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校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师德修养 专业素质

一、中职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特色

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技能服务等发展内容,它具有内因驱动性、外因需求性、专业发展性的特色。

1.内涵解析

(1)专业道德发展。一方面加强中职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倡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加强中职体育教师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群众观、利益观。

(2)专业知识发展。掌握一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体育专门知识,了解新知识,进行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工作,提升自己学术水平。

(3)专业技能发展。“业精于勤,荒于嬉”,中职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教管技能、运动技能,都要在教学实践中、教改试验中、专业培训中不断提高。

(4)技能服务发展。学习掌握新技能的目的在于服务,由服务学生业余体育活动、学校春秋两季运动会,到服务于企业技能运动会、社区文体活动。

2.特色分述

(1)内因驱动性。有志向、有作为、有梦想的中职体育教师都有专业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动因,即学习好体育专业知识,传授好体育专业技能,服务好体育事业,甚至有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2)外因需求性。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企业用人对中职学生体质、体力、耐力的需求,企业和社区文体活动发展的需求等迫使中职体育教师不得不多学新知识、多练新技能、多研新领域,以提升个人专业素质水平。

(3)职业发展性。中职体育教师职称晋级的职业发展动力,促使教师们由中级讲师向高级讲师、教授级高级讲师及教授等级的职业发展需求而努力,乃至终身从事中职体育教育事业。

二、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总体上成绩是显著的,呈向上、健康、科学的发展态势。然而也存在心态浮躁、教学守旧、素质不高等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1.心态浮躁

有的中职体育教师不安心中职体育教学,不钻研中职体育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禁不住利益的诱惑。教学无实事求是之心,教改有急功近利之意,教研存求名求利之念,甚至有的转行做些管理工作。这些心态浮躁之举,都是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忌。

2.教学守旧

有的中职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缺乏积极性,教学思想守旧。例如新课改要求中职体育课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以学生实际需求与具体要求为教学的主导性,并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教学新思想。然而,这一思想却没有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符合学生的“学”的要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意识较弱。究其根源是他们那种“省劲”“混吧”等思想占了上风,从而造成教学形式单调枯燥、过于严谨,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教学评价体系老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中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3.素质不高

有的中职体育教师,放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沾染了一些坏习气,对学生严管卡要,索取报酬,造成不良影响,有辱师德。有的中职体育教师,放松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锻炼,基本功不强,上课装腔作势,达不到教学目的。长此以往,师生关系紧张。这些都是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及途径

2013年9月20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是国家对中等专业学校合格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考核等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依据。每个中职体育教师都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专业标准》,结合学校和自身素质条件,科学拟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个人专业发展标准,开拓个人专业发展途径。

1.制定个人专业发展标准

一要努力学习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伦理学,树立师德为先的理念,争做师德标兵。二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积极参加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树立执教为民、学生为本的理念,争做先进教育工作者。三要以积极的心态参加中职体育课改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树立能力为先的理念,争做学科带头人。四要把爱专业、爱锻炼、爱学习,变成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争做中职体育专家学者。

2.开拓个人专业发展途径

(1)渠道更新。中职体育教师的培训、课改、科研都要围绕中职体育教学进行,教学时以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主渠道。中职体育教师参加的培训、课改、科研等活动,就是要促使中职体育教师教学年年更新。只有中职体育教师教学年年都有新点子、新路子、新套套,中职体育教师的教学才有劲头、有实效,中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奔头、有进步。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2

【关键词】师范特色;小学教育;教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特殊需要具备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不同类型职业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各异。小学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就应坚持师范特色,重视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专业性基本能力,也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多途径的长期培养才能完成。

