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资源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资源应用范文1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应提高培养学生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结合乡土的课程资源,这不仅有利于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思想品德的形成。本文试就如何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与生活实际,阐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注意选材的适时性、德育性、适度性和经济性等应用原则,并遵循教师在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中的主导地位和调动学生参与乡土课程资源应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策略。以期达到抛砖引玉活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关键词:
乡土课程资源;高中思想政治;应用;策略
一、乡土课程资源概述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就是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在结构上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指除教科书之外,还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教室和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多媒体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等。乡土资源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们受到该地域长期发展形成的历史、人文、地理、经济等多方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产物。它既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精深的载体,如当地特色建筑,独特自然景观,反应地区历史的图书馆、纪念馆以及当地杰出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时也涵盖了隐性的地方特色精神以及理念,如当地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风土习俗等。乡土文化与当地的人们息息相关,因此把乡土资源融入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方面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黄浩森对乡土课程资源概念的理解最具代表性:“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出的某一具体行政地区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其他方面反映了文化心理学和一系列的积极意义和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当地的历史、地理、生态、文化、习俗,人物和风情。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进步等能促进教育课程目的实现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对于学生如何学习的方面,乡土资源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能感受到的文化,学生经常接触因此很容易产生共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动力的来源,因此学生对于学习家乡文化所表现出的较高的积极性正是我们教师把乡土资源带入课堂非常可靠的保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无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建立健康人格的培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乡土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是面对内容如此广泛的乡土资源该如何合理利用,利用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都是这的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合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一)适时性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及时反映国内外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所以采用的乡土课程资源也一定要努力反应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这样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际社会出发,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学生自身出发,引导学生注重现实社会。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及时补充反应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新情况,围绕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某一章节、某一框题岁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态度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重视身边的事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时社会现象,探讨社会热点,从而不断发展自身素质。因此,教师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分析当前时事热点新闻和地区建设发展的新成果,因地制宜的把这些资源与教材知识融汇在一起,更有效的使学生对政治课堂产生积极性。同样,对学生来说,也是有效融入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前提与保障。
(二)德育性原则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广泛运用,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体现,也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应注意很多未经确认的、民间流传的小道消息不宜引入课堂中,所采纳出引动到课堂的乡土课程资源务应递正能量,并且能体现新时代党和国家的精神。因此,引用乡土课程资源,既要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又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应充分挖掘材料中的德育因素,放大其德育效果,发挥材料的德育功能。
(三)适度性原则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因地、因时而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虽然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并不意味着每一章节、每个问题甚至每个知识点都要运用到乡土课程资源,不是对乡土资源的简单累加或者机械重复。因此,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目标,正确地选择乡土资源,有针对性地提炼出有德育价值的课程资源,使其能有效的辅助完成教学任务,集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适应高中生的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
(四)特色性原则
乡土课程资源的特点是地域性极强,因为中国地域辽阔所以不同地域之间的乡土资源在种类、结构、形式等方面都有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要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展示不同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比如,思想政治课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过程中应尊重民族性差异,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而且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开发资源是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或者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不是非常高的地区学校应加重对美丽自然资源、红色人文资源、历史遗迹等的开发与应用。这些更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具有创造性和发现的精神,并且收集乡土课程资源必须坚持特色性原则,一定要满足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域的学校对乡土课程课程资源的要求。
