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消费文化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消费文化的理解范文1
摘 要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告作为一种促销手段是越来越显著。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而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载体。广告语言往往代表着民族特征,满足消费者感知度、及广告认知对消费者潜在引致消费。对英语广告语言的行为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英语语言在广告中的作用。
关键词 广告语言 民族特征 消费者感知度 广告认知
法国文化史家H•A•丹纳认为,文化发展在于三大要素,即民族、环境、和时代。作为文化大家庭中十分重要的现代成员――广告,它的发生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这些要素。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 广告的撰写人应对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了如指掌,从广告认知角度可以看出广告差异性(新颖性)、对消费者潜在引致消费的作用。
一、广告语言中体现的民族特征
1.西方民族特征:个性、自我、成功、自由等观念经常被提及和强调,绝大多数西方人都有种对自己身份和个性特征的认同的强烈需要,同样也体现在英语广告语言中。学术界似乎达成了共识:美国民族性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个人自由主要体现在个人尊严、个性自由与独立、个人满足与享受。
(1)个人尊严:One of the greatest pleasures in life is simply to be treated as an individual.(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就是受人尊重)。广告直接诉诸于“个人”(Individual)是因为美国人自尊观念浓烈,人人希望有说话的机会并被人采纳;人人都希望成为“上等人”(Top Dog),而不是“隐形人”(Invisible Man)。
(2)个性自由与独立,When you want the freedom of a cellular phone,you need the quality of a Motorola. 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这则广告是以认可消费者的“自由”为诱饵,引起消费者共鸣后再直言不讳地推销自己的产品,真可谓水到渠成。
(3)个人满足与享受,BE YOUNG,HAVE FUN,DRINK PEPSI.(永驻,寻找乐趣,喝百事可乐。)美国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拼命工作,尽情玩耍。”美国人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把工作时间和娱乐时间分开。在他们看来,工作固然重要,但娱乐是放松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好方式。
2.中国文化和中文广告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和自然的一个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这种文化对广告语言的影响可以从以下的广告实例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二、英语广告语言中映射的消费者的感知度
广告语言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和满足消费者的迎合心理期待。总的来说,英语广告语言从物质需求心理、追求个性心理及精神需求来促使消费者对该产品进行消费。
(1)物质需求心理:各类广告都是一种促销的手段,极力宣传产品或服务于消费者并给其带来的物质满足,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而人们物质需求的心理得到满足。We offer an airline that is second to none,for comfort and service.(南韩航空公司广告)。
(2)追求个性心理:Only the truly exceptional can afford to be truly modest.这是一则手表的广告,它告诉消费者佩戴该品牌的手表才会让消费者真正的与众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的心理。
(3)精神需求心理:广告语言体现的读者精神需求非常的多样化。如:Let us make things better.(菲利浦电器广告)。如:dvertising slogan:olvo. For life这是沃尔沃汽车的广告语:关爱生命、享受生活。
三、广告认知对消费者潜在引致消费
在广告形式走向完善的阶段,当然广告是存在差异性,广告对性能相似的产品进行推销或是运用新颖的英语广告语言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从而对消费者潜在引致消费。如“I chocolate you” 相信大家对“爱巧克力呦”这句经典广告词不陌生吧!有人认为,巧克力是女孩送给男孩的情人节礼物,传达的是浓浓爱意,因此用chocolate来代指LG手机,表示手机可以像chocolate一样来传达使用者的情感言语,漂流幻境的爱情。因此,I chocolate you!指的I love you!这就是LG的新颖所在,然而大多数手机广告都在强调其性能,结果大致相同。因此,广告的认知对消费者潜在引致消费。
四、总结
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传媒的快速影响,英语广告语言行为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广告撰写人也在广告中尽力赞美、宣称产品或服务质量一流。简而言之,广告语言是广告获得成功的关键。英语广告语言的行为研究代表着广告撰写人对一个民族特征的理解,对消费者感知度的洞悉,对广告认知的精准把握。对英语广告语言的行为的研究将会进一步促进对广告的理解。
参考文献:
对消费文化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文化差异;消费;空间杜宾模型
0引言
消费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核心影响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始终发挥重要作用。消费除了受到诸多市场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差异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文化作为一个包含民族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风俗习惯、、教育水平等要素的集合,与居民消费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也使得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消费选择。厘清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特别是探求文化差异在空间层面的影响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居民消费、调整消费结构乃至于更有针对性的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1]、利率水平[2]、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结构[3],政府公共服务[4]等方面。而关于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如黄静(2014)[5]和张晶(2013)[6]等认为文化是影响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意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王梦蝶、吴东来(2013)[7]认为不同文化维度下的消费者行为受文化营销的影响程度不同。汪秀英(2010)[8]的研究表明在体验经济的运行中,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对消费者的体验行为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石华灵(2016)[9]提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不纯粹是一次经济交易,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交往和互动。以上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从文化差异对消费者的评判标准和购买意愿方面进行论述,但是将文化差异从类别上进行细化,研究其对消费影响的文献较少,尚未有结合我国现实进行实证方面的验证特别是结合文化的跨区域空间特征进行的相关研究。本文在结合我国文化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将文化差异从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三个角度加以分类和量化,利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29省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为有针对性的进行全国性文化政策制定以及跨地区消费行为引导提供决策依据。
