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气污染治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废气污染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废气污染治理

工业废气污染治理范文1

江苏某石油化工企业长期专业从事液化石油气(碳四)加工企业的原料及下游产品的供应销售,现已形成年产9万吨异辛烷(烷基化油)产品生产规模。项目主要以异丁烷和丁烯(包括1-丁烯、异丁烯、反-2-丁烯、顺-2-丁烯)为原料,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经烷基化反应等过程生成异辛烷(烷基化油)产品。其生产工艺包括水洗、脱水、脱轻烃、烷基化反应、闪蒸、产品精制(酸洗、碱洗、水洗)、异丁烷精馏、正丁烷精馏等流程。生产过程中?a生废气中主要含有丙烯、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二甲醚等多种挥发性有机气体。各车间虽已配备了废气治理相关设施,但仍难以满足现行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因此需要对企业废气排放进行进一步治理。

1 企业废气处理现状

企业的废气主要来源于异辛烷生产车间、罐区、污水处理区等区域。针对每个区域废气特点,采用不同的废气治理方案及措施。

异辛烷生产车间主要废气为不凝气,主要污染物为非甲烷总烃(包括丙烷、丙烯、异丁烷、正丁烷等)。针对不凝气的性质及其资源利用价值,对废气污染物治理方案及措施见图1:

企业罐区主要由各种原料罐、中间产物罐、废水脱气罐、中和酸罐、中和碱罐、酸雾碱洗分液罐等组成。针对正常工况下各类储罐蒸发损耗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企业采取使用浮顶罐、安装呼吸阀挡板、高温时采取水喷淋以及加强管理等有效措施,使罐区内物料蒸发的损耗降至最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当储罐发生故障,罐内的可燃气体通过风管输送至地面火炬焚烧处理。

污水处理区在废水治理过程中,会有硫化氢等污染物产生,但企业目前对这部分无组织废气收集处理情况很差,存在没有加盖收集无组织废气、没有废气处理设施等问题。

2 废气整治方案

通过对企业现有废气处理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对工艺有组织废气处理工艺合理、处理设施完备,废气能得到有效处理。但对无组织废气,尤其是污水处理区产生的硫化氢等废气处理措施并不完善,需要加以改善。

结合企业污水处理区内无组织废气的现状,采取的改造措施包括:(1)对污水处理区厌氧池池顶、气浮装置应该加盖收集无组织废气,减少无组织排放量;(2)根据实际收集风量采用合适管径风管输送废气至处理装置中;(3)采用切实可行的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处理。

由于污水处理区废气主要污染物为硫化氢等废气,采用其他处理工艺如生物过滤等易受到温度、pH值、设备占地面积、调试时间等限制而不适合采用。因此,针对废气特点,结合企业实际,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进行处理。具体措施为在污水处理站厌氧池顶、气浮设备加盖密闭,臭气通过引风机使加盖密封空间形成负压,把密封空间内挥发出的臭气(硫化氢等)通过主风管进入活性碳吸附塔后,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米高排气筒排放。

污水处理区废气改造项目所需的主体设备参数见表1。

通过对污水处理区废气处理设施的改善,污水处理区无组织硫化氢废气的排放浓度从初始的0.625mg/m3下降到0.27mg/m3,去除率达到56.8%,达到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的改善了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

3 结束语

工业废气污染治理范文2

关键词:环境保护;辐射技术;环境污染;电子束;污泥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

辐射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最为常见的辐射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家用电器,例如电脑、手机以及微波炉等。上述电器所发射出的辐射属于低能辐射,这些辐射虽然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但无法被有效地收集和利用,而辐射技术主要应用高能射线,主要由伽玛射线、电子束、射线等组成,并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当中的应用也十分具体,主要被应用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当中,环境污染包括光学污染、空气污染、固体污染以及工业废水污染等,辐射技术在上述污染的治理当中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工业污染当中,以二氧化硫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为主,此类污染不单影响环境,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具有非常大的危害,通过辐射技术对上述污染进行治理,能够极大地改善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应用价值极高。

