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1
一、审计专业人才就业状况
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已经正式。这份基于对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和对2010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跟踪调查研究的报告,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专题研究:教学培养评价”等三方面公布了相关数据。报告显示:在2013届平均月收入最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名)中,审计学专业排名第九;2013届半年后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中,审计学排名第五,其他九个专业是建筑学、城市规划、播音与主持艺术、给水排水工程、小学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音乐表演、金融学、新闻学。
对于想要报考审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份比较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于审计专业的需求。由于高职专科层次的院校开设审计实务专业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招生年限也较短,报告没有显示高职专科层次的就业情况。但是这样的结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推论到高职专科层次。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会计人才规划》,是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会计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会计行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该《会计人才规划》中得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会计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到2015年,实现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人才比例为5∶35∶60;到2020年,使这一比例为10∶40∶50。涉及会计审计实务、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各类别高级会计人才总量增长50%;继续增加各类别初、中级会计人才在会计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审计实务专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前景。
二、“能力与素养并重,岗证课一体,课内外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就业单位对各类审计人才的需求,分析了审计助理岗位、审计专员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电算化会计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核心能力,设定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培养目标,把课内教学培养职业能力,课外社团锻炼职业素养融合在一起,并进行多层次实习实训教学的人才培养。
范红梅(2013年)在各知名网站上选取了全国各地对审计岗位人员的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几个特征:其一,从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职业不需要过高学历;其二,在强调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同时,对不同层级职位的人员在综合素质上均有较高的要求。以审计助理职位为例,要求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或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忍耐力强,能吃苦耐劳;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强等。审计相关行业协会也对职业道德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能力与素养并重”。
如何达到“能力与素养并重”?首先,实施“岗证课一体”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岗位,通过证书,适应社会需求,制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其次,课内外融合。课内指在课堂上和实习实训中完成任务,获取能力。课外是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学生社团,在活动中锻炼职业素养,培养职业道德。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2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英语;就业调查;高质量就业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全球的热点产业。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加上欧洲债务危机影响,2011年以来全球旅游业仍然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上半年国际旅游者达4.4亿人次,同比增长4.5%。而在国内,旅游业被放到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中国旅游也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前迈进。上半年,我国累计入境旅游人数达到 6627.12万人次,同比增长1.15%,出境旅游人数为约为3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9%。[1]由此可以看到,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但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相对比较匮乏,尤其是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这对旅游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于旅游外语类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对就业现状进行探析,以期对高职高专旅游外语类学生更好地融入旅游行业,提高就业质量有更大的帮助。
一、对旅游英语专业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独立建制的旅游院校,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院校,被业界称誉为中国旅游院校的“黄埔军校”。在26年的办学历程中。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大量的旅游从业人员。而其中的旅游英语专业与学校在1985年同时诞生,是全区高等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同类专业,也是自治区级优质专业。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比例,尤其是从1999年起连续六年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签约率均超过90%,年度就业率达到100%。但近年来,旅游英语专业就业率有所下滑,从事旅游业的毕业生比率也在降低,学生择业的方向分流扩大。
根据以上图显示,2007年到2010年四年中一次性就业率为99.37%、96.6%、94.31%、90.4%,当年毕业时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选择从事旅行社和酒店等行业的旅游相关工作的学生从2007的58%下降到2009年的43%。其他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公司、学校、机关等单位。10%左右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降幅虽然看起来不大,但是却值得重视。而且近年进行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显示,已从事旅游业的毕业生到该年12月有超过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离开原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也说明了旅游行业人才流失比例较大。从以上的情况调查不难看出,如此紧缺人才的旅游行业中,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作为职业的比例还不足一半。根据当前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高职高专在获得高就业率的同时,如何进行高质量就业?这是我们旅游英语专业当前最需要的探索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旅游英语专业高质量就业探索
