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

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范文1

1.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理论研究进展

学术界一直在为科学方法教育与知识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争论,其争论的焦点就是科学方法教育所处的地位。长久以来,科学教育领域对此问题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研究,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观念体系,即知识中心教育观。国外某学者认为物理学中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内容,通过分解之后,都与3个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这3个要素分别为事实、逻辑或者方法论、表述形式等。其中事实需要实验来进行验证,而逻辑与方法论实际上就是物理思想,而表述形式实际上就是指数学。这一结构模式不仅促进了物理学科整体的发展,同时也会与物理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也会物理教学提供了途径。前苏联某学者通过研究将物理学科结构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更为真实的反映出物理知识与物理方法直接的关系。其物理知识与方法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知道该学者将物理学科划分为五个部分,并且对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数学等3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界定。这一结构模型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一些学者在上述结构模型的启发下,提出了更为合理的知识―方法结构图,如图2。

图2中,学者也将物理知识与方法分为5个部分,而科学方法处于中心位置,与其他4项内容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部分之间要想有效联系,都需要通过科学方法,因此科学方法在其中起到的是纽带作用,沟通者其余四个部分。科学发现认识论学者,科学根源就是现象,学者在科学研究期间,现象与理论之间并没有产生直接联系,科学现象只有经过科学方法的论证之后,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理论。同理,科学理论也不能直接应用,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够应用到现实中,并且在现实中进一步延伸。此原理同样适用于科学教育。两个将结构图相比,笔者认为图2更加的合理。

2.物理科学方法显化教育的内容研究进展

现阶段科学方法分类还未有统一的定论,因此其也是学科界研究的重点内容。只有对科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分类,科学方法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很多学者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实验,已经形成了系统理论,即智力―技能―认知结构理论。

站在能力因素的角度来考量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能力,智力与技能都属于硬能力,因为这需要他通过人类的大脑才能实现;另一类是软能力,也就是认知结构理论,因为知识结构理论是通过人类的后天学习而形成,其就类似于人类的软件。

在能力结构中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这种区分,我们不仅清楚了能力因素中的智力、技能、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不同属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能力因素中,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训练而达成的,而能力因素中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则可以通过传授、探究或发现使学生掌握。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把科学方法分为了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前者是主观的,是大脑的功能,需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与掌握,后者是客观的,不是大脑的功能,需要传授才能使学生习得与掌握。这样一种分类方式,不仅来源清晰,而且与教育方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

3.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进展

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显化研究中,我们认为,科学方法与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从隐性教育角度进行教学,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收效甚微。但若脱离具体物理知识去传授科学方法,则更不可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两难处境。因此,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显化科学方法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创新,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切中要害。我们认为,这就是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概念与规律既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从核心着手贴近教学本质,从起点出发符合认知顺序。事实上,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本来就是一种水融的关系,每一个概念与规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方法。如果把物理学喻为珍珠项链,那么物理知识是珍珠,而科学方法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线”。因此,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只有使学生在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得出过程中真切体会科学方法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科学方法才能显示出其内涵、色彩和格调,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活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是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的创新。

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范文2

关键词:电类实习;实习教学;理论教学;教学方法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是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基地,对毕业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即同时拥有相应的学历证书和相关工种操作等级证书。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很差。这一点在学生的技能实习训练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学生不能准确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释实习环节中遇到的各种现象。

在我校的教学宗旨中,一再强调理论与实践要有机结合。一般说来,理论教学环节是先于实习教学环节进行的。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才可能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习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学生能否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依赖实习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实习环节。

电类实习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型实习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习教学环节中,很大一部分属于设计型实习,也就是指导教师在讲完准备知识(包括基本元件、集成电路)后,再给出一个具体的设计要求,由学生自己查资料去设计一个电路。特殊情况下,如果该课题有一定难度,则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几条思路,由学生自行来选择。在此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不仅要定性分析,而且要定量分析。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不仅要说明为什么电路要这么连接,而且要学生用计算证明电路中各关键参数的选择依据。

调试型实习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习教学环节中,调试型实习是学生认为最枯燥无味的一个教学环节。因为一般情况下,此时的系统已进入了基本正常的状态,但是由于参数选择或配合不好,所以导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学生在进行此类实习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点,从而导致失去耐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一种合理的调试方法,但最根本的原因仍旧是学生没有将理论知识很好地用到实践中去。此时,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调试时,一定不要只告诉学生“根据以往经验”、“你们只要记住这样”等一些经验数据,而是要根据理论知识,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调节,这样调节会影响系统的那些特性。

