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基本属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基本属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范文1

1.何为教育

从历史来看中国最早的“教育”一词出现在《孟子·尽上心》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由此可见“教育”一词在古代有“教”和“育”双重意思。在西方教育一词的英文是educatioan源于拉丁文edueare原义为引导引出。教育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一切增进人们的只是技能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通过学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系统的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陶冶他们的思想和品德是人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养成一定的思想和品德。

2.事物的本质

要教育的本质我们需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关于本质的界定有如下几种观点:①哲学认为:本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是该事物最普遍最一般的最稳定的规定性,是事物内在的联系[1]。②《中国百科大全书》的界定:本质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矛盾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关系[2]。③《现代汉语词典》的界定: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巨鼎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稳定隐蔽的,通过现象来表现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3]。从上述对本质的界定我们可以得出本质的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普遍性。同一事物不管时间、空间外形有多大差异但其本质是完全同一的。第二,稳定性。本质是事物内部固有的属性或联系,它是相对稳定的。第三,隐蔽性。由于本质是内在属性和联系,决定了我们在认识事物本质的复杂性,也就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说法。因为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决定客观事物具有各种表现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联系,这也决定了我们要通过复杂缤纷的现象把握本质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第四,联系性。任何事物之间均是有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将本质问题于事物矛盾联系起来认为现象是事物外部的联系本质是失去内部的联系“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他输的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就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4]。

3.教育的本质

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在教育界一直处于争论状态,各个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但一直未能取得一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一是筑说。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观念形态文化,其性质变化要受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会经济基础服务;教育受生产力制约,但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二是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教育是生产劳动能力,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学内容、手段、形式受生产力制约。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由生产力决定。三、双重属性说,教育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具有上层建筑属性是两者的综合。四、复合现象说。该说法认为教育本质具有“多质性”。有上层建筑性质,生产力性质,有为阶级斗争服务、以及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功能。五是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活动;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应将其归属某一范畴,而应以自身的规定性立论。六、传递说。如刘智运和胡德海在《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教育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综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上述观点的一些不合理之处:第一,他们把教育的归属问题当成教育的本质问。如“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属性说”正如矍宝权说指出:本质于归属是不同的范畴,本质是解决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原问题,而归属是要寻找事物的相同属性进行归类的问题。第二,混淆了“教育是什么”和“什么是教育本质的区别”,这两个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发生概念混乱根本原因是思维仍停留在表层未深入分析。关于教育的本质有的学者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得到启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围绕教育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教育和于教育有关的社会子系统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5]。本人认为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4.高等教育本质

我国的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全日制本科、专科学校和各类形式的半工半读大学,业余大学及研究生院。有关高等教育本质问题自建国以来也是争论未休,主要有如下些许观点:观点一,高等教育是一种传递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6]。观点二,高等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高级专门教育。观点三,高等教育本质是一个历史变迁过程,其变迁为:首先是高层次优秀职业人员的活动变成直接职业训练;其次,高深学问的探究与教授变成但可只是的研究与教学[7]。观点四,高等教育是培养完成中等教育后的人,使他们成为具有高深只是的专门化人才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最一般最普遍的属性[8]。观点五,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创新、批判、选择的运行机制[9]。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范文2

关键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性 职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两个根本属

1.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相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是同类型上的层次差异,包括两方面:一是具有更高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二是具有更高的技术素质。而与普通本科相比,应是相似层次上的类型差异:一是定向不同,前者强调职业定向,后者强调专业定向。二是教学模式不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重视技术演练、工学结合,教学上重视点面结合,这在本科教育中并不是主要特征。

1.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

职业性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利”,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也具有职业性属性。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在职业性上突出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育职业素养。让学生对职业领域的工作岗位、工作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文化与职业精神有较全面的了解,对职业发展方向有明晰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较明确的规划,对职业的基本要求有较好的认同。二是突出“职业技术”。现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有过分强调岗位技能忽视技术基础,忽视对职业技术的整合的倾向,虽然学生能很快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但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有限。

1.3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关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当紧紧围绕高等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既强调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围绕高等性和职业性要求设置教学体系

