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1
所谓城市广场文化:是构建和利用城市广场的公共空间平台,举行具有城市特色的政治、文化交流活动,由此塑造特征鲜明的城市文化氛围,它是构成现代城市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城市广场文化涉及较多方面,它是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综合体现。在现代化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城市建筑不但需要充分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化,还必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建设和管理,营造现代城市高凝聚力的广阔空间,藉此空间实现物质生产和消费要素的交换;在现代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利用城市广场开阔的公共空间平台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培育现代精神文明,形成具有现代城市特色的文化氛围。城市广场文化是现代城市文化形式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二)城市广场文化的特点
(1)城市广场文化与城市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城市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统一,是构成城市广场文化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广场文化一般都是开放型的,组成城市广场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城市周围的建筑,结合文化广场的主题,将其周围建筑科学合理地融入广场环境中。丰富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并完善其结构,有助于解决广场需求的多样性。
(2)城市广场文化共享城市空间
城市广场文化具有共享城市空间的特点,在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流和合作,形成公共认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它不但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广场文化的代表作,人们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
(3)城市广场文化的标志象征
城市广场特色是城市具有的地方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和环境中的体现。广场的标志性建筑能带给人们文化休闲气息,广场特色体了当地人们的情趣和习俗。文化广场的设计要体现时代精神和风格,运用现代设计思想和方法,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追求新创意,使文化广场更具现代特征。
(4)城市广场文化亲民
演员同台献艺,不但声势浩大,还可以产生强大共鸣。平民化的开放式广场拉近城市广场文化多来自于群众,为民众喜闻乐见,是群众最有兴趣参加的文娱活动;民众与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推进了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5)城市广场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自娱自乐是城市广场文化的主要形式。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公民的自我保养、娱乐意识增强,多种自发的群众文艺活动应运而生。在居民小区等场所,早晚有许多民众健美、跳舞等。简言之,城市广场文化活动形式多样而且灵活,有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庆典、公益文艺演出,也有企业和商家组织的商业演出。有业余、通俗、普及文化艺术,又有专业、高雅、精品文化艺术;有传统和现代的舞蹈、戏剧和音乐,也有群众表演的民间艺术、乡风民俗、戏曲戏剧、书法,还可以是集邮、演讲、棋类、武术、广场交谊舞、广场民族舞、广场合唱等形式,可谓百花争艳。
(6)城市广场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企业及政府举办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广场文艺演出,融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为一体。极大地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文化和精神风貌,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传承城市广场文化的措施
(1)完善城市广场规划和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广场位置和广场用地,重视城市广场规划的科学性及建筑的合理性,统一规划和建设商业广场、城市中心广场、城市文化广场、绿化广场、观景广场、纪念性广场。
(2)举办高水平文艺演出,打造城市广场文化氛围。广场文化是城市艺术文化推广的必然之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是重要的文化旅游推广活动,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以及文化、经济地位。
(3)利用城市广场开展文化教育和商业活动。广场不但是城市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开展的舞台,也是进行现代化教育的课堂。同时,城市广场文化寓教于娱乐之中,是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良好载体。
二、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艺术
中国是具有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明大国。每一个民族的音乐舞蹈有其独特价值,风格、特点各异的民族艺术构成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富含各民族的民族情感和习俗习惯。比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把节和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期间,都会在广场上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演出,这些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不但增加了节日气氛、吸引了游客的参与,还增加了民族间的友谊和团结。
三、成都市广场文化是传承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成功模式
(一)成都市的地理与少数民族文化环境
(1)成都市的地理与文化环境
已有2300 多年历史的成都,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除云南外,四川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多的省份,其中拥有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成都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少数民族不断迁居成都,各个民族的多元文化在成都加速交流融和,成都已经成为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国际大都市。随着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频繁交往,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也随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对成都广场文化产生影响,并且逐渐成为成都市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少数民族音乐舞蹈通过广场文化得到保护,并在成都得到推广与普及。
(2)成都市节庆性广场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成都市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近年来节庆性的广场文化类型日益增多,尤以2007 年、2009 年和2011 年,成都举办的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最具代表性,它是成都最具影响力的节庆性广场文化活动之一。比如2007 年非遗节期间,在成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广场,举行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展演,50 余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与成都市民亲密接触,普及了成都市民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了解,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对提高成都市民的文化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在非遗节期间全程观看了广场的演出,在四川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演出的当天,现场座无虚席,成都市民更加熟悉藏族羌族和彝族的音乐舞蹈艺术,藏羌锅庄、彝族达体舞,羌族多声部组合演唱都成为了人们十分喜爱的节目,满足了群众的审美需求。在非遗节期间,公开出售首次发行的羌族多声部专辑《复音孤岛》,吸引许多群众的争相购买,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广场文化的带动下,获得了新的展示平台和发展良机。在笔者的采访中,许多汉族群众十分欣赏和喜爱来自少数民族的歌舞,他们希望能够学习这些音乐和舞蹈,可见,成都广场文化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9 年和2011 年的两次非遗节延续了第一届时的空前盛况,成都非遗节已成为全国性的四大文化节庆活动之一,成都推出了世界上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节会。从2011 年第三届非遗节开始,这一国际文化品牌永久落户成都,成都成为非遗之都。第三届非遗节的各大活动更加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性,来自国内外的7000 多名代表,1900 多个非遗项目参加了本届非遗节。直接参与节会活动的人数达570 余万人,拉动各类消费61.5 亿元。正是大众的积极参与,让非遗焕发了青春,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在成都市和谐的民族氛围中广泛传播,众多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在这里交流互动,不仅扩大了其宣传,也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因此,成都市节庆性广场文化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传承作用。
(3)成都社区性广场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成都市有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的社区性广场,社区性广场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社区性广场文化对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成都市调查了多个有代表性的社区性广场,如成都市人民公园广场、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广场、高升桥移动广场,此外还有一些居民小区的广场文化活动。在这些广场活动中,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所占的比重较大,虽然有众多不同的民族音乐舞蹈,但只要是形式喜闻乐见,易于传播,许多民众都愿意学习和表演。在笔者调查的社区性广场中,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藏羌锅庄是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代表作品之一。四川拥有中国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成都的地理位置与藏区、羌区紧邻,在成都居住着大量散居的藏族、羌族同胞,在成都市武侯区西南民族大学周边形成了稳定的藏族居住区和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附近的移动广场形成了藏族羌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播。藏羌锅庄是其中重要的传播内容,锅庄的表演自由灵活,凡喜庆佳节,广场文化多采用群众锅庄,藏羌锅庄的群众性和参与性很强,动作简单易学,音乐与舞蹈并举,具有藏羌文化的审美特点,气氛欢快热烈,符合广场文化大众性、公共性、平民化、审美性的需求,因此,锅庄成为了成都各社区和广场文化活动的宠儿。过去,仅在藏族羌族的农业生活中出现的藏羌锅庄,如今在成都市广场流行并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在现代化的成都大都市焕发出蓬勃生机。
