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洋动物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海洋动物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海洋动物的方法

保护海洋动物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南澎列岛

中图分类号:S9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2084-04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benthos Community in Nanpeng Island Water

SUN Dian-rong,LI Chun-hou,WU Qia-er,ZHAN Han-hua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 Guangzhou 510300, China)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quantity distribution and biodiversity of macrobenthos in Nanpeng Island Water of Guangdong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totally 64 species belonging to 46 families in the 6 investigated sites. Species of filose, crustacean and mollusk were the richest, and comprised 86% of all species. The average biomass and density were 102.08 g/m2 and 201.67 ind/m2, respectively. The crustacean and filose contributed to the biggest biomass and density, respectively. 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H′) was at a high level, distributing in the range of 2.58~3.41 with an average of 2.99. And the evenness (J) was 0.86~0.96, with an average of 0.93.

Key words:macrobenthos; species composition; quantity distribution; biodiversity; Nanpeng Island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摄食、掘穴和建管等活动与周围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其群落结构是海洋环境特点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1]。南澎列岛地理位置紧贴北回归线,为热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属南亚热带气候,因其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成为“南中国海典型的海洋生物资源宝库”、“中国南海北部活的自然博物馆”,并被列为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对南澎列岛的大型底栖生物开展调查和监测,对保护南澎列岛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南海海区底栖生物的研究,在大亚湾、珠江口、广东海门和深圳海域等海区均有过报道[2-9],但对南澎列岛海域泥采大型底栖生物的系统研究则未见报道。笔者于2008年冬季开展了大型底栖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并较为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南澎列岛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旨在为南澎列岛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1材料与方法

1.1站位布设和调查方法

于2008年12月6日开展了粤东汕头南澎列岛海域的底栖生物调查,共布设调查站位6个,该调查海域位于南澳岛的东南部(图1)。底栖生物调查方法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6-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 12763.6-2007)中有关底栖生物的规定执行,用大洋50型采泥器(开口面积为0.05 m2)采样,每站采2斗,采样水深为25~45 m。样品经“WSB1”型底栖生物涡旋分选器分离,经1 mm和0.5 mm套筛淘洗,所采获样品用5%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与计数,生物量以g/m2为计算单位,栖息密度则以个/m2为单位。

1.2群落生态学参数计算

以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来衡量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水平。

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法计算大型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11],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H′表示种类多样性指数,S表示样品中的种类总数,Pi表示第i种的个体数与总个体数的比值。

采用Pielou提出的均匀度计算公式计算物种的分布均匀度[12],其公式为:

J=H′/Hmax

J值范围在0~1之间,一般J值大时体现种间个体分布均匀,J值小时反映个体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下的J值是较低的。

2结果

2.1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发现了包括多毛类环节动物、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和腔肠动物等6大门类在内的大型底栖生物46科56属64种(含个别未定种的属,下同)。以多毛类环节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有20种,占总种数的31.25%;其次为软体动物,有19种,占27.78%;居第三的为甲壳类动物,有16种,占25.00%(表1)。

2.2各类群平面分布

调查表明,各主要类群的平面分布有较大的差别,腔肠动物有1种,只出现在S3号站;多毛类环节动物以S2和S3号站出现最多,各出现了4种,其余各站均出现了3种;软体动物以S2号站出现最多,出现了4种,S1号站最少,仅1种,其余各站均出现了2种;甲壳类动物以S6号站出现最多,有4种,其次为S3和S5号站,各有3种,最少为S2号站,只有1种;棘皮动物在S1、S2和S6号站均出现了2种,而S5号站未出现;脊索动物仅在S6号站出现了1种(图2)。

2.3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本次调查区海域内各站位底栖生物的生物量有较大的差异,最高生物量出现在南澎列岛海域保护区东北部的S4号站,达340.50 g/m2;其余站位生物量不高,均不超过100.00 g/m2;最低生物量出现在保护区南部的S5号站,为36.00 g/m2,其他站位生物量在40.00~70.70 g/m2之间,该海区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02.08 g/m2。平面分布趋势表现为:高生物量区出现在保护区的东北部海域,向西南则逐渐递减,以南部海域为最低(图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各站位栖息密度差异不大,最高出现在保护区东部的S6号站,其栖息密度达250.00个/m2,其次为保护区南部的S5和保护区西部的S2号站,密度均为220.0个/m2,最低密度出现在保护区北部的S1号站和东北部的S4号站海域,密度均为170.00个/m2,平均栖息密度为201.67个/m2。其分布趋势与生物量的情况不同,高密度区出现在保护区的东南部,其次为西南部,以北部海域为最低(图4)。

2.4多样性指数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本次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属较高水平和高水平(表2)。多样性指数在2.58~3.41之间,平均为2.99,最高出现在S6号站,其次为S3号站,最低出现在S4号站;均匀度范围为0.86~0.96,平均为0.93,最高出现在S3号站,其次为S6号站,最低出现在S5号站。

3讨论

调查期间共检出底栖生物46科56属64种,以多毛类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共占总种数的86%。

该海区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02.08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01.67个/m2。生物量比大亚湾(42.13 g/m2)、珠江口(13.08 g/m2)和珠江口东南部(6.70 g/m2)高,比海门湾(133.20 g/m2)低;栖息密度比大亚湾(128.50个/m2)、珠江口(168.80个/m2)高,比珠江口东南部(679.40个/m2)和海门湾(543.00个/m2)低。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南澎列岛-勒门列岛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在广东省是属于较丰富的海域[13],其后的20年来,由于广东沿海的大力发展临海工业,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型底栖生物造成很大的破坏,但由于本海域离岸较远,又处在保护区内,受到人为的干扰和破坏较小,因此种类和数量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基本保持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韩洁,张志南,于子山. 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J].生态学报,2004,24(3):531-537.

[2] 张敬怀,肖瑜璋,王华,等.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J].海洋环境科刊学,2007,26(6):561-564.

[3] 张敬怀,周俊杰,白洁,等. 珠江口东南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研究[J].海洋通报,2009,28(6):26-33.

[4] 张敬怀,高阳,方宏达,等. 珠江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特征[J]. 生态学报,2009,29(6):2989-2999.

[5] 厉红梅,李适宇,蔡立哲.深圳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5):93-96. [6] 厉红梅,孟海涛. 深圳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4,23(1):37-40.

[7] 黄洪辉,林燕棠,李纯厚,等. 珠江口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J]. 生态学报,2002,22(4):603-607.

[8] 江锦祥,蔡尔西,吴启泉,等.大亚湾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A]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态文集(Ⅱ)[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237-247.