1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1.1指标选取与数据描述
本文主要探求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变量的选取如下:
1.1.1被解释变量
居民人均消费水平(CONSUME),通过地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来衡量不同地区消费状况的差异。由于现有统计年鉴对于居民消费数据是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类统计,为了更为客观地反映地区整体居民消费水平,本文对宏观统计数据进行了以地区居民为单位的平均化处理,具体公式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城市人均消费水平*城市常住人口+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农村常住人口)/(城市常住人口+农村常住人口)。
1.1.2解释变量
对于核心解释变量文化差异变量选取,本文从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三个方面加以设置,通过这三类文化变量的选取,基本可以涵盖我国居民现有的文化差异。(1)人文文化(HUMANITY)。广义的人文文化是指以居民个体为基本单元的,涉及个人基本文化修养、受教育程度、年龄、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有文化信息。居民的人文文化程度,是其行为的主导因素,不仅会影响劳动就业收入的水平,也会影响其日常生活主要的消费行为的水平。而居民人文文化水平主要源于其受教育程度,一个地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越高,该地区的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较高,从而消费水平会更高。除了受教育程度,为了兼顾人文文化的其他方面,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自身的非受教育所体现的人文文化水平也会相应增加,本文通过人口年龄比重衡量这部分非受教育所体现的人文文化,基于此构建包含受教育程度和人口年龄分布的人文文化综合指数,其权重各取50%。人文文化指数=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5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2)城乡文化(TOWNSHIP)。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区居民中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不断变化,而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长期的历史文化传承。故对于城乡文化的指标设置采用城镇化水平指标,即城镇年末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城乡文化水平。(3)行政管理文化(ADMINISTRATION)。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特征和行为模式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有制度上的安排、有地区特有历史文化演变的特征也有官员自身行政管理倾向,其对居民消费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一个地区在公共产品供给上,更倾向于提供促进居民消费的相关服务,如社会保障服务,则居民用于自身消费的意愿可能更强烈。本文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政府行政管理差异总结为行政管理文化,指标使用变量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来衡量。
1.1.3控制变量
除了上述不同类别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外,居民收入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因素也与消费相联系,本文将其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实证模型。地区开放程度(OPEN),采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当年GDP比重来衡量地区开放程度。居民收入水平(INCOME),采用地方人均居民收入水平并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1.2数据来源
基于文化差异与消费水平的区域性考虑,选取了全国29个省市进行实证分析,其中由于数据缺失和社会制度体系不同,没有包括和港澳台地区,将重庆合并进四川省;基于数据可得性和数据的统一性,选取2007—2015年数据。文化差异、对外开放程度和财政社保支出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区域间物价水平不同,涉及的地区人均GDP、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指标均采用地区当年消费物价指数剔除通胀因素。计算软件为STATA13.0。
2指标变量的探索性
空间数据分析文化具有区域性和传播性。对于文化相关变量的计量,在考虑传统计量经济学关注的时间维度联系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其空间维度的特征。若变量存在空间相关性,传统计量方法的估计是有偏差甚至是无效的。本文采用空间计量前置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预先考察实证数据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若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则需要采用针对空间变量的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估计。本文使用对空间相关性检验使用较为广泛的莫兰指数进行验证。
3实证分析
3.1模型的识别与诊断
空间计量实证模型,是为克服实证变量存在的空间相关性从传统经济理论发展而来的实证计量模型,先后发展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等模型,但是早期的空间计量模型多数只考虑了被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忽视了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处理,伴随着空间计量方法的不断扩展,本文采用其扩展模型面板空间杜宾模型(SDPM)进行回归估计,重点考察以文化差异为核心的诸多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与居民消费的联系,分析不同类别文化差异对消费水平可能具有的空间效应。模型(1)至模型(4)为添加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后的空间滞后项的实证模型。
3.2实证结果
通过实证测算,所得包含各类文化差异空间滞后项的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结果见表3所示。
3.3实证结论分析
3.3.1模型整体性结果
从模型HAUSMAN检验和固定效应检验值来看,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采用固定效应形式更为有效,且模型整体似然比值较高。在分别添加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空间滞后项的空间杜宾面板模型(1)至模型(4)的结果来看,各模型整体显著性一致,特别是同时存在三类空间滞后项的模型(4)模型各变量的解释力均显著提高,基于此,后文中分类变量解释主要基于模型(4)的实证结论进行。
3.3.2本地文化差异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
由模型(1)至模型(4)的地区文化差异对本地区消费影响的结果来看,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在省级层面对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通过模型(4)可知,本地区人文文化对居民消费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作用,可以理解为伴随着地区人文文化的提高,有利于居民进一步提升其消费水平;而城乡文化无论是分模型(2)还是综合模型(4)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负向作用,此结论与传统观点不一致,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城市常住人口的增多为主要体现的城镇文化的提升,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不升反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导致城市居民不敢过度消费,相反农村居民由于不存在诸如购房、子女教育等成本压力,反而消费增长倾向更高。地区行政管理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
