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人文素养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人文素养的认识范文1
(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04)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动漫人才的重要力量之一,但在培养动漫人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动漫作品失去生存的文化土壤和根基,无法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动漫创作人才是创作优秀动漫作品的关键,是中国动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 :高职;动漫人才;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57-03
动漫产业作为新兴的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高职院校是培养动漫人才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动漫人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综合性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培养方向过于狭窄、人文精神的培养缺失等。高职院校动漫人才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动漫职业生涯中发展后劲不足,原创能力普遍缺失,表面上看是技术能力不够,但其深层次原因却是人文素养不高。
高职动漫人才培养的人文缺位
中国动漫产业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动漫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仍不成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动漫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肩负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然而,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设动漫专业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986年以前,中国动漫创作人员秉承中国文化和艺术风格,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但随着世界其他各国动漫的崛起和世界动漫技术的发展,国外动漫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并赢得了大量的观众。西方文化的蔓延、渗透,对我国动漫制作技术的提升和制作手法的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我国动漫的发展。但中国的动漫工作者逐渐一味地盲目跟风,模仿欧美、日韩等的动漫手法,丧失了自我风格,没有实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美国的动漫作品中会体现出美国文化中乐观向上、英雄主义、幽默风趣、温情脉脉等特点,而日本动漫作品中则贯穿着日本文化中坚忍不拔的人性、精神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于盲目跟风,导致中国动漫逐渐丧失了人文基础和精神内涵。其实,欧美、日韩动漫在国际上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外因在于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民族传统,在动漫形象上充分表现民族信仰和核心价值观,内因则在于动漫创作人员具有较深的人文素养。反观中国动漫作品的灵魂在哪里?中国动漫创作人员人文素养的缺失使创作的作品在动漫形象上无法表现人性,不能触动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刻画不细腻,在动漫情节和创作手法上既没有传承民族文化,又没有创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为贵”等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动漫作品中已难觅踪影。这样的动漫作品是没有灵魂的作品,无法牵动人心,更无法走向世界。
我国在培养动漫人才的过程中,多以国外优秀动漫作品为标杆,对我国优秀的可挖掘的民族文化讲得甚少,培养出的动漫人才人文素养不高,致使创作出的动漫作品主流价值观不明确,逐渐导致中国本土动漫风格未能得以继承和发展。
动漫人才具备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人文素养及构成
关于人文素养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所谓人文素养,是指经过人文知识学习而内化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具体表现为人的思想品位、心理素质、气质、修养、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大体而言,人文素养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知识包括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美学知识、艺术知识、传统与习俗知识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化,人文素养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将人文精神通过内心的认定、取值、积淀、拓升而定型为个人的心理认同与行为规范;人文形态是人文素养的外化,是人们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艺术气质的具象表现。
人文素养是内在的价值性品质。缺乏人文素养(尤其是民族价值观)指引的动漫作品是不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我国目前大量引入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动漫作品以弥补国内市场的空缺,满足广大儿童和青少年的观看需求。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西方的动漫在宗教上并不完全适于我国观众,部分西方动漫作品的作用是消极的,他们宣扬的暴力、文化、道德观和价值观与我国文化存在一定的矛盾,对我国儿童和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国的动漫创作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制作出向观众输送正面价值观的动漫作品,能创作出充分注意本土文化以及人性表达的动漫作品。
(二)动漫创作中人文素养的内在需求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讲求时效的今天,我国动漫也搭乘着快速列车,动漫作品过于强调技术性而无法表现丰富的内涵,无法彰显民族的人性和灵魂。根源在于无法静下来研究本土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将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赋于动漫角色上,致使动漫作品失去灵魂。这种人文素养的缺失使动漫作品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根基,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动漫作为一门以创意为核心、综合性极强的艺术,集文学、戏剧、美术、影视、音乐等特点于一体,其创作过程是综合多种人文知识、融合人文精神的过程。现以动漫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几个环节为例,说明人文素养对于动漫创作的重要性。
