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交流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跨文化 交际能力 方法
有人说过成功的交流不仅取决于精准的英语用词,而且还取决于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外事务变得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也就是说――寻求一种共同语言进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之间不可分离。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了语言教学和学习的核心。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语言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罗杰森雷维尔(1998)提出文化就像一个充满了共同信仰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为团队成员带来认同感和凝聚力。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跨文化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Gudykunst 1989)。教授和学习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知识和沟通方式,使得他们可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
1.文化和语言。正如前面所讨论的,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交流就像交通一样,语言是一种载体,可以促进交通。而文化则像交通信号灯一样规范交流。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的意思。文化不同可以导致每个词的意义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使用同一个词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西方人可能认为“午餐”等同于鱼和薯条,但中国人可能认为“午餐”等同于大米或面条。在中国“猫”这个此指的是一种动物,然而在英语“瓢泼大雨(其中使用到了“猫”这个英文单词)”中,“猫”指的并不是动物,而是其他特殊的含义。在这些例子中,汉语与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都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学生想学好一门语言,首先他应该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2.跨文化交际与英语语言教学。Alptekin(1993)提出教材与文化背景知识是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Canale和Swain(1980)将交流能力分为四个部分――语法、社会语言学、话语和战略能力,除此以外,他们也认为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交流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成功的交流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还需要掌握社会语言学知识。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看作是一个人适应外国文化的能力。据此英语教材应整合跨文化元素以反映不同的文化语境。科拉齐和金(1999)表明,课本的内容应尽量吸引学生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注,使得他们可以与其他人正常沟通。他们还认为英语语言教学(ELT)中应加入提高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因此好的教科书应该包含文化和跨文化元素。在他们看来,一本教科书可以是一个老师――它包含的材料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文化。一本教科书业可以是一幅地图――有时可以总结文化内容的主题。学生和老师希望教科书中可以囊括所有的只是,因此乙苯教科书也可以是一种资源――包括许多正确教授文化的活动和资料。根据以上观点可得出教科书对于教授跨文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科书既可以作为教师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授课。
二、中国文化背景下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分析
科拉齐和金(1999)审视了中国的学习文化。他们通过对天津和深圳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室的经验和观察获得了一些数据。他们认为中国学生缺乏互动、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影响中国学生文化学习的因素包括:班级规模较大,教授孩子必要知识的意义以及考试制度的压力。此外,科拉齐和金(1999)还总结出了中国学生在学习文化时面临的一些问题。首先,中国的教学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西方的教学则侧重于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中国的教学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有时也在等待老师的答案,而西方的教学方法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课堂互动。在中国,老师就像一个权威人物,学生听从和服从老师的指令,然而在西方老师的认为中国学生很被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很少参与课堂互动,缺乏质疑和了解。学生口头交流能力较差。因为中国的教学受到的是儒家对教育和学习的态度以及面子重要性的影响。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典型的中式学习方式。
根据中国学习问题文化的分析,首先,不难发现中国的英语教材缺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注,或关注不多,而是更为频繁地运用中国语境;教科书注重中国文化而不是目标文化,使得学习者难以关注文化的重要性。其次,一些中国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自我意识。他们重视的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口头表达技能。也就是说,中国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培养自己的跨文化能力。中西方学习风格有着明确的差异。中国学生依赖于教师,而西方学生则依靠自己的思维。因此中国教师应改变其在课堂教学上教授跨文化能力的思维。以下是为中国教师提出的有效教授文化的一些建议。
三、中国背景下教授跨文化能力的方法
如上所述,中国的语言课堂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交流能力较差,缺乏参与,教师不教授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而教材中也缺乏有关文化的内容。一些跨文化语言学家发现在西方留学的中国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中国的语言课堂有必要教授跨文化交流能力。Hofstede(2001)提出了三点建议:意识、知识和技能。下面我们将讨论通过这三个阶段培养中国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使之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流者。