1辐射技术概念与应用概述

1.1辐射技术的定义

辐射技术来源于辐射化学,辐射化学的主要原理是将辐射源放置在流动的水源当中,使辐射源所发射出的射线或粒子能够改变水源的水质,从而使受到污染的水水质得到改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将辐射技术应用到环境保护当中,使其成为环境保护中的主要应用技术之一。辐射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或射线,对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进行辐射,使污染物自身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反应,降低污染物当中的有毒物质或污染物质,使其被分解为不具有污染的物质或容易被处理的物质,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辐射技术现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加工、卫生医疗、饮水处理等领域当中,主要由x射线、r射线等组成。目前我国常用的辐射技术主要包括加速电子和γ射线两种。

1.2辐射技术的应用现状探究

目前辐射技术在我国环境保护当中应用非常广泛,且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辐射技术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在常温常压的环境下应用,操作便捷且利用效果好,能够在短期内对环境污染产生较为良好的治理效果,能够保证并对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各级部门、各行业也对该技术开始重视。目前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都应用了辐射技术,对我国的工业生产污染治理带来了新的道路与发展方向。

2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电子束的应用

电子束技术是辐射技术中较为常用的技术之一,电子束有高速的特点,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且开关灵活,能够有效地观察到受照射物品的特性、情况以及是否出现问题。例如在船舶制造业当中,高速电子束能够有效检测出生产出的船舶是否出现空隙,并通过高速电子束确定船舶当中钢板空隙的位置,如果船舶的船体钢板中具有漏点和空隙,则该船舶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甚至是造成出现不合格的产品,无法在水中正常航行。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船舶的使用寿命,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降低金属资源等资源的浪费。

2.2污泥的处理作用

在我国的工业生产当中,污泥是包含了工业废水废料以及泥沙等工业废物的污染物。污泥当中包含大量的细菌、寄生虫以及污染物,如果未经过处理就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周围土地、居民以及牲畜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地区由于污泥污染无法适应人畜生活,造成耕地荒废,不但增加了该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利用辐射技术能够杀灭污泥中的细菌、寄生虫,使工业排出物的污染性降低,一些污泥经过辐射技术的处理不但清除了污染物,并且对该地区的土壤有一定的增肥效果,辐射技术中主要以核辐射对污泥治理的效果好,核辐射能够减少污泥的粘性,提高污泥的脱水能力和沉降能力。

2.3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除了工业废物排放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产生许多固体垃圾,这些都可归类于固体废弃物当中,尤其是建筑垃圾以及塑料制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通过辐射技术对固体废弃物进行辐照,能够有效分解垃圾中的有机物,并且将分解后的垃圾作为动植物饲料或肥料进行使用。

2.4等离子照射技术的应用

等离子照射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较多,其应用效率高、运营成本低、效益好等优势是等离子照射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等离子照射技术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应用。等离子照射技术主要是通过气体放电、燃烧等方法使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将污染物中的有毒物质分解,并将上述物质重新形成为无污染的物质,使有毒污染物能够得到再利用。

3辐射技术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3.1辐射技术在水污染中的应用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污水,其主要成分包括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其中苯环、甲氯农药、多氯联苯、氯酚等。上述污染物使得污水具有非常强的脂溶性和毒性,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毒素通过水体进入到动物、植物和人体内,最终导致人体受到巨大的损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在于会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即使通过污水处理也无法达到正常的水质,而传统化学物理方法进行污水处理时,仅仅能将污染物从水中分离,分离后会出现污泥,污泥的污染性更强,依旧需要进行处理。辐射技术能够使水出现电离反应,放入水中的氢原子、过氧化氢等具有高氧化性的物质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尤其是多氯联苯、氯酚化合物等降解程度难的有机污染物,从而彻底减少或消除水中的污染物,达到治理污水的目的。

