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

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前言

对于高中地理,其思维能力有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三种情况,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创造性的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是学生智力活动最高层次的表现。创新能力是新环境下,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学生只有掌握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

二、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

近年来,高考题目中,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而学生越来越感到答题困难,取得的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较差,为改变这种情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创新的主要特征在于教学上的启发,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的学习场所,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性思考,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新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地理规律及本质,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地理知识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自主创新潜能,对于这一点教师要充分的肯定,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通过发散性思维解决高中地理问题。为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构建一个平等、自主的学习环境,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敢于思考,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对于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会感觉学习更加轻松,更加自主,学生能更加自由的表述自己的观点,这就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高中地理学习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高中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来让学生直观、形象的学习地理知识,这一方面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问题情景、演讲、辩论等,全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学好基础知识

坚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基础知识,才能持续、全面、系统的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白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地理思维的流畅,才能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2.改革教学方法

对于创新思维能力,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探索不同的知识点,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没有看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思维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因此,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必须积极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开放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从而在各个方面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3.加强思维训练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掌握了知识就学会了创新,学生要想真正的将知识转变成创新能力,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练习,因此,在高中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此突破学生的思维常规,让学生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将学到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时,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地球内部受到各种成分的阻挡,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这时学生会回答说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勘探的,此时教师再问学生科学设备是如何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学生会说到通过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这样就能引出地震波的概念,通过地震波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进行讲解。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就能对更深层次的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有认识。

4.打破“思维定势”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经常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材中,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休眠的状态,这就对学生的创新思维造成了极大的扼制。因此,在新环境下,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必须鼓励学生敢于走出教材,要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这样学生才能从另一个角度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变式”教学,来帮助学生改变思维定势的现象,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多的提出独立的见解。

五、总结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32):111-112.

[2]车贵安.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3(09):130-132.

[3]李吉祥.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08):74-75.

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数学 提问艺术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61-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以培养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其中,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基于创新思维训练的高中数学提问艺术的开展措施,提出于此,希望得到大家指正。

一、巧设悬念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思维都来源于怀疑。因此,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怀疑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悬念性的问题,在问题中引发学生去怀疑、去批判、去思考,从而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仔细钻研高中数学课本,挖掘其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因素,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计问题。以数学知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冲突来设计悬念,在对答案的思考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会去反思、批判和怀疑,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在讲述棱柱的表面积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设计如此悬念性的问题:“棱柱的展开图应该是怎么样的?”然后让学生继续猜想,这个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是由一些小的平行四边形拼接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自己亲自动手拼接。当学生把棱柱解开的时候,就会发现棱柱是由一些小的平行四边形所凑接形成的。它与他们的猜想会有一定的冲突性或统一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接着,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引发认知上的冲突,培养怀疑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又可以继续设计这么一个问题:“是否可以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求得棱柱表面积?”学生经过思考,回答不可能。因为条件不一样。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用拼接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算出棱柱的表面积。学生经过割补和拼接,归纳出了棱柱的表面积公式:S表面积=S侧+2S底。这样围绕悬念性的问题,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向创新的方向发展。

二、巧设趣味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分不开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教学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设计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训练创新思维能力。针对高中生好奇心、表现欲、求知心强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设计与高中生的这些性格特点相一致的问题,把一些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一些有趣生动的事例结合起来设计出趣味性比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上《抛物线》(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1)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可以把学生比较喜欢的篮球与抛物线知识点相结合起来,设计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可以如此设计问题:“当你站在罚球线上向篮筐投篮,如何算出篮球在空中的最高点呢?”这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抛物线公式来求解问题的各种方法。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足球和篮球的特点,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可以比较足球进门、篮球中篮框等球体运动轨迹的特点吗?”让学生在比较、归纳和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抛物线的特点、性质等。这样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向学生呈现多样化的信息,给予学生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也就是说,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都不是唯一的,它的答案有时也不是唯一的,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思考、大胆探索的环境和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设计这种探究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尝试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感受和享受数学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集合》(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这个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如此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在生活中,有那些属于集合的东西呢?”在探索问题情境中,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某一个班的同学、数轴上的实点、一个家庭的成员、一个城市的人口等被看作整体的时候,都可以把它们看作集合。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9—0047—01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从世界的发展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而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每一节课几乎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时间很少。因而,培养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目前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自主地探索并学习新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旧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多花一点精力去引导学生多看、多思、多动、多说,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去学习数学知识。

二、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就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学习方法,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要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使他们懂得怎样去观察并发现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认知学家也认为,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三、巧妙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无论在数学教学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一些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积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或直接给出问题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样做对学生的思维无形中进行了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因此,在课改实验教学中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模式是这样的:

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引导学生走上科学发现的道路,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进行创新性学习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之于发散思维,即非逻辑思维。数学创造能力的大小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成正比。另一方面,知识量越大,则联想、类比、相象的领域就越广,从而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机会就越多,所以创新能力的大小又和知识量成正比。徐利治教授给出了以下公式:创新思维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提倡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人类数学知识的积累发展过程就是人类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的时候,必须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灵活、接受能力强,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基础的最佳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对此,本人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从学习知识、作业练习、生活实践等方面,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在学习知识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人类数学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人类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个人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个人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说教。这样的弊端是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将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也思考前人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重复前人思维创新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将“平行线”这个概念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然后让学生们分析他们的关系,学生们在分析讨论中,发现两条线会有平行、相交、重合几种情况,并从这几种情况出现的条件,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推导出了平行线的定义。这样思考后得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更有效果。

