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1
关键词:债务危机;债务;中国经济
1.引言
债务是指一个国家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部借来的债务,而债务危机指的是一个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处理其债务问题而引发的宏观性的、全局性的财政危机[1]。债务危机国家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体现了该国政府债务的不可持续性。随着拉美及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都成为了困扰其经济发展的问题。而这些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对于中国自身的债务结构问题有借鉴意义[2]。
2.拉美及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
2.1拉美债务危机的成因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拉美的外债并不多。但是随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改变以及拉美国家某些经济政策的失误,是造成拉美外债增长的主要原因[3]。拉美国家在低利率资金的诱惑下借入了大量以硬通货计价的债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拉美国家的债务问题变得日趋严重,进而演变成了影响世界经济的债务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和保护主义经济政策不但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偿债能力而且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拉美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此时持续降低,与此同时进口商品的价格却持续升高,这就造成了拉美国家贸易收支逆差日趋严重,进而不得不举借新的债务。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提倡的节能运动也使得一些有石油出口的拉美国家中不再能保持外贸收支平衡。与此同时,一些拉美国家没有及时采取调整措施,则进一步加剧了债务危机。
2.2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
欧洲多个国家从2009年开始相继爆发了债务危机[4]。2009年希腊发生了债务危机,随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及意大利等国相继出现了信用评级的负面评价,与此同时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也面临着财政赤字压力。由于这些国家持有希腊、葡萄牙等国家的债务较多,因而债务风险越来越大。受这些国家影响,芬兰、丹麦、匈牙利等国家也开始纷纷出现了债务风险。从2010年4月开始,欧洲各国、欧盟委员会及国际组织开始采取制定财政紧缩政策,削减财政开支,提高税率等措施来缓解债务危机压力。至2010年7月,债务危机国通过采取紧缩政策以及寻求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债务危机问题终于开始好转。但是到目前为止,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仍未完全结束。
2.3两次债务危机的特点对比
总的来说,拉美及欧洲债危机在表现上有一些相似之处:在这两次债务危机中,债务国都没有对债务货币的控制权;两次债务危机都源于廉价信贷;两次债务危机都与全球经济衰退相巧合。
从历史角度看,拉美国家经济本身的落后性是产生债务危机的根源。一直以来,拉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经济结构单一畸型,其国民经济严重依附于发达国家。当时拉美国家正因大力发展出口品而大量举债以扩大国内投资,而此际西方经济却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长期滞胀,国际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产生。
欧洲债危机成因的特点在于[5]:第一,欧元区没有建立欧洲统一的财政机构,存在制度性缺陷;第二,欧盟债权国家与债务国家的经济体系有较大差异,各国之间的经济结构明显失衡;第三,欧盟国家中优厚的社会福利支出,不但大大地推高了这些国家政府的债务水平,而且使其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不同程度地降低,进而缩小了这些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区位优势。
3.拉美及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债务结构的启示
通过研究拉美及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可以发现,经济泡沫和债务危机有一定关联度。而财政是金融风险的最后贷款人,一旦金融危机出现都全由政府财政来收拾残局。所以,金融机构在发展自身业务时,一定要加强风险预测与应对。因此,我国要谨防福利过度、防止泡沫经济转化成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进而使转化成财政危机[6],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债务风险。
消除债务危机的治本之道就是发展本国的经济,前文提到的大多数债务危机国家的财政资金基础不够坚实是其爆发债务危机的一个原因。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经济,努力使经济增长率超过国债利率。此外,虽然我国中央政府并不存在严重的债务问题,但地方政府债务却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必须严密控制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严格控制新增贷款;对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保持关注,并努力增进存量平台贷款的风险缓释和整改增信[7]。
4.结论
拉美及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说明了债务负担是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需要共同面对的经济发展问题。鉴于拉美及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中国应该严重控制财政支出,提升本国经济水平,同时密切关注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从而降低债务危机爆发可能性的治本之道。(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东荣.浅析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危机的成因和防范―从东亚和拉美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7(05).
[2] 刘志强.财政风险的本质、特征及其转化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1(08).
[3] 石建华,孙洪波.拉美国家金融动荡的财政因素分析[J].拉丁美洲研究,2006(04).
[4] 汤柳.欧洲债务危机分析与展望[J].银行家,2010(08).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2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GDP增长率;经济结构;赤字;储蓄投资转化率
中图分类号:F015;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5—0122—07
欧洲债务危机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在欧盟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它起源於希腊,由於应对不利,后来迅速向欧盟核心国蔓延。郑联盛(2010)分析了欧洲债务危机的演进和发展,大致将欧洲债务危机分为“外向型”债务危机,以北欧小国冰岛为代表;“外来型”债务危机,以部分东欧国家为代表;第三种就是本文所涉及的“传统型”债务危机,以希腊、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主要代表。上述分类对区分欧洲债务危机类型和进一步探讨其成因和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为什么在上述五国会集体爆发类似的债务危机?五国到底在哪些方面具有相似的特点而导致危机的爆发?再进一步说,下一个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将会是哪里,或者债务危机是不是已经离欧洲而去?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爆发危机的国家越来越多,在欧元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高,对欧洲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对欧洲债务危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危机的相关情况,也涉及了债务危机爆发的背景和原因等内容。如陈江生(2010)认为主观价值量对客观价值量偏离带来的能量积累到相当程度导致危机爆发,这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性原因;黄永忠(2011)将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结为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欧元区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二元结构以及高赤字的传统;陈志昂等(2011)从劳动力的视角出发,认为希腊等国在国际经济中尴尬的夹层效应是爆发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姜艳霞(2010)认为正是欧元区的制度困境和设计与执行存在的不一致导致了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
笔者认为,上述专家学者的分析,只是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视角相对单一,程度相对浅显。本文试图从欧债危机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人手,从浅入深,由表及里,将最核心的部分加以提炼和分析,并以此为戒,警示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爱尔兰等国的债务危机更多地是由於各国(中央)政府大规模发行国债超过了其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偿还或必须延期偿还。简单地说债务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在於债务规模超过了偿债能力,出现了严重违约的可能性。这导致了在公共债务持续攀升,赤字规模不断累积,财政支出急剧扩大的背景下,在金融危机冲击后爆发了欧债危机。
