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近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实训等方面。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改革创新却相对滞缓,研究探索者众,但真正落实、取得成效者不多。

综观近年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论述,其主要论点是针对高职校园文化的薄弱强调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设的路径,比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三种文化(物质、精神、制度)有机融合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加强德育工作,注重社团建设,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等。笔者以为,这些研究多从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这三种文化形态着眼,没有跳出来从宏观上把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到底应该包含哪些“文化因子”。

不可否认,近年一些高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有三类:一是借助校友精神资源或学校所属行业特色,打造高职校园文化品牌;二是凭籍学校教师学科优势,打造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三是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为着眼点,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等。从其成效来看,无疑是比较成功的,但仍存在“特校特办”的性质,不具有推广意义。

由此,对目前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是确立一个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总原则,继而明确它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文化因子”。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1. 高等性和职业性兼顾。

高职院校从办学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从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那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兼顾高等性和职业性,谨防偏颇。只顾高等性,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混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或只顾职业性,不从层次上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味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后者,要格外引起关注。目前由于在高职教学改革领域愈来愈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使得校园文化建设也逐渐朝这方面倾斜,过份强调科技文化(主要是其中的技术、技能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渗透,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值得警惕的。

2. 普泛性和区域性兼顾。

文化包罗万象,尤其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从南到北,极端丰富同时也优劣并存,校园文化在吸收神州大地上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吸纳本土的特色文化。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仅高职学生的就业面向主要是本土企业,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本土人士,而且学生的主体部分也主要来自本土,所以了解本土文化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家乡,从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3. 人文性和科技性兼顾。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点在最新的教育部文件里已作了明确规定,也是高职教育界的共识。既然要培养技能型人才,那么自然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渗透科技文化,比如各个高职院校纷纷开展科技文化节,高职院校还专门以能工巧匠型知名校友为榜样,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掀起一股崇尚技能人才的热潮和导向。这对纠正社会上以及高职学生中一直以来轻视技能人才的心理固然是有效的,但也要防止矫枉过正,即重技轻文。本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应用型学科越来越受青睐,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是否有用更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衡量标准。这样,一些看似没有实际效用的文化知识受到学生的漠视,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也被逐渐淡化。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定型的阶段,目前我国道德滑坡的严峻现实也对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在高职院校进行人文教育同样显得至关重要,除了开设相关课程外,还要在校园文化中进行渗透,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容构成

从文化形态上进行的划分,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就校园文化的整体内容而言,应该从以下一些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整合成自己的文化。

1.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从农耕文明转型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今天,植根于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显出了它的诸多不适应之处。但作为维系中国达2000多年的一种古老文化,必然有它的精华所在。因此高职院校作为传承创新文明的重要阵地,理当继承并创新传统文化的精粹:

(1)积极入世、刚健进取的精神。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任事、有所作为、奋发向上、刚健进取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象征。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尤其要培养勇往直前的精神。

(2)道德教育内容。儒家文化非常注重道德教化,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等,在道德滑坡严重的现代社会,重提这些基本的人伦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3)中庸和谐的为人处事艺术。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就是适当其时,恰如其分;和就是协调分歧,达成和睦一致。中国人处事讲中庸,强调的是不走极端;待人讲中庸,强调的是自身协调、人我协调。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如何做到内心和谐、不偏激、不意气任事,儒家文化的中庸哲学值得学习。

(4)人本思想。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仁的本质是爱人,引申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儒家强调的是人必须对自己存有自我完善之心,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大学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尤其要尊重生命、以人为本。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2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在基础教育阶段,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承载着“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校园文化首先要继承,其次要发展,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和建设。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人才资源。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本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的总和,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该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的重要的精神凝集因素,也是该民族具有自己独特品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样也有着自己丰富而又独特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概括为八个字,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以上八个方面,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建构出来的一个包括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在内的完整的道德体系,它们涵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涵,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基地,把有利于人格发展的道德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优秀人才,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立足点,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就是以八个方面的道德教育为基,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加以影响,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升华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应该利用一切自然、人文景观,营造德育和审美教育的氛围,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使学生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从而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利用学校的墙面、走廊、楼梯等空间,布置一些令人奋发向上的环境用语、名言警句和古代现代诗文。学校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校园环境、校园氛围、老师的教学、教育等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进行系统性的积极影响,使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系统地接受文化知识和知识技能的教育,接受系统的道德品行的教育,而道德品行教育的内容中有大部分便是传统美德的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并有意无意地去向传统美德的典范学习,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为、举止中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同时,学校一般都会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活动来强化这些道德规范,表彰其中的典范,批评其中的违纪或违悖道德规范的人,从而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传统美德的遵守者和实行者。这些做法,无疑会对孩子的人格养成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我校开展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

