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1

关键词: 精品课程 课程资源 资源建设 资源共享 动态监管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使得各高校课程资源申报与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十年以来,各地方为响应此号召,相继开设、启动大量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得到扶植,通过多个平台得以展示,为展示我国教育教学品质、丰富课程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建立,这个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制订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对精品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和个性化主动服务,旨在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随着2008年首轮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与评定工作的结束,精品课建程资源建设进入“后建设时代”,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开始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点通过2009年[3]和2011年[4]数据对比不难发现,见表1。

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为代表的课程资源建设工程不仅展示、提升了我国教育教学品质,提供了信息时代下的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手段,促成了专业之间、校际之间、省级之间乃至国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与文化交流,而且启发了高校教育教学参与者对教育资源建设的种种思考,推动了各级各类“类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工作。

作为高校一员,我校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78门,此外还完成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多个级别的教学优秀奖、微格教学评选活动的申报工作。面对不同时期各种级别、各种名目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学校相关部门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制作经验。

一、认真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区别对待各类精品课资源建设

依据目前社会上主要流行的“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主要类型,认真分析相关组织文件和资源建设技术要求,做好课程选择、制作手段确定、团队建设、内容取舍等一系列工作。

比如近两年开放申报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虽然都是基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但两者在面向对象、申报要求、制作规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资源建设实施手段的不同,直接影响各高校的申报工作。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知识普及类课程为主,强调名校、名师、知名专业课程,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是以教学互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类课程为主,强调课程的整体性[5],见表2。

此外,随着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考虑到学科的均衡发展,相关组织、评审机构会动态申报精品课程的专业范围和申报数量,结合本校特长专业、及时应对变化,适时推出申报参评课程是增大入选机会的重要因素。

当然,不以评奖为最终目标的校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及视频观摩课程等课程申报,或出于资源建设目的或出于商业目的,但准确把握申报意图、恪守制作标准都是确保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二、做好课程资源团队建设工作

当今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不再像以往的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个别优秀教学人员的努力和经验,借助自身的能力实施。由于网络化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绝对的团队合作的工程。课程资源(尤其是类似于传统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这类精品课程资源)的填充、网上申报的操作、视频及其他媒体资源的制作、课程评价与反馈统计……一系列工作单靠一己之力是难以胜任的。更何况课程资源申报是一项短期工作,而后期的资源维护与建设则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不断地修正、补充、替换课程资源,才能保证课程生命力、保住精品课程的称号――这同时是对知识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的体现。

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今的精品课程的制作申报宛如同制作一部参加奖项评审的优秀的电影作品――要看题材、要看制作、要看导演的把握与控制、要看演员的表现、要看声效、要看票房。根据以往开展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经历看,一个较健全的制作团队需要专业讲师、网络信息人员、摄影摄像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观众等工作人员,甚至还要引进专家评审、数据分析等人员,而且上述人员绝不仅仅一名人员就可以胜任。

根据不同级别、类型的课程资源建设需求,合理安排人员,建立临时性课程资源制作团队是目前我校采用的方案。根据申报、制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要求,在前期基层申报的基础上,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团队,从课程选材、人员情况、素材设想等多方面参与评审意见,确定最适合申报人选,进入集中制作和修改阶段。团队内成员各司其职――教务人员负责组织学生、协调拍摄时间、聘请督导专家、资金管理等;主讲团队负责教学资料(含后期制作的媒体素材)的上传与审阅、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现代教学技术中心负责视频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审阅和加工修改、素材标准的解读;网络信息人员负责资源保障与临时性网络设置、确保课程资源的安全与快速上传、审核平台资源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数据反馈……

为确保团队的持久支撑,一般采用新老兼顾和专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团队。即团队各职能人员构成均需要考虑到人员发展,采用老同志与新人(主要是指对此项业务的熟练程度)共同承担、逐渐向新人转移工作重点的方式。此举主要是考虑到精品课程5年内的补充修正和5年后面临的二次制作,需要年轻人员逐步取代原有核心人员的正常更替。专人负责是指针对某一类(或级别)的精品课资源建设尽可能安排同一组人员,以便熟悉业务流程、开展程式化制作,减少解释、培训、沟通等方面的重复工作。当大量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展开,也可以采用校内人员把控、服务外包相结合的方式,缓解采集制作、审核等环节的工作压力。