(一)公共负债持续攀升
要分析欧洲诸国爆发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首先要了解各国的公共债务情况。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增长公约》的具体要求,欧元区国家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与GDP的比值)必须保持在60%的水平以下,而事实上完全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增长公约》要求的国家少之又少,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国债规模普遍上升,不少国债比例较低的国家也纷纷打破了国债上限约束。从图1可以看出欧洲各国的国债负担率。其中,爱沙尼亚的国债负担率最低,为9.68%;希腊的最高,为152.55%。只有5个欧元区国家的国债负担率低於《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红线,其他国家均高於红线。公共负债持续攀升的原因在於社会福利较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
1.社会高福利导致国债负担率过高
高福利制度是欧洲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欧洲国家的骄傲、人民的自豪。高福利体制的运转建立在高就业和高劳动流动性基础之上,这意味着社会必须有足够多的纳税人来支持高税收制度,维持福利体制的运作(谢世清,2011)。但是,欧洲人已经养成了躺在高福利的温床上坐享其成的惰性。欧洲国家试图进行改革,但是阻力重重。为了维持现有的高福利制度,国家负债水平持续攀升。以2011年为例,按照国债占GDP的比例并参考预期因素,可将整个欧元区以及英国的负债情况分为四大板块。
(1)负债较健康的国家。这类国家的国债负担率低於《马约》规定的60%的红线,主要有爱沙尼亚、卢森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芬兰。
(2)负债一般健康的国家。这类国家的国债负担率在60%~80%之间,主要有荷兰、西班牙和奥地利。
(3)负债比较不健康的国家。这类国家的国债负担率在80%~100%之间,主要有德国、法国、英国和比利时,作为欧盟三驾马车英、法、德的国债情况均不是很乐观。
(4)负债很不健康的国家。这类国家的国债负担率高於100%,分别是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和希腊,其中希腊和意大利两国负债占GDP的比重常年高於120%,且无好转迹象。过高的国债负担率从侧面说明了经济模式的不可持续,必须依靠不断借债来维持政府运行及社会经济开支。
通过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后两类国家恰恰是社会福利水平过高、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缓慢的国家。如果这些国家还未采取有效的手段改革高福利制度,改变国人的观念,债务与GDP之比值将会进一步增加。
2.人口老龄化成本加剧了债务状况的恶化
欧洲是福利国家的发源地,也是老龄化趋势最为严峻的地区。老龄化不仅拖累了经济增长,同时也提高了福利成本,加剧了财政负担,最终导致国家债务的恶化(新川陆一,2011)。
(1)人口老龄化成本的广义含义包括老龄化趋势带来的三个潜在风险,即经济增长减缓、财政收入减少、公共支出增加,三者共同构成了“老龄化成本”的广义含义,成为国家财政恶化和债务攀高的潜在因素。近20年来,欧洲人口老龄化和劳动适龄人口的减少,必将影响其经济增长。换言之,未来50年中,由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经济增长减缓、财政收入减少和公共支出增加的三个潜在风险并存和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必将使欧洲各国时刻警惕其债务危机的风险,提高其养老金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
(2)人口老龄化成本的狭义含义包括老龄化带来的主要财务成本,即公共养老金支出、医疗费用支出、长期照护支出、教育支出和失业保险支出五个福利项目。从理论上讲,人口老龄化越迫近和越严峻,前三项便越会不断攀升,而后两项则会逐渐下降。在欧洲国家普遍实行的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险制度架构下,参保人的养老金权益在本质上是一种隐性负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寿命预期的延长,“养老金财富总值”形成的这个隐性负债将不断显性化和货币化。
(二)赤字规模不断累积
欧洲国家国债负担率高企的直接原因是巨额的财政赤字。为了维持国内福利开支和政府运作,部分欧洲国家常年保持着较高的赤字规模(王鹤,2003)。
1.赤字规模的分类
根据OECD的统计,就整个欧元区而言,同样可以将其财政状况按照赤字规模分为四大类。
(1)财政状况较好的国家。这类国家常年基本无财政赤字,金融危机后财政赤字稍许上升,主要有卢森堡、芬兰和爱沙尼亚。
(2)财政状况一般的国家。这类国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保持在欧盟所规定3%的范围内,金融危机后稍有上升,主要有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
(3)财政状况较差的国家。这类国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常年高於3%的上限,金融危机后继续攀升,主要有法国、意大利、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
(4)财政状况很差的国家。这类国家财政赤字常年高於3%的上限,在金融危机后赤字比例急剧上升且均超过10%,主要有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其中,爱尔兰的财政状况最糟糕,2010年赤字比例高达32.4%;希腊(10.41%)、英国(10.34%)、西班牙(9.24%)和葡萄牙(9.17%)紧随其后,同期OECD国家的赤字比为7.7%。
2,与新兴经济体赤字规模的比较
可以作为比较的是,2010年巴西的赤字比例为2.5%,中国为0.7%,印度7.7%,俄罗斯4.3%,南非4.5%,与新兴经济体相比,欧元区部分国家赤字占GDP的比重畸高,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赤字比则更高。高额的赤字就需要不断地通过发行国债进行平衡,当国债发行遇到问题,甚至新发国债已经无法偿还到期本息时,债务危机自然不期而至。过高的财政赤字既是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成因,同时也向外界传递了一国财政恶化和对外偿付能力严重下降的信号,继而使得政府的借债行为受到抵制,间接催生了债务危机。
(三)政府支出急剧扩大
巨额财政赤字说明政府收支倒挂,支出大於收入。发达国家政府收入大部分来源於税收,税率往往通过法律形式被固定下来,因此税收收入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欧元区15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致保持在45%左右的水平。通过比较发生债务危机的部分国家数据可以发现,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致都维持在比较固定的水平,分别为39%、35%、46%、40%和35%。之所以造成大量财政赤字,主要还是因为政府支出在危机后急剧扩大。以爱尔兰为例,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36%一路上扬,2009、2010和2011年分别达到42.7%、48.2%、67.0%,在收入没有出现同比例上升的情况下,支出的急剧上升导致赤字规模逐步放大。2010年欧元区政府支出占GDP的平均比重为50.47%,同期OECD国家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44.49%,对应的欧元区和OECD国家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44.49%和36.83%。对比这两组简单的数据基本可以发现,欧元区国家政府参与国民经济的程度高於整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基本可以看出欧元区国家福利型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通过积极的转移支付力求实现社会均衡。正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政府成为市场经济的另一股主要力量,同时也承担了参与经济活动的相应风险。因此,在发生金融危机后,市场风险很容易通过政府活动转移到政府身上,从而更易形成债务危机。
从以上的分析基本可以看出为什么此轮债务危机首先在希腊爆发,接着蔓延至欧元区其他国家。公共债务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是希腊;赤字负担率最高的国家是爱尔兰,其次便是希腊;经常收支逆差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同样是希腊,希腊已经成为欧元区国家“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不改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府及居民消费方式,债务危机很可能会一波接着一波袭向欧元区其他国家,照这个发展方式看,法国、英国似乎都有可能成为危机下一步蔓延的方向。事实上,无论是债务比、赤字负担率,都只是我们观察欧元区经济的表面现象,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才是其背后的最终决定因素。
二、债务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不同国家的历史国情不同,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地理文化资源禀赋不同,三次产业发展的结构也可能千差万别,但是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却是基本一致的,即经济体总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向第三产业发展(Chenery等,1968,Salant等,1983,这一过程也必然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因而三次产业的结构往往就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OECD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三版),欧元区的“优等生”德国2009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是0.81%、19.3%和79.89%,同年希腊的该占比则分别是3.14%、10.7%和86.16%。将希腊等国与德国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希腊第一产业比重高於德国,人均收入水平也低於德国,但第三产业的比重却高於德国。从这个比例也可以基本看出,希腊在产业结构上过度偏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和运输业。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情况与希腊相比较为接近,旅游业所在的批零餐饮业占GDP的比重都比较高,分别达到了17.9%和14.91%。在国民经济结构上,过度依赖单一产业,不仅导致在遇到危机时难以有效地进行抵御和防范,反而会因危机而陷入更深的危机循环,同时过度依赖单一产业会因对新兴产业重视不够而忽视培育,造成国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产生所谓“夹层效应”。爱尔兰似乎又走了另外一个极端,曾经的“凯尔特猛虎”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毫无节制地吸引外资流入来发展房地产业,试图再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但随着金融危机传染到欧洲,爱尔兰房地产泡沫随即破灭,为了拯救国内银行业,爱尔兰政府采用“地毯式”注资,最终导致财政吃紧赤字急剧攀升(张锐,2011)。