什么是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就业可以理解为实现“满足生活,而且有乐趣的职业”。它有以下五大特征:1.就业面向好、专业对口;2.岗位定位“高技能”;3.劳动有保障、薪酬高;4.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5.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高。[2](P. 25-26) 而根据现状,目前离高质量就业还有很大差距。要进行高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必须先明确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因素。虽然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学生方面主要是就业观念、职业素养等,学校方面主要是办学水平、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就业工作的有效性等。另外,社会经济形势、企业的用人机制以及社会对高职生的态度等,也对高职就业质量的好坏有较大影响。下面主要从学校方面,就如何进行高质量就业进行分析探索:
(一)做好高职学生学习生涯的求职服务
求职服务应该贯穿在高职的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具体包括了职业发展规划、辅导求职策略、辅导面试技巧、辅导简历写作、组织招聘会、招聘需求与薪资信息等。在麦可思公布的《201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中显示高达 1/3的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提供的求职服务没有任何帮助。求职服务的有效性需要得到注意和改善。[3](P. 64-72)求职服务应该从“入学教育”时就开始。特别是职业规划教育,应在入学教育时,结合专业介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高职三年分阶段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将课程与求职服务融合一体。大一教育的重点是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规划;大二重点是开展社会实践或实习,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用人需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大三的重点是进行就业辅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人职匹配”。专家讲座、毕业生回校报告等形式穿插其中。旅游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安排,已从2009级学生开始将求职服务纳入了教学计划当中。
(二)创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的特色模式。作为旅游外语类专业可以通过国内外旅游企业合作办学,特别是国外连锁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提升旅游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成就感。结合区域发展和企业需要,实行“分段式”、“多学期”、“工学交替”等形式,校企合作育人,强化企业对教学计划、课程实施、顶岗实习的责任,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桂林旅专这几年建设起了校内、国内、境外三种实训实习基地,2010、2011年都尝试将学生在第三、四个学期向美国企业输送实习生,并且开拓了新加坡、美国、迪拜、澳门、老挝等境外英语专业就业市场。国际知名酒店、国际邮轮等企业也纷至沓来招聘毕业生。旅游英语专业应把握好学校这些平台,打造订单班和境外实习项目,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不断优化就业基地,逐步推行“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结合”的制度,大力推进“外企定向订单式”培养,逐步实现校企合作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积极拓展创业的途径,以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
(三)加强优秀教学团队的打造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灵魂,也是高质量教学的关键。因此,建立一支具备较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显得尤为必要。专职教师应既懂英语又懂旅游,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兼职教师应是长期工作在旅游行业一线的从业人员。要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专业特长和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及其对旅游行业前沿最新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在向学生教授一些操作技能性较强和实践经验较多的课程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形成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习惯。[4](P. 68-69)经过几年的培养,目前旅英专业7名教师已经形成了100%的“双师型”梯队,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2011年旅英专业被评为校级优秀团队,更通过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质量教育认证,标志着该专业教学水平到达了国际水准。但是一个优秀的团队还需要优秀的教学名师,这是团队未来的努力方向。
(四)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学实践
旅游英语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学中做、做中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职业良好的职业素养。根据实际情况,旅游英语专业应增设形体训练、公共艺术课,培养学生的外在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增加优势。而在实习实训环节,旅英专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在校内外资源进行相关培训。在校内,可以利用模拟导游实验室,对桂林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景点进行英汉讲解、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校外,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提供了众多的实习实训基地,如桂林漓江风景区、象鼻山景区等旅游景区。专业老师可利用节假日带队进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时间,真正达到产学结合的优良效果。
(五)设立“双导师制”的就业培养模式
设立“双导师制”的就业培养模式是强化就业队伍,实行校企合作,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双导师制指一名学生有校内、校外两名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两位导师各司其职。校内导师在学校内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指导等;校外导师侧重学生在课堂外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在顶岗实习中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协调沟通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5] (P.75-77) “双导师制”构建了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系列载体,建立了学生实习、就业的长效互动机制。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到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企业进行“全真环境”下的实习,在校外企业家导师的系统指导下,充分感受实务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诚信品质、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素质要素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通过校外企业家导师的长期系统指导和现场实景式实习,不仅可以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以有更多机会得到企业家导师和企业的认同,并在企业家导师的推荐下和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双导师培养模式较好地达到了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的对接,毕业生达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2011年2季度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EB/OL].res.省略/IndustryReport/2011-9-30/1193022263_2.shtml 2011-10-08.