排故型实习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排除故障是设备维护人员最常做的工作。因此,在我院高级维修电工考核中,大部分都属于排故型实习。其基本思路如下:考评员对正常的控制系统人为制造一个故障,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按照系统的参考图纸,借助常用仪器仪表,确定故障范围,直至最后找到故障点并排除故障,使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在进行此类实习时,学生往往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实习经验,看现象就可以找到故障点并排除。但如果考评员提问:“你为什么确定是这个器件损坏?”有许多学生回答不出有力的理论分析依据。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实习时就要从理论依据出发,指导学生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分析故障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地点,逐步缩小故障范围,而不是简单地使用试探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要求

在实习教学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扎实的理论基础因为实习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实习指导教师不可能再将理论知识重新讲授一遍,只能是在课堂上稍作复习。在实际应用中,指导教师只能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前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如果学生先前就没有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就根本回忆不起来,理论分析也就不成立。

熟练的动手能力实习教学是一个实践环节,学生必须动手操作才可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学生必须经过实习训练,逐步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迅速的解决问题。

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许多意外情况,例如损坏元件、烧断保险、断路跳闸等现象。在此种情况下,一定不要慌乱,要首先切断电源,分析问题可能出现的原因,然后逐一验证排除。不要灰心,更不要盲目下结论。

端正的学习态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是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任何只重视理论,不重视实践知识掌握或者只重视实践,不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态度都是错误的。学生应该理论和实践并重,并在学习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引导实践,用实践操作来丰富,巩固理论,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

极其扎实的理论知识实习指导教师是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的,而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实践课程中随时随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并且这种问题无法预计,所以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具有极其扎实的理论知识,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极其扎实的理论知识,那么在短时间内解决实践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现实的。

非常熟练的动手能力实习指导教师在实践环节中还具有一个特别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作出示范,这样的示范是以动手操作为主要体现形式的。所以,实践课程要求实习指导教师的动手能力一定要非常熟练,操作要非常正规、正确,尤其是涉及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时更是如此。

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各种问题会随时发生,有的是安全方面的,有的是技术方面的,有的是设备本身缺陷导致的。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设备、课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基本做到心里有数,如果是安全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要提前给学生说明,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如果是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可以在学生发现后给以解答,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十分耐心的教学方法电类实习教学环节是一个比较繁琐的教学环节,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该教学环节中不可预料的问题出现的几率太高,尤其是有些问题,在理论上很简单,但是学生没有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一定不要把这样的问题推到理论教师身上,更不要说一些刺伤学生积极性的话。

电类实习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这个环节教学方法得当,那么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将会很好地结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使学生不仅在学科知识,而且在学习方法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范文3

关键词:航天器控制;数理力学;工程实验;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43-04

一、绪论

“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是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本科专业的一个重要培养方向。该专业方向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校大批毕业生进入航天科研院所工作,不少人已成为业务骨干,为我国航天事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前,我国航天科技重大工程诸如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均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正在酝酿和制定下一阶段主要发展目标和发展路线,我国航天事业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科教体制方面,国家正在酝酿新一轮改革,以期进一步祛除发展中的体制性弊病和痼疾,促进科教兴国大业顺利发展。在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开放度的提高,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过去那种靠掌握单一专业技能、在一个工作单位或岗位干一辈子的现象很难再出现了。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在社会化生产中的重新配置和流动将愈益频繁,也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必须具备更厚的基础、更广的知识和技能、更强的适应性和开创性。

为了主动适应我国航天科技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未来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作为重点大学航天主干专业的教师,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航天主干专业师资队伍,如何进一步改革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模式,如何更好地培养出我国未来航天科技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为早日圆中华名族强国梦做出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贡献。

本文将从“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笔者近年来的实践与思考,以期引起国内同仁的关注和讨论,促进共同提高和进步。

二、“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探讨

顾名思义,“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的学科特质是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理论的交叉融合。即以各类航天器为对象,运用控制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设计控制律,并分析其闭环或开环(取决于控制律)动态特性,用以指导工程设计和应用。具体到我们这样一所在业内享有盛誉的重点大学,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该如何定位,才能既符合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体现我们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我们院系领导和一线教师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将从该专业方向在我校的发展历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等方面阐述。