[9] 李荣冠,江锦祥, 蔡尔西, 等. 广东海门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J].台湾海峡,1997,16(2):217-222.

[10] 黄劲绮,许洁忠, 金兆根,等. 深圳沙头角湾海域底栖生物分布状况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0):226-228.

[11] SHANNON C E,WIENER W.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M]. Urbana: Univ. IL. 1963, 1-65.

[12] PIELOU E C.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heory in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succession[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966,10:370-383.

[13] 广东省道经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 广东省汕头海区海岛环境、自然资源和开发利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355-367.

保护海洋动物的方法范文2

一是进一步推进了机构建设。为了进一步明确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的职能,今年,我市在原来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基础上成立了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使我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职能以及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职能得到进一步明确。二是大力提高了能力建设。为了保证我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今年,我局在进行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咨询有关专家,制定了实验室建设方案,对已有实验室进行了改造装修,并将实验室建设面积扩大到400多平方米,目前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在技术设备上已建立六个实验室,拥有43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为了提高现有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力,选派了8名技术人员参加了技术培训,人员培训率达57%。

二、进一步加大了海洋环保经费的投入,确保海洋环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年市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经费累计达到1043.2万元。其中,赛区的海洋浮标系统建设投入573.2万元,海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投入350万元,海洋环境监测经费投入120万元。海洋浮标系统主要包括三套浮标系统、一套波流测量系统和一套常规单要素监测系统。监测仪器设备上添置了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在监测上主要的投入为:海洋环境监测经费38.5万元,渔业环境监测经费11.5万元,赛区海洋水文、水质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前期经费35万元,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建区监测、调查经费10万元,海洋环境执法检查和巡视以及“白泥”污染治理前期调研的经费5万元,各区(市)海洋及渔业环境监测经费约20万元。

三、我市开展的环保工作

(一)制定了地方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制度、规划、标准并做到了严格执行

1、进一步完善了市海洋环境保护法规

为保护和改善我市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我市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健康发展,今年我市完善了一系列市地方性海洋环保法制法规。起草并送审了《市无居民海岛利用与保护管理办法(草案)》;按照市政府的立法工作计划,完成了《市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和草案的编写工作、完成了《市渔业资源增殖管理办法》、《市湾海域管理规定》的起草工作。

2、以制度和规划来规范和指导海洋环保工作的开展

为了促进我市海洋环保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制定了《海洋与渔业系统实施〈行政许可法〉办法》;结合市海洋环保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在市编制的《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委托中国海洋大学拟定了《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方案》。准备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海洋生态保护为重点,以海域环境容量控制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入海总量为手段,进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及海洋环境管理的对策研究,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3、制定了标准并做到了严格执行

为了推广生态养殖,减少因养殖而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年市重点制定了《市无公害食品日本对虾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市无公害食品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规范》、《市无公害食品菲律宾蛤仔底播增养殖技术规范》等10个技术标准,并严格执行了已有的现行标准。

(二)认真组织落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海洋信息、海洋工程、保护区等方面的工作

1、建设了海洋水文、水质监测暨预报系统,准确提供了海洋环境预报信息

为了保证年赛的顺利举办,满足国际帆联关于赛对海洋水文的专业需求和对水质的要求,市积极组织开展赛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工作,完成了海洋水文数据通信系统改造扩容和“波浪骑士”浮标的电池更新改造工作,初步完成了小麦岛海洋环境监测站的技术改造,进行了通讯试验。自年月日起每天小麦岛监测站的部分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并应委的要求,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和残奥会期间同步向委提供小麦岛监测站逐时海洋环境监测信息。

2、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工作全面加强

为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对政府、公众等各方面的服务作用,今年海洋环境保护的信息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主要工作有:为了让公众及时了解海水浴场的海洋环境状况,暑期在新闻媒体、浴场显示屏上每天了海水浴场的现场监测数据;向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省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报送了12篇海洋环保信息;筹建了市海洋与渔业网海洋环保专栏,专栏内将定期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各类信息,目前该网站已投入试运行,市民可以上网查看;在各类报纸上了20多篇市的海洋环保信息;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上了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同开展奥运会帆船赛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安排等内容的大量海洋环保工作信息。

3、强化了对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随着海洋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的实施,对涉海工程项目的管理已逐步完善。今年对7项涉海工程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初审、审批,对在建涉海工程项目进行了跟踪检查,开展了施工期监测,实施了对涉海工程的全过程管理。

4、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年,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获市政府批准建立,该保护区的建立推动了我市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展了大公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保护区海域的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各种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了保护区的环境和资源。开展对保护区的资源环境调查,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开始选划长吻虫珍稀动物保护区和湾特别保护区。

5、海洋标准计量工作

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关于海洋方面的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公布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三)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1、进一步强化了海洋执法监督和巡查力度

加强了海上执法队伍的建设,加大海上执法的力度,认真贯彻《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涉海工程项目实行严格控制和监督检查,建立起了海洋与渔业环境监视举报信息网和联动共管机制,重点打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资源的违法行为。我们今年开展了保护海洋国土“蓝箭专项执法行动”,有效地保护了我市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在“海盾”专项执法行动中,查出了多起围填海和海洋污染案件,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

开展海域使用、海洋生态保护执法检查,查处沿海一线的乱圈、乱占等违法养殖行为,对与市海洋功能区划相抵触和违规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的海水养殖建设项目坚决予以打击,爆破清理了在前海一线非法筑造的3000余平方米鲍(参)池。通过执法行动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规范了海域使用秩序,树立了海洋执法部门依法管海的权威,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严厉打击了非法采挖海砂行为,保护了我市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栖息地。在海砂执法检查中,我们坚持长期检查和阶段性突击检查相结合,专项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做到常抓不懈,从严打击。自开展示范工作以来,共查处了多起船舶非法采砂行为。

2、强化了海洋赤潮防灾减灾工作

我们开展了赤潮防灾减灾和应急监测工作,编制并实施了《市赤潮监控方案》,建立了市赤潮监视信息网,成立了全市海洋赤潮防灾减灾领导小组。为避免赤潮对年赛带来不利影响,我市编制并开始实施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建设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赤潮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反应预案等内容。

3、进一步强化了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工作力度

我市已经建立了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新建了常规、微生物、病毒及生化等实验室,先后开展了近岸海域养殖区的环境监测和水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养殖产品药残监测和贝类残毒监控等工作,初步发挥了监测机构为赛区服务的职能。制定并实施《年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开展了近岸海域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趋势监测,海水浴场泳期环境监测预报、湾底部重点底播养殖功能区等海域海洋环境监测和小麦岛污水处理厂、碱厂、团岛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监视性监测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监测,重点加强对奥运帆船赛区的监测,目前,各项监测已按计划要求完成任务。《年市近岸重点海域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报告》也已编制完成。