[2]李佩禹,刘炳展.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 2011 , (12 ).
[3]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0 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 2010,(21).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3
关键词:动画专业发展;动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32-02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动画产业迅速发展为新兴的朝阳产业,随之动画教育热也兴起来了。政府为繁荣动画产业,促进动画产业的健康发展,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客观上推动了动画业的发展,提高了市场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量。于是国内各大高校顺应动画产业发展的势头,纷纷争相设立动画专业。但是,在高校专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不少院校师资短缺,缺少核心软件和设备,没有规范的动画教学体系和教材,造成了高校培养的动画人才无法迅速融入动画产业,严重影响我国动画教育的教育质量,进而危及我国整个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开办动画专业的高校来说,如何在动画发展热潮中保持清醒和冷静,以理性的态度分析动画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和讨论出最佳解决方案,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二、国内动画教育的现状
(一)动画专业“漫天飞”
动画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并且因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以及网络动画的应用方向的不同,存在动画教育专业设置方向差异。正是由于动画教育跨艺术与技术两个领域的特点,使大多数院校涉足动画教育成为可能。这里面包括艺术类院校和工科类院校,如美术学院、科技学院、传媒学院等。目前各高校设置的动画专业名称不一,比如:动画、动画艺术、动画技术、数字动画、影视动画、游戏动漫、卡通艺术等。大多数院校的动画专业设立时间短,学术基础薄弱,动画教学处于尝试阶段,没有培养高层次动画人才的软硬件条件。
(二)动画专业“红牌”警告
近几年,由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动画专业被连续三年红牌警告,并排在首位。所谓“红牌”专业,是指失业率比较大,就业率比较低,同时月收入不高并且就业满意度偏差的专业。一边是动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一边是动画企业正在遭遇的人才困境,动画专业教育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中国动画教育潜藏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给动画行业带来深层次隐患,这也是近年来整个设计教育急速扩张的一个缩影。当然,排名“红牌警告”专业之首的动画专业,也并非一无是处。动画行业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我们的动画专业教育需要更加了解行业、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和了解未来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合格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动画人才。
三、国内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动画教育在近乎盲目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雷同化
因动画的不同形式如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以及网络动画的应用方向的不同,势必存在动画教育专业设置方向差异。但是目前高校动画教育设置专业趋于雷同化,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制作环节以及专业方向上。而其他的动画策划、创意编导、制片管理、营销推广、版权、衍生品开发等专业缺失十分严重,导致动画产业链的断裂,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动画市场需求。
动画专业设置单一,不仅仅是使得动画人才既过剩又不足,同时会影响到我们动画产业的发展,而且带来动画教育集中在某一种专业方向的恶性竞争。
(二)企业同质化
动画产业的赢利是在产业链运转起来之后,各个环节上的赢利,而不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按照国际惯例它在播放环节上只是收回成本的10%到15%,完全的收回成本和盈利是在其他的环节里面。只有运转起来以后,才能真正的赢利。而如今大量的动画企业仅仅是制作企业,其他环节的企业缺失,这就导致了产业链的断裂。这也是导致整个人才的培养出现既过剩又不足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产业本身存在着只重视制作而不重视其他环节的状态,就是企业同质化。企业同质化的结果导致我们的产品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作品生产出来而无处推出去。这也影响到学校里的动画教育。