(一)原来的定位――发展历史

我校是一所老牌航空航天高等院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在我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尽管早先的专业名称未必这样),但传统优势方向是航空器和航空武器的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在航天器控制方向,尽管也积累了较好的基础,但是教学和科研力量比较分散,没有以院系建制形式集中统一在一起。2006年航天控制系成立,同年“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控制方向)开始招生,标志着“航天器控制”作为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以院系建制的形式被正式确立,也为我校“三航”(航空、航天、民航)特色办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培养目标的定位过程中,我们曾充分调研了国内兄弟院校,特别是传统航空航天类重点院校的培养方案,初步确定将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作为我们的重点培育和发展方向,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①深空探测是我国乃至世界未来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轨道动力学的分析和计算起着关键作用;②国内传统航空航天类重点院校在轨道动力学方向比起我校没有明显优势,我们选择此方向作为重点建设方向完全可能迎头赶上;③南京大学的天体力学(含天体轨道力学)在国内首屈一指,我校与南大毗邻,因此在人才培养和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具备独特的地域优势,可以藉此推动我校在航天器轨道力学方面的快速发展;④我校在飞行器控制理论与技术方面具备传统优势,将这方面的积累(成果和师资)转移应用到航天器控制领域,有望实现航天器控制专业方向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合理明确,师资培养和引进工作顺利,一线教师甘于奉献、勤奋工作,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之“航天器控制”方向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我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本科生,而且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继续在航天器“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已有不少毕业生成为我国航天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骨干。这表明我们“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的办学实践是成功的。

(二)显露出来的问题

尽管我校在“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上的办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发现了一些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在国家科技、教育、经济、就业等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这些不足和缺陷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积极思考,认真应对,进一步改进工作,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下面逐一剖析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之“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方向在培养目标定位中显露出的问题。

1.培养目标单一化,缺乏细化分类。我们在确立“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这一培养方向之初,就将“熟练掌握近地航天器轨道计算、分析和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航天器轨道和姿态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作为我系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在肯定其科学合理性的同时,应该看到其局限性所在。航天器控制无论是作为专业方向,还是科技产业门类,其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近地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只是其中之一(尽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要求该专业方向学生熟练掌握近地航天器轨道计算和控制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掌握航天器控制其他重要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再入大气航天器的轨道(弹道)力学和控制方法、航天器交会对接的相对动力学与控制等。过于单一和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欠缺,影响到其发展后劲,另一方面直接导致学生择业时选择余地不足,影响其就业。

2.理工融合不够,培养目标在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诚如上述,我们的“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的建设重点是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而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是典型的同时具有理学和工学特色的专业方向。它的理学特色体现于“轨道力学”,最早可以上溯到18世纪以来拉普拉斯、庞加莱这些数学、力学家在天体轨道计算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航天器轨道力学,哪怕只是近地椭圆轨道力学,也须具备非常扎实的数理力学功底。它的工学特色又体现在“控制理论和方法”方面。航天器的控制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工程实际限制因素的工程技术问题。通过该专业方向的培养,我们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牢固树立工程的思想和观念,有能力设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控制规律和技术方案。但是反观我们现有的培养目标,在“理”和“工”两方面都欠火候,在“理工融合”方面就更是有问题了,具体表现在:①在“理”方面,我们没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近代分析力学、近现代应用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生的理论力学课程也是按照非力学专业的规格和学时去教学的,直接导致数理力学功底偏薄弱,发展后劲受限。②在“工”方面,航天器控制领域的必要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技能方面没有纳入培养目标。一方面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更重要的是难以树立工程的思想和观点,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套路训练。③至于“理工融合”,就更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粗浅地讲,“理工融合”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工程师中的科学家”和“科学家中的工程师”,这实际上也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大师,如钱学森、钱伟长等哥廷根学派传承人极力倡导的高等工科教育的理念,可惜直到现在,我国的重点工科大学还没能普遍地实现这样的目标。

(三)解决的思路――培养目标重定位和优化

1.培养目标细化分类,实现个性化培养。诚如前述,“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我们在强调重点方向(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的同时,决不能忽略其他方向,以适应我国航天科技工业部门对人才的广泛需求。为此,我们考虑在新一轮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调整中,将培养目标细化分类。除了“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共同专业课程在一起教学外,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就要根据不同的亚类分班教学。对于个别学术科研苗子,要早发现、早培育,“单独开小灶”,加大课程深度,及早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如果符合推免研究生条件,则要吸收进相关老师的科研团队。

