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技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专业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专业技能

化学专业技能范文1

(1)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从优化课程内容入手,对无机化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2];

(2)钦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从无机化学的重要地位出发,结合无机化学的教学目的,对无机化学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构建和探讨[3]。菏泽学院是一个应用型的地方性教学型本科院校,于2012年成功申请了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能源化工专业。我系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无机化学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1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根据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结合无机化学课程特点,菏泽学院化学化工系于2012年制定了能源化工无机化学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基础及实验实践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化工专业技能人才做好准备;同时,也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此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1知识目标

主要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方面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气体的扩散定律,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和能量分布;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反应速率理论;强电解质解离、离子氛、活度系数的概念;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路易斯结构式,等电子体原理,分子轨道理论;化学电源与电解;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金属卤化物、拟卤素和拟卤化物、互卤化物和多卤化物;硫和硫化物、单质硫、硫化氢和氢硫酸的物理性质;硅的单质、硅烷、硅的卤化物、硅的含氧化合物。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气体的状态方程及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生成热的概念及应用,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方法;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缓冲溶液的原理及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及移动;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及基本性质的周期性;价键理论,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及杂化轨道理论;基本概念:原电池、电极电势和电动势及能斯特方程;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卤化氢和氢卤酸的化学性质;氧、氧化物、臭氧、过氧化氢的物理化学性质,硫的含氧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掌握氮的氢化物、氮的含氧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2专业能力与素质目标

能力目标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谦虚的品格、勤奋好学的习惯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创作、做事严谨的良好作风;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唯物主义辨证的思维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工程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专业能力目标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存在、制法、用途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化学计算和利用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绘制出特性曲线,能够写出规范实验报告并加以总结概括的能力。素质目标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勤苦奋斗、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2丰富合理的教学内容

2.1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在教学过程,教师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入教学内容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的同时展开科研,而科研课题也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这样会更能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并能深入把握,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深度、广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4]。另外教师将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分析中,将科研成果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最新知识与信息传递给学生,科研推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发展情况,充分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及时补充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建设。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案例教学”,对具体科研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及产生原因,选择合理方案。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可以自主查阅资料并开展项目的研究性学习。

2.2建设开放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环境,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充分利用我系基础实验室和化学工程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结合我系化学能源工程专业及无机化学教学内容的特点,试图探索出一套完善的开放式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系内实验技能竞赛及无机化学创新实验设计竞赛等项目,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今后创新实践的能力。开展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引导学生在大三下学期进入教师的科研室进行锻炼,参与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大二学生参加无机化学实验技能竞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另外聘请国内外无机化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我系作学术报告,增加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全面了解无机化学的前沿动态,为今后的科研之路做好准备。

3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针对目前无机化学课时缩减而传递信息量大的情况,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因此多媒体技术已广泛使用在课堂教学中。这样一方面将节省下的板书的时间能够用于重点难点的讲解,另一方面多媒体中引入一些无机化学演示实验、实物图像,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表现的更加生动直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仅利用多媒体也有一定的缺陷,如对一些公式的推导,仅利用多媒体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多媒体跟板书结合会更加有利于公式的推导。另外,还会避免仅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进度过快,学生不能融会贯通的缺点。总之,鼓励学生课前预习,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既能考虑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掌握程度,又能兼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化学专业技能范文2

【关键词】口语传播 基础技能课 播音主持专业 教学优化 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62-03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学科调整以来,播音主持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高职专科层次的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从课时安排、授课形式到实践练习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无法适应当前各个行业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对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的教学进行优化。

一、“口语传播”理论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口语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头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术语。口语传播是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的时期。

