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高校管理;校园文化;功能;建议
高校校园文化的出现与兴起拓宽了高校教育工程与教育管理的范畴,衍生出新的管理理论,使管理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从强调对物、对过程的管理,发展到对人、对目标的管理,再进一步发展到对人的精神状态、对价值观的管理,具体表现为校园管理从“人治”到“法治”再向“文治”的方向演变。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也衍生出了高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高校校园文化管理。
一、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校园文化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存在于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现代的高校已不再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也不再是一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市镇”,而成为一个“五光十色的现代化大都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也变得异常丰富,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者们大都抛弃了以往狭义的高校校园文化的观点,倾向于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高校校园文化。
广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以及他们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等。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者认同这样一种表述: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高校校园人为主体,在高校教学、生活、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和行为文化四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影响和制约全体高校校园人的活动与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的特性
高校作为各种人才云集、知识丰富的圣地,其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性:
(1)层次性。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有着不同的层次。从学术研究到文体活动,从专业知识学习到思想道德修养,都体现出不同的觉悟层次水平。
(2)渗透性。校园文化对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内在情感和价值观念上,它通过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意识等渗透到人内心深处来实现管理者的预期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超前性。大学里人才济济、知识密集、思想多元,身处其间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超前性。
(4)同一性。这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创造者、传播者与接受者具有同一性。这种角色的统一,是其他文化范畴所不具备的。
(二)高校校园文化管理
1.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内涵
通过前面的分析,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教学、生活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那么,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目的则是使高校内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各要素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和最佳组合,从而增强高校的竞争力,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渗透性、超前性和同一性的特性,高校校园文化的这些特性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的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无为管理
传统管理模式强调控制、监管、指令和命令,这无疑会束缚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文化管理的特点在于“不治而治”,即通过“没有管理的管理”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渗透”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内隐规范,并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的“超前性”,在顺应人性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但是无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即通过高校管理者的“无为”达到被管理者的“有为”。所以,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实现无为管理的必经之路。
(2)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指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强调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与接受者具有“同一性”的特性,那么在高校校园文化的管理中,可以借助高校校园文化的这一特性,通过大学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被管理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从而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发展,达到人本管理的目的。
(3)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柔性管理
所谓柔性管理,就是以人性取代制度的管理模式。但是柔性管理并没有抛弃制度,而是使制度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色彩。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它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依据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对被管理者进行人格化的管理,并把管理者的意志内化为被管理者的自觉行动,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功能
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理论分析,总结了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学校教学、师生德育和高校管理三个方面的功能,具体如下:
(一)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学校教学方面的功能
1.有利于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向精神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型文化建设向现代校园新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封闭型文化建设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型文化建设的推进,完善了高校校园文化体系。该体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承担起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2.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这样的管理理念不仅有利于教师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形象,而且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精神氛围和学术氛围,从而提升教师的内在潜力、学术水平和创造精神,造就优良的师资队伍。
3.有利于强化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高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培养校园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团队精神的强化必须要建立在深厚文化积淀基础之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有利于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并使被管理者积极参与进来,这无疑会促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养成与完善。
(二)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师生德育方面的功能
1.道德认知功能
道德认知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师生的道德认知。首先,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制度、规定等刚规范具有强制认知作用。其次,高校校园文化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隐性暗示作用,而且这种非强制性的隐性暗示作用的效果往往更好。
2.道德实践功能
道德实践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能够提供良好道德实践的生活氛围,这是以其广泛的参与性为基础的。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中生活、学习,在实践中进行道德体验,从而增强高校的德育实效。
(三)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高校管理方面的功能
1.导向功能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高校校园文化反映了高校的追求目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主导着师生的行为活动。高校校园文化管理能把师生的行为引导到符合学校教育所要求的行为目标上来。
2.凝聚功能
文化一旦得到认同,就会形成一种凝聚作用,从各方面、各层次把教职工凝聚起来。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使教职员产生对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激励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所倡导的观念成为激励高校教职员工的标尺。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关注高校整体文化建设和人的不断完善,并且在人创造文化以及文化塑造人的良性循环中,发挥其巨大的激励作用。