此外,成都市社区和各个广场都会定期开展老年民族健身舞、交谊舞、吉特巴、三步彩的培训活动,这些舞蹈中有很多少数民族伴奏音乐,如《天路》、《飞向苗乡侗寨》等少数民族歌曲常常作为舞蹈音乐伴奏,成都市广场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扩大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范围。
(二)成都市广场是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从当代文化社会学的观点看,文化传播是需要以下四个必要条件。成都市的广场文化实现了这一传播过程,并具备文化传播的4 个必要条件。
(1)文化的共享性。藏羌锅庄是成都市民容易理解、喜爱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品种,藏羌文化的传播代表着成都其他民族与藏族、羌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共享。
(2)文化的传播关系。成都市民在广场中欣赏和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播的渠道。
(3)文化的传播媒介。人类不但是文化传播者,又是最活跃的传播媒介。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通过成都市民的热情参与而得到广泛传播,成都市民是最为活跃的传播媒介之一,成都的各类广场文化就是今天这个物的载体,同时也是另一重要的传播媒介。
(4)文化的传播方式。文化传播的方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式,电视、广播、报纸都是其传播方式。文化广场这种传播方式是面对面,更加直接和真实的传播方式,成都市民在文化广场中欣赏和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亲身参与其中,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传播的真实性。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做了总结,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里的群,就是强调音乐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可以加强社会群体间的情感交流,它涉及到音乐艺术的认识、教育和感染、娱乐作用,强调的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社会功能。广场实际上就是最能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文化舞台,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是一个城市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群的最好的平台。同时,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还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形式,成为当代城市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成为向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公共课堂,也成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传播的重要渠道。由于城市广场敞亮的空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广场构成了市民生存、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春夏秋冬,广场都可以成为调节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广场文化的连续与持久,又形成了城市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在广场中的保护与传播是各民族进行文化的交流的体现,广场文化中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播,对于构建和谐成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2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
一、历史文化遗产的界定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受到污染与损害已经触目惊心。人类的生存环境,除了直接面临着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的威胁外,还存在着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与此相对应的以商业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旅游资源开发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文化遗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以致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根据公约规定缔约国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由缔约国申报,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称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种类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属于以下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是古代的东西,是经历了百千万年而至今仍在的东西,是没有备份,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历史文化遗产应该以保护为主。
我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于次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1999年lO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至2008年7月,我国已有37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成为了全世界共有的财产。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正在申报和未提级申报的历史文化遗产,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典型的历史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点,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样需要我们进行保护。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悠久历史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体。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云南丽江古城经历了7级地震还基本无损,后被评为世界遗产。这个地方得到了保护,全世界人民逐渐都会知道。反之,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有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或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历史遗存丰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人类发展历史,喻古明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意义。在历史科学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古建筑、构筑物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我国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代(公元581__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 18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桥高7.23米,1400年的历史,赵州桥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所以它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跨径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此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奇迹,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诚然,也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人们还不清楚其科学原理,需要我们去探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发展旅游经济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这些人类前进中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之加强保护,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历史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依托于旅游资源,除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旅游资源外,更离不开人文旅游资源。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而迷人,它吸引着无数的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游憩、观光、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相关历史知识的重要场所。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马俑及众多明清皇家陵寝等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小小的周庄,年旅游收入达2亿元。可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客体就会存在。