三、乡土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发挥教师在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如何更好的应用乡土课程资源是对于一节有效课堂来说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树立开放的乡土课程资源观,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建立本地乡土课程资源库,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上好每一节思想政治课。
1.教师应树立开放的乡土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科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的选择什么样的资料扩充学生知识,补充教材。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必须树立开放的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主动积极的发觉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能够跳出教材和文本去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资源,使其与课堂教学和知识内容有效的结合,认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乡土课程资源作为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外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应积极补充乡土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
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理论知识的缺失就限制了乡土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也影响到新课标理念的落实。作为专业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重视身边的事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时社会现象,探讨社会热点。巧妙利用本地的经济、历史、地理、人文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之间要建立乡土课程资源库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抉择者和操纵者,应积极主动地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并强化这种意识。而建立乡土课程资源库就需要各年级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把积累的乡土课程资源整理、归纳,教师们之间相互沟通,建立一个完整的资源库,有利于共同发展和完善校外课程资源。
(二)调动学生参与乡土课程资源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学生的实践水平与探究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就是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的清洁,使学生了解时事新闻,还可以与教师一起搜集与家乡文化有关的材料,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在实践中升华情感,熏陶自身。
1.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授课的形式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素质,要求教师克服枯燥无味的单纯讲义式的呆板教学形式,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及其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以加深对政治理论概念的理解。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状况和教学需要,应合理恰当的运用乡土课程资源,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讨论、情景表演、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教学中,特意强调了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是适当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运用当地的乡土课程资源参观当地的纪念馆、自然景观、红色革命遗址、教育基地等,教师要指引学生在探索发现中求得知识,使学生在走访调查中自己感悟与体会,共同开发政治课中的乡土资源,亲身感受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此外,还可以通过课下布置拓展性作业来利用当地乡土课程资源。拓展性作业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做调查研究、归纳整理资料内容、亲手操作手工制作、设计创新。将乡土课程资源布置到作业中,改变了以往作业繁多又枯燥无味只走形式的状况,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应主动体验与过程的要求,也锻炼了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
乡土课程资源的应用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并施展其特有的魅力。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应用要因地制宜,要通过教师对教材的文本转化,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布置拓展性课后作业等形式把乡土课程资源有机的融入进课程教学体系中,并注意选用材料的适时性、德育性、适度性和经济性,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资源品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乡土课程资源服务与地方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才能更大限度地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效性。
作者:朱效雨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2]邹立莉.对区域文化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考[J].昭通学院学报.2014(04):90-95.
[3]潘英福.浅谈本土红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教学探新.2011(07):44-45.
课程资源应用范文2
关键词:微课程 微课设计 短小精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学习的时候,更加重视个性化的需要,教学资源也更加开放,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共享性的特点。
一、微课的概念和主要的特点
1.概念
随着实践的进行,人们对微课程(以下简称“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其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对于微课的概念,影响力比较大的说法有下面两种:一是微课的目标是进行某个知识点的阐释,表现形式便是短小精悍的视频;二是微课的核心便是微视频,此外还包含了和教学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点评以及微反思等等,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们对微课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内涵都包含了短小精悍和目标单一等等。由此能够发现,微课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支持教学的资源。
2.微课的主要特点
在网络环境中,微课的核心主要是视频,以教学设计、学习指导、评价等一系列的手段为辅助,其能够很好地将老师教学中强调的环节或者知识点反映出来,和其他教学资源结合也比较有效。
(1)主题比较突出,并且指向明确。微课主要是针对其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是教学环节来进行设计,针对性明显。
(2)资源比较多,并且情景真实。微课的组成包含了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等等,也包含了练习、专家点评以及测试练习等等。
(3)短小精悍,便于使用。微课本身容量比较小,视频大小不会超过一百兆,时间比较短,一般是五分钟到八分钟,这方便了老师的在线和线下的学习。
(4)半结构化的特点,扩充方便。微课本身的开放性比较强,扩充比较容易。
