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1

初中语文教学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有方向、有计划的思维能力培养,因此,初中语文老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针对性的制定相关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案,而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人教版9年级下册语文》中,对培养学生扩句、缩句、改句式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重点词句进行拓展,以转换句子的表达方式,对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2.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将同一种思维方法在不同环境中加以运用。例如,在进行诗词《沁园春?雪》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想“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波澜壮阔的场景,并将诗词中所描述的场景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以小组内交换心得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继而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感受与老师分享,由老师评论哪个小组的心得交流最成功。通过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能够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象,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3.初中语文老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及时掌控,发现问题要及时反思,并作出调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笔者在鲁迅的《故乡》这一课程授课结束后,为了考察学生对于该课程内容掌握的情况,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闰土形象进行刻画,想象闰土在月下守护瓜田的场景,并加以描绘。通过这种方式,笔者发现能够及时对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解,同时,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构建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环境

培养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前提是学生要具备一个积极主动的思维心态,而该思维心态的产生有赖于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根据相关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要依托于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语文新知认知能力,任课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在语文教学重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育目标,设计一个科学的教学情境,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更好的激发,继而提高其语文思维能力。而在创设教学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引起任课教师注意的是以下两点:其一,教学环境创设要遵循平等民主性原则,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敢于挑战权威的能力,从而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其二,任课教师要采取科学的提问教学模式,从而培养中学生的问题能力,并不断挖掘学生提出问题时思维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使学生燃起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之情;任课教师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开辟多种教学手段

1.开启观察教育手段

在对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观察法是作为一项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存在的,主要包括对比观察和顺序观察方面内容。早在国外就有教育学者提出这样的关键:思维教学模式在于思想与观察的同步,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初中阶段的绝大部分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基于作者细致的观察才加以创作的,因此,为读者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观察方法和经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这类的文章作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与课文作者进行同步观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开启想象教育手段

联想过程是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是由大脑对表象经过改造、加工和创造而成的一种新形象。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课教师一定要开启想象教育手段。例如,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高尔基的作品《海燕》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那只翱翔在天、海之间,不惧狂风和巨浪展翅翱翔的海燕,使学生从视觉、听觉上的联想去感受该文章内容,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实现不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语文教学目的。

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学生所处的中学阶段正是思维方式容易发生转变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中学生这一阶段思维的特点,将有助于学生的推理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双重提高,从而使其个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对单元整体教学方式加以科学的运用,设计具有系列性训练特色的内容,从而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思维品质进行更好的培养。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2

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交际工具,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现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创造型的教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前提

要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目的,必须有具备创新精神的创造型教师。教学的内容、对象、手段和方法都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教师仍以一成不变的态度对待,就谈不上发现和培养人才。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创造力。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传授式”的语文教学观,形成开放的“自主式”语文教学观。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文教学唯教参是从,作文教学大搞新八股,考试答案坚持唯一标准。这样的教学,不仅搞得学生语文能力低下,而且造就了一大批“唯书、唯上、唯标准”的考试机器,使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根本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限制,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创造潜能,打造生动开放语文课堂。

其次,教师要培养创新精神和拥有自主发展能力。教师的创新素质,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更应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爱护和培养。教师要保护并支持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展开思维对话,敢于质疑教师,敢于同权威争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前进的助推器,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跑人。创新教育认为教师除应具备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等职业素养外,还应努力成为复合型的人才,既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又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既懂先进的教育理论,又善于进行设计、组织、评价、管理等教育实践。这都需要教师终生学习,不断自我发展。

2 巧妙运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益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育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的重要作用,利用学习材料本身蕴含的创新思维因素,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经典范例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及时进行有益教育。比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中对“推敲”一词做出的理解,就体现了思维的独创性。“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古人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而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讲出了一大篇道理。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独立思考才有新的见解。

3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教师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1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教师可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方向进行大胆的质疑,探索求异,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3

一、透过文字,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科林伍德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文本本身是一行行文字,如不展开想象,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玩味文字,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中,获得人生感悟,美的享受,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文中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 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段文字,我不是让学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这个词语如何运用得准确、生动,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在看到别人的“笑”,听到别人的“话”之后,“排出九文大钱”时是怎样的心态,揣摩“排出”这一动词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来表现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情,让学生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孔乙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对“排出”这一动词使用的妙处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换成“拿出”、“摸出”,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由于有了对“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的丰富内涵的体验、感受,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化了,认识到“排出”一词准确写出了孔乙己拿钱买酒时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的心理,如果换成“拿出”、“ 摸出”,都不足以表现孔乙己的这种神情及心理;