剧本写作 剧本是对整个影片的故事描述。好的故事和题材是创作好的动漫作品的前提。近年来,我国的动漫剧本一般模仿日美风格,再加上急功近利以及道德失范、价值失范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产生的效果往往是“东施效颦”,在故事情节中未能寄托思想信仰等抽象的价值体系。我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传统和“重义轻利”的价值传统等在国内的剧本中已难觅踪影。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灿烂,提供了丰富的故事题材,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人文理念和人文思想。好的剧本需要创作人员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对中国的哲学、历史、宗教、文学、传统习俗、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有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人文精神,从中挖掘出符合中国审美标准的题材。动漫剧本实际反映的是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等内化的人文精神,反映的是作者对社会发展、历史、生命、环境、宇宙等的认识。
角色设定 动漫形象是动漫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动漫产业中开发衍生产品进而形成价值链的开端。国外的动漫作品能深入描摹人性,在于创作者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能准确把握角色特征并细致刻画。我国早期的动画人物造型渗透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完美地传达了中国山水画的幽深意境和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近年来,中国很少创作出属于自己民族的动漫形象,多数动漫作品中的角色性格刻画不深刻,形象刻板,角色缺乏“灵魂”。要塑造优秀的动漫形象,就要求造型设计人员对古今文学、历史学、美学、民间艺术等都有深入的了解,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塑造出有血有肉、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民族动漫形象。这是中国动漫崛起的必由之路。
场景设计 日本的动漫作品深受喜爱的原因之一是细腻又充满日本民族文化的场景设计,浓郁的民族气息使观众在被剧情和动漫形象打动的同时,也被朴实的民族文化所吸引,如神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饮食文化等。通过场景可以感受一个民族的风俗、建筑、历史、信仰和价值观。我国的动漫场景设计人员人文素养缺失,导致创作出的动漫作品缺乏民族特色,大量的模仿和急功近利的粗制滥造,使动漫作品渐渐失去了中国传统特色。我国的少年儿童在这种动漫作品的影响下又如何去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优秀的场景设计人员必须对我国的交际礼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节日习俗、信仰习俗等传统文化与习俗进行深入了解,对我国的历史、古代哲学、文学等把握透彻,并将其运用到场景设计中去,让世界通过中国动漫作品了解中国的传统与文化。
影视语言 影视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是影片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优秀的动漫作品可以借助独特的创作理念,通过独特的影视语言向观众传达出导演对宇宙、对生命的思考。赫尔佐格曾经说过:“要是你习惯了把镜头设计仅仅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上,你就永远跳不出庸俗的框框。”影视语言不仅仅需要美学素养,还需要哲学、戏剧、舞蹈、音乐、文学等方面人文素养的积累。但凡好的动漫作品,无不有思想深度,有人文关怀,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视听冲击力,这也是对动漫创作团队综合人文素养的要求。
不仅在上述的动漫制作环节中需要动漫创作人员具有综合的人文素养,在动漫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如分镜头设计、风格设计、原画设计、配音等各方面以及动漫产业的营销与管理等各方面同样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动漫产业链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要适应动漫产业的需要,动漫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哲学与宗教、文学、艺术、历史、风俗与名胜、美学与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化为人文形态(人文行为),形成稳定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并将其融于自己的动漫创作中,使动漫作品展现民族精神和灵魂。笔者认为,动漫创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两方面,具体如图1所示。
人文素养对高职动漫人才培养的启发意义
高职动漫专业不仅仅需要数字技术应用知识、艺术学科知识,同时需要学生了解文学、历史、音乐、摄影、民间文化等多方面知识,需要的是对跨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整合能力。现在国内大部分高职动漫培训教材都以美国、日本动漫为蓝本,鲜有本土传统和优秀动画的案例剖析,学生接受的知识自然受到美国、日本动漫的极大影响,把美国、日本动漫作为学习的榜样,对中国优秀动漫知之甚少,也就无法挖掘丰富的本土动漫资源,也无法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本土风格的动漫作品。另外,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价值观越来越趋于物质化、技术化,对追求文学、艺术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急功近利的思想逐步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受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影响,以制作时间周期衡量收益的价值尺度使大量的动漫作品粗制滥造后便投入市场。动漫从业人员文化底蕴的积淀,内在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可以使动漫从业人员放下浮躁的心态,反思技术与艺术、文化的关系,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指导自己的创作。
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动漫创作人才是创作优秀动漫作品的保障,是中国动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培养动漫创作人员的人文素养,提高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以提升动漫作品的精神内涵,展现动漫作品的中国文化特色,展现角色的人性,赋予角色以民族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中国动漫实现创意发展的关键。重视人文素养对高职院校动漫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艳,郝春生.人文素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石亚军.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50.