(二)经济发展水平缓慢
GDP增长率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情况最常用,也是最核心的指标。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意味着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唯有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才能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相反,经济发展乏力不仅无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现已存在的问题,而且甚至会带来各种新问题。如图2所示,2006—2010年间,欧元区和OECD国家经济增长均呈现先抑后扬态势,在2009年之后经济状况普遍复苏。但是,希腊经济增长一路下探,2010年经济负增长4.47%。而爱尔兰经济增长态势虽基本与欧元区其他国家保持一致,但其经济波动的幅度远远高於欧元区其他国家,2010年同样经济负增长1.04%。希爱意西葡等国经济增长速度普遍低於欧元区平均水平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经济使得上述国家发生债务危机后,不但没有办法实现自救,更会进一步恶化本已艰难的经济形势,唯有依仗欧元区其他国家的救助才能勉强度日。
人均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图3显示,2010年希腊人均GDP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5 020美元,西班牙为26 939美元,意大利为26 760美元,葡萄牙为21 668美元,上述四国人均GDP不仅低於欧元区平均水平,也低於欧盟的平均水平,在整个欧元区来看或许只能算是“发展中国家”,因此也比较容易成为危机的爆发口。
(三)投资储蓄结构倒挂
在构成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可以发现“希爱意西葡”等国均存在大量的贸易逆差,加上上述国家的消费和生产结构,短期内看,这三驾马车不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投资是构成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观察上述国家的投资与储蓄可以发现,2000年以来上述国家投资率和储蓄率水平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爱尔兰和希腊的投资率分别只有10%和14.56%,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处於比较低的水平。希腊的储蓄率则更低,仅为4.11%,甚至大大低於以过度消费而著称的美国;葡萄牙和爱尔兰的储蓄率也仅为10%,同样低於美国。反观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其投资率和储蓄率大致维持在20%左右。其中美英两国偏低,但这是由一系列条件所决定的:美元是国际硬通币,而英镑也是重要的结算货币之一,美英两国在本国货币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同时拥有独立的财政货币政策;同时上述两国FDI流入较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FDI流入国,英国吸引的FDI也居世界前列;纽约和伦敦分别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很明显,希腊等国并不具备美英这样的优势条件,不断下降的投资率和储蓄率制约了希腊等国的经济发展,制约了希腊等国进行技术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的资金来源,制约了希腊等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以希腊为例,2010年其投资率为14.56%、储蓄率为4.11%,意味着储蓄投资转化率高达3.54,详见图4。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储蓄投资转化率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也处於较高的水平,与希腊等国爆发了比较严重的债务危机相联系,肯定不是巧合。储蓄投资转化率与一国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深化程度和转化效率密切相关(Murphy,1984;Guiso等2004;Summers,1988)。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要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必然要求放大金融体系的信贷杠杆率,要求有繁荣与发达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创新工具,更要求拥有相应的完善法律监督监管体系,以防止金融市场的过度泡沫。与美国和英国相比,希腊等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要远远落后美英两国,如此之高的储蓄投资转化率背后一定存在着监管松懈、信贷放纵,甚至故意为之的隐患。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已经雄辩地告诉世界,放松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任其发展会对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不幸的是,在消费成瘾、工业萎缩、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希腊等国政府似乎已经别无良策。
按照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储蓄或投资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储蓄率的提高是一国经济向稳态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希腊等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投资储蓄结构来看,很难摆脱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国内经济状况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OECD预测,2012年希腊的产出缺口将高达11%以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将都在7%以上;而OECD的平均产出缺口为2.43%,法国为2.87%,英国为2.68%,美国为2.43%,德国为-0.33%。
三、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得出以下结论。
1.人口结构不平衡,逐步进入老龄化
而且这一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控制,还在进一步发展。
2.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导致其财政赤字猛增
2008—2010年,爱尔兰和希腊的GDP都出现了负增长,西班牙近两年也出现了负增长,而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并没有因此减少,这最终导致了其财政赤字猛增。
3.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
在欧盟国家中,希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支柱产业。这些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显得异常脆弱;以出口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意大利在危机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意大利原有的竞争优势正逐渐消失。而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的经济本身就存在致命缺陷。
除了本文阐述的主要成因,欧债危机的形成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欧元区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欧洲银行业的信贷大幅扩张,以及欧元与美元之争等,在这里不做赘述。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
1.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不可否认,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传导作用。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判断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贸易方面。在中国的总出口中,欧洲占了20%左右,具有重要的外贸地位。欧洲因经济低迷出现的对外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造成的中国对欧出口困难,以及贸易融资下降都对中欧贸易产生了不利影响。根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数据,2010—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从40%回落到7%。
(2)金融方面。如果希腊再次引爆欧债危机,欧洲银行业将在短期出现明显的资本金缺口,其海外资金回抽可能产生连带效应,造成全球银行业“紧缩”,亚洲乃至中国的外部融资环境将出现恶化。
(3)心理方面。除了可能来自银行系统的风险外,欧债危机催生的全球资金风险偏好转移、避险情绪回潮等,也会传导至中国的股市等。而这种市场悲观情绪,可能进一步挫伤投资和消费信心,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2.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3
【关键词】日本债务 债务率 债务危机