1、创设具有“传美”特色的育人氛围。学校利用现有的设施和环境,确定六个校园景点:爱字碑、滴水池、爱心墙、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香花桥、鞋渡桥。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爱的真谛,“滴水池记”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他人的滴水之恩,定当以涌泉相报。“慈孝竹记”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使学生受到熏陶,成功创设了具有 “传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功能,学校每月安排1-2次的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内容,提高师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习传统美德的氛围。

3、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我校在开展“传美”课题探索中,学科渗透“传美”教育的做法是: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美”因素,使“传美”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由上可见,校园环境、氛围、学校的系统教育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传统美德来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这种引导下,学生在环境熏陶、集体学习、集体活动中以及教师的积极评价中,逐步形成较稳定健康的人格,成为一个关注社会、关注集体、善于合作、积极向上、求实创新的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更多的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此,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越成功,其学生的道德素质越高,越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美德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目标和内涵是相异的。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结合新时代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创新教育。如“诚实谦虚”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推销产品,处处谦让又怎样把产品推销出去,教育学生既要讲诚实,更要讲推销的技巧,要有不断开拓创业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如“宽厚待人”美德教育,不是遇事就要容忍、谦让,而忽略坚持原则,分辨是非的前提,批判这种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的软弱表现,使“传统美德”教育注入时展的色彩,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得到升华。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3

摘要:常规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是否都非常紧密,效果都非常好?在这里我有一个大大的疑问。不容置疑,常规管理,是一所学校的根基。而且,遵守常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如何把常规管理转换成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奠基工程

【中图分类号】G463

正文

最近,学校开始抓常规管理,提出了三讲:讲普通话,讲卫生,讲纪律。而且声势浩大。一周下来,果然立竿见影。但一位老师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常规管理以前也经常喊抓,一抓就灵,可是过不了多久,又松懈了。

静心一想,此话不假,在学校工作二十余年,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常规管理运动。且不说换一任校长,就喊一回口号,来一回运动;就是换一任分管校长,或教导主任,都要在常规管理上烧个三把火。为什么?都是缺乏坚持的缘故。,抓一阵,松一阵。松松紧紧,学生倦怠了,教师麻木了。反正是那么一回事,领导说抓就抓,领导松懈,大家也就松懈了。于是,学校的纪律卫生出问题了,特别是在某些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评中被扣分了,就又忽然想起来了,于是再大张旗鼓地运动一番,过后又重归于旧。这样的运动型管理,不仅没有给学校积淀下校园文化的底蕴。相反,却使学校患上了运动症。

常规管理,是一所学校的根基。而且,遵守常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诸如遵守纪律,讲文明礼貌,不随便扔纸屑等等,是一个人最重要最基本的,但也最容易忽视的素养。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正是在学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常规管理中逐步形成的。学校的常规管理,就是给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耳濡目染习以为常,最终使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要求,并逐步内化为素质。

我深有体会的是刚进师范学习时,学校要求每个人随时随地地讲普通话。一开始,我们几个同乡在一起闲聊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讲起了方言。每当这时,有个姓程的女老师就经常像个幽灵似的突然出现在我们身边。你们在说什么?他总是这样歪着头,唬着我们赶紧换成普通话。就这样,天长日久,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却在师范里练就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且也养成习惯,在家里不自觉地用普通话与爱人儿子交谈。这就是养成教育!这就是常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4