三、引入必要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无论是对于课程主讲教师还是对于团队工作人员来说,参与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都在既定职责之内,而又属于工作量之外。为了保障参与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校在多种“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尝试激励机制。

将资源建设工作与教研科研工作挂靠,让参与人员通过课程建设工作实现相关工作量兑抵,是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手段之一。由于我校实行聘期内教科研工作量承诺制,对于顺利完成精品课资源建设、并成功申报的核心工作人员给予一定数量的研时或是工作量折算――此方式对于新老教师均具有一定吸引力。

将获得精品课建设相关荣誉纳入教学优秀成果表彰范围,作为职称晋升、职务评聘大参考因素,此举可以有效调动年轻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由于课程资源建设往往都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保障(或奖励),适当的经济奖励是各高校常采用的手段之一,但奖励依据、奖励额度、奖励范围需要严格限制,以免造成本职工作重点的转移。

由于当下多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视频素材要求课堂实景拍摄,如何组织好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减少教学人员差错往往困扰着制作团队成员。学生往往是课程资源建设团队中被忽视的群体。在当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情绪、反应、认知能力往往也影响教学人员的状态和最终的拍摄结果。我校尝试将推荐上来的精品课程作为临时加开的学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根据人数适当限定参与学生的手段,也采用过面向全校学生招募精品课录制活动参与学生的方式遴选参与成员,取得良好效果。

依据以往制作经验,高质量精品课程本身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而名师大家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其教学过程中的差错较少。对于教学经验稍逊的年轻教师而言,根据“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往往受到大家欢迎、一些通论概论等偏理论性的课程则排名相对靠后”的特点扬长避短选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此外,保障一定数量的人员审阅素材(包括申报材料、教学素材和制作的媒体素材等)、预留相对充裕的修正时间是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环节,小到主讲人员的无意识动作、字幕同步性问题,大到板书和展示媒体材料的错误……有许多问题在首次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必要的修补、乃至重拍都是严谨负责的态度体现。

四、做好各类型课程资源的转换和平台共享工作,减少重复投入

由于精品课程在层面、推出时期、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时期建设起来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精品课程资源在展示手段和平台上存在较大差异。

由早期国家级精品课程录像采用MPEG2格式到目前采用H.264压缩格式的MPEG4格式的变化;教学课件由原先简单的演示文稿到目前网页型、Flash课件的综合应用;由单画面视频到多窗口视频再回到高质量单画面视频的往复……无不体现信息技术、声像技术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长中的发展。如何做好原始资源的留存、选择适当的转换工具、减少非知识更新引发素材修改工作量、统一素材风格都是制作团队技术保障部门需要考虑的。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格式工厂、PDF转换器及应运而生的MediaEditor等多种工具软件都为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此外,“建好自身平台,实现与国家精品课资源接轨”是减少自身投入、简化资源传递流程、提高资源使用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被广泛认可的两个国家级课程资源网站分别是“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http:///mooc/)”两个网站,涵盖精品课程资源由申报到展示的全部流程。而各高校使用的课程资源平台如BlackBoard、IClass、天空教室等[6]往往以展示课程资源、提供网络在线学习为目的,往往不能涵盖申报、评审、展示、后期建设、应用、反馈等每个环节。此外,由于引进部门、引进时间、引进时需求不同,往往校内多个相似功能的资源平台同时运行,平台之间缺少数据库共享、统一认证和资源传输的接口,形成“信息孤岛”。

为减少校内外平台、校内各平台间课程资源的使用障碍,共享数据库、建立统一认证、规范各类型资源素材的格式、打通平台间的数据传输转换接口,都是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加强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确保资源可用、实用、好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初期曾经走过的“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一度暴露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中,由于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态度扭曲、申报学校的技术保障不足、平台升级或数据更新一起的断链等原因,一部分精品课成为“死课”。归根结底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将它原本“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宗旨扭曲为“奖项评比活动”。

2012年教育部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再次明确指出“国家精品课鼓励各地和高校投入资金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培育、建设和使用”。对于“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不合格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取消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不得再次申报该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在精品课成评审结束、课程资源上传网站之后的几年中,教育部专门成立了机构对在线课程进行定期审查,对于不活跃课程发出整改通知,力求推进课程的后期建设和使用。