引言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经济还没有复苏之际,日本的债务风险问题又凸显出来。截止2012年末,日本的债务规模已经达到977万亿日元,折合成美元为9.57万亿美元,成为负债最重的发达国家。因此研究日本债务的现状及风险,成为很多经济学家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刘昊虹、王晓雷(2011)对日本债务问题的现状和成因进行相对详细的分析,认为高赤字导致了日本的高债务。武、王苇航(2012)认为日本的债务从长期看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但是短期内不会爆发债务危机。熊鹭(2011)通过对日本债务结构的分析认为日本暂时还不会出现债务危机。新宅美玲(2012)认为日本财政赤字的形成主要是日元升值、经济泡沫、两次金融危机和社会制度缺陷所导致。
本文也就日本政府的债务情况和日本债务是否可持续问题进行了考察。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一下日本债务的现状和成因,第二部分阐述日本至今未发生债务危机,文章的第三部分通过对日本债务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日本债务问题不可持续的结论。
一、日本债务问题的简单描述
通常而言,债务主要受由经济运行状况制约的财政政策影响。当前日本的债务问题主要是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长期经济衰退而实施持续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从2000年到2012年,日本国债存量从372.92万亿日元增长到977万亿日元,增加一倍以上;其占GDP的比重也逐渐上升。而日本的税收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与之相反的债务水平呈上升趋势,使得日本的累计债务逐年升高,偿还变得愈加困难。
按照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一国的债务余额/GDP的比率即债务率应该控制在60%以内,财政赤字额/GDP的比率即赤字率应该控制在3%以内。从赤字率来考察,2009年日本的赤字率达到11.20%的峰值,最近两年都维持在10%上下,是国际公认安全标准的3倍以上。从债务率来考察,日本的债务率自2009年超过200%之后,日本债务率一直在200%的水平之上运行,2011年高达229%,2012年更高达236%,很显然,无论是从赤字率还是从债务率来考察,日本债务出现问题的时间很早,持续的时间也很长。
图3 1990~2011年日本债务率与赤字率的变化 单位:百分比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将日本的债务与七国集团和“欧猪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以及西班牙)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日本的债务问题不仅比与其经济发展程度类似的七国集团中的其他六国严重,也比已经深陷债务危机的“欧猪五国”严重。
表1 债务的国际比较单位:百分比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日本债务短期稳定性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看,日本债务出现问题的时间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从国别比较来看,当前日本的债务率和赤字率都是全球最高,债务问题最为严重。但是,比日本债务问题轻微得多的国家都出现了债务危机,但日本至今仍然没有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一)持债结构较为合理
一国的债务是否可持续不仅取决于债务的规模还取决于债务的结构。通常而言,本币债务的压力会小于外币债务的压力,国内债务的压力会小于国外债务的压力,长期债务的压力会小于短期债务的压力。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债务的币种结构、债权人结构和期限结构都相对合理。
日本国债持有者的构成中,外国投资者比例仅占5%,本国投资者占94%。只要日本本国投资者对本国国债持有较强信心,即便是5%的外国投资者减持甚至抛售日本国债,也不会对日本国债形成较大冲击。而且日本的养老保险基金、公共养老金以及人寿和非人寿保险金持有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日本国债,这些持有者持有的均为长期国债且一般不会提前出售。这样,即便国外投资者的抛售行为导致部分国内投资者恐慌,也不会使日本国债出现类似希腊的情形发生。
(二)税负水平较低
宏观税负水平是一定时期的税收总量与GDP的比率,是衡量一国居民税收负担的重要指标。国际经验显示,宏观税负水平越低,其经济政策的操作空间越大;宏观税负水平越高,其经济政策的操作空间就越小。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目前日本的宏观税负水平明显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日本财政政策的灵活性和债务的可持续性。
2010年日本宏观税负水平约为21.9%,远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40%左右的平均水平;目前日本消费税为5%,也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10%以上的平均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较,日本的宏观税负水平大致上还可以提高1倍,消费税也有提高1倍的空间。较低的宏观税负水平说明日本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税率来迅速提升政府财政收入,缩小债务规模,降低债务水平。
(三)外汇储备较多
在国际贸易中,长期贸易顺差的经济体的可以极大地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有效的对冲债务风险,大大降低债务风险。
截止到2012年10月,日本外汇储备余额为12741.60亿美元,包括持有的美国国债等证券规模为11819.73亿美元,外币存款为148.71亿美元,黄金为422.9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使得日本央行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让日元贬值来缓解债务压力。
三、日本债务的不可持续性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看,目前日本不具备爆发类似欧美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过,随着日本家庭储蓄率的持续下降,以及政府赤字和债务的不断攀升,日本政府的债息负担也会越来越重,仅2011年,日本政府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将达到21.5万亿日元。未来,随着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福利支出会进一步加大,而社会产出则有可能降低,届时,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将会上升。
(一)经济找不到进一步增长的动力
在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后,日本又在2011年连续遭到地震、海啸和核泄漏的冲击,经济复苏进程受阻,使得2011年的实际GDP增长率仅为-0.75%。日本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4月公布的预测指出,预计2011~2020年度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仅为0.9%。事实上,随着日本劳动力规模逐渐萎缩,在没有重大技术革新的情况下,日本很难取得更高的经济增长。
(二)继续依赖债券融资受到制约
2012年2月日本银行进一步扩大了其为国债融资的规模,开始施行新一轮的数量宽松政策,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在2012年5月跌破0.9%。但是,日本正逐步陷入“流动性陷阱”,未来名义利率再走低的空间较小。而且有理由相信,当日本债务水平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市场终将感受到风险,其国债收益率将显著提高,从而使得日本政府的债券融资难以为继。
(三)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估计,日本的老龄化程度将在未来50年进一步加重,且没有稳定迹象。由此带来的社会保障支出将显著增加。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度社会保障支出费用增加到了94.1万亿日元,对GDP的比例为19.1%。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预计与社会保障相关费用将进一步增加。在2011年6月公布的《社会保障及税收一体化改革》显示:社会保障支出费用到2025年将增加到151.0万亿日元。长此以往,政府公共财政都有可能陷入破产。
(四)实现税收增长困难重重
一方面,税率上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在历史上,1997年日本曾将消费税率从3%提高到5%,结果导致1998年的实际GDP增速下降到-2%。虽然当时还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税率提高对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提高税率对改善债务状况的作用不大,只有大幅度调整才能实现财政平稳。日本官方预测显示,若要保持2011年的债务水平不恶化,日本2025年度需要增加税收28.7万亿日元,在经济增长乏力的状态下,这显然难以实现。
(五)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
日本从2013年4月开始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是使经济摆脱连续长达15年之久的通货紧缩状态之苦,但是这个目标显然难以实现,反而会增加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
第一,日本政府负债余额已超过其GDP总量的百分之两百,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而目前的国债利率又非常低,如果日本将通胀刺激在未来的2%目标水平,那么将会造成日本名义利率上涨,这就会提高日本政府的债务利息支出。将进一步加重日本国债负担。
第二,日本银行重拾数量宽松政策,对利率和日元汇率均有压低作用,日元套利交易有可能卷土重来,引发日本出现资本外流,从而触发债务危机。
综上所述,从表面看,日本的债务问题仍然处于可控状态,日本国内持有国债的高比例,使得日本政府仍能够在极高负债状态下持续运行。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仍然按现状发展下去,日本债务终究是不可持续的。日本债务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将进一步恶化,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昊虹,王晓雷.论日本的债务问题[J].现代日本经济,2011.
