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

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范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科技创新市场管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根据河南能源和义煤公司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巩铁公司科技创新市场是内部模拟市场化运作的一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是科技成果交换和推广转化的平台。通过内部市场化运作,把科技成果作为科技商品进行收购、交易,形成内部市场买卖关系,给予成果主要完成人一定物质激励作为智力付出的补偿。

第三条  公司内部开展的一切科技活动全部纳入科技创新市场管理。科技活动主要包括科技项目招议标、科技项目研发、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产学研合作、职务专利申请、标准制定、科技、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收购、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

第二章  科技创新市场运作

第四条 公司科技创新技术委员会是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的领导组织,负责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的领导、指导工作。委员会下设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创新办,设在生产科)具体负责组织科技市场运作并实施考核验收工作。

第五条 科技创新市场遵循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管理有序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

公司科技创新市场运作内容包括:本公司年度科技攻关项目和群众性创新活动的开展,科技项目的实施、成果验收、成果收购、成果交易、成果奖励、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并建立科技统计台帐

第六条  科技创新市场交易商品的范围:

(一)取得专利权的技术进行专利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等;

(二)通过鉴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研究开发成果和应用软科学成果;

(三)经过论证或行业评议认可的专有技术、工艺、配方和其他可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知识及技能(包括技巧、诀窍)等;

(四)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或有特殊科技要求的设计、安装等技术服务。

第三章  科技创新市场项目管理

第七条  按照义煤公司科技创新市场分级原则,本公司应建立完善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根据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实行管理。

第八条  项目申报:公司创新办在每年11月底前组织申报下一年度科技创新项目,按要求填写《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立项书》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立项书》,报送到义煤公司科技中心。

第九条 评审立项:创新办根据义煤公司批复的年度科技项目计划,进行项目立项。不经义煤公司研究决定所有单位不允许对外签订科技合同,否则一经发现将对相关责任人按照河南能源员工奖惩办法处理。

第十条  项目实施:所有项目必须成立项目管理小组,设立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实施,并编制科技项目季度实施计划,计划内容完善,明确主要控制节点及任务。每月上报项目阶段性进展情况。创新办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项目推进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一条  项目验收和鉴定: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及时编制研究报告,提交验收申请,进行结题验收。创新办负责对项目组提交的验收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报义煤公司创新办批准验收,同时根据验收结果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评价后,对具有推广借鉴意义的项目列入推广计划,明确推广责任和范围,发挥项目带动效应。凡是要申请上级科技管理部门验收鉴定的必须经义煤公司创新办备案。

第十二条  通过验收的科技成果方可进入收购程序,并由义煤公司创新办颁发验收证书。科技成果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专家评价意见将研究报告进行完善,将成果验收技术资料整理齐全,填写《义煤公司技术创新成果验收登记表》,到义煤公司创新办进行登记和备案归档管理。

第十三条  实行重大科技成果制度。公司创新办应及时向义煤公司上报重大成果验收和鉴定情况。创新办负责重大科技成果及管理,及时通过OA办公网的管理系统平台进行,以便相互学习,扩大推广。

第四章  科技成果收购

第十四条  根据义煤公司规定,按照我公司科技成果管理权限实行收购。收购费用从技创新奖励资金中支出,科技创新奖励资金数额按照公司月工资总额的5%控制使用。

第十五条  公司每季度(月)对科技成果进行一次收购,坚持效果优先原则,凡具有实用推广价值且创造明显经济效益并通过验收的科技成果方可予以收购。科技成果收购范围:

(一)对公司各单位由项目组或个人自主完成的科技研发成果(包含应用研究成果、技术开发成果、技术攻关成果、引进再创新成果四类)、新技术推广成果、软科学及管理创新成果、技术革新成果、QC成果、五小成果,由公司进行收购奖励。

