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旅游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1
(一)导向性
旅游文化营销的导向性首先表现在营销过程的规范性在文化理念的引导作用下得以规范。其次表现在对消费者旅游文化需求的引导上。当前,在我国旅游市场中有一些消费者对旅游文化的认识不是很全面,甚至缺乏健康的旅游文化常识,很显然这些人的要求也是不合理的,如果这些不合理的要求能够被这个市场不满足,说明这个市场也是不健康不理性的[1]。同时,消费者健康向上的消费需求也是促进市场合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消费者的这些消费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受旅游文化营销理念影响的。这也就决定了旅游文化营销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二)个性化
旅游文化营销中要营销个性化的文化,有特色的文化,保证旅游文化鲜明的个性,唯其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纵观世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条主线。东方文化的特点是讲求和睦统一,而西方文化以其鲜明的理性精神和斗争精神著称于世。东西方文化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之处也可以理解为各自的个性。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也就决定了每一种旅游文化的营销也要采取个性化的手段应对。旅游文化营销必须尊重个性化差异。
二、新形势下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
旅游文化营销受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二是需求。旅游文化营销的根本任务就是连接市场和需求这两个端点。此外,具有文化理念和要素的大文化是旅游文化营销的第三个端点,同时这种具有文化理念和要素的大文化又影响着需求和产品的双向性质。在这种关系中,产品(P)、需求(M)与文化(C)呈倒三角的关系,是旅游文化营销的外在构架。这三个要素构成了旅游文化营销的全部过程。新形势下因市场营销有着不同的流向和出发点,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第一种是以产品为出发点,整个营销运作以市场为核心,同时兼顾“文化推销”,在这一过程中旅游产品为发电,先考虑产品,其次是文化,最后是需求,即P—C—M模式;第二种模式是首先考虑需求,产品再其次,最后是文化,即M—C—P模式;第三种则是以文化为出发点,即C—P—M模式;第四种则是C—M—P模式。每一种营销模式的出发点和核心层的结构顺序不同,正是这些不同的结构顺序决定了营销模式的性质和效果。以下是针对这几种模式的具体分析。
(一)P—C—M模式
从“P—C—M”这个结构关系图式来看,居于中间地位的C(文化)是连接产品与需求的中间点。旅游产品就是借助文化的这种媒介作用将自己推向市场,满足需求。文化在旅游营销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并不去改变产品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营销与文化的融合。这是因为在旅游营销过程中,文化的力量已经超出了营销手段的力量,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特别明显,也足够强大。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不会因为营销手段的加入而有所改变。如果要改变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那需要营销主题投入相当大的成本,很有可能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以文化为核心,突出文化的作用是比较理性的。其实这种模式也契合了“文化营销”的本质,营销旅游文化就是让某种文化名扬四海,而文化是依附于旅游产品而存在的,因此,文化的传播也必然能够带动产品的推销。因此在旅游文化营销中可以加大对文化的推广和宣传,例如采用展览会、学术讲座、节庆文化活动等形式,在接触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不断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2]。将消费者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隔阂,通过宣传了解不断消除。因为旅游文化推销其实走的是情感路线,它首先是博得旅游消费者的情感认同,首先使消费者对某种文化产生情感认同,进而通过文化将他们带到旅游产品面前,实现产品的价值。文化营销魅力巨大,对旅游文化的深入把握和研究是旅游企业做好营销工作的首要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对自己的产品的文化属性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保证旅游文化营销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M—C—P模式
这种模式以市场需求(M)为出发点,在现代营销理论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针对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的。尤其是旅游产品,消费者在旅游消费中不但注重物质上的满足,而且也更看重精神需求的实现。M—C—P模式既然以市场需求出发点就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既要开发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又要注重其文化内涵。在旅游营销中,文化必定依附于一定的产品而存在的,纯文化的旅游产品不具生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可以被忽视,相反,文化对产品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他是整个旅游文化营销的灵魂。尤其是营销主体的影响力在旅游产品的文化影响力之下时,文化的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在营销之前,深入调研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将这种文化内涵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二者的顺畅沟通,是市场型旅游文化营销的根本任务。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如我国陕西省的旅游文化营销。文物古迹是陕西省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在旅游文化营销过程中,陕西省注重文物古迹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兼顾山水旅游这一自然资源,借助文物古迹的影响力和文化感染力将山水旅游产品附带着推广出去,走国际市场宣传历史文化,国内市场文化与山水并重的道路,因此,陕西的山水旅游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三)C—P—M模式