[2]武,王苇航.债台高筑为何危而不倒[J].中国财政,2012.
[3]熊鹭.日本政府债务问题分析[J].西部金融,2011.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4
关键词: 欧债危机 中国经济 货币体系
一、欧债危机的形成及演化
2009年10月,希腊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宣布,其前任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随即引发了市场恐慌。截至同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希腊的债务评级。2010年初,希腊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导致其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大幅上升。2010年5月底,惠誉宣布将西班牙的评级从“AAA”级下调至“AA+”级,至此,希腊债务危机扩大为欧洲债务危机。
2010年9月底,爱尔兰政府宣布预计2010年财政赤字会骤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2%,到2012年,爱尔兰的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比预计将达113%,是欧盟规定标准的两倍。2010年11月2日,爱尔兰5年期债券信用违约掉期费率创下纪录新高,表明爱尔兰债务违约风险加大。2012年11月11日,爱尔兰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9%。至此,爱尔兰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扩大影响范围。欧盟27国财长讨论后决定正式批准对爱尔兰850亿欧元的援助方案。爱尔兰成为继希腊之后第二个申请救助的欧元区成员国。
在爱尔兰债务危机甫定之时,市场焦点却转向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2011年11月24日惠誉将葡萄牙评级由“BBB-”下调至“BB+”,并给予负面的评级展望。另外,10年期意大利国债收益率再度上升至7%以上,西班牙同期国债收益率继续走高,这意味着两国政府通过市场融资几乎不可能。但市场认为更大的问题在于意大利与西班牙,希腊的GDP仅是欧元区GDP总量的2%,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别为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一旦西班牙和意大利出现债务违约风险,问题远比希腊、葡萄牙严重。
欧债危机严重阻碍了欧洲经济复苏的脚步,已显现出向欧元区核心国家蔓延的态势,“余震”还波及处于欧洲心脏的比利时和法国,同时德国和法国在欧洲央行救市及发行欧元区债券问题上分歧很大。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欧债危机将加大中国对欧出口的压力。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低,但仍占较大比重。根据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的估算,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欧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2011年中欧双边贸易达到5939.7亿美元,欧债危机的演化将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对中欧双边贸易造成沉重打击。因为如果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欧洲经济必然会大受影响,欧洲国家的消费信心和实际的消费都会大为减少,这将对欧洲的进口需求造成直接冲击,并通过贸易渠道影响中国。
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和持续发酵,在汇率方面也会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欧元持续疲弱,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这将对中国的对欧出口造成压力,汇率升值会吃掉本来就不多的出口利润。如果今后中国继续调减出口退税政策,估计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就会做不下去了。另一种情况比较极端,即欧元崩溃。
(二)欧债危机使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
当前欧盟深陷债务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欧盟采用“反倾销”措施打击中国产品竞争力,这是欧盟使用的一项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这造成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受阻、客商订单减少。除继续使用传统“反倾销”手段外,还开始加大所谓“反补贴”力度。2011年5月欧盟首次对中国输欧铜版纸使用“反补贴”手段。欧盟通过贸易保护来转嫁国内经济危机,有可能利用个别中国出口产品的安全问题大做文章,借此打压中国的商品出口。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出口产品在价值链上也快速攀升,在高科技产业上与欧盟企业的竞争趋于激烈。当前欧盟经济深陷困境,但中国经济却仍然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经济体制显现出了其巨大活力与竞争力,特别是中国公有制的代表国有企业运行良好,而这也是欧盟不愿正视的,攻击中国的所谓“非法补贴”,可以转移国内民众对本国经济不满的注意力。
(三)欧债危机加剧中国的欧元资产缩水贬值。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接近3.24万亿美元。据市场估算,其中的60%~70%为美元资产,日元和欧元资产大概在30%左右,其中,欧元资产占比可能在10%~20%之间。一旦欧元资产大幅贬值,中国对欧洲持有的资产将会遭遇到欧债危机的冷水,造成我国外汇资产严重缩水。总理曾明确表示,中国2011年已将更多新增外汇储备用于购买欧元资产,中国是欧洲债券市场的长期投资者。在欧债危机乌云渐浓之际,中国再次重申对欧元区国家经济稳定和欧元的支持,欧洲对于中国通过购买欧洲债券帮助其化解危机的预期大大升温。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现在的通胀问题可以理解为中国在为美国的次贷危机买单,中国不能再成为欧债危机的买单者。
(四)欧债危机对中国货币体系产生长远影响。
欧债危机对全球货币体系的长远冲击对中国同样具有深远影响。中国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国际储备大国,任何国际储备货币的价值变动——尤其是巨幅贬值或升值都会直接“损害”中国的储备价值。欧元兑美元汇率大幅度贬值同样也直接对中国外汇储备产生损失和负面影响。另外,欧债危机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影响也是长期的。从短期看,欧元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民币汇率与均衡汇率的差距,为人民币汇改提供了一个机遇。但是,从长远考虑,人民币汇率的一揽子货币结构选择绝不可以忽视包括欧元、日元等非美元世界货币。而欧债危机对欧元的长期价值的不确定性上升,对其国际储备地位的不确定性也上升,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必须考虑这些长期不确定因素。
三、中国应对欧债危机之道
(一)政府应稳住阵脚,做到未雨绸缪。
从国家层面看,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倒逼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模式,进一步“向内”寻求增长动力。此外,未来如果欧洲重债国需要更多国际资金援助,中国可以考虑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参与,从而在全球经济治理舞台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拓展空间。从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化角度看,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欧元这一人类货币史上的重大创举受到重创,再加上美元凭借储备货币地位“绑架”世界经济的内在矛盾,全球对一个“多极化”货币体系的需求更盛,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环境或将更为有利。
1.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扩大内需是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的同时降低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依赖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国应着力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并且在稳守国内市场的同时,通过自贸区形成更大规模的地区经济体,以与动荡的国际市场形成一定的隔离,使国际的动荡不易波及中国经济,从而减轻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适当增加对欧投资
在当前欧债危机时期,中国应适当购买欧元区债券,同时增加对欧洲国家的投资特别是人民币直接投资,这样既可以对缓解欧债危机有很大帮助,又能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敦促欧盟尽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方面赢得欧洲的支持,并使欧洲帮助中国出口产品免遭反倾销措施。
(二)企业应继续谨慎地“走出去”。
欧洲市场具有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经济衰退带来的风险和新兴市场显示出的快速发展能力带来的挑战,然而欧洲市场的强项是毋庸置疑的,仍然拥有全球较强的消费能力。欧洲市场对于中国内地企业来说是机会和风险并存。
1.投资海外企业
从对外投资角度看,欧债危机带来欧元资产的进一步贬值,国际市场流动性紧张,使得不少欧洲企业陷入困境,其资产定价大幅度下降,从而迫使企业主动寻求外部投资者参股甚至收购控股权,并显著降低了中国等外部投资者参与的成本,将有利于有资金实力的中国企业海外“抄底”,以参与全球市场和技术竞争。
2.加强产业与金融结合
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需要的金融配套能力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间。中兴通讯、海尔等我国知名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走出去”战略有很多成功的样本,其中一个经验就是产业与金融的结合。所以,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去和产业走出去也应该加强沟通,尽量同步发展。面向未来,中国的金融机构可以更多地在海外布局,这样除了与企业的直接合作外,也可以与其客户一道合作,形成产业链融资、投资、贸易金融服务。