人类经过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现在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但最原始的口头传播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方式之一。我们日常接待、新闻、演讲、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和演说等场合均使用口头传播。可以说,在网络传播时代的今天,口头传播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当人们对口语传播的认识不断深入(即“口语传播”的重要性),对口语传播理论的研究又一次掀起了“浪潮”(即各个学科,特别是播音主持艺术学科与口语传播领域的融合),这势必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传统之辩――“播”与“说”之争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播音专业诞生至今,关于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传播样式到底是要严谨规范地“播”还是亲切自然地“说”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已经成为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经典课题。其实无论是“播”还是“说”,受众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质量从未降低过要求。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口语传播”能力愈发重视的今天,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播”与“说”的争辩范围。同时,这也促使我们审视目前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反思: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受众需求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二)就业之惑――毕业即失业?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哪里去就业?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超高的就业率是否可信?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万~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能提供的播音主持相关岗位不过几百个。那么,大量的播音主持相关人才流向了何方?是走向了媒体的其他岗位,如编辑、后期制作、摄像;还是彻底改行离开了播音主持专业?如果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没有从事播音主持的相关工作,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性如何体现,这个专业未来将如何立足和发展?这些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之惑同样也对目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质疑。

播音主持专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能力训练,加上大学里各种课程对学生的熏陶培养,努力使之成为学识丰厚、语言得体、气质优雅的合格人才,因此,虽然播音主持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它所培养出来的其实是各个行业都需要的口语传播人才。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998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当被问到如何评量应征者的工作职能时,480位受访的老板一致将“沟通能力”列为最重要的个人特质。因此,具备杰出沟通能力的口语传播人才各行各业都欢迎。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其实都对这样的人才求贤若渴。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走到镜头前和话筒前工作的播音主持毕业生那么少,但各高校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却那么高了。所以播音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是以人文素养与生活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的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和职场的需求。这一点,有几所大学走在了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如台湾的世新大学有口语传播系,厦门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都在研究生专业里开设了口语传播方向等。专业定位的改变也必将带来课程的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的背景与意义

播音主持专业是我国特有的特色学科,有关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理论特别是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敏锐的专家学者开始了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探索研究。例如,江西师范大学省级教改课题《“播、说、写、演”――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的研究》、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主持与播音专业“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改革》教改课题等。此外,还出现了部分关于“优化教学”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著作,如《教育研究概论》、《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播音创作观念论》、《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中国播音学》等。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从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的角度来看,能为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提供一定的方法论,也能够为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的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策略。“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不仅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尝试,而且为其他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三、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播音主持专业是新兴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它的发展离不开媒介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在播音主持专业众多的专业课程中,基础技能课主要指的是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和播音创作基础三门课程。它们承担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入学后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以及为高层次技能训练提供保障等方面的任务。以下以钦州学院为例,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一)普通话语音――以“测”促“教”

应调整普通话语音课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中的比重,开展“分小组,分层次”的授课形式,提高效率。即先通过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参考的要素包括语音系统错误、方言语调与方言区域等。这样能方便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习能力不同和语音问题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避免以往“一锅乱炖”的局面,提高课时利用率。同时,还应将上课内容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测试软件来模拟测试环境,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以“实战”状态进入专业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往往成为学生参加测试时最严重的失分点,而失分的原因除语音基础不牢还有表达状态的不规范、不得体。这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基础课阶段往往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过于重视字音的发音准确度和发声状态的所谓“专业化”,而丢失了言语交流时最起码的自然。简而言之,就是上完专业基础课后学生基本“不会说话”了,越是刻苦的学生问题越严重。所以,从入学伊始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开始,教师就应该把正确的学习观念强调给学生――在任何场合说话,我们的语音和发声都应该是一种“下意识”的状态,平时的技能训练只能是在自己练习时使用,一旦进入大众传播的语境进行言语交际,就必须“忘我”。这样一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在语音课上及时引入,让学生将“播”与“说”的训练同步进行,不能练完了“播”再补习如何去“说”,这样不仅会降低效率而且效果也不佳。

