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1
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许多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只是简单停留在单纯组织开展的层次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只是被动接受;而由于缺乏统一部署,脱离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无法获得专业学习,也起不到服务地方的作用,无法与实践单位有效融合,普遍存在应付敷衍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高校普遍未对社会实践进行经费投入,而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由于需要相关原料、器材(美术类需要颜料等,而音乐类需要乐器等)的投入,经费往往较高,许多学生也不得不放弃某些社会实践活动。
二、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效性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完成相关制度保障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充分整合各方资源
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 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系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改革
1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是面向济宁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如今,多媒体技术已深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高校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又能创新性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的人才尤为重要。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中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要。结合这一目标,分析该课程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需要解决。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课堂环境目前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一般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上机练习结合的方式。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必然限制创造性思维发挥。上机练习被作为发挥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在这一环节中又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学生在上机课上主要完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单一型任务,实验目的以验证为主,缺少从整体上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缺乏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软件独立完成复杂作品的锻炼。第二课堂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应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的传授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是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自身也非常希望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参与比赛和社会实践,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目前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比赛和实践支持还远不能满足众多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缺少必要的艺术理论教育许多多媒体技术如三维动画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都涉及与艺术设计有关的内容,社会对多媒体作品艺术性方面的要求普遍提高。多媒体技术集技术、艺术与创意于一体,其中技术为本,艺术为魂,创意为根,三者有效的结合才构成一个合格的多媒体技术人才[1]。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没有适当的机会接受专业的艺术素质教育、创意方法教育,导致制作的作品缺乏美感和创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限制了有关实践活动的开展。认为自己缺乏艺术素养,做不出好的作品,成为影响许多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课程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原因。
2课程改革原则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加强应用能力、艺术素养、组织策划能力的培养。抓住重点,把握热点,激发学生兴趣点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首先了解学生对哪方面的知识感兴趣,容易接受哪种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想通过该课程达到什么目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学生对图像和动画方面的多媒体应用技术感兴趣,可以适当增加这部分课时,扩展有关知识;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希望课堂上能多讲一些实用、有意思的案例,教师可以将有关的知识点融入效果生动的案例中讲解;在学习目的上,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学习一些实用技能,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利于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因此,课程的侧重点应放在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并鼓励学生多参加有关技能比赛和社会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应用为主的课程,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多媒体硬件、多媒体软件应用三部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前期基础课程中已对前两部分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多媒体软件的具体应用则接触较少,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在课程安排上,教师要在注重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突出应用能力锻炼,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好的多媒体设计作品除了具有科学性、技术性,还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性、艺术性。尤其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逐渐深入,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多媒体作品的设计者,既要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多媒体产品的功能,还要以创新的方式表现出一定的艺术美感,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增强其推向市场后的竞争力。在这种现状下,高校非常有必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计算机科学知识与艺术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组织策划能力,适应岗位需求一个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不是单一的计算机操作,而是一个系统、规范的应用系统设计[2],有规范的流程,它包括了前期的需求分析、设计策划,中期的素材搜集、详细制作,后期的集成调试等一系列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仅要针对中期制作的部分,同时要关注其他流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计划地去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而且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其把握全局、组织策划的能力,更适应社会中工作岗位的需要。
3课程改革方法
