践之趣。例如,在教学“定向追踪”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无线电测向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了一个抓捕狐狸的游戏:“同学们都玩过捉迷藏游戏,老师现在也和大家玩一个高科技的捉迷藏游戏,好吗?”孩子们一听是高科技游戏,个个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接着,教师把一只玩具狐狸交给学生,让学生将教师的眼睛用黑布蒙住,然后再把玩具狐狸藏起来,藏完之后解开蒙住教师眼睛的黑布,教师手拿定向追踪机,插上耳机,寻找“狡猾的狐狸”。不一会儿,教师准确地找到“狐狸”隐藏的位置,原来调皮的学生们将玩具狐狸藏在教室角落的废纸篓内。“老师厉害吧!你们想玩吗?”教师故意引诱孩子们,“老师真厉害,我们也要玩!”孩子们兴奋极了。“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到狐狸躲藏的位置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科技探究兴趣被成功点燃。“那就让我们先一起来探究定向追踪吧,等大家弄清楚其中的原理之后再来玩游戏,好吗?”就这样,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对无线电测向的探究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科学故事、科技录像、科普图片等途径来创设趣味的科技情境,唤醒和激活学生们对科技的兴趣,让课堂弥漫着科技的气氛。

二、创意主题,科技实践之行

如果一个人不脚踏实地去行动,那么他的一切计划定将落空。任何美好的理想也必须付诸行动才有可能得以实现,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植根于科技实践的土壤,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汲取科学养分,提升科技实践能力,孕育创新精神,积累创新实践活动的经验。科技综合实践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某些科技项目展开研究性学习,在亲身经历中观察操作、探究发现。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得到充分的实践历练,教师要创新设计思路,创意实践活动主题,开拓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科技实践阅历。在组织的所有科技实践活动中,教师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要属“3D打印”。3D打印是最新科技前沿的标志,许多学生都没有见过3D打印机的模样,没有领略过3D打印出来的物品,更别提亲手实践操作了。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了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让全体学生亲自尝试体验了一把3D打印。学生在与3D打印机的零距离接触中有效认识了机器的构造,了解了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同时在亲手操作打印中享受到科技的乐趣,使每个人强烈的好奇心获得满足,深刻感悟到科学技术蕴含的无限魅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技教育实践是关键,空洞的纸上谈兵是枯燥低效的。教师还可以开展科技绘画、科技设计、科技制作等活动,以新颖而丰富的实践活动去历练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

三、竞争激励,催生科技创新之意

“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创新是自己探路,而非行走在别人踩出的道路上。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喜欢人云亦云,缺乏发散性思维,缺少独特的批判意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跳出封闭思维的围城,引领学生在科技实践的道路上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争强好胜几乎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永不服输的这种特性激励他们与对手竞争,在相互竞争中激发赶超意识,提升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电子百拼”一课中,教师考虑到科技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更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创新意识。因此,在电子百拼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初步认识电路基本知识和了解了电子百拼的操作要求后,组织学生利用灯泡、风扇等电子元件开展自主设计电路比赛。为了催生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出示了比赛题目后鼓励学生说:“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功完成的小组可以获得实践能手奖和最佳创意奖,请亮出你们的本领,让老师见证你们的实力。”各个小组的学生为了能够获得胜利,纷纷献计献策,创新设计思路,利用电子百拼盒组拼电路。在各组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他们的操作状况,适当予以评价鼓励,哪怕是对电路只有一点小小的改进或者只是更换了一个元件,哪怕只要有一点点与众不同,都会加以赞许,提升学生们的成功感与自豪感,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竞争手段,激励学生创新,催生学生的创新之意。

四、精打细磨,历练科技创新之志

科技创新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项轻而易e的活动。科技创新不能凭一时兴致,它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劳动,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科技创新不仅需要智慧,更加需要勇气和意志,需要有不畏艰辛长期从事科技探究的坚强毅力。“玉不琢不成器。”要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必须磨练他们科学探究的毅力,雕琢他们科技创新的志气。例如,“气象观测”一课旨在通过气象观测实践活动,了解气象观测仪器及其使用原理与方法,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气象观测的相关操作常识,能正确地进行气象数据读取并科学记录,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学目标并未止于此,教师决定借助气象观测活动的机会来锻炼学生长期科学探究的毅力。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坚持一个月的气象测量,并记录下每天的气象数据。这样的安排给了学生长期实践的机会,学生在长期的观察、记录过程中,不畏艰难,不轻言放弃,较好地磨练了科学精神,历练了科技创新之志。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探究周期比较长的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实践活动中磨炼科学意志,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耐心与恒心,感受到科技创新的辛酸与艰难,同时也体验到科技创新成功与收获的满足与甜蜜。

五、结束语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核心动力,未来社会的竞争将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作为青少年实践基地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做到营造氛围,点燃科技实践之趣;创意主题,科技实践之行;竞争激励,催生科技创新之意;精打细磨,历练科技创新之志。要立足科技综合实践,培养学生对科技的浓厚兴趣、进取的创新意识、坚定的探究意志,为未来社会输送更多优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闫龙,殷世东.论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功能及实施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2]殷世东.中小学社会实践的价值意蕴与有效开展[J].课程・教材・教法,2011(09).