(二)对列入集团公司级、义煤公司级科技计划、旨在推动产业科技进步的项目、完成并经验收鉴定的成果和横向产学研合作成果,由集团公司或义煤公司进行收购奖励。

(三)对于由个人在工作之余完成的非职务成果在收购时应签订科技转让或使用协议,在协议中应明确指出所有权归属。成果被收购后其所有权和使用权由收购方优先享有,可在所属单位进行全面应用。

第十六条  科技成果收购奖励申报条件:凡经公司及以上单位组织验收或鉴定,已应用于生产实践,且在本公司安全生产经营中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申报。

(一) 研发应用于安全生产经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其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实施后产生显著效益的应用研究成果;

(二)为进入企业经营新领域进行的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成果,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达到公司领先水平的技术开发成果;

(三)结合高、难、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取得较好成效的技术攻关成果;

(四)在引进机械、装备中,积极消化吸收并有所创新发展的引进再创新成果;

(五)首次在公司内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对解决技术难点、技术关键有较大创新的推广成果;

(六)改进完善现有各种操作方法、软件、工艺、标准、规程、检验方法经采纳对公司高效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环保等方面有较大影响的软科学及管理创新成果;

(七)对公司某领域(环节)中的生产工艺或操作方法有重大改进,局部改进设备和工艺装备,达到提高工效和节能降耗目的的技术革新成果;

(八)职工群众性创新活动中对生产经营现场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而形成的“五小”成果;

(九)职工群众性创新过程中围绕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和管理局限,为了提高工作和产品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开展活动而形成的QC成果。

(十)对给公司带来效益和荣誉的已颁发技术标准、获得国家授权的并对公司安全生产、提高效益具有作用的职务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可进行知识产权收购奖励。

第十七条  科技成果收购流程:

(一)提交义煤公司技术创新成果收购奖励申请表(见附件2)。

(二)提交科技成果验收鉴定证书、应用证明、效益证明、评价结果。以上材料均为原件,其他证明材料如专利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出版论文等可为复印件,所有申报材料装成一册(研究报告也可单独成册)。

(三)科技项目材料审查

创新办负责对提交的评价材料进行初审,将符合评价条件的科技成果上报领导小组审查,并报义煤公司创新办。

(四)成立科技成果收购评审专家组

由义煤公司创新办组织评审专家组进行评审。

(五)科技成果收购、评审及结论

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汇报,详尽阐述成果的创新性,并对成果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描述。项目评审专家组根据成果评审材料、答疑情况以及科技鉴定部门的鉴定意见,按照《义煤公司创新成果评价收购标准》(见附件3)进行评估,并提出收购评估意见,然后报请领导小组批准,由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按季度兑现。收购资金纳入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管理。

第五章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第十八条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指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被推广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活动。科技成果包括义煤公司职务科技成果和外来引进科技成果。

第十九条  公司应建立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大力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益激励机制,使科技成果完成者从推广转化中受益。

第二十条  公司总经理是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着力把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到生产经营中,使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第二十一条 加强科技成果信息管理,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同时加强宣传,扩大科技成果的影响力,促进其推广应用。

第二十二条  公司应积极组织进行年度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第二十三条  推广计划下达后,应成立项目推广小组,由成果完成单位配合,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实操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在适宜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项目组根据需要也可直接转变为推广项目组,形成成果转化一条龙服务体系,参与成果推广转化的各个阶段。

第二十四条  列入推广计划的项目要填写成果推广计划任务书,并按照成果推广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进行推广,定期填报推广应用进度报表。计划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总结,提交推广应用总结报告及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等有关材料,上报创新办。

推广项目组在推广过程中应进行再创新,若通过进一步开发,在原有成果技术基础上,又有重大创新或超过了原有技术水平,取得了新的成果,可按照有关程序继续申请科技成果验收、鉴定,进一步推广。