提升创新实践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第二课堂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改革教学方式——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根据具体的课程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解事先准备的案例,而是结合知识点,设立体验情境,向学生介绍作品的目标用户、功能、用途等具体情境,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设计建议和用到的技术要领,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完善设计,制订出最终设计方案,然后由教师讲解具体的制作方法、步骤以及涉及的一些艺术理论知识,将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最终完成作品。也就是说情境体验式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设计课堂内容,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体验的情境中完成课程任务。这种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对不同观点、不同技术手段,教师以欣赏姿态进行启发性的引导,最好请学生自己实践探索[3]。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去进行基本操作,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设计作品,强化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互动交流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开设互动交流形式的作品欣赏课,适当增加一些与多媒体技术联系紧密的相关学科内容,如艺术理论、摄影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些获奖的摄影、设计作品,与学生一起分析获奖原因、作品特色、制作方法、设计风格和趋势等,这样既能拓展创作思路,又能提升艺术素养。互动形式的交流与探究是激发潜能、迸发新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课程形式和内容改革的重点。改革实验教学——以创作型实验为主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将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上机课改变为以创作型为主。作品创作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知识点后,给学生布置好实验课程要完成的项目任务,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去主动获取设计素材和一些技术知识。学生在实验课上利用所学知识点,按要求进行原创作品设计。教师利用上机课随时检查作品设计制作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出修改建议,进行技术、艺术方面的指导,辅助学生完成作品创作。作品完成后集中进行作品点评,先由学生进行讲解和答辩,然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交流经验,教师则根据学生作品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情况给出一些启发性的建议,由学生完善作品后提交实验结果。改革考核方式——以作品创作为主考核方式以学生作品创作为主,教师给出作品创作的主题、设计要求、技术要求、提交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具体题目、制订设计方案、收集整理素材、编辑制作作品等。作品创作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每一课程阶段的作品创作,二是期末综合作品创作。每一课程阶段的作品主要针对某一项多媒体技术,期末作品创作则对学生要求较高,既要进行方案设计,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技术,完成作品创作,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重较大。成绩评定标准主要是作品的整体创意设计、各项技术运用效果、整体艺术效果及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即创新性、技术性、艺术性、综合性四个方面。拓展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是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4]。目前学科竞赛种类、级别繁多,教师搜集相关信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参加,对于基础类竞赛项目,团队成员尽可能兼顾高、低不同年级学生;对于综合类、创新类竞赛项目,尽可能吸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年纪的学生。教师要充分与学生沟通,加强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激情,贡献自己的思想,了解他人的学习方式[5]。学生通过参与竞赛的整个过程,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能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整体策划能力、应变和沟通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环境,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社团,并以此为平台应用专业知识组织、策划校园数字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主动研究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新情况,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了解社会对创新实践能力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望秀,谭敏生,汪凤麟.地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3(4):89-91.
[2]龚沛曾,李湘梅.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2-255.
[3]陈婕.《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59-160.
[4]金翠云,汪晓男,李大字.多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106-107.
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3
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高校艺术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高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都需要根据社会所需和学生自身因素作出相应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培养高校艺术类复合型人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改变象牙塔式的唯书本性教学,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市场信息敏感度。[3]学生在专业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后,到合作企业中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同时,学校制订相关标准对其进行考核。学生在专家的指导下,实践内容将更具有前沿性和针对性。在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践将更具有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性。学生必须至少完成一次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组织的艺术类实践活动,包括演出、创作、组织、排练等,并以影像、书面等形式佐证,同时要有校方指导教师和企业方指导教师的共同考核。当然,合作企业也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正规注册;2.有一定实力与规模,最好是龙头企业;3.有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系统的工作流程;4.专业对口或相关。
二、实施方案