(2)用经济价值去直观地表现人类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我国人文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很大。保护好这部分旅游资源,能更快地发展旅游经济。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能提升旅游资产的价值,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旅游资产价值。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国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得好的地方,旅游业就发展得好,旅游资产价值提升得多;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平遥古城、周庄古镇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好,其旅游资产价值提升的快,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带动本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品位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和持久发展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激励力,中国拥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O项,居世界领先地位。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国家文化形象,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文化是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留存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全球《2l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被重视。在多年的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很多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上世纪几次大规模建设,使许多传统历史文化遗产遭到摧残和破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加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观念上的轻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也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不利,存在很多问题。
三、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难达共识。虽然社会总体上
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存在差异,导致认识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如在城市建设中对一些古迹遗址的去留问题上,在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景观要不要新建的问题上意见相左。这种状况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因为缺乏共识而难以处理。
2.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碰到历史文化遗产时,讲不清道不明,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本没有调查、登记,更谈不上公布文保单位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
3.“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只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程度令人堪忧。尤其在一些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历史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到破坏。襄樊宋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更新,势必要拆迁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时下古老的北京也遇到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要不要留存,怎样协调好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我们不能为了开发商的需要,为了出卖土地,筹集资金,把一些古建筑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遗迹毁掉。
有的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造成历史文化遗产严重破坏。一是为了迎合旅游热,不惜以拆毁传统历史街区为代价,而后又制造出了乃至异地开发出一系列替代品,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沦为“假古董”。
4.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不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为什么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许多地区领导,甚至最基层的领导一句话就能化为乌有。就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管理,而是权大于法。
5.保护资金的匮乏,专业人才、技术的匮缺,直接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由于没有专项的保护资金,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处于自然消亡状态。尤其是贫困地区,文物专业干部仅一、二个人,连日常开支都很难保证。缺少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保护人才队伍,同时缺少过硬的保护技术,何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呢?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积极宣传,更新观念,加强全民保护意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各级政府和每个市民的神圣职责。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让每个公民都能自觉珍惜爱护文物,并且要加强舆论监督,有了群众支持和舆论支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2.提高全民素质与法律保护并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城旅游刚刚兴起时,各个长城景区普遍遭遇了一次“毁容”高峰。从八达岭瓮城西门登上长城,分别沿南北两侧依山而上的长城边走边观察,看到这段3000多米的长城上,凡游人伸手能及之处,几乎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鲜文,以及难以辨认的字词,刻得密密麻麻。这些字不仅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面貌,有的字深达半厘米,已伤及墙体。长城乃中华民族的象征,此举严重破坏了民族形象。所以才有中国长城学会与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起的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方案征集活动,消息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为长城保护献计献策。近十多年来,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强,刻字破坏行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文化遗产不仅要由一系列行政法规来保护,而且要用刑法等法律来保护。对于严重损毁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应规定为犯罪,应给予刑事处理。
3.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保护是前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旅游资源开发,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不可再生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离不开的客体。一旦被破坏便永久消失了,也就谈不上长远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绝不能对开发急功近利。在保护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国家相应的保护法规之外,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与自身环境、条件相符合的办法。多借鉴浙江兰溪的诸葛村(八卦村)的做法。还可以对实物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实施限人限时地开放参观,西藏布达拉宫就是这样的。甚至可以不对外开放,只对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开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这些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会日益增加。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要意识到这些资源是潜在的、不断升值的资本,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即使当下受条件所限无法立即进行开发,也要积极予以保护,可利用其他产业先行发展,待时机适当的时候,再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予以转换。
4.摸清家底,搞好保护规划。去中原地区旅游,当地人会自豪的对你说:“你拿把锹,随意挖几下,就有可能发现宝贝”。虽然是笑谈,但还能反映出因文化积淀深厚,本地人引以为豪的心态。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提示我们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心中有数,搞好勘探、摸清家底,以便于规划和保护。
前面提到北京胡同四合院,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应积极修整并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但要处理好个性文化与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关系。现在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丽江古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得不错,但古城内一个商店接一个商店,文化氛围不浓,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这是令人遗憾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护城市的全部,它的保护范围、内容与要求要通过城市规划来细致确定。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关系,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色调上相协调,使整体格局达到和谐,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严格控制文化遗产保护区、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过量的不适当的经济开发、旅游开发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点建设。
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平遥地方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古城保护规划;第二,实施古城居民搬迁工程;第三,全面加强古城基础设施建设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3
关键词:古城堡;新农村;长峪城;规划;保护
Abstract: This paper sums up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the castles and villages at the Great Wall around Beijing. With the planning of Changyu City Village at Changping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s of the planning of new countryside and ancient castle protection are elaborat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methods of new countrysid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Great Wall and ancient villages.