注重形象思维训练,有益于培养思维敏捷的开拓性人才已经成为共识。语文课文中蕴含的形象,主要依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才得以在学生头脑中再现。无数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较快地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

二、思接千载,发展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思维能力,也叫想象能力,想象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纵观古今,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是大有可为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像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如续想,我们可以利用有些课文的结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在学完《皇帝的新装》课文后,教师用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作为想象力训练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续想。结果发现学生能想象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结尾,其想象力之丰富,思维之活跃着实让人赞叹。

三、由此及彼,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位、多层面地展开思维,如同一个车轮,从一个 轴心出发,向周边引出许多辐条一样。以前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请尽可能多地说出一块砖头的用处。除了修房、筑灶、铺路等常见用处以外,有同学还列举到垫瘸了腿的椅子、磕核桃、助跑器等。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推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灵活、巧妙、敏捷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用作文题《“0”的联想》、《“?”的联想》、《习惯》等,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去写作。再如:给出一个钉子,让学生想想它可以有多少种用途。这些方法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找准可让学生极力发散思维的点,并且通过点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思维的乐趣,从而逐步形成习惯。

四、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由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研习问题或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以专题研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研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形成共识,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专题研究也还可以扩展到课外阅读中去,鼓励学生阅读经典。让名著阅读教学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内教学同步进行。为了使课外的阅读有序有效,教师必须利用课堂指导学生阅读,利用课堂反馈学生的阅读情况,再结合名著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最终达到以教学指导阅读,以阅读促进活动,以活动推动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力。

五、辩论质疑,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

一、逻辑思维能力简述

互动百科()的定义: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定、推理的能力。百度百科()在互动百科定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本文所指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趋向于互动百科的定义,是一种综合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无论作出什么样的定义,至少可以肯定,逻辑思维能力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在个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探究新领域所必不可少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涉及到技巧问题,不能完全反映事物之间的规律,因而不能解决所有疑难问题,但一个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几乎很难拥有科学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言文字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产生之后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一门传授语言文字运用、传播语言文化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的实践活动。根据新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以提高思想文化素养并促进自身思想的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但要强调其教会学生初步运用我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目的,还要通过语文教学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要实现这个教育目的,离不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师搞好语文教学、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搞好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而,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语文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根据逻辑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观察能力

(1)定义。百度百科认为,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1。互动百科: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它不只是单纯知觉问题,而是包含着理解、思考,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人的多种感知觉的综合2。对于这两种定义,百度百科的定义较为通俗,而互动百科的定义较为规范和概括。可见,对于观察力,主要强调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眼睛对事物进行信息收集,然后运用大脑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目的性的加工处理的一种认知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人认识世界并进而改造世界的重要基础,也是搞好学习生活及各种活动的重要前提。观察能力的培养方法很多,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识习惯来看,应该遵循以下的一些顺序:由表及里、由上到下、由左到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到大、由点到线到面等。另外,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重点的、能反映被观察对象本质性的东西。同时,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习惯,因为很多细小的区别就存在于细节当中,特别是一些关键的细节,决定着被观察对象质的区别,应当引起重视。比如文学作品中一些人物在长相、服饰、性格、习惯、语言、动作、仪表仪态等方面的细小差别,都会影响到人物的个性形象。在语法教学中,一些看似相似的修辞手法,实则存在着细小的差别。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同样的观察对象,不同的观察主体从相同或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所得出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提高其观察事物的能力。

2、比较能力

(1)定义。比较能力是指能通过运用人的各种器官对被感知的事物进行认识、比较鉴别和判断的一种能力。比较能力的形成,建立在人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收集外在信息的基础上,然后运用大脑的分析鉴别系统进行区分进而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最后以备指导下一步活动。

(2)比较能力的培养。没有比较就很难发现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存在的不同,也就很难发现矛盾的特殊性和事物的个性特点,也就谈不上搞好复杂的工作,可见,比较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在阅读文章、观察事物、知识归类等活动中进行锻炼。比如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不同属性、比较两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个性、比较两种修辞手法的不同、比较两种文体的异同等,通过这些形式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比较和鉴别事物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家庭、认识学校和认识社会。