产品创新对旅游业来说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创新是推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新形势下,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国际国内市场持续繁荣,传统的旅游资源虽然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财富,但是如何用好这笔财富以及如何开发新的财富是新时代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旅游景区经济效益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努力形成旅游品牌等。因此,旅游景区在营销过程中首先要打造自身素质,完善自己的硬件环境和软环境。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C—P—M的出发点是文化,借助产品的媒介作用将文化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3]。这种模式主要是营销主题对文化的人为处理和加工能力较强时才能实现,通过开发打造产品将某种文化融入产品之中,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使之更具影响力。这种模式对于新兴旅游业针对性更强。例如在城郊或者自然环境优美的山区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营销主题不断将一些文化理念融入这些旅游产品当中,但是这却不是旅游产品与生俱来的资源或优势,这种新兴旅游的最现实基础还是自然风光,但是仅凭自然风光还不足以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因此人为的注入文化就成为这种旅游模式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化成为这一模式的出发点,而产品就居于核心,最终都是指向市场需求。
(四)C—M—P模式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2
城市文化特征应该考虑两项基本内容:时间和空间,即历史性和地域性。无论精神特征,还是社会特征,或者制度特征,基本脱不出这二者的范畴。时间性包括古代、近代、现代,其内涵历史性则涵盖每一时间段的文化创造。每段文化创造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不同。一般说来,早期历史文化决定该城市文化的特征,最具有文化价值,常常成为城市文化的标签。空间包括自然地理空间和社会地理空间,其内涵地域性体现在独特的自然地域风光和该地域的独特地理位置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区域核心作用。因此,城市文化是一种原生文化。探讨原生文化,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城市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虽然也称之为文化,但其实质首先不是文化,是一种商业行为。一般来说,是近现代工业化之后逐渐兴起的以经营为主的商业活动,其后,为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的文化形态。当它借助于城市文化时,就成为城市旅游文化。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特征首先是基商业性,其次才是文化性。因此,城市旅游文化是一种衍生文化,其定位应是城市特色文化下的商业文化。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内涵解读
城市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多数城市并不像专家学者所论述的那样,在所有方面都具有可观瞻性,都具有规模意义,都具有被外界所关注的价值。如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黑河、满洲里、苏州、蓬莱,等等。这些城市被关注的内容或特色,主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其城市文化内涵不可能涵盖社会、自然、人文的所有部分。因此,地方政府在建设城市文化时,往往选择该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文化特色及积淀的部分代表城市文化。如古城、古园林、古建筑、古都,等等,以及自然方面独步全国的特色,如桂林、阳朔、昆明、五大连池,等等。当然,也有超大型城市具备各种典型综合城市文化特征,如北京、上海等。只是这样的城市是少数,不代表广泛性城市文化意义。解读城市文化内涵应该从城市特征入手,而不能从广义城市文化概念开始。否则,将陷入概念繁琐的陷阱之中,无法有效认识城市文化的特征及内涵。城市旅游文化既然是衍生文化,其文化内涵自然要追踪溯源,探寻该城市旅游文化产生的本源,这是根本性的。另外,某一城市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外界所关注的内容直接相关。通过外界的关注,某种可能不受当地人重视、没有纳入本地城市文化的文化,而被作为城市旅游文化的内涵受到重视,成为地方城市文化的内容。但无论怎样解读,城市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具备商业开发价值这一根本性特征。
二、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的关系
从上面关于城市文化和城市旅游文化特征及内涵分析中,可以明确二者的关系。城市文化为母,城市旅游文化为子,或城市文化为源,城市旅游文化为流。当然,母子关系或源流关系,并不完全代表双方一致。历史各个阶段的文化创造之“源”并不能全都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如中原地区众多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其普遍性而没有纳入城市文化标志性内容之中。而“流”有时也例外地选择“源”之中非城市文化的内容作为开发内涵,反客为主,成为城市文化的主要内涵,逆向丰富城市文化的内容。如丽江纳西古乐就是在外界关注之下,成为丽江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黑河知青文化,也是在大量知青回第二故乡的潮流推动下,成为黑河大力开发建设的城市文化。
三、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的功能