3.3.3跨区域文化差异对消费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分别对模型(1)至模型(4)的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的空间滞后项W*dep.var的估计可知,与地区内文化差异变量的显著性相似,城乡文化和人文文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特别是在综合考虑多种文化差异空间效应的模型(4)中,城乡文化差异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伴随着周边地区城乡文化每提升1单位,会促进本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增加0.12单位。与地区内文化差异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方向相反,周边地区的人文文化和城乡文化对地区内的消费水平的影响与地区内人文文化和城乡文化的影响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体现为跨区域文化差异对消费的影响呈反向溢出效应。
3.3.4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
从模型控制变量来看,无论是单独添加空间滞后变量还是同时存在三类空间滞后变量,居民消费水平与其收入水平均存在1%水平的显著相关性,即传统经济理论一致,收入水平是其消费水平的核心影响要素,居民收入每增加1单位,消费者倾向于增加自身消费水平0.319单位。
4政策启示
(1)进行文化的跨区域交流与融合鉴于各类文化差异所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故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应仅局限性在本地区内部,而应该积极促进跨区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跨区域文化政策的组织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大范围的地区联动实现居民文化的整体提升,以促进消费的持续增长。
(2)提升居民人文文化水平鉴于人文文化对居民消费的积极促进作用,应进一步加大以提升居民基本人文素养的相关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做好基础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同时,采取多种手段针对性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如通过促进文化类产品的市场培育,增加消费者提升人文素养的渠道,加强消费者提升文化素养相关服务的消费服务和管理。
(3)结合城镇化做好消费升级与保障工作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所产生的居民城乡文化差异短期来看并没有有效的促进消费增长,相反,还带来了空间上的消费外溢效应。这一状况虽不能否定城镇化所产生的有益作用,但宏观管理部门也应进行针对性调整,特别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地区经济对居民消费的依赖更为强烈,对于城乡文化差异所显示出的负向作用,应针对性做好促进居民消费的升级和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降低城镇居民消费成本和远期顾虑,令城镇居民有能力消费、有保障消费,在实现我国城镇化规划的同时,发挥居民消费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俊秋,何辛锐.内蒙古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9,(22).
[2]赵鑫铖,李娅.经济动态效率与我国最有消费率:1992—2013[J].云南财大学报,2016,(5).
[3]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2).
[4]封福育.社会保障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5).
[5]黄静,王诚,熊小明,林青蓝.人际冲突中文化信念对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4,(7).
[6]张晶,RamuGovindasamy,张利庠.“文化适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12).
[7]王梦蝶,吴东来,吴炎玲,赵娜.基于文化差异的文化营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1).
[8]汪秀英.区域亚文化对消费者体验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消费者体验行为的对比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对消费文化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 消费潜力;消费需求;消费能力;卷烟消费市场
在西方现代消费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是1936年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1939年杜森贝利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1954年莫利迪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1957年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等。我国学者对消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从探讨生产的目的是消费开始,研讨了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转轨经济中的消费问题,近年来又对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些研究,多是以上述理论为依据和基础而进行的新探索和实证研究。[1]本文先后选取了15篇文献,探讨了对消费潜力、消费需求、消费能力的基本理解,并深入探讨了当前对消费潜力进行研究的主要范畴,进一步以卷烟消费市场为例,探讨了当前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进行研究的现状。
一、对消费潜力、需求及能力的基本理解
消费潜力可通俗的理解为:人们究竟需要多少?需要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即从潜在的需要和现有的需求之间的差距来研究消费潜力的大小。“需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需要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提出的一种愿望或意愿。而《科林斯经济学辞典》对“需求”的解释是:由购买货币支撑的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需要或愿望。由此可见,需要强调“要”,是行为学意义的名词,而需求强调“求”,是经济学意义的名词。一般地,只有当需要转化为市场需求之后才产生消费,即消费与需求发生直接关联,而消费潜力与需要发生直接关联。消费潜力的开发也就是将需要转化为需求的过程,消费需求与货币收入有关,没有收入决不会有需求,但不是所有的收入都能转化为需求,还必须要有消费意愿。按照边际消费学说,低收入群体的需要已经全部转化为需求,中高收入群体的需要有一部分没有转化为需求[2]。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呈不断减弱态势。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过低并长期呈下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居民消费持续走低造成的,据此可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偏低。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既定时期内只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而且收入水平上升或下降,只是构成了需求增加或减少的上限,其对需求总量的实际影响,则是由消费倾向决定的。因此,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是衡量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中,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其消费能力的强弱,而对消费需求进行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则是消费倾向。所谓消费倾向,即居民收入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西方经济学认为,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收入者具有较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低收入者平均消费倾向也较低。而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会出现一个居民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3]
二、当前对消费潜力进行研究的主要范畴