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个路径来提升他们的人生观、艺术观、创新观,使其艺术素养更具有前沿性、专业性、实践性,让高校艺术人才更具市场竞争力,更好地融入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有利环境中。第一,学生要用大部分时间扎实、系统地完成专业课、必修课等专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夯实专业发展基础。第二,专业基础夯实后,开展社会实践。初期由教师为学生进行实践对接,并带领学生走访多家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观摩、调研和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向、企业对艺术类人才的要求、专业知识与产品的转换和推广等信息。第三,初步实践后,让学生完成分析报告并进行内部讨论,再由教师对艺术书籍、艺术演出、艺术作品、艺术产业及案例进行剖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共同认知的过程。这些举措有利于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市场信息敏感度,为就业指明方向。全程由一位或多位专业教师指导实践,此阶段学习偏重实践式教学。第四,学生根据专业水平或个人特长及意愿分为若干组,到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工作岗位上亲身实践,由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带领参与实际工作。全程由一位或多位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工作实践进行辅助和指导。学校和实践单位定期进行考查,根据考核员工的标准对学生的工作表现或完成的某一项目进行评定;成绩占实践课程总分的60%,由企业与教师共同商定。学生在企业实践期内所创造的价值和成果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约定、协商分配。第五,学生带着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回到学校,进行讨论、调整、改进、学习、解决,最后争取以优秀的成果完成学业。毕业作品的考核需要校企双方专家、教师共同参与完成。
三、结论
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4
第一,在对舞蹈专业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工作单位进行走访的过程中发现,(除部分学生放弃从事专业工作外)很多文化事业单位反映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其舞蹈专业水平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水平间存有较大的差距。第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严重缺乏舞蹈创编能力。第三,学生自身的社会经验较为薄弱,其欠缺胜任工作的能力。学生与工作的磨合期较长,不利于用人单位各项活动有序、高效的开展。
二、实现高校舞蹈教学与文化市场相结合的具体举措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舞蹈学习兴趣
良好的思想认知是支配行为正确行使的前提。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准的优良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因此,在开展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舞蹈学习动机,使其认识到舞蹈学习对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沟通、互动、影响、感化皆可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良好学习动机的方法举措。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开展着,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皆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成为其争先效仿的楷模、标杆。教师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教育者,二是益友。舞蹈学习需头脑并用,灵巧的肢体动作和较高的悟性是学好舞蹈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舞蹈学习浸透着舞者的心酸和疲惫,汗水与泪水、勤奋与坚持的交织演绎出了一支支惊艳绝伦、感人心扉的舞蹈作品。因此,在开展舞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情感大量的倾注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来,情感浸入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消除学生舞蹈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舞蹈学习兴致,增强其意志力。良好的心态和状态为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树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能力、想象力、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可采用提点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辅助学生舞蹈创编的实现。要想提高学生舞蹈技能水平和综合舞蹈素养,教师应首先提升自己。在课下,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学习或外出进修的方式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丰富专业知识的存储,提高自我的教学修养,为舞蹈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为优质舞蹈人才的培育做好充足的准备。
(2)把握舞蹈市场的需求方向,针对性的增设舞蹈教学内容
新素质教育提出,高校的人才培养需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是培养社会性人才的地方,毕业生社会就业率指数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一个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的指标。因此,在开展舞蹈教学活动前,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下市场对舞蹈人才的需求方向,继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舞蹈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出综合型、高质量、可用性强的专业舞蹈人才,同时为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做下良好的铺垫。工作者可采用走访、社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技能、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此外,教育工作者需对行业的社会发展前景及当前本行业的社会竞争力有充分的认识。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与之相对应、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调整设置新的教学内容,安排新的课堂教学流程等。现阶段,我国众多高校的舞蹈院系开设了舞台剧创编、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等特色专业,以此来顺应人才的多方面发展,满足当下舞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舞台剧创编是高校舞蹈院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专业课程。舞蹈创编是舞蹈艺术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其赋予了舞蹈艺术年轻、蓬勃的生命力。真正的舞蹈艺术是不容效仿和抄袭的,创作者用灵动的肢体语言、独特的演绎方式传达出心有的情愫。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舞者,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是十足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学生实现舞蹈创编的基础和前提。在高校舞蹈的创编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普及创编的特性和意义。舞蹈创编实质上是舞者运用新思想支配肢体演绎出别具一格的舞蹈作品的一个过程。舞蹈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而文化创作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舞蹈创编建立在尊重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不断追求是学生实现舞蹈创作的根本所在。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追求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敷衍、迎合、按部就班皆不可取。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辅助学生努力挖掘民族舞蹈的精髓,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内涵和寓意有深刻的透析,知晓其通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民族性所在。学生在进行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将民族元素很好的融合进去,结合自身的情感领悟,对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进行精心的编排,灵活的运用舞蹈技巧,赋予舞蹈艺术独有的艺术魅力。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把握住民族文化才能更好的走向世界;在人才济济的社会大家庭中,只有彰显个性、演绎特色才能在舞蹈市场中站稳脚跟,得以发展;在思想文化错综交杂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勇于突破、敢于挑战自我的舞者才能在社会激荡的洪流中高歌向前。