一、坚定师范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规格的专业针对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在全国高校走综合发展之路的大热潮中,我们始终坚持这个专业是定性在教育的,坚持 “铸师魂,立师德,学师识,练师能,养师风”的师范教育办学原则,确定了“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把“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有志献身小学教育事业,富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工作,具备小学班级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具有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为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坚持服务对象的定向性,构建能保证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并根据师范教育内部的层次规律、师范教育的服务对象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确定小学教育专业是定格在本科层次的,因此应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学生的学识水平应该是本科层次的,具有能游刃有余地满足小学教育综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但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又是为小学儿童服务的。即专业定向是在小学,小学时期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思维水平和性格特征使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内在内容更感兴趣,儿童潜在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决定了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比其他教师有更特殊的要求。为此我们确定的课程体系包括了了以教育理论课程、学科类课程,教育技术类、艺术类课程等,保证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并突出儿童文化的学习及童心的塑造。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注重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的劳动与其他类型的劳动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教师不是使用工具去影响劳动的对象,而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的言行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在师范生培养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规范、主张的教育理念、采用的教育方法、习惯的教学语言等方面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以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避免消极不利影响。如在教学行为上应讲究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教师基本行为规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在教育理念上应突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等先进理——念,强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

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范性特点不鲜明,师范生掌握的都是一些书本化、理论化、缺乏应用性的知识,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具体问题,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校

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应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紧密联系小学教育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观察、考察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儿童的观察和分析,用教育学原理来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状态。发挥教学对学生教育能力培养所应具有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教,给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以积极启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掌握实践技巧。此外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应用上也应讲究表述的简洁、准确、幽默等。在板书方面则应讲究美观、明了等,给学生以示范。

四、构建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明确教师职业能力构成

为了使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更具规范性和实效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专门训练和考核,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把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将教师专业能力要求项目化。我们确定了作为小学教师必需的实用基本技能包括“能说会听、能写会画、能弹会唱、能编会演、能想会做、能问会导”。这“六能六会” 基本技能是搞好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们相互配合,形成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我们把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融入相关课程的实训项目、学生课外社团活动、竞赛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环节中,保障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五、开展多层次实践活动,促进师范生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迁移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不能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师范专业学生感受真实的教育教学氛围,体验职业角色,获得个体直接经验的源泉,它是师范生职业能力形成和巩固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实习课程包括了一年二期1周的专业认知实习,三年级一期3周的模拟教育实习,四年二期8周的毕业教育实习。这样完善的全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接受全方位的实践体验,真正理解“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积累来自小学教育的鲜活经验。并能近距离地接触小学生,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基础。还能有机会深入开展教育调查,从而增强对社会、教师与教育的了解;使之在教育教学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自觉地将已有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升华,并转化为教育行为。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制约因素及其调控方法,掌握教师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环节的一般操作程序及其具体要求,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师范生专业能力向教师职业能力的迁移,使之获得更具个性化、更具实践性的教师职业能力,真正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适应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蒋爱英,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构成[j],科学时代2010,(7).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3

工程管理专业是融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注定要强调“职业能力”的训练。职业能力强调的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事岗位工作所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显然,大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同其他专业一样,也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包含三方面要素:一是胜任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二是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职业素质;三是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1.职业一般能力。职业一般能力指经过后天努力能获得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理解、观察、语言表达、文字综合、判断能力等。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职业岗位上,主要体现在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与人沟通交流过程中的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观察、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2.职业专业能力。职业专业能力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特殊专业技能。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工程项目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项目管理原理、管理技术、方法和工具,参与或领导启动、计划、组织、控制和收尾过程的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拥有项目管理员乃至高级项目管理师执业资格证书等。

3.职业综合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是衡量毕业生能力高低和职业生涯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从业者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体现在从业者的跨职业、社会活动、方法、个人能力等。跨职业能力体现在从业者所具备的非专业要求的技能,如计算机的运用和外语应用能力等,这些能力有助于从业者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在从业过程中对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的解决。社会活动能力指从业者的沟通、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职业能力发展成熟与否的标志,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程度具有重要影响。方法能力指处理问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工作的计划、决策、执行能力,决定从业者的工作效率及职业发展潜力。个人能力指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就是强调“能力本位”,即以职业发展所必需的能力来确立培养目标,注重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以能力至上为准则。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要以职业需求来确定岗位的能力要求,以能力分析确定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和课程设计,通过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过程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施途径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为主线,构建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加大实践教学及实习环节的比重。具体可采取以下途径。