3.2辐射技术在废气污染中的应用

除了污水外工业生产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当中包括废气污染,废气污染会直接影响到大气环境,造成大气污染。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中主要包含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上述两种气体均具有非常强的毒性,经过研究发现将一氧化氮与人体血液进行实验,发现人体血液中的血色素能够与一氧化氮相结合,在人体内反映出亚硝基血色素,该成分会使人体中毒。除此之外,二氧化硫也是威胁人体健康,导致植物损伤的主要气体,可见工业生产废气治理的重要性。传统的废气污染治理方法是碱淋洗法、双碱法进行治理,但收效甚微。通过辐射技术进行废气污染治理效果显著,辐射技术能够有效地使一氧化氮得到充分的降解,其原理是通过电子束进行照射,所发射的能量与大气中的水、氮以及二氧化碳吸收,产生出大量的自由基与废气污染中的一氧化氮反应。辐射技术对于一氧化氮的降解效果很高,能够有效地减少工业废气中一氧化氮的污染,改善大气环境。

3.3辐射技术在固体废弃物治理中的应用

目前最难处理的固体废弃物为塑料制品,塑料制品的分解难度极高,通过自然分解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分解过程,且对周围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如果通过高温燃烧进行塑料制品的处理,则会产生有害气体,造成其他污染。辐射技术在固体废弃物治理中的应用效果极高,主要应用等离子辐照技术,例如日本采用г射线将塑料制品进行处理后再进行粉碎,其治理效果较好。除塑料制品外,废纸、木屑等纤维素含量较高的固体废弃物,也通过辐射技术得到有效的治理,例如美国将加酸处理和辐射技术结合应用,将上述废弃物中的葡萄糖有效回收,并且将剩余物质作为牲畜饲料应用,其治理效果较好。

4结语

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当中的应用优势明显,在水污染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的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十分成熟,尤其在污泥、塑料、工业废气的处理当中,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对环境无二次影响等优势,具有非常大应用效果的同时,也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能够结合现有的污染处理方法,将污染物更加高效、环保的处理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污染物的处理方法不断进步,辐射技术的使用设备也逐步改良,一方面提高了辐射技术的试用效果;另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辐射技术的使用成本,可见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辐射技术能够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减少污染物中有毒物质的排放,并且与传统污染治理方法不同的是,辐射技术不会在治理此类污染的同时,产生其他种类的污染,减少了二次污染的发生率。与此同时,许多污染物在治理过程中或治理完成后,能够产生具有环境保护功能或提高环境清洁能力的物质,例如在水污染、污泥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治理过程中,均能够产生如土壤肥料、清洁自由基等物质,在减少自然污染的同时,提升了环境自身的抗污染能力。虽然辐射技术具有极强的污染处理能力,但该技术尚未完全开发,具有一定的不足和缺点,所以无法大面积地推广使用,且辐射技术虽然能够治理污染,但依旧无法通过单一的手段进行治理,需要与其他环保技术进行结合,以保证污染治理的彻底性和有效性。可见辐射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进行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并与其他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在环境保护当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窦利军.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要点[J].技术与市场,2014,21(8).

[2]关丽辉,于静.环境保护中辐射技术的应用解析[J].吉林农业,2014,23(24).

工业废气污染治理范文3

结合。

关键词:机械化生产;环境污染;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X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078-02

1 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存的环境,然而21世纪下的机械工业的不协调发展,导致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机械工业化的污染导致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生存于该环境下的人与物受到外界恶劣环境的影响,出现病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据相关分析显示,我国相同GDP产值带来的环境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其中污染排放量已经严重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可能达到60%以上,因此,工业污染带来的经济效率是微不足道的。在这样一个机械化大生产背景下,合理地控制和调节机械化污染和做好一定的污染治理工作是必要的,本文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机械化生产下的污染治理策略分析。

2 机械生产污染分析

机械化生产一般指的是机械化生产下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及各种噪声等,其中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影响较大。