(二)播音发声――将声乐发声技巧

带入课堂

播音发声课承担着优化学生发声状态、为学生进行嗓音修复与保健等任务,因此一直备受重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分为课堂讲授与课下训练(练声)相结合。教学难度较大、师资缺乏、学生人数多、课时利用率低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师生。播音主持与声乐表演最重要的相似点就是都使用人的声音作为主要工具,所以关于声音的训练就成为两者的相通之处。可尝试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的教学过程中,由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集体练声环节。这样不仅能减轻主讲教师的授课压力,提高课时利用率;在钢琴伴奏的辅助下,学生也更容易树立声音的形象和感知声音的变化,易于加强音准,拓宽音域。值得注意的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国内很多学者、专家对于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持反对意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优化时必须要求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一做法,要学会从相关艺术领域中取长补短,不能绝对盲从。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的主要相同点在于:首先,两者都是建立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基础上的艺术发声方法。由声乐教师带领学生先完成呼吸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为下一步的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发声对于声音“四要素”(即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训练要求与播音发声基本一致。播音发声方法中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如绕口令、古诗词、长短句以及众多的换气练习。而声乐发声也会通过哼唱、模唱、唱音阶以及跳音练习来展开训练。两者虽然方法不同,但是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效果却是“殊途同归”的。在每天的集体练声环节,由声乐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呼吸法以及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是优化播音发声课堂的有效手段。但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例如,(1)共鸣方式不同。虽然两者在训练过程中都会进行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等训练,但侧重点不同。声乐发声要求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以头腔共鸣为主,声音要“立”得住;而播音发声却要求学生以口腔共鸣为主,尽可能接近生活中的言语交流状态。(2)吐(咬)字方式不同。声乐发声以头腔共鸣为主,因而,发声位置比较靠后,吐字与咬字较含混;播音发声相对于声乐发声而言,发音位置偏前一些,吐字与咬字较清晰。因此,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可行的,但仅限于集体练声环节,不应展开如歌曲演唱等较深入的声乐技能训练。把握好分寸,就可将声乐发声方法很好地融入播音发声教学中。

(三)播音创作基础――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

播音主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当学生从语音发声阶段进入播音创作阶段,基础技能训练的重点就由“碎片化”的字、词、句、文段的练习逐渐转移到完整的篇目训练上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宏观意识、全局意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以及人文关怀。这些能力的习得主要依靠两点:(1)广义的备稿。从生活中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尽可能丰富地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这些都是帮助我们高质量完成播音创作的有效手段。(2)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播音创作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除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外,还涉及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播音语言的特点、播音表达规律、创作前的准备等内容。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仅靠课堂讲授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多展开实践活动。200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自2010年设立专业组比赛之后,钦州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师生将每一年参赛作为检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平台。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经典诵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教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如何,通过参赛接受其他专家、同行甚至是全社会的检阅。截至目前,钦州学院已获得自治区级奖励多次,还分别获得2010年全国集体组一等奖和2011年全国集体组二等奖。奖项的背后是对教师教学的认可,也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认可。以前在课堂上学生很难理解的“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是理解到表达的桥梁”等问题,通过参加比赛,在准备阶段和比赛阶段都分别以比赛成绩、受众反馈等方式找到了答案。这种在实践中找答案的经验是教师讲授无法替代的,教师应多为学生寻找和搭建这样的教学实践平台,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四)其他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优化

除以上三种主要的教学优化手段外,还可在其他方面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第一,在技能课教学时,以“解剖式”教学为主,以个别辅导为辅,再加上每月固定的教师集体备课和“专业会诊”,以综合式的教学取代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解剖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在课堂上专门辅导1名学生进行有声语言创作,其他同学通过分析、质疑、提问、体验的方式来参与教学。这名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标本”,其他学生要在其身上发现问题且找到解决或改善的办法,并防止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与“专业会诊”不同的是,这是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而“专业会诊”是由教研室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对1名学生的授课和辅导。第二,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技能课要求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录音、录像作业以便下一次课向专业教师“回课”,但是长期以来交作业的方式和考评的标准却一直难有创新。在当前这样一个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可紧跟时代步伐要求学生以新媒体为平台向教师提交作业,如微博、播客等。学生要交作业必须先将作业上传至视频网站或播客,然后在微博上作业信息并“@”任课教师和实践导师,教师就能在网上接收作业并和学生展开交流。这样做既节省了电脑空间和拷贝作业的时间,又能准确地记录学生交作业的次数,避免了以往的很多麻烦和误会。此外,由于在新媒体上作业信息,容易给学生一种“媒体从业者”的感觉,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力求作业达到媒体播出的标准,无形中提高了作业质量。对学生作业质量的评价我们更倾向于由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实践导师)来进行点评,适时了解一线的人才需求,充实丰富教学环节与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教、评分离,使学生更加容易信服。