1.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而是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工程能力理念,通过课内外诸环节,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融合”的教学、科研、社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为此,必须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强调灵活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践锻炼,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校企联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实习基地建设,要遵循“以建筑企业为依托、以工程项目为主体”原则,坚持开放式办学,努力促使产学研有机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学校与建筑企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实习教学,聘请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要调动企业参与实习教学的积极性,稳定教学实习基地。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有机结合。

3.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仿真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组织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内容,让学生历经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包括项目前期策划、设计准备及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还应在模拟教学的时间上给予保证。

4.改革专业实习方法。以产学合作为主,加大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把专业知识融入到实习中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亲临工程建设与生产现场,直接领略先进的组织管理、设计手段和生产过程,全方位了解管理技术、生产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等情况。通过实习,使学生能全面应用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注重实践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的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通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延伸,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知识获取。设置课外学分,通过讲座、俱乐部、论坛、各种协会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与沟通能力。

6.注重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应与业界建立起广泛联系,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评估,形成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良性循环,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良好条件。

三、构建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形成实际工作能力。要使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应采取以下措施:

1.构建符合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组织专业团队教师,会同劳动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根据工程项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分析岗位工作过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技能训练项目,将相关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项目加以集成,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

2.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专业教师要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致力提高职业素养,既懂专业理论,又善于实际操作。要树立创新意识,到实习基地及相关的单位跟踪调查,挂职锻炼,适时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要培养教学把控能力,适时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引导与解答。

3.加强与咨询、监理公司的顶岗实训合作。工程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管理着许多不同结构形式、不同施工进度的工程项目,因此可根据各阶段实习的要求,选取符合教学要求的工程项目进行实习。利用工程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的协调作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工程项目间轮换实习,满足实习的全面性。工程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技术力量雄厚,能很好地承担起指导学生实习的任务,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4.充分运用仿真技术。实验、实习需要大量的设备、资金、耗材及人员的投入,使得很多实训项目受到限制,为解决此问题,可采用仿真实训。如,利用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仿真工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对项目的经费预算、物资储备、计划进度、质量监控、财务核算及成本管理等全过程模拟,增强学生对现代施工管理的认识。将学生分为业主、承包商及监理等角色,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按照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的要求对工程质量、进度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控制。

5.沙盘模拟实践教学。ERP沙盘模拟培训软件是以工程项目为背景,运用沙盘模拟工程项目从立项、建设、验收各阶段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学生扮演项目经理、财务经理、经营经理、生产经理和采购经理等角色,使学生得到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知识和技能的切身体验与实际训练,培养学生对工程项目进度安排、成本核算、资源配置、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团体策划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每年举办的“广联达杯”全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及算量比赛,可帮助学生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的认识,掌握项目管理的业务流程、岗位角色职责,对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积极推进学徒式实践教学。利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以课程为纽带,结合课程的实践内容,安排学生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及不同的部门进行学徒式实习,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由师傅深入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做中学、学中做”,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幼儿教师;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76-03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寻适合本地教育发展的方法与策略,着重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综合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能适应幼儿园岗位的要求。构建既体现职业性,又能体现师范性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目标如下。

1.明确能力培养要求,探寻适合本地发展需要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方法与策略。

2.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设置提供依据。

3.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既具有职业性同时也具有师范性的,适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供示范样板。

4.优化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内涵质量。本课题针对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从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现状探讨课程体系的重构,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针对性进行重组、整合,并与用人单位需求挂钩、与社会需求挂钩,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开设课程,使之符合就业的需要。

5.制定以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框架,引领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市场接轨,总结调整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要求,突出专业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意义

1.可优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二是职业教育要强调能力本位;三是职业教育要求企业和学校合作;四是职业教育如何做到实践和理论整合,工作过程很可能是一条路径、一个手段、一个结构;五是模块课程的灵活性对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很有参考价值。

2.可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会独立设计和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加大训练力度,可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真正掌握这一核心就业能力,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独立开展工作。