功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另一种是对象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一种是主动性质,一种是被动性质。这两种性质的功能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芒福德非常重视城市的文化功能。“他形象地将城市比喻为,‘容器、传播者和流传者’。其论据是,城市的出现与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以及手书草字等这类永久性的记录方式的发生时期吻合,还与数的抽象概念以及口语词汇同期出现,也就是说,城市凭借象征性的书写符号,‘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社区边界的浓缩作用和贮存作用’;‘一个城市的级别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种功能发挥的程度’。他把‘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称为‘城市的三项最基本功能’”。实际上,芒福德的城市文化功能理论自身具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文化贮存”、“文化创造和发展”具有城市文化的主动性质。但芒福德的功能理论虽然强调了城市文化建设的人文性,却没有把城市文化的主动性完全包含在其理论要素中。城市文化的规范性和导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阶段性作用。城市文化功能主要以主动性为主,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有利作用的重要基石。城市建设核心思想的制定、城市建设规划的制订、民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城市建设的方向、规范人的品德、提高人的素质等,皆有赖于城市文化。“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兼具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主动与其他区域城市文化进行交流,是在发挥城市文化的主动性;与来访的城市进行文化交流,则是以被动方式传播和交流文化。而规范性和导向,贯穿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每个阶段,在技术、建筑方式、建筑规划、管理模式、人文内涵、生活方式等方面,通过城市文化主动性的规范和导向,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基本框架,并基本上左右着城市文化的走向。城市文化的主动性,主要体现于城市的内在文化建设。
当然,真正意义的功能的被动性质,主要是某种事物能够满足某种需求。在城市文化中,实际上,这种功能主要由城市旅游文化来承担。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功能体现的主要是被动性质。大量消费者到旅游目的地,主要是体验异域文化,他们所购买的旅游产品,基本上是城市旅游文化,即城市精选出来供旅游消费者消费的城市文化。这些文化从各种不同意义上满足消费者复杂、各具个性的需求。所以,城市旅游文化的被动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外向文化建设。
四、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在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适应各自不同的特征,针对不同的群体,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功能,达到相应的效益。关于城市文化建设,学术界的研究和设计成果极多,但大多偏重于总体设计与规划,以及全方位文化思考。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情况,王立曾经做过详细综述。对于大多数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如若摊子铺得过大,考虑过于全面,则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因此,对于这类城市,应根据城市历史和自然的特征,适度开发与当地民俗相表里的文化内容,尽量避免受现代文化影响而与大多城市相雷同。以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导向。例如,黑龙江省黑河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秉持黑河城市建立发展过程所独有的历史文化痕迹,包括民族文化(以达斡尔、鄂伦春文化为主)、俄罗斯文化(俄罗斯移民文化)、移民文化(关内大量人口移居黑河)、中俄商业贸易文化(黑河城市兴起之源)、知青文化。以“民族”、“移民”为主线,打造黑河城市建设,组织人力研究黑河城市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概括出黑河城市文化的内涵,设计黑河城市文化的象征标记,推进黑河特色城市文化发展。
作为有特色的城市,自然要大力发展城市旅游文化。发展城市旅游文化,是加快城市与外部世界接轨,加强城市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要根植于城市文化的主要特征,并结合自然因素,以价值开发为基础,从城市文化中衍生出城市旅游文化。因此,价值开发是城市旅游文化建设的基本导向。如黑河城市旅游文化的开发建设,应以俄罗斯、达斡尔、鄂伦春文化为根基,以观光、避暑、冰雪自然地理特征为纽带,借助于五大连池和俄罗斯阿穆尔州航天城的独特资源,形成以黑河为中心的旅游文化辐射区,南走中国广大内地,北走俄罗斯阿穆尔、远东、俄罗斯欧洲腹地,极具价值开发的旅游文化圈。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3
关键词: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
1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文化精神享受与个性旅游受到了旅客的追捧,而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最佳产品就是文化旅游。从地理空间优势来看,武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在中国推行武术文化旅游是可取的,除了中国地域这个最大的地理因素外,还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作为本土文化,它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是否可转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至关重要;第二,市场空间是否具备。秦淮河[1]在《试论武术产业》一文中认为“武术产业化是武术事业的基本运行方式向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武术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武术自然资源,把武术与经济结合,运用一系列市场经济原则、方法、手段和行为,刺激武术商品的需求,强化自我发展潜力,不断拓展武术市场,形成武术市场运行的新机制。综上所述,现阶段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初步意识已经形成,但从全国的旅游发展来说,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面临着一系列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的挑战。在分析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和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的优劣势分析,抓住武术文化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安徽省武术文化资源,探讨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