校园文化是从人文关怀视角出发,在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以鼓励人的个性创造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文化形式,它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导向、规范、教育和促进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品质、知识视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经过长期办学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和校园风格,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道德情操、治学态度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是高等学校整个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的灵魂所在,它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涵盖了反映学校风气与传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比较鲜明地反映了学校师生员工的整体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道德准则。

学风建设是一项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等密切联系的系统性工程。优良学风是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反映,它所具有的熏陶感染、激励导向和调节约束作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

事实证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新形势,当我们重新思考并构筑校园文化体系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时,我们必须要树立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将学风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体系之中。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1.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相辅相成

高校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范围广且深,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学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学风建设不仅要传承优良传统,而且要构建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基本途径的思想方法和学习精神,从这一层面来看,学风从本质上属于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因此,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优良学风应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重点

第一,良好校园物质文化是影响和制约学风建设最重要最直接因素。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是一种“物质文化”,它是师生赖以学习、生活、工作的外部条件,对师生的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具有强化大学精神的价值,有利于陶冶师生情操,砥砺师生意志,美化师生心灵。以激发学生刻苦求学、奋发向上、求真敬业的精神风貌,从而营造优良学风,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创建优良的校园环境,营造学风。首先是要净化育人环境,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要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大力开展创建文明班集体等活动,建立诚信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其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应站在创新世纪高质量文化品味育人环境的战略高度,应用生态学、心理学、行为学、园艺学、环境艺术和景观建筑学等多学科知识,来指导高校环境文化建设。再次是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与美化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校园学术氛围,使校园环境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专业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

第二,健全规章制度是学风建设的根本保证。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保证。校园制度文化通常是指校园内师生行为的规范与标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制度一方面从管的角度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使之符合法律和校规;另一方面,从理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行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我们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考试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使学风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第三,规范校园行为文化是优良学风形成的组织保证。规范校园行为文化是培育高校校园文化的方式之一,良好的行为能塑造好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能保证校园内学习、工作、生活的正常运转,协调校内人与人、群体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行为关系。所以,高校要积极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师生生活,将有效活动常规化、常规活动品牌化、典型活动特色化,重点打造活动精品、提高活动质量,从而做到拓宽视野,锻炼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繁荣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弘扬时代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建立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

第四,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彰显校园精神文化,为优良学风建设丰富内涵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校园精神文化渗透或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使人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校园精神文化富有极强的渗透、凝聚和激励作用,能够引导师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奋斗理想,明确学校所承担的社会与历史责任,引导师生树立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学习热情,弘扬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除了正常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繁荣校园文化。

三、目前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各高等学校的情况,应该说目前高等学校学风的主流是好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学生在知识基础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加上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侵扰,使得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对于学生的激励制约机制不够,不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高校年轻教师水平有待提高。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部分高校师资力量供给不足,因急需引进的部分年轻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责任心不强以及教学效果不佳,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三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载体过于单一,多偏重于文艺体育活动,校园学术科技氛围不够浓厚,人文科学底蕴不足。四是学生自身的学习目的不够端正,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学生违纪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靠贷款、勤工俭学等途径维持学业,经济上的压力分散了学习精力。个别学生独立性差,不会妥善处理身边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等,造成心理上的困惑,进而影响学习。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部分高校的个别教师和一些管理干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二是视深层建设,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近年来,许多高校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做了不少努力,但往往忽视了深层的文化建设,不能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末倒置和不同步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三是目标不明确,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人文教育教育整合,无法承载人文教育责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脱节。

四、加强学风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建议

在学校建设发展中要正确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内在关系,统筹规划二者协调发展。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统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协调发展,不断培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1.紧紧围绕学风建设这个核心谋划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学风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处于重要的、核心的地位。加强学风建设不仅要在深化教学改革、转化教学机制、强化教学管理、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下工夫,同时还要将学风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使之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即将学风建设的精神渗透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去,并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努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师生从中感悟科学的力量和人文韵味,产生追求真理的乐趣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规划促进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特征,可以较好地反作用于学风建设,保障优良学风的良性发展。高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集中地,大学校园的魅力就在于它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些文化气息无形地影响、熏陶着大学生,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奋发有为。因此,各个高校都应该科学地规划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蓝图,并通过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来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3.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对优良校风和学分的形成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治学态度、处事方式、科研水平、教学风格、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高校内部暴露出来的、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和抄袭成风等问题,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要切实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要真正培养出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精、育人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并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科学发展

学校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运行模式、教育理念、课程知识、教育方法、管理结构、教育目标和心理预期等形式之中,并对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建立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用长效机制推动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就意味着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个方面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使奖励和惩罚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时刻发挥着心理强化的作用,并最终体现在教学、管理、活动等各个方面都真正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参考文献

[1] 葛金国,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0(3):60-68.