第六章  科技成果验收结算

第二十五条  公司应建立科技成果验收结算体系,负责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益进行评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衡量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十六条  科技成果验收结算应提交成果推广验收结算申请、推广应用总结报告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等有关材料。由创新办上报义煤公司审查结算。

第七章  科技创新市场考核

第二十七条  科技创新市场运作考核验收每季度进行一次,年终总评,采取现场检查考核的方式。考核标准按照《义煤公司科技创新市场考核评分标准》(见附件5)执行。

第二十八条  义煤公司考核前我公司要先自行按照考核标准对本单位科技创新市场化运作情况进行自评和整体总结,并于每季度第三个月20日前上报义煤公司创新办。

第二十九条  考核内容分科技创新市场运作及科技创新绩效两部分,其中科技创新市场考核得分占总成绩的90%;科技创新绩效得分占总成绩的10%,科技市场考核结果按百分制进行。考核结果按百分制分为A、B、C、D四个等级,并与各单位创新绩效工资及各单位领导绩效挂钩。95分(含95分)以上为A级,90-95分(含90分)为B级,85-90分为C级(含85分),85分(不含85分)以下为D级。

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范文2

关键词:绿色思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

收稿日期:2009-02-10

作者简介:方 熠(1962―),男,湖北英山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期刊出版的研究和办刊实践以及科技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2-0048-03

绿色意味着自然与生态、和谐与健康、安全与和平、协调与以人为本。绿色思维则是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对人类行为方式和生产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思维模式。绿色思维在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中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普及、接受并受到重视,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或者由于主观认识不足,或者由于成本考虑,或者由于其他因素,绿色思维还没有得到科技人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提倡,倡导以绿色思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当今绿色生态社会科技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1 绿色思维内涵

绿色思维是一种秉承绿色理念,实施绿色战略,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协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追求绿色增长的思维方式。对于科技创新活动来说,绿色思维至少具有生态性、可持续发展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内涵[1]。

绿色思维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思维方式。绿色思维第一关注的是生态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后工业社会,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技术的无限追求,对自然界、对地球的资源长期进行毫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极大破坏,使得产生了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生态失控、人居环境严峻等全球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赖于人们进一步增强绿色意识,有赖于新的绿色技术的创造和产生,有赖于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绿色思维的普及和发展。

绿色思维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维方式。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要注重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环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追求协调、均衡、连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绿色思维的共识是: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只有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协调,人类才能持久、持续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

绿色思维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思维方式。人的存在具有二重属性,即自然人和社会人。作为自然性的人,需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作为社会性的人,又要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绿色思维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蕴含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性思考,彰显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对人类和平、安全、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人文关怀。

2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新思维基础

未来社会是生态社会、绿色社会,绿色思维是当今和未来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思维方法和思维基础。

2.1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逻辑基础

无论是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自然危机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类的生存发展危机,说到底是传统思维方式的危机。绿色思维反对科技创新中片面、急功近利、惟利是图、浪费、掠夺和环境虚无主义,主张崇尚绿色、自然、开放、节约、人道、可持续和面向未来。绿色思维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科技创新活动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目标。没有绿色思维作支撑的科技创新活动将是盲人瞎马、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能够取得所谓“科技成果”,即使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有一定市场,但终究会为未来人类社会所遗弃。

2.2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基础

科技成果的价值必须在市场上体现。科技市场消费主体的绿色意识使他们能够接受绿色价格,支持绿色科技创新。人们崇尚自然和谐的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其对科技产品的绿色价值的期望变得越来越高,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还可能主动选择比较价格更高的绿色科技产品,因而绿色科技成果将产生出更多的价值。科技产品的价值体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科技附加值,而是高绿色附加值。