3.在微课设计的时候必须重视“微”
微课最大的特点便是“微”,也就是短小精悍。一节微课一般仅仅讲一个知识点或者环节。在微课设计的时候,老师还应重视微课的完整性,需要根据微课合理地设计微教案、微课件以及微练习等方面。并且还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实际时间,时间不能太长,还应该确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此外,还应该方便学生下载微课,反复地进行观看。
4.设计微课
设计微课应该体现出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以及互动和反馈等方面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必须将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以及反馈互动体现出来。并且,其设计的过程还应该比较有趣,能够做到逐步推进和层次分明,适当地进行一定的总结。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知识的核心。
比如说可汗学院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将学生的风格体现了出来,将动画和卡通等形式应用了进去,这样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对于这个环节中,应该重视将学生放在中心的位置,根据相关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主要体现了微视频和其相关的内容等。
二、微课教学的应用探究
我国在应用微课的时候,动力还往往是老师自发产生的。对于老师而言,微课能够改革以往的教研和教学模式,也改变了以往的听课和评课的方式。老师在进行电子备课、课堂教学以及进行课后反思的时候,应用资源本身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会更强,并且通过微课教学和各种资源的应用,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成长,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对于学生而言,将微课运用到教学中去,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学习需要,不但能够强化和巩固自己的知识掌握,还能够进行查缺补漏,其出现和使用本身便是对传统课堂的补充,还能够更好地进行资源拓展。
在将来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微课教学的时候,最好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学习规律让教学更加智能化,学习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此外,微课平台还应该具备在线讨论方面的功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在学习结束之后,老师应该提供一些和教学有关的练习题,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
所以,微课将来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趋势便是不但能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能够运用到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中去。
三、小结
课程资源应用范文3
关键词:数字资源阅读;细胞培养;课程改革;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及其发展产生的生物制药、生物治疗、生物制品和生物采油等行业是近十年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是在可控制和可重复的体外条件下培养细胞,使其维持细胞形态及功能。随着生物技术行业的迅猛发展,细胞培养技术对实用性和技能性的要求逐渐提高[1]。数字资源阅读是随着网络、阅读软件等数字载体出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新兴阅读设备的发展而派生出的一种与传统阅读不同的阅读方式。相较于以纸质媒介为载体的传统阅读,数字阅读具有信息量大、检索便捷、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成本低廉、携带方便的明显优势。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数字阅读的优势日趋明显起来,大大减少了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2]。根据生物技术行业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和综合技术的行业特点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资源传播的方便性特点,结合生物专业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对细胞培养实验内容、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引入了数字资源阅读,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自我学习的效果,加深学生对职业和行业特点的了解。
1数字资源阅读在细胞培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1学生数字阅读情况分析
对2012级和2013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数字阅读情况和设备情况做了调查:手机拥有率100.0%;设备带数字阅读功能的占100.0%;电脑拥有率99.1%;经常使用数字终端阅读的占99.5%;阅读新闻综合类的占91.5%,阅读电子报刊和图书的占31.6%,阅读专业期刊图书的占5.1%;最常使用的阅读设备是手机的占87.4%,其次是电脑。这与艾瑞网2013年数字阅读报告中的阅读行为调查结果相符。手机以其携带方便、操作简易、可随时随地满足阅读需要的明显优势成为数字资料阅读中最为重要的数字终端形式。在对学生数字阅读内容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具有数字阅读的习惯,一般集中在新闻资讯和小说类,偏重于娱乐性。电子图书和报刊,特别是专业图书和期刊,由于资源和更新时间的限制,阅读量远低于其他方面。
1.2教学手段与方法分析
根据细胞培养实验的特点设置项目教学,课前向学生交代项目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和工作过程。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去专业的网站进行数字资源阅读,收集与项目有关的、有价值的专业资料。课程开始前,教师介绍生物医药门户网站给学生,提供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期刊网站数字下载资源,方便学生查阅、收集专业资料。建立生物技术交流群,教师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去伪存精后当作教学资料上传至交流群,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等数字终端登录,在群内进行技术交流、经验分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及专业状况的掌握和了解。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专业能力、工作态度、协调沟通能力等几大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转变了评价体系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评价更为客观。学生在评价中收获也很多,“评价是最好的学习”,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更容易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和自己的不足之处。数字资源的共享性和广泛性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缺乏细化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数字资源阅读。作为教学管理者的教师,应该对数字资源进行管理和整合,营造优质的数字资源阅读环境。
1.3教学内容与数字阅读情况分析
以细胞培养实验课中原代细胞培养项目单元的4个项目内容为例进行分析。针对原代细胞培养项目,按照顺序我们设置了4个项目内容:实验用品清洗与准备、培养液配制及无菌处理、肝细胞的获取与分离、细胞生长状态观察。根据调查显示,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学生查阅和收集的资料从原来的教材丰富到专业网站的论坛、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及其他形式的数字资源上,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明显提高,特别是电子文本、期刊类和技术交流平台及网站等更为显著;而视频和图片类由于资源和来源的限制问题使用率没有明显提高。相较于数字资源,教材、图书和期刊等传统的纸质阅读媒介的使用率没有明显提高,这可能与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关。学生学习倚重于教材,加上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期刊的习惯,很少涉猎专业期刊。虽然调查中纸质图书和期刊类利用率很高,但是主要集中在教材的使用上,期刊类特别是专业期刊的使用量小,对传统纸质阅读的使用率没有影响。数字资源的使用上,技术交流平台、网站的优势明显优于视频和图片,这可能与细胞培养的学科特点有一定关系。细胞培养技术虽然是比较基础的实验技术,但是细胞获取的手段与方法、培养的条件和方法、效果和评价涉及一些生物公司的专利,所以有效、详细的视频和图片资源相对较少。加之学生初次接触,缺乏对资源的甄别能力,这也是视频和图片的数字资源使用率低于其他两种类型资源的原因。