总之,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是在社会需求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及“口语传播”理论研究复兴的特殊时期完成了探索与创新的第一步,它符合时展的需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符合播音主持专业自身成长与进步的需要。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播音主持专业的继续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卢丽萍.谈声乐表演在播音与主持专业中的意义及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12(2)

[3]喻琴.论“经典诵读”与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4]李聪聪.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初探――颠覆大众生活的视觉文化[J].电影评介,2007(14)

【基金项目】钦州学院教改课题(2009[第13号])

化学专业技能范文3

一、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折射出的问题

1.实训教学不“职业”,教师不“专业”

少数学生没有按要求带齐工具或用品,不符合操作规范。如电子专业有学生没有带烙铁架,也没有在现场向监考老师申请借用,说明在学生心目中烙铁架无关紧要,反映出是平常实训教学不“职业”,教师不“专业”。

2.忽视相关心智技能的培养

有些学生在现场操作时出现非正常现象或仪器设备出现异常声响时,不能正确判断、分析原因。抽查考试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学生基本没有自行解决。这些说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也说明平时的技能教学可能只是注重操作技能的“机械”训练,而忽视相关心智技能培养,适应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能力远没有形成。

3.安全文明生产意识不强

部分学生仪器、工具、套件(工件)随意摆放、乱丢,操作台面不整洁,对不熟悉的仪器设备野蛮操作,安全文明生产意识不强。

二、对教学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1.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有价值,是建立在其对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只有理解了教学理念,才能实现由理念到行动的转变。职业教育既是“技术之道”,更是“成人之道”。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高技能”教育,更要注重“良好职业道德”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人文化的职业教育在内涵上主张“专业化”和“人文化”的统一,主张“做人”和“做事”的统一,主张素质和技能的融合,并统一到作为整体的学生职业行动上来。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让我们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终身发展的潜能。

2.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实践教学中的能力目标,力求专业技能教学的“职业化”

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要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突出能力目标即突出技能,突出技能目标中工作实践层面“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突出职业岗位上“做事”能力。“做”是指“完成职业岗位上的任务”。突出技能目标决不是仅关注动作技能,尽管动作技能始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但它不占中心地位。主要应关注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这两者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核心。实践教学中的能力目标就是最终使技能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并通过“完成职业岗位上的任务”提高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具体到每一个技能教学项目时,要做到:第一,把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融合到技能训练项目中去,使学生能够精准地解释操作过程,从“技道分离”上升为“化技为艺”;第二,按照工作岗位的安全常规、文明生产等职业要求,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要求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或行动都“职业化”。

3.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专业核心技能训练

(1)构建综合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要努力构建以“工作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化、模块化课程模式,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专业标准,开发核心课程,构建技能训练体系,强化核心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发展的

能力。

(2)积极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教学上,要努力围绕“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这一目标,体现“做学教合一”的教学理念。按照“职业人”的要求,对涉及“工作领域”的具体项目任务进行能力分解,教师引导学生学,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和指导;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做”的基础上,边教边学,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技能要领,并将其不断内化、建构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形成能够解决工作岗位上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小勇.反思与超越.人文主义视野下的技术教育

[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2]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

[J] .教育发展研究.2007(9).