Key words: ancient castle;new countryside;Changyu City;planning;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4-36(4)
作者简介:陈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建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明初以来,长期而深刻的外患危机,对北京防务及明王朝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迫使明廷在长城沿线驻守重兵,并以“卫”、“所”、“寨”等不同规模的军事建制形成以军事为中心的人口聚居,进而演化出独特形态的聚落体系。清军入关后,长城及其周边的堡寨失去了军事价值,“民”的序幕也至此拉开,这种戍边军事聚落开始回归于普通聚落的自然发展演进历程中。由于有前朝的屯田历史,使得大多数堡寨在军事功能丧失后,没有沦为废墟,而演化为今天的村落。
北京地区的长城戍边聚落是整个长城聚落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临近京畿地区,具有典型意义。但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其传统特色正在快速消失,因此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对其进行有关保护规划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的实际意义。
1北京地区戍边聚落的保护现状
自明亡以来,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城堡处于濒危状态。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村庄的快速发展,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村民,将城砖扒下建房,墙中夯土填沟,如延庆地区的夯土砖墙城堡,正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消失。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区县逐步将遗址保存较好的一些戍边城堡确立为保护单位,挂牌保护。但由于保护级别较低,保护资金、措施和力度不够,许多城堡与几百年前一样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京郊旅游的火热,许多堡寨村落为了尽快致富,对传统资源盲目开发,随意整治,以至不少古城堡被“善意”地破坏。
自2005年北京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北京农村的整治与更新速度加快。2007年北京市投入7个亿用于新农村规划建设,已有小部分长城沿线的堡寨村落被划为规划整治范围。从规划建设的效果来看,由于专业人员的介入,村庄中的多数历史遗迹得到重视,为有效保护提供了条件。
北京地区长城戍边城堡村落多位于深山区,近几年,这些村落的人口增长趋势正逐渐放缓,同时许多村民为脱贫致富纷纷赴北京城区及周边城市务工,不少人在城中生活,村中常住人口下降,农事及建设规模也趋于平缓。从客观上对城堡村落中历史遗迹破坏有减缓的趋势。而一些城堡保存完好的地方,均已开展起不同内容的民俗旅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密云的遥桥峪是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堡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有许多人来此度假。城堡中民居全部用于接待旅游者,村民对为其带来财富的城堡建筑倍加爱护。同时这些堡寨村落的成功,对周边堡寨的村民也有很大地促进作用,如距遥桥峪仅一公里的吉家营,历史上是一座比遥桥峪大许多的堡寨,但由于破坏较严重,所以在发展旅游上一直没有太大起色,当地村民对遥桥峪羡慕不已,同时也自发地对现有城堡遗址进行保护。
不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旅游开发均为长城城堡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是未来这些城堡保护的主要工作。
2昌平长峪城村庄规划实践
2.1村庄概况
长峪城建于1520年,1537年扩建,为明代长城戍边城堡中的“营城”,其位置十分险要,是从延庆盆地进京的一个要道。城池在两山夹持的山谷之中,城墙与山上长城相接。清军入关后,演变为村落,是长城戍边聚落演化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目前长峪城城堡墙保存相对较好,还存留着南门、北门和一小段城墙,而且均有不完整的瓮城。城内还保持着与当年戍边文化密切相关的三座寺庙――永兴寺、药王庙和关帝庙。 村外存有长城敌楼等遗迹。2003年长峪城及其村内寺庙被确立为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长峪城隶属于北京昌平县流村镇,属深山区型村庄(图1、图2)。到2007年底,村庄现状人口总数为400人,共165户。2007年村庄年人均纯收入为4338元,村庄北临白洋沟自然风景区,东临北京西峰山和西北风情园,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地域。
2.2以遗址保护为前提的村庄发展分析
2.2.1村庄发展优势与机遇
2.2.1.1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优势
长峪城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据北京市区3小时车程,远离城市喧嚣,自然景色优美。村域内山峦迭起,植被丰富,环境优美,乡风纯朴。非常适宜发展果树种植采摘,春季满山的杏花,可以赏花;秋季遍野的海棠树、枣树,可以采摘。夏季山中凉爽宜人,可避暑,可垂钓。古堡长峪城依山而建,山村特点鲜明,山景秀丽,村庄宁静优美,生态环境较好。村中古树参天,原生态的乡土风貌保存良好(图3)。
2.2.1.2战略性的公共政策优势
长峪城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遗迹决定了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这就为村庄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条件。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山水地理优势,创出品牌,打出特色,将对村庄经济起到主要的带动作用。村庄拥有相当数量的各种果树,可为来此旅游的游客提供当地的采摘果品,一产和三产相结合,增加一产的收入,有利于村庄的发展。
2.2.1.3民俗接待具有一定基础
村庄接待民俗旅游的基础正在完善,5户市级民俗户已审批挂牌,自然资源为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图4)。
2.2.1.4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村内有3座古庙,而且有残留的古城墙,是长峪城的特色之一,充分利用这些既有资源可以充分发展旅游业,并可以此带动本地商业、餐饮业的发展。
2.2.1.5传统民俗活动
长峪城梆子,在永乐年间之前就已形成,远近闻名。每年春节是当地百姓重要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长峪城元宵灯会是北京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逛长峪城元宵灯会历来都是昌平西北部人们春节期间参加的一大盛事,是昌平、门头沟、怀来两区一县交界处的重要活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展本地旅游业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