归纳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学者对消费潜力进行研究的主要范畴大致包括三类。一从宏观层面分析预测居民消费潜力,特别是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进行分析;二从微观层面对消费潜力进行论述;三从应用层面实证测度与评价消费潜力。预测我国消费潜力是当前研究消费问题的焦点之一,许多研究都是基于当前消费现状的统计数据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分析预测。余芳东(2010)收集了近20年12个国家和地区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研究了我国居民消费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研究了限制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提出了扩大居民消费的基本途径。[4]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既包括扩大城市消费需求,也包括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近年来研究农村消费潜力的文献比较多,刘乐山等(2010)归纳了部分学者对农村消费需求潜力的基本估计,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向现实消费需求转化的主要障碍及相应对策。[5]
从微观层面对消费潜力进行论述属于较为创新的研究范畴。黄娟(2011)从人性需要的微观视觉来研究消费需求的满足,提出人性需要内涵本身决定着消费潜力的大小。[6]进而从人性需要的内涵与本质来研究消费潜力。此外,对消费潜力进行实证测度与评价已逐渐成为主要研究范畴之一。常用的对指标体系进行测度与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定量分析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而常用于对消费潜力进行评价的方法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例如,郑直(2007)对中国城市寿险消费潜力评价,选取了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GDP,人口自然增长率等9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80个主要城市寿险消费潜力进行了科学评价。[7]由亚男等(2010)对新疆旅游产品市场需求潜力评价,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方法,采用相关分析和交叉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新疆旅游产品市场需求潜力进行了评价。[8]
三、当前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尤其是定量研究的文献较为少见。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分析影响卷烟消费的因素着手,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卷烟消费市场进行需求预测,也有少部分学者从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入手,尝试运用较为先进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进行研究,但研究成果均略显粗浅。
对卷烟消费市场进行需求预测研究的文献大致有:白远良等(2007)对比分析了我国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卷烟消费的关联性,通过修正对数-线性需求模型,构建了我国卷烟需求的基础模型,继而运用1997~2002年我国烟草行业和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对我国卷烟需求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卷烟需求增长的潜力市场在中西部和农村,当前卷烟需求增长是市场经济作用的客观结果。[9-10]周冀衡等(2009)在对我国2001~2006年间烟草税收、价格和消费需求变化趋势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我国烟草消费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上世纪我国出现的两次人口出生高峰当前正处于吸烟高发年龄段,人口高峰所形成的叠加效应是造成当前烟草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也是影响我国烟草消费需求变化的重要因素。[11]汤柱国(2010)采用我国30个省、市卷烟销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截面数据,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吸烟危害性教育、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卷烟平均消费倾向和卷烟价格对卷烟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卷烟需求与消费者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卷烟平均消费倾向和卷烟价格对卷烟需求有显著影响。[12]
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进行研究的文献大致有:李阳等(2009)基于行为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相关理论,运用四方参与模型,分析入世前后烟草品牌集中战略对卷烟消费影响,认为对卷烟市场真正起决定影响力的因素是卷烟消费者,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实施烟草品牌集中战略,未来对卷烟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偏好的分析将会直接影响到品牌集中政策实施的效果。[13]刘向峰等(2010)从把握卷烟消费市场真实需求出发,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在选定区域内通过多种数据采集方式获取消费者的基本特征、购烟习惯等各种消费者数据,建立消费者数据库系统。继而获取顾客轮廓描述、偏差分析以及消费趋势分析等数据,分析和研究市场发展趋势以及预测消费行为。[14]何建龙等(2010)采用在全国八省市开展的“云南高端卷烟品牌消费调查研究”市场调查数据,将影响高端卷烟购买行为的因素分为:参照群体、地方文化、社会文化、企业形象、营销、产品等因素。并运用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从购买地点、购买频率、购买量、支出和用途等方面分析了高端卷烟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15]
长期以来,烤烟与卷烟一直是我国西部多省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支柱税源,在西部各省经济建设和财源结构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需要维护烟草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要逐渐降低烟草消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达到2020年“健康中国”提出的目标,如何解决其中蕴涵的深层次矛盾,是我国政府、人民以及烟草行业未来需要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西部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尚处于经济发展的积累阶段,因而暂时无法规避吸烟所带来的种种风险。本述评有助于深入思考上述问题,并对后续一般商品消费潜力、卷烟消费市场潜力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光荣,张海应等.西北地区农民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分析[J] .甘肃金融,2009(8)29-31.
[2] 黄娟.论中国消费潜力的质与量[J] .经济问题探索,2011(3) 33-39.
[3] 王智.对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与消费潜力的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10(1) 12-16.
[4] 余芳东.扩大我国居民消费潜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 .统计研究,2010(6) 29-32.
[5] 刘乐山,雷丁.论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向现实消费需求的转化[J] .新疆财经,2010(2) 22-24.
[6] 黄娟.从人性需要内涵的演化论消费潜力[J] .财经问题研究,2011(3) 14-20.
[7] 郑直.中国城市寿险消费潜力评价[J] .东北财经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1-31.
[8] 由亚男,刘红阳.新疆旅游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分析[J] .新疆财经,2010(2) 39-43.
[9] 白远良,吴应禄,呈晓苏.中国卷烟需求分析―需求现状及模型构建[J] .中国烟草学报.2007(6)6-10.
[10] 白远良,吴应禄,呈晓苏.中国卷烟需求分析―卷烟需求模型实证分析与结论[J] .中国烟草学报,2007(8) 55-59.
[11] 周冀衡,张一扬,赵百东等.近期影响我国卷烟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分析[J] .作物研究,2009(23) 182-187.