[3]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2.
[4]向怀林.人文基础[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01-302.
对人文素养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088-02
国家“十一五”规划发展战略已经明确,将生命科学作为优先、重点发展的专业领域。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临床实践,医学和生命科学都面临着范围与结构的调整,其包含的范围更加扩大,医学向其他学科渗透及其他学科向医学渗透的趋向愈发明显,边界更加模糊。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如何把医学科学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定位和范围、结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新的重要课题。
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人文学科的教学;突出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着重视属于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范畴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社会科学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 医学高等院校人文学科课程相对来讲,真正属于医学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很少。抽样调查在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掌握情况也不佳,特别是高年级医学生,他们往往只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而缺乏人文知识、伦理道德修养,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平时不愿意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之类的活动,因而,政治敏感性不强,很难掌握时展主潮流。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低,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则相对较强,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缺乏爱的观念,对待病人冷漠和不负责任;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和社会利益,缺乏吃苦奉献的精神等。
传统的学科分类导致医学生轻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认为医学院是理工类学校,学习中重理轻文,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人文知识的储备;重医学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医学技术的学习,轻医学人文观、价值观、伦理观等人文精神的修养。部分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只能凭借建立在生物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之上的医学理论、技术认识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忽视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原因;不能自觉地应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心理、社会手段;只见疾病,忽视患病的人;只重视人的生物学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这种情况有悖于当代医学发展趋势,极大地影响了医学人才观的形成。
现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学,医学教育不仅要有医学科学知识、医学专业技术的传播,同时更要有科学素质、人文精神、人类文化的修养。医学科学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素质教育的陶冶。而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中,专业教师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而忽略了展现逻辑的力量、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教育结果。
事实上,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医患冲突时有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医学教育中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现代医学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懂得生物医学知识,也必须掌握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须让每个医学生懂得,要做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这与目前在现实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的倾向有相当的关系。这种情况有悖于当代医学发展趋势,这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前期的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技术层教育的同时,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环节薄弱或欠缺有重要关系。
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应对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不但要懂得生物医学知识,更要懂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具有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使他们走上社会后在思想观念、道德水准方面尽快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能正确运用现代医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为人类社会服务,尽快完成角色的选择,始终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高度发达的社会更要求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精湛的医疗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人类、了解社会,了解医学与政治、经济、法律及生态环境的关系,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负载了更为广博的内容,新时期、新形势下,亟待更新医学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
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教育的特点和教育目标,调整医学生生源结构,逐步实现文理兼收。适当增加文科学生的比例,这样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变人们对医学教育的偏见,有利于医学上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这样既可形成医学、自然科学、医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并存的全方位教育结构,还能在课程、教师-资源设施、活动基地、校园氛围、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共享。文理科知识互补,有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教师的专业途径和知识视野。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作用外,更要强调医学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内容。要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等。这样既可造就高品质、博素养、高品性的教育家,更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当代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⑴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和病人的必修课程;是全面掌握现代医学克服生物医学模式缺陷与不足的迫切需要。⑵ 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地位,构建医学院校人文精神的落脚点,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⑶ 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佐证,确定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为我国医学院校调整教育目标,改革教学计划和调整专业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提供佐证。⑷ 切实营造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制定以各级各类教师为主体的人文教育网络,提高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认识,把培养中国现代医学生人文素质融入于整个医学教育之中,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注重全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入学开始即对学生进行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要增加见习和临床期间的医德教育。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上注意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开展高层次的政治教育活动和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要通过各种方式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体察国情民情,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要求,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精神融入于医学教育之中。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塑造医学生医学科学技术的同时,以“德高医粹”为座右铭,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社会、历史和未来赋予我们的责任。这也是时代对医学生的要求。所以,当前要在认真总结各地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的优秀成果和有益经验,进一步明确高等医学院校在“十一五”期间开展和加强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惠清.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医学教育探索,2002,1(1):2.