2武术文化旅游相关研究
2.1安徽武术文化安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徽州武术文化,异彩纷呈。现在比较为世人所知的有:徽州武术、九华山武术以及安庆枞阳的东乡武术。徽州传统武术文化分为两支:一支注重实践,如太极推手就是注重对抗的。还有一类是表演性很强的,历史上就曾有“花拳绣腿”一说。王晓东[2]在《论徽州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中提到徽州武术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区域武术文化类型。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厚的宗族文化传统和浓郁的理学氛围影响了武术文化个性的形成。九华山武术主要是以佛家文化为主导。九华山是佛教圣地,其上庙宇成群,僧侣众多。而枞阳东乡武术是流行于枞阳县的一种传统体育锻炼方式。它始于唐代,正式形成于明代,盛于清代。它是结合我国古代传统武术、力学、医学、心理学和人体科学而形成的一整套以强身健体、保家卫国为目的的武术套路,融“南拳北腿”于一炉,形成既有南拳“拳打卧牛之地”的步伐稳健、刚劲有力的特点,又有北派拳的跌打滚翻、以腿见长的风格,具有深厚的传统性和文化性,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枝奇葩。2.2武术文化旅游胡幸福[3]教授在《论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天时地利人和》文章中第一次提出“武术文化旅游”的概念。他认为武术文化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但决部署简单的武术+文化+旅游。而是一定的旅游条件下,以体验中国武术文化为主要内容,同时感受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其他人文资源的一种具有休闲、娱乐、健身、求知、刺激等特点的社会文化活动。武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武术文化旅游也绝不局限于武术文化这一范围之内的旅游活动,而是应扩展到综合中国特有的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大旅游模式中[4]。曹秀珍,童建民,程立[5]等认为,武术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旅游,它是由武术文化带来的旅游体验,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2.3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是武术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武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厚的历史与人文资源。岳贤锋[6]在《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中指出,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只要是指存在于各种武术文化当中,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并且把武术旅游资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物质文化层面,如武术源地、武术馆校、武馆所在的山川、名寺、武术影视演员及其生活地点、武打演出、套路、及武术旅游商品如服饰、器材设备、医药、图书、音像制品等;二是内涵文化层面,武术植根于名族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与古代哲学、伦理学、兵学、中医学、史学、宗教、美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如少林禅武思想。2.4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安徽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丰厚。有世界一流的黄山、九华山等自然资源。石碑、九华山拳,东乡拳,东乡武术等人文-有形资源;技击理念、武德教育、尚武精神资源-无形资源;传统武术比赛、黄山举办的世界传统武术武术锦标赛等社会资源。例如安徽省首次举办的世界性体育赛事,第5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武术•文化•旅游”高层论坛在黄山学院举行,武术赛事在现代社会武术文化传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传统武术节是目前武术单项比赛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武术比赛,被誉为“武术界的奥运会”。此次赛事将体育、文化和旅游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为灵魂,以国际传统武术体育赛事为平台,以旅游为展示黄山、弘扬武术、推介文化的载体,增添了中华武术的新亮点。
3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优势
安徽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旅游业发展优势明显。既有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又有传统的武术文化、民俗体育文化优势以及山区劳动文化优势等。例如,安徽阜阳传统武术,与其他地方的传统武术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阜阳是处于沟通中原和江南的水路交通要道上,商贾云集,中原的政治文化和江南的商业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流、兼容、吸纳、集聚,使阜阳形成了厚重的历史积淀,武术也博取众长,形成了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7]。古徽州一带,也就是现今黄山市以及宣城绩溪县等地就具有大量民俗体育文化:神会、庙会中的跳钟馗、傩舞、舞草龙、板凳龙、布龙舞、划龙舟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民俗体育活动给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安徽一带都是崇山峻岭,像安徽南部一带位于山区之中。。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之中安徽人民都是日出而耕,日落而回的的生活方式。一切活动都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像滁州的凤阳花鼓;池州的傩戏等舞蹈突出了山区文化特色,都是依赖自然环境对生产劳动进行创作,具有其他区域难以比拟的优势。
4目前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待改善之处