[12] 汤柱国.影响中国卷烟需求的因素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 213-215.
[13] 李阳,王振伟.中国烟草品牌集中战略对微观消费决策的影响[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45-61.
对消费文化的理解范文4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由心理决定的。在商品经济背景下,广告效果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成败,所以企业在进行广告设计及推广的过程中,应以消费者心理为基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销量,促进企业发展。
一、广告市场中消费者心理的作用
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思想是指心理活动。消费者心理一般包括认知和动机,认知是人对周围事物最初、最简单的理解,动机则是指促使消费者做出购物决定的最直接的因素。所以,消费者心理对购买决策的制定具有关键作用。企业有必要加强对消费者心理学的分析并将其应用到广告市场中,从而拉动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积极性,加快企业的发展。具体来讲,广告市场中消费者心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消费者心理是广告成功的心理基础
广告是企业进行自身产品宣传,加强消费者对企业认知的重要手段,如果广告利用的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企业的发展。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广告信息向消费者传达的效果及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是决定广告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通过消费者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广告的效应。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广告市场中对消费者心理的应用能够使消费者自身的消费效益得到提升,从而生产出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而且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行为,能够为广告的策划和推广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制定广告策略,促使产品得到更好的宣传,加快产品的销售效率,达到预期的广告效果。
企业要想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就必须引导消费者进行广告信息的“吸收”,这种“吸收”主要表现在心理层面上的注意。所以,广告能否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同时增强他们对产品的兴趣是决定广告成败的关键。
(二)消费者心理是广告成败的依据
随着新型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在新媒体环境背景下,消费者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广告策略的制定时,应结合时展的步伐,紧随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分析他们的需求,做出精准的定位,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广告方案。
利用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对广告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准确定位,继而开展相应的广告活动,真正实现广告的作用,是广告成败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消费者心理是衡量广告效应的重要指标。
二、广告市场中消费者心理分析
(一)消费者心理与广告制作
一般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需要经过这几个阶段:一是对事物的初步认知,这是人对世界产生的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认识。二是对某些符合人们需求或爱好的信息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进而在脑子里产生对该事物的印象。三是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反复的记忆,这就是联想和想象。}a}肖费者在进行产品选择时,同样需要经历这几个心理变化,即当进行过产品的选择时,广告所传达的信息会使他们产生认知,如果广告设计的好则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在脑海里产生对产品的印象,即产生所谓的商业诱导。所以企业在制作广告时,要注意将广告的心理功能与消费者的心理活动相结合,从消费者的心理人手,不断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并不断加深对产品的记忆,刺激购买欲望。
(二)消费者心理与广告定位
广告定位是进行广告设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定位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关系到广告的成败。0精准的广告定位首先需要分析产品的使用人群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在了解他们信息的前提下,对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特点进行分析,同时按照产品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设计,进而对产品进行宣传,从而使产品的设计更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增强他们对产品的好感。另外,要加强对自身产品特色的宣传,通过与其他产品的对比突出自身的优势,在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力求广告的新颖、独特,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促进消费。
(三)消费者心理与广告文化
企业面对的消费群体背景较为复杂,不同环境下的消费者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传统会有所区别,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购买力。因此,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应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利用这些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让设计的广告更能贴近消费者,引起他们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如果设计的广告与消费群体的习俗相违背,则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影响。所以广告设计人员在设计广告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凸显产品的文化价值,获取消费者的好感。
(四)消费者心理与广告创新
创新是时展的灵魂,任何国家、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重视创新的力量。广告市场对新颖、独特的要求较高,更需要加强广告创新。广告设计厂商要利用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技术,区别于其他产品,突出自身的优势,而要做到这点,主要的就是利用消费者的心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消费者更加追求新颖、创新的思维方式。因此,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广告的传播方式、制作方式就必须加强创新。另外,同样的产品在性能、品质等方面的差异不会太大,如果单纯对产品的基本属性进行简介,则很难突出特色,更无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所以,要想区别于其他企业,就必须在广告设计方面加强创新,引发消费者的好感和好奇心,满足他们对个性化和独特化的需求。