[2] 周之良,祝文燕.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观念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1996(17):25.

[3] 朱永林.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三大基本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3(9):69-70.

[4] 杨良奇.论品牌塑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4(3):66-67.

[5] 朱芳转.略论高校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工作[J].社会科学家,2011(7):37-139.

[6] 刘克利.高校文化育人系统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8-11.

[7] 张兴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36-37.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5

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档升级,凝塑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和品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历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进而塑造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一、深刻明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目标与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要保证方向正确,行之有效,健康发展,必须首先对总体目标与原则做出正确定位。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目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目标要与高职教育的目标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立足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目标必须要服从于服务于高职教育的这一目标要求。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原则主要包括导向性、创新性、主体性、职业性、实践性、系统性六大原则,其中职业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质要求。导向性原则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新性原则要求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富于创造力,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更好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主体性原则要求以人为本,满足主体全面发展的需要;职业性原则要求突出高职教育个性特征,高度重视养成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实践性原则要求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校园活动等方面重视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系统性原则要求各相关要素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作用。

二、多元化突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个性特征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一方面,要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办学理念,使其具有灵魂;另一方面,要突出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以“职业”特征为主线,使其具有精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重点是多元化突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个性特征。即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需要突出“职业”特征,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四个方面积极有效融入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内容。

1.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

它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核心,高度彰显着高职院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它必须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要求,深刻体现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等方面,渗透于校风、教风、学风之中。高职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应当更重视塑造求实、创新、奉献的精神品格。如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辩论赛、二十四孝教育、红色之旅、大美大爱龙江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综合的职业素质,为学院推进省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高职院校校园制度文化

它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保障,体现了高职院校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高职院校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学生素质教育制度、文化宣传制度等各项校园制度建设都必须紧密围绕“就业为导向”“服务一线”“拓展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而展开。

3.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

它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载体,展现在校园建筑、校园设施、校园绿化等方面。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要做到“实”,即实际、实用、实效。第一,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发展密切相关的实习实训方面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设要摆在首位。如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结合大兴安岭地域发展的需要和艺术体育系实践教学的需要,积极创建起版画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版画基地已完成版画、国画、油画、桦树皮画、牛皮挂件以及锯末粘贴的大幅彩色京剧脸谱等各类艺术作品百余件。版画《静水微澜》参加“2009哈尔滨第24届国际大学生冬运会”文化作品展,被业内专家和美术机构收藏;国画《秋阳》入选黑龙江省第四届新人新作展;国画《神山》入选黑龙江首届少数民族美术展并获优秀奖;版画《沐浴阳光》参加英、美、法三国巡回展。版画基地的建设为推动实现创作产业化和教学与艺术实践一体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校园建筑、设施、绿化等方面要积极在宏观的布局中或细节的布置中展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如可以通过多样方式将“实践出真知”;“服务更快乐”;“有所尝试,就有所作为”;“敬业、创新、务实、奉献、协作” ;“职业立身、技术报国”;“厚德尚能、经世致用”等思想体现于其中。

4.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

它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途径,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实践和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科研活动、技能竞赛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职业实践行力和职业人文素质,为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走向社会,从而为真正地走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针对餐饮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举办了职业礼仪大赛活动,针对森防专业开展了到地区防火办的考察活动,针对护理专业开展了职业技能大赛和涉外护理教学成果汇报表演,针对艺术专业积极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军营大拜年活动等。

三、正确把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进程中的多层关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是一项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长期工程,还需要在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去粗取精,正确把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进程中的多层关系,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高职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平衡的关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体性与主导性的关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关系等。只有处理好把握好这些关系,才能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实现日臻完善,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艳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4).