(三)课程设置过于宽泛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大多是依附在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软件学院等高校下属学院里,由于缺少动画专业教育人才,各个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其他相关的艺术专业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就这样移植了过来,比如三大构成、摄影、字体设计、图形创意、中国画、图案设计、3D Max等等,有些课与动画专业相关,有些不适合动画专业开设,这里面存在很多混乱的情况。另一方面,动画专业所需要的专业课程有很多,比如动画运动规律、分镜头创作、动画视听语言、定格动画、动画模型制作、After Effects、Maya等等。由于受人才培养方案的总课时的限制,还有不少必需的课程没法上,或者课时一减再减,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有许多学生反映,在动画专业中,学习了国画油画、漫画、动画、三维软件、合成软件、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等,看起来内容丰富,其实都是浅尝辄止。
(四)缺乏权威的统编教材
现在市场上关于动画的教材多集中在制作方面、软件的应用或者是造型、制作环节上。且很多教材本身仅仅是以前相关专业的一种转换,并不能真正表现动画创作或者动漫生产、动画教育的专业特点。比如说动画创意策划、动画编导,或者动画衍生品开发,或者动画营销、版权类的教育书籍很少,甚至没有。而我们看到的那些仅有的,关于动画编剧的教材也是从影视编剧改过来的。动画本身它有它区别于影视语言的特定的语言体系。就好像我们的电影编剧必须有镜头感一样,它不是文学创作,它是一种电影的创作。同样动画编剧它也不是电影的创作或者电视剧的创作,应该是动画的创作。但是现在,这类教材少,就是有,也是从其他专业套用过来的。这样就很难使得我们的动画专业教学实现真正的专业化。
(五)师资力量不足
现在全国这么多高校开设动画专业,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问题。这个师资力量不仅仅是人数的问题,还有教师本身专业积累的问题。计算机教师或者美术教师承担动画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其实美术也好、计算机也好,跟动画是有关系的,但是还是有区别的。懂美术不一定懂动画,懂计算机更不一定懂动画。所以,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之下,不仅仅是难以开设动画产业链各个环节所需要的专业,也很难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动画人才。
四、关于动画教育的一些建议
(一)专业设置差异化
专业设置差异化的原因,是动画是由很多环节同时组成的一条产业链,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要集中在某一个环节上。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选择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动画产业链上一个特定环节上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各个学校之间的互补,而不是一种同质的竞争。
由于动画环节的不同以及在专业发展上的差异,综合性高校可以统筹规划,形成独立的动画院系,与其他相关的不同院系合作设立动画编导、动画营销、动画衍生品设计、动画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比如:与中文系合作,可以通过文学语言和动画语言的训练,侧重于培养策划和编剧人才;与经济学院合作,通过对动画的营销推广与普通的营销推广进行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培养动画营销推广人才等。而其他有专业强项的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各个院校自身的优势,合理设置不同的动画专业方向。比如说有艺术方面优势的高校可以优先发展动画创作人才,有文学方面优势的高校可以优先发展动画编导专业人才,有财经管理方面优势的高校可以优先发展动画营销人才。这样才能利用各高校的专业优势,培养优秀的动画人才。
(二)延长动画专业学制
由于动画专业所包含的专业方向和制作环节众多,一些综合性大学欲培养优秀的动画原创人才,笔者考虑是否可以申请教育部延长动画专业的学习年限,改为本科五年或六年这样的学制,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动画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观念的改变
企业单一化、同质化导致产业链断裂的同时,又引起了一种误解,以为动画人才需求就是制作人才的需求,这样的一种观念,反过来它会影响到动画专业的设置,而动画编导人才的缺少又影响到动画企业。一定要克服动画人才就是动画制作人才的思维观念,统观动画行业的整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动画创作各个环节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动画创作前期阶段的策划及编导人才。我们的动画产业还刚刚起步,精通所有媒体的人才奇缺,所以学校学动画也不仅仅会画动画,相关的媒体知识也可以学。同时,我们不仅要培养创意性的人才,更要培养懂得商务的艺术人才,还有能够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动画产业才能够良好的运作起来。
(四)优化专业教材
毕竟我国的动画教育要落后于国外的动画专业教育,因此在我们的动画专业发展的起始阶段,要学习国外的一些优秀教育经验。选择翻译一批国外优秀的专业教材,借鉴与学习。然后以此为基础,结合我们国情,编辑出版全国动画各专业课程统编教材,以此规范动画专业教学,结合动画专业特点进行统编真正符合动画专业的统编教材。在教材上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符合现在的教育体系的教材,同时要把教材和光盘、网络、影视等媒体形式紧密地合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多种选择。我们既需一本包容国外优秀的基础画技教材,又需要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专业性很强的教材,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和动画艺术的热爱。
(五)建立国家级实训基地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4