三、消费者心理分析对广告市场运行的启示
(一)以消费者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导向
广告市场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利用一定的宣传手段突出产品的特色,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进而引起购买行为,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增加经济效益,促使企业长远发展。所以,归根到底,广告市场应以消费者为核心,不能单纯追求形式的创新,还要加强对广告消费效果的追求。这就要求企业在设计广告时,以消费者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引导他们的消费动机,增强消费效果。
在新媒体背景下,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所以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加强网络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从而降低消费成本。
企业在利用互联网进行产品宣传时,应尽量简化购买程序,消费者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实现购买行为,不断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还要在网上建立广告产品及服务的价格公开,降低因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企业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交易速度,提高服务效率。
(二)优化广告媒体的表现形式及主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跨国企业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企业不仅能够带动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还能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但是商品的跨国交易会给企业的广告宣传增加难度,因为不同国家的消费者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企业不能按照他们的需求进行广告的设计,则很大可能会引起负面效应。所以企业应根据消费者的选择性特征,利用广告媒体的表现形式及主体,优化广告供给,从而不断提高广告市场的运行效率。
企业在设计广告时,应对消费群体进行详细的了解,了解潜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要求,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利用搜索引擎等媒体形式进行产品的宣传。
企业应加强广告制作商与广告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广告设计的创意,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同时应建立交互模式,加强信息的共享,促进广告的交叉传递,不断提升广告市场的活力。
跨国企业应针对不同群体消费者的特点,建立跨国交易网站,对消费者的反馈进行及时的回应。而且要规范广告市场的行为,提高市场的可信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还应加强不同媒体形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利用广告宣传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知名度。
(三)增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性
在传统的广告设计模式中,消费者只负责信息的接收,而无法将自身的想法及时进行反馈。这一沟通模式不仅阻碍了信息的双向流动,而且企业也无法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导致服务效率较低,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网络媒体出现,企业进行广告宣传的方式更加多样,而且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更加便利。消费者不仅能够对广告信息进行及时的获取,还能将自身的想法反馈到企业,促使企业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活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通过对双向沟通模式的使用,企业能够更加便利的获取消费者心理并对之分析,促使企业的服务更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企业具体可从这几个方面,获取对消费者心理的了解:一是企业可在线下建立意见反馈专栏,鼓励消费者将自己的建议进行及时反馈,企业再根据消费者的建议开展相应的改进工作,丰富工作内容。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网络广告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论坛,开办网络俱乐部等,根据消费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其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广告宣传。三是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广告的设计与宣传,积极吸取他们对广告设计的建议并及时应用到广告市场中。当消费者看到自身的想法得以实现时,不仅能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好感,从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四是对消费者的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同时对老顾客要定期开展优惠活动,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四)从消费者的角度设计广告
大部分企业在进行产品宣传时,只会从产品和企业的角度出发,而很少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广告,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广告所产生的效果。所以,企业应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提高整个广告市场的形象,培育优秀的品牌文化,从长远战略来提高广告市场的效率。广告有关部门及相应单位应加强行业建设,规范市场行为,树立以消费者价值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服务,从而建立双方良好的关系,促进消费。
对消费文化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广告 外部性 分类 管制
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广告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然而广告业发展参差不齐,广告在其传播过程中其自身的外部效应对消费者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通过对广告的外部性本质分析以理解广告外部性现象是必要的。
广告外部性及其正外部性表征
外部性是指在两个当事人缺乏任何相关的经济交易的情况下,由一个当事人向另一当事人所提供的物品束(commodity bundle)。简单地说,就是某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损失或收益而并不因此支付相应的代价或获取相应的补偿。前者称为负外部性,后者称为正外部性。