2.2.1.6有相当数量的闲置房屋、设施资源
闲置的小学和中学校舍、废弃的猪场目前都还没有利用,村庄有许多空置的房屋和潜在的建设用地资源。
2.2.2村庄发展劣势与挑战
2.2.2.1古城堡及其相关历史遗址保护工作艰巨
古城堡及其相关历史遗址自然损毁比较严重,具有代表性的老民宅年久失修,历史遗迹的保护与村庄发展及村民生活存在着一定矛盾,在村庄建设上缺少专业参与指导。
2.2.2.2产业结构不合理,村内民俗旅游业发展滞后
历史文化等独特资源利用开发方法不得当,缺乏知名度和特色项目,且缺乏与旅游及第三产业相配套的娱乐设施和服务设施,民俗接待户数量较少。以果树种植为主的产业不具规模,有产量无销量,产业链不完善。
2.2.2.3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公共厕所还未进行改造,地下排水管道目前仍然是雨污合流,除了主要道路之外,其他大部分道路还未硬化。
2.2.2.4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缺乏基本的配套公共设施,如医疗站、文化站等。
2.2.2.5发展经济的动力机制不足
村庄产业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及旅游业所需的技术人才,缺乏发展经济的动力。
2.3村庄定位与规划
2.3.1产业发展目标
以长峪城村原生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大力发展古堡戍边文化体验旅游、山地休闲、民俗接待以及休闲观光农业,把长峪城建设成为北京远郊区知名的民俗旅游村。实现历史村落保护与产业经济发展同步,促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3.2古城堡、古村落及周边长城遗址保护
编制保护规划,划定以古村落为核心的保护和建控区域,依法保护。提升长峪城遗址文保单位的级别,积极推动纳入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工作,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社会、经济支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濒危遗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相关保护规划和措施尽可能从经济上、生态上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上综合考虑,为长城戍边堡寨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2.3.3产业发展策略
优化提升第一产业,在保持现有的农业发展水平上,根据村庄自身条件,优化产品种类,挖掘产品特色,辅助村中三产的发展。发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通过嫁接等手段提高现有果品的质量。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以古堡及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这一巨大品牌效应,大力开展旅游业,并努力创新,开辟新的旅游市场,从而带动商业、餐饮、客运交通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村庄的支柱产业。通过规划方案的逐步实施,增加长峪城在旅游业内的知名度,来达到增加吸引游客的目的。从而解决村内部分人口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2.3.4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构筑“一点――一带――三大片区”的布局结构。
2.3.4.1一点:水库钓鱼区
重点发展水产养殖及休闲垂钓,使其成为来此游览的游客登山之余的重要休闲场所,可以在水库周边设置垂钓休闲中心,促进餐饮业和娱乐业的发展。结合不污染水源的甲鱼,鲢鱼,中华鲟等进行有特色的放养。
2.3.4.2一带:休闲观光农业带
重点打造沿村庄主要道路周边的休闲农业种植、娱乐餐饮、民俗接待。主要建设位于观光农业带中部的旅游接待中心,规划打造为长峪城的旅游接待核心区。
2.3.4.3三大片区:古堡村落戍边聚落生活体验区、杏和海棠种植观赏区、山地休闲区。
3结论
古城堡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完全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达到双赢,特别是在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相近的地区,文物古迹往往会成为村庄特色的主要特色标志,而这又恰恰会成为旅游业竞争的获胜法宝。
当古迹成为村民致富的资源时,文物保护意识自然会很快提升,只要有合理的规划、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村落中的古迹保护就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周边这种环境敏感地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与方法对农村更新效果与周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所以新农村规划的方式方法对长城及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4
本次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城赞》。
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把整个文化载体当中丰富的内涵,通过具体的活动都展现出来,这无疑对增进海峡两岸之间,对中华文化理解,特别是对台湾年轻人一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很有意义。当前,岛内势力非常嚣张,特别是岛内推行“文化”、“去中国化”,通过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割断两岸之间这种不仅是血缘,特别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纽带。
前段时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会上,有一位叫朱宏(音译)的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他提供的论文就是《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其中,比较当中,就有怎么样介绍长城。现在台湾新修改的教科书当中,在介绍长城时,基本上淡化历史所含的信息,只是从建筑方面来讲到的。这本身就反映出,我们的活动对台湾岛内宣传中华文化的意义,应该是潜移默化,通过非常生动和具体的事例来引导,来教育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
从文化上来讲,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我们都是年青一代,是后来人。