三、学生能力调研的基本情况及反映出的问题

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自2011年增设学前教育专业,2012―2014年每年招生的人数都达800多人。为了确保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及教学质量;为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我们课题组成员针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及关键能力的培养,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对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

本次调查对毕业学生发放问卷50份,共回收4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在校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共回收10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对已经工作的学生或顶岗实习的幼儿园园长发放问卷30份,共回收3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综合分析此次调查、访谈活动,我们发现同学们对我们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相对认可的,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目前的学习状况和课程安排。在我们问卷及访谈调查的过程中,同学们在课程设置及一些课程安排方面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毕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向学校提出今后应该注重专业技能及教学技能的课程开设。

2.在校学生认为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过多。

3.不少同学认为所学教材理论性强、难理解,跟不上社会需求,适用性不大。

4.有的学生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也采用多媒体教学,学校应开设课件制作的课程。

5.由于社会的需求及就业的压力,很多学生对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并不仅仅满足各种文凭、证书,但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ψ陨淼姆⒄狗较蚴敲悦5摹K以很多同学希望学校能在教师资格考证方面为他们多做些辅导,让他们更好地完成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生及幼儿园园长的问卷调查,学前教育存在课程观念重理论轻技能,课程内容以学科为本位,实用性较差,教学手段单一,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的欠缺等问题。因此,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迫在眉睫。

四、能力导向的学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得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在按专业培养人才模式下,哪些方面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应该由哪些课程进行培养?如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评价?都是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时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存在如下主要问题: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作和方法应用不熟,缺乏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协作水平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普遍没有意识到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特别是对于上述与职业密切相关的能力。因此要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这种认识。

1.确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为了使能力培养具有可操作性,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开展广泛的讨论,要从技能、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总结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

为了使教师对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认识得更加理性和清晰,为落实能力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这三种能力。

基本能力是指每种职业都需要的相同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等;而不同的则可称之为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适应某一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关键能力则包括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社会能力。由于知识、技能、经验及其他原因,很多人一生需要从事多种职业和岗位。这三种能力具有显著的层次性。基本能力处于最低端,专业能力处于中间层次,关键能力处于最高端。学生经过在校学习,要掌握这几种能力,才有可能胜任未来的幼教工作。

2.探讨能够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课程。有了需要培养的能力,就应该将这些能力培养分解到具体的课程中去,对于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教师们的认可度较高,培养这类能力的课程也容易落实,关键是要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都朝着能力培养的方向努力。

3.将能力培养的目标落实到课程的教学大纲上。课程对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就应该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表述出来,明确哪些是在本课程中应该培养、需要加强,甚至是进行评价的能力,要求落实到文本上,要成为教学大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4.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体系结构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牢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辅助者的理论,在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以平等、尊重的融洽关系相处,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是受教育的主体,增强主人翁的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设置丰富的教育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水平。应该提前并加大开设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和组织理论及管理能力等课程,同时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发展水平,体现新的教学技术的发展,并增设有关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对幼儿一日生活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沟通能力、带班能力。

6.重新整合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1)全面系统地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能力是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必备素质,是今后工作能力的支撑。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三学”即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五大”领域(健康、艺术、社会、科学、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幼儿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教学技巧,帮助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2)发挥优势,优化和突出专业技能课程。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即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素质能力,通常情况下,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说、弹、唱、跳、画、写六大技能。因为技能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训练,长时间不使用相关的技能就会出现退步的现象,不利于技能的掌握。所以,每个学期都应设置相关的技能课程,但必须对这些技能课程进行优化。同时,专业技能的训练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上,使专业技能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成立各类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定期聘请专业教师为团员讲授相关的内容和技巧,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3)加大实践课程学时,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实践出真知,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是在教室里完成的,必须真正与幼儿园接轨。我校建立的“现代幼儿教育实景教学中心”,既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也是我校的附属幼儿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从进入专业学习开始,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现代幼儿教育实景教学中心”观摩课堂,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要求,使得学生积累大量的见习经验,为学习理论以及其他技能课程做好铺垫。见习结束,开展见习研讨,把自己在幼儿园的见闻与感受与他人进行交流,了解更多幼儿园的现状及要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幼教工作的认识及幼儿的认识。通过学生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在专业认知活动中接受、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识别、判断及解决专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经过调查和研究,学生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是设置支撑课程,我们必须依据学生的能力结构,重新构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只有加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才能不断提高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才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拓展个人发展空间;才能缩短学生由“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距离,将中职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成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强的“反思型实践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