2.1开设必要的基础课

基础课主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术、技能,为创新打下基础。

2.2开设科学有效的专业课

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根本途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与行业企业岗位对口,学以致用。因此,课程要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应用性,力求将专业理论与工程实际和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2.3加强实践课

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明确实习、实训任务,制定科学的标准,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另一方面,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力开辟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培养。

3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3.1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教师,直接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校的专任教师要深入到行业企业锻炼,做到既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合格的技术员,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3.2完善教师培训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高职院校应重视专兼职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新任教师,应重点提升其职业教育的认知水平,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对于专任教师,要定期组织岗位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3实施专项行动,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

针对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经验,缺少专业实践经验,教学和科研水平较弱等现实问题,可通过校企合作,实施专项行动,丰富教师企业经历,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和教学科研水平。

4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职业以及职业对理想、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强化职业意识,热爱职业和职业劳动,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为毕业后履行职业岗位职责创造必备条件。

4.2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岗敬业、办事公道、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职业道德。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在自我修养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4.3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崇高的职业理想能够激励人们以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向着既定的目标拼搏奋斗。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了解社会和职业,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的经济构成及其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使学生自己所确立的职业理想符合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N].中国青年报,2011-4.

[2] 叶华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差异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7).

[3] 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实践教学要培养创新人才, 技能人才,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同样, 实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 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能让他们在不断尝试, 不断错误和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

一、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是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属性是一致的,但由于教育类别和层次的不同,实践教学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目标等方面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有其特点。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着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规范性特点。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性人才,基本的实践知识、规范的动作技能是学生能力结构中的基础,是学生从业的基本功,需要进行正规、严格的训练、最终达到熟练、规范的程度,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综合性、开发性特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在生产一线,主要工作是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以工科类高职高专教育为例,毕业生主要从事诸如工艺革新、技术改造、事故处理、设法降低成本和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于操作阶段,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还要有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一定的规划、设计、开发等及创新能力,为此,实践教学要体现出开发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尽可能的体现综合性。

第三,实用性、先进性特点。教学内容符合生产,用实用和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命脉。在教学规划时,将新技术、新工艺等来源于生产实际的实用技术引入学校教学中,按照职业资格要求,按照生产实际的规范等对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为学生储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用先进、高新、超前的实用技术培养、训练出来的学生,才能体现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才能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使高职高专教育更具生命力。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所学理论与方法, 采用相应手段, 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实际教学的教学活动, 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必要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学形式,高职高专教育也不例外,但高职高专教育课堂教学还是要有别于传统的所谓课堂教学,不应将课堂教学仅仅理解为在教室里“黑板+粉笔”语言传输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除了文化知识、理论知识等的教学外,实践知识、实践经验等也应该纳入课堂教学。将实际工作中的规范、经验等在课堂上进行解析,将实际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剖析,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相互渗透。通过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将有关的技术规则、实践经验、情景、知识等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积累经验技术,形成理论技术。特别是将教学移入一定的实践现场或模拟环境中,可使学生手脑并用,充分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教师直观、生动地进行教学工作,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脉相承,使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融为一体,从而训练学生的判断、分析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训作为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实际训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式和要求,应该具有多向性。首先应该从动作技能的训练开始,动作性的操作技能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可以说动作技能是学生表观能力的直接体现,需要进行严格、正规化的训练,因此安排专门的实训教学环节进行分解式的单项训练。通过对对实验技术、单项技术等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单项技能达到规范、熟练的目标。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再实施带有任务性质的操作实训,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将各种单项技能得以应用,从而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部分的实践教学都应属于“硬实践”教学的范畴。

在构成职业能力的要素中,心智性实践技能可以说是关键能力,心智性实践技能的培养应该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重心。由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通常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及多变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心智性技能是由观察、测量、判断、分析、归纳、总结、尝试、选择等能力元素构成的。因此,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些能力元素的训练展开。另外,由于心智性实践技能具有旁通性、综合性及灵活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用一些简单命令、标题、公式等语言去描述,只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体会、揣摸等思维活动才能够真正掌握。因而,心智性实践技能只有在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才能得以逐步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教学形态应该设定在模拟、仿真特别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以完成规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为主线,以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练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教学规划中必须安排专题训练科目,在模拟、仿真及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以实训教学形式体展开教学工作。可通过综合实训,训练学生排除故障、处理事故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分析、判断等方面的心智能力及操作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开发性实训,训练学生的工艺设计及改造、设备性能开发、产品性能改进等方面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这部分教学形态以软实践教学为主,且软实践和硬实践训练相结合。