[2]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 2003,24(3):5.
[3]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中[J].医学与哲学, 2003,24(3):16.
[4]张丽霞,吴永盛.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0):14.
[5]孙英梅,朱红.人文精神培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药学教育,2006,22(2):1.
[6]林建苗,汪建梅.医学实习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1):130-132.
对人文素养的认识范文3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这也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对学生而言,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年前曾经有位资深的老师问过学生一个问题“你们会说话吗?”学生面面相觑,十分诧异,都说自己会,当时的我(大二)也是这样的反应。多年后我对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个问题包含了四层含义:首先,他是在探查学生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其他人通过你所表达的语言信息清楚地了解到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其次,他是在探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词汇的储备与运用能力;再次,他是在探查学生运用语言能否流畅地、顺利地、简单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他是在探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辐射面是否达到对世界的正确认知。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字、词、句、段、篇是这四层含义的基点,这与现代语文观、语文课标不谋而合,但现实是我们许多老师还在以这个“基点”为自己工作的中心,这里我不是否认这个基点的重要性,这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基础不牢又怎能建起宏伟的建筑呢?
语言积累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学生要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必须积累一定量的字、词、句、段、篇,也就是要牢固地掌握常见、常用的汉字,做到能正确读、写、认,了解其含义;掌握较丰富的词汇,如俗语、成语、歇后语等;学会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反问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要表达清晰;积累一定量的名言警句;诵读一定量的经典著作,并在积累的过程中把字、词、句、段、篇等内容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味、感悟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指导,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学生阅读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采用:默读、朗读、带着问题读、展开想象读、创设情境读、扮演角色读、略读、精读等。阅读范围可以是: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甚至可以读小说。我们应指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运用语文,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形成语文素养,这也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
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各要素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应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薄弱方面的培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提出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背诵记忆的方法、复习的方法等)。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指导(观察、思考、提问、回答问题、积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指导(日常交流、辩论、故事会、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能力的加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毅的性格,同时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和丰富的文化涵养。这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学习、积累、运用语文的情境,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东丰镇仁合小学)
对人文素养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中华诗词 高职生人文素养 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具体状况与企业、社会要求匹配情况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高职生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要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高职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他们的人文素养就迫在眉睫。
1 高职生面对社会挑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已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生面对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应该具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显性和隐。要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就必须以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手段来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和学校的竞争力。其中中华诗词进校园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种很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
2 以中华诗词为载体进校园后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2.1 目前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状态,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然而,当今的高职生人文素养状况如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了以下特点:(1)人文知识贫乏与基本人文素养整体状况不佳。具体表现在:学生平时的作业中语句不通、错字别字连篇,词不达意现象普遍,更别谈在作业中会用文学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与感受的能力。许多学生连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格式和体例的知识都不清楚,写出的请假条格式五花八门,中心思想表达模糊不清。课堂上,对涉及到文史哲知识时表现茫然,与教师无法形成教学共振,出现了学生苦,教师累的现象。