4、如期了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今年上半年,按照国家海洋局的要求,以年市海洋环境监测结果为依据,对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完成了年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编制工作,并进行了,同时将质量公报上报了市政府、国家海洋局等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进一步了解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了保证。

5、开展监测机构计量认证

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在技术设备上已建立了六个实验室,拥有43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其中2名技术人员获得了省技术监督局实验室内审员资质,并组织多人参加了培训;我市的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中心与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和北海监测中心采取合作共建的模式,实行边监测边建设边发展的原则,目前主要工作依托北海分局预报中心和监测中心来开展。与省计量认证委员会签订了计量认证咨询合同,由对方指导进行计量认证申请工作,正在积极申请进行我市海洋环境检测、渔业养殖水质的监(检)测和水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控能力的计量认证资质,

(四)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为了提高全社会海洋与渔业法律意识,保护海洋环境。在“两会”召开之际和“海洋节”开幕前夕,我们通过日报、招商周刊等新闻媒体,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履行海洋行政管理职能”、“大力发展高效渔业、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等为标题,分别以6个整版的篇幅进行报道,宣传效果明显。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利用重大节庆活动和深入基层召开环保知识宣讲现场会等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对严重的违规行为予以曝光。我们还多次在开展海洋和渔业环境监测时,邀请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向群众直观、详细地介绍监测的方法、过程,以及环境监测对海水养殖的重要作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提高了全民海洋与渔业生态环保意识。

(五)积极开拓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领域

1、开展了我市首例海洋生态污染损害整治恢复工程项目

根据历年对湾东岸碱业公司排污口附近海域的监测结果,在征求我市海洋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治理湾东部海域“白泥”污染的方案》,提出在政府的扶持下,由污染单位进行“白泥”污染治理的建议,力求通过“白泥”污染治理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市实际的海洋生态恢复的路子。目前,市政府正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该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2、建立了我市范围内的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自去年开始筹建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局开展了一系列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委托海洋大学编制了《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论证报告》;组织专家对论证报告进行了评审,并通过了评审;协调了市环保局、市规划局、海事局、部队等有关单位的意见,并获得了相关单位的支持;将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提报了市长办公会,并获得了市领导的支持;今年又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需经省政府批准”的要求,将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提报了省政府及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环保局等相关单位,获得了省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支持。月日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建立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为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面积61.81平方公里。文昌鱼保护区的建立标志着该保护区申报工作的完成,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始,成为我市范围内(包括陆地)建立的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

四、我市积极开展开创性工作

1、推进了国家级海洋环境监控区建设

为做好赛区海洋环境保障工作,市政府和国家海洋局积极磋商,于今年月日,在国际新闻中心签署了《共同开展奥运帆船赛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安排》。通过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大赛场及附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监督和整治,为使承办一届最出色的赛,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总体目标将产生积极作用。这是全国沿海地方政府首次与国家海洋局合作共同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协议签署后,为保证该项合作的顺利开展,我局又会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就合作具体方案进行了认真地论证,编制并上报了《赛场及邻近海域国家级海洋环境监控区实施方案》,准备在国家海洋局和市政府同意后,尽早组织实施。

2、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大面积赤潮的监测、科研及防治项目

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市前海海域环境质量,杜绝赤潮的发生,根据市政府的指示精神,我局会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科研单位编制和上报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建设方案》,准备在前段赤潮研究和监控的基础上,整合和优化我市赤潮研究、监控资源和力量,联合开展“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该项目目前已经立项。

我们针对目前近海赤潮发生特点和发展趋势,在赛场及邻近海域布设37个站位,进行了大面积的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水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环境指标。据此,我们编制了《奥运帆船赛区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和《浮山湾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专题报告。

另外,我们还强化了海洋赤潮的日常监督监视工作,组织项目承担单位不定期地对赛区的重点区域实施了不间断的监视和监测,并对近岸海域发生的两起赤潮现象进行了应急跟踪监测监视,对赤潮可能发生的概率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3、开展赛区海洋监测预报系统建设项目,建成我国近海岸最先进的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系统

保护海洋动物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观鲸旅游;海洋动物权益;旅游影响

中图分类号:K9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4.010

海洋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旅游局将“中国海洋旅游年”定为2013年的旅游主题。随着陆地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单一的陆上观光型旅游业不能全面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的体验需求,近海范围的滨海旅游开发未能实现对蓝色国土的充分利用,海洋旅游开发需要从产业视角进行系统化研究。海洋动物旅游是一种非消耗性(non-consumptive)、自然取向型(nature-based)的旅游形式,是人类亲近自然、尊重动物权益的重要表现。我国对海洋动物的利用主要集中于渔业捕捞、水产养殖、生物制药等传统优势研究领域,对于发生在自然环境中观鲸活动的研究非常少,这与国外观鲸旅游在研究对象、范畴的广泛性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性方面形成鲜明对比。对国外观鲸旅游研究的总结,有利于指引我国观鲸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拓展旅游产品谱系和旅游开发领域。

以海洋哺乳动物为观赏对象的旅游活动主要以有齿类鲸目动物(toothed cetacean)和鳍足类动物(pinnipeds)为主,前者以鲸目动物海豚与鲸鱼为代表;后者主要包括海象、海狮、海豹等,是现今室内水族馆、海洋馆的主要表演动物。除海洋哺乳动物外,鲨鱼也是国外户外、野生海洋动物旅游的主要对象,分为与鲸鲨(whale shark)潜水/游泳以及吊笼内与大白鲨(great white shark)潜水两种类型,以前者为主体,后者开展范围较小,仅针对专业性的海洋探险旅游者。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鱼类鲸鲨游速缓慢,性格温顺易驾驭,与须鲸在生物习性和体型上相似,考虑到观鲸旅游业的发展实际,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 IFAW)对鲸目动物(含鲸鱼、海豚)和鲸鲨在各国的发展进行了统计,本文所指的观鲸旅游对象包括鲸目动物和鲸鲨在内。

1 基于海洋动物权益保护的观鲸旅游研究

由于公众对动物权益的重视、生态意识的提高以及注重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海洋动物尤其是原先用于商业捕杀用途的大型野生动物逐步从捕猎发展为观赏(from catch to watch),海洋动物旅游的场所也从室内转向户外,国外观鲸旅游的开展有助于缓解当前因栖息地破坏、捕猎和其他人类活动而给海洋生物带来的侵害。