(3)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舞蹈素养
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5
【关键词】社会项目;实践活动;创造
“社会项目融入课堂教学”是我们艺术设计系实践教学的一个特色,即结合一些企事业单位、机构组织和各级各类大赛的设计课题或项目进行教学,使教与学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学生所设计的课题和项目作品更具实效性和实际意义。几年来,该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价值
1、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一切教育活动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
开创适宜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是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关键。例如,我校艺术设计专业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室教学结合、专业基础教学和项目教学结合,充分实行假期课堂,实现设计艺术教育与社会的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几年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寻找设计部门进行实习。参加各级各类设计活动和大赛,并获近200个奖项。另外,我们赞成高年级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设计的课题直接来自企业,这既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又有助于企业训练、选拔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事实证明,实践活动正是基于教育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倡导包括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在内的一种学习方式。
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
与环境和教育相比,人是能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实践活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地位,并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应当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学生的活动是否具有自主性是判断实践活动教育价值的关键。
在艺术设计课中把社会项目融进课堂,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完成教师安排教学内容为其要完成的项目服务。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学习、领悟、实践过程得到了提高。在完成一个项目任务后而获得的成功愉悦和满足感,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
3、实践是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所有书本知识都是从实践发展来的,书本知识只是“流”,而不是“源”。 派纳总结说:“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课程不只是我们劳作的场所,也是我们劳作的成果,在转变我们的同时也转变自身。”由此可见,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4、实践是认知的基础。
在人类认识史上,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生成意义”。尽管学校教育中以间接知识为主,然而学生生活的基本方式仍然是实践。学生从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有很多是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得来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学生所学到的就是僵死的知识,将来不但不会有创新,而且会成为纯粹的书呆子。让学生参与到社会项目中,把所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不单是让他们懂得做这件事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做这些事情,也就是如何去践行。
(二)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与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递进、整合的几个层次:
1、课程实践教学。
以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体,围绕相应课程中的知识吸收、技法训练、思维引导等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譬如,我系本着教学“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方向的”CI设计”教师带领学生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将社会实际项目带入课堂,设计了 “好思家”CI企业形象设计、“鼎力仿古青铜器制品厂”产品造型设计、“珠光太阳能制品有限公司” CI企业形象设计等。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将课程转变为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步的过程,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好评。
2、创作实践教学。
不拘泥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创作为核心,在实践性情境中培养设计意识,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3、项目实践教学。
拓展教学空间,通过虚拟的或实际的项目,全面培养、锻炼学生从实际调研、目标规划、创意设计、创作制作到营销及管理分析等整个流程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其整体素养。我系不断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并产生了一系列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如08届艺术设计系学生赵晓克在2007年参加国家发改委举办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广告大赛中,设计作品《节约也时尚》获得单项“最佳创意奖”,该学生设计作品被国家发改委印制为宣传海报在全国张贴;09届艺术设计系学生王耀兴在2008年团中央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08届艺术设计系学生宋浩雨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设计作品《共享》获三等奖,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颁奖仪式。
4、行业实践教学。
进一步深入实际,在现实的行业运作中直接锻炼并检验职业素养、从业能力。据此,艺术设计系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将学习、研究、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艺术设计系针对本科教学实习不同类型的需要,在学院支持下建立了相应的校外实习基地共12个。各实习基地场所充裕、设施齐全先进,各专业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合作深入,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针对每个校外实习基地,各专业均规定了明确的实习目的和具体的实习项目,并配有稳定的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至今已经有两届毕业生近250人进入实习基地实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
5、社会实践教学。
把社会项目引入课堂,学生会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通过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在参与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主体去体察社会的真实面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去理解现实,寻找、研究现实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自己的双眼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感性的实践中去证实理性的认识。
(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教师的要求
1、项目活动是一个反复尝试的过程。