对于水污染问题,近些年来,国家环保局公布说明,我国70%的江流湖泊均有一定程度的轻度水污染,水污染导致鱼类以及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水污染成分大多以有机物污染为主,污染程度超过了水净化容纳能力,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物质较大,虽然近年来有一定的回落,然而变化波动不大,对于氮氧排放量基本持平,然而整体废水排放量逐年递增,2010年,我国的废水排放量已经达到600亿吨。

对于大气污染问题,由于一些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不仅造成局部地区大气的污染,而且影响到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目前对大气质量的监测主要是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悬浮颗粒物(主要为PM2.5)等的浓度,然而还有一些废气物,例如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等,大气污染常见的污染是酸雨的形成、全球温室效应等。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先是快速的增长,到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缓慢地回落,回落幅度较小,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在这期间有略微的回落,整体趋势导致大气污染仍然较严重。

对于固体废弃物而言,包括PM2.5、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废渣以及其他废弃物,工业废弃物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在街道马路上的堆积不仅影响环境质量,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我国的工业产生量和排放量是逐年递增的,到2010年,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已经达到25亿吨,然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是递减的。固体废弃物的大量堆积,一段时间,随着雨水等外界风化作用,部分固体废弃物消融于土壤中,导致土壤的污染,农田等用地出现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饮食安全。

我国能源以煤炭资源为主,然而在大阔步地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应该合理地协调配合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治理、社会效率,实现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走生态工业道路。

3 污染防治分析

机械化大生产必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应该怎么合理地防治环境污染是当务之急;污染防治问题归因于如何排放破坏环境的污染物,污染程度取决于污染物的排放量,因此,从政策上出发,可以考虑关闭一些严重污染的小型企业,然而这个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是举步维艰的,需要一定的硬条件和软素质。

硬条件包括企业的技术实力、环境防治的资金投入等。污染物排放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有效地减小污染排放物的危害程度以及化废弃物为我们所用成为有效治理污染的举措。现在企业机械化大生产,生产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量很大,归根结底是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能力不够,缺乏技术创新、开发创新,没有新资源、新能源、新设备、新产品取而代之那些污染物。对于资金的投入是重中之重的,资金的投入,促进人才技术的创新,促进环境防治工作有序的进行,使得环境效率更加的突出,而且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来源于企业的资金情况。

软条件是国家的调制机制、制度、法规等,国家的调制机制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国家鼓励技术创新、严格控制污染排放量,促使大中小企业注重环境防治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工业化生产浪费。国家由此可通过经济激励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指标体系,加强监测和企业的污染排放报告制度等。国家通过规划,促进生态管理规划,一定程度上约束机械生产行为。国家从根本上考虑环境防护,促使各大小型企业引起重视,国家政策的调控是机械化大生产下的指挥棒,机械化生产有别于其他非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一套完整的经济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防治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人类生活在大气里,洁净大气、饮食、饮用水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济增长的急速增大,地球上的污染日趋严重,其影响也日趋深刻。近30年来,我国工业化生产发展迅速,然而三废排放量逐年递增,尤其是2000年以后,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上升明显,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的发展,造成环境破坏付出的代价更大。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全面质量管理,实现机械化大生产同污染之间的“双赢”的目的,有机结合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治理、社会效率,促进机械化大生产背景下的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1] 张小蒂.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

[2] 中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中国环境保护部,2001~2010.

工业废气污染治理范文4

关键词:环境规制 汽车业生产率 传导机制

一、导言

基于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环境规制的措施以及北京市资源的有限性,北京市要做大做强汽车工业,就必须走一条高技术效率、高技术含量的道路。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生产率影响进行了诸多分析及检验,得出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传统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的增长会产生抑制作用。Dension(1981)、Gollop and Robert (1983)、Barbera and MC-Connell (1990)、Gray(1987)、Jorgenson and wilcoxen(1990)等认为强制性环境规制可导致生产效率降低。谢洪军,任玉珑(2007)认为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部门经济效率在总体上处在较低水平,且污染物排放的增加使产出降低或投入增加,降低工业生产率。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在面临较高污染治理成本时,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企业效率。Judge和Douglas(1988)、Francisco和Leung(2005)分别对美国企业和墨西哥虾业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财务绩效、农业生产率有正的影响。白雪洁,宋莹(2009)的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可提升中国火电行业整体效率水平,印证了“波特假说”。王兵、吴延瑞和颜鹏飞(2008)测度了APEC17个国家和地区1980―2004年对CO2排放做出不同规制的三种情况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发现环境规制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水平。第三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并不必然导致企业生产率的下降,甚至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环境规制既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率提高的事实,也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率下降。季永杰、徐晋涛(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环境政策(如排污收费)对不同规模企业的技术效率影响不同。解垩(2008)指出,增加治污投资和减少工业SO2排放对工业生产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对于环境规制对北京市汽车业生产率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传导机制的研究鲜见。