(2)渴望被理解与人文情感冷漠的分裂。当今高职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形成了任性与骄横的个性,自我为中心意识强。人文情感交流多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完成。学生面对现实却缺乏对他人应有的尊重、同情心与关怀;由于沟通能力的缺乏与浮躁并存,容易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产生矛盾,并使矛盾升级,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这样的学生虽有技能的长度,却没有人生质量的宽度和厚度,更别谈人生出彩。
(3)人生价值观功利化强。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使一些高职生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淡漠,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对金钱、权利和地位的追求上。对价值追求物质化,导致高职生不思进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出现生活行为低俗化。
人文素养缺乏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文素质教育弱淡化的现实。如果高职阶段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难以更好地立足岗位。这样的学生因出现人文素养的“短板”而直接制约着他们人生事业发展的高度。
2.2 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缺失与内心对高雅文化追求与渴望的矛盾并存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人格健全发展、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石,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起着支撑作用。目前高职生就业和生存的压力与日俱增。面对现实压力,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抗挫力差,他们深感焦虑。
学生非常清楚,有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他们技不如人,而是人文素养存在问题。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对工作岗位适应性不强,也满足不了企业的用人要求。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只为企业输送“机器人”、“工具人”,而应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我们反对把职业教育单纯的变成职业培训。学生也深知此理。其实,每位高职生也渴望自己拥有雄厚的人文底蕴和意气风发的人文情怀。正因如此,有些学生在上专业课时手中捧读的是人文修养类读物,在触景生情时以诗吐心意的情景时有发生。学生内心对高雅文化追求与渴望的矛盾产生的原因亦不言而喻。
2.3 以中华诗词为载体潜移默化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恩格斯曾经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①恩格斯在这里告诉我们,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围绕着一定的目的而展开的。但是,作为教育载体的活动应该是在教育者的指引下,紧紧围绕教育的目标而展开,使活动具有明确的引导性、组织性和目的性。
而中华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对人的气质、观念的影响与熏陶作用显著。诗词中的观念与气质正是高职生需要从中吸取的。无论是诗经中高洁的爱情,群星璀璨的诗,婉约豪放的词,内容中蕴涵了百家思想,中华诗词是中国人情感的一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对诗词的背诵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每首诗词都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体现着作者“以文载道”的价值观,体现着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正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一样,中华诗词滋养了中国人敏感、内敛的情感内核。中华诗词传承着文化,积淀着历史,高扬着爱国热情和民族之情。中华诗词凝练的语言,锤字的精髓,无一不体现着对文字运用的智慧,体现着朴素的中国哲学,给人以警示与启迪。腹有诗书气自华,毋庸置疑,饱读诗书之士,谈吐之间,自有一番别样气度。试想:如果经常接受中华诗词的洗礼,百家珍贵的思想将会不断渗透我们莘莘学子的灵魂深处,一定会对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文素养也一定会在中华诗词的熏陶中逐渐得到提高。
3 加快中华诗词进校园,促进学生和学院的持续发展
3.1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不同于技能培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人才,核心是育人。通过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使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在当今社会中,如果物质的、功利的、技术的追求在一切活动中占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动和精神的追求被忽视、被挤压,那么发展下去,人就会流于浅薄,只有长度和宽度,而没有深度和容量的“单面人”。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更不例外。
3.2 加快中华诗词进校园,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名片,走文化建设强校之路
以中华诗词为载体,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学校软实力,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这是我们办学的必由之路。校园环境既是教育环境,也是文化氛围。用中华诗词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氛围中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校园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还是让学生受感化熏陶的场所,而每一首中华诗词则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凸显一诗一景,一景一画的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浓郁的人文氛围校园,使学生处处感知中华诗词的魅力,处处吸收中华诗词的养分。
但是,在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并根据活动目的确定活动内容和形式。在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中要注意对活动的目的有明确规定,使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产生实际效果。活动的目的应当根据国家、学校和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了解学生的具体人文素养情况,确定活动的具体目的,安排相应的内容,使内容具有操作性,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2)活动应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诗词进校园活动中应该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有创造性的办出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动中力求形式多样,有主题,有亮点,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从而形成整体校园氛围。