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5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创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加速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步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已成为了当前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此背景之下,国家相继出台了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但是,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原始的创新成功之后,就停留在原有的创新模式之中,不思进取,排斥着新的创新模式的形成,成为阻碍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本文拟通过分析揭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形成的内在成因,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期望对增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2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刚性

2.1 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概念

核心刚性的概念是Barton(1992)最先提出的。企业因为核心能力的长期积累而产生一种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惰性即为核心刚性,也就是说,所谓核心刚性是指依托技术创新形成的,对现有创新模式起强化作用而对新的创新模式起阻碍作用的因素。企业的刚性行为很多,但只有因为由核心能力所造成的企业惰性行为才能称为核心刚性行为。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核心刚性的研究集中在核心刚性的路径依赖本质、核心刚性的产生本质与知识治理系统以及核心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成因

2.2.1 技术的积累特性

技术的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企业技术积累过程。企业在原始的创新成功之后,研发人员会在原有的创新方案附近搜寻新的方案,而排斥根本上的突破。因此,与原有创新模式相匹配的技术工艺、行为习惯、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等都随之得到强化和稳定。员工知识的增长只是限于在原有的技术知识范围内,而不是最新的技术知识。虽然从每一阶段的短期看,选择都是最优的,但是从长期看,正式这些得到强化的因素成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2.2.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换的高成本

为了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的创新,需要企业投入很高成本,这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一旦创新成功,企业会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以回收成本,在这之前,企业不愿冒风险投入更大成本进行技术创新。先期投入的成本即为沉淀成本。沉淀成本和信息不完全形成了企业新技术投资的进入壁垒。企业对新技术未来是否成功缺乏完全的信息,企业担心投资新技术不能成功而使得成本无法得到收回,从而造成投资不足。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换的高成本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2.2.3 变革阻力和行为惯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原始的技术创新中会形成相应的权利和利益结构,一旦创新成功,这种结构也得到确立和固化。如果要建立新的创新模式,就会发生组织变革,打破原有的权利和利益结构,而损害一些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短期既得利益,尽管从长期看这种变革是有益的。另外,技术人员已经形成在原有的创新模式下的行为习惯而排斥新的创新模式。因此,变革阻力和行为习惯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行新的创新模式的巨大阻力。

2.2.4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新技术的获取和吸收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观念、实力等原因,普遍存在着对新技术重引进轻吸收转化问题,导致新技术无法实现对现有技术的及时突破,从而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变革,最终形成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3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治理措施

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但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背景下,技术创新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创新核心刚性,将阻碍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无法与外部环境动态匹配,最终将被淘汰,因此,必须对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进行治理。

3.1 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创新氛围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至关重要,只有这种创新的文化氛围才能为新的创新模式产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起新型的学习型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素质较高,规模较小,适合新型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因此,要遵循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原则、程序和要求,并将创新的思想融入其中,循序渐进,引导员工超越现状,勇于创新,鼓励员工大胆尝试和试错从而突破思考的边界。着力营造用于创新、敢于创新、风清气正的创新氛围。

3.2 推进管理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原始创新成功后,就应不断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充分激发创新要素活力。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科学

合理的人力资源评价标准,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依靠组织

力量清除权力障碍,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亲自参与。将技术创薪和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评价范围,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在组织权力的保障中改变员工的行为。

3.3 推进多元协同,完善创新机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在资金、人才、技术上实力较弱,协同创新是新形势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出的新思想、新途径。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政策下,各地都在进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这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充分利用各地的创新平台,加强同外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从而削弱组织边界技术转移和退出的约束作用,减少技术转移成本对技术创新变革的阻碍作用。

3.4 加强创新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实施动态创新

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规模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小企业,大多是通过低端模仿和模仿创新开始的,在这一模仿过程中实现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对于动态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企业,整合公司内外部资源、适应环境能力也比较强,从而在模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企业进入自主创新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成功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表明,成功的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加强与环境的动态匹配,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创新模式,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吸收,尽可能减少对原有创新路径的依赖。

4 结论

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训练 体系构建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44-04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 With the Cor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Liu Baojun Lu Manhuai Zhang Zhibin Wu Deqiang Yu Chuhong

(Zhongshan College,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Zhongshan Guangdong,528402,China)

Abstract: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cor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is a project of systematic education.The idea of system construction is proposed, independent and open technology inncvation base is built and meanwhile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robot devices are possessed,the procedure of ability training and cultivation is improved,undergraduate technology association and guiding teacher team are both enhanced,and then the training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multiple steps and grades of “basic engineering,special training,integrated practice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formed.Excellent progress in series of national technology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nd undertaking are made by undergraduates.It is proved that thesystemhas a considerable effect.