2.在培养目标中凸显对数理力学基本功底的要求。无论是近地航天器轨道动力学,还是再入航天器弹道学,要想真正学懂学透,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非具备扎实的数理力学功底不可。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学近地轨道的设计不了深空探测轨道,学卫星控制的搞不了飞船再入控制,学再入弹道的不会计算绕地椭圆轨道。这样的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工作适应性差,更不能期待做出创新性的成果来。因此,我们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之“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的培养方案中,必须强调“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力学功底”。

3.培养目标中应强调对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我校是一所工科院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器控制方向)是工科专业,这样的本质属性要求我们须臾不能忘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必须包含对实验技能的要求。而且这种实验技能不仅仅是普通的实验技能,比如《大学物理》、《模拟电路》、《数子电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等课程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而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验技能,即是为解决一个比较综合的工程问题,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事后的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实验能力,才算达到了我校“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实行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围绕以上培养目标的调整,本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也宜作以下调整或改革。

(一)大幅度增加近现代应用数学和近代分析力学的课程

现在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控制方向)专业教学计划中所涉及的数学课程,除了包括全校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外,仅有《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值计算方法》两门课,而且课时都较小。《理论力学》是按非力学类专业的培养规格教学的,内容只涉及古老的牛顿矢量力学部分,缺乏作为近代力学基础的拉格朗日分析力学。而且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所谓教学改革,为学生“减负”,以上课程的课时被一缩再缩,学生的数理力学基本功训练得不到必要保证,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到学生的基础越来越薄弱,前景堪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基本功底扎实的航天控制类精英人才,我们拟在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大幅度增加近现代应用数学和近代分析力学的课程,初步计划增加如下课程:《数学物理方法》、《张量初步》、《摄动方法》、《量纲分析》、《分析力学》。这些课程所能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和解决广泛的数学、物理和工程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作为“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的学生,当然应该熟练掌握之。下面仅就《张量初步》、《摄动方法》、《量纲分析》等课程的必要性做简要说明。张量理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概念源自力学,最早用来表示弹性介质中各点的应力状态,后来人们发现许多物理量均具有张量的属性――对坐标变换的不变性。现在工科学生熟知的矢量和标量都是张量的特例,分别是一阶张量和零阶张量,它们均具有对坐标变换的不变性。但是世界上的物理量仅用标量和矢量来描述是不够的,比如航天器的转动惯量,既非矢量也非标量,而是一个二阶张量。如果我们用张量的概念来描述航天器的转动惯量,就比通常大部分教科书所用的转动惯量矩阵更能反映其本质。因为惯量矩阵对坐标变换是变化的,而张量是不变的,不变的量恰恰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下面再说《摄动方法》。摄动方法是近似求解非线性代数方程、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的强有力工具。该方法诞生于数子电子计算机还没有问世的近代,最早被科学家用来计算天体轨道。1946年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后,数值求解成为人们最热衷的方法,但是数值解很难给出带有规律性的结果。摄动法可以通过引入小参数摄动,给出复杂问题的近似解析解,不仅求解方便,而且能够发现解的结构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更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摄动方法》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重要课程。最后讲《量纲分析》。量纲分析是一门十分重要但几乎被我国高等工科学校严重忽视的课程。上世纪我国一大批数理力学家均能十分熟练地运用量纲分析的方法来对系统建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但是不知何故,现在这门课在高等工科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几乎绝迹。据传,牛顿最早就是用量纲分析的方法从开普勒第三定律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我们呼吁高等工科学校尽快给《量纲分析》以应有地位。

(二)加大综合实验课的比重,提高学生工程实验技能

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控制方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实验的课时不少,但是综合实验课的课时严重不足,而综合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工程实验技能,使其确立工程观念和思想,培养其用实验或试验的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最重要的机会。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涉及到师资队伍本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涉及到当前高校内部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影响广大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等。因此,要根本解决此问题,必须从学校内部管理和评价机制等深层次入手,大刀阔斧改革,进一步健全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鼓励一部分优秀教师能专心从事综合实验课的教学工作。