化学专业技能范文4

【关键词】职业技能,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实践教学

1前言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应着重传授“操作性学问”,培养学生“制作的智慧”,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已逐步形成共识,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环节。要提高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内涵建设时,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适应当前企业及各类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日益迫切的需求,同时也为积极响应国家教委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实训综合能力的号召,结合我市迅速发展的化工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教学研究

2.1认识实习。在新生人校后不久,安排学生到工厂、企业去感受一线的生产环境,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行业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一个职业角色中或准职业角色中。让学生以辅助工和学徒工的身份来充分感受、体验行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行业的广泛认识。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物质”基础,促进教与学的进行。通过“学前实习”,学生对生产实践中接触到的各种规格类型的仪器、设备、材料以及生产工序、工艺流程、管理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和体验。正是如此,学生在以后的理论课堂上就不再是空洞的假想和盲目的想象。而是对各种术语、概念、定理等的理解、掌握都能建立在具有各种真切形象的“物质”基础之上。另外,在知识的传授上,原本空泛的专业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内涵丰富起来,教师跟学生的交流沟通也变得轻松自然,进而师生活动能够同步进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2.2系统的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的工作。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未能反应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针对这一现状,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对普遍规律进行阐述,尽量找学生喜欢并且易懂的语言去启发感染学生,拓宽学生思路,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2.3实训。

实训实习是培养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训教学中,采取了计算机模拟仿真实训的方法。计算机模拟仿真实训即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商业及应用软件包来模拟仿真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我们采用北京东方仿真公司和北京化工大学仿真中心联合研制的化工仿真软件,单元操作涵盖离心泵、换热器、液位控制、间歇釜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等,以及全流程开发试验,如乙醛氧化制醋酸工艺流程等多个方面,在实训室以边讲边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开停车及事故处理。通过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保证了学生的技能培养。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发展,DCS在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2.4综合实验。在学生完成了理论学习与相关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安排了一周的综合实验,在综合实验室进行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师安排实验题目,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艺路线,提出所需的实验原料及器材,组装实验装置,探索打通实验流程,制备满足要求的产品。通过综合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关键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学生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以及实验室设备情况,学会了设计工艺流程,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2.5生产实习。高职教育既要有别于本科教育,又要不同于技能培训;既要改革传统模式,又要体现技能主线。为此院、系领导非常重视这一教学环节,每年都对我们系学生的生产实习作了详细的安排。实习过程中,学生们都能够虚心向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通过实习了解了生产车间的主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规格及对能源的要求,了解了各产品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生产原理、工艺操作规程,产品的工艺指标、操作指标及工艺生产过程,了解了各产品生产过程的主要设备的结构及其操作情况。

2.6毕业设计。在改革和创新高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大前提下,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时,我们要求学生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研究。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等报道,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好的见解和主张等,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充分占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分类整理。特别是对自己选题有用的方法、重点标记其见解、主张和数据。在研究资料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自己的材料与方法,设计研究实施方案,安排实施计划。在设计方案时有创新,并要分析方案实施时预期结果、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进入实施阶段,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安排实验时间,有条不紊地完成研究的过程。这个阶段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阶段,此过程要求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动脑分析,详细记录,很可能出现预想不到的现象或发生突发事件,头脑要冷静,要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到合理解决的方法,观察时应注意系统、客观和准确的记录并撰写论文。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中的工程设计和专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及深化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奋斗精神,提高了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化学专业技能范文5

【关键词】广告;策划能力;培养;实践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是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广告业是创意产业,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必然的使命。在就业理念视角下,学生胜任职业的能力尤为重要,广告专业有设计类、经营管理类、策划创意类,作为以策划创意为定位的广告学专业,广告策划类专业要侧重学生策划思维的形成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策划,并具有一定的实际策划市场运作能力方能具有职业胜任力,从而提高就业的能力。

广告策划是“根据广告主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以及市场、产品、消费者、竞争者的状况和广告环境,遵循系统性、可行性、创造性、效益性的原则,为广告主的整体经营提供规范和科学的广告活动规划方案的决策活动。”[1]大学生的广告策划能力要包括:具有从文化视野,运用营销学、传播学理论分析策划案例的能力;具有独立制定和调整市场策略方案,并能根据项目的市场要求撰写广告策划书和现场执行策划方案的能力;具有调查消费者、市场的能力;具有跟广告主沟通的能力和较好的提案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依赖扎实的广告策划理论,更需要有计划的实践培养方案。多年来,我们广告专业的教师们努力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