Key Words: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Technology training;System construction;Undergraduate

科技活邮桥嘌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和实践水平、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1]。因而,构建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可以起到良好训练作用,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显然,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保证训练效果、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也正是该课题的研究重点。该课题的主要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有:创新理念、建设自主、开放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全过程的细化和完善,学生科技协会良好的组织管理和基础培训能力提高,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的创新训练指导能力提升,形成有效的训练体系等。

1 创新理念,建立自主、开放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基于该课题所依托的机电类学科,建设好机电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理念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日常教学和普通实验室的培养时空,建立一个自我、开放性的创新活动场所,大学生在这里可以开展各类设计、训练和制作活动,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甚至一定的管理能力,实现创新的思维和梦想,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人才;而教师在这里主要起引导者、辅导者或指导者的作用,甚至只是协作者的角色[2]。

此前的机电创新实践基地虽然具备了雏形,但是却依赖于在现有的各实验室挤腾出来的十分狭小的空间。不仅面积小,而且会受到学生日常实验教学的时间挤压,这对科技创新训练体系的建设形成了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硬件环境约束,既不利于良好地实施现有的创新训练项目的培训,更不可能拓展新的创新训练项目。相对于拥有每年300多名新会员的学生机电科技协会而言,要开展一些基础性的工程能力训练更是无法满足要求。伴随学校近年来教学和实验硬件条件的改造升级,该项目也在学校和二级学院的支持下为机电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增加了较大的训练场地和活动空间。

与此同时,为更好开展创新训练,该课题积极利用该校机械专业作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资源,添置一系列新的创新训练设备,如:工程机器人训练套件、水中机器人训练设备以及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多种电子测试设备等,如此便可以开设更多的基础性、专项性和综合性训练项目,为更好训练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充分的硬件设备条件。

2 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培养过程

经过多年来探索和建设,为了能将学生持续地吸引到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并上升到自主创新的高度,实现“全过程、阶梯式”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逐渐得以构建和完善,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的内容:基础工程实践(BE)、专项强化实践(ST)、综合训练实践(IP)和自主创新实践(II)。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实践形式和主体对象如表1所示。

2.1 基础工程(Basic Engineering,简写为BE)实践

该实践主要面向大一年级学生,以基本机械结构设计、工程结构组成、单元电路设计实现、简单系统的自主创意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为训练重点,因而系统设计和构造的难度不宜太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创意、享受创造的乐趣。实践内容采用可自由组合重构、装配的模块式套件为工程实践对象,易于低年级学生动手实践,目的在于对大学新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基础工程训练。

该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机电科技协会以组织会员开展基础性的科技训练活动的形式来实施,由协会理事(高年级的技术骨干担任)对新会员进行基础培训,并开展各类不同主题的基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设计和实践能力,初步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精神。

该实践阶段现在主要以校内训练和竞赛来拉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机电科协每年招新生约300人,校内竞赛包括基础的双足行走机器人机构设计竞赛、基础电路设计竞赛和先进制图技术比赛等[3]。以双足行走机器人机构设计竞赛为例,目前每年上百支队伍参赛,全校理工类二级学院均有队伍参加该比赛,而在机电学院学生覆盖面达60%以上,有较高的普及率和学生受益面。

2.2 专项强化(Specific Training,简写为ST)实践

专项强化实践主要面对已完成基础工程实践的大二年级学生,旨在培训学生的复杂机械结构设计能力、综合电路设计能力、单片机编程与控制、完整项目开发流程、专项创新能力等,属于能力提高和专项强化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强调专项技术能力为主的校内竞赛项目为设计和实践主题。各项目要实现的主题虽有竞赛规则约束,但其设计实现方法却是完全自主的,因而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才能在对抗和比赛中处于优势地位。

这一阶段教师和机电科技学会是共同组织者,教师是辅导者的角色,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科协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和设计实践内容。学生自由组合成机械结构设计小组、电路设计小组、软件控制技术小组、信息及综合创新小组等,教师定时组学生进行各种技术实现方法的研讨,如:具体的机械设计方法、电路设计方案、软件编程方法等方面共同讨论以训练创新思维,通过不断设计和制作实践训练来逐步提高单项的设计能力。