4.约束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暗示作用,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非强制性的规范和人际伦理关系准则约束教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弥补了刚性制度约束带来的不足与偏颇。
三、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建议
(一)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纪元,我国高校也引入了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理论,并进行了实验和探索,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缺少成熟发展理论和科学管理思想的指导
首先,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理论尚处于发展阶段,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发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此外,由于我国高校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导致难以形成科学的、成熟的发展理论。其次,高校管理者观念相对滞后,管理方式也较单一,他们往往忽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开展的文化教育混乱无序,缺乏实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管理活动缺乏的教育内涵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管理者注重物质文化管理,忽视精神文化管理。管理者不断追加各种投入,以完善高校的物质配备,过度地追求物质档次必然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另一方面,高校投入大量人、财、物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这些看似轰轰烈烈实则缺乏教育内涵的活动,容易造成简单的娱乐化倾向,难以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3)片面理解校园文化的功能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仅仅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视点局限在学生群体,忽视了教职工等其他群体在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的作用,没有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置于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5]
(二)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政策
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政策的制定。制定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政策,才会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会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此外,制定高校校园文化政策可以降低由于高校人员更替、形势变化等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制定、实施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政策,把高校校园文化纳人整个高校的办学轨道,形成全校各部门、各工作环节通力协作的文化管理系统,加之长期不懈的努力,就会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
(2)制定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整体发展战略
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置于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制定高校校园文化整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把制定整体发展战略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整体发展战略有利于高校正确认识和细化目标并,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格调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3)把高校校园文化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放性的文化,它的这种历史超前性和开放性,在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6]思想理论的超前性与现实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缺陷的根本原因。如果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过大,就会导致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犹如“空中楼阁”,难以实现。因此,把高校校园文化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是必要的,而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国情民情,从而将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在现实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4)建设指导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师资队伍
身处充斥着各种文化思潮的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由于自身签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的限制,往往会犯下一些错误,因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剔除文化糟粕、吸收文化精华,所以建设一支能够指导在校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师资队伍就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指导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更加有效地开展。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将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管理相结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鲁茗.大学校园文化管理探析[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5).
[2]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詹春燕.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4]钟启泉.知识社会与高校文化的重塑[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5]许鑫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8).
[6]古广灵,刘晖.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因,功能及个案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作者简介:
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校园文化 问题 建议 调查研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引言
1932年,“校园文化”这一词最早被美国学者沃勒提出。我国学者曲宗湖和杨文轩对校园文化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见解,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解析。广义的校园文化从教育意义上理解,即为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以课余文化活动,即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空间环境下,学生、教师作为其参与的主体,在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的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既反映了学校环境设施等硬件建设,也体现了学校的精神底蕴等软环境的建设,是学生学习和成长必须依赖的重要环境。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了解校园文化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升一所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高等农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对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实际被调研人数为150人,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回收率为97.5%。
二、结果与分析
(一)精神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被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在培育学校科学发展软实力中的主要作用的看法,主要集中于发展和丰富校园人文底蕴方面,占到总数的54.5%。此外,各有18%的同学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是凝聚师生人心以及坚持特色办学理念。由此可见,同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认识比较全面。
在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创新问题上,有51.3%的同学认为校园活动应该不断有所创新,27.6%的同学认为不受欢迎的传统文化活动应该取消,21.1%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活动应该做大。这从侧面反映出在一定程度上,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性,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既没有做大,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更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那些不符合时展的传统活动取消掉,只是一味的传承下去,表明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认识层面上,现有活动与学生的期待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