目前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面临着一系列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的挑战。在分析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和优势的基础上,来探讨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4.1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孔义平[7]的《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析》文章中提到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黄山旅游业为基础,并对黄山旅游业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黄山旅游蕴含丰富的徽州文化与黄山自然资源,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异彩纷呈。目前,以自然观光为主的旅游经济结构模式相对单一,发展遇到了瓶颈。加之发展当地的武术文化资源,类似“黄山论剑”大型武术赛事。但全省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社会资源宣传力度不够,对其他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效益偏低。目前,我国武术文化旅游仍停留在武术表演节目、武术博览会等形式上,虽然能吸引来许多国家及地区的代表队竞技或表演,但大多仍是“武术搭台,旅游唱戏”或“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两张皮”形式[8]。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安徽省相对于旅游线路产品比较单一粗放,缺乏深度开发。4.2武术文化旅游与其他项目旅游的衔接状况不好安徽省武术文化与景区的关系协调问题,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战、管理松散,缺乏市场调控,造成旅游产业结构不合。武术文化旅游涉及部门较多、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问题。甚至有些景区与其他企业之间出现了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事件。因此,武术旅游除了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外,还需要国家旅游局及其他部门加强管理和立法,完善市场机制,使其一开始就处在良性环境中,使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4.3武术文化旅游的软硬环境问题亟待改善旅游是一个由金融、烟草、房地产、交通运输、信息、文化娱乐、媒介传媒等多个部门构成的复杂的经济系统,这也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将依靠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市场体系。王亚慧[9]在《峨眉武术旅游策划》中提到,“住、行、食、游、购、娱”是旅游业的六要素。安徽武术文化旅游的软硬件设施也不容乐观,其旅游市场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单纯依赖自然人文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5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5.1深度开发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安徽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注重产品的特色化、多元化[10]。如今武术的健身性与观赏性日显突出。武术的服饰、造型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古人练习武术基本上是不配音乐的,必要的场合可能会配以鼓点。当今武术,在表演时配上音乐已经司空见惯,而且效果大都较好。在旅游景点、节日庆典,把武术表演与其他的文艺演出穿行,定能起到令人耳目一新的作用。如果把武术作为旅游景点的观光内容,实行定时演出,也是完全可行的。5.2推进武术景点与各地自然景观的联合推进武术景点与各地自然景观的联合,从规划、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合作;精品景区共同开发境外市场,联合营销,加大武术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着重发展与世界各地的武术文化研究机构、武术团体、协会等的联系与协作。5.3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强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和园区绿化工作。把握好质量、把握好安全,按照旅游六要素各项功能来打造景区,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功能齐全的高品质、高档次的景区。5.4设计完善的武术文化旅游策划方案随着武术旅游市场的不断活跃使对武术的认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还是要加大改革的步伐,密切关注和准确把握其他省市及国际武术旅游业和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应立足境内市场,放眼境外市场,制定出武术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比如创造品牌的实力和能力,树立品牌意识,使武术旅游具有与其他知名旅游品牌企业展开竞争的实力。安徽省各级也应加快在思想上对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给予重视,在行动上对安徽省武术资源开发给予资金上的大量支持。善于发现武术产业化管理中的运行规律,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正确处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得以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秦淮河.试论武术产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3).
[2]王晓东,等.论徽州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5.
[3]胡幸福.论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天时地利人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
[4]贾海如,等.中国武术旅游资源开发前景[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4).
[5]曹秀珍,童建民,等.浙江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3).
[6]岳贤锋.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评价[J].体育文化导刊,2008(7).
[7]孔义平.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3(2).
[8]秦海龙等.武术赛事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3(7).