(3)活动应讲求实效,不可过多太滥。开展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是要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增强人文底蕴。活动应力戒形式主义、走过场、图表面热闹、哗众起宠,搞一阵风,更不能搞铺张浪费,造成人力物力的损失,应特别注重实际效果。切忌过多过滥,使学生“消化”不良,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4)充分发挥活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有效的活动应当是“一种自发主体内部的、自内向外的主动积极性的参与活动,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动”。②孝文化是湖北职院的品牌,只要我们主动开动脑筋,把中华诗词中关于“孝”的内涵结合本校实际,思考问题,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以不同的形式与诗词教育活动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活动假以时日有序展开,相信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在潜移默化的诗词氛围中得以大幅提升。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撞击另一个灵魂。我们要既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也注重用中华诗词进校园的形式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着力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学校才是具有竞争力的学校,这样的学生才是一个人格真正健全、可得到持续发展的人。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247.
② 魏贤超.现代教育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106-107.
参考文献
[1] 闵建杰.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新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7.
对人文素养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中职语文 模块化教学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35-01
一直以来,中职语文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和要求不一、考核方式也不尽统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效果不佳的问题依然存在,就业时学生基本应用能力不足,终身发展受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为解决以上问题,结合我市最近决定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精神和培养合格中职生“八个一”的标准,我们着手进行了语文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学习和吸收模块式教学的理念,将语文教学分为五个模块: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演讲和钢笔字。
1 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模块――传承传统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1.1 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以就业为导向,弹性使用教材,精讲精练,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字、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以适应社会需要。
1.2 重在阅读与欣赏,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名著”,是我市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八个一”的标准之一,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延续和载体,因此,作为中职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模块,肩负着传统和时代两个因素的教育使命,是语文课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编写这一模块时,以中职语文教材为依据,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全面地精选文学阅读与欣赏的内容,例如第二册语文,课堂上选择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善良》《人生的境界》《荷塘月色》《我爱这土地》《雨巷》《雷雨》《将进酒》(男生班)《念奴娇・赤壁怀古》(男生班)《琵琶行》(女生班)《雨霖铃》(女生班)《师说》等课文。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灿烂文化和传统精神,在学生早自读时,我们补充了《弟子规》《三字经》经典诗词等内容作为朗读材料。
2 应用文写作模块――让学生注重实效、学以致用
(1)目标:通过此模块的教学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公务性、日常事务性文书的写作格式和要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讲究时效、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为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解决问题和促进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本着“注重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选择了条据、书信、个人求职简历、讲话稿、通知、计划、总结、合同、报告、启事、海报等常用应用文种进行讲解和练习。突出表述的精要性,力求写作格式的规范和内容的简明扼要、切合实际,避免长篇大论;突出例文的典范性,选择规范的例文进行精当的讲解;突出特色的鲜明性,在讲解文种时,力求使例文内容反映职业生活,体现鲜明的时代性;突出训练时的操作性,提倡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减少理论知识的练习,侧重小组合作进行写作训练和展示。
3 普通话模块――让学生讲一口较流利的普通话
(1)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使学生掌握普通话基本知识和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证能力和自我训练能力;能用规范标准或比较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说话、演讲及其它口语交际,毕业时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