图1:校园文化在培育学校科学发展软实力中的作用
针对校园活动的调查研究,发现72.4%的学生希望学校多组织大型的校园活动,参加人数在100人以上或者为全校性的活动,以此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这样的校园活动,53.8%的同学认为一般以一周一次为宜,这样既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提升机会,又能使学生劳逸结合,突出学校的特色。在校园活动的举办中, 2/3的学生更倾向于参加兴趣活动和体育活动,而学生社团(包括学生会和艺术团)也成为学生中最受欢迎的组织。
(二)物质文化建设现状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物质文化不单指物质资源本身,而是包括了物质资源所蕴涵的思想和观念,如建筑造型、雕塑、体育场地设计等都附加人类的灵感与智慧,体现着人的情操、意志和观念。
调查中被问及校园体育场地是否够用时,有53.2%的同学表示经常因场地紧张而打消运动念头,还有部分同学觉得体育场地开放时间过短,导致运动未尽兴或者在时间安排上有冲突,如表1所示。这充分说明学校在基础设施上还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需求。
表1:对体育场地是否满足需求的调查
如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的发展。为了增加校园人文气息,调查显示,有39.7%的同学认为学校应多增加雕塑的数量,也有27.6%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刻字景观石来增加人文气息,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学校人文气息够浓,已不需要再增加其他东西来增强人文气息,如图2所示。阅报栏、公告栏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之一,也是高校中必不可少的硬件之一。阅报栏、公告栏放置的位置也将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力度,在对阅报栏、公告栏放置位置进行问卷调查时,有2/3的同学认为阅报栏、公告栏应放置在教学楼前和宿舍楼前。也有部分同学认为放置在图书馆或者食堂前合适,如图3。放置在教学楼或宿舍楼前,可能考虑到学生更有时间观看信息,学生自习、上课等都需要去教学楼,而晚上回去睡觉,宿舍也是学生必经之处,相比较图书馆和食堂,在时间上或者人数上更占一定的优势。
图2:要增加学校人文气息,优先考虑添加的人文景观
图3:阅报栏、公告栏放置在哪里方便浏览
(三)制度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保障。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表2:谁组织的活动最受欢迎
表3:对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服务引导工作满意程度
调查中问及“谁组织的活动最受欢迎”,见表2。学生更喜欢参加学生自发举办的活动,而对学校有关部门举办的活动兴趣不大。为何学校有关部门举办的活动学生不感兴趣?首先,大部分同学对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引导工作不太满意;其次,校园活动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为活动成效不大,资金紧缺,活动经费筹措困难,如图4所示。对于活动经费的来源,图5显示,有57.1%的同学认为,活动经费应该由学校拨款赞助,28.2%的同学认为应该由社会赞助获取。实际上,学生活动都由学校拨款赞助并不可行,学校只有少部分的经费用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如果学生活动由社会赞助,商家必然会提出诸多要求(冠名、横幅宣传等),而此时学校有关方面能否配合学生工作而取得这部分赞助费用,则需要有关部门拟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以便更好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图4:校园文化活动存在问题
图5:校园活动资金的来源
(四)制约因素
根据调查研究,目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管是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师生参与面不广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也不仅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接受调查的40.4%学生认为,目前学校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参与面不广、可操作性不强,排在问题的第一位(见表4)。
表4: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另外,调查还显示,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见表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机会不多。
表5:学校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态度
2.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缺乏系统规划,辐射性和传承性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内涵不够丰富,档次不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低,导致校园活动虎头蛇尾,成效不大,降低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校园文化活动大都由学生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而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校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开掘。
3.大学里所开设的公共课中,文化类课程的设置屈指可数,学校举办的报告、讲座等都存在诸多问题,如图6所示。这些问题表现在:时间安排不尽合理,与学生正常上课时间存在冲突,导致很多学生未能参与进来;或者是讲座过于专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学生不愿再听下去;还有就是讲座层次过低,缺乏高水平讲座,学生不感兴趣,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师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只在有限的课外活动时间里进行,没能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微乎其微。
4.网络的影响
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而荒废了学业,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对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过滤的,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侵蚀,这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还与校园文化的主题教育意义背道而驰。
图6:报告、讲座、论坛等突出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持肯定的态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也基本正确,但对于更深层次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引导。
2.学生对于学校现有的硬件设施满意度不高,尚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一些硬件设施利用率低、开放不合理,学校环境及宣传设施方面也有待改善。
3.现有的文化传统活动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学校尚未根据自身现状建立适合自己的条例,许多方面还未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局面。
4.对校园文化活动,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表现积极,但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缺乏。
5.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呈现多元化,大部分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
6.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很多。主要问题是经费来源不足、师生参与面不广、校园文化活动层次低、网络影响等。
(二)建议
1.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协调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不仅要保证文化活动硬件设施的需求,还应该结合精神文化,开展有内涵、高层次的创新活动。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而精神文化又是物质文化建设的条件。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促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发展。
2.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执行力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它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要在德、智、体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现出教育的全面性,从而有效的建设与创造良好文化环境。健全的规章制度,还需要有有效的执行方能显示其价值。
3.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校园文化反映了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爱校的热情。学生的文化兴趣是提高文化意识的重要因素,而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是其培养兴趣的最佳途径,富含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利平台。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教改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G07)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8.