3.引进海外高端人才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进程中过于依赖自身在国内市场扩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全球化意识较弱,又缺乏对当地融资、审计、物流、合作伙伴的了解途径,很难适应欧洲的文化环境。同时,缺乏熟悉跨国并购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制约中国企业在欧洲扎稳脚跟的重要因素。现在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金融管理、投资人才的奇缺。受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使得许多具备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被挤出,这有利于我国引进高端人才。特别是针对我国许多海外并购失败多源于国际化专业人才缺乏的先例,债务危机所产生的这种人才挤出效应为我国企业海外拓展提供了人才储备资源,从而更好地开展海外经营活动。
四、结语
欧洲债务危机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其他国家也有警示作用。特别在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和房地产过热等问题上,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与欧元区类似,我国各区域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同样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政策效力的降低。
参考文献:
[1]曹原.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救助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1,12:36-38.
[2]陈元,谢平,钱颖一.美债与欧债——拖累全球经济的孪生兄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59-74.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5
【关键词】中国 地方政府债务 管理体系 研究
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债务相关问题日益受到国内财政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广大专家学者在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类、风险分析、融资平台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方面
刘尚希、许航敏、葛小南、孙洁(2011)认为,投融资平台是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方式的一种创新。孙晓娟(2011)对现有融资平台公司进行区别性整顿、促进地方政府债务显性化、变革地方官员考核标准等6个方面提出化解融资平台风险的对策建议。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方面
徐佳(2008)提出通过刚性支出收入比、财政支出补偿系数、财政收入偿债率等8个指标,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上升趋势将债务风险划分为无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三个区间。贾康等财政部科研所课题组成员(2009)认为,当前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应该采取“治存量,开前门、关后门、修围墙”的方法,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管理,建立财政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
二、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
政府举债筹资已经不是什么新型模式,早在二战后,美国、日本就通过发债来振兴本国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也是世界上发债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
(一)美国地方政府债券管理体系
美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在地方政府债券(即市政债,是指美国的州、市、县等根据信用原则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的管理体系也相对成熟,美国实行联邦制,地方发债不受中央的限制,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确定,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等资本支出(即规模较大、用于购置或维护并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固定资产支出)受地方政府资本预算加以管理。此外,美国资本项目债务融资规模不计入当年财政赤字,不影响政府当年的赤字限额,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时通过政府破产对政府进行保护。
(二)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日本中央、地方政府间关系和中国相似度较高,对债券的核算都采用现金收付制。日本实行中央集权制,地方发债必须通过中央政府进行审批,地方财政在地方公共服务及相关基础建设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日本地方政府债券主要是用于养老、公共设施建设等资本项目支出。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地方交付税来实现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不同而导致对债务负担差异。日本地方政府发债不仅受一系列国家法律的限制,还受其财政赤字净额占财政总量的比重的限制,当超过5%-20%则不能发债。此外,日本地方政府发债由中央政府进行隐性担保,因此,当日本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不会导致日本政府破产。
(三)加拿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
加拿大实行联邦制,和美国、日本的最大不同在于各级政府都可以为经常性支出或资本性支出自由举债。加拿大地方政府债务实行市场约束行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在举债前需由一个或多个国际投资机构对其可授信债务额度进行评定。在管理上,对地方政府实行严格的硬预算约束,如地市级发行用于资本性支出等目的的长期债券需获得州(省)政府批准。并对债务余额实行上限管理。在风险管控上,通过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相关政策、监督并通过设定的风险系数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绩效评价和风险评估。
三、我国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亟待解决的因素分析
近十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引起了政府、相关部委法律、经济管理相关专业专家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是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体系的发展却仍缓慢。
(一)继续完善相关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2014年以来,我国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发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地方政府发债的一系列管理意见等,并在新《预算法》中将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纳入预算管理为我国政府融资的科学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要看到,在相关的法律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虽然地方根据中央要求纷纷出台了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但是实施意见仅作用在贯彻精神层面,指明了实施的核心方向,其法律层级较低,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不足;此外,没有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在具体操作上缺乏详细的规范条款。而在关于发行、监督、信息披露、风险控制等一系列细化的法律、制度法规进行限制和规范还有待制定。
(二)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管及评审机构。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从借款计划到实施、从审计到监督等一系列的过程都由各层级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缺少独立第三方监督机制,不容易实现监管、评审的目标和效果,因此亟待建立至少是相对地方政府独立的监督检查以及评审机构并及时汇总通报各地债务数据及相应的分析结果。
(三)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在指标选取上应选用国际上通用的检测指标并尽可能的和国际惯例接轨,保证指标的科学性、敏感性、相关性、横向可比性。通过对风险预警模型的尝试选定适合本地区风险预警分析的模型,对各指标值进行时时计算、分析、评价来构建高效灵敏的封信检测预警指标机制。
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评级制度,科学确定政府债务统计口径,并根据我国国情建立政府债券保险制度或者类似于准备金制度来降低地方政府偿债风险。
参考文献
[1]崔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近期目标与长效机制[J].财经问题研究,2011,(7).
[2]陈建奇,刘雪燕.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参考,2012,(2).
[3]蔡德发,肖洁.美日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2,(5).
[4]赵全厚,高娃,匡平.地方政府债务应纳入资本预算[J].地方财政研究.2016(3).