2数字资源应用后的心得与体会
(1)数字资源阅读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无法取代教材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数字资源的片段化和不连续性是不可能完整系统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而且数字资源来源复杂、良莠不齐,需要进行大量筛选和修改,不能直接作为教学材料,只能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和补充。教材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适合深阅读和精读,使学生能更为清晰地掌握课程体系,所以教学内容载体还得依附于教材[3]。
(2)整合数字资源,搭建教学数字化平台,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保障。学校应加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和更专业的数字化阅读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依托网络资源,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搭建网络管理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平台。学生可登录平台自助学习,教师可登录平台管理和更新教学资源[4-5]。
(3)资源共享,加强学科间联系,完善教学内容,构建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免疫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微生物技术也是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基本技术。这些技术虽然分属不同学科,但是共同属于生物领域范畴,一些实验手段和方式方法有相通性,可根据工作过程设计综合实验,打破学科教育的限制,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兰蓉.细胞培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蔡国用.数字出版物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影响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何艳.经典阅读与数字阅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29-131.
[4]王华永.数字资源利用的教育创新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4):182.
课程资源应用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成效的高低。因此,注重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英语课程资源很多,本文基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这一角度,探寻最优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策略。
一、积极开发和利用课内资源,优化英语教学
1.用活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牛津英语教材集知识、趣味、实践于一体,有很强的优越性。由于地区和学生的个别情况不同,教材的普遍性受到一定的影响。英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使用英语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将教材资源用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3B第四单元数字时,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且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教师的课堂用语open your book turn to page ...)早已掌握。因此在教学开始环节,我让学生欣赏“Ten little Indians”这首歌,不仅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外词汇,还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在巩固阶段,我要求学生将课前收集好的有关数字的资料拿出来和全班同学交流,有的收集了电话号码,有的收集了车牌号、门牌号,还有的收集了超市里的价格,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注意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而高涨。在反思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一课的知识掌握较为扎实,巩固阶段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相互之间学到了不同的知识,体验了成功的感觉,同时让学生体味了书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乐趣,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材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而学生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尽力改变教材单一化的现象,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灵活运用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
2.挖掘人力资源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决定了教学资源的鉴别、利用、积累和开发,而且是教学资源重要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还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实现教学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实现。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之一,对教育教学具有能动作用,学生的自身素质与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对课程的建构能力和鉴别能力,使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和课程实施的主角。
3.灵动教学资源
新课程已明确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英语教学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精当选择,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发挥其教学资源的作用。如在课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将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如我在教学第五册Module 2 “Shopping”一课时,用Powerpoint制作了学生熟悉的go shopping的现场:一个大型的department store,一排排的架子上摆着琳琅满目的goods,每排旁都站着一位salesgirl,Ms.Smart和Lingling走了进来,一位salesgirl迎上前:May I help you?Ms.Smart:Yes.I want to buy one kilo of noodles.(对话中的重点句型在屏幕上显示)通过多媒体把静态教学内容变为动态教学内容,人物配有表情、动作和语言,视听更生动、形象、清晰。学生通过反复视听,理解了要表达的意思,争先恐后地要求模仿表演。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给英语课插上了“翅膀”。
二、积极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升华英语教学
要真正上好一堂英语课,就要开发和利用好课外学习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教师应特别注重把英语的课外活动引向绚丽多彩的现实社会,让学生在相对繁杂的社会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学习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学英语,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如在教学4B一单元“it’s too long/big/small/short,try this one on”句型时,我创设了购物情境,学生到服装店里买衣物,进行试穿。
T:Can I help you?