1.1 对囚养式(captive) 海洋表演动物权益的关注

休斯(Hughes)认为当前的旅游实践中,缺乏对囚养式海洋表演动物权益和福利的保障,环境伦理、动物权益与福利的研究对旅游业发展影响重大,一次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动物权益宣传可以为旅游供给带来结构性的转变[1]。人类利用条件反射原理、按人类设想对鳍足类动物进行顶球、高空转体等表演训练,这种依靠强劲尾鳍力量的表演活动容易造成鳍足类动物的肠扭转,而导致呕吐、抽搐、休克乃至死亡。英国动物权益保护主义者于1989年至1991年发起的“莫克姆海豚运动”(Morecambe Dolphin Campaign) 为英国室内海豚表演馆划上休止符,这一事件表明,旅游业者应将海豚视为独立的“表演者”,以“负责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的态度开展关于旅游活动对海洋生物习性影响的研究。

1.2 商业捕鲸与观鲸旅游的博弈

1.2.1 国际范围内商业捕鲸的发展概况

历史上,从11世纪起巴斯克人(Basques)就将鲸鱼作为获取鲸油、食用蛋白质等多种产品的原料来源。商业捕鲸活动大大减少了世界范围内鲸类的种类和数量,从1986年开始国际捕鲸委员会(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IWC)通过了《全球禁止捕鲸公约》,暂停商业捕鲸活动以促进鲸类资源恢复,至2012年,IWC成员国已达89个[2]。除商业捕鲸,小范围内①的土著捕鲸和科考捕鲸得到IWC的有条件允许,其每年的捕鲸配额必须得到3/4以上的IWC成员国投票同意。然而一些支持商业捕鲸的国家如日本、挪威和冰岛却以“科考捕鲸”为名,大量捕杀、出售鲸鱼产品,引起绿色和平组织、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等动物权益保护组织和个人的抗议、声讨,日本和挪威在过去20年中一直坚持商业捕鲸行为;挪威于1993年重启商业捕鲸活动,并以本国立法的形式支持商业捕鲸、抵制IWC的禁捕令;冰岛2002年起利用科考捕鲸的漏洞开展捕鲸活动,并于2006年正式开始商业捕鲸活动。除考虑商业捕鲸国的捕鲸传统、文化外,如何弥补其禁止捕鲸带来的经济损失,是解决人类向海洋过度索取、侵害海洋动物权益问题的关键。

1.2.2 观鲸旅游与商业捕鲸的冲突及替代

须鲸和齿鲸是目前观鲸旅游和商业捕鲸的共同对象,商业捕鲸不仅减少了可供开展观鲸旅游的鲸类数量,而且影响乃至改变鲸类的迁徙行为,使得常规的观赏活动无法开展,对依赖观鲸旅游业的国家和地区影响较大[3]。随着当代旅游者动物权益保护意识增强,绝大多数观鲸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对商业捕鲸活动持显著的否定态度:Parsons和Rawles的调查显示,如果冰岛重启商业捕鲸活动,91.4%的观鲸游客将拒绝前往冰岛旅游[4];Orams的调查显示,高端旅游者中83%的游艇旅游者和95%的自驾飞机旅行者坚决反对汤加共和国的商业捕鲸行为[5]。有学者通过延迟差分方程对世界范围内商业捕鲸的主要鲸类——小须鲸的数量进行预测,并运用观鲸旅游者需求模型对商业捕鲸和土著捕鲸对观鲸旅游产业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实证方法证明商业捕鲸活动给观鲸旅游及相关产业带来直接的、负面的影响[6]。

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正从观鲸旅游业的发展中受益。根据IFAW统计,美国、澳大利亚等观鲸旅游大国,占世界观鲸旅游总人数的50%(表1);亚洲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范围内观鲸旅游者的新兴目的地,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观鲸旅游客源国(图1),2009年世界范围内观鲸旅游收入25亿美元,直接就业人数19000人[7]。

在一些小型岛屿国家如多米尼亚、格林纳达和圣卢西亚岛,观鲸旅游收入分别占到其GNP的16%、25%和50%[8]。在印尼巴厘岛北部的罗威那(Lovina)地区,2008年至2009年观鲸旅游者人数占到该地区过夜游客人数的60%,观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6%,观鲸游船船主的收入明显高于该地区平均收入水平,地区经济发展对观鲸旅游产业的依赖度高[9];在塞舌尔,鲸鲨旅游季节的14周内可为当地带来499万美元的经济收益[10],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生态旅游项目。即便是在商业捕鲸大国日本、挪威和冰岛,三国的霍伊特观鲸旅游潜力指数(Hoyt’s whale-watching potential scale)均已达到5②[8]。观鲸旅游实践证明,禁止商业捕鲸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观鲸产业的快速发展得到弥补,可以通过观鲸活动这一生态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生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 观鲸旅游活动对鲸目动物的影响研究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原生自然环境、野生动物的不断减少,这种“稀缺性”导致游客倾向于通过陆地、船只和空中途径近距离接触真实的生存于自然生境的动物。观鲸旅游活动对海洋动物的影响研究,主要分为喂食、与海豚同游等人—鲸互动行为的影响和游船观鲸活动的综合影响两大类型。

2.1 喂食、同游等人—鲸互动行为对鲸目类生活习性的影响

除捕杀、狩猎外,人类活动对海洋动物的影响还表现为人—鲸互动行为对其生活习性的干扰,例如抚摸、接近或喂食物、扔石头等引诱、唤醒海洋动物以便于游客拍照等逗乐行为虽不致命,但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鲸目动物的天然行为模式、种群数量以及危及动物健康,而且会导致动物对人类的依赖性、适应性乃至攻击性,例如,海豚等待游人喂食的时间过长将大大增加人与海豚互动过程中的风险几率[11],游客喂食过程中被咬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开展人鲸互动的影响研究是观鲸旅游的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1.1对鲸类繁殖、哺育习性的影响

Perrine对26只每天与人类互动时间高于与同伴接触时间的友善海豚的行为进行记录,发现11只海豚会对人类/救生圈产生误导性[12];游人喂食母海豚的行为会对母海豚与幼崽之间关系产生影响,相比于未被人工喂食的母海豚,被喂食母海豚所产幼崽获得的来自母亲的照顾和幼崽存活率皆有所降低[13];在新英格兰南部,虽然开展观鲸旅游的栖息地内鲸群的洄游比例略低,但并没有明显的、直接的证据表明观鲸活动影响到座头鲸的产崽率和幼崽存活率[14]。尽管如此,以座头鲸及其幼崽开展亲鲸活动仍旧会给座头鲸繁殖成功率和数量回升带来潜在威胁,减少人工喂食、良好的管制有助于提高海豚幼崽存活率,减少对鲸目生物习性的影响。