(3)分析与综合能力

(1)定义。互动百科认为,分析能力是指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的一种能力3。由于每个事物都具有其内部结构,对于一些庞大和复杂的事物,要将其认识清楚,需要从局部着手,将整体分成部分并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分析不仅仅是为了解剖,更是为了进一步进行综合,形成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因而需要运用综合思维能力。所谓综合能力,也即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的部分信息进行整合以获得事物整体性全局性认识的一种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往往是联合使用,其中,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结果和目的。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素质教育;主体作用

初中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时间段,随着智力的逐渐开发,学生对于学习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学习方法上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还能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将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入手,对初中语文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相应的意见。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思维能够考察一个人的智力高低

获取的知识是通过思维的运转得到加工的,许多的信息原料都必须受到思维的支配才能有效地进行。

2.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

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为创造力的挖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思维能力越高,创造力更容易被激发,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之一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这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二、如何培养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系统的思维系统,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时的思维能力时,必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在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相应的提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1.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必须得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在新形势下采用新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为学生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学生固有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思维能力,使其得到思维方式的转变。

2.设计巧妙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课本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带领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问题探索,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设计和提出的过程中,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相互交流中,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的想法,把握提问的程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在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内。同时要保证问题的科学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3.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意境。初中的语文课本相对小学课本来说,都比较枯燥,文字性的描述较多,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合理的想象,进行场景的再创造。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关于诗歌的学习,比如,王维的《渭城曲》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以送别为主题的,但是始终所表达的情景却是与一般的送别诗不同,这两首诗,一首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恋恋不舍之情,另一首则体现了诗人送别友人的豁达乐观,学生在初次接触时,会对诗中晦涩的感情产生误解,因此,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分析。

其次,教师要构建学生与自身生活之间的联系。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从自身生活出发,走进作者的世界,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确保学生在实现对自身生活的体验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一文中,在对文中所描述的美丽的春景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接触到的春天的景色进行对比,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体验与文章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化思想深度。

思维能力的增强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还能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不断地挖掘更多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廷楷.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3).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中学语文 思维培养 教学探索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授课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不仅要对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基于这种情况,中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是和实践性的创造活动不可分割的,这也要求课堂环境中,必须有相应的空间留给学生自由发挥。从整体课堂环境来说,课堂教学的内容无外乎听说读写,而在课堂的整体环境中,就是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合理结合来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而课外环境,同样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通过课后小组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师采用填鸭式教育手段,而学生逆反心理强烈,这一切,都是制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因素。尤其是目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可以说,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和交流,那么独立个性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论,从而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空间。

三、拓宽学生的整体知识面

知识是产生成就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知识面作为基础,很难形成大量的感知对象,这样学生的丰富的形象思维也就无从培养。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与此同时,还应该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进而建立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形成丰富多彩的独立思维。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给予关注的内容。可以说,学生只有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地学好这门课程。正如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对激发学生兴趣作的精辟的阐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心理的研究同样表明,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提升同样是教师必须重视的内容之一。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或在课堂中经常用感情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热情,使“教者动情,学者动容”,这样师生感情融洽地把学习当成乐事,从而推动学生思维的扩展;或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诱导”方式,把学生引入思维的境地,形成“教师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的局面,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而不因暂时的困惑失去信心,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稳步地发展;或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矛盾心理,然后鼓励他们去解决疑难,寻求答案;或进行“点化”,在学生“将悟”与“未悟”的节骨眼上,进行“点化”、疏导,使学生思维产生兴奋点……通过上述不同的激趣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善于开动“机器”,独立思考,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重点从课堂基本的教学工作中入手,尤其是对学生的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改造,把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各种因素从他们的思想中剔除。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内容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针对多种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来选择,到底是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进行学习,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地让学生自主选择,对课文分析、对上课的方式等,无论是任何方面,都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思维的发散来积极解决。就像泰勒认为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才能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仅仅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放,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重视,同样是教师进行授课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可以说,对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必须从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重点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学生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谢李丽.过程思维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9).

2.俞新建.阅读教学中优化思维训练的方式[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