二、在作业练习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的创新能力就体现在对现有思维的突破上。书本上教解题方法只是众多解法中的一种,盲目地照抄书本,会使学生思维变得呆板僵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打破常规,大胆突破教材上的解题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创新能力。比如,“屋里有30人,出去15人,又进来5人,屋里余下几个人”这道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传统的解法,总人数减去出去的人再加上进来的人,即“30-15+5”,而学生又提成新的解法,用总人数减去进和出的差值,即“30-(15-5)”。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讨论分析,思维不断碰撞和突破,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质量,还要重视课堂外的生活实践,让创新思维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提高。教师布置一些课后终作业,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算算教室的面积,帮家长算算水电费等等。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到成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也会发现知识不足而解答不出的情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思维创新。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互相讨论、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们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好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红.浅议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J].新课程,2011(11):102-105.

[2]许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J].大观周刊,2011(12):105-109.

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创新思维 物理教学 培养 能力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中小学的创新,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发明发现什么人类尚未发明发现的东西,而是为了培养创新精神、能力和人格。”因此创新思维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呼唤,而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应时代的呼唤,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呢?

一、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要巧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时,演示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把实验小车分别放在毛巾上、在较光滑的木板上、在平滑的玻璃板上,小车运动的路程越来越远,让学生大胆猜想,假若在理想情况下,在没有阻力下,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即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通过想象,突破了现实条件下不能进行实验的难点,通过想象更有利于潜能的开发,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2.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我们必须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以达到“量”的积累,实现“质”飞跃,培养思维的集中性。在教学物理概念、规律、结论的时候,我们应将现象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小结、分析、讨论,然后“升华”成一种结论,对结论进行多个侧面以及应用上的分析,总结出概念或规律的所有内含和外延,体会物理思维方法的严谨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逻辑性。

二、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创新思维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从而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熏陶,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课堂环境是创新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教师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不该规范地方不要规范,让学生感到一种自由,才能畅想联想。教师不要以权威的身份阻碍学生的言论,延缓评价是给学生“安全感”的好办法,为了民主氛围,教师要改一言堂、满堂灌的习惯为师生平等交流、一同讨论。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的成功时就认为: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轻松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会充分显示出来。如:纸盒为什么能烧水?冬天玻璃上为什么能出现各式各样的窗花?孔明灯为什么会飞上天?磁悬浮列车为什么速度快?这类有探索性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此外还可以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科技新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新时期对教育的挑战和呼唤,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的责任。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过程,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廖伯琴《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培训教材》。

[2]冯容士《革新实验手段,贯彻课改理念》。

[3]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简析

前言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在教改全面深入的背景下,要求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于中职数学学科教学而言,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也是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所在。因此,在实际开展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以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实际开展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剖析新课改的精神,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通过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来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实现对学生创新欲望的激发,以思想指引行为,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求做到:

(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确保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现有的认知基础来实现对新知识的加工,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需要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实现对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与深化,以确保学生具备探索求知的基础能力,避免学生因望而怯步而出现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为唤起学生求知创新的本能奠定基础。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学习新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要想借助知识的魅力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创新的乐趣与所带来的成就感,就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并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兴趣为老师、以求知的欲望为动力,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激活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创新能力实现的过程则是借助个体思维的独立性与差异性、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来提出独具特色的观点与见解,创新之所以被认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在于只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实现对各领域的创新,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于中职数学教师而言,就需要以不同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能够在运用自身智力因素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二、以丰富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构建创新氛围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其本身的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面对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时,在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抵触情绪,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多半采取放弃的态度,自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及学习兴趣不足。而为了在该学科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以丰富教学情境的设置为基础,通过良好的教学氛围来营造出思考的空间,在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同时,为学生抓住创新的灵感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问题的有效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针对正余弦定理这一教学内容,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明确相关数学概念间的联系,教师可以提出以两个定理为基础来探讨三个内角的三角关系式,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划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以及合作探讨模式的开展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确保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再如:求sin65°+sin25°的值,要求要在不查表的情况下以多种方法进行解题,例题是以和差化积公式进行解题的,在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探索中,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思维发散环境,促使学生逐渐总结出运用倍角公式以及半角公式等来实现对这一题目的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得到了培养。

三、以最近发展区来实现一题多练并注重对知识的深入剖析

为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最近发展区这一讲授问题的方式,即围绕一个例题进行已知条件与问题进行删减与变化,促使学生通过一道案例题目的学习能够实现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并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以创新思维来实现对新知识的吸收与应用,通过知识的迁移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够为提高该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与理解,充分激发学生的智力与思维潜能来实现对学生思维的优化,促使学生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实现对问题的深入剖析,为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再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职数学学科教学中,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并要以丰富教学情境的设置来营造出良好的思维拓展与发散的环境,同时可以以最近发展区的设置以及对问题的深入剖析与理解来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煜霞.中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河南科技,2014.22: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