其次,人们在交往的时候需要掌握文化知识,足够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对方的语言。人们应该了解自己的习惯,礼仪和特殊的象征。通过教科书教授文化知识可以促使人们了解自己的习惯,礼仪和特殊的象征。如第三部分所述,教材在教学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可以看作为学生提供知识的资源和材料。然而,中国的教科书与标准评估的文化内容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中国的教材应增加一些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最后,技能的培养是基于文化意识和知识的积累。这里的技能指的是练习。中国学生的积极性比比西方学生弱,而且课堂参与不足。他们听从于老师的命令。也就是说,中国学生的口头沟通能力较差。他们练习得越多获取的知识也越多。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跨文化活动帮助学生练习交际能,从而帮助他们熟悉其他文化。
四、总结
许多西方教师发现中国学生缺乏沟通的能力和课堂参与的意识,他们的口头交流能力很差,他们更喜欢通过自己的思考要求教师来回答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教科书缺乏文化内容。其次,教师也不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最后,学生练习文化知识的课堂活动很少。因此,Hofstede(2001)提出的三个阶段理论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首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了解自己和其他的文化――这可以帮助他们很快熟悉新的环境。其次,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教授他们礼仪和象征的意义。第三,课堂上应增加一些与培养跨文化能力有关的活动。遵从这些建议,学生们就可以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
参考文献:
[1]Alptekin,C.ELT期刊:在英语作为外语条件下的目标语言文化,1993:47:2,136-143.
[2]Canale,M.and M.Swain应用语言学:交际教学法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和测试的理论基础1980:1-47.
[3]Cortazzi,M.,and L.Jin 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的文化:文化的镜子:材料和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
[4]Gudykunst,W.沟通和文化:在民族语言身份中的文化差异.纽伯里公园,1989.
[5]Hofstede,G.文化的影响:比较价值观,行为,制度和组织的跨界.Sage出版社,2001.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文化差异;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9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外交流的水平和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也变得空前提高,尤其是英语。随着其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英语很大程度上起着国际语言的作用。这也促使了英语的学习和教学在国内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探讨,尤其是英语这门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然而,我们却发现在国内存在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即很多学生对英语语法十分精通,词汇量也较为丰富,但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却显得一筹莫展,语用错误十分严重。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观念和实践中必须要做出转变,注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有效地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会和语用冲突。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阻碍了学生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二、阻碍学生进行成功跨文化交流的一些原因
我们知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障碍,比如语言问题,心理障碍,历史形成的偏见与成见。这一切都可能引起误解,造成交际交流的失败。然而,最为主要的障碍还是文化问题(吕美卿,潘茜,1997)。可见,只有了解和理解了不同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进行交流的真诚愿望,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然而,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学生却经常犯一些语用错误,有时甚至导致交流无法顺利进行。那么,到底哪些因素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疑惑呢?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部分学生的反馈,认为有如下原因导致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困难:
(一)语言特点的客观差异导致了交流障碍。我们知道我们的母语中文属于一种高语境语言,在交流过程中话语的意义与语境关系十分紧密,说话人所表达的很多真实含义一般都内化于特定的语境之中。比如我们去朋友家做客,主人给我们提供茶水时我们都会出于礼貌说“不渴”之类的客套话。其实,在我们所属的语境中无论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都能够很清楚“不渴”所隐含的真正涵义,该字面意思很有可能和真实意思相反。而英语属于低语境语言,话语的意义与语境联系不大,其交流方式因此也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而把绕圈子讲话看成是一种思路不清或者缺乏诚意(李婷,2002)。如在上述的事例中,我们把外国朋友的“No”按照中国的传统理解为一种客气的话,必然会在交际中带来误解甚至不愉快。
(二)因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而导致的交流障碍。在中国,英语并不是日常用语。学生们使用英语很大程度上只限于课堂,而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在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把太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语法和词汇上,而忽视了语用的学习,尤其是日常的一些交际用语交流习惯的学习。那么这一点必然导致学生经常把一些中式思维或中式的交流习惯带入到日常的跨文化交流中,因此而导致语用失误。如在说英语国家,人们打招呼时只是根据具体情况简单地说Good morning,class!/Good morning,Miss White.不会像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上用的Good morning,teacher!,更不会用“去哪?(Where are you going?)”“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来作为问候别人的方式。在中国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话者都不会真正的在意对方是否“去哪?”或“吃了吗?”双方都清楚这些表达方式只不过是一些打招呼的日常用语而已。但如果在和一个英国人或美国人的交流过程中带入这些中式的问候习惯,那么对方真的会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误以为说话人真正的想知道其是否“吃了”或“去哪”。这些事例足以说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知道英语中不同情景中称呼和打招呼的方式,让其学习和正确运用一些英语问候语以及仔细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问候语的差别。同时,教师有责任向学生讲述和渗透如何选择恰当的话题同外国人进行交流,以及怎样才能使谈话顺利进行下去,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袁昌寰,2001)。