我校自2010年底开始,对BlackBoard平台(网络学堂)上的全部上网课程进行检查,发现“死课(没有任何更新记录、没有师生互动行为记录的课程)”率高达50%。这些课程占据了大量的存储资源和注册名额,耗费了管理人员的精力,影响到学校教学品质与学术形象。

为了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保障已有精品课程称号,校信息网络中心、教务处联合对平台中全部具有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逐一进行了分析,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教学资源的更新,实现全部课程视频素材的制作与”规划。同时坚决清除“死课”、取消相关课程负责人(或团队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称号,开始我校由精品课程申报到后期建设与应用的转变。

整改期间,教务处抓紧安排实施90余门精品课程的三年全程教学视频素材的制作规划,及时将完成的符合当时建设标准的视频资源送达负责人。期间建立分布在七个校区的十余间录课教室,建设两个与BlackBoard平台实现资源链接和单点认证的资源平台,方便教师及时、灵活地由资源平台向网络学堂中调用资源;网络信息中心每年年底对网络学堂中每一门精品课程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区别活跃课程、待改进课程和待取消课程,通过年底召开的全校研讨会公布数据、告知课程负责人。通过加大网络学堂的宣传力度和教学活动对该平台的依赖程度、努力推进跨校区网络教学应用等手段,发现资源问题,及时实施改进,推进新精品课建设团队的“新陈代谢”。2013年,既定目标完成,平台中活跃的精品课程达到90%以上,网络学堂已经成为我校传统教室授课以外的又一种主流教学形式。

在实施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的同时,锻炼了课程建设团队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在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较自如地完成额外资源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数学与网络资源的联动,改进教学手段、讲话教学技能。为后一阶段顺利完成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等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以上是从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十年来的一些感触,希望上述拙见能够为后一阶段高校开展类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红.“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2).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09(10).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11(7).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21日.

[5]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1).

[6]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2年6月12日.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ith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course construction as a case, the specific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build vocational quality courses: with updating the ideas as pilot and reforming teaching content as basis, enhancing faculty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platform, practice base as the excellent course backing, highlighting the "first class" building standards.

关键词:精品课程 旅游资源开发 课程建设

Key words: quality cours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course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196-01

0 引言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主干课程,经过6年的建设与实践,在2005年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现仅就精品课程建设中所取得的一点点心得做如下概述:

1 以更新思想观念为先导

成功创建精品课程,思想观念的更新有着非常重要的先导作用,因此,必须要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精品课程是高水平有特色的优秀课程,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2008年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最突出一点就是指标体系集中体现在课程基于工作对象,设计工作过程导向设计的建设思想。

《旅游资源开发》课程的教学是以工作过程这一行动为导向,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旅游行业中具体岗位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旅游管理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新的社会需求。

2 以改革教学内容为基础

确定科学的、先进的课程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以学生的技能需求及工作任务为导向来完成。做到实用、够用,并有发展延伸性。依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课程建设要求,形成岗位能力知识、岗位基本技能、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四大课程教学模块,构建符合旅游企业员工上岗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新的课程教学体系。本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将旅游资源开发向在针对旅游资源进行导游词的编写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议方面拓展,与旅游行业需求高度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从整体把握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掌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内容和技术手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在执行教学大纲时,教师在介绍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知识上,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

本课程所在的教学团队由8名主讲教师、7名校内指导教师和8名校外指导教师共23人构成。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理念及课程标准的制定,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的设计。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则与主讲教师一起研究、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训教学过程的设计,指导学生完成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完成顶岗实践和实际工作任务。

本课程教学团队整体教学结构合理,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绩。2007年旅游教研室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董建辉教授2006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普通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4 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

本课程组到2005年,建设了《旅游资源开发》精品课程专题网站,目前全部教学内容均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其中包括教学案例库、电子教案、网络资源等多层面资源整合,探索教与学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协作互动、专题知识与拓展知识互动模式。在课程授课过程完全实现了多媒体技术教学,并随时可以实现远程链接,调配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实现了教学方式与教学结构的转变,对创建探究式、互动式学习的方法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生可以随时上校园网查阅学习资料,进入到相应的网站打开图片或者观看视频背景资料等,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考试系统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应变能力的高低。而设置教学交流栏目主要是加强师生的互动。另外,也实现了课程的网上报名、网上提交论文和网上查询成绩功能。