2.1.2对海豚发声方法、升浮方式的影响

Kyngdon等对新西兰那皮尔(Napier)海产养殖场“与海豚共泳”项目开展前、中、后三只雌海豚使用庇护区的情况、升浮频率与地点以及行为变化进行为其6个月的监测,在项目开展过中庇护区使用频率明显增高,在项目结束后15分钟内回归至项目开展前水平;项目开展过中海豚升浮次数、频率明显增多;攻击性、顺从性、唐突性和玩耍行为在开展过程中皆有所降低[15]。在汤加海域,座头鲸对不同类型的观鲸旅游活动反应存在较大差别,对安静式、响亮溅水式、先响亮潜水后安静式三种游泳类型采取不同的回避方式,特别是对游船靠近反应明显[16]。

2.2 游船对鲸目动物的影响

游船是观鲸旅游活动开展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活动对鲸目生物习性影响最大的外生环境变量。研究表明,高频率的游船噪音、鲸目动物与游船的互动在观鲸旅游活动发展较好的地区,如新西兰神奇湾(Doubtful Sound)[17],加拿大东温哥华岛[18]、加拿大魁北克圣劳伦斯湾[19]、澳大利亚鲨鱼湾(Shark Bay)[18]、南威尔士的史蒂芬斯港(Port Stephens)[20]、阿德雷德市巴克(Barker)[21]河口等地区,游船的数量、类型和停留时间给鲸目动物带来行为模式(如觅食、休息)、种群延续(繁殖、哺育)、栖息地使用方式等方面带来影响。

2.2.1受游船影响的对象

宽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因常在靠近陆地的浅海地带活动、较少游向深海的生活习性,以及大脑发达、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等特征,成为近海观赏海豚的主要类型。研究发现,宽吻海豚的休息时间随游船数量的增多而减少;随游船的距离靠近倾向于长时间潜水、改变游行方向等躲避行为[22],进食时间不到原来的66.5%,社交嬉戏时间不到原来的44.2%,花4倍于以前的时间的绕圈[20];游船的体量和类型是海豚感受压力大小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变量[21],影响较为明显。除海豚外,在觅食季节座头鲸和鲸鲨经常出现在南大洋的近海、沿岸、潟湖、珊瑚礁与河口,也是观鲸旅游活动中最为常见的观赏对象和受影响对象。

2.2.2游船噪音的影响

鲸目动物感知到的噪音主要来自于海洋环境噪声,这些噪音主要由螺旋桨击水和游船引擎运行产生的超声波空穴作用引起,特别是在沿海旅游业密集区,游船噪音已经成为人为噪音的主体构成。鲸目类动物的回声定位系统特别发达,主要依靠听觉感知进行觅食、交流、导航以及感知周边环境,观鲸机动船只与飞行器的噪音对其生活习性干扰较大[23]。相比于以往的短期监测研究,Rako等从2007年至2009年对克罗地亚亚得里亚海(Adriatic Sea)北部距监测站2公里以内海域游船的噪音以及海豚分布情况进行了长达3年的监测,发现游船噪音将对海豚种群人口水平产生长期影响,这一情况在夏季旅游旺季尤为突出。高强度的噪音是迫使该地区海豚在旅游季节迁徙的主要原因,并将最终导致海豚对该栖息地的放弃[24]。因此,除喂食、同游等可见的人--鲸互动行为外,未来的观鲸旅游研究必须关注噪音这一不可见、人类已经习以为常的要素对鲸目类动物所产生的不可逆影响。

2.2.3游船影响的测度方法

康斯坦丁(Constantine)运用焦点鱼群跟踪法对1996年至2000年55只宽吻海豚受游船影响情况进行统计、分类,运用CATMOD方法分析船只数量、类型对海豚的行为的影响[25];安沃(Anwar)构建多主体模型(multi-agent model),将观鲸游船作为认知主体,鲸类作为反馈主体,并且将观鲸时间与整个游程时间之比作为观鲸旅游开心指数(Happy Index),用于衡量游船主体实现目标的程度[19];西兰特和克鲁比(Seuront & Cribb)将分形理论(Fractal Analysis)应用于衡量海豚行为顺序的变化和海豚压力水平变化,用以解决传统的对行为指标进行平均加权的方法准确度欠佳的问题[21]。上述方法运用了较为新颖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但在数据来源方面仍旧依托于远距离的岸上观察或船上观察两种,尚且缺乏更加精细的、深化和纵向的调查,以进一步研究观鲸活动对鲸目动物的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

3 观鲸旅游业的规划与管理

观鲸(豚)旅游人数的急速增长不可避免的给该产业的管理带来系列问题,如因过于接近海洋动物而产生的人与动物间的冲突、有限区域内观鲸(豚)游船的过度集中造成观鲸旅游满意度下降、观鲸游客与当地居民间对基础设施利用的争夺以及缺乏关于海洋动物旅游开发的纲领、规章和执行力不高等问题。在国际性的观鲸旅游行为准则方面,目前仅有IFAW于1996年制定的《抹香鲸观赏的特定事项》(Special Aspects of Watching Sperm Whales),对观鲸旅游的规划和管理研究,更多的以案例视角、结合地方观鲸旅游发展阶段进行。

3.1 人—鲸互动行为的风险管理

鉴于观鲸实践中发生的人与鲸目动物互相伤害的事件,在观鲸旅游业较为发达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地,政府通过立法和发放喂食许可的方式,严格限制人—鲸互动中的游客喂食等不当行为,减少该活动给人类、动物和环境带来风险。西澳是澳大利亚观鲸旅游的主要开展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成立生物保护与土地管理部(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and land management)在班伯里(Bunbury)、蒙奇米亚(Monkey Mia)和唐格鲁玛(Tangalooma)三个观鲸区域对游客喂食等行为及其影响进行长期密切监测,发现生态教育、安全教育以及限制游客喂食等不当行为,有助于降低海豚、大白鲸对乘坐游船观鲸者的伤害风险[26],但是管理者对于如何界定潜水者与鲸鲨间距离、经营性游船数量以及游客自我管制、经济调节手段等尚存在不足[27]。