(三)对学生实行“精英化”和“大众化”分离的分类教学模式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控制方向)专业的毕业生未必全部到航天科技工业部门就业,更未必全部从事该领域的学术科研工作。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会进入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各业,比如工业自动化、机电设计、企业管理等。对于那部分有志于从事航天科技,尤其是在学术科研方面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应加大必修课的比重,降低选修课的比重,因为必修课是为今后从事学术科研打基础的非常重要的课程。对于其他学生,则可适度减小必修课的比重,根据其个人兴趣和未来择业方向,给其以自由选课的机会,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就是合格的毕业生。当然可以预见,这种改革方案在操作层面上将会遇到不少困难,比如怎么分类、何时分类、分类后能否再调整等问题。改革得好,大家满意;改革得不好,影响稳定。因此,需要我们上下一心,积极探索,谨慎实施。

四、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专业建设中的核心关键。上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无一不牵扯到师资队伍本身的建设。因为教学内容要靠教师传授给学生,教学活动要靠教师来实施,教学改革也要靠教师来贯彻落实,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最大理论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欲实施前述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感觉到当前在师资队伍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如下。

(一)任课教师学科专业结构过于单一

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控制方向)的一线任课教师基本均毕业于“导航、制导与控制”或“飞行器设计”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结构过于单一,难以完全适应“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的需要。前文提到,要在教学内容中大幅度增加近现代应用数学和近代分析力学的课程,比如《数学物理方法》、《张量初步》、《摄动方法》、《量纲分析》、《分析力学》等,对于这些课程我们就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虽然部分课程比如《数学物理方法》在我校其他专业(比如流体力学或电磁场专业)有授,可以让我专业学生全部去他院修课,但是毕竟不同专业对该课的要求和课时均不同,在课程教学管理和课程考试协调上会遇到很大障碍。还有一些课程,即便在其他专业也未必有授,比如《摄动方法》和《量纲分析》等。

(二)一线任课教师中具备较强工程实验技能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匮乏

近十年来,我们专业新引进的教师全部是国内重点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整体上理论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创新能力也较强,但是工程实验技能相对薄弱。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各学校对博士生学术考核的要求偏重于理论水平,而工程实践能力受到一定淡化。这就造成了我们的一线教师中具备较强工程实验技能的比较匮乏。

解决以上问题的初步考虑如下。

1.在现有师资中发掘并动员一些数理力学功底厚实的教师,鼓励其早日为本科生开出上述近现代应用数学和分析力学的课程来,并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或适当照顾,以激励其为打牢学生基本功多多出力。

2.在新引进师资中,我们不必局限于接收“导航、制导与控制”、“飞行器设计”等学科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对于“应用数学”、“力学”等学科专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只要热爱航天及国防教育事业、有志于转型从事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方面的应用数学问题或力学问题研究,我们应该张开双臂欢迎。引进这些师资后就不愁我们专业的本科生数理力学功底打不扎实了。

3.尽快引进高水平的实验技师,为我专业的学生开设高水平的综合实验课。在引进师资的学历中,也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能一刀切地“非博士不要”。古人早就说过“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现在难道不应该比古人更开明、更有胸怀和眼界吗?

五、结论与展望

世界新一波科技革命浪潮已经掀起,祖国航天事业和科教兴国伟大战略已经向我们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国家和社会对新一代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迫切。作为重点工科大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责任重大,必须深刻认识到:越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是要夯实学生的基础;越是在知识翻新快的时候,越是要加强师资队伍自身的建设。只要我们着眼于夯实学生数理力学基本功和工程实践能力基本功,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条主线,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相信我们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工作会更上一层楼,为祖国航天事业、科教兴国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更好、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艳铧,徐波.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关系,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49-50.

[2]韩艳铧,徐波,陆宇平.重视和改善基础教学工作,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83-87.

[3]刘燕斌.航天控制专业精英化教育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03-204.

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范文4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有这样一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制,更要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重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其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鼓励小学生大胆地尝试英语交流与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正处于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同时有着较强的学习力与记忆力。游戏对其有很大吸引力,寓教于乐的形式更便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展。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会变得盲目。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达到学习效果的强化。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发展的需求,目的在于培养其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其树立对于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语音、语感、语调基础,另一方面要培养其进行简单日常英语交流的能力,从而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就其特点而言,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课堂上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充分贴近小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按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增加知识点的数量和难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大特点。从学龄前以游戏活动为主的教学,进入小学的系统学习阶段,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动机还比较模糊。因此,兴趣成为其学习英语最主要的动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尊重童年期的心理特征规律,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其兴趣的稳定。