二、环境规制影响北京市汽车业生产率的直接传导机制

环境规制对汽车产业生产率的传导机制,就是环境规制通过对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等作用,而对汽车产业生产率产生综合影响的过程。

(一)环境规制对汽车业生产成本的传导机制

环境规制对汽车业生产率影响的直接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方面。在环境规制作用下,产业成本的增加,其作用机理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汽车制造产业为了服从环境规制政策所产生的成本,包括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等产生变化的成本及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污染含量低,但成本较高的生产要素而增加的成本;第二,在调整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以降低污染排放所产生的费用增加产业生产成本。(1)废水污染防治成本提高。汽车及零部件的装涂是汽车制造过程中产生废水排放最多的环节之一。涂装废水含有树脂、表面活性剂、重金属离子、油、磷酸盐、油漆、颜料、有机溶剂等污染物,CODcr值高,若不妥善处理,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2)废气污染防治成本上升。汽车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是污染空气,加快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锅炉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中涂室和面漆室产生的漆雾和二甲苯气体;中涂和面漆烘干的有机废气与喷漆废气(主要污染物为二甲苯)。(3)固体废物处置成本增加。汽车制造项目固体废弃物种类较多,对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属于危险废物的有:漆渣、磷化渣、脱脂清槽废液、磷化清槽废液、表调废液、电泳清槽废液、超滤清槽液。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垃圾堆,汽车业必须采取多项措施,首先,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产生废弃物少,易回收的原材料,并根据实际需要改善包装方法,实行废弃物分离和分类。其次,提高废弃废物的利用率。

环境规制对汽车业生产成本的传导机制可描述为:北京市政府出台环境规制措施,对汽车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作出更为严格的限制与要求,汽车制造企业为应对环境规制措施必然会在污染物的处理上增加投入,致使生产成本中的环境成本增加,进而增加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二)环境规制成本增加对汽车业生产率的传导机制

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后,汽车制造产业在生产成本外,需额外支付一定的污染治理费用即环境成本,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其结果必然导致生产率的降低。实践中通常使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测算企业的生产率(投入与产出比)。

标准的生产函数为Q=F(x),Q是产出,x是投入向量。环境规制要求产业投资于污染的防治,将环境资源也作为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中。因此,包含环境资源使用成本的生产函数写成Q=F(x,y),其中y是环境资源使用的成本,也就是服从规制的成本。汽车制造企业环境规制成本增加对生产率的传导作用在于新增的污染治理投入没有用于生产,在产出不变和技术状况既定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生产率的下降。如果污染治理的投资还对生产性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导致产出的降低。则环境规制政策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得越多,对汽车产业生产率的不利影响也越大。

Dension(1981)、Gollop and Robert(1983)、Barbera and MC-Connell(1990)等经济学家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从生产成本方面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生产率的传导作用,他们认为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必然导致产业生产率下降,环境保护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必然会以增加厂商的私人成本、降低其竞争力为代价,造成产业经济上过高的成本。Gray(1987)指出对产业实施环境规制将增加产业成本,最终导致产业生产率下降;Jaffe.etal(1995)认为,环境规制会给产业造成额外的成本负担,一是控制污染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另一种则是由于受规制影响的产业的某些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提高而造成的间接成本。