学生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要靠自己去获得,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为进行反复的尝试。学生实践活动不仅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犯错误,而且必定要走弯路,必定要犯错误,学生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成功。所以,学生在结果与收获不一致时,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总结收获。活动的目的是学生各方面的锻炼,结果固然重要,但主要收获是学生在态度、能力、知识方面的提高与发展。教师在总结时一定要突出这种思想。
2、学生项目活动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改变了传统课堂四十五分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包括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都不要设置框框,同时要对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由“授”转为“导”,由“执行”转为“督导”,由“打分”转为“评点”。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自由的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创造。
3、项目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要在项目的运行阶段突然中止对项目的进行,让学生经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全部过程,也只有这样,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转换才能真正成为可能。例如在上“标志设计”这门课程时,我们先要给学生介绍标志产生的起源、发展与现状。让学生参与给企业设计标志时,要让学生对企业的背景、发展等等要有所了解。这样让学生清楚其由来,掌握发现问题的金钥匙,从而激发他们发现和创造的欲望。
综上所述,社会项目融入课堂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在应用中学习,在实践需要时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可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帮助程度比较差的学生,有利于进行“因材施教”。项目教学法可以让不同的课程在教学中反映出来,是“跨学科的课程”。它事实上是相关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很值得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进行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佚名.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认识[EB/OL].教案吧教育资源网,2009,11.
[2] 潘鲁生.浅谈高等设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N]. 光明日报, 2009,5.
作者简介:刘丹(1976.11-),女,汉族,安徽蚌埠,硕士,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6
关键词:艺术设计;社会实践教学;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52-01
一、设计类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社会实践过程是专业素养和社会适应力的双重培养。首先提升学生综合应用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力;其次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鉴赏和分析各种设计行为,产生有创意的设计概念和灵感,并将设计思路付诸实践;另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里,艺术设计的材料、技法、风格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最后,还应注重学生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包括文字、口头和视觉形象的表达,训练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对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职业生涯具有重大影响。设计离不开与人的交流,唯有清晰的表达设计的构想和意图,才能获得认同,让别人接受设计创意。
二、设计类学生个体创造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社会实践过程是通过综合教育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富有个性的才华得到发挥,充分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艺术构想和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价值。培养创造力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艺术设计教育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感染的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国外设计教育界同行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英国文化委员会从1999年开始,启动了一个投入资金7000万英镑的项目——“创造与合作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综合艺术教育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提高。
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富有个性的才华得到发挥,充分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艺术构想和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价值。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也许比什么都更重要。
三、设计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目标
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集体配合、共同协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合作态度、协调能力能够获得感性的体验和有效的训练。实践学习的过程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过程。就艺术设计教育来说,是感悟、想象、获得灵感的过程,也是思考、发现、合作的过程。
很多艺术形式都要求参与者的集体配合、共同协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艺术设计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态度、协调能力能够获得感性的体验和有效的训练。艺术教育更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结论。英国文化委员会“创造与合作工程”项目的主持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过程,就艺术教育来说,是感悟、想象、获得灵感的过程,也是思考、发现、合作的过程。
四、设计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强化的培养目标
是否能具有独立执行设计业务的能力作为设计院校毕业生是否合格的评判标准。目前,大多数设计院校的设计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绝大部分院系(专业)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学生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如设计分析、材料及预算、工艺流程、现场施工、分色出片、印刷流程等知之甚少。
作为社会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手段,从一些艺术设计教育相对较发达的国外高校看,他们在教育都努力争取社会、企业、慈善机构等的支持。学校设计教育的发展与企业有密切关系,企业资助设计,资助设计竞赛和展览,提供设计机会给设计师或学生,促进了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争取社会、企业、政府等的支持,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期达到提升设计教育质量的目标。
在新的形势下,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根据新的目标建立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艺术设计领域中不论是视觉艺术、环境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学生在工厂车间进行实践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的同时,也是提升技艺,训练意志力、提高动手能力的最好途径。从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中了解社会的需求,构建高校的课程体系才是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
项目编号:ACJYYB201178;项目编号:20100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