3.2 游客满意度管理

在观鲸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研究更多的侧重于在立法和行为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如何提高游客满意度、提升服务质量,以澳大利亚学者开展的研究数量最多。

在澳大利亚唐格鲁玛观鲸旅游区内,被访游客认为与鲸类近距离接触并非影响满意度的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鲸类数量和行为、同游人数、游船体量和是否晕船都是影响观鲸旅游满意度的重要因素[28],即观鲸活动是一种游程体验而非单一的鲸类触摸体验;如果管理者采用具有加深游客记忆功能的解说系统,可以强化游客“所想”环节、提高观鲸旅游满意度[29];在澳大利亚宁格鲁(Ningaloo)海洋公园,与10年前相比,现今的鲸鲨旅游者知识丰富、年龄分层广泛,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丰富程度决定其旅游满意度[30];在加拿大沙格奈—圣劳伦斯海洋公园,引导游船减少对稀有鲸类(座头鲸、蓝鲸)的观测而转向数量相对丰富的长须鲸和小须鲸的经营管理制度,有利于实现鲸类保护和游客满意度提高的双赢[31];在墨西哥班德拉斯湾(Banderas Bay)[32]和奥尔沃克斯岛(Isla Holbox)[33],虚假广告宣传、喧闹和拥挤程度是影响游客二次前往和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综上,游程综合体验、游客服务系统、产品多样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当今观鲸旅游者的游客满意度。

3.3 政策制定、执行与效果评价

在观鲸旅游业发展的新兴国家和地区,与观鲸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执行、游船使用管理守则、生态教育等政策制定、规划管理问题,成为学者们的主要关注点。

第一,在现有地方准则的执行方面。在菲律宾栋索(Donsol),观鲸游客、游船主对于地方政府的鲸鲨旅游行为准则遵循效果良好:44%的游船遵循了最小距离限定;82%遵循不触摸、不阻挡鲸鲨游行路线以及每只鲸鲨周围最多6名游泳者的限定;89%的游船遵循每头鲸鲨周围限一条游船的规定[34];陈庄凌(Chen)对台湾主管部门在观鲸旅游业中开展的“全面质量保证”计划执行效果进行分析,提出在现有的计划的基础上,应继续扩大向旅游者提供生态旅游产品、为经营者提供经济激励以提高其参与度[35]。

第二,在国际合作方面,凯斯勒(Kessler)在对汤加共和国哈派(Ha’apai)群岛和瓦瓦屋(Vava’u)群岛观鲸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后指出,鲸类在海域内的游动不分疆界,一地管理措施的变动将会影响整个海域的鲸群数量和种类,必须采用统一的管理措施来保障观鲸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减少发放观鲸旅游经营许可、划定庇护区等[36]。时下海洋公园的管理,除了制定地方行为准则外,应更加注重国际合作解决共性问题。立法是控制观鲸旅游产业的无序增长、保证经济收益在利益相关者中的公平分配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有效的国际合作与协调将是未来观鲸旅游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

4 对我国观鲸旅游发展的启示

我国沿海海域共有鲸豚30余种,在黄海、东海、南海、长江及沿海地区皆有分布,以小须鲸、长须鲸和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我国称为中华白海豚)、江豚为代表,数量较多、目击率较高。小须鲸在我国沿海分布较广,中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每年12月至来年7月为最佳观赏季节;长须鲸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海地区;中华白海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比较集中的分布于厦门的九龙江口和广东的珠江口(伶仃洋、万山群岛和香港西南部水域),每年5月至10月为最佳观赏季节;江豚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近岸小型海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常见。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停止捕鲸作业,但观鲸旅游业起步较晚,约从2003年开始,发展增速非常快,根据IFAW统计,2008年我国观鲸旅游者人数已达30.7万人次,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娘湾开展。三娘湾位于钦江、大风江与海水的咸淡水交汇处,水域面积350平方公里,栖息有上千头中华白海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与菲律宾宿务岛(Cebu)南部的谭阿旺(Tan-awan)村等新兴观鲸旅游目的地类似,三娘湾村观鲸旅游业整体上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经济收入由原先的渔业捕捞转为旅游业开发,观鲸旅游业以村集体为单位进行组织,交通工具以渔民自有渔船为主,观鲸旅游对于地方经济收入至关重要,80%的村民从该产业中受益。我国其他地区尚没有开展观鲸旅游业的统计和研究。

我国观鲸旅游业起步晚、发展潜力大,国外的观鲸旅游产业和观鲸旅游研究为我国观鲸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借鉴。我国观鲸旅游业的开发,应充分考虑鲸目动物等观赏对象的生物习性、可能受到的人类活动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划定海洋生物保护区,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观鲸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行为;制定科学的海洋动物旅游开发规划,确立开发的层次和规模,以国外海洋公园模式进行试点开放,实现观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Hughes. Animals, values and tourism structural shifts in UK dolphin tourism provis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1(22): 321-329.

[2] IWC.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2011[R].2012-02-29.

[3] Hoyt & Hvenegaard. A review of whale-watching and whaling with applications for the Caribbean[J]. Coastal Management, 2002,30(4): 381-399.

[4] Parsons Rawles. The resumption of whaling by Iceland and the potential negative impact in the Icelandic whale-watching market[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3,6(5): 444-448.

[5] Orams. From whale hunting to whale watching in Tonga: a sustainable futur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1(9):128-146.

[6] Kuo, Chen, McAleer.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whaling on global whale-watching[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33): 1321-1328.

[7] Montemayor , Sumaila , Kaschner , Pauly. The global potential for whale watching[J]. Marine Policy , 2010(34): 1273–1278.

[8] Herrera, Hoagland. Commercial whaling, tourism, and boycotts: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Marine Policy, 2006(30): 261-269.

[9] Mustika, Birtles, Welters, Marsh. The economic influence of community-based dolphin watching on a local economy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2(79): 11-20.

[10] Rowat, Engelhardt .Seychelles: A case study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whale shark ecotourism and its socio-economic impact[J]. Fisheries Research, 2007(84): 109-113.

[11] Smith, Samuels, Bradley. Reducing risky interactions between tourists and free-ranging dolphins(Tursiops sp.) in an artificial feeding program at Monkey Mia, Western Australi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29): 994-1001.

[12] Perrine, D. Humans with dolphin: Help or harm? [J]. Sea Frontiers, 1990(3-4): 39.

[13] Foroughirad,Mann. Long-term impacts of fish provisioning on the behavior and surviva l of wild bottlenose dolphin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160): 242-249.