85后到95前的孩子依然是在动漫熏陶中成长的一代。网络取代电视成为视觉消费的主要途径。日本、美国的动画、漫画更加无国界,更加同步。并且,游戏等互动载体还没有强大到无处不在。尤其是手机还不是作为资讯获取的主要方式。另外,美国、日本,甚至韩国的动画、漫画相关产业还处在比较旺盛的黄金期。例如,《高达》系列在新世纪的《seed》《00》《独角兽》等都延续了非常高的制作水准。《新世纪福音战士》这样的作品持续偶像化的商业开发如火如荼。Pixar等工作室的大片影响力巨大;今敏、细田守等日本导演也陆续做出优秀的作品。不过可以看到,在这些高度开发的产品体系熏陶下,青少年普遍化的喜爱向着两极分化。这批孩子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有自我化、个性化的趋势。宅男、腐女等都来自他们之中。例如大量爱好者转入角色扮演这个领域。也是动漫游戏化,扮演化的一个趋势。国家的投入,媒体的宣传,加之青少年本身的巨大喜爱程度等都让家长对该专业持鼓励的态度,高校不断在艺术专业扩招,艺招升学的便利,生育高峰期等外部条件都催生了动漫专业招生的扩大。学生中,动漫的普及水品也非常高。即使在艺考专业成绩不高的学校,学生对动画、漫画、游戏作品的认知度还是非常高的。
2数字艺术成为主流
由于我们的现代动画生产工业主要是以加工起步的,早期的游戏行业也是如此。和市场接轨的专业设计,多数学校都采取了技术教学为主的方式。主要的课程都是设计技巧和软件使用。学校往往从就业的角度考虑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点与很多从技术岗位出身的教师来说是契合的。教学主要围绕这些教师在一线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手段,特别是软件操作展开。早期的包豪斯学院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用大量绘画课程来充实设计专业的教学。一方面由于诸多外因,产业迟迟不能向自主创新的领域发展,使得企业一直停留在以加工制作为主的阶段。大量的粗放型人才被投向市场很快就是的用人单位出现饱和,却没有能力在这样的团队里产出原创项目。外部环境和内部造血机制的不成熟使得行业止步不前。以动画为核心的行业逐步将重心转向数字媒体技术,“动漫”迅速的降温。这个过程虽然有技术发展、社会形态、政策法规等外因驱动,但教育系统没有能够输送足够的创新型人才也是重要原因。重视技术手段的教学也就意味着理论修养,创造力的薄弱。很多动漫专业都是由美术学院或美术系开设的。基础课围绕绘画基础(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主),而美学理论、文学素养、视听技巧、影视基础等方面则不够系统。这些方面恰是动画作为艺术存在必须在人才培养里包括的方面。今天的技术手段不断发展使得动画创作中绘画的部分越来越少,在专业定位之初把动漫理解为绘画本身确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就像近代的艺术发展史所记录的那样,近代设计逐渐从美术创作中分化。在这个过程里艺术的教育也经历过痛苦的转型。在包豪斯的格罗佩斯时期,包豪斯也经历过美术学院和设计的分离。这种做法不得不说是格罗佩斯把包豪斯建设成小型的乌托邦的初衷的一种巨大妥协。进入20世纪,艺术创作大量的融入了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实用领域。传统艺术创作的形式也迅速地被各种第四维度的表现方式所丰富。
3影响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5
关键词:校中厂;艺术设计工作室;创新创业
1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中厂”办学模式的现状考察
1.1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中厂”办学模式之特色
南洋理工学院“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是“双轨制”创新理念,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到了大三学习阶段,学校将会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A、B两组,实施前六个月A组学生由教师带领在教学课堂学习专业课。同时,B组学生被分成2组,B组的其中1组在“校中厂”承接实际项目,另1组学生则在新加坡某企业实习,各安排三个月,三个月后互换。六个月后A、B两组学生再互换教学场所和学习与工作形式。这是较为科学合理的资源合理利用,教学和实习的形式丰富且灵活,促进了学生学业完成和“校中厂”项目的有效实施。[1]
1.2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中厂”的办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南洋理工学院最高层是学校董事会,校事董会成员包括来自教育部、大学、局机关、相关企业等代表,校董会担负着监管院长、专业内涵建设、拓展新系、新专业、审查学院每季度的运作发展情况、年度财政等情况。他们以社会最前沿的信息和其丰富的经验为南洋理工学院的招生、教学、实践等重要环节以很好的引领。
(2)师资保障: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师引进上,除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外,更看中应聘人员的在企业实践或工作的背景,非常严格地要求教师都具备5年或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如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具有本科学历也可考虑录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特别重视师资的实践和研发能力。学院同时还很强调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每年都要求教师完成学院规定的一定培训学时。
(3)校企合作保障:采用“校中厂”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社会企业强大的资源,实现“企业融入学校、项目融入教学、教师融入行业、学生融入岗位”,为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的提升提供最为关键的实战训练基地。同时企业也会将新的一手研发的资料与学院共享,以校企合作共同承接项目、开发项目、项目研讨、实施项目,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2]