五、学前教育课程实践策略及教学建议

1.实践策略。(1)技能训练。根据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提出训练的任务,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实践过程中进行实际训练,包括艺术、体育及幼教技能。(2)教育见习和实习。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实地观摩、调研、实际考察学前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保育教育见习、实习,学前教育科研实践,为幼儿园创设环境、制作教具玩具、组织文艺表演活动等。(3)顶岗实习。根据幼儿园岗位工作要求进行现场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体验和社会体验,培养全面的职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4)社会实践。在寒暑假或双休日进行,组织艺术采购、幼教宣鳌⒆裳,进行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实践的条件。

2.教学建议。(1)核心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现场观察、观摩、讲解、模拟教学法以项目形式开展教学;采用“做中学,做中教,学做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景教学贯穿教学过程。(2)学前教育实训。按幼儿园教学工作过程,以实景教学和项目实训形式开展教学,结合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⒖嘉南祝

[1]牛志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2]侯艳清.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3]黄静.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Based on Ability Training

SHEN De-hai

(The First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in Yulin,Yulin,Guangxi 537000,China)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5

关键词: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 科研型小学教师 教育科研素质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逐渐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学院首先尝试开办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至今,本科小教专业已在全国100多所师范院校开设,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2001年至今历经十余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充分印证在一线教育中好的教师一定是个好的反思者和研究者。这样开设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高师院校就面临着新的课题,即职前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

我国的本科层次小教专业是一个源于中师的高等教育新专业,它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①。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具有“双专性”,即具有一般师范专业的本科专业的共性、教师教育专业的个性和小学教师自身的特性。而本科小教专业和专科、中师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最大不同在于,专科、中师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是“教学型”的小学教师,本科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是“研究型”教师②。因此,培养“研究型”教师是我国本科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追求。

二、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科研型小学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师范院校及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要实现小学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必须为此培养科研型小学教师。

科研型小学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能了解自身教育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及时发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有过反思、学习、团队合作,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高师院校在培养本科小教专业人才科研素质方面的规格要求表述为:师范生掌握小学教育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并能创新性地使用现代小学课程与教学开发的策略和方法,了解有关的学科新成就和发展动态,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进行小学教育科研能力和技能。教育科研能力需一定的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作为基础③。

三、本科小教专业人才职前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途径

1.从意识上重视。长久以来,高师教育存在着重学术轻师范、重学科专业培养轻教师专业培养的倾向,对于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视不够。随着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提上日程,师范教育开始重视对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本科层次小教专业在高师院校中开设,几经实践和厘定,小教专业的定性、定位越来越清晰,在小教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上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在职后生涯发展中的核心能力是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小学教师最为重要的能力。所以,必须使小教专业师范生明确认识到教育科研素质在其职业的长足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小教专业师范生牢牢树立起教育科研意识是教育科研的灵魂的重要观念。

2.从知识结构上积淀。小教专业师范生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必须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全面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小学教师要“多能”,这既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又是秉承初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定位,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自然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全面性,在知识方面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面要宽广,各个学科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兼通。未来的小学教师还具有“双专性”,一方面是学科专业知识要专,一方面是教师教育知识要专。这要求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努力学习,扎实牢固地掌握未来职业需要的主体性知识,即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牢固掌握条件性知识,即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

3.从课程上强化。基于小教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类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师范生学会开展教育科研必然要以跨学科知识为基础对教育问题的研究。通识教育课程门类要齐全,内容要丰富,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要适当,使师范生既学到广博的知识,又立足自身有针对性的弥补、丰富。