[2]黎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3]胡树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6,(9).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承;特色;空间环境;设计

何谓大学?先生认为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大学凭借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及自身的文化脉络,在学生心目中刻画着自有的文化坐标,并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不断凝练、升华。而不同的学校,又在不同的具体教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出不同的校园文化,显现出各自的文化特色,并且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特殊的教学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近年来,各高校逐渐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纷纷利用优美的轴线构图和几何式布局,组织“大学城”、新老校区环境建设。不曾想,校园却因此大手笔失去了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校园环境变得越来越相似,公共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统一、单调。校园核心广场的宏伟设计,常常由于尺度的失衡,可达性差,造成校园人参与性的缺失,形成某种意义上的“绿色荒漠”。校园在浓重的商业气氛打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环境。

不禁质问:校园环境为谁而存在?校园为谁而设计?――校园人。校园人与“环境”朝夕相处,亲身体验、感受着环境;反之,环境又发挥着“教化育人”的作用,彼此“互动”。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濡染和熏陶。而校园空间环境设计,所赋予校园特定文化场所的效果,同大学自身的文化脉络相得益彰,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校园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界限。

面对文化的缺失,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在整个文化推动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空间环境如何设计,已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他们在校园环境中的交流、沉思乃至休息都是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传承文化。因此,校园设计者应行走校园内部,在反复行进中,品位“文化”,探究校园精神,思索本校园与他校园之别,切勿将校园设计克隆与复制。应尊重校园现有空间环境,利用其特有性,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之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实现设计的真正意义。

1 从生活出发,充分利用小尺度公共空间,设计“不经意”的交流机会,传承校园文化

从生活出发,深刻理解校园人行为特征和心理要求,为他们创造满足自身发展的校园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创造多层次、立体化、亲切宜人的学习交流空间,设计“不经意”的交流机会,以满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行为模式。众所周知,大学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并非单一的课堂教学就可以满足,他们往往需要的是一个环境、一个平台,一个可以自主研究、自由探讨、不断创新的校园环境,以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

因此,在设计中,应依托现有的条件,挖掘房前屋后、交接处、建筑组群之间大小不等的节点空间的存在价值和弹,营造小尺度公共空间,以方便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偶发交往活动的需求。小尺度公共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因盲目建设大规模“核心广场”造成的资金浪费,又可节约用地,并且打破了传统意义中广场的“大尺度”概念,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同时,小尺度空间的系列打造,以校园特有性为主线,随节点大小时而收缩,时而放大,不断交替变化,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韵律,最终实现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特色化。

2 打破单纯道路功能,创造舒适、多层次的“流动性”交往空间,编织校园文化

随着各大学校园规划的深入实施,校园功能分区日趋明确,结构日趋合理。然而,结构功能的合理化一定程度上,却增加了校园内部通勤时间。学生、老师常常需要在校园内部往返穿梭于不同的功能区域,完成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憩。与此同时,校园内部通勤方式又多以步行为主――低速的通勤方式和长时间的校园行走,使得校园内部道路设计尤为重要。而从交往的角度看,低速运动更有利于交往,步行的通勤方式能够让交往双方获取足够的信息和细节,并提供促成交往的机会,达到良好的交往效果。

因此,步行环境是促成交往的关键。在校园交通空间的组织设计中,应打破单纯的道路为通行的定式,妥善处理好车行与人行的关系,作到交通便捷、步行优先、人车分流,为校园人创造舒适、多层次的“流动性”交往空间,发挥文化信息交互和情感交流的作用。

3 着眼大环境,入手小设计,时刻保护与延续原有的有价值场所及事物,品味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设计应“小中见大”,时刻注意对原有的有价值场所及事物的保护和延续,巧妙利用这些“见证人”,解读校园历史,使其成为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小环境的系列设计中,应有强有弱,既塑造多样性,又营造大环境,鲜明主旨,突显,既体现设计者对校园文化的深入理解,又让校园人在随意中品位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