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现状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和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已经被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比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和运行情况来看,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运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有着较大的提升和完善空间。
2.1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目标定位不明确
多数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一定的高度加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多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开展,期望通过速成教育达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社会、企业也不会认同这样的专业认知和能力浮于表面的学生。
2.2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尚没有形成
当下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缺少有机的联系,不能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实际需求。如理论课程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典型人物创业故事”等。实践课程主要是以专业核心课程“广告设计与制作”、“展示空间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后期合成”等。其特点是教师按自己的专业背景取向突出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之间在课程内容和训练方法上交流甚少,学生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没有形成。
3“校中厂”模式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启迪
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中厂”的办学理念,结合我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在调研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确定“艺术设计工作室”学生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和以项目化教学、项目实战训练、专业技能竞赛、创业典型孵化为载体,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探索一条基于“工作室”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新路。
3.1提高认识、规范管理构建开放型创新创业环境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从创办发展到今天,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超前思想的准备和创新理念的形成。这种理念来源于时刻追踪世界和国家科技、产业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变化与调整以及对职业教育的独到领悟和追求。因此必须注重对学生创业理念、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一是树立创新立本、创业光荣的职场理念。二是培养严谨务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优秀的职场人士或创业者的标准要求学生。[3]
规范管理方面,“艺术设计工作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师生使用相关设备必须提前登记,并做好跟踪、维修、维护、检查等工作,严禁设备、器材、书籍等外流。缺少的器材、耗材等随时登记与补缺。“艺术设计工作室”设置阅览室,订阅专业报刊和专业书籍、建立设计项目资源库和中心局域网,供学生查阅相关资料。[4]
3.2多元化师资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校中厂”在格局上十分规范的,形成完整的项目流水线的工作过程,管理与设计、制作部门职责和分工明确。“艺术设计工作室”也模拟设计公司的功能框架,划分了接待部、项目策划部、设计总监室、设计与制作部、工程与材料部等。工作室按照设计公司的运营流程配备硬件,具备设计与制作小型设计项目的基础条件。“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行公司化、自管化、项目化、指导教师制四位一体制度。实行学生自管制度,首先在全系部范围内公开招聘“艺术设计工作室”管理人员、策划人员、设计与制作人员。专业教师和专家一起引导学生进行企业项目实战训练,促进学生适应职业角色,胜任岗位技能要求。[5]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师资上特别强调企业实践能力,这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理念的启迪下,“艺术设计工作室”模式下的教学师资是多元化的,由于工作室的性质首先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本校教师是指导与带动学生的主体,企业一线设计师则根据训练项目的需要作为技术顾问。同时聘请富有实战经验的外校的名师和教育专家,针对具体的项目给学生做实战训练,案例分析等指导。项目来源是多渠道的,有合作企业带来的真实项目、教师精心策划的训练项目,还有校内外的一些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等项目。项目的性质是实用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典型性的综合体。项目类型有单项能力训练项目和综合能力训练项目。学生一般先通过单项项目训练提高单项能力,后进行综合项目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备单项能力又具备综合实战能力。项目化训练是检验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目标完成情况的有效途径之一。[6]