一、激发学习动机:ARCS学习心理动机模式的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永恒不变的真理。美国学者布鲁纳也强调内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ohn M.Keller提出的ARCS动机模式更是为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这一模式认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四类: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因此我们认为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专业的高度认可,充满激情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引起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建立起学习与学生之间的切身性、使学生产生并维持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提供一种满意感,那么就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注意(attention)――激发兴趣,关注专业

切身性(relevance)――认同专业与自身的发展

自信心(confidence)――相信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自身的能力

满足感(satisfaction)――从专业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一)注意。指的是教学应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和注意。

为了激发动机,学生的注意必须被激起并维持。因此,关注专业,激发对专业的好奇心,是入学期的重点教育。

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新生专业讲座,点燃专业激情,增强广告人意识,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新生入学,由专业负责人做新生专业讲座。从美国总统“如果我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开篇,给学生介绍广告行业,介绍著名广告大师们的策划、营销、创意经典之作,介绍广告专业学生们毕业后的奋斗历程。虽然只是两个小时,但是每次我们都看到学生的眼光变得灼热,我相信,从那一刻起,他们的专业激情被点燃,学习的动力由此萌生。后来很多学生说,做一个成功的广告人已经成为他们的梦想。

二是我们为专业学生设立了导师制。刚刚远离家人的学生来到异地他乡,心中充满惶惑和迷茫。因此,我们专业教师分工,每位教师指导5-6名学生,负责大学四年学生的专业指导。在新生入学典礼上每个学生就见到了自己的导师,他们感到特别的温暖,有人关心让他们增加了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可。一位学生特别热爱广告专业,可父母反对,在我们老师的疏导下,父母终于让步,几个月后,家长问学广告的感觉,他套用了一句广告语:飞一般的感觉。他的父母放心了,我听了他的话后也欣慰地一笑。一年后我们做专业问卷调查,90.1%的同学高度认可本专业,83.7%的同学喜爱导师制。

(二)切身性。即将教学与学生的重要需要和动机相结合。

学生的注意被吸引后,他们很有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必须学习这些知识,老师讲的理论是否有用?”“学了这些东西我们出去是否会做广告?”等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积极回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

切身性有两种:目的指向切身性和过程指向切身性。目的指向的切身性指的是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的切身性,例如,如果学习内容能帮助学生具备创意的能力或训练他具有特殊的技能,将来就可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学生的动机就会被激发,这就是产生了目的指向的切身性。过程对切身性的影响是与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的。例如,小组头脑风暴或小组市场调研,学生若看到合作好的小组会充满向往。因材施教,找到学生兴趣之所在 , 将它与教学联系起来。

(三)自信。教学应发展学生对成功的自信,使学生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期望。

影响自信心的几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力知觉、控制知觉、对成功的期望。

一进入大学就帮助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四年学习目标,帮助他们制定大学规划,每次的实习实践都要求制定能够完成的工作计划和自身能力提高的指标,并要求在实践中提升。

(四)满足感,即教学应组织强化,将学习成绩置于学生的控制之下,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

影响满足感的因素有:强化和反馈、内部奖励以及认知评价。

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每次实习也请广告公司给与评定,也会获得一种被肯定的自信和找到差距不断提高改进的动力,鼓励学生对成功和失败都做出恰当的归因,从而不断收获进步的喜悦和满足。

二、项目模拟教学:训练学生策划思维

《广告策划》课程不仅传授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教学也就由“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两部分构成。但是课堂上很难做到真正的真枪实干,因此多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模拟教学,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多向思维。尤其是项目模拟教学是课堂训练学生策划思维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

所谓项目模拟教学,指的是“把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模拟成教学案例,然后用案例来组织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做法统称。”[2]

而广告策划项目模拟教学方式是以模拟广告实战的形式训练学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贴近市场的目的。模拟对某个项目的全程策划,然后进行提案技巧的培训和自己策划案的提案,让学生完全体验一个完整策划过程。