[9]王亚慧.峨眉武术旅游策划[J].中国商贸,2010(16).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4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产业态势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产业发展,以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在学术界,茶文化旅游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目前,在学术界的研究中,主要偏重于茶文化的产业发展,对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特别是有关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特征的研究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有必要对茶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以期达到丰富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内容的目的。
一、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一)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茶文化旅游的概念,要首先界定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茶文化的概念有其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最早提出文化旅游概念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这是从广义上定义文化旅游的概念。国内学者任冠文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茶文化和文化旅游都属于文化范畴,都具有文化的属性,并且都处于行为文化层面。而茶文化旅游不只是茶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相见,它既是茶文化内涵的延伸,又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二)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不但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且有关茶文化旅游概念的论文也是少之又少。张琳洁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毕剑、尹郑刚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及其衍生艺术形式为主要吸引物,以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欣赏茶文化为主要目的,融观景、品尝、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主题旅游。以上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作者都是从旅游产业化的角度进行界定,没有考虑到旅游者与茶文化旅游内涵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旅游者的文化动机。笔者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解、鉴赏和体验茶文化内涵,而对茶文化旅游区进行的旅行,从而使旅游者获得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二、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一)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特征。文化性不但是当今旅游的整体属性,更是茶文化旅游的根本属性。如果在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没能表现出茶的文化性特征,不但没有吸引力,而且行之不远。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是有关茶叶的生产、加工以及饮用等方面而产生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在这些表现形式中,都是围绕茶的这个核心来表达,如让旅游者参加茶叶的采摘、炒制过程,使游客体验到茶叶的生产文化;通过茶艺表演,使旅游者体验中国茶的“廉、美、和、敬”的茶德文化;通过旅游者欣赏茶诗、茶画和茶歌等艺术,使游客体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休闲娱乐性。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在内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在内涵上更多地体现出休闲娱乐性特征。旅游的属性不仅包括文化性,还包括休闲娱乐所带来的愉悦性;茶文化在表现形式中也更多的是使受众体验茶所带来的休闲娱乐享受。从以上两点来看,旅游和茶文化的休闲娱乐性特征是相一致的,这也是茶文化能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开发出茶文化旅游的前提。在茶文化旅游中,主要是通过有关茶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突出这一特征,特别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它在表演过程中,所展示出来茶的休闲、养生的文化都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愉悦。除了茶道之外,茶文化旅游的其他形式所追寻的目的也是使旅游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以休闲娱乐。
(三)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茶文化旅游作为当今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它的经济性特征表现的非常明显,这是由于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所决定的。茶文化旅游企业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是首要的目标,也是无可非议的做法。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今世界是市场经济世界,追寻经济性就能用经济手段更好地保护茶文化艺术,丰富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性使有些茶文化旅游企业偏离茶文化的传统形式,甚至把一些糟粕带进茶文化旅游中去。因此,鉴于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特征,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不但要追寻经济利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茶文化旅游的产业态势
(一)国内茶文化旅游发展初露端倪。国内虽然茶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稀少。目前,我国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区主要是较大的产茶区,这些茶叶产区虽然茶产业的规模较大,但是与茶相关旅游产业的规模却相对较小,没有形成专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大型旅游景区和旅游公司,这样就不能适应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速度。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举世闻名,但是与此相关的茶文化旅游知名度却不高,如很多旅游者只知道杭州的西湖龙井很有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与龙井相关的旅游产品。纵观国内的茶文化旅游市场,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十分不足,产品不但稀少而且形式太单一,没有形成一条与茶有关的旅游产业链条。以上几点说明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十分不足,还处于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要想发展我国茶文化旅游,必须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大力开发适合我国茶文化旅游的产品。