(三)我国传统的英语教材编写中存在忽视语用问题。我国传统的教材编写中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翻译能力,语法能力等,而很少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只是片面的追求高升学率绿高四六级通过率,上头要考什么下面就教什么学什么,到头来学生只是掌握一些孤立的语法知识,但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正确或恰当运用。因此在说和写过程中,经常看见学生把大量的中式思维和表达参杂进来。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传统的英语教材编写中忽视跨文化的实际操作体验造成的。学生们不知道一些地道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不清楚一些英语词汇,短语或成语的文化内涵。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我们对文化的定义是:它是反映人类生活的一种现象,记录了人类的活动的轨迹以及历史的沉淀,反映出了人们对于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以及愿望,这是一个不断创造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历史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的差别生活方式的迥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的人们走到一起进行生活、交流以及分享各自的感情时,跨文化交流实际就已经产生了。人类的这些跨文化的交流可以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J.R.Firth把语言比作为互动的与人际间的语言沟通。即语言的交流过程就是信息的交流过程,交际是在人与人交流中互动进行的。语言学家Grant Hennings则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效果80%以上是通过教师的面部表情以及举止等非语言手段来实现的,而只有不到20%的信息是通过纯语言行为传达沟通实现的。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对于英语课堂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非语言交际,培养学生成才。
一、非言语交际的定义
对于非言语交际这门学科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的人类学家伯德威斯特在1952年就出版了《身势语入门》,为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近几年,国外对于“非言语交际”已经掀起了新的一轮热潮。很多专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各国学者提出的定义有很多种,有的定义简单,有的定义复杂,如关于非言语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有的定义很简单,如西方学者Malandroetal提出了“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的说法。我国学者于上世纪也加入了到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毕继万在其著作《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就将非言语定义为:“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和行为,这些属性和行为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
二、在英语教学中的非言语交际
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非常高,相比较于传统的外语教学,传统教学往往只是注重语言本身,单纯的强调语法以及词汇的掌握和练习,往往忽视了文化方面的知识传播。在英语课堂上,语言交流和思想文化交流的全过程包含了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笔者认为要想提升英语教学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文化特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最主要表现在东方文化更注重含蓄、内隐的表达,而西方文化则属于外露型的弱交际文化。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十分重视非言语行为,提出了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学会“察言观色”。
比如目光是非言语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眼神不仅可以表达出很多的内心活动,而且具备了一定的交际功能。在我国的传统中,我们在与别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为了表示礼貌以及尊重,一般情况下我们是要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则认为,两个人在交流的时候,眼神的直接交流表达了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如果不敢直视则被别人认为是一种心虚的表现。
(2)利用科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教学环境。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采用书本进行信息的传递,随着近几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些图形、图像、音频、动画等技术的产物已经走入到学生的课堂。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为生动的表情及姿态,从而加深对于英语的学习。
(3)通过非言语交际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非言语行为都会传递一种信息,对接收信息的一方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去参加一些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深切的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的时候,应该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利用自身学习到的知识巧妙地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由此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结束语:非言语交际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将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进行有机地结合,一定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行为要遵循西方英语文化的大背景,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灌输非言语交际的信息,去分析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文化的乐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从而培养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晴.非语言交际与文化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1997(3).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教学意识