[2]陈媛媛.马小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1).
[3]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4]方志华.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及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高等农业教育,2003,(9)
[5]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6]张斌,韩立新.构建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校高等农业教育,2011(11).
[7]曾学龙,周晓燕.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3),.
[8]蔡立彬.大学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9]冀伦文,朱先奇.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10]谷贤林.校园文化对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影响[J]江苏高教.2005,(6).
[11]张桓,马振山,陈名虎.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7).
[12]叶汉钧,陈建新.试论大学形象与校园文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议范文3
校园文化的内涵的探究,应该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和作用入手。校园文化是属于社会亚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要素之一。当下我国的社会文化是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向前发展的。如果把社会文化看作一个大的集合,那么校园文化则是组成这个集合的一个重要元素。那么,校园文化的目标应该和社会文化保持一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发挥校园文化推动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作用。当然,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是存在互动性的,社会文化必然也作用于校园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只有和谐的社会文化才能更好的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的必要性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上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一)从文化对象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营造的是和谐文明的全局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合学校的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辅助,在长期的学习,生活,科研,管理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全局文化氛围。要营造出和谐文明的这种校园文化的全局氛围,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灌输到每个对象中去。
(二)从文化内容上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体现的是社会的时代特征
校园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详细地划分是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包括了大学办学理念、大学制度、学术氛围、价值观念、学风校风、文化活动的文化氛围内容和校园建筑、校园公共设施、硬件设施的物化形态内容。大学精神必须在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前提下,体现各个大学的校园特色。所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然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大学生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分别从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直接反映出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显著的标志,通过外在的形式展现出的是大学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透过校园物质文化,可以感悟出大学的精神。这样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的建设在传承校园传统和特色的同时,也要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三)从文化目的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坚持“以文教化”的本义,大学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追求真、善、美,从而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认识。通过对广大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国梦”积蓄思想的力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融合教育的有效路径
(二)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道德教育
1.校园文化中每一个成员的爱国教育不能放松。
校园文化的构成群体包括在校大学生、教师以及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首先,大学生的爱国教育的任务不能全部交给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部分大学仅靠大一大二的四门相关思政课来灌输爱国意识,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往往大学生们只是带着修满必要的学分的目的,参与到这些课程以及最终的考试中去。所以,要把爱国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现在许多大学成立的国旗班,都有很好的爱国教育成效。但是,这些国旗班人才的选拔往往是受到身高、成绩的限制,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制定一个合理国旗班的轮次制度,而不仅仅是为了表面工程,一味地追求身高的统一和成绩的高要求。只有通过这些直观的爱国活动,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其次,作为教师、学校的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爱国教育工作也不容忽视。可以定期组织这些教职工开展有关爱国内容的座谈会或者演讲比赛。现在的大学里,不可否认的是存在一些教师或者学校工作人员的爱国意识还不如在校的大学生们。更有甚者,还有教师在课堂上宣传不爱国的负能量,直接影响到所教学生们的意识判断能力。
2.提高教职人员的敬业修养,树立大学生的正确职业观。
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岗前培训工作,这一定是不容忽视的。要建立详细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考察系统,可以把他们的工作进行量化。当然,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往往选择的工作可能和自己预想的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上寻求更好的出路,是他们大部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既然选择了工作,那么就必须认真对待,这就需要良好的敬业品质。这也是现在大学校园文化所要强化的品质。在学生担任学校的一些职务或者社团成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敬业态度。必须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自己担任的每一项工作,才能维持学校的社团工作或者是管理工作的高效运作。
3.把诚信、友善融入到学校的校风校纪。