从中国传统的古文字学来看长城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实际上长城的概念是到了秦以后才出现的。城防以前就有,城的雏形在商代就有,它最早基本上是一种疆界的划分。真正长城雏形的概念,一个字就是“疆”。从象形来讲,疆字里的“田”就是被夯实的土块,中间那两横是板,或者就象我们汉长城看到的那种用芦苇或木块垫起来,一层一层。板筑是中国最传统的筑城方式。70年代农村打墙时,还用这种最古老的方法,两个门板,一层一层地夯实,放上芦阶节,一层一层,那么这个疆,也就是中国最早、最传统的墙。疆、墙一声,从文字学来讲,也是一音之转。那些与疆相关的概念包括田地的田、城垣的垣,都是板筑的形式。所以,板,后来又称为版图。版图的意思就是以墙为界,你所控制的范围和地域。可以说,从我们先辈在文字中创造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我们最早长城建设当中的文化意涵。甚至包括边关的边,繁写的“边”也指敌楼很高,下面是土方,还可以绵延不绝。古老的长城,西方翻译成“GREETWALL”,非常准确的翻译。长城最早就是墙,后来变成疆界,界的意思是上面夯实的土,下面用木头搭建的一种结构。所以,现在我们边界的界也是与夯土建墙直接相关的。
许多学者认为,长城建了以后它基本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界。说生产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生活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种族划分也好,总而言之,它是一种文明生存状态的隔阂,这既是一种隔阂也是一种融合。从战国时代,这种边界方式在中国各地都有,包括战国当中在中国的内陆,也都存在这种防御式的边界,到了秦,就具有了很大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因为,秦作为一种统一,“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也要把整个的疆域统合起来。到了汉,围绕河西走廊基本上是维持汉代的交通线。交通线是为了维持飞地,哪一块飞地?就是沙洲,是敦煌。敦煌又是控制整个西域的一个汉人聚居的地方。它北边有匈奴,南边有北狄,处在夹缝中。河西的长城是沿着河西走廊修筑的,是一条军事交通孔道,一条补给线,同时它也是敦煌的交通线,长城维系了丝绸之路。这一段的长城,我们感觉与明长城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一个意义——拦马墙,因为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最厉害的是马。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车战的方式已经抛弃,学用一人一骑这种战术。这种战术突击能力非常之强,而游牧民族主要靠骑兵征服农耕民族。修长城,无疑是这样,你人可以过来,但马过不来,马过不来,你战斗力就没有,你打不过汉人的步兵。河西走廊这段汉代长城起到了一个拦马墙的作用。明代长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它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它是一个文化载体,它周边的人文设施,包括民俗、宗教、人文的各个方面,很多很多。
还有一点,清朝的长城政策实际上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清是“修一座庙,胜养10万兵”。所以,承德是清朝浓缩的一个长城,它是精神上的长城,是把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一个长城。我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最成功的,是和长城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长城防御思想的一个积极体现——通过民族的融合。
到了今天,我们去研究长城,就是要发挥这种精神。长城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饶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发展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改天换地创造能力的象征。我想,这些都是长城的文化意义。当然,它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考古,从文化,从历史,包括农耕和游牧之间的区别,包括地理、军事,包括交通这些方面。围绕长城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包括民俗民居,兵营文化,当地的集市,当地的,关公信仰(古代军人都信关公)。此外,长城的军事布防还有一线、二线梯次配置。实际上,古代军事思想与现代的军事思想是一样的,虽然冷兵器、热兵器不同。这些方面都应该充分挖掘。
总而言之,长城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多向性的载体,而不是单一的。台湾青少年一代,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从教科书上读到长城的。怎么把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再把这段历史衔接到现在,最后,融通在他们的思想中,使中华文明能够承传。
现在,中国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同时,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顾炎武在《驭戎论》中讲过三段话,很有启发意义。他说:“宏大公之度,以开其向化之心。”虽然你修了长城,但有的时候,你要敞开胸怀,要怀柔的政策,包括对待世界的文明,你要开“向化之心”,要“宏大公之度”。第二句话是“蓄不测之威,以消其先事之诈。”就是积极的防御。你没有防御,有不测之威,你就要受人欺负,长城也有这方面的作用。第三句话:“严必然之防,以绥其窥伺之祸。”我个人认为,我们新的长城精神,首先是中华民族5000年连绵不断的精神价值;第二,我们民族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我们综合国力和综合国防的强大;第三,我们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一种多元的,一种融合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整个长城文化就能历久弥新,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更能发扬光大
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化课;情景教学;实践与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42-01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途径不胜枚举,但情景教学肯定是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所谓历史情景教学,指将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等形象化,具体化以及立体化,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视”在学生面前,以便学生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想像力,扩充他们的知识范围,从而实现执爱祖国的文化,为本民族的智慧和才气感到自豪,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教学目标。