5 实践基地为精品课程的后盾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已经为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了能满足实训,职业技能考证需要的实训基地,包括客房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等6个校内实训场所。并计划改造建设一座互动式教学中心,到2011年使该专业实训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设施设备和软件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使学生能在校内完成顶岗实习前的全部业务和技能方面的训练。

旅游系先后与西安大雁塔景区、陕西大坝沟森林度假山庄、西安康辉旅行社等三十多家旅游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使毕业生都能达到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本专业经常在节假日、寒暑假派学生参与旅游企业的相关活动和企业经营诊断、出谋划策,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实践教学环境中得到应用和提升。

此外还要建设有效保障和运行机制,促使《旅游资源开发》精品课程更好突出其优势与特色,起到示范与辐射推广的作用,最终能够进入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鲁刚宁.建设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马骥,刘传明,等.突出网络资源特色促进精品课程建设[J].南方医学教育,2008(3).

[4]丁陈娟.浅析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以《导游服务与技巧》精品课程建设为案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2).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3

体育精品课程 高职院校 网络资源 课程建设

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的示范性课程”。2007年教育部1号文件提出:“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首批国家精品体育课程在促进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上所发挥的作用,为高职院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和范例。随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职业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个基本矛盾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职业院校体育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体育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最大程度地缓解教与学的矛盾、实现更大范围内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作用与价值。

一、正确界定高职院校体育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内涵

广义地讲,教学资源包括了材料和环境,即除了各种各样用于教与学的实物设施、设备和材料之外,有利于教与学的社会活动、环境和情境也是教育资源或学习资源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学网络资源首先包含体育课程的特征,包括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直接可用或可见的资源;其次是体现网络的特征,网络中常见的链接、导航、搜索乃至个性化服务等功能也应充分地体现,互联网海量的资源应该得以充分的利用;其三,网络中的资源要反映蕴含在体育课程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即网上提供的教学资源绝不是把书本内容电子化和把音像教材数字化,而是应该以学习系统的观点,以过程的角度分析网络课程的活动和实施过程,对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使之符合现代学习规律,体现教学活动的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适应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高职院校体育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构策略

1.基于学生适应性构建网络中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在体育课程网络资源的学习中,师生在时空上有时是分离的,交互关系依靠通讯媒体的联结。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尤为突出,因此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优化配置不是只是简单地将传统资源搬到网上,而必须要进行学习者适应性分析,即学生对网上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的价值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要求体育教师在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质优量多”学习支持的同时,对学习者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对学生适应性的分析,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撷取、筛选、加工、利用;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一种稳定和熟悉的学习环境,既向学生提供传统教学上的资源;如教案、教学大纲、教师演示文稿、专业习题、教学文件和参考资料等,又要鼓励学生对教学资源进行探索,自主学习获得经验和知识。

2.基于动态观的体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结合2003年对于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的二级指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2008年开始“教材及相关资料”的要求增加了“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一直是精品课程要求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学资源的建设中不是数字化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要体现教学设计思想,课程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从宏观上讲,动态课程资源的呈现起到“导航”作用,即能够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为学生掌握课程学习内容给出正确的引导,相当于优秀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层面来说,应该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体育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在体育技术教学中,大多运动技术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一连串复杂技术动作,教师在示范动作时受年龄、对要领的个人理解、临场体能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往往技术动作不能十分精确呈现;学生在观察时的角度和时机也受到不同的影响,对教师动作示范的就很难清楚地进行观察,所以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动态资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首要任务。视频技术在教学中主要是用于教学演示,尤其是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替代教师完成运动技能的演示,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运动技能的展示最好的形式就是视频呈现,视频技术可以将复杂的运动技术清楚地、多角度、慢速呈现给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反复地、有重点地观看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

3.基于网络技术的课后学习系统

基于网络技术的的课后学习,教与学双方是通过网络完成教学活动。师生交流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较为直接的聊天室;二是用E-mail,但是这种方式时效性显然不如前者;三是网上留言。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技、战术的教学中,师生的及时交流尤为重要。教师的及时“点拨”,尤其是“手把手的点拨”对学生正确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充满活力又相互依赖的,不同的自我组织与完善的并具有适应性的体系。体育课后学习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掌握的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三、结束语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构建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立新的网络化教学模式。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兴趣多样化需求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今后对体育的自主学习、评价。依托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科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是促进学科建设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EB].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S/OL].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4

>> 开放教育资源的宏观背景下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探析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浅析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优化策略 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 听力精品课程建设及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基于资源共享的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精品课程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 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出路 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与设计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研究与探索 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与对策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研究 浅谈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4]

[7]http:///news/details.