[14] Weinrich, Corbelli. Does whale watching in Southern New England impact humpback whale (Megaptera novaeangliae) calf production or calf survival?[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9 (142): 2931-2940.

[15] Kyngdon, Minot, Stafford .Behavioural responses of captive common dolphins Delphinus delphis to a 'Swim-with-Dolphin' programme[J]. Applied Animal Behavioral Science, 2001(81): 163-170.

[16] Kessler, Harcourt, Heller. Swimming with whales in Tonga: Sustainable use or threatening process?[J]. Marine Policy, 2013(39): 314–316.

[17] Lusseau, Slooten & Currey. Unsustainable dolphin watching tourism in Fiordland, New Zealand[J]. Tourism in Marine Environments, 2006(3): 173-178.

[18] Bejder, Samuels, Gales, Mann, Connor, Heithaus, et al. Decline in relative abundance of bottlenose dolphins exposed to long-term disturbance[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6,20(6): 1791-1798.

[19] Anwar, Jeanneret, Parrott, Marceau. Conceptual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agent model to simulate whale-watching tours in the St. Lawrence Estuary in Quebec, Canada[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07(22): 1775-1787.

[20] Steckenreuter, M?ller, Harcourt. How does Australia’s largest dolphin-watching industry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small and resident population of Indo-Pacific bottlenose dolphi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2(97): 14-21.

[21] Seuront,Cribb. Fractal analysis reveals pernicious stress levels related to boat presence and type in the Indo–Pacific bottlenose dolphin, Tursiops aduncus[J]. Physica A, 2011(390): 2333-2339.

[22] Constantine , Brunton , Dennis .Dolphin-watching tour boats change bottlenose dolphin(Tursiops truncatus) behavior[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17(2004): 299-307.

[23] Helweg, D.A. Acoustic monitoring of commercial swim-with-dolphin operations in the Bay of Islands[M]. Investigation No. 1993.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Wellington, 1995.

[24] Rako, Fortuna, Holcer, etc. Leisure boating noise as a trigger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bottlenose dolphinsof the Cres-Lo?inj archipelago (northern Adriatic Sea, Croatia)[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3(68): 77-84.

[25] Constantine , Brunton , Dennis .Dolphin-watching tour boats change bottlenose dolphin(Tursiops truncatus) behavior[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17(2004): 299–307.

[26] Wilson, B. Review of dolphin management at Monkey Mia[R]. Report of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Western Australia, 1994: 37.

[27] Davis, Banks, et al. Whale sharks in Ningaloo Marine Park: managing tourism in an Australian marine protected area[J]. Tourism Management, 1997,18(5):259-271.

[28] Orams. Tourists getting close to whales, is it what whale-watching is all about?[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21):561-569.

[29] Ballantyne R,Packer J,Sutherland L A. Visitors’ memories of wildlife tourism: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powerful interpretive experience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2): 770-779.

[30] Catlin, Jones. Whale shark tourism at Ningaloo Marine Park: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ildlife tourism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31): 386-394.

[31] Chion, Cantin, Dionne, et al. Spatiotemporal modelling for policy analysis: Application to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hale-watching activities[J]. Marine Policy, 2013 (38):151–162.

[32] Avila-Foucat, Vargas, Jordan, Flores. The Impact of Vessel Crowding on the Probability of Tourists Returning to Whale Watching in Banderas Bay, Mexico[J].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2013(2): 12-17.

[33] Ziegler, Dearden, Rollins. But are tourists satisfie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whale shark tourism industry on Isla Holbox, Mexico[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33): 692-701.

[34] Quiros. Tourist compliance to a Code of Conduct and the resulting effects on whale shark (Rhincodon typus) behavior in Donsol, Philippines[J]. Fisheries Research, 2007(84): 102–108.

[35] Chen. From catching to watching: Moving towards quality assurance of whale/dolphin watching tourism in Taiwan[J]. Marine Policy, 2011(35): 10–17.

[36] Kessler, Harcourt.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hang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whales in Ha’apai, Tonga[J]. Marine Policy, 2012(36): 440–445.

A Review on International Whale Watching

Industry and Its Guidance for China

WANG Juan1, ZHANG Guang-hai2

(Faculty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保护海洋动物的方法范文4

1992年夏季,佛罗里达州的上空阴云密布,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没过多久,当时著名的“安德鲁”飓风疯狂地袭来。尽管美国事先已经了飓风警报,大家也都做好了迎战飓风的准备,但还是因为“安德鲁”的威力太过强大,造成了重大损失。佛罗里达州水族馆也未能幸免,在此次飓风灾害中遭到重创:馆内大约一半的观览设备被飓风摧毁,10%的海底动物死亡,超过15%的海底动物流失。

在清点具体损失的过程中,馆内一名员工突然发现:位于水族馆中间位置的“狮子鱼”不见了6条。狮子鱼体积小,生命力十分顽强,但逃逸力却很弱,如果立即寻找,在附近应该还能找到。狮子鱼原产南太平洋、印度洋和红海水域。它们主要以其他小鱼类、虾类和螃蟹为食,而且胃口巨大。更重要的是,“狮子鱼”在佛罗里达附近缺乏天敌,将会对这里土生土长的海洋生物构成严重的生态威胁。

这名员工立即将情况报告给馆长,建议发动全馆力量寻找丢失的6条狮子鱼。然而,馆长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认为狮子鱼并非什么珍稀海底动物,价值不大,没有必要花费这么多人力去寻找。而且,仅仅丢失了6条而已,又怎么会对佛罗里达的海洋生态造成破坏?眼下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修复水族馆观览设备和寻找那些价值昂贵的海底动物。最终,这名员工提出的建议遭到了大家的嘲笑,并被彻底否决。

灾后不久,水族馆重新恢复正常营业,继续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观光游览。岁月平静流淌,时间一如往常流逝。

2010年,佛罗里达州环保部门发现一个严重情况:一种凶猛的食肉鱼类以惊人的数量入侵了佛罗里达附近海域的珊瑚礁,大肆吞噬海域内的小鱼、虾类和螃蟹,给佛罗里达的海洋生态平衡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并且让环保部门头疼的是,该食肉鱼类的数量实在太多,且不断呈直线上升状态。更为奇异的是,该食肉鱼类就是狮子鱼。

在佛罗里达州,狮子鱼除了水族馆内有过,海域内是绝无出现的可能。经过详细调查,专家组认定,造成此次严重海洋生态威胁的大群狮子鱼,就是由19年前水族馆逃逸掉了的6条狮子鱼繁衍而成。