(2)这个模块的教学主要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采用情境教学,在学生掌握准确发音,朗读和说话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强调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学习不同情境下该怎么说话,怎样与人礼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就业。学校每年定时组织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要求所有学生达到三甲以上水平,与口语相关专业的(如文秘、商贸、服装专业)要求达到二乙以上水平。
4 演讲和口语交际模块――让学生“能说会道”
(1)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演讲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和胆量,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及现代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人才竞争的需要。
(2)该模块要求每堂语文课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给学生轮流锻炼的机会并确保每个同学每期参与和上台至少4次锻炼的机会。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灵活开展朗读或朗诵比赛、半脱稿和脱稿演讲比赛、即兴演讲比赛等。活动结合语文教材“口语交际”部分实施,教师重在指导、点评和总结,学生重在多实践。
5 钢笔字模块――让学生写一手规范的钢笔字
(1)目标:通过楷体钢笔字的学习和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写字的态度,达到书写正确、端正、整洁、匀称,有一定的速度,并力求流畅、美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毕业时能写一手规范的硬笔字,为以后适应岗位练好基本功(开设制图课程的专业适当补充仿宋体知识)。
(2)此模块主要要求学生坚持练习,每个学生发一本庞中华《楷书入门基础训练》字帖和两个练字本练习,学生每天至少练好3~5个字。教师严格要求、认真检查、定期考核,并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展示在班级的展览墙上,营造一种浓浓的书香氛围。
对人文素养的认识范文6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人文素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种种因素制约,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普遍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等问题。要提升人文素质课程的实效性,须从观念上提高对人文素质课的认识,从政策上制定促使人文素质课良性发展的措施,从执行上保障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人文素质;高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63-02
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人文素质课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情感的提升,从而促进大学生同一性的形成[1]。各高校教育工作者也一直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的教学和实践。但实际上人文素质课教学实践如何?最近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状况在中部城市某高校2012级和2013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本次调研发放调查问卷2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8份)。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期望较大,学习目的相对比较明确,但是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很多方面期待改进。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现状
(一)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对于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必要性来说,59.1%的学生认为可适当地开设,36.7%的学生认为要加强人文素质课程,4.2%的学生认为不必开设。
(二)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期望
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感兴趣的原因来说,65.7%的学生认为能提高个人素养;并且67.2%的学生认为应该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是否建立一个人文素质类课程交流的网络平台并参与来说,66.6%的学生都表示希望并会参与,6.9%的学生表示不希望并且不会参加。
(三)提高人文素质的建议
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学校应该加强的工作来说,52.6%的学生认为应该多邀请有影响的人士,开展一些有影响的人文活动,48.4%的学生认为应该投入打造校园人文景观,优化人文教育硬化环境,46.6%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人文课程质量,优化校选课程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数量。
(四)学习的重要性
68.5%的学生认为学习很重要,学习决定了我们未来的高度,26.8%的学生认为一般,比起学习别的方面可能占的比例更大,只有3.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现在社会学习到的东西起不了多大作用;对于学习的目的,51.7%的学生认为自我增值,42.2%的学生为了就业,6.0%的学生认为是报答父母。
(五)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对于学生上课状态来说,56.6%的学生认为基本能集中精力,23.8%的学生认为经常心不在焉,15.6%的学生认为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3.9%的学生在上课做其他事情。
(六)大学最重要的事情
72.5%的学生认为大学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64.0%的学生认为是发展人际关系,50.1%的学生认为是社团活动,能锻炼能力,4.6%的学生认为是做兼职赚钱。
(七)高校人文活动存在的问题
56.9%的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缺乏创新不具吸引;对于课后是否阅读相关的人文素质书籍,高达65.0%的学生认为阅读但很少;对于一周花费在人文素质类书籍上的时间来说,41.7%的学生认为1小时以下,只有5.6%的学生在8小时以上;对于学生逃课的原因,17.3%的学生选择人文素质选修课逃课,而高达67.3%的认为视情况而定。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开设很有必要,对人文素质课程期望比较高,学生整体对大学学习目的和学习状态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和人文素质类活动不太满意。
二、人文素质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与大班额不甚合理
就某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来说,课程是根据现有教师情况开课,而不是根据学生需要开设,课程设置有些随意性。近一年该高校尝试鼓励专业课教师开设人文素质课程,也是一个积极探索;另外人文素质课程上课班级一般都是百余人,班级人数较多,不利于师生互动,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更不利于教师对每位学生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二)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