[8]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9]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50-54.

[10]李开灿,程平,张祖伟.关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率的统计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0-14.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5

关键词 资源共享课程 教学内容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Courses Resources

Sharing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I Yi, XU Yanghui

(Department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and Design, Chongqing Real Estate College,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Since 2012 Chongqing Real-estate Vocational College has upgraded the college and city fine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xcellent resources sharing courses. In contrast to the "building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AD" course which is the school specialized fundamental course, which I particip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ne course and boutique resources sharing course ,I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an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course construction

0 导言

为了达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建设目标,①我院自2012年起,将以往的市级、院级精品课程均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要求进行了“升级”建设。在对比以往参与本校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装饰工程CAD的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设计与课程建设方面产生了新的认识。

1 教学内容设计认识

1.1 定位教育者的角色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传承文明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学会分析预测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将自己的理解正确地传递给学生。

伴随课程资源的上网及互联网的发展,教师传授并非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因而仅仅靠传统的固定场所、时间的面授方式有待于改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还应该是伙伴关系、战略合作关系。

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与学生互换角色,不仅仅以“教师为教学中心”,还要考虑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1.2 课程建设过程中,注意课程内容设计、共享学习的内容,与现代传输设备、接受终端技术的无缝对接

在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发现,伴随网络信息化技术及各类终端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导致知识的交流和学习的方式由传统的固定时间、场所面对面或单纯的被动接受方式,转变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交流的方式。因此,为了有更多的受众,必须加强如下方面建设。

首先,课程精品资源课的内容设计上,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以教材为导向,而是要通过教研活动和团队合作,分析、吃透教材及知识,根据本课程的知识构成规律及认识过程规律,重组教材,有效讲解。不仅要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要求资源必须是丰富的。②

其次,共享学习内容。由于现阶段学习的非正式性,范在性,社会性,情景性,适应性,因此学习内容要求广泛共享,并且共享要求有较强的可识别性。

另外,伴随科技及设备的发展,课程资源的传输及应用要求与现今及以后较长时间内的传输方式及接受方式要求无缝对接,并且传输及应用要保证质量,以免因繁琐的中间或技术环节而导致传播不流畅,使适应性下降。

1.3 考虑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教学模式上,不能简单依靠传统传授模式。我们应该在吸取传统教学模式“营养”的同时,还要考虑网络学习模式、混合模式及协作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应该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但是为适应学习要求,就必须在课程建设上,考虑网络学习模式,混合及协作学习模式。

2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认识

2.1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重视实用性

在以往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老资格”的挂名主持人,结果很少见到视频传授。在精品资源课程建设过程中,严格要求课程的主持人必须要有30%以上的课程视频,避免挂名现象。课程负责人的职称要求有所降低,鼓励有能力、实干的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教学资源、课程文案常态化,少了死板、突击甚至“牛头不对马嘴”的材料等。

2.2 更加准确地定位课程

在笔者参与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当时有些困惑。其中,课程内容定位时,非常尴尬。课程定位如果太过注重“理论化”,并不适用于本校学生;如果太注重实践,好像容易与理论脱节。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实践的深度到何种层面,是否符合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等等问题。

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要求“回归”课堂,教师讲课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调整教学形式;根据本校特征,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资源共享课程建好后,更多的是为本校学生服务,兼顾服务于网络对象。

2.3 更重视特色的发挥

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更重视课程、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资源的建设,这样更能体现出课程的特色。针对同一门课,有不同的受众、教学团队就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反而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各校资源“百花齐放”。

在建设过程中,还增加了教师能力、个性的展示,学生互动环节,教学成果和学生风采展示,这样课程更有利于互动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方式更为灵活。

3 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我们不仅要设计与不同受众相适应的课程内容,还要考虑到建设与现代传输和接受终端相适应,避免“新瓶装旧酒”的现象。