语言承载着文化,英语教学与文化传统有密切联系,所以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大学英语教学理论认为文化和语言教学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很大程度过于重视对英语语言学习,而缺乏对于跨文化交流教学的意识。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跨文化交流教学重视不足,同时英语教师也难以从具体的文化角度进行授课,影响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由于缺乏跨文化教学意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甚至一些院校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流对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等知识很少提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教学经验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对国外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教学过程,如果大学英语教师具备跨文化教学的经验,可以促进学生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一些大学缺少有跨文化教学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就难以把握英语国家文化的特色,直接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不能有效符合跨文化教学理论的要求,造成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相互脱节,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相对于国外在语言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理论研究,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在这一方面研究相对不足,教育理论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大学英语教师不能有效运用到现实教学过程中。另外,正是受到我国跨文化交际教学理论体系研究不充分的影响,导致我国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训练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跨文化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定的模式,这与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训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师所受到的跨文化训练越系统,其所具有的教学手段和技能也就越符合教学要求,才能更好提高跨文化英语教学的质量,但是英语教师学习了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也并不代表可以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比如当前即使一些英语教师接触过系统跨文化交际理论培训,但是也无法熟练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训练有利于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手段与技能。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加强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知
加强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知可以增强大学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意识,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合理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思路,加强教师主体对跨文化教学的认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才能更好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另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跨文化教学体系,合理掌握本土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差异,推进大学英语体验教学,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二)增加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经验
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质量,要不断增加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经验,针对于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要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健全跨文化英语教学理论体系,同时也要加强对先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健全有效的动态化机制,进而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体系。
(三)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训练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将跨文化交际理念运用到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实际应用水平,深化学生们对英语文化内涵的把握,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英语课程标准,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跨文化教学训练才能更好的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体系,进而帮助学生们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的作用,强化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文化交流也不断加剧,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语言学习,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彼此的文化,所以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才能更好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杜晖.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4(05).
[2]霍兴丽.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6).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范文5
1.从传授双方的互动上来讲,留学生集传播者和受传者于一身,双重身份使传授双方互动更充分,传达更准确。
尽管我国留学生群体开始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但他们中的主体还是在国内完成高等教育、年龄集中于20-30岁的群体。他们成长于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他们的母文化,因此,在母文化环境中,他们是长期的受传者。作为受传者的他们,对于中国文化拥有良好的认知,同时,也非常认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当来到异国他乡留学,他们就从母文化环境来到了异文化环境。作为中国人的代表,作为中国的民间代言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与当地居民的任何沟通交流活动便构成跨文化的传播活动,这时,他们便成为这种跨文化传播的传播者。