保护海洋动物的方法范文5

小 强

如今的环境、动物保护题材纪录片并不新鲜,但基本是由外国人拍摄,说的又是全世界的麻烦,作为中国公民,看完只能感慨一番,想帮忙也无从下手。但《鲨鱼海洋》却是为国人量身定做的启示录,因为它预言了丧失人性、一片死寂的未来。而阻止灾难降临的方法,不过是放下手中夹起鱼翅的筷子。

影片在一开始就了被多数人默认的“常识”:鲨鱼是危险的动物。这起源于它掠食者的地位, “阴险”的外表,以及“深海怪物”的传说。看到潜水员和鲨鱼亲昵接触后,才知道寒气逼人的并不是鲨鱼,而是我们贫乏的想像力―每年因鲨鱼袭击致死者大概有十人,是被大象杀死人数的十分之一。

鲨鱼维持着海洋生态的平衡,保证浮游生物的数量。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供给世界70%的氧气,让我们得以自由呼吸。导演试图通过这样的论据。告知观众一个简单的事实:鲨鱼是友好的动物,而且很重要。讽刺的是,我们愿意保护珍稀动物,只因为“担心再也看不到”,而数量极多、影响巨大的种群,却要遭到毫无节制的屠杀。近年来,鲨鱼的数量已经减少了90%,希望不要等到它变得跟熊猫一样罕见,才来些没意义的马后炮。

理性分析必不可缺,但人更偏向于感性,尤其是环保类电影,总让人产生负疚感和救世的冲动。《鲨鱼海洋》的某些部分就好像屠杀犹太人的纪录片,用最恶毒的人类行为刺激你的双眼。比如被割掉鱼鳍扔入水中的活鲨,酒瓶一样摇摆着沉底;无辜海龟被拖上船后,遭受渔民取乐式的虐待;两个孩子拿着半截锤头鲨当玩具的一幕,真会让你有恶鬼俯身的战栗感。由此,观众对猎鲨行为的痛恨变得不可抑制,此时,它凶猛、有益与否也都不重要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爱上那些保护鲨鱼的人。导演罗伯・斯图尔特兼任解说,与专业演员相比,少了抑扬顿挫的美感,但看到他与鲨鱼嬉戏,看到他为它们所做的一切,才知道他是最合适的讲述者。还有“海上牧羊人”大块头保罗・沃特森,行动主义者,有张坚定的面孔。他的船队俘虏了一艘盗猎渔船,却遭到危地马拉炮舰的威胁,并被指控“谋杀未遂”。如同鲨鱼的命运,曾经的猎手变成猎物,只为了万里之外陌生人的面子挂得住。

鱼翅是直接导致猎鲨行动的原因,鱼肉无人理会就罢了,更讽刺的是我们甚至没把鱼翅当美食,却心甘情愿为几百元一碗的“粉丝汤”买单。影片虽然提及并意识到其中的荒谬性。也采访了部分华人(主要是香港人),可惜力度不够。这跟影片的西方视角有关,如果是国人导演,八成会将婚庆时的喜洋洋与割鱼鳍的血淋淋剪到一起,看到这样的画面,“自觉抵制”完全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可惜,比起《海豚湾》对日本人的冲击,《鲨鱼海洋》对我们的影响太小了,甚至它的海报都是一片美丽的蓝,以为是讲述鱼儿一家幸福生活的陈词滥调。

保护海洋动物的方法范文6

一、宣传活动的背景

近几年来,人类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正在继续威胁着人们自身的安全与健康,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对海洋设施造成破坏,并且也令全球各地的沿海地区自然风貌受到侵蚀。尽管国际社会和一些国家在制止海洋污染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但这一问题依然非常严重。

二、宣传活动的目的

(1)提倡和呼吁更多的民众、游客进行海洋生态旅游、海洋文明旅游。(2)维护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确保沿海城市及国家的经济稳定。

三、宣传活动的意义

(1)宣传普及海洋知识,提升全民海洋意识,营造出全民关注海洋、关爱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2)鼓励全民珍惜爱护每一处可用于海洋旅游发展的海滩、海水浴场、海水运动场等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的前提下,确保海洋的永续利用。

四、宣传活动的可行性

(一)政策可行性

(1)“世界海洋日”的确立,为国际社会应对海洋挑战搭建了平台,也为在中国进一步宣传海洋的重要性、提高公众海洋意识提供了新的机会。(2)海口“双创”活动的启动。活动的目的在于力争三年内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二)模式可行性

策划开展“拥抱海洋,走向深蓝”假日海滩文明旅游系列宣传活动,如涉海摄影作品和画作,通过开展环保志愿者清洁海滩活动、举行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播放海洋防灾减灾宣传片的方式等宣传主题。

(三)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1)大学生志愿者对海洋环保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且拥有高度的保护海洋的热情。(2)团队都是在校大学生,能够在校园里进行宣传并吸收志愿者,通过少数带动多数,共同做好海洋保护活动。

五、宣传活动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一)科学性

(1)从假日海滩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正确引导游客,又要强调海洋保护的质量,保证海洋保护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2)加强海洋保护首先在于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海洋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保护海洋的自觉性。(3)结合假日海滩的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海洋保护工作开展,从而实现海洋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赢互利。

(二)创新性

(1)以少数志愿者活动来带动更多的民众和学生参与到海洋保护的公益活动中来,以少带多,提高全民对海洋保护工作的重视度。(2)通过系列活动,层层推进海洋保护的意识,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众行为。

六、宣传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文明旅游宣传活动策划:如何从海洋保护的角度去策划活动,使得活动主题明确化、活动形式多元化,活动内容主体化。(2)文明旅游宣传活动影响力:如何确保海洋文明旅游活动的宣传影响作用能够有持续效果,做到以活动形式折射海洋保护知识。(3)确保海洋文明旅游参与者主体的广泛性。

(二)难点

(1)海洋文明旅游宣传活动的宣传教育工作达到的效果评估。(2)海洋文明旅游宣传活动的教育手段的运用。

七、宣传活动内容

(一)“源于海洋、感恩海洋”――――涉海摄影作品和画作比赛

(二)“保护海洋,文明旅游”――――环保志愿者清洁海滩活动

(三)“了解海洋,保护海洋”――――海洋知识竞赛

(四)“我很美,但我也有脾气”――――海洋防灾减灾宣传片

(五)“丽星邮轮,海洋文明行”――――国际航线海洋文明行

组织和号召30名志愿者前往丽星国际邮轮海口起发站进行海洋环保、海洋灾难急救、文明旅游出行知识宣讲。

八、宣传活动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