2.3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生产力基础

人们熟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否顺利转化成生产力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接受市场的检验。没有绿色含量的科技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呈线性的非循环工艺,从原料―产品―废料,以排放大量的废物为特征[2],应用得越广泛、时间越长,其产生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负作用可能越大,耗费的环境成本就可能越高。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如太湖流域)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只有真正以绿色思维支撑的科技创新成果,才能真正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2.4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力基础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市场已初具绿色思维理性;未来社会,必将造就一个更加成熟的绿色科学技术市场。具有绿色意识、绿色思维的消费者,会从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出发,主动选择绿色技术、绿色产品,自觉抵制一些生产消费过程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使非绿色产品在市场上逐渐丧失市场份额,直到最终退出市场竞争,形成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取代非绿色技术、非绿色产品的局面。即使同样是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前提下,绿色性能的比较优势也将是技术产品的关键性竞争力,绿色思维正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成为科技创新活动中竞争力比拼的思维基础。

3 绿色科技创新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3.1 绿色选题

绿色思维引领的科技创新活动,必须要把握住几个关键实践环节。首先要把握好科技选题环节。

选题方向从根本上决定科技创新活动的成败。绿色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方向应注意:一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要促进学科的绿色取向,三要与国家目标一致,四要考虑科学问题的内在规律,五要贴近民生,以人为本。

3.2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3,4],是指在科技创新活动的策划和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科技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科技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保障等要求。绿色设计的原则为“3R”原则,即Reduce,减少环境污染;Reuse,减少能源消耗;Recycle,回收再循环或重新利用。人性化设计也是绿色设计的重要内容。

3.3绿色实验

绿色实验是科技创新过程中艰苦而漫长的环节。绿色实验是科技创新绿色取向的保证。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材料使用、结果分析等都应有严格的绿色标准。

绿色实验材料是指可再生、可回收、对环境污染小、能耗低的材料。在科技创新实验环节,实验材料选择上应首选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有辐射性的材料,所用材料应易于再利用、回收、再制造或易于降解,提高资源利用率。另外,还要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以便成品后减少废弃物的回收成本。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应重视绿色指标的达标情况。印证检验应一丝不苟,力求精确无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技创新的成果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科技成果。

3.4绿色转化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成果进行推广普及、转化成生产力,以期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造福人类大众。在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中,更要强调绿色思维的作用,因为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进入消费者中流转使用,如果性能上一旦存在绿色缺陷,必将产生严重后果。2008年三鹿婴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而西方国家盛行的产品召回制度是值得提倡、推广的绿色科技成果转化方法。遵守科技伦理、科技道德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绿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以绿色思维促进科技管理

4.1绿色科技政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绿色科学技术观念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起应运而生的,绿色科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相对于工业化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绿色科技方面的差距要稍小一些,只要在科技政策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尽快缩小差距不是没有可能。国家应在科技发展战略上优先鼓励绿色科技创新,保持与科学发展观的一致性。建立有利于绿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采取积极的政策,扶持和奖励在绿色科技发展方面,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方面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和推广绿色科技创新活动,掀起绿色科技创新的。

4.2绿色科技评价

对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效用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是保证科技成果产生真正效应的重要前提。绿色科技评价是指对科学技术方案、技术成熟度、转化可行性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其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绿色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行为过程。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绿色效益)三方面是有机联系的,但三者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因果链,不能片面追求科技、经济与社会某一方面的高速发展。绿色科技评价制度的使命就在于从宏观上控制和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和速度,保证科技创新向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向着为人类造福,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把科技中的负效应控制到最小限度,使科技与社会、自然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达到最佳耦合状态[5,6]。

5 结 语

绿色思维的生态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发展理念在引领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人类要突破当前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困局,必须提倡和发挥绿色思维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引领作用。如果在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发挥绿色思维的引领作用,将有可能催生出一个崭新的绿色科学技术体系、绿色科学技术时代,使可持续发展变成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秦书生.绿色文化与绿色技术创新[J].科技管理,2006(6):136~138.

[2]王忠学,陈凡.绿色技术系统观[J].理论界,2004(2):51~52.

[3]刘志峰,刘光复.绿色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4]傅志红,彭玉成.产品的绿色设计方法[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0(2).