策划项目模拟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模拟策划、模拟沟通、模拟提案。

(一)模拟策划

主要是选定一个现有品牌根据要求进行全程策划。我们主要采用3+1的教学模式,课程一开始就给学生组合5-6人的策划小组,选定具体的项目,根据课程进度完成项目的局部内容。讲三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完成实践项目一个环节,如此循环,最后课程理论讲完,学生策划案也已经完成。

(二)模拟沟通

模拟沟通是针对虚拟的企业问题,由学生分别扮演策划师、客户的角色,根据具体项目进行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关注策划师阐述自己思想的能力以及提问的能力和技巧,观察他是否能将客户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并且能吸引客户深入探讨下去。

(三)模拟提案

模拟提案包括了练习模拟和实战模拟。练习模拟即学生扮演策划师针对某一客户或者潜在客户制作提案,也可无需制作提案,使用已成文方案,并由扮演部门主管或者总监等人依照客户的思维特征向策划师提出各种问题,甚至刁难,从中培养策划师的表达能力、说服力及快速反应能力;真实提案针对即将向客户提交的方案,提前在课堂上组织预演,从中找出问题,以使将来的提案过程更加成熟、更具备说服力。如学生跟我做香格丽城阶段推广方案,我们在课外做好后到课堂上提案,我扮演客户,策划书撰写者扮演策划师,其它小组同学是竞争者。一个个刁难的问题常让策划师面红耳赤地据理力争,提案者得到锻炼,旁听者也可学到很多。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是门科学,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以任务为驱动的实战训练:培养策划的实务运作能力

任务驱动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适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实际运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在高校的一部分如计算机、信息教育等专业和一些实验教学开始了实践和研究,但是在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上,如何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论,建构实践能力教学体系研究还鲜为少见。广告专业是一个实操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弱决定我们人才质量,因此如何在广告专业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实际运作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告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具体实践主要在几个方面:

(一)以参加各类广告大赛为任务

策划课程一开始就将ONE SHOW奖、金犊奖、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等的策划题目拿来讨论,由学生自由选定。这几个大赛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也得到广告界的充分认可,所以学生参与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学习作业本身就是做参赛项目,这样合二为一的教学让学生目标性增强,学习兴趣大增,主动性提高。

(二)具体项目的实战训练

有些学生偏爱做实际的项目,教师把项目带入教学,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市场,贴近市场,而教师在相同项目操作中也易于发现学生的能力缺陷从而因材施教。

实战训练也有两个层次,一是传帮带,二是放手。

传帮带的传统师徒式教学效果很好,实际运作中的现场示范和指导使学生感悟更深。从理论上说,这是一种项目的跟进项目教学法,它“是在建构主义指导下,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用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由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3]

项目跟进教学法让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协作解决实际的问题,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有一次我做一个房地产策划,亲自带两个学生做项目的市场调查,教他们假定身份,现场提问,当他们提问不当或找不到合适时机时,我要在一旁弥补和帮忙,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感受很深,后来他们自己可以大方进行调研了,也能收集到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了。

放手,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我们专业一年一度的广告文化周完全是学生自主的实践平台,学生依靠这个平台自己招商,举办广告大赛、广告饕餮之夜、广告创意交流会、邀请名人讲座(教师协助完成)等,从策划书的完成到活动的执行都是他们自己全程负责。这是一个走出校园前的热身体验,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积累经验,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精神,形成实际操作能力。

四、与广告公司的合作式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策划实战体验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学生可以在对口广告公司或企业获得更多的实习和实际上岗操作机会,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个产品和企业,培养学生产品鉴别能力、市场调查能力、推销能力、谈判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并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成才开拓现实途径。不少广告公司都有一套较完善的培训的方法,利用实习时段跟实习基地合作,让学生全程参与具体实战项目,按照公司的策划流程完成相应的任务。我们专业跟桂林市一家广告公司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先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上岗培训,这个阶段培训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学会表达沟通和聆听客户的需求是广告人的最基本能力;交给学生上岗的一些专业技能,比如市场调查方法和技巧、接电话的方法和语言训练、谈判社交的礼仪等。然后进行策划流程培训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参与广告公司的实际项目,接到广告主的任务后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然后制定策略,最后到广告主那提案比稿。虽然获得采纳的小组只得2000元奖金,但整个实战锻炼,学生收获更多的是经验和实战能力的提高。