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等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学工作应该说还都是属于训练的范畴,通常具有单项性、局部性和虚拟性的特征。但毕竟还是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实际生产,学生只有到实际生产环境中,深入具体岗位,感受实际的生产氛围,体验生产、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实际生产的劳动过程的组织方法及企业文化等具体的工作内涵,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因此,实习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产学合作就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产学合作,真正意义上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才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并形成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教学工作要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因此,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确立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是构建高职高专教学体系的关键。从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出发,建立起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理论教学为支撑,以实践过程为中枢,理论教学为的立体交叉式教学体系是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理论教学围绕实践教学展开,为实践教学服务并为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为理论教学把握航线,才能将“实用、够用为度”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组织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这里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依据行业的技术状况及职业岗位要求,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人才订单要求设计教学环节。从职业资格标准中抽象出一些典型的能力组群,再按照教学规律,将形成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理论、技能及经验等经过分割与重组,浓缩于相应的教学模块中。以教学模块为结构单元,按照单项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开发实训、综合实践这条主线组织教学,把实训这种教学形式作为核心轨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链接,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技术规则、动作、思维等能力要素交叉式的嵌套在一起形成教学模块,以模块的形式组织教学,最终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课程模式。按照融理论知识、技术规则、实践经验、能力要素等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并积累实践经验。

综合上述,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 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信息技术革命向实践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实践教学方式未来所面临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社会化、产业化。要完成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范文4

[关键词]教学服务型大学 基本属性 发展要求 发展方向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36-03

[作者简介]陈明,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广东梅州514015)

依据我国大学分类的一种观点,教学服务型大学是指位于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之的一种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它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对该类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制度和办学行为提出了特定的要求,规定了其办学方向。只有深刻把握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的丰富内涵和客观要求,才能够实现教育“收益”的最大化。

一、基于地域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教学服务型大学地域性属性的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立足方位看,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往往在其所在地方大学身上烙下某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标签和印记。区域社会的经济、地理、历史等因子相应地也对所在大学的发展环境和财政实力、区位特点和交通状况、历史文化和精神传统等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地域历史文化传统,整合了地域的经济、政治、地理等多元因素,传承着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和生成密码,成为所在大学独具的学术资源和独享的精神传统,使其饱含浓郁、深厚的地域文化特征。二是就服务面向而言,大学的两种主要产品就是学生和学术成果。从其来源看,学生和科研课题主要来自地方。从其去向看,学生和科研项目主要服务地方。

相应地,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地域性基本属性的两个内涵对其发展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从立足方位的内涵看,要求建设具有浓郁地域文化风格的特色大学,这就要求处理好文化创新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教学服务型大学应以科技发展为实力,以文化创新为特色。这种特色不只是地域的资源禀赋及产业结构所要求的学科专业特色,还应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不只是凝练了地域历史优秀传统,还浓缩了地域经济等社会要素精华,是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旗帜。大学既要发展科技,更要传承和创新文化。应植根乡土,传承、创新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地方文化软实力,打造地方文化特色,加强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

二是从服务面向的内涵看,要求成为地域的大学而非“在地域”的大学,这就要求处理好自主发展与融入地方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有两个基点,一是独立自主,即大学独立于政府及政治;二是学术自由,即大学内部行政权力服从、服务于学术权力。学术至上,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学习自由自主。然而,独立自主是指与政府处于平等地位,不当政府的附庸和奴仆,但并非不能开展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合作。相反,密切有效的合作会使大学赢得发展所需的资源、卓越的声誉和应有的尊敬。学术自由也并不排斥学术的转化和应用,相反,学术服务会给学术发展带来动力和空。因此大学应以自主发展为精神,以融入地方为宗旨,既要在学术上自由发展,又要在服务上融入社会,成为地方引以为傲的“我们的大学”,而非仅仅是存在于地方的大学。