该阶段主要通过举办以强化专项能力、训练基本的创新能力为主的校内竞赛来进行推动,例如:循迹机器人竞赛、以机械机构创新为主的机械电子创新设计比赛,以及一些专项技术设计比赛(如:机械锁止机构设计大赛等),分别着重于电路设计与单片机编程技术、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能力等。由于有竞赛规则约束,参赛学生自然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奇异的创新主意,来实现自己的作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是为下一阶段即综合训练阶段选拔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学生科技竞赛而培训各相应专项能力优秀的候选队员队伍。

该项目旨在通过不同项目、发掘个人技术特长来保持和增强大学生对科技训练的投入和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习惯,真正融入这一重要的创新能力训练阶段。

2.3 综合训练(Integrated Practice,简写为IP)实践

综合实践阶段主要面对已完成专项强化实践的大三年级的优秀学生和部分特别优秀的大二年级学生,主体是经过选拔而产生的参加省或全国性学科竞赛的学生队员,旨在训练这些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该阶段主要以省或全国性比赛项目为实践训练的主题,项目指导教师团队针对大赛的项目主题,将队员分成不同的设计制作小组,如:机器人项目就设立了相应的高级训练小组,如:机电系统综合训练组、电路软件综合训练设计组、项目管理训练组、可靠性测试组等多个小组,在不同的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的指导下进行详细的设计与制作实践训练以及参赛。

该阶段面对主要的学科竞赛包括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菱杯”大学生自动化应用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创新大赛、全国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全国性和相关的省级学生科技竞赛。

这一阶段教师团队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定时组织学生进行技术实现方法的研讨和阶段性总结,在具体的设计方案、竞赛策略等方面共同讨论,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技术综合能力,也可以更好训练其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和精神,寻找创新点和最佳方案;技术优势和创新互相借鉴,形成技术战斗力的团队集成和综合创新。

2.4 自主创新(Independent Innovation,简写为II)实践

该阶段主要面向技术能力强和自我创新意识好的学生,属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高级培养阶段,以学生自我创新为核心,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自我命题,既可申请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实现自己所想攻克的技术难题或者开展个人的发明创造,项目构思、设计、实施和完善的所有内容都要靠自己来完成;进度要靠自己掌控;学生也可以承接企业项目或产品开发等;或者利用个人技术特长开展自主创业,提前规划和实施未来的人生发展前景。

这是“自我创新”阶段,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创新实践基地开展自主的设计和制作来实践自己的梦想,在这一阶段教师只是协作者或协助者,为学生提供一些技术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和建议,而学生才是实际的决策者和实现者。创新实践基地开放的设备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有利的环境。

3 改善学生科技协会的组织结构,提升其基础培训能力

机电学生科技协会担负着招收新会员、对新会员进行基础性的工程能力训练,并组织相应的科技类竞赛活动。协会组织定期选拔技术骨干担任协会理事,为新生进行基础性工程实践能力培训,以培养新会员的基本实践应用能力和激发创新意识为核心目标,以培养会员成为省级和全国性比赛的后备技术人才为任务,对有兴趣的新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培训。

此前协会每年新会员众多,大一新会员普遍认为经过培训受益良多。但由于学校授权和资助的项目总数有限,加之以项目经费、制作费用、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因而经过层层选拔后,最终能参加省级和全国性大赛的人数就受到限制;同时,部分已获得一些奖项的同学因进取心不足、奉献精神不够等原因,在高年级阶段不愿意再辛苦参加科技比赛;与此同时,协会的理事逐渐由大二年级会员担任,对高年级会员产生了挤出效应。所有这些,都给科协的人力资源构成、培训质量、参加全国大赛的成绩形成了不利影响。

该项目实施后,通过改善科协的理事会员的配备结构,加大高年级会员的比例,有力提升了其基础培训能力,培训的项目、内容和质量也得到较大改善。

4 强化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由于多年的努力,以机电创新为特色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既于学生机电科协的宣传发动和基础培训有关,也更与相应参加到大学生科技训练体系的项目指导教师团队有关。以机电创新为特色,目前已形成机器人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PLC自动化应用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先进制图技术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物联网技术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等10多个教师指导团队,每个团队由3~6名教师组成,并设立了主教练负责制,从而保证了良好的项目指导水平。在主教练的带领下,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其教研水平、指导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项目指导团队日益强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也将更加富有成效。

5 Y语

建设自主、开放型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形成“基础工程、专项强化、综合训练、自主创新”的“多阶段、全过程、阶梯式”训练和培养过程,并加强学生机电科协和指导教师团队建设,这一有理念、有体系、有内容、有团队的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最近3年来机电科协的大学生又在机器人、先进成图和PLC三菱杯自动化大赛上取得12项全国性一等奖(5项冠军),6个学生项目先后入选广东省攀登计划和省级、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更有不少机器人队员在毕业前后创建了机器人教育培训机构或者创业开展各类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展现了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些都是该课题优秀建设成效的鲜明例证。

参考文献

[1] 王世山.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C]//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2008:552-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