留学生为了适应异国生活,融入当地文化,与当地居民交流,他们必须熟悉了解当地的语言思想、风俗习惯、喜好禁忌等文化的表现形式。在母文化环境和异文化环境的长时间停留,使他们对于两国文化差异的感观更加明显,认识更加清晰。因此,他们这种集传播者、受传者于一身的双重身份能通过人际互动,以外国受众更能接受的方式和渠道传播中国及中国文化。
另外,由于留学生的双重身份,他们对于所见所闻所感的传递是一手资料的传播,传播的内容更真实、形象。
2.从传播渠道上来讲,通过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为主,人际传播在传递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有着其他传播方式不具备的优势。
在人际传播中,传播关系的成立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等特点,其特有的双向性和自然性能够保证信息较有效地得到传播。从民间团体策划组织的一系列中国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到志愿者在奥运期间所展现给世人的良好风貌,以及在西方媒体恶意歪曲事实时华人华侨留学生自发组织的抗议活动中,我们都看到人际传播所带来的良好效果。
首先,留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与包容的过程,留学生在异文化社会中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他们习惯展现自己、与不同于自己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而且这种沟通交流,必须以留学生所在国的语言、文化特点为指导,留学生需要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情感表达,这能够满足人际传播中开放性与移情作用的要求;其次,留学生散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与周围外国人拥有相对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身份进行的交流,显然符合“平等”特征;最后,西方对我们以国家或政府为主导的对外传播活动普遍怀有抵抗和怀疑态度,而留学生有别于政府的个体角色,使外国受众不会在传播过程之初就给他们贴上“宣传”的标签,更乐于接受和认可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因此在交流过程中更容易取得支持性和积极性的传播效果。
3.从受传者的特质分析来说,我国留学生面对的受众主要是以国外在校学生为主,他们的媒体使用习惯使他们成为思维最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最强,同时也最具国际视野的群体。
国外青年受众越来越多的依赖网络获取信息,青少年尤其偏爱社交网络。社交网络的使用,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延伸,是人际传播的一种网络虚拟形式。他们通过网络的形式交流心得,分享自己关注的人和事物,无形之中也在传递母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在虚拟交流中,网友的心态是开放的,他们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新闻,他们不仅关注周围的人,还关注国际上一切新鲜事,因此,他们对于网络传播行为的接受度相对较高。
同时,为给自己贴上独特的标签,吸引更多的朋友,中国的留学生也会以中国的独特文化作为网络社交的一种手段。在这种网络环境下,文化传播便成为竞相追逐的时尚,有了良好的传播效应。
基于留学生在对外传播中独特的优势,本文提出几点建议,希望有助于提高以留学生为载体的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
1.将留学生群体纳入文化外交的战略规划,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其进行引导。
将留学生群体纳入文化外交后,要具体确定需要做哪些工作,工作重点是什么,在特定时期应该关注的领域有哪些,这些都需要政府统一进行规划。同时,要明确责任机制,确立政府具体牵头机构和部门;明确联络机制,协调和联络政府、民间机构以及留学生群体的活动,居中协调,提供支持,发挥整体效力和文化合力;明确评估机制,定时为政府提供活动效果评估,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2.加大政府对留学生文化交流项目的资助力度
对于留学生文化交流项目的支持,应引入多种资助机制,丰富资金来源。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还要牵头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会,广泛吸引民间资金。
3.在海外建立留学生组织和交流平台,强化留学生自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增强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技能。
要充分发挥留学生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努力增强留学生自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营销;挑战;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之间商业往来的增加,企业之间面临的竞争和机遇也随之增加。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不同地区接受不同教育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做好市场营销的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挑战,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做好市场营销工作,以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来积极应对这些问题。
1.跨文化营销概述
跨文化营销,指的是企业在多种(至少两种)以上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开展的营销活动,这种营销活动主要强调达成交易的双方(企业与顾客、客户、分销商、供应商等)实行的文化差异管理,其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文化营销战略管理、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及品牌管理和营销工作内容等,在这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作用下,企业跨文化营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企业之间的跨文化相互作用。
跨文化营销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是难度比较大,不同的文化内容代表不同的环境和语言、风俗、法律以及价值观念等,这样导致各个地区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冲突,企业在营销经营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障碍,导致营销效果不理想。其次是企业实行跨文化营销的失败率较高,在跨国影响当中,著名的七七定律显示出有超过一半的失败是由于不能够实现预期收益,在这当中又有70%案例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文化整合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因此可以得出,由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所以跨文化营销的失败率较高。
2.跨文化营销目前所面临的困扰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企业逐渐认识到需要跨越原有的活动范围,进而大力投入到经济全球化的伍当中,因此在跨文化营销当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冲突和矛盾。
2.1文化背景和宗教不同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的思想相对开放一些,居住于内陆地区的人们思想稍微保守,同时不同地区人们的也各不相同,甚至有时候在同一地区还会出现不同的的群体,这都给当地开展营销活动造成困难。比如说在中东地区,严禁出售猪肉类的产品,我国的新疆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对于猪类食品也是颇为禁忌的。宗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新教提出人们要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因此想要做好跨文化的市场营销工作,需要充分了解该地区的文化和。