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范文3

任何企业技术创新的本意都是将创新成果市场化,企业的本质是追求资本增值,因此体现企业创新成果的技术是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检验一项技术创新是否成功最终靠的也是市场,是消费者进行检验而不是某个委员会或者某个专家的评判。但现在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轻市场、重技术的问题,对于市场竞争的态势把握不够深入。

就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低,很多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历史原因,或者受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得林业科技创新基础差,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且科学技术创新从投入到产出收益时间间隔较长,技术创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等,都影响着林业科技的创新积极性。

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林业企业自身投入为主体,吸收直接融资、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撑,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研发投入,并且不断的进行扩大,以期有效地化解林业产业技术创新资金制约的矛盾。

林业产业积极争取各种减免税收政策。其实林业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特殊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可以积极向政府争取相应的减免税收政策,取消林业产业科技开发费用的提取上限,切实增加对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也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活动,建立有效的创新成果激励机制,从经营、生产、开发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提高林业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注重引进外资,加强创新投入。林业企业可以以技术更新、设备扩建等科技创新活动为主题,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或交流活动。由政府引导,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以拓宽融资渠道。参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是林业产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由中国政府引导,科研机构以及林业企业参与合作。另外,世界银行还会配备相关专用于专家团队科技推广、技术创新、学习培训的经费项目。通过应用和推广多项实用、先进的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林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

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范文4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策略

1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据悉,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通过新型管理方式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企业资源主要包含企业可流动的资金,企业通过应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资金进行利用,确保企业市场活动与经济活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管理的模式,或者是模仿成功企业管理的模式,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案,没有及时对传统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致使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不到提高,以至于无法在新时期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企业长期发展。此外,企业的工商管理需要把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充分结合工商管理的知识和企业实践,制定企业的工商管理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对工商管理进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将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2.1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根据市场特征来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构建一套适宜的管理模式。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在创新管理方面下手,促进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2.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企业为寻求发展,对工商管理模式予以创新,均促进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2.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了很多利润,这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3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战略措施分析

3.1完善工商管理监管制度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监督与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基层员工比市场更重要。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员工努力与付出。因此,企业需要制定监管制度,明确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权利,一些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员工,需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一些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员工,需要进行惩罚,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管理执行有据可依,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2重视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如今,我国的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在工商管理方面还没有一个新的认识,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理念,还没有对科技创新有新的认识。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积极树立“科学管理乃兴国之道”的思想,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尤其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可以辅助企业实施管理、营销与规划,并且专业人才可以及时、准确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指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薄弱的环节,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3.3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并且国内企业知名度也在提高。因此,企业应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加大企业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特色文化。要想国内企业的工商管理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具备现念与国际意识进行企业管理与实践,进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4建立职业化工商管理队伍

企业要想稳定、可持续地发展,需要组建一支工商管理队伍,提高企业管理的制度。若缺乏工商管理的队伍,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应用受到影响,导致企业人才效用得不到发挥。因此,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明确企业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制定奖惩制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结语

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范文5

0 前言

电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能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电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的更加广泛,所以电力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电力生产的管理是保障人们生活的途径之一,同样也是维护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举措。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需要电力公司加紧科技创新,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同时促进电力公司的发展。

1 电力企业的现状

随着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民、政府以及国家愈发认识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响应国家的号召,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通过对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的设计、对过程进行管控和疏导,来推动电力企业在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技术革新来解决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

现阶段,我国政府鼓励电力企业进行创新,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的创新。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宏观调控,注重对电力企业的利益引导,通过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来构建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展示科研成果以及进行表彰活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科技人员的最大价值,从人才角度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

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着眼于为了促进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技术效益。虽然在社会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1]。

社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企业进行调整,进行科技创新。但是一些电力企业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对于企业而言,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科技兴企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发展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方针,来指导企业自身的发展。