一、高中历史文化课情景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文化课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就以高三《中国古代史》为例,共41课,其中文化课就有7课,占了总课程内容的六分之一强,历来是高考必考或常考的内容,显然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使学生学好历史文化课,对教好全部历史课具有重要和不可忽视的意义。
其次,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施情景教学手段。当前,受应试教育大环境影响,我国绝大部分的地区中考时历史科是不列入考试范围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学校将历史课取消,这一切都导致学生历史知识相对薄弱,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幼稚,除此之外,受社会生活环境影响,当今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阅历十分有限。在这种背景下,使他们学好历史课肯定存在很多困难。
第三,受课时和编写体例的限制及需要,高中历史课,尤文化课内容极其简略,缺少趣味性,虽然《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对象是已经具备了一定历史知识和思维的对象,但文化课对他们而言还是门崭新的学科,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讲,也有较大难度。
第四,就目前“高考”课程而论绝大部门学生之所以学历史是无奈之举,再加上长期存在的将历史学科无情划入“皮肤科”的不良倾向存在,中学生一般都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通过历史文化课的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情景教学的实践
情景教学所包括的范围实际上是相当广泛的,但我本人通过几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历史文化课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下几分面着手,现将其总结如下,与同行共同探讨。
1、充分利用图表及课文专栏文献资料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尤文化课章节,作为教材有机组成部分,编入了大量插图,表格及专栏文献资料,这些无疑是情景教学的重要素材。它以直观清晰的形象为学生感知、理解、分析和记忆抽象的历史概念,拓展知识面,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减少了学生掌握、抽象历史概念的困难。除了正确利用插图之外,利用表格、课文专栏资料来比较、鉴别类似概念也是极其有效的,且其开发利用成本较低,对于硬件设施薄弱的学校尤其适合。如在讲解儒家思想文化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获得较深刻印象,能够清晰地理解可制作采用如下表格形式,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注意其字体颜色等变化展示给学生,也颇受学生欢迎。
科举考试只许考四书五经。李贽反对理学,批判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的观点,主张“穿衣服吃饭是人伦物理”
戴震批判程朱理学。主张求“天理”于“人欲”之中,把“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
2、创造和利用模型,创设物具情境
在历史文化课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钱币,古器等历史文物;还包括文物的赝品如兵马俑,历史人物或历史物景的模型等。历史知识本身就包括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历史物品历史环境状况以及事件进程等。所以学生历史知识就要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这些事物的比较精确、完备、稳固的表象。因此,很好地创设物具情境,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使枯乏无味的文化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其情境去探索新事物,提出新观点。
我国历史文化中的桥梁、宝塔、宫殿、瓦岩、钱币以及长城等古迹在高三《中国古代史》中大都以插图的形式编排上了。但是,它们又往往缺乏立体感,无论怎样证明,学生们仍然觉得印象不深。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老师自己或组织发挥学生或采取购买等形式制作,拥有部分模型,如《长城》(部分)、甲骨文(常见)等模型。在上课时,我一边让学生仔细看模型,一边配以声情并茂、详略得当的介绍,学生都能聚精会神地听讲和观察,且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老师还可动员学生注意,了解搜集身边、家乡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文物应从自己开始,从身边开始,保护好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
3、利用影视资料,创设影视教学情境
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6
“河北省旅游景区休眠状况调查及激活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01172
2011年秦皇岛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海关历代旧志校注》古诗整理及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101A422
[摘 要]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秦皇岛市旅游业面临着越来越残酷的竞争,要想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解决旅游淡旺季明显的问题。本文主要选取秦皇岛市山海关角山景区来分析形成旅游淡季的主要原因,提出一些激活角山景区旅游淡季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角山 淡季 激活
岛自古就是旅游胜地,现代更是旅游胜地。1982年北戴河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2年山海关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在秦皇岛市是全国138座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但是,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秦皇岛市旅游业面临着越来越残酷的竞争,要想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不断的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旅游淡旺季明显的问题。本文主要选取秦皇岛市山海关角山景区来具体谈谈秦皇岛淡季旅游的激活对策。
一、角山景区旅游淡季现状