诚信乃立身之本,许多高校开始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记录,这也就硬性的制约了学生们的不诚信的行为。对于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的作弊行为,高校绝对不可以纵容。另外,学校的社团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友善的前提。这样,才有利于融洽的、和谐的交际氛围的营造。友善的培养还可以从校园的公益事业中进行。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只是去某个单位或某个社区走个过场的表面形象工程。公益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的开展,是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在助人、奉献中亲身感受到社会的真、善、美,从行动上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要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原则
1.我们要在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前提下建立“法治”校园。
国外的很多大学在“自由”方面做得比较优秀。美国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自由的氛围,各种思想、行为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但也带来了许多不和谐因素。美国校园的暴力、吸毒等案件发生也在逐渐增加。对于我们中国的大学来说,自由并不等于完全放纵,自由是在校规、校纪的基础上的。在各所大学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各种社团活动开展的时候,必须定期对这些社团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不仅仅是在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强化学习校纪校规,平时的抽查性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2.一切涉及到校园群体利益的制度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平等、公正”的原则。
如果学校都有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出现的话,那么可想而知,以后学生以后踏入社会又该怎么追求“平等、公正”。对于学校来说,对于每一个专业的态度应该保持“平等、公正”的,体现在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和学生相关的“平等、公正”莫过于奖学金的设置和学生干部的选拨这些活动。这些活动过程必须面向所有学生,并保证过程的透明化和结果的公开化。对于老师来说,他们必须在工作和教学中保持“平等、公正”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学校就需要对老师的教职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环节,确保教师在整个校园中的先进性。
3.把“法治”融入到制度文化的建设,维护校园安定、和谐的秩序。
当今是个网络时代,网络的及时性和传播平台的多样性,使得各式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校园文化中的网络管理的制度的完善。尤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法治”一词,必然也需要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对于校园中的信息平台的信息,要有严格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保障,才能更好的整合多媒体资源。在遵循法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融汇到一系列具体的网上教育活动中。譬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形式进行各种主流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宣传;借助现在的微信、人人网站建设心理咨询平台,能够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在学校的主页网站上设立校长信箱、学校管理建议信箱等形式,让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随时提出自己对学校各项工作及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增强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这些具体活动的开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师生中得到内化。
(三)就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方面,大学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共同目标
1.大学精神紧密和“中国梦”联系起来。
大学校园里涌动着都是社会上最新鲜、最活力的血液,是最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校园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紧紧和提出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在大学精神的不断灌输下,可以寻求校园里的“青春榜样”。从校园里身边的榜样人物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青春榜样”的推行,可以从一个人影响到一个班级,进而影响到一个学院后院系之间相互学习,就有利于校园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凝聚。坚持把“青春榜样”文化纳入学校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统筹规划,精心谋划,全力保障,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部门协作联动的“青春榜样”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当然,校园里的“青春榜样”可以结合社会上的“最美现象”一起在校园文化中推行,从校园和社会两方面给予校园群体的正确价值观的判断。而且,不能单单只是认为这些朋辈教育只是针对于校园主体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校的教职工人员也是受教育者。只有教师们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总体目标,才能保证主课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渗透。
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文化育人;职业素质;养成;文化特色
高职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有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如专业文化、学风校纪文化、教学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这些文化的合集,就构成了高职校园的总体文化。这些文化在高职院校日常教育以及学生培养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一线重要劳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一定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自身教育特色,采取科学的文化建设措施,不断提高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和影响力。
1、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