二、基于跨越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跨越性属性的基本内涵,一是从发展阶段看,“抢抓历史机遇,顺应时代趋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已成为诸多教学服务型大学居安思危、面向未来的发展共识。教学服务型大学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社会责任,肩负着知识经济转型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历史使命,实现办学规模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跨越责无旁贷。二是从发展层次看,教学和研究职能属于两个基本层次,服务创新等其他职能应该属于他类范畴。显而易见,不论教学型抑或研究型大学都具备服务创新等功能,只不过存在服务创新类型、领域、能力和水平的差别。

从发展阶段看,教学服务型大学要求校园建设和教学基本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要求处理好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背景下,教学服务型大学,尤其是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十分薄弱,与一个本科大学的要求很不相称,名不副实。所谓大学建设,其中校园建设是前提和基础,教学和本科内涵建设是根本和关键,前者可称之为硬件,后者则为软件。地域性大学唯有制定立意高远,科学筹划、分步实施的战略规划,以校园建设为基础,以结构优化为关键。以内涵建设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为生命,尽快从“硬件不硬,软件太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困局中突围,才能化解危机,赢得生机和先机。如果错失良机,亦步亦趋,苟且偷安,将不免陷入重重危机。

从发展层次看,教学服务型大学应该处理好教学、研究与服务三者之的关系。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地位明显,“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校的基本任务”,开展创新研究、取得高新成果成为展示高校学术水平和实力的关键,以创新型人才和高新成果服务社会成为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导向和需求。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创新研究,开展创新服务,培育创新文化,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创新的要求就是推进高校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时代潮流和不竭动力。高校唯有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回应时代需求和谋求生存发展。

三、基于依存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依存性属性的基本内涵是,地方大学与地方有着地缘、血缘、人缘、财缘、情缘五种缘分,相应的关系就是鱼水关系、兄弟关系、伙伴关系、同盟关系、亲情关系五种关系。因此,校地双方具有生存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荣辱与共、相濡以沫和生死相依的依存性。

从校地关系看,要求校地构建和维护兄弟式的亲情关系,这就要求处理好人缘与情缘的关系。从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来看,校地之具有血浓于水的血缘、一衣带水的人缘和唇齿相依的情缘关系。校地双方都应该十分珍惜和尊重这份天然的宝贵联系。任何政策、关系和行为的主体都是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要以人为本,以情为系,充分发掘利用好共同而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以文载情,以情动人,珍惜维护好人缘、情缘。

从生存发展看,要求校地双方优势互补,互动发展。这就要求处理好地缘与财缘的关系。大学应树立“财地相依,借地生财”的经营之道;地方应有“科技强市,人才兴地”的发展理念;大学应以“立足地方,依托地方,为了地方,服务地方,引领地方”为宗旨和使命,地方应以“规划大学,建设大学,支持大学,保护大学,美化大学”为责任和担当。校地双方可以通过校地联席决策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等制度设计,将校地双方互动发展的理念转化为现实行为。

四、基于服务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服务性属性的基本内涵,一是从职能结构看,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四大职能中,教学型层次的大学因其研究和创新的实力和水平有限,自然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为主,以科学研究和文化创新职能为辅;二是从价值取向看,地方对大学不断增长“人才支持,智力支撑,科技驱动,文化引领”的服务性需求,以及大学自身“以服务换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内在动机,这种内在动机与外在需要的碰撞与交汇,使得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价值取向聚焦于服务性导向。

从职能结构看,要求处理好教学、科研、服务三项职能之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服务为桥梁和纽带,促进教学、研究和创新的科学发展。从价值取向看,要求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处理好服务与需求的关系。大学的服务不只是与地方开展订单培养和无缝对接,适应和满足地域经济的现实需求,更要发挥其先进思想文化的灯塔和高新科学技术的研发中心作用,来引领地域思想文化潮流,移风易俗,以及引领地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并预见和满足地域的科技需求。为达成服务型大学的价值目标,需树立全方位服务、全员服务、全过程服务的三全服务理念,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发展规划等智力支撑,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学术及技术支持,为地方各业、各界提供人才培养和终身教育服务,为地方文化品位提升提供学术引领等。

五、基于综合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综合性属性的基本内涵是,由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求与压力,以及内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使得教学服务型大学在学科结构上具有综合性发展特征,在类型结构上具有综合性大学特征。