角山景区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北3公里,是地质公园类自然风景旅游区。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在角山修筑长城,明隆庆元年(1567)由民族英雄戚继光主持重修。明朝初年山中建栖霞寺,清初因有许多名人贤士在此居留、读书、讲学或邀友人盛会,更名栖贤寺。1986年着手修复遗址,扩建景区,1991年向游人开放。栖贤寺留下了很多名人贤士的遗迹墨宝,是明清山海关文化的摇篮。区域内地质地貌景观是河北秦皇岛市柳江国家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组成山体的主要岩石为燕山运动所形成的火山喷发岩和花岗岩。1991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举办“踏青节”“登高节”,游客尽可以背起行囊来踏青登高。主要景观有山门云海、栖贤佛光、山寺雨晴、瑞莲捧日、长城倒挂、莲台、望海观音、肖显读书处、关帝殿、龙神祠等35个景点。
角山景区每年十一黄金周之后开始步入淡季,游客大幅度减少,有时甚至没有游客,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来年四月末,景区在这段期间几乎处于半歇业甚至歇业的状态。五一左右开始陆续接待周边的游客,逐渐步入旺季。
二、角山景区旅游淡季原因分析
(1)气候环境因素
秦皇岛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而且干燥,有时甚至冰雪覆盖大地。夏季却风和日丽,凉爽宜人,适合避暑。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夏季,旅游需求量骤增,秦皇岛各个景区游客爆满,冬季,很多景点失去吸引力,需求量锐减,游客寥寥无几。这就从整体上影响了角山景区的游客数量,形成了旅游淡季。
(2)城市新旅游形象宣传不足
以前秦皇岛的旅游形象是一个头戴皇冠,身套游泳圈,赤脚走在沙滩上的小男孩,从这个旅游形象的设计上可以看出,秦皇岛的旅游形象定位突出的是海滨、沙滩、海水浴,也就是夏季的避暑胜地,自然夏季就成了秦皇岛旅游的旺季。
2010年,秦皇岛推出新的旅游主题形象品牌: “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长城”凸显了秦皇岛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滨海”有别于“海滨”,意在开发视野不拘于临海一线,而是以海为媒放眼全市;“画廊”形象地展示了秦皇岛优美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四季”意在强调秦皇岛不仅是避暑胜地,还是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休闲”体现的是大旅游内涵,是相对观光而言的更高旅游层次;“天堂”讲的是人文,是对秦皇岛整体形象的概括。从形象定位来看,基本是准确的,突出了秦皇岛的优势特色,长城、滨海、环境。但是以前避暑胜地的形象在很多游客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要想重新树立“四季休闲天堂”的新形象,必须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了解秦皇岛是四季都适合游玩的旅游胜地。
(3)景区自身原因
角山景区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淡季,与景区本身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景区内的一些景点没有特色,到了淡季由于自然气候的原因,原来的美景不复存在,所以游客不愿前往。其次,景区在春秋季举办的“踏青节”、“登高节”等节庆活动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这些活动有的连秦皇岛本市的市民尚且不知,更别说秦皇岛市以外的游客了。
三、角山景区淡季激活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树立城市新形象
要想真正实现角山景区淡季不淡的目标,首先就要从宏观上树立秦皇岛市“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的新形象。这一形象目前已经确定,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的力度,让人们一提到秦皇岛,就会想到那是一个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比如,通过广告宣传的方式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可以制作一些秦皇岛的旅游形象广告,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体播放、刊登,让观众、读者认识、了解秦皇岛。也可以开发一些与秦皇岛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如文化衫、旅游帽、扑克牌等,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和纪念意义。这些旅游纪念品和商品承担着宣传秦皇岛旅游新形象的任务,当游客带回去馈赠亲友的同时,无形中也对秦皇岛进行了宣传,吸引新的游客到秦皇岛来旅游。
(2)提升现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角山景区现有的景点“山寺雨晴”、“瑞莲捧日”是《临榆县志》记载的榆关二十四景中的两景,也就是秦皇岛历史中的“胜境”。清代陆开泰、王一士、王朴都曾写诗对其美景进行赞颂。王一士《山寺雨晴》“山寺巍峨逼太清,下方阴雨上方晴。阶前俯视蛟龙斗,槛外高悬日月明。雾锁云环铺大野,松声鸟语绕边城。时风顿扫郊原净,万壑金蛇赴海行。”这首诗描绘了角山山坳小气候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万里晴空绚早霞,云含曙色现奇葩。飞来太液千重瓣,涌出红盆十丈花。”陆开泰《瑞莲捧日》描写了拂晓于角山山顶俯看海中日出,红云四拥的美丽景象。现在,我们可以在这些旅游景点开发的基础之上,在角山顶和角山寺(即栖贤寺)立一些诗文碑刻,让游客边吟诵诗歌边欣赏美景,感受这些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
(3)策划系列旅游事件
角山长城是高山和长城的完美结合,冬季的长城更加巍峨雄壮。角山景区可以在冬季利用每年的“山海关长城节”,联合“第一关”“老龙头”等景区,策划一系列的体育健身活动,如大规模的登长城比赛、自行车特技表演比赛等等,利用这些活动吸引游客关注冬季的山海关、关注冬季的长城。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民俗文化表演,丰富游客的旅途生活。
其次,角山景区也可以利用重九登高节,在举办登高活动的同时,邀请一些诗人学者,组织一些赛诗会,继续从事诗歌等文学创作,从而扩大对角山景区的宣传。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面对旅游淡季,景区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采取科学合理地营销策略,争取达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这样才能促进秦皇岛市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角山,秦皇岛旅游网,http:///plugin.php?id=sl_7ree:sl_7ree&code=1&channel=1&id_7ree=18
[2]于昕,赵本谦.浅谈秦皇岛城市旅游吸引力体系建设[J].中国商贸,2010(26)161—162
[3]李增德.青海冬季旅游市场促销策略探索[J].中国商贸,2010(13):72—73.
[4]荣誉,王慧元,申雨璇.秦皇岛市休闲旅游发展淡旺季问题的破解之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11):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