[5]安立伟.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科学化管理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0.5.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6
关键词:政府性债务 研究综述 政策建议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府债务管理理论得到较大发展,提出“政府隐性债务”概念(哈维・罗森,1992年提出存在隐性债务),并将财务管理理论运用到政府债务管理上。关于政府债务结构与风险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Hana Polackova Brixi(1998)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在矩阵中,Hana Polackova Brixi提出“显性”和“隐性”或有负债概念,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府承担负债的不同类型,为判断、分析和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构建了清晰框架。Coen Kruger(1998)提出通过维持良好的宏观环境;提高财政透明度;建立流动、高效的金融市场等措施以防范地方政府或有负债。债务预警方面,Ma Jun(2003)通过对美国、巴西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规定以及哥伦比亚的“交通信号灯”系统进行案例分析,为一个假想的发展中国家设计了一套地方债务风险预警体系。Wales(2006)、Smith和Charle(2008)以美国弗吉尼亚的Fairfax省为例,介绍了运用计算机系统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仿真预警系统的方法。国外风险预警机制与我国国情差距较大,不做评述。
近年来的欧盟国家债务危机和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引起了专家学者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普遍关注。国内学者对政府债务的研究以1994年“分税制”的实施为界限划分为两个阶段,此前“政府债务”、“公债”、“国债”这些定义并没有严格区分,更没有“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分税制的实施使得中央与地方的预算之间、债务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明显,地方政府债务与中央政府债务也被学者分开来研究。当然,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国内学者们的研究还是集中在中央政府债务方面,此后,随着中央包括“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问题等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管理问题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超出了对中央政府债务研究的数量。
二、研究综述
综观学者们2007年以来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宏观角度的分析。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及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如:以刘尚希、赵全厚等组成的课题组(2012)从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公共投资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投资能力、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力匹配格局以及政府与市场公共投资边界调整等因素对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的压力测试;冯进路、刘勇(2012)借鉴国际上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指标和控制标准对我国地方政府当前及“十二五”时期的债务风险问题进行的指标估算;杨志安等(2012)以辽宁省为例对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这些研究一般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虽然总体可控,但形势不容乐观,并从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和政策管理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借鉴。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探讨,主要是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如:彭润中、赵敏(2009)对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哥伦比亚、巴西地方债务市场监管经验的介绍;财政部预算司考察团(2008)在对美国、加拿大州(省)地方政府债务考察基础上,对两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的经验总结和启示;张淑霞等(2012)对日本、巴西政府对地方债务的管理借鉴;马广军(2012)基于国家审计的视角对美、日、法三国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方面的探讨;另外,实务工作者如王玉建(2012)对地方债务的规范管理进行的制度设计也较有特色。这些研究一般能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其中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其研究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对策(2010)》,在对我国地方债务规模与构成、债务来源与用途等地方债基本情况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借鉴美、日、韩等国经验,全面具体地提出了化解地方债务、预防财政风险的政策建议。伏润民、王卫昆、缪小林(2008)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可持续性规模进行探讨。黄国桥、徐永胜(2011)从财政安全的视角,通过分析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生成机理,揭示深层次的体制原因,提出多策并举、标本兼治的政策建议。另外,巴曙松(2010),谢清河(2010),何杨、满燕云(2012)等均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唐洋军(2011)从财政分权的角度比较了中国和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财权和事权的匹配度问题,认为仅从金融机构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的角度入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融资平台的问题。刘艳华、洪功翔(2011)全面梳理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梳理,进一步指出公私合作制是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的有效机制。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证方面的研究多是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的研究。(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刘星等(2005)采用政府债务指数反映地方政府债务综合风险,并通过一些辅指标测算政府债务危机发生的概率。裴育、欧阳华生(2007)从财政收入风险、支出风险、赤字风险和债务风险几个方面,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划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大类指标。谢虹(2007)从直接债务与间接债务的角度选取了12个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了预警。孙芳城、李松涛(2010)基于内部控制视角设定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预警指标。石亚琴(2011)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构建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李昊、迟国泰(2011)基于“公共资源+财政收入=支付义务+偿债义务”这一平衡理念出发,从“存量”、“流量”两角度确定的预警指标。冯进路、刘勇(2012)借鉴国际上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指标和控制标准对我国地方政府当前及“十二五”时期的债务风险问题进行的指标估算。(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财政部预算司(2008)对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的指标及美国俄亥俄州、哥伦比亚州风险预警模型经验的借鉴。赵晔、杨志安(2009)采用多变量判别分析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的预警分析。李昊、迟国泰(2011)利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了静态视角下适用于小样本量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同时利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建立了静态视角下适用于大样本量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洪源、刘兴琳(2012)构建出基于粗糙集-BP神经网络集成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非线性仿真预警系统。(3)地方政府债务预警监测。刘星、岳中志、刘谊(2005)通过其建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对重庆市政府债务的预警监测。伏润民、缪小林、王卫昆(2008)在西部129个县(市、区)的债务样本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Q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样本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判断和评价。谢征、陈光炎(2012)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理论―BP神经网络算法集成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数预警模型。同时选用我国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在2007-2009年期间的27个样本数据,运用该方法对已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监测。
(四)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包括:于凌云(2008)、史朝阳(2012)从经济增长的视角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机制的研究;孙芳城、李松涛(2010)从内部控制视角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探讨;从审计角度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研究主要始于2010年后,审计署2011年审计报告披露截至2010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超10万亿元的“家底”摸清后,总负债规模近7.4万亿元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引起更多关注,张龙平(2010)指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规范,政府审计机关不能缺位”。同时“社会审计应从程序性审计变为实质性审计”。石亚琴(2011)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构建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李玲、卢红柱、牟遥(2011)在对我国地方政府举债的历史作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问题的主要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进行的审计思考。袁洁、夏飞(2012)基于审计的视角提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三、政策建议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我们可分别从以下三个层面归结各方学者提出的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对策:
(一)中央政府层面。缓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压力,中央政府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政策环境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为缓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压力提供良好外部条件。应根据物价形势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相关调控政策,尤其是货币信贷政策,在物价出现向下趋势的情况下,要适度放松银根,为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提供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2)体制机制方面。首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把政府由“全能型”转为“服务型”,进一步“简政放权于市场”,将政府有限的能力放到其应尽和可尽职责上;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公共事业领域,从源头降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压力。应借鉴发达国家在公共项目融资方面的经验,为地方政府融资开辟多元化的渠道。其次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辖区财政责任制度,建立中央与地方债务风险合理分担机制,整体提高政府应对债务风险压力的能力。应合理确定事权与财权,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应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综合信用评级较低的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取消税收返还。(3)债务管理方面。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纳入国家债务管理范畴,强化管理。由于发展中国家独特的政治与经济特征,中央政府在地方债务管理的事前和事后管理框架中应该发挥不同的作用。在事前监管时,中央政府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具体的:设立全国性的政府性债务管理专门机构;构建以财政为枢纽的政府投融资预算约束机制;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应遵循预算原则。