S:I’d like ...
T:What colour do you like?What about the red one?
S:No,thank you.I’d like this green one.
T:Try this one on.
S:It’s OK.How much is it?
T:Fifty yuan,please.
每位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投入角色中,还自发地加入“讨价还价”和“找零钱”的过程,在新奇与趣味中锻炼中运动语言的能力,获取成功的喜悦,升华书本知识的掌握,使课堂气氛达到。
三、积极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创新英语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多媒体网络平台为学生创造了全新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在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型教学中,可教师分配任务,学生网上阅读预习,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网上寻找答难案,教师指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句型“This is a...”和“That is a...”时,我播放了一段录像,镜头的移动把每一个学生都带到真实的场景,并对在介绍远近距离的事物时,应用“this”或“that”表示,学生很快有了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设计制作把一些图片串联起来的课件,当学生点击时,就会出现文字和声音的画面:This is a .../That is a ...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观察、倾听、思考和跟读,通过视觉和听觉,一步一步加深对this和that的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控制进度和选择难点,反复操练而不会影响他人的学习。最后提出一个任务――design your bedroom,事先把与bedroom有关的图片增添到“金山画王”的图库里,学生可以绘出自己喜爱的卧室和各种摆设,然后在电子公告牌(BBS)上画出自己最喜爱的bedroom,制作好后写上一段话“This is my bedroom.This is ...,That is ...”,并且通过邮件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这种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明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结构的形成,促使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宋桃娟.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2 A new house活动设计与反思[J].贵州教育,2008(01).
课程资源应用范文5
1.绪论
从教学角度来看,知识点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包括理论、原理、概念、定义、公式等,学习者学习一门课程主要就是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1]。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资源依据内容属性和规律,进行分类归纳,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包含多个知识点,教师根据知识点进行教学。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又可以分为复杂知识点和元知识点。元知识点是不可进行再再分解的最小知识单位;复杂知识点由多个元知识点构成的知识点。在对知识点进行划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粒度,知识点的粒度小更有利于知识点的共享和重用。在本文中所指的知识点都是指元知识点。
将知识点应用在课程资源建设中,主要是为了适用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方式,像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者比较零散,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固定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处于无监管、自由的学习状态一次传授大量的知识点的效果是不理想的。
2.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尤为重要的就是知识点的划分以及所划分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体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析教学对象特征,同一个知识点有可能教授的对象是不同的群体(例如:研究生、本科、专科),对知识点的提出、划分都有很大的差别。
(2)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同样是知识点划分的重要标杆,教学目标决定了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例如是进行探究性教学还是协作式学习)。
(3)注意不要将一个元知识点打散,要保证一个知识点的完整性,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元知识点,并经过学习平台提供的媒体表现方式进行表现出来。
总之,在将知识点应用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用时,要对知识点进行适度划分,并要保证知识点及将其封装成整个课程时的完整性。
3.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首先就面临在我们面前四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划分多大;每个知识点怎么划;每个知识点多长时间为最佳;知识点怎么表现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来逐个解决这四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划分多大,也就是知识点的粒度问题。知识点的粒度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关键因素,粒度的大小直接会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所采用教学形式。但是,至于要将知识点的粒度定为多大呢?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师在对知识的粒度进行划分时很难把握这个度。知识点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章、一节、一个段落、一句话都可以作为知识点的粒度,然后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做组合形成课程。我们对知识点的粒度进行确认时,可以把粒度分为巨粒度,比较笼统,不能看清整体架构和细节,一般是指一个专业门类,其优点是对知识点划分不复杂,并且工作量小,但是这类的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可利用度不大;大粒度,一般是指一门课程,它和巨粒度的优点和缺点比较相似;中粒度,是指课程的章,它根据章大小和包含内容的多少来确定知识点的大小,中粒度的知识点的有的是有很高的利用度,有个和巨粒度和大粒度知识点一样,比较抽象笼统,不能被很好的利用;小粒度,是指课程中的一节,大多情况下,小粒度的知识点是比较具体的,能具体体现整个课程的体系,但是有个节可能会包含其他的知识点,也会有比较笼统的情况;微粒度,是对知识点的最小粒度也就是元知识,它可以是一个章节中的一段、甚至是一句话,或者是具体内容中的其他媒体元素,是最具体的知识体现。
巨粒度、大粒度对于一般的学习者不太适用,但是他也有存在的必要性,它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的学习者进行进一步学习时提供相应帮助,至于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怎么进行都需要学习者自己具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中粒度和小粒度的知识点,能具体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帮助学习者把握课程的全局,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具体进行指导才能达到很好的应用效果;微粒度,是元知识点,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知识点来进行学习,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不在整体的体系结构中而单独存在会让学习者选错甚至学错知识点,导致偏离学习目的,例如:整型变量的定义,在C语言中和在VB中是不同。