广告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利润的追求是每个广告参与者必然的理。而这种逐利的动机使得许多企业在达到利润目标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涉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因而一切广告手段,在表现形态也都不可避免地具备了功利性与工具性的色彩。广告的功利性和工具性给他人和社会所带的影响,就构成了广告的外部性。
好的广告给受众以美的愉悦与人文的关怀,构成广告的正外部性。广告主以诉求的美化与情感颂扬,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为社会伦理和情感做出贡献。那么,广告在宣传企业产品的同时,给社会带来正面的、主流的、积极向上的作用即对社会和公众产生广告的外部经济效应。
广告的负外部性表现形式
(一)过度广告造成的社会成本增加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一切信息承载工具都被看作是广告信息的载体。然而广告在其传播信息的同时,过度的广告显然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负外部性。人们不得不从浩瀚如烟的广告信息中判断信息是否对自己有用。从人的眼睛反映到头脑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这样也可以称人类获取信息时存在着信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的限制。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由一个信道所传递的信息量的最大值。而过度的广告信息显然超越了我们的“信道容量”,造成了信息拥堵。此外,过度广告大大增加了社会成本。并且,广告主为了使自身广告信息更好更快地为消费者接受,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广告费用,从而造成整个社会广告费用的增加。而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市场交易中,中间环节越少越有效率。因此,过度广告扩大了市场交易的中间环节,增加了社会成本,降低了市场效率。而这些成本自然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又造成了消费者福利的降低。
(二)广告文化中的低俗化与意识控制
1.广告文化低俗化,是广告文化负外部性之一,实质是广告传播了过多的满足低级需求的文化,降低了受众的效用水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应到信息需求上来就是:有关生理需求信息、安全需求方面的信息、有关归属与爱的需求方面信息、有关自我实现需求方面的信息、有关自我实现需求信息等。通过这样的划分,假设广告受众的效用为U,则效用公式U=f(m1 m2 m3 m4 m5),其中m1代表满足生理需求信息,m2为满足安全需求信息,m3为满足归属与爱的需求信息,m4为满足尊重需求信息,m5为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信息。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基本需求等级层次,当低的一>!U=f(m1+m m2 m3 m4 m5);(假设m2 m3 m4不发生变化)。
因此,广告文化低俗化实际上是过度地向受众提供了低级需求的信息,如暴力、性等方面的信息。而广告文化的低俗化作为广告负外部性的表现,在于提供了过多低级文化的信息造成了受众效用水平的降低。由此,经济学的效用学说更能为作为广告负外部性表现的广告文化低俗化提供解释。
2.意识控制。根据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由于技术的异化作用,广告文化变得通俗化、大众化,丧失了真正的文化本质属性,艺术已经远离创造,日益呈现出商品化趋势,具有了商品拜物的特征。他们认为,文化工业导致了人们异化与自我的异化,导致了人类整体的无力状态,具体的表现为:一是促成了人的自我异化与个体心理结构的变异。二是为意识形态统治提供了新的合法外衣,这种软化的力量变形为新的统治力量。虽然法兰克福的观点过于绝对,但其观点在理解广告文化是具有合理性的。广告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购买行为确实会产生影响,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服从广告主的意志,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引和控制作用。
广告中以大量的吸引人眼球的和满足人们欲求的文化,激发人们的欲望,诱惑大众进行购买。长此以往,这样的广告文化在人们的思想中形成烙印,人们被动地不自觉地接受这样的文化意识。从而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
(三)“不良”商品广告对真实需求的遮蔽
“不良”商品指的是一些对消费者身心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非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产品。如烟草、酒以及西方人所称导致人肥胖的“垃圾食品”等。而这些不利于人们身心和健康的产品却为人们所购买。而这类产品的广告旨在为人们创造一种虚假的需求,“企业做广告是为了操纵人们的嗜好”。如在一些户外广告牌上经常可以看到香烟的广告,并且这些广告把吸烟说成是一种享受和身份象征。这类广告掩盖了人们对商品的真实需求,人们的真实需求被遮蔽。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身体健康地生存着,不管产品是什么样的,广告有义务对产品关乎健康的信息进行告知。而“不良”商品广告其本身产品就存在问题,危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因此,这类广告所虚构的需求显然是不真实的。
广告负外部性的政府管制建议
广告负外部性属于广告市场失灵的一种,自然也属于政府管制范围内。针对广告负外部性问题,笔者认为,过度广告导致信息拥堵和社会成本上升,本该在源头管制产业进入,诚然这是不可能的,我国并未对进入广告业设置壁垒。因此应该加强对广告传播场所进行严格的把关,对不适宜进行广告传播的场所或者其他载体进行管制,防止广告泛滥造成对消费者视觉污染;矫正广告市场以广告投放量为标准的过度竞争;明晰广告投放方的产权责任,广告责任方须在广告中使消费者获知,以便消费者维权。
对于广告文化的管制,实则就是广告内容的具体把关。广告文化出现的低俗化和意思控制,管制机构应该加大对广告内容的审核力度,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授权民间机构进行审核。对于富有公益性的广告国家进行补贴,鼓励广告业制作品质优良的广告,建立广
告行业社会责任感,使经济管制措施倾向于消费者效用。举行听证以对有争议的广告问题进行普遍征询。进行广告文化分类,以测试传播后带来的社会效果。
对于“不良”商品广告,由于我国法律就此问题缺乏相关规定,管制机构应该对其广告地点和频次进行限定,广告内容进行审核,广告传播过程中应该加以警示性标示。从尽量避免消费者受此类广告负外部性影响出发,必要时对其产品的广告进行高强度征税,以达到缓解其外部性施放程度。
参考文献:
1.[美] 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对消费文化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 品牌 品牌内涵 品牌生命力
我国改革开放30年,市场经济已从幼稚的摸着石头过河及燥热的“黑猫白猫论”,逐步走向理性、日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费者也由对工业产品的疯狂抢购趋向对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企业信誉以及企业形象的选择。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洋品牌将会迅速进入中国市场,我国企业将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国的民族工业将面临严峻的威胁和挑战。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纷纷不惜重金打造出响亮的品牌,如“海尔”、“联想”,它们正漂洋过海,在国外市场上也拥有广泛的消费者;但也有不少是昙花一现,如“巨人”、“三株”、“秦池”等,它们在经历了短暂的绚丽风光后,只留下昔日的辉煌,犹如闪亮的星辰悄然坠落。然而,国内外也不乏一些老品牌,如“云南白药”、“同仁堂”、“可口可乐”等,它们历经沧桑,却经久不衰。人们不禁会问:是什么让品牌陨落?品牌怎样才能长寿?品牌的生命力在哪里?