(二)茶文化旅游重“茶”轻“旅”。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普遍存在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现象。由于我国茶文化旅游是在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加之以茶为主的旅游收入没有茶产业收入高,导致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旅游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再者,我国的茶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都是政府导向性,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中,政府在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与茶有关的旅游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之所以发展茶文化旅游无非是为了丰富茶产业的内容,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影响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节会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一些茶叶产区开展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加。鉴于此,这些地方政府改变了过去“茶叶搭台,经贸唱戏”的老传统,纷纷在茶文化节时把旅游要素也整合进去,这样达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上海市把以前的茶文化节名称就改成了“茶文化旅游节”,旅游元素的加入丰富了茶文化节的内涵。但是,这些节会旅游还是以“茶”为主,以“旅”为辅,不能使二者有机地结合。
四、结语
茶文化旅游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行业发展态势上都处于起始阶段。要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就要加大对其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理论高度上指导行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化.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5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认知;鱼骨分析法
1旅游文化的相关概念及认知误区
旅游文化: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2关于旅游文化认知的中外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的理论研究相对于国内研究起步早,研究理论成果较为丰富。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1977)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将“文化旅游”作为专用概念提出,并用“文化旅游”作为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沃尔(1994)指出,文化旅游者对于旅游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其选择何种的旅游体验,而作为研究者应该研究这种理念。国内理论研究虽然较晚,但是也颇为丰富。张廉(2004)提出在旅游主体的消费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过程及特征[2]。申葆嘉(2006)阐述了现在休闲旅游中的一些极端趋势,呼吁旅游要多一些人文诉求,少一些经济诉求,才能更好地处理旅游主体和旅游文化的关系。虽然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旅游文化的探究以及旅游文化认知的相关研究,但是由于旅游的起步较晚,还未形成明确的研究体系。笔者认为,对于旅游文化认知的研究应该细化,不仅仅是理论的探索,还应该更多的侧重实践领域,今后应该更多的从旅游景区、旅游规划者的角度去研究如何更真实的去反应旅游景区的原始性,现代技术的使用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让游客获得更准确的认识。
3影响旅游文化认知因素的鱼骨分析法
鱼骨分析法,又名因果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质量管理。问题最终的效果在鱼头,鱼头在右,种问题在鱼骨中得以体现。主要分为人、料、法、景区、环境五个方面:人。主要指的是游客,游客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游客的综合素质越高,越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能够通过表面物相,感知文化深度,也越容易达到旅游凝视的高度。料。指的是景区中的景物。由于经过漫长的时间消磨,有些景物已经不能保持原状,但是最原始的印象仍然保留在游客印象中,所以产生悬殊。其次为了维持景物原始面貌,投入了大量的现代技术,现代感和原始感产生差距。法。是指对景物的管理处理方法。在景区开发过程中,不合理的规划设计,都会导致景区失去原有的文化底蕴。景区。主要侧重景区的宣传和管理。宣传不到位,管理不科学,都会影响游客对景区的认识,形成错误的“先知”,先入为主的错误意识,会影响游客整个旅游过程。环境。主要是文化的融合和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形式化。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由于文化的涵化和濡化,民族艺术、民族服饰、当地礼俗、民族建筑、手工艺品等都发生了变化,使游客不能看到最初的民族文化元素。
4获取旅游文化认知需要注意的几方面
(1)游客的自身综合素质。对于有历史年代的旅游景区来说,只有旅游者处于自身的爱好需求,并且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景区的文化结合起来,获得最大的认知。(2)合理的技术投入。景区为了维护原貌,现代技术的使用无非厚非,但是对于比较有历史感的景区来说,需要合理的现代技术投入,这样才不会产生较大的冲突,显示历史的厚重感。(3)景区科学的规划和精准的管理。适合景区的规划是要在不违背景区发展的规律,又能合理的挖掘展示景区的文化元素,展示出景区的独特性,让游客感受到景区所带来的价值。在精准的管理下,协调景区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做到资源的有度开发,持续利用,产生附加价值。(4)宣传做到位。提前进行多方面的宣传,宣传渠道不在局限与传统媒体,更应该侧重新媒体的宣传,宣传内容符合景区实际情况并且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形成正确的先知,避免形成游览前后的心理落差。(5)传承古典,避免旅游文化的形式化和机械化。物以稀为贵,要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坚守文化的初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守旧,可以为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但是文化的核心不能变。尤其是文化节日,要保持传统上的意义,在特殊的节日,有针对性的表演,而不是日常化表演。
5总结