(2)课堂形式灵活,教学氛围和谐。小学英语的课堂组织形式较为灵活,具有时间短、频率高的优势,能够让学生尽可能进行一些英语语言实践。在课堂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良好效果。小班教学、小组活动是较为常见的教学开展形式,有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实现充分的互动。语言实践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对学生有很大引导作用。教师以自己亲切可敬、平易近人的形象,容易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得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和谐。

(3)正面激励评价,教学方法多样。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受到尊重和爱护。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肯定,结合恰当形式的精神奖励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评价形式应当以正面评价为主,其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平常的英语学习与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兴趣、态度与交流的能力等。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以生动活泼为主要特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而进行相互交流,也可以采用肢体形式练习,以及M行特定的任务设计活动等。

二、小学英语的常用教学方法

(1)讲授法。英语与我们的母语汉语有诸多不同,从小开始,我们就学习说汉语、理解汉语、运用汉语。相比之下,英语的信息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格外困难。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讲述和讲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但讲授并不意味着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一定的启发性,在讲授过程中适当地穿插其他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演示法。演示法有最为直观的效果,通过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印象的加深。尤其是涉及一些字母、单词、图片、实物、表情动作等,能够营造良好的视觉情景。反复多遍地进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提高,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以掌握事物本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取得的进步要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

(3)模仿练习法。 模仿练习是英语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看得准、听得准,是能够说得准确的必要前提。在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时,学生要看老师的口形、听老师的读音,并大胆开口讲英语。出现错误不要紧,及时纠正偏差,将其与正确的读音作比较,经过反复训练,不让学生在语音上留下后患。在课下时间里,鼓励学生多将所学的表达方式在彼此间相互对话,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竞赛法。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爱争强、爱表现等特点,应充分发挥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多创造一些说和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以游戏化的竞赛形式,不仅有助于师生间距离的拉近,更容易让学生进入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常用的竞赛游戏有“单词接龙”、“猜测游戏”、“比赛举例”等,但应注意时间的合理控制,避免单纯地追求趣味而忽略效果。

三、讲究方法,突破单词记忆难关

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范文5

【关键词】教育原理;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教育原理”是通过对教育现象与问题的探索,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课程。关于它的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建构教育的一般性知识,熟知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我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和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对“教育原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优化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育原理”课程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教育原理”课程是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基础课程,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是现代教育管理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加强对“教育原理”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管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理论去指导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推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与基础课程,它是学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其它课程的基础。那么怎样的“教育原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才能促进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更好的培养以及学科的长足发展呢?关于此类探讨就需结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来说。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能把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研究水平,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首先需从最基础最核心的理论课程理解什么是教育。“教育原理”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充当了这个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教育理论基础课程的角色,因此对于这一课程的有效学习至关重要。为了正确处理教育、经济、管理三者复杂的关系,站在更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对“教育原理”这一课程的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建设。但现今教育原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状表明关于这一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教育原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一)教材陈旧,课程内容滞后

教材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为了提升“教育原理的教学质量”,应该首先做到精选教材。但是现在“教育原理”的授课方面,很多老师一直延用一本教材,一届复一届,因为他们不必花太多时间去备课去准备资料,殊不知相当一部分的教科书是落后于当前研究的。老师不能给学生提供当前学者的最新颖的观点和视角,也不积极为学生选择参考书,狭隘了学生的视野。另外,很多老师喜欢照本宣科,只是机械地复制教材上的内容,而缺乏对课程内容的适时更新,特别是数据方面,很多权威的教材上的数据往往滞后于现在,像有些数据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统计的,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当前发展的了解,更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很多时候,老师一学期教授的都是理论性知识,而缺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二)教学实例缺乏,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弱

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一致,一般的教育学院或系都有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在开设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之后,往往是在原来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上不多的几门教育经济类、教育管理类的课程。我们知道传统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的,缺乏实际的教学案例,没有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高校管理的实际问题。加之很多人的本科专业背景不同,缺乏管理类、经济类的课程基础,做到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就很难,更别说理论联系实际了。此外,不科学的学术指导使得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弱。目前,我国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还是看科研能力,存在着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将科研奖励甚至是学位的授予和的篇数挂钩。很多授课老师也强调要学好理论知识以提高学术能力,结果是学生们拼命搞学术研究以体现自己的科研能力,而在能力培养和实践方面上投入较少的精力。对于很多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可能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写学术文章,准备毕业论文去了,而真正去教育实践的人很少很少。