对于职业素质,没有明确的定义概念。不过结合众多关于职业素质的论述,在本文认为职业素质其实就是劳动者对社会经济环境中,职业的认识了解程度,以及自身的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性体现。职业素质高,通常就是指的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职业技能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等较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职业素质主要就是包含其在校期间掌握的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对未来职业的认识程度、就业能力等,这些因素关系着学生未来是否能够顺利就业。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陶冶学生的情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其次,引导学生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最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塑造学生职业精神。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2.1陶冶学生的情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可以与之相对应的如社会文化、家庭文化等,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学校的育人价值文化,也包含在培养现代高职人才方面的教学功能性文化。教师的授课、学生活动的开展,专业课程的实践等,不同的校园活动中,沉淀着不同类别的校园文化。这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并规范学生的行为。校园的各项管理制度,也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约束管理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素质。2.2引导学生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核心内容的校园精神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并且是学生和教师员工共同认同的,融合了学校自身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的较高层次文化。建设符合学生自身的精神文化,能够发挥其引导学生精神,心灵塑造与性格修养重塑的作用。学校的校训文化,校风、学风等,无疑不在学生们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例如,校训文化是很多高职院校立校、发展、持续不懈追求的精神价值,是学校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文化基础,这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们心灵的塑造,人格的培养,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3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塑造学生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对教育、教学方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考试制度等,鼓励学生们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为今后就业打好理论基础。在高职院校各项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文化、实践文化,对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岗位,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建立起对未来工作的信心和兴趣。这样有助于学生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也更加愿意主动探索学习,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养成起基于专业兴趣的职业技能素质,同时提升学生们的就业能力。
3、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发挥其作用的措施建议
在上面的论述中探讨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该如何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呢?以下是本文对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的一些措施建议。3.1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校园文化。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学校文化的建设,归根结底在于服务人才的成长。因此,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独立性基础上,从学生的知识发展需求出发,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服务和成就学生的育人体系,提高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成就学生的目标。这既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又反映了高职教育供给端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同时,高职院校要结合教学安排和当前时事,推行一个月一个文化主题,学生发展处还围绕“十大文化”拟定学生主题教育提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把人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寓于优良的校风、学风建设之中,大力倡导“阳光、自信、奋进”的校园文化,形成“立德强能”,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为其构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进行量化。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第一课堂和以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系统性。3.2丰富的学生社团实践,开展素质教育主题活动。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吗,要重视素质教育,通过丰富的学生社团实践,和素质教育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学生们的职业文化素质水平,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高职院校要讲素质教育主题活动,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的重要手段,传播与发挥校园文化功能,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讲座活动,讲座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关注心理素质,重视人文素质,突出专业素质,培养科学思维为目的,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为主要内容,达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服务于学生”,实现以人为本,文化共享。3.3重塑学生自信,矫正学生品格。提升自我认同是提供“有效性”供给的基础和条件。《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有91%的2014届高职毕业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来自“农民与农民工”家庭,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经历坎坷、自我认同度低、自信缺乏等问题。提高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一是搭建学生与校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使学校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需求;二是构建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荣誉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抓住新学期升旗仪式和重大节日等关键节点,强化仪式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通过搭平台、建体系、抓节点,实现为学生做主向由学生做主的转变,提升学生自我认同。3.4厚植文化底蕴,为学生提文化素养教育服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对文化底蕴的开发,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为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也才能在高水平文化的引领下,实现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服务。