五、实践训练的系统化:逐级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市场把握能力

目前大学的广告教学不少还停留过去知识的讲述,分析前几年的案例,给学生传授的思想往往落后于业界的发展。为了弥补这种缺陷,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不适应期,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保持与市场变化的相对同步,从而摸索出相应的市场规律。在实践中发现不足返回学校继续求学和提高,一年后再进入社会,几个来回的训练,比一直前三年理论教学,最后一年集中实践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4年级不间断的进入广告公司实践,策划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一年级:认知实习,了解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知道一个广告人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学会交流和沟通。

二年级:市场调查与分析。要求运用一定的调查方法,对具体的品牌、消费者等进行调查,自己设计问卷,亲历市场调查。要求掌握一定的调查方法,学会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三年级:广告策划创意的实践。要求参与广告公司的具体品牌或活动策划,培养市场的实际运作能力,积累策划经验。要求完成一个创意作品或一个品牌推广策划案或活动方案,并做策划或创意提案。

四年级:毕业设计,要求做一个完整的案例,写一个策划全案。要求掌握具体的策划书写作方法,提交一份制作精美的策划书。

策划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到效果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生经过四年的培训,思维的开拓、合作沟通能力、市场调查能力等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专业的学生参加区内外的广告大赛,策划类的获奖较多,也证明我们的培养模式是有效果的。当然,策划的经验还是显得不足,这还需要学生真正进入社会后不断地磨练和积累。

参考文献

[1]张翔.罗洪程编著.广告策划[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03:8.

[2]巩艳芬,王恒久.模拟实践教学的理论思考[J].石油教育,1999,07:57-58.

化学专业技能范文6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计算机专业技能大赛 项目教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2-0056-01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是教育部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自2007年,国家和各省市每年都要举行各类职业院校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这既是对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如何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提高中职院校教学水平,实现职业技能大赛常规化教学,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对举办技能大赛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以计算机专业技能大赛为突破口。促进我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技能大赛基本是以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形式来进行的,其本身就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很好体现。

其次,技能大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得到师生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符合职高学生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技能大赛也检阅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展示了学生的技能和职业态度。再次将技能竞赛引入专业核心课程实践项目教学活动,促进考核方式的改变。为克服单纯的以比赛为目标的错误观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先导,以课程教学改革为载体,实现了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的有效衔接。

一、以技能大赛带动教学方法

改革中职技能大赛的主题都是与中职学生将来的职业能力息息相关。举行技能大赛出发点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校“教有所用”。对学校而言,推动教学改革特别是项目教学方法改革才是目的,我们计算机专业在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上,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以竞赛形式加以组织,要求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竞赛项目的完成情况、调研过程、团队合作精神、答辩表现等方面综合评价每个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成绩,从而使大赛为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服务。

二、师生广泛参与,共同提高实践能力

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参加技能大赛,接受大赛的锤炼,是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要求教师参与大赛的过程指导,并建立了一支质量达标、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教师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制度中,将专业教师组织技能大赛、参与课程改革的成果纳入考评范畴,促使教师参与大赛指导,并与实训课程紧密结合,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搭建三个平台

实现大赛与教学的融通,构建师生广泛参与的大赛常规化平台,推进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的融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技能大赛离专业工作很近,对他们今后适应岗位工作有很大帮助,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主动参与。如在近年的实践中,我们开发了计算机应用调研竞赛方案及评分标准、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设计方案及评分标准、计算机软件设计方案及评分标准等,有效地搭建了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结合的平台,搭建培养方案设计平台,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我们在健全教学管理体制的同时,重点完善了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如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我们设计的能举行大赛的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竞赛”“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修竞赛”“网络设计竞赛”“小型软件设计竞赛”等。通过搭建培养方案平台,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了校企合作平台,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蔡勤生.“赛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2]谢婷,肖玉.“新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