综合性属性要求处理好综合发展、凸显特色与专业导向的关系。以学科综合为基础,以学科特色为龙头,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建制,大学的学术活动围绕学科而展开。综合发展是学科内在生长的要求,符合学科融合生长,交叉互补的发展规律。因此,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要综合协调,按照地域需求的轻重缓急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以建成综合大学为目标。办学特色的核心是学科特色,通过做强和凸显特色学科领域,以激发和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专业以学科为基础、为主干、为源泉,学科以专业为导向、为应用、为动力。专业需要学科的支撑,学科需求专业的驱动。专业设置和调整以大学所在地域当前和未来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和引领地域需求。同时,专业的需求和发展也对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六、基于开放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开放性属性的基本内涵是大学应实行多元化开放办学以整合区域社会系统资源。教学服务型大学应该遵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要求,同国内外各级高教机构及学术组织开展交流学习和合作共享,以达到提高学术水平、提升办学层次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

从办学模式看,教学服务型大学要求多元化办学,这就要求处理好经营与共享的关系。所谓经营就是盘活资产、整合资源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有着设施、人才、科技、文化等多样化的资源和产品,要采取激励和保障措施,以适宜和有效的方式为区域社会服务,以创造价值并促进自身的发展。大学是一项神圣的公益事业,应该广为宣传,广开渠道,整合政府、校友、侨胞、乡贤、名流、家长、公益社团等社会各界的资源,共同促进其发展;大学也是一项公共产品,要以共享的精神来倡导和推动校地共建大学的各项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范文5

【关键词】学术管理;行政管理;高等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管理模式使我国大学基本上是由政府控制,在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在学校管理上处于主导地位。尽管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以法律的形式对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为大学依法自主办学、自我约束以及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提供了法律环境,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内部仍然存在着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关系失衡的现象。

一、高校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内涵

学术管理这一概念出现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是近十多年来的事,它不仅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抓住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问题。学术管理就是指对高等教育中学术性事务和活动的管理。高校学术管理是指对高校内部学术性事务和活动的管理。

学术管理的对象是高等教育的学术事务与活动,主体是教师,是拥有渊博知识的学术人员,即包括校长、教授、副教授及所有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只有这些具有学术造诣的人员参与到大学的学术管理中,才能保证大学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实现,才能保证大学学术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术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真正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反映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对高校内部行政事务的管理,即管理主体依据学校章程和某种民主程序及上级赋予的职权,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学校工作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具体说来就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工作目标,依凭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积极发挥管理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

二、当前我国高校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本属于行政权力主导型,当前我国高校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管理重心上主体错位,学术主体的作用不突出。由于体制的惯性和价值导向的偏移,我国大学仍习惯于用行政管理的逻辑和方式来管理大学,官本位意识的进一步强化,按照行政组织和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来设计大学的内部组织,按行政组织的方式对校、院、系进行权力分配,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级别,确立管理中的隶属和服从关系。大学中的学术组织泛化为行政组织,或者作为“虚位”组织,学术权力在大学中往往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这就导致行政权力过于显赫,而学术权力相对削弱,管理重心上主体错位。同时,在管理决策中,行政意志过于突出,忽视了大学的本质特性,没有发挥专家和专家委员会在高校中的作用。学术权力的弱化影响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降低了决策实施的严肃性。

2.大学内部的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界限模糊,造成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导致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相互越位。随着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为了提高学术人员在大学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大学出现了学术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许多学术人员或教授担任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这对于提高学术人员的地位,发挥学者在大学管理中的作用,有一定益处。但这种现象产生的学术管理行政化倾向并不能完全代表学术管理的强化,如果控制不当很可能产生“变异”。在学术上外行领导内行,行政干预学术。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相互越位和干预,不利于高校形成一个民主、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3.权力集中偏上,决策民主化程度不够。我国高校权力分配中,学校层次的权力过大,几乎统揽了从招生到分配,从专业设置到科学规划,从人员录用到职称评定、经费分配等所有事务。行政领导、管理人员的地位往往高于学术权威,教授、专家、学者的意见常常被束之高阁。在基层,教授一般很少有机会介入决策过程,即使是学术事务也没有太多的发言权。高校作为行政组织的特点明显,而作为学术组织的自由、民主氛围得不到张扬,缺少生机和活力。同时,在权力顶部聚集的这种结构中,决策过程又缺乏民主机制。