3.3“艺术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成效及评价
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艺术设计工作室”为例。自2008年创立以来,在系部全体师生的努力和相关行业的支持下,已经承接和完成校内外实际项目近百项。同时衍生出不同类型的工作室7个(包括平面艺术设计工作室、产品造型工作室、展示搭建工作室、色彩设计工作室、摄影摄像工作室),学生们在“工作室”中参与项目训练,初步掌握了设计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专业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大部分毕业生分布在上海、杭州和江苏省各城市,其中自主创业有10余例,创业典型学生多次被请回学校,与学弟学妹们对社会的认知和创业进行交流。同时也对“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内涵建设与发展,课程体系架构、教学内容衔接、项目训练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校友们大多认为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架构课程内容比较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他们认为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十分重要,包括如何发现商机、如何协助经营企业以及如何创办企业等。可见以“艺术设计工作室”为依托,贯穿整个专业学习的每个细节,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引导学生在校内就接触到真实的企业项目并加以训练,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7]
工作室教学成效以“学以致用”为考核原则。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和企业的要求做出结合,通过行业、企业明确项目训练的目标、手段、成果并和企业专家一起对于教学的成效做出分析和评价。为检验学生对设计项目的原创性、应用性和传达性的把握,项目实施结束后由专业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考评小组(3~4人),逐个对学生进行考评。学生用PPT展示作品并进行创意说明、市场反馈情况、过程经验感受、创作收获等汇报,考评小组进行现场提问,现场打分,取小组平均分。“艺术设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评价有一定特殊性,大的主线是遵循艺术设计的工作过程和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管理、组织协作能力;2)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3)学生的最初策划方案和最后的设计报告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4)学生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主题的原创性、项目方案的可操作性、设计作品的视觉及应用效果等方面;5)整个项目策划、设计、制作流程过程的总结和分析报告。[8]
4结语
“艺术设计工作室”,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扩大了教学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学习和探索公司管理、项目设计与制作的技能,使学生在校园里就体验到了创业的艰辛和乐趣,为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此举也加强和促进了校企的深度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完成社会真实项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晋保山.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来自南洋理工学院的启示[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 胡宝华,唐绍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来自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7).
[3] 蔡袁强,戴海东.培养设计研发型创新创业人才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以温州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4).
[4] 万剑.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河学刊,2011(10).
[5] 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6] 王茂林.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美术大观,2010(1).