学生们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够不断发现个人的不足,并受到优秀校园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在学习、生活、工作实践方面,还是做人处事过程中,都会自觉展示出良好的职业文化素养,能够为学校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高职院校很多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职业教育文化精神,已经成了不少学生的职业价值理念,支撑他们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勇于进取,不断开拓,用自己的专业努力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奉献社会,回报社会。3.5锻造“工匠精神”是提供“引领性”供给的目标和归宿。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与极致的价值取向,是精益求精。虽然短短3年的高职教育无法培养出大国工匠,但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将敬畏写入人生信条,将专注刻进理想信念,将执着融入师生血液,持续强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要求,不断提升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将锻造学生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唐静.刍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6(12)
[2]张志强.刍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6)
[3]杨志刚,毛风华.高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及人文素质教育中践行作用———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伯牙艺术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07)
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积极校园文化 消极校园文化
一、前言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突发期;矛盾突发期的高职院校需要校园文化的正确引导。前年,笔者带领一个课题组进行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完成了四万多字的研究报告,两年来该课题提出的多项建议被学院采用,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一定的进展。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上和部分校园发生的种种问题,我转而在认真地研究一个问题: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负面文化太多
(一)负面校园文化的表现
在学生方面,有消极厌学文化:不少学生滋生了厌倦情绪,学习上无动力,行为上提不起劲,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等;庸俗网络文化:每天沉迷于网络之中,荒废学业,疏远朋友,颓废、无聊;不诚信文化:考试作弊、作业照搬、论文抄袭、毕业推荐弄虚作假;赖账文化:有钱不交学费,互相交流不交钱的经验,探讨不得不交钱的教训,共同寻求规避交钱的新方法;“恋爱文化”:热衷于花前月下,甚至留宿异性,把心思完全放在两人感情上;“贿选”文化:为了当选干部搞“贿选”,请客许愿或靠“老乡团”等关系网拉票;“课桌文化”和“厕所文化”:课桌面和厕所门充斥着不雅的“诗词”、小道消息和黄色语言,以及各式各样的漫画;其它负面文化包括“盲目追星”文化、报怨牢骚文化、饮酒吹牛文化、铺张浪费文化,以及嫉妒、勾心斗角、急功近利、损人利己、虚度时光、拜金主义等。
在教职工方面,有功利文化: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在学术上过分追求功利,忽视办学质量;得过且过文化:有的老师责任心不强,讲课照读课件或书本内容,师生之间很少互动,学生打瞌睡也不理;以我独尊文化:过分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压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个性发展的要求;仇世文化:由于对社会某些方面不满,有的老师一讲课就骂人、骂单位、骂社会、骂国家,使学生受到非常负面的影响;推诿拖拉文化:部门之间办事互相推诿,个人做事拖拉严重,效率低,很多工作拖而不办,学生投诉充耳不闻。
(二)负面校园文化产生的原因
有的学院忽视校园文化的作用,很少把校园文化活动纳入学院长远规划,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院特色相一致的特征;有的学院校园文化没有真实地反映被师生员工认可的价值取向、理念,起不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随着扩招,有的学院的实力、资源、发展跟不上,硬件匮乏、师资短缺、教学质量下降,各种矛盾集中体现;由于社会上、校园内存在着不平等与不安全,使部分师生产生强烈的不满足感,尤其在个人利益受损或个人要求没有达到时;高职院校的收费方式,形成了事实上的甲方、乙方式的合同关系,学生母校意识淡化,学生把自己当成顾客,要求高质量的服务,这与传统的师道尊严形成矛盾。部分教师修养不足,思想上落后,教学成果差,部分学生努力不够,学习成绩差,两者都会产生自卑心理。上述所有这些现象堆积的结果,使学院越来越多的负面文化浮出水面,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三、倡导积极校园文化
(一)积极校园文化与消极校园文化相关理念的提出
显然,并不是所有文化都是好的,校园文化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建设的当然是“好的”校园文化,目前对“好的”校园文化有不同的表述,如优秀校园文化、良性校园文化、高品位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廉洁校园文化等。
经过反复思考和比较,笔者认为,可以用积极校园文化来表示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的好的、对的、美的、善的、向上的、正面的、值得的校园文化,用消极校园文化来表示上述的所有“负面文化”,包括不好的、恶的、丑的、错的、后退的、反面的、沉闷的、低落的、不值得的校园文化。
积极,在词典上的释义是:①肯定的、正面的;②进取的、热心的;③鼓励的、增加动力的。英文释义是active、positive、proactive、vigorous、energetic、enthusiastic、zealous、constructive。从更广的范围讲,“积极”涵盖了向上、进步、拼搏、敬业、务实、负责、持续、主动、自觉、带头、热忱、大胆、开放、坚决、朝气、认真、刻苦、严肃、虚心、仔细、自律、自制、自省、和谐、廉政等方面。
(二)积极校园文化的功能
1.凝聚功能:强调、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能化解矛盾、整合社会关系。
2.引导功能:积极校园文化使校园内各群体有了明确的前进目标和发展方向,同心同德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3.激励功能:能够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把潜在的智慧诱发出来,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规范功能:促进师生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院的长期稳定和有序发展。
5.维系功能:逐渐形成广大师生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为学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力量。
6.选择功能:使师生在不同的价值或善恶冲突之间作出自觉自愿的抉择,确定采取何种行为方式以实现行为目标。
7.净化功能:在学校培育积极校园文化,可以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
8.实践功能: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9.社会功能:积极的校园文化可通过学院所培养的人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社会主义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丽玉.运用积极心理学推动学院和谐发展[J].教育前沿,2008(1).