三、高校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联系

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不同特点决定二者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行使,任何一种管理偏离轨道,以行政代学术,以学术代行政,都会制约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二者关系的理顺和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保证高校目标的实现。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术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学校是典型的学术组织,以知识传播、创造,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学校都是以学术活动为主要管理内容,组织的目标也主要通过教学、科研活动来实现,离开了学术活动,高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在高校的管理结构中,学术管理应居于重要地位。学术在高校里的崇高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高校传承过程中不变的内核。行政管理主要是为了保障学术活动的顺利、有效实施,保障学校秩序和整体发展,具体表现为行政对学术的执行功能和服务功能。

2.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大学中学术组织和学术人员的特点决定了学术人员应该在大学中广泛参与管理学术事务;大学的行政管理也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行政管理是大学组织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学职能的多样化,大学组织的复杂性,需要有强有力的行政管理发挥作用。同时,大学行政管理的合理性还在于能够弥补学术管理的不足,消除学术管理的局限性。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是大学统一整体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学校的整体目标。学术管理的存在确保了大学教学、科研的基本属性,行政管理的作用则在于协调大学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正是高校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共同作用,借助行政管理高效率地实现学术目标,借助学术管理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水平,才能保证高校在整体稳定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发展和提高。

四、构建我国高校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关系模式的共同途径

(一)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减少外部行政干预

高校自主办学是实现高校管理协调的前提条件。高校只有脱离政府的严格控制,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才能得以主动调整自己的内部行为,摆脱教育行政对高校带来的种种限制和干预,按照高校自身的逻辑发展,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高校办学自主权一般包括教学自主权、研究自主权、学术自主权、人事任免和财务使用自主权。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核心实际上是学术自治,给予高校对学术事务的自主决策权,充分发挥学术管理在学术决策和高校发展中的作用。高校有了办学自主权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有了办学自主权才能冲破种种限制和禁区,为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和环境。

(二)发挥校长的协调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高校中学术管理地位的提升和学术管理的实现依赖于高校中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的培育,学术管理来源于学者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学者对“知识占优势”的发挥以学术自由为基础。高校的学术自由是高校传播和创造知识的本质特征决定,学术自由是高校追求的理想,学术自由、学术平等、学术公正是学者追求的最高价值。

强化高校校长在协调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关系中的作用。国外高等学校内部都存在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运行的两个系统:一个系统自上而下,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贯彻董事会、校务委员会或评议会的决议,行使行政管理;另一个系统自下而上,由讲座、研究所、学科、系,到学院、学部,再到学校评议会决议,以教授为主,行使学术管理。学术管理在学院或学部比在学校更能发挥作用,以学术人员为主体的教授会或部务委员会,决定着学院、学部的重要事项,而院长或学部长要执行教授会或部务委员会的决议。校长是两个系统的枢纽,校长都担任评议会的主席,既保证了个人负责制和会议制进行有效的协调,又保证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减少冲突,更有利于执行董事会决策或评议会决议。院长或学部长一般担任教授会或评议会主席,发挥平衡、协调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作用。

(三)建立适应学术组织变迁的灵活化行政管理系统

目前,高等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将通过知识的创新更大地参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术组织变化迅速,高等教育内部也在不断改革,学分制的全面实施,教学方式的现代化、网络化等等,使得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关系发生了十分重大的改变,过去比较稳定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受到重大的挑战。高校内部的管理架构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从行政管理模式向行政与学术协调的方向变化;行政系统内部也要主动适应学术组织变迁的形势,建立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系统和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2]张应强,康翠萍,许建领,等.大学管理思想现代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4).

[3]陈超.关于离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党史文苑,2005,(24).

[4]朱利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当议[J].中国人才,2006,(12).