[7] 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0(5).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6
关键词:游戏设计 人才培养 现状 对策
自1971年“电子游戏之父”诺兰・布什内尔发明了第一台商业化电子游戏机继而创办世界上第一家电子游戏公司―雅达利公司开始,游戏产业开始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全球化革命急速前进。根据2016年游戏产业报告,现移动游戏市场成为了整体游戏市场主要增长动力,已超越客户端游戏市场。游戏形式的新发展,以及与电影、电视剧、通俗小说的互通有无,使游戏这个朝阳产业蓬勃发展。但与游戏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反的,是游戏设计人才的较大缺口。中国文化部官员表示:国产游戏在故事内容、题材内涵、美术形象、用户体验等方面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差距,我们不仅需要技术型人才,更迫切需要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意型人才。游戏产业的设计人才培养与教育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游戏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一)高校教育
在高校教育中,分为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和职业院校,这两者对于人才培养有着不同的目标,在游戏设计这个专业范围内也一样。作为人才培养的最主要机构,专门开设游戏相关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大学相对较少,今年来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大型综合类院校已开设相关课程,另外一些院校的数字媒体专业也有开设游戏设计方面的课程,旨在培养游戏设计方面的中高端人才。而相对普通综合性大学而言,开设游戏设计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在数量上更为可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偏向于实践性与社会性,大部分倾向于培养游戏行业的中端技术人才。在培养技术的专项技能上,根据市场需求转向培养对应的人才反应速度更快。举例来说,2016年9月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生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新增13个专业,其中包括“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将于2017年实行。内蒙古一高职院校立即设立了全国首家电子竞技专业课程,专业招生简章特别标注:学院聚集了国内最顶尖战队的教练员和战术分析师,旨在培养专业电竞选手、电竞教练员、战术分析师。紧跟市场需求,培养游戏行业相关人才。
(二)社会培训机构
目前社会上各类有关游戏开发与设计的短期培训机构数量众多,良莠不齐。这样的培训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低端用人需求,但培训学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以及相关理论、美学的熏陶,就游戏产业长期发展来看这种方法是有一定缺陷的。中国文化部官员马峰表示:“游戏作为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负担着文化、风俗、价值观等输出功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展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游戏设计人才的培养,不单单只是软件和技术方面的职业技能,在艺术和文化上的深入是更为重要的。
二、游戏设计行业职业技能需求与教学启示
(一)游戏设计行业职业技能需求分析
在游戏市场井喷的时代,大量的风险投资公司和游戏开发企业都在积极尝试,国家相关部分也将其纳入创意产业的范畴,大力扶持游戏产业的发展。但是,在面对高薪优待的条件下,游戏设计、开l人才数量和质量都跟不上企业的需求,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审美、策划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怎样来培养合适的游戏设计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对于游戏设计人才培养教学启示
在企业需求高质量游戏人才的同时,许许多多怀揣着梦想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这个行业。在高校教育中,游戏设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对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游戏设计课程是一种特别的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体验游戏和学习游戏制作的过程来影响、教育和培养年轻人的思想和性格。柏拉图和杜威曾强调:理性只有在情感的肥沃土壤里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教育和娱乐是不可分的,在这个“特殊”的游戏设计课程里,学习的主体即选择学习游戏设计的学生们普遍是热爱游戏的,甚至是痴迷的,如何将这种热爱或者是痴迷通过课程的设计转化为对游戏设计这个专业的痴迷,如何更好的通过游戏对学生的影响力来提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游戏设计人才培养与对策
(一)提高企业对游戏设计人才培养的关注度
大部分的国内游戏公司精力主要集中在游戏运营和开发,人才前期的培养以及如何提高校企对接则没有过多的关注。目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企业招聘难,就算接收毕业生也是需要从最基础开始培养,培养的人力成本和设备成本较高,完成培养后又面临其跳槽的风险,所以招收毕业生十分慎重。在这一点上,在高校培养中对接完成基本的企业用人需求,合作培养是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高端游戏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应用性较强的教育,更加需要企业的支持。企业在游戏市场的第一战线,对市场的动态把握较好,不管是何种人才培养模式,都需要企业与机构系统化的共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二)高校课程设置的补足
尽管正规的人才培养机构有开设的相关游戏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但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处于摸索阶段。且目前高校中对游戏设计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困难,技术方面的支持更新换代很快,在课程中也很难同步。高端人才的培养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需要针对中国游戏产业的不足,可以参照或学习其他各国或国内成功的游戏开发企业人员结构与职业技能要求,在专业课程上做一定范围内的调整,制定适合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的课程体系,从人才职业培养的起点开始培养,结合企业的支持,来全面培养不同层次的游戏设计人员。另外,在培养的层次上,需要有更高的研究。某些发达国家的游戏设计不仅有本科课程,还有硕士、博士课程,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包括游戏经济学,游戏策划,运营等系统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