2 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向

在认识了科技兴企的重要性后,要根据社会现实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首先要重视科研队伍的作用,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认知,以应对电力公司体制改革将会出现的问题[2]。电力公司应认识到技术及创新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培养出一批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有系统的创新型人才,从企业的核心能力出发,让创新型人才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能够地理自主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科研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之外,要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电力企业的生产中去,避免工作成果转化落后导致工作进程严重落后。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配合的和谐场面,要把科研成果的转化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保证企业产品是先进技术的集成,要认识到市场是业主也就是人民的需求,是专业技术的体现,是市场的需求。

还要制定科学、客观的企业规划,全面客观的对外界环境,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清楚明白地反思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发展的目标,找准方向确定要开展的工作[3]。规划工作时,要认清企业的现状,要从覆盖全企业的技术领域出发,敢于暴露缺点,发现缺点,才能改正不足,在方向上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要开展的工作。要牢记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是紧密结合的,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为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反之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托与科技的创新,所以决不能脱离电力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去单独搞科技创新。明确科技创新与生产的关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生产应该是来源于生产发生转变到成为服务生产到最终的引领生产。

科技创新的首要目的在于保证生产,也要解决生产过程中要面临的技术问题。所以,科技创新要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于这种现状,而是应该在满足生产的需求之后,仍要加以创新,要保证创新的成果要超越生产的需求,要有更多的额外价值,加强企业系统内部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力量。

3 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新课题。时代的发展,使企业在发展前景上提出了一定的发展景愿,迫切地需要提升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但是迫切的需要仍面临挑战,科技创新并没有全面的推广实施,科技力量仍然薄弱,并不能满足于发展需要。

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创新资源也有待整合,创新型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旧存在。

但是,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存在发展的优势。随着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新能源的应用、大?网的运行、电网的优化等方面研究持续开展,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为电力企业的法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具有资源优势,例如拥有优良的试验设备、各级工作室,相关专家队伍的形成,设备的安全,人才的投入,都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范文6

摘 要:大学的图书馆经历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的过程中,通过服务理念的转变,服务方式的改善,社会效益显著。现代大学图书馆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有赖于技术的提高、与新媒体的融合、资源的整合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78-03

大学图书馆在以往较长的时期内,都以校内教学与科研服务为主,应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扩大服务面,提高管理与服务质量,进而提升社会效益上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知识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如何创新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大学的馆藏和信息资源优势,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层次、提高社会效益,已成为大学图书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必须考虑的一个课题。本文所指创新包括业务、服务和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即以大学图书馆、馆员和广大读者为主体,以提高大学图书馆社会效益为目标,通过对社会、图书馆信息、资源、新技术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产生新思路和新服务方式。

1 社会效益的体现形式及必要性

1.1 大学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体现形式

大学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也是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的文化机构,既创造了经济效益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又表现在不同的方面。社会效益体现形式:①大学图书馆配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优良环境,使学生博览群书,提高主动服务性,把图书馆逐步由第二课堂变为第一课堂,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熏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建设数字图书馆系统,提高服务效率,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环境支撑的同时,加强各馆的横向联系,设立跨区域的大学图书馆协作网,如主要由高校图书馆组成的CALIS系统,提高了资源的管理质量,帮助了大学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②随着大学图书馆开放意识的增强,有步骤地逐渐打开大门直接为社会服务,服务对象不仅限于学校,还可以面向社会上大量读者,面向科研单位、产业,将服务延伸到经济建设上,实现全方位的服务,向周边读者提供借阅服务。随着社会科技创新需求的信息范围越来越广、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站的合作参考咨询服务在为学校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外,对企业、科研部门提供服务,借助查新部门情报人员提供的最新情报资料及相关研究动向进行科学研究,使科技人员高效率地创造出科研成果,使知识、信息资源运用到生产上,转化为生产力,造福社会,逐步提高社会效益。