第二问题,怎么划分。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阐述,我们了解五种不同粒度的知识点有其各个优劣。所以我们在将知识点应用到具体的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每种粒度的优缺点对其进行分割和综合,达到课程资源建设的最优化。以下对划分的具体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1)确定课程的学科体系,既是在知识点的巨粒度中分离出大粒度的知识点。具体分析一门课程的的目标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抽象概括。
(2)将一门课程中各个章进行详细分析,确定知识点的中粒度,确定每个章的目标和内容。
(3)针对每个章的每一节进行具体考虑,确定每一节的内容及其目标和表现形式。
(4)详细剖析每一节中的元知识点,并将其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频、视频等媒体来体现出来,形成一个原知识点元素。
以上过程是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的方式,也就是多个元知识点组成节,多个节组成章,多个章组成课程,多门课程组成学科的知识门类,这样既可以保证知识点的划分详实具体,又可以体现整体的知识体系架构。
第三问题,每个知识点的时间度,也就是每个知识点多长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对于要建设的课程资源,所面向的学习对象,不管是在校的学生还是非在校生,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时间比较分散、自由;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进度自己安排;学习的地点不固定。以上特点就给我们在对知识点进行设计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知识点的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经过对以往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提取相关的发现,14岁―18岁之间的学习者比较喜欢知识点的时间比较短的,如果教学对象时集中在这个年龄段的话,可以将知识点的时间压缩在5分钟―10分钟之间。18以上的学习者的能过更好的将自己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同一个问题上,所以如果面向的对象时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应该将一个知识点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30分钟之间,对知识的呈现效果最好。
第四个问题,知识点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一个知识点要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才能对学习者接受知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知识点的表现形式的确定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学习者、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多个要素共同决定的,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结果。一个知识点具体是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还是用几种媒体的组合来表现,首先要考虑学习者需求、性格特征、年龄特征,14岁以下的应该尽量采取图形、图像、视频,或者是几种的组合等呈现方式,14-18岁,可以采取多种媒体的组合,但是要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纯文本;还要考虑本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效果,是掌握知识还是学习技能;还要考虑教学内容是抽象的理论介绍还是操作性的等等。
4.总结
本文是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探讨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怎么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以后课程资源建设特别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课程资源应用范文6
一、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激发探究意识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这就要求在课堂有能吸引学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而多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直观形象展现观察的事物或现象,打破了教师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的讲授模式,易于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在讲物理“引言”课时,放映录像带,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神秘的画面:浩渺的宇宙、运行的星球、腾空的火箭、雷电交织的夜空、透过森林的阳光、闹市拥挤的人群……这样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录像,将自己常沉浸在物理情境之中,认识到物理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有利于提供感性材料,加速认知进程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物理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例如:天体运动、大型船闸、航天发射、磁场、电流方向等,这些学生都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教学内容。可利用电视录像或多媒体课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从而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通过多媒体变成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刺激于学生感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时空环境,学生可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丰富了的知识领域,开阔了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形成映像,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
三、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独立思考,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多媒体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从笼统模糊的印象向确切清晰的感知过渡。在这种过渡中,学生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积极的思维,对事物进行去粗到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中把握事物本质,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有利于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