(三)过分强调理论的记忆与背诵,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较少

“教育原理”的课堂上,很多时候老师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法,即“老师讲,学生记”,师生互动较少。这种教学法枯燥无味。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受挫,势必影响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加之“教育原理”授课教师多是教育学学科出身,他们自身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课堂上就单从教育学的视角教授,而缺乏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方面拓展,这使得知识的传递缺乏全面性、合理性,进而影响到学生分析思维的科学性、多视角性。

除此之外,一些授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混乱,无法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不同环节的时间,很多时候课程内容无法在规定的课时中教授完毕,影响了教学进度和质量等。

三、优化“教育原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精选课程内容和教材

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教育原理的教学必须结合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需要,充分吸收现代教育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精选教学内容。例如教育原理理论部分可以少讲,内容也可以讲得浅一些,让学生初步了解就可以,但不能完全不讲,而教育方法理论,课程设计理论,大学组织理论,以及教育的职能等重要知识需要讲解透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择非常关键,一般不应固定教材,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更新,对授课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而不是将一本老师非常熟悉的教材一直运用。多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选择多本参考书,一本是入门性质的课程,比如说教育学原理,教育学概论等,供学生自学基础性的知识,第二本是关于中西方教育思想史的,拓宽学生的视野,第三本是教育原理课程的应用型的书目。

(二)结合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实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原理理论往往显得空泛,很难运用到教育问题分析中去,因此教育原理的教学中要结合我国教育改革、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实例,尤其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例子或者学生熟悉的例子着手,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教育学的概念和理论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对于一个概念和理论的分析也要从不同利益主体和专业特点来思考和分析。这可以有效地激发课堂积极发言的气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理应鼓励学生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充分参与老师的教学实践和亲身体验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更好的理解教育原理的相关理论,当然这一点很难,因为大多数的导师都反对学生在外从事教育类的兼职事业。不可否认搞好学术研究很重要,但教育实践也同样重要,所以需要教师的鼓励和理解。

(三)注重教育学研究方法和分析思维的教学和训练,实行多元化的教学

教育原理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养成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逻辑的思维习惯,不是满足于提出一些看法,甚至仅仅是盲目地提出更多“政策建议”,而不注重对这些看法进行验证,进而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甚至就问题论述问题,不善于寻找现象背后的普遍逻辑。另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多视角思考的培育,同一个教育原理或理论试着从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和心理学等角度来思考。在教育原理这门课上,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比如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不同的小组成员可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各抒己见,互相评价。一方面,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与学习、训练的过程。

(四)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务必充分做好教学计划,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首要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往往占用较多的时间,教学进度变慢,而单纯的讲授又过于枯燥,缺乏启发性,缺乏生动性。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进行选择,掌握好学生讨论和老师教学的时间,确保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其次,要精选课后习题,让学生必须做好习题。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不认真进行这种训练,对待作业不认真,甚至不做作业,往往造成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教师必须结合教育问题,精选课后作业,并采取措施促使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研究生需要的是多思考、多总结,因此高质量的完成专题报告、课程论文、毕业论文都是不仅是高质量的教学的表现,也是硕士研究生们思维提升的必经之路。

四、优化方案的践行—关于广西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教育原理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之一。和此课程往常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本学期广西大学“教育原理”的课程教学实践别出心裁。

首先是教材的选用上别具匠心。授课老师选用《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和《西方教育十二讲》这两本非原理性的著述为课堂教材,详细讲述西方教育思想史,并辅以《高等教育学概论》为专题教材,解读教育事实。教材的适时更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育观点和视角,促使其多角度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某些教材的局限性,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某些教育理论事实,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创新。广西大学“教育原理”课程的这次教学内容不是关乎教育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的解析和教育原理的介绍,而是一部西方教育思想史。这中间不乏各类教育大家教育思想的介绍,重要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剖析等。它不仅涉及到高等教育学领域,还涉及不同教育阶段的各类教育思想和理论。

第三是授课老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在课堂内容教学之前总是有45分钟左右学生的专题报告和提问思考环节,这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查资料,去总结,去不断扩充教育学知识;除此之外,每两周会有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课后作业,这有利于学生去复习课程内容和思考教育现状,详细的作业评述也使学生学到了众多的学术规范和课外知识。这对于不爱看书,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约束方式。广西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原理”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具有很多创新之处,使学生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教育原理”是一门启发性很强的理论课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应体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应依据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属性与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论,2007(11).