注释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6

关键词:得实平台;表面贴装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36-03

近年来,中国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现代电子装联技术中,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简称SMT)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电子产品的SMT化率已到90%,因此企业对掌握SMT设备的操作与编程及工艺实施的SMT技术人才需求旺盛。重庆在人力资源以及电子制造业发展基础等方面都占有先机,在电子制造业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我校国家级示范专业微电子技术专业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深度合作,开设SMT技术方向的订单班,使《表面贴装技术与工艺实施》成为一门“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核心技术一体化”的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课程,主要培养面向电子类企业中从事SMT生产、管理与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将通过科学布局,优化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精品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函〔2011〕8号)[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3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申报2013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通知》(渝教办高函〔2013〕150号)精神,对我校原省级精品课程《表面贴装技术与工艺实施》改造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基于得实平台,完成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及特色资源的探索和建设。

一、基本资源

基本资源应系统、完整、科学,反映表面贴装技术与实施工艺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资源配置等核心资源,有力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1.课程设计理念。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力争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原则,“以岗定课、理实一体、学做交融”,实现学习工作的一致性,最终培养出面向电子类企业中从事SMT生产、管理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广泛采用五步工作机制,即:针对工作岗位解析职业能力,依托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面向职场需求实施能力鉴定,立足真实环境组织一体教学,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3]。灵活运用三阶段分析法,即校企专家共同参与学习情境的设计,其中第一阶段是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第二阶段是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第三阶段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

2.课程内容设计。根据企业调研及校企专家综合研讨,确定课程核心内容:SMT设备的操作、编程和维护,选择“设备+产品”作为教学载体进行基础性和综合性学习情境的设计,即:以“设备为主、产品为辅”设计基础性学习情境设计;以“产品为主、设备为辅”进行综合性学习情境设计。依据“市场为导向、职业岗位需求为基础、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基础性学习情境内容重点是设备的理论知识、基础性的操作、编程和维护;综合性学习情境内容重点是通过生产由简单到复杂的5种典型电路板,强化技能训练,逐步提升设备的操作、编程和维护技能,实现学习工作的一致性。围绕核心知技点,选取组织课程内容,实现“核心技术与课程内容一体化”。依据“微电子技术”职业岗位需求,确定出“印刷参数设置”、“贴片工艺编制”及“再流焊温度曲线设定”作为课程的三个核心技能,并围绕核心知技点,选取组织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基于“表面贴装”工作过程,以真实的SMT“设备+产品”为载体,遵循“工作任务由单一到综合、工作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开发设计了“SMT工艺流程的基本认知、表面贴装生产准备、表面贴装设备操作编程、表面贴装品质控制、表面贴装生产线的运行及工艺优化”五个学习情境,共计19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将知识与技能溶入到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由少到多,循序渐进,职业能力由低到高成长,由新手逐步转化为技术能手,具备职业任职资格。围绕核心技术技能,开展行业认证,实现“核心技术与行业认证一体化”。电子行业针对表面贴装职业岗位出台了很多职业标准,许多区域性和行业化的技能鉴定也已陆续涌现,例如,上海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于2006年开始进行区域内的SMT职业技能鉴定,并颁布了《电子表面贴装技术人员(1-4)》职业标准;中国电子学会开始进行《表面贴装(SMT)专业技术资格(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的认证工作;许多国际性的行业协会组织,如IPC等,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如《电子组件的可接受性标准IPC-A-610D》、《电子组件的返工和维修标准IPC-7711&7721》、《电气与电子装配焊接要求IPC-J-STD-001D》等,并开展了相关的资格认证。本课程将上述职业标准和规范融入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表面贴装(SMT)专业技术资格》的培训和认证,“教最新的、学有用的”,培养“短过渡期”或“无过渡期”的SMT设备操作、编程、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可以获取《表面贴装(SMT)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助理工程师)》、《防静电系统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检验员、高级检验员)》和《无铅焊接技术证书》,将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落到实处。