一方面由于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宽松,学生不太重视。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查,一般以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和结课论文得出总评成绩。学生认为这种考核方式比起专业课来说较简单、易过,结课时找资料写上剽窃、抄袭。另一方面考核方式不严格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视不够,表现为学生选择素质类课程比较随意,比如有些学生听别人说某课程有意思或者容易通过就选了该课程。还表现为上课出勤率不高,学生上课不专心,有玩手机、写作业现象。学生的消极态度和情感,也易使教师自身对人文素质课的存在价值和教学意义产生怀疑,教学积极性受挫[2]。时间一长,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
人文素质课程内容深度不够,理论性偏多,缺乏实践性,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上课大多采用课件、图片、视频材料等,这些不足以吸引学生,当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大班授课制所局限。而同时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期望很高,但与实际有落差,养成应付、混学分等学习习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即便是授课好的教师的课,学生也一概不认真学习。
三、提高人文素质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一)从观念上提高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
一是学校行政部门对人文素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同一性形成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具有隐形特征。只有学校行政部门对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到了认识高度才会大力支持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二是教师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教师也要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有明确认识,明确自己肩负着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重担,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是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一般而言,每门课程第一讲学生都能到齐,学习态度相对比较端正,人文素质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次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文素质课的重要性。另外对于学生选修人文素质课程要加以正确指导,避免学生选修人文素质课程的无目的性和杂乱无章、浅尝辄止。同时,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利用合适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人文素质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从政策上,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稳定人文素质课程教师队伍。从各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任课教师来源看,其中少部分是人文素质课程的专职教师,而大多数是来自各学院或行政部门的兼职教师。对于兼职教师来说,大多数时间用来做行政,用于教学时间比较少,这使得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研究不深,同时教师总数比较少的情况下采取大班授课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建立一支数量合理、人员稳定的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并且对人文素质课程相关问题通过教研室活动、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重视人文素质教师培训。人文素质课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上好人文素质课的前提,应该利用可能的机会参加人文素质理论知识的培训。培训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讲座的形式,比如参加校外的培训,或者邀请专家来校内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培训,并且不能让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后可组织教师交流、探讨,切实加强人文素养教师培训的实效;二是加强人文素质教师的教学教研培训。每学期固定时间的人文素质教研活动可以通过专题讨论、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让教研活动切实发挥实效,增强人文素养课程教师人文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从执行上,保障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是加强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合理设置人文素质课程。目前高校人文素质课程的现状是根据人文素质教师开设课程情况供学生选择,学生选修具有盲目性、被动性。根据对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喜爱,56.0%的学生喜欢实用技巧类,36.2%的学生喜欢艺术类的,35.5%的学生喜欢文学类的,26.5%的学生喜欢史学类,25.5%的学生喜欢社会学类,16.6%的学生喜欢哲学类,6.7%的学生喜欢政治类。开设人文素养课要根据学生需要,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
二是加大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期望还是比较高的,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同一性形成也是高校的目标。所以,除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人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校还应该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虽然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开设公选课、多组建社团活动或是开设几次大师讲座可以提高的。当然这些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能在全校全院学生中形成一种人文素养氛围,在学生中更大面积地举办一些人文素质活动,使学生以积极心态去参加,这将对全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是实施严格而符合人文精神的考核方式。人文素质课的考勤、考试方式大多非常宽松,以至于很少上课、论文东拼西凑的学生都能合格。这样的评分体系对于认真学习的学生有失公允,对学习态度差的学生亦是不负责任的纵容[3]。所以要建立严格合理而又符合人文精神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真正重视起来,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给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奚彦辉.以高校人文素质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