1.2 提高社会效益的必要性

1.2.1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追求与渴望越来越迫切,人们已意识到“知识、信息能够带来无尽的财富,是继物质、能源之后,又一促进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资源”。伴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知识、信息需求量与日俱增。大学对人才的培养已从原来的精英阶段转为大众化时期,在大学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水平、服务社会这一过程中,社会效益也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人才,在信息服务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大学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科技服务社会上,国外有不少大学为社会企业服务的成功案例,如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社会服务量就占到了40%,对社会、企业的科技、技术的创新起到了有力支撑,说明大学图书馆科技社会服务有着不言而喻的优势。所以大学图书馆在做好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疏通服务渠道,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加大社会服务力度,创新信息服务理念与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本身也具有提高社会效益的权利与义务。

1.2.2 大学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门类齐全,内容广博,同时还拥有大量的数字资源,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多年来大学图书馆一直在追求上档次、上水平,苦心经营文献资源建设、网络建设等,忽视了关注、了解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目前大学图书馆大都具有功能齐全的网络系统,实现了图书资料、咨询、检索等计算机一体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容量越来越大,利用效率越来越高,不仅能满足大学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而且有范围的向社会借阅服务,但服务方法存在许多弊端,基本都是孤立存在的,虽然体现了自身的基本价值,但没有从实现其根本价值上进行信息资源向服务社会新领域的拓展和转移。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本身是大学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价值在于知识服务的社会效益的逐步提高,必须体现在提升社会效益的绩效上。大学图书馆应创新信息服务,立足自身发展,面向社会,有利于扩大自身的影响,吸引整体社会力量支持建设,同时也是对社会的回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上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机构,吸引了众多的信息用户,并在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而大学图书馆有社会信息服务机构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加强合作,更新观念,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把社会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优势借鉴到大学图书馆服务上,既是实现普遍均等服务,也是自身发展需要,自身价值的新体现。

2 创新信息服务,提高社会效益的措施

2.1 加强新技术应用,提高服务效率

图书馆经历了从手工到自动化,从自动化到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过程,然而,图书馆最基本的功能,即馆藏文献管理与服务几乎仍停留在传统的或者说是手工方式阶段,因而在技术上应进一步提高。无线射频RFID技术,虽然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查询到文献信息,但获取文献却如“大海捞针”,随着无线电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而RFID技术或许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RFID技术正以其非凡的魅力成为图书馆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外许多图书馆和图书馆系统供应商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研究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如美国Seattle Public Library System、新加坡国内公共图书馆系统等。国内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于2006年2月率先成为国内第一家使用RFID馆藏管理系统的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武汉图书馆也相继实现了RFID馆藏智能管理系统,集成了自助借还书系统、智能安全门、馆藏架位管理、图书编目系统等,大大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服务和典藏管理模式,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效率。

2.2 融合新媒体,延伸社会服务链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型媒体逐渐涌现出来,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移动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新媒体特性使图书馆服务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国家又积极推进“三网合并”进程,这必将推动大学图书馆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步伐,使大学图书馆传承人类文明方面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拓展延伸社会服务是当代大学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社会效益和完善大学文化形象的重要举措。①数字电视不仅是一种收看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传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具备图像清晰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效率高,支持互动等优点,这些特性为图书馆利用数字电视传播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②手机使用者目前几乎达到了全国成年人口的2/3以上,普及率极为可观,目前我国已有20多所公共图书馆和高效图书馆建立了图书馆手机服务试验系统,提供手机信息服务,其中公共图书馆主要有:上海市图书馆、深圳市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等,大学图书馆主要有:清华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使用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功能一般体现为:图书借阅信息查询、图书预约、图书续借、图书到期提醒、公共信息与搜集、移动阅读等,服务方式以手机短信息为主。2008年12月22日,国家图书馆启动移动服务――掌上国图,通过信息推送、读者自助、信息互动等服务模块,读者不仅可以用手机完成预约、续借等功能,甚至可从手机上阅读1000余种图书,充分显示了服务的即时性、便利性、普及性。“手机图书馆”突破了图书馆依靠传统模式为读者服务的界限,以手机为终端,为延伸图书馆服务时空,提供即时性与个性化服务,增加与读者互动又提供了一新途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付诸实施,3G将加快移动网络和传统互联网的融合,手机图书馆系统必将随着无线信息技术的进步,由简单的文字短信到图文并茂图声俱全的多媒体信息,随着手机图书馆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强,借阅管理、在线阅读、参考咨询等几乎所有的数字图书馆功能都将能在手机平台上实现。