中国教育的传统历来是以学科课程组织和实施教育内容的,师范院校也不例外,顺应当前初等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加强综合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不仅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完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还要给师范生设置与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综合类课程,特别是综合类的教师教育类课程。

重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比如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德育论知识、教育管理类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要以本地区的小学教育和本地区小学生的实际为生长点。

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产物④,它转化为师范生的教育思想和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实践类课程的实施一直是高师院校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增强实践课程的实效性,通过切实开展教育见习、实习,教育调查,加强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从活动中锻炼。开展丰富的教育科研培训和讲座,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师范生进行课题研究,进行教育科研论文及成果评比,倡导教育科研导师制,让师范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中,由导师躬亲指导,师范生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行动中完成积累,学会用教育科研理论解决教育问题,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5.从评价上激励。健全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师范生行动的巨大动力。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激发师范生的内在动机,使师范生具有教育科研兴趣,树立起科研意识。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细化的科研评价制度,加强科研活动开展的监督和监管,进行周期性的评比表彰,将师范生的科研活动参与度和科研能力纳入学期、学年的评奖评优体系,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资源和条件从外部和内部激励学生从事教育科研。

注释:

①南京晓庄学院,晓庄试验: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初步探索[A].“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协作会”首届年会论文.

②四平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A].“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协作会”首届年会论文.

③申仁洪,黄甫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④[英]迪尔登.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J].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庞雪群,朱昆,庞晓晴.论新课程改革视野中教师的科研素质[J].学术论坛,2006.8.

[2]王昌善.论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谢燕.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6

(1.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74;3.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针对目前民族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学生外语基础相对薄弱、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专业发展需求等状况,探索适合专业特性、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提出引入CLIL模式,确定内容学习、语言学习、学习与研究技能等多重教学目标,给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教学模式;CLIL模式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OYS11005);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OXZX20143009)。

作者简介:杨喜敏,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存储系统及安全;唐菀(通信作者),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光/无线网络协议、软件定义网络、智能计算等,tangwan@scuec.edu.cn。

0 引 言

教育部明确提出:“对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要先行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与英语之间的密切关联,课程的双语教学一般使用英语作为第二教学语言。地域和历史等原因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英语教育落后,如何在少数民族生源占大多数的民族院校开展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面临更多的具体问题。

近年国内专业课双语教学研究主要是对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材选择、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分析与探讨,前3个方面侧重于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则对教学方法及师生合作等有更高要求。针对民族高校13个民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的学生认为最需要提高的是教学模式。但是,现有研究对教学模式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往往只重视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对专业培养的实践指导意义不足,民族院校则更缺乏先进、适合自身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是1994年欧盟白皮书正式提出的一种兼顾学科学习和外语学习,具有多重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CLIL模式将外语作为教学用语来教授非语言类课程,比起广泛采用的综合过渡式和沉浸式等教学模式,能高效地节约时间与资源。但从近几年国内文献和各省市教学研究立项情况来看,CLIL主要被用于英语教学,很少用于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更未出现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中。将CLIL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本土化,引入到国内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活动中,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外语学习、掌握学习技能等多重教学目标,是探索适合国情发展、专业特性、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的一条途径。

1 基于CLIL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5个基本要素。笔者基于多年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引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CLIL教学体系和理念,明确将专业内容、语言、学习与研究技能同时作为教学目标。由于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相关专业双语教学所选用的原版外文教材都采用英文,因此,本文中语言学习均指英语。

1.1 专业内容学习

明确教学中的专业授课内容,设定若干教学任务,并根据任务对认知和语言两方面的要求,给出其在CLIL矩阵的相应位置。例如:图1中任务A处于分区1,对语言和认知的要求均低;而任务B对语言和认知的要求均比A高,处于分区3,对认知要求属于高级范畴,语言要求仍属于低级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任务在CLIL矩阵中的分区位置,确定其在专业知识教学中采用的英语使用比例与方式。例如:对处于矩阵中分区1的任务A,只需给出相关的英语专业术语。而处于分区3的任务B,还需通过标出与内容相关的