应将债务融资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政府公共预算应该是一般收支预算与债务预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对地方政府债务大多实行硬预算约束,以防止其过度负债,同时防范地方隐性债务的显性化。(4)制度建设方面。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逐步推行中期预算管理;改革政府会计制度: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立高效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以提高财政透明度。加快房地产税改革,开征以评估价值为计税依据、普遍征收的房地产税。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为地方政府增加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二)地方政府层面。地方政府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地方政府应严格遵循“适度举债,加强管理,规避风险”的原则,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同时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包括:地方政府的融资制度、地方政府债务的借用机制、偿还机制等。规范地方政府融资中的土地抵押担保行为,避免作为地方融资平台资产和抵押担保物的土地价值被高估。(2)有效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具体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逐步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合理空间的评估体系;加快建立偿债基金制度:建立地方债偿债机制,地方财政部门应通过年度预算安排、财政结余调剂以及债务投资收益的一定比例的划转等途径,建立地方债偿债基金,专门用于各种地方债务的偿还;构建系统化的政府性债务风险监管框架和责任机制:目前的多头借债导致举债行为不规范,监督困难,应将所有债务归口财政部门管理,地方政府举债必须经过财政部门审核,纳入财政部门的债务专项预算,接受地方人大的监督。(3)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债制度,实现地方政府一级财权,一级债权。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国家,允许地方政府举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必然趋势。这意味着要对现行法律框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和风险防范机制。具体的:首先需要全面编制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其次需要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改革“任期内负责制”等不科学的官员考核机制,完善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同时,建立严格规范的债务投资决策责任制。再次,健全地方民主监督,强化地方政府向当地纳税人和债券投资人负责的意识,债务融资项目要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4)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对政府收支状况、赤字状况和债务状况等方面可以更全面、更详细、更及时地向社会公众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和不信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方面,预警信息取得困难,也要求加强地方政府信息系统构建与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应充分考虑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的信息需求,强制地方政府公开披露债务信息,力求建立一套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以确保信息的充分性、及时性、可靠性。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层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是明确角色定位。建立和完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分别设立以政府融资目的为主的“平台”载体和市场化企业两类。二是增强投融资平台公司的风险意识,探索建立比较完备的风险防控体系。重点监测企业长短期债务比例、收益项目与非收益项目的比例、土地出让金收益占还款比例等指标,防止过度融资。三是拓宽平台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筹资融资格局。强化平台公司融资配套机制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的作用,实现各融资平台银企信息的互动与共享。加强商业银行间的沟通和合作,防止对平台公司的盲目多头授信或过度授信。四是建立偿债保障机制。建立专门的偿债基金,将全部的债务资金投资收益,以及土地出让收益、经营性项目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性基金等收入按比例纳入基金,并在每年年初预算时从地方的经常性收入中按一定比例安排地方债务还本付息缺口。
四、小结
通过归结国内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我们认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不仅是财政部门的职责,审计部门、银监会、地方人大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监督优势。应建立审计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财政部及其派驻各地的监督机构“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联手加强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监管。其次,强化预警系统,把风险控制在事前。不仅地方政府层面需要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有效的债务风险预警模型监控本级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微观层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应通过有息债务占GDP的比重、有息债务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等指标监测自身债务。最后,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中的责任人的制约。可以从审计角度,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充分关注债务筹集、使用、偿还和绩效等指标,关注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联系起来,强化问责机制。S
参考文献:
1.哈维・S・罗森.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Hana Polackova Brixi.Contingent Government Liability:A Hidden Risk of Fiscal Stability[Z].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8.
3.Coen Kruger.Valuing and Managing Risk Associated with Government Contingent Liability[Z].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8.
4.Ma Jun.Monitoring Fiscal Risks of Subnational Governments:Selected Country Experience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Wales.Planning for Debt Management[J].Government Finance Review,2006,(12).
6.Smith,Charle.Measuring and Forecasting Debt Capacity State of Oregon Experience[J].Government Finance Review,2008,(12).
7.史朝阳.经济增长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8.刘尚希,赵全厚等.“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压力测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8).
9.冯进路,刘勇.当前及“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2).
10.杨志安等.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因素的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2012,(4).
11.彭润中,赵敏.发展中国家地方债务市场监管经验借鉴及启示[J].财政研究,2009,(10).
12.财政部预算司.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控制与风险预警[J].经济研究参考,2008,(22).
13.黄春蕾.外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比较与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3).
14.张淑霞等.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2,(6).
15.马广军.国家审计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防范探讨――基于美、日、法三国的经验与启示[J].西部财会,2010,(6).
16.王玉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规范管理的制度设计[J].地方财政研究,2012,(3).
17.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14).
18.伏润民,王卫昆,缪小林.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可持续性规模探讨[J].财贸经济,2008,(10).
19.黄国桥,徐永胜.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传导机制与生成机理分析[J].财政研究,2011,(9).
20.巴曙松.不宜过分夸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风险[J].经济,2010,(5).
21.谢清河.地方融资平台和市政债券与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52).
22.何杨,满燕云.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风险与治理[J].财政研究,2012,(2).
23.唐洋军.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国外模式与中国之道[J].上海金融,2011,(3).
24.刘艳华,洪功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现机制研究述评[J].财政研究,2011,(6).
25.刘星,岳中志,刘谊.地方政府负债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6.裴育,欧阳华生.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理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3).
27.谢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构成及预警评价模型构建初探[J].现代财经,2007,(7).
28.孙芳城,李松涛.浅议内部控制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J].商业会计,2010,(8).
29.石亚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审计预警指标体系与风险测算模型――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理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0.李昊,迟国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31.赵晔,杨志安.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09.
32.洪源,刘兴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非线性仿真预警系统的构建――基于粗糙集―BP神经网络方法集成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
33.谢征,陈光炎.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指数预警模型之构建[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7).
34.于凌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机制研究――基于某市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调查分析[J].财政研究,2008,(3).
35.张龙平.地方融资平台: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一个也不能少[N].中国会计报,2010-6-4.
36.李玲,卢红柱,牟遥.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审计思考[J].审计研究,2011,(5).
37.袁洁,夏飞.基于审计视角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探讨[J].财政研究,2012,(2).
38.黄芳娜,杨良初.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39.纪瑞朴.防控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金融会计,2012,(7).
40.刘少波,黄文清.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8,(9).
41.熊波.我国发行地方债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J].财政研究,2009,(6).
42.刘国旺.地方政府债务重在监管[N].中国财经报,2012-8-30.
43.李昊,迟国泰,路军伟.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预警:问题与对策[J].经济经纬,2010,(2).
44.陈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1,(5).
45.徐文华.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对策建议――以江西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1,(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