2.2相互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
企业和顾客之间可以同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沟通:直接进行沟通和简介进行沟通。所谓直接沟通,指的是面对面的进行语言交流或者文字搜集,通过这种直接交流,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作人员和顾客之间的沟通,进而搜集第一手信息和资料,直接了解到顾客的信息和需求,进行签约和售后活动内容。在此期间,营销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当地的语言,比如说日语、韩语、英语、法语等都属于高语境的文化要求,在这些文化交流当中,信息的传达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还需要分析具体的场,如果不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场合,那么很有可能造成理解不准确或者完全无法理解。
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沟通不再仅仅只是语言沟通,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信息的交流,比如说可以借助说明书,或者合同书,产品策划书、项目规划等,向人们传递企业的基本信息和意图,在此环节,应当就翻译和理解做出准确的应答,如若不能够准确理解,将会造成信息传达的错误,给营销活动的开展带来障碍。
2.3传统营销模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
跨文化营销对于消费者所造成的影响贯穿在整个消费者消费行为过程当中,同时各个地区文化的差异性也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的消费需求各不相同,一些地区对于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固定的资产较为重视,而一些地区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要求很高,这就造成了一些消费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的渴望比那些重视文化消费地区的人们更加强烈,不同地区的消费观念,在消费者进行消费的过程当中,主要体现在购物倾向、购物需求以及购物方式等。比如一些消费人员经常会选择在夜间购物,那么该地区的夜市较为发达,而一些地区很少出现讨价还价的行为,都是明码标价,还有一些地区会明确地在支付清单上标明所需要的个人所得税等。
通过这些可以得知,在跨文化营销的过程当中,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无形性的特征,营销人员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评判其他地区的文化,因此不能突破思维的固式。而各个地区的人们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的消费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这种行为会导致跨文化营销的公司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当中存在较大问题。
2.4体制出现障碍
由于不同地区所崇尚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企业在最初进入市场当中,面临着不同体制和环境的约束,在这个时候,不能够用单一的标准来进行生产,而需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3.跨文化营销的对策及完善建议
3.1采用适应当地独特文化的营销战略
由于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因此对于外来商品也会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但是想要做好跨文化营销的工作,就需要对于市场进行调研,提前做好考查,不能盲目地开展营销活动,这样才能够在跨文化营销活动当中取得成功,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化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等制定出合适的、符合当地发展的文化营销策略。
3.2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流的企业缺少专门的从事跨文化交流行业的队伍,一些营销人员自身对于营销内容不够熟悉,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课程培训,直接开展营销活动将会导致思维错误,同时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跨文化营销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十分多,首先需要更正自身的价值观念,每一种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特点,给人们传达出他们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地区宣扬的主题也各不相同。中国人民强调集体利益,在必要的时候个人利益是可以牺牲的,以此来服从集体利益,而美国则更多重视的是个人的利益和价值,他们极为崇拜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也各不相同,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时候需要具有共性,因此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有效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进而有效提高交际的效率。
3.3正确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营销策略
市场调查就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市场营销信息和资料,分析市场情况,了解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内容包括市场环境调查、市场状况调查、销售可能性调查,还可对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市场调查是企业进行目标市场选择的前提,也是进行市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进行解决:首先是派出调研小组进行当地考查和调研,比如可以通过直接走访,互相谈话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一手资料);其次可以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和相关文献等内容查找所需资料(二手资料);最后可以通过国外的商务机构进行调查,确定异域文化的市场环境,确定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推动当地市场营销的实现。
3.4明确应对目标市场机制
客观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会直接影响市场的供求量和市场的结构,对于刚进入市场的企业起着直接的影响,企业在进入目标市场之前,能够进行跨文化营销活动的开展,需要具有前期的市场调查,同时还应当充分了解该地区的经济体制和相关政策,同时在企业对异地文化市场进行调研的过程当中应当按照该地区的政策实行,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营销的风险,项目的失败,企业应当紧抓目标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深度挖掘规律,为后期做好目标市场的完善做铺垫,同时需要脚踏实地,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流程来销售产品,一旦销售的产品和流程及标准和政策不符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改进营销产品,进而适应时代和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