3.课程组织设计。在校内表面贴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场所,围绕“印刷参数设置”、“贴片工艺编制”和“炉温曲线设定”三个核心技术技能,设计了“表面贴装工艺流程的基本认知、表面贴装生产准备操作、表面贴装设备操作编程、表面贴装品质控制和表面贴装生产线的运行及工艺优化”共5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分为基础性学习情境和综合性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安排遵循任务由简单到复杂;技能要求由低到高;教师的参与由多到少;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少到多;学生的职业能力由低到高递进的规律。从对表面贴装生产线的整体认知入手,让学生对表面贴装生产线的工作环境、设备、工艺过程和管理规范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从简单的设备操作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扩展到设备的维护和编程;当学生熟悉了整个生产线的环境、管理规范,熟练掌握了基本设备操作技能后,通过5种典型电路板的贴装生产过程,进行生产线的整体运行和工艺优化技能训练。在校内表面贴装实训基地,学生分组轮岗,完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生产的过程包括接收订单、制定计划、设计工艺、准备材料、生产运行、质量控制、产品交付等各种生产环节的内容,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分析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分工合作,达到了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并且每学期择机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企业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对企业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体验企业文化、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适应企业作息制度、遵守操作规范、增强沟通合作能力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运作,校企共同经营。依托电子制造产业,以切实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以校企双赢共进为原则,以企业的组织形式为保障,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经营。可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变消耗性实训为营利性生产,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并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提供真实职业情境的教学环境,实现校内带薪顶岗实习。“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协同完成“教、学、导、考”的教学过程。采用工学交替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集中授课,分组实施。充分利用表面贴装生产性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室及虚拟操作机房开展一体化教学,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实际操作和虚拟训练互相补充。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表面贴装技术与工艺实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通过这些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完善学生的“社会能力”。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

4.基本资源具体形式。基本资源按照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或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4],每个情境都包括:电子版教材、步进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辅导等。其中实践教学:实验环境、实验内容、实验指导、虚拟仪器实验和“后课程”实践训练;网上习题共有300多道题,题型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全部有答案,每个情境都有20~40道题;师生互动:网上留言、提问、答疑、讨论、疑难解答、联系方式等;参考资料:包括参考书目、参考期刊、参考网站。

二、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是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5]。拓展资源在技术上要遵循基本资源建设技术等要求。本课程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拓展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包括:各种企业标准、规范,设备的操作手册,视频操作示范、动画示范,产品案例,工艺经验,工具、设备与材料图片等。将所有教学资料数字化,建设了内容丰富的互动式课程网站,包括学习指南、学习情境、虚拟教学、视频教学、学习资源、师资介绍、在线自测等栏目,内容丰富、安排条理,并开设了学习论坛,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在线交流提供了方便。此外本课程还开发了三维立体的虚拟教学软件、在线自测等特色资源:以校内实训基地的表面贴装生产设备为原型,构建了表面贴装生产线各设备的三维立体模型,开发了交互式虚拟教学软件,包括虚拟设备、虚拟操作、虚拟编程三个环节。使学生可以借助虚拟软件了解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表面贴装的工艺流程,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线自测:分情境安排的习题、作业、试卷及答案等。

三、得实平台

得实平台是得实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发的得实软件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Version 8.5(简称得实平台),主要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管理平台,同时支持教师在线申报精品课程,专家在线评审精品课程。教师通过运用此平台可以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申报精品课程:老师可以在线创建申报站点,进行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课程建设和管理:可对课程内容、课程信息进行建设和管理;课程资源管理:老师可上传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所有课程资源,包括ppt、文本、案例、视频等资源,并可在课程资源中心对资源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作业、练习、试卷管理:创建与课程相关的作业、练习与试卷;交流互动:包括论坛、聊天室、在线答疑设置等;精品课程网站美化:系统提供多种课程美化功能,包括课程模板、网站横幅、皮肤、网站栏目等的管理,满足个性化需求。通过该平台使表面贴装与工艺实施课程实现了正真意义上的共享。

四、建设效果分析

表面贴装与工艺实施课程从精品课到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丰富、适用、易用;从服务高校教师为主到服务学生、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并重,从以高校为主承担优质资源共享到国家、教师和高校共同承担优质资源共享和开放,用基本资源实录真实的教学过程,以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展示课程的进化分类指导的课程设计+教学团队的教学过程。从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保障,能与实际教学条件相结合支撑教学活动,达到本课程教学目标,应包含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习题等;拓展资源是在基本资源基础上,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扩展的自学、培训、进修、检索、科普、交流等内容,体现课程技术特点并向产业领域扩展。

五、结语

通过搭建立体教学资源体系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表面贴装技术与工艺实施》课程经过长期不断的改革和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备一定的示范作用。特别在课程整合、强化实践环节训练等方面具特色明显。虽然该课程已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但在今后在持续更新与共享、建设环境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函〔2011〕8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3]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