[2]李章琼,关于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2(8).

[3]曹淑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5(07).

[4]沈有禄,于小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课程设置改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5]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6]黄文伟等.全日制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培养的困境、原因及解决措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31-34.

[7]张绍翔,车海云.论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J].交通高教研究,2001(3):35-40.

作者简介:

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范文6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可以通过“单元教学模式”和“四结合”的方法来实现。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两者的相互渗透是目的。“单元教学模式”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这一模式和方法为教育学教学的改革、学生教育素质的提高、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键在教师,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高素质的教师如何培养出来。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师范院校。应在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师范生素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高师院校所特有的教育类课程应发挥其突出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教学及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看,教育学作为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没有在培养师范生的师范素质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育学的教学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大多数学生学习教育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并未完全确立,教育教学能力差。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目前的教学有关。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的不紧密。教学方法陈旧。内容与方法脱节。为了使教育学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教育理论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5年前。笔者把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作为研究课题。就如何在师专公共教育学课中既向学生传授现代教育思想。又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改变教育学课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深人的探讨。目的是从理论上探索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结合点:在实践上探索提高教育学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这一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结合点—“单元教学模式”.通过教育学课,在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和技能训练、知识和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师范院校的学生通过这座桥梁,可以达到做一个合格教师的目的。这是该成果的现实意义,至于它对未来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其意义恐伯更为深远。

二、探索实践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单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结合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教育教学技能这一目的出发。实践和探索出了“单元教学”模式。“单元”是指一个教学单元。小到一堂课。大到教育学的一个子理论体系,都可以视之为一个单元。在进行单元教学时,采用“四结合”,即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见习相结合;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声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生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树立与教育能力、技能的形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达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目的。一般地说、这一方法操作的基本程式为:灵活式讲授—思考式自学—观摩式见习—专题式讨论—创造式作业。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教育学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养成教育机智都有现实意义和较为深远的影响。

灵活式讲授一反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根据不同内容采用提要式、引导式、答疑式等方式讲授。或先叙述案例再讲授理论,或先讲授观点,再进行启发式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人脑人心,帮助学生形成素质教育观即现代社会教育功能观、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观、全面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正确的师生观、教育改革观、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和正确的育人观等。在课堂组织上,或带着问题深人实践,或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答疑,使教学内容变得灵活而不呆板,鲜活而不枯燥。

在思考式自学这一环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针对教学内容,或向学生推荐书籍和报刊上相关文章、或联系中小学教学实际,提供一种教育现象,要求学生在自学时用自己掌握的前沿理论加以分析。以此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眼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既能掌握又能探化、既能联系实际又能有自己的理解。

观摩式见习主要是配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中学去观摩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分析解剖一堂课,分析得失,总结、认识内容与本质、现象与规律之间的关系;见习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见习的目的在于使所学的理论形象化,教学内容具体化。

概括教学内容中有代表性的间题,组织学生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对当前教育改革、教育教学实际、某些教育教学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这些讨论围绕教学内容,又远远超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不但可以深人理解教学内容,面且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活跃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一个阶段性内容完成之后,让学生完成创造性作业。所谓创造性作业,就是运用所学的理论模拟教育教学工作,如观摩式见习之后,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还要模拟教学过程,根据初中的教材写模拟教案;根据所写的教案进行10分钟的说课;支持召开主题班会,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等。备课的教案要求规范化,但允许有创新。当着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上好一堂课,要求在讲授、提间、启发等方面力避俗套,必须有所创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教育观点,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其具有敏锐的教育观察力,丰富的教育想象力,填密的教育思考力,良好的教育创造力,以及灵活的教育机智,形成教育教学技能。这些作业不是抄一遍书,凑几页字,而是从认识到实际,从理论到实践,是对学生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教育理论掌握与否的检验,它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对理论掌握和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创造性作业较好的完成,说明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互渗透的成功。

在这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两者的相互渗透是目的,“单元教学模式“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四结合”是使用这一方法的形式。如思考式自学就运用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观摩式见习运用了校内教学与校外见习相结合等等。没有方法,目的无法达到。同样,没有可操作的形式,再好的方法也只能是镜花水月。可行的方法和可操作的形式,使目的的实现成为了可能和必然。

三、理论具有的意义

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互渗透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了“单元教学模式”和“四结合“的教学方法,找到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两者的结合点,其意义:

1.理论上的科学性和独创性。“单元教学模式”和“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