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产品品牌的或优或劣的表现,其实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实力的强弱。“可口可乐”、“同仁堂”等企业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雨洗礼和沧桑,成就了鲜明的品牌个性,形成了强大的品牌资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究其原因,是这些企业真正认识和理解了“品牌”的含义和作用,才能够长久保持和延续品牌的生命力。
一、加强对品牌内涵的理解
一般地认为,品牌就是牌子,是用于识别一种产品或服务生产者或销售者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设计或者上述这些的组合。从本质上说,通过一个品牌能够辨别出销售者或制造者,因此,消费者将品牌视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就成为了一个由商标、产品、企业三者相互影响的抽象概念。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品牌是以产品为载体的在发达的商品经济里所有的品牌都是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出现的;反之亦然,一个产品就是一个品牌,即使是一种无品牌的产品,消费者也会从特定产品的功能利益,以及心理利益中或得某种直接的利益。
2.品牌代表着企业对消费者、对社会的承诺。消费者总是渴望能购买到质优、价廉、服务好的商品,品牌所代表的企业就应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精益求精,对消费者诚心诚意,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品牌是文化的象征。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创建了该品牌,产品十分畅销,意味着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品牌凝聚着企业所倡导的内在精神价值,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接受;二是企业创建该品牌,代表社会公众的一种精神文化,向消费者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看法。
4.品牌是企业和社会的价值源泉,品牌的价值是不能以有多少人买过这个品牌的产品来衡量的,而在于人们对品牌的认识和评价。优良的品牌将体现出公众认同的价值,品牌的创利能力及潜能将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不断增长的经济效益,积累社会财富,从而显示出企业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二、准确理解品牌的作用
品牌虽源于日用消费品公司的需要,但其发展非常迅速,在新经济的今天,很少有产品不使用品牌。品牌成了企业与消费者的纽带,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1.品牌的作用表现为品牌对消费者的作用:
(1)品牌对消费者的购买有引导作用。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几乎无暇对商品和服务精心选择,品牌就成为同类产品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充当着无声的导购员角色,对产品信息起着明显的指示作用,减少了顾客应挑选商品所花费的精力。
(2)根据品牌选购,增强了顾客购买决策的信心。认牌选购,不仅简化了人们的购买行为,也降低了顾客的购买风险。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品牌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外,还有更多的附加价值,体现了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2.品牌的作用表现为品牌对企业的作用:
(1)创造品牌忠诚度,树立企业形象。当顾客对某品牌商品多次重复购买,既可以降低企业营销费用,还能吸引潜在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能力。
(2)优良的品牌对整个企业甚至整个社会都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品牌,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甚至整个社会都会调整各自的生产经营行为。
(3)品牌为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创造竞争优势,优良的品牌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品牌为企业吸引资金,聚集人才,改进技术,扩大规模提供了充足的来源,同时,这些资源又促进品牌的不断发展,是品牌历久弥新的充分的保证。
三、培养品牌生命力
随着人力、物力、财力竞争优势的逐渐变弱,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按照普拉哈德和哈默尔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发展之快,通迅之发达,舍得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技术优势也将会迅速地被同行业其他企业掌握,我们又该如何从现在的市场走向自己预定的市场呢?就是看我们有没有持久的品牌生命力。
培养品牌生命力,首先要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是任何品牌的生命线,没有优秀的产品质量,品牌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更不可能发展。我国加入WTO,国产品牌与外国洋品牌的竞争,最基本的是质量的竞争,不仅包含产品自身质量,服务质量更为重要。我国一些企业在品牌的创建取得初步成功后,急功近利,一味追求产量,放松对质量的管理,或者管理混乱、服务不到位,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创立品牌必须坚持质量是基础,强化质量意识,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以质取胜”。
培养品牌生命力,还要提高文化内涵。品牌竞争的背后是品牌文化的竞争。我国虽然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品牌观念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企业对品牌知识知之甚少,甚至还有许多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名牌才是品牌,商标就是品牌……不能把独特的文化与品牌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人们需要的不仅是产品物理属性的满足,更是情感和精神的寄托。企业在创立品牌时都意识到,除了要提高产品质量外,还注意到产品设计、开发、包装和商标中的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甚至在广告宣传中也糅进了代表企业和消费者追求的情感和精神。“红塔山”及其广告“山高人为峰”,树立起“硬汉”的形象,诠释着拼搏、超越、进取,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红塔山精神。这样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价值,一种梦想融入了消费者的心理,产生出强烈的共鸣与认同。
综上所述,成功的品牌,应该是质量和文化的结合。质量是基础,文化是关键。
德国的“宝马”商标享誉全球,和它的质量上乘有直接关联,但与它的商标的亲切,人见人爱亦不无关系。蓝白相间图案,代表蓝天、白云和旋转不停的螺旋桨,喻示宝马公司渊源悠久的历史,象征公司一贯宗旨和目标:在广阔的时空中,以先进的精湛技术、最新的观念,满足顾客的最大愿望。
“红豆”是一种植物,又称“相思豆”,提起它,人们会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同时会勾起人们的相思之情,是美好情感的象征物。现在“红豆”作为江苏红豆集团的服装品牌和企业名称,公司生产的服装质量上乘,同时也表达了企业对消费者的关爱。借助“红豆”传情,年轻的情侣通过互赠“红豆”服装表示爱慕之意,离家的游子以“红豆”服装寄托其思乡之情。红豆服装正是借“红豆”这一富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情意浓重的品牌“红”起来的。
品牌作为一种代表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是企业一项独有的无形资产,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该品牌产品较同类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更大,为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
实施品牌战略,培养品牌的生命力,必须加强对品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企业如果只是为了品牌而宣传品牌,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对品牌进行炒作,品牌将会失去维持其生命力的养分,企业也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当品牌成为质量优良、服务满意、信誉保证、形象良好的企业代名词,我们的品牌生命力才能得以长久延续,我们的品牌才能得以发展,我们的企业效益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M].梅清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吴端玲:“入世”后我国企业如何提升品牌竞争力[J].广西社会科学,2003.3
[4]唐庆臣:提高品牌认识层次 提升中国品牌竞争力[J].学术交流,2003.6
[5]王文光:论竞争力[J],发明与创新,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