旅游文化作为一个较大的探索领域,虽然已经有较多的理论探究,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鱼骨分析法虽然对影响旅游文化认知分析有限,但是也是值得参考的,以游客的感知度为主要的衡量标准,景区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景区的宣传,正确的处理方法,科学的规划景区,力求做大限度的还原,让游客感受独一无二的景区文化内涵。同时,作为旅游文化的探寻着和体验者,要获取最真的文化,不能被形式化的表面所误导,在体验中去比较、感受、获取文化,提高旅游的质量。
作者:张立庚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6
【关键词】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审美差异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对同一景观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旅游业的发展亦成为各个家庭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旅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旅游景点的建立要针对一定的游客群体,研究好群体的审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中国平原较多,陆地广阔,而且相对较为封闭,适合发展农业文明,属于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山地较多,沿海线长,适合发展航海业,靠海洋谋生,属于海洋文化,这就造就了现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特点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依靠海洋谋生,多变、广阔的海洋条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稳定的特点,人们大多个人意识强烈,追求自我,主动性高,不同的思想学派众多。而中国传统文化依靠农业为生,较为稳定,被动性强,社会意识强烈,多注重人际交往。这种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文化。
二、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一)旅游理念
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们多享受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稳内秀,冒险精神弱,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征服欲强烈,他们向往大自然,渴望走进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们更喜欢去新奇的旅游地点,去他们未知的领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响。
(二)旅游目的
中国人大多以家庭、事业为重,旅游不作为必需活动,是闲暇时放松心情和开拓眼界的一种方式,是培养与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时间。而西方人较看重旅游,认为旅游是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而工作是为旅游积攒资金而不是养家糊口,他们将旅游看作是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当然这与经济发达水平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旅游审美
在旅游时对景观的美感认识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愿意关注这个景观所承载的意义、历史、文化等,例如我国大多数出名的建筑都与名人志士有关系,说道那个省份,人们都愿意介绍该处是哪位名人的故乡等。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更喜欢感受大自然切实的美感,感官能够直接体会到的美感,他们迷恋于景观的形态、颜色、气势。并不过多关注它的由来、它的承载。这种审美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教育不同、文化差异,中国教育将就伦理道德,人们认为山水有着自身的道德修养,亦在事物上寄托道德与情操,影响后辈世世代代的人,同时也将人的品格和他们所喜欢的事物联系起来,人们认为喜欢水得人多聪明、喜欢山的人多仁爱、好动的人比较聪明、好静的人比较仁爱。人们愿意将景色与自我融为一体,进行自身修养的培养。而西方文化本就多变,各种思想流派并肩发展,景物多仅作为客观的存在供人们欣赏。另一方面的差异是审美的表达,中国旅游者的审美多愿意使用抒情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来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这一点通过画家的风景画就可以证明,中国传统风景画使用散点透视的画作方式,主张表达景物的韵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线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画中看到广阔的景象,而西方油画使用焦点透视法作画,注重画作与风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讲求层次,光线的表达。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注重风景所带来的内心感受,这是他们的审美重点,所以表达时更注重将这一点表达出来而忽略景观的实物和细节描述。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注重景观本身,他们更愿意将带给他们美好感受的景观的真实情况表达出来,他们更多的观察景观本身,进而产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认识事物时注重逻辑思维而感性思维较少。最后要阐述的中西方审美差异使二者的审美目的不同。
三、我国旅游业概况
我国的社会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贫富差距仍较大,旅游活动尚属于较高收入人群的活动,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事业为重的理念使忙于工作的人对旅游的欲望较低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使国人认识到旅游的意义是能更好的体会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旅游行业建立各种适合不同人群的方案,适合不同旅游资金计划人群的人进行选择,不让旅游成为人们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国旅游过程中还是能体会到外国人对国人有所歧视,我国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工作保障国人的权利,降低办理出境的门槛,当然,旅行者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出国旅游不仅是放松身心的过程,自己的行为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不能为中国丢人。随着经济发展,国人的旅游需求会越来越多,国内旅游业可适当加大发展力度,相关部门给与一定的支持,特别是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古迹的保存。
四、结语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发现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导游可根据游客的文化修养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引导游客观赏,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经济效益,更加满足了游客切实旅游欲望。旅游景区事先考虑主要的游客群体,针对他们的审美要求建立景区或优化景区,更吸引适合的游客群体,是景区更健康、更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艳.浅谈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旅游理念的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