关键词 句、调整句子难度、增加额外辅助资料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认知。

1.2 语言学习

在确定专业内容学习部分的教学方式后,需要明确相应的英语语言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的语言教学方式。同一个英语单词或者缩写词在不同专业、不同场景,甚至同一专业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中,set可以有“集合”“设置”“系列”“置1”等意思。在每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对授课内容中出现的新单词和短语进行类型划分,如:专业术语、通用专业词汇、常见词汇、短语与固定搭配。

此外,针对授课对象不同的语言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可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技巧。例如:在课程初期,学生对所学课程的专业内容和专业术语还不够了解,教师可采用较大比例的中文授课;在授课中用英文反复强调

关键词 和核心内容,强化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对于学生分组讨论或回答的问题,教师给出适当的英语表达示范和提示;课间播放学生感兴趣、发音准确清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英文短视频。

1.3 学习与研究技能

教师须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和基础的学生,传授适合个体的学习与研究技能。首先,通过调查统计明确学生所属的学习类型。目前国际上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方法主要有VAK、MI、(CA)2三种:VAK根据适应的学习方式,将人分为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动觉学习者;Ml根据人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将学习者分为动手型、语言型、逻辑型、自我型、交流型、音乐型、视觉空间型;(CA)2将学习者分为具体实现型、分析型、交流型、被动接收型。然后,从这些学习类型分类方法中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类型,并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最终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技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 教学实践与质量评价方式

采用CLIL模式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还须在教学实践和质量评价方式两个环节进行检验和完善。

2.1 教学实践

分析专业课程特点和要求,了解学生专业水平、英语语言程度和学习能力,明确专业内容、英语学习、学习技能三方面的教学预期成果、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方案后进行课堂教学。课间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模式,力求在满足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的同时,实现内容、语言、学习技能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2.2 质量评价方式

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评审指标主要关注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方面。CLIL教学模式则侧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且具有多重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管理部门需要改变目前单一的重视双语教学语言学习目标的评价方式,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导向性、要素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注重教学效果。现有高校计算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结合CLIL的先进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探讨将学科内容目标、语言目标、学习技能目标同时作为评价要素的计算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3 教学效果

在2014年大二本科课堂中,基于CLIL的教学模式开始被纳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的教学。为考查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116个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达59人)提交了问卷。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程度一般,认为自己英语程度比较差或者很糟糕的学生分别占25%和7%。如图2所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的学习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图3中列出了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学生认为其中最有效的是“用中文讲解核心内容”和“动态调整中英文比例”,而不是游戏互动、音频视频等常用的英语教学方法。这个调查数据验证了分析特定专业学生的学习类型对于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CLIL教学模式提出的专业学习、语言学习、学习与研究技能等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可行而且有效的。此外,也可以看到强制要求教学过程中的双语比例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适用,应该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综合因素来实时调整其比例。

从图4给出的问卷数据(多选)可看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双语教学引人CLIL模式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专业学习、语言学习、学习技能等多方面都有进步。由于学生在高中和大学公共英语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主要的英语语法,加上信息技术领域相关专业文献中使用的英语语法相对简单,因此,如图4中数据所示,学生在语法上的提高最少。

4 结语

CLIL教学模式应用于民族高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下一步将在其他课程双语教学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给出基于CLIL的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希望能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提供科学理论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7-10.

[2]唐菀,田斌,杨喜敏,等.民族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_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2): 67-70.

[3]曲燕,王振波,王建军.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J]高等理科教育,2014(2): 104-108.

[4]罗立彬.国内双语教学研究现状:对近五年相关文献的一个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1-4.

[5]于环赤.双语数学教学及模式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6]曹蔚,高校计算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7] Mehisto P Uncovering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M]. Oxford: Macmillan Education, 2008: 1-30.

[8]刘波.CLIL理念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2): 140-142.

[9]盛云岚.二语习得视角下的CLIL模式研究:《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来自欧洲的研究证据》评介[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2(2):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