2.3 整合大学、社会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服务环境

思维模式禁锢了大学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的范围,降低了图书馆的社会效益。知识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职能定位限制了大学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与取得的瞩目经济成就相比,社会整体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势必影响整个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集中表现为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社会中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远未被有效激发。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是图书馆的生命力所在,是社会对图书馆认同的基础。大学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协同发展模式体现了大学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思想,信息资源由孤岛到共享,读者服务由学校到社会的联动的思维转变,将“公益、开放、丰富、便捷”作为大学图书馆公共服务的重要因素,以“融合、优化、整合、创新”理念为指导,强化教育、科技、知识服务社会化意识,在实践中通过整合大学图书馆资源整合社会图书馆,构建有形和虚拟的大学图书馆社会服务网络体系,改进、充实提升社会效益的形式和方式。资源整合的特征与要求:①结构、内容设计层次化。从结构上来看,把各级社会图书馆机构与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在提供信息服务的界面结构、逻辑结构、技术结构等有机集成之后形成统一的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模式。从内容上来看,在确保信息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社会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大学图书馆的教学、科研信息资源等各种信息服务资源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实现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向公众与社会提供服务的重要功能。结构与内容层次化保证同样的信息资源在不同的硬件终端上能够自动以最为恰当的形式反映并消除其中包含的不确定的因素,确保整体服务平台的顺利运行,以及满足不同深度、层次读者用户的实际需求。②标准规范化与技术开发集成化。信息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服务的最大缺陷就是信息资源共享组织和信息资源传输的无序化,只有标准规范化才能保证信息资源在不同的组织机构之间通畅流动,使资源建设与信息资源服务的方式、手段在整体上有一新的突破。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整合、构建的基础是各类信息资源系统的集成整合,通过流程、门户等系统的集成,搭建一个通用平台,兼顾原有管理配置,对分散资源系统实现无缝集成整合。③管理服务集群化。实行图书馆群整体协同发展为指导目标,实现图书馆由单类馆到多类馆,信息资源由区域孤岛到整体共享,形成信息服务由点到面再到整体覆盖的图书馆整体发展规划。通过整合大学、社会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而能更好地与新媒体融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与服务环境,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的程度。

以人为本,实现普遍均等服务。图书馆信息资源是知识的载体,普遍均等服务是教育事业的共同原则和目标,也是大学图书馆一直追求的目标。随着科技的进步、服务手段与方式的创新,把大学图书馆办成实际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大学,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体现其知识服务、社会教育、科技创新服务窗口的作用。在这个社会文化服务与大学教育相互融合共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中,图书馆一直被推在前沿,大学图书馆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将社会服务作为当今乃至今后大学图书馆界的重要任务,创新社会文化服务体系与大学图书馆社会服务融合、整合的体制、机制,结合两种社会效益体现形式,体现多种服务方式,增强辐射能力,把握大学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价值取向的转移,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提高社会效益,发挥先进文化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颖,周金元.高校科技查新服务社会化探讨[J].现代情报,2009(9):32-34.

[2] 颜丽玉.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9(9):223-225.

[3] 龙敏.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3):37-39.

[4] 张玲.手机在数字参考服务中的应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3):64-66.

[5] 李坤.从信息公平谈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机制的创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