[5]申素平.尽快理顺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3,(17).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范文6

[关键词]实践教育基地;订单式;柔性;实习

[DOI]10.13939/ki.zgsc.2016.16.203

1 前 言

当前高等院校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在校外建立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合作单位要从本身规模和效益考虑,提供的实习岗位是有限的,但是当前高等教育规模比较大,需要参加实践的学生人数多,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有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大规模统一安排已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了。学生往往根据专业和自己的规划,提出订单式的多技能的实习需求。每一实践技能往往有多个可选的实习岗位进行训练。学生在岗位上训练技能时往往要处理真实的业务工作,其持续时间是不确定的,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在实习岗位上的设备可能出故障,其故障的恢复时间也具有随机性,在故障恢复期学生将不能在该实习岗位上。在这种状况下,协调实习岗位和学生实践需求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给实践教育基地的高效运行带来挑战,解决其建模和运行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针对实践教育基地协调实习岗位和学生实践需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订单式柔性实习模型,探讨一种有效的运行方式。

2 问题描述

在实践教育基地中,引导员负责在基地实习岗位、学校之间通知并协助学生以实现安全有序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中实习岗位为Jobm(m=1,2,…,J),不失一般性,实习岗位和学校都认为是岗位,实习岗位总数目为CJOB,实习岗位的集合标记为JOB,学校岗位总数目为CW,学校岗位的集合标记为W,合作单位基地的前台为I/O,引导员为robotr(r=1,2,…,R)。

MTBFm(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实习岗位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TRm(Mean Time To Repair):实习岗位的平均恢复时间。τ:实践教育基地启动后的某一时刻记为τ,启动时刻可以记为τ=0。实践教育基地启动后正常运行的一段连续时间,时间长度记为T,作为评估优化的一个时间区间。要实习的学生记为stui(i=1,2,…,n)。假设stui的开始实习时间为releasei,要求的实习结束期为di,实际完成实习的时间为ci,迟延的惩罚系数为wi。在运行过程中的某一时刻τ,stui的迟延时间tardinessi可以定义为:

在实际实习中,实践技能的训练时间是随机不确定的,仅能根据经验估计和大量历史数据统计给出训练时间的估计值,训练时间是介于最小和最大训练时间之间有限个离散点的随机变量,采用如下离散概率模型来描述技能训练时间的分布。

3 建立模型

假设实习岗位、学生和引导员都为具有随机实时属性变量的实体,相互的结合、停留与分拆代表处理开始、正在处理和处理完毕等,所有实体所处的状态联合在一起就是当前系统的状态,根据当前系统状态进行判断发出实时的执行指令。鉴于该想法,建立订单式柔性实习的模型。这里采用Petri网形式进行建模并进行扩充。

首先,代表网中的令牌集合,令牌的信息包括基本属性和随机动态属性,在变迁的作用下组合和分拆令牌时,将保留基础令牌的一些关键属性变量。一个令牌θ用着色的实心小椭圆表示。

然后,E代表令牌的实时使能函数,表示在某时刻令牌能否移动,可以移动到哪里。

最后,IT代表智能变迁有限集,是可控延时连续变迁ITc。可控延时连续变迁ITc所需要的时间由令牌的随机动态实时属性决定,一个可控延时连续变迁ITc用两条竖线夹一个圆圈||表示。

变迁的智能函数根据令牌的随机动态属性,实时确定令牌优先级,将令牌移动到合适的库所。变迁的执行以下步骤:

即优先考虑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岗位上实习而不是安排回去学校,同时优先选择训练时间最小的实习岗位,即如果有实习岗位可安排,则将学生安排到可最快完成训练的实习岗位上,如果没有实习岗位可安排,则安排回去学校。

步骤3:变迁根据优先级,将高优先级的学生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从而移动随机令牌。

当前Petri网理论中不存在令牌停留在变迁的情况,本文进行扩充,停留在变迁中的随机令牌的实时属性决定了变迁的延迟,有利于对实际过程中随机实时的情况进行建模。由于令牌可以停留在变迁中,那么变迁的触发扩充为输入和输出触发,将令牌移入变迁和从变迁移出令牌。瞬时离散变迁则与传统Petri网相同。在这里,变迁使能的决定因素是随机令牌的实时属性。

在标识M和时刻τ中,由随机令牌使能的变迁将触发,它的触发将使系统的标识由M变为M'。根据变迁的智能函数进行判断,移动选中的实时令牌θ。可控延时连续变迁tc输入使能的触发,将从前置库所中移动令牌到tc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