[2]赵洪斌,倪桓.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见[N].教师报,2009-02-11.
[3]冯林.积极心理学[M].北京:九洲出版社,2009,05.
[4]杨振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优化人才成长环境[N].光明日报,2006-08-06.
[5]秦智琳.创建一流校园文化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J].幼教中国2008,(7).
[6]徐禄新.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02,(10).
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艺术;校园景观设计;设计观念与理论
1校园文化艺术
校园文化艺术是一种有别于特定文化气氛及精神面貌的文化艺术,经过一定实践,历经发展形成。校园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多样化,包含学生独有的思维方式,做事行为和特点,还有平时在课外常举行的文化活动,比如一些歌舞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志愿者协会社团等等各种节目与活动。大学校园文化艺术传达着特有的人文情怀以及重要价值观的内涵形态。每个学校所经历的故事不同,起点不一,历史发展与文化背景也各异,因而导致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校园文化艺术。校园文化艺术代表着2方面的层次,分别是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在物质方面讲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比如各种楼层建筑,图书馆模式,教学楼形式,公共场所设备等等;大学校园文化在精神方面来说,包括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形式,该大学是否具有好的学风和好的校风,可以通过校园学生的外在气质来表现。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物质的内涵。
2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主要针对两类进行,一类是对校园自然景观设计,一类是对校园人文景观设计,其在景观中拥有特有的形式类型。设计自然景观通俗讲就是将一些地势形貌、水体形态以及校园花草植物进行设计;设计人文景观就是将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融入一些特有文化气息的景观。因此,学校领域内的自然景观也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设计时可以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设计,这样可以很好地通过校园景观反映出校园文化,于此同时,校园景观有可以很好地反映扯校园文化内涵,可以同其他类型校园景观区分开来[1]。
3校园景观设计中校园文化艺术的完美体现
3.1充分了解校园历史文化
大学的发展经历各个阶段,从无到有,从初期到成型,陪伴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每个大学建立背景不同,出发点各异,有的为培养党国精英,有的为传承中华文化,各有各的特点和个性。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完美体现校园文化艺术,如何展现其特有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内涵。也可以说如何通过校园景观反射出大学的文化精神。因此,校园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在保证校园原有设施不被大肆破坏的基础上,又能融入体现校园文化历史的设计,增加校园浓厚气息感。可以选择保留一些代表性景观、设施、建筑,在风格上保持设计一致性,达到完美体现校园文化艺术的校园景观设计。
3.2展现未来,始于当下
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时要注重展现未来,不要盲目追逐过去,校园历史固然重要,但要适时展现当下发展。社会发展在飞速前进,所处环境在不断改变,这就需要校园文化迎风而上,不断与时俱进。在设计大学校园景观时明显区分新旧格局,在为了满足扩招规模带来的空间需求,重新在原有设施上增加新的建筑设施,这样一来,虽然满足了物质需求,但破坏了原有校园文化的精神面貌,造成校园景观脱节。在此建议,进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与时俱进的同时考虑原有大学历史文化,展现未来风貌,将新旧文化设施融为一体,使校园文化艺术不断传承和升华其内涵。
3.3学习先进,打破陈旧进行创新
国外许多高等学府,如哈佛、剑桥等学府拥有其自己独特的校园景观,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设计,结合本校特色进行创新[2]。例如,大学文化墙,其在很多大学实施开来,在文化墙上可以进行海报宣传、进行文明倡议、开展活动提示以及诸多形式展示。仿照其独特的设计思路进行其他景观设计,可以展示校园文化的同时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成为景观的践行者。设计时要避免盲目仿照,要结合东西方特色,取其精华文化融入其中。
4结语
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流淌在校园各个角落环境。一所好的大学所呈现出的良好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学校优良传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享受身心愉悦。良好的校园景观传承者校园历史,校园文化,让学生感受大学底蕴,继承传统优良学风。将校园文化艺术应用到校园景观设计上,将两者紧紧结合,散发出大学校园精神与物质的气貌。培养专业人才,树立正确人生价值,创造美好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赵蕊.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策略探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