三、结论

环境规制通过影响汽车产业生产成本从而产生对汽车业生产率影响的直接传导机制可描述为:环境规制措施对汽车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作出限制与要求更为严格,汽车制造企业为了应对环境规制措施必然会在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处理上增加投入,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增加,致使生产成本中的环境成本增加,进而增加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在技术状况和供需条件不变情况下,新增的污染治理投入及环境规制成本没有用于生产,在产出不变和技术状况既定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增加必导致生产率降低。

综上,一方面:环境规制措施对汽车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作出的限制与要求更为严格,汽车制造企业为应对环境规制措施必然会在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处理上增加投入,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增加,增加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生产率的降低。另一方面:环境规制的出台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提高,为汽车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对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产业为服从环境规制而进行的污染治理投资,可能挤占R&D支出,从而对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说,在两种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产业技术创新不但能够降低污染治理成本,而且还可能导致生产成本下降和产品质量提高,从而提高产业生产率。

参考文献:

①白雪洁,宋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中国火电行业的效率提升[J].中国工业经济2009(8):68―77

②谢洪军,任玉珑.环境约束下的经济效率――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生产力研究2007(24):16―18

③季永杰,徐晋涛.环境政策与产业生产技术效率――以造纸产业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6):78―82

④王兵,吴延瑞,颜鹏飞.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5):19―32

⑤解垩. 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 农业经济研究,2008(l):19―25

⑥庞瑞芝,白雪洁,杜传忠.环境管制、生产力提升与产业发展2008两岸产业效率与产业发展研讨会观点综述[J]. 中国工业经济,2009(1):155―160

⑦赵红,扈晓影.环境规制对产业利润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12):78―81

⑧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2):17―24

工业废气污染治理范文5

關键词:“十一五”时期;污染减排效果;省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Q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2)05—0029—06

一、引言

我国各省市区的地理、气候和资源条件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同,使得主要污染物排放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直接影响不同省份的减排效果。

目前,工业排放仍是我国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其中约85%的二氧化硫(SO2)排放来自于工业排放,而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钢铁和化工这四大行业则是SO2排放的大户。从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来看,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工业发达,人口稠密,环境容量相对较小,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用电量大,水电、风电、核电等其他电源难以满足当地需求,火电则一直是其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东部沿海省份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火电装机总容量的一半以上,因而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废气排放量处于较高水平。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山西、内蒙古等省区煤炭资源丰富,运输便利,火力发电成本低,具有明显优势,火电集中布局使山西、内蒙古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西部地区水能、风能等资源较丰富,对火电的依赖相对较小,加之工业发展滞后,因此,云南、宁夏、青海、等省区废气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另外,近年来,北京、上海等省市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以高耗能、高排放为特征的能源和资源密集型行业明显减少,工业废气等污染物排放量逐步下降。

鉴于污染排放具有的这种区域性特征,本文对“十一五”时期各省市区的污染减排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造成省际污染减排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提高省际减排措施的针对性提供依据。

二、“十一五”时期各省市区污染减排效果的比较分析

总体来看,全国31个省市区均较好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下达的总量控制任务。减排成绩比较突出的山东、江苏、广东、河南、浙江、辽宁、上海、陕西等省市还受到了国务院的通报表扬。然而,尽管各省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十一五”时期各省市区的减排效果却存在着显著差距。

(一)经济发达地区化学需氧量减排效果相对较好

“十一五”时期全国化学需氧量(COD)减排10.00%的约束性目标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各省市区根据其2005年的COD排放量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削减目标。根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从实际减排效果来看,尽管经济发达地区减排目标相对较高,如江苏、浙江两省均需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5.10%,广东、山东、上海和北京分别需减排15.00%、14.90%、14.80%和14.70%,但这些省市均超额完成了任务。“十一五”时期,COD减排效果较好的省市有上海、北京、山东、广东、江苏、河南、吉林、辽宁、浙江等。其中,上海超出目标12.91%,北京超出5.97%,山东超出4.54%(见表1)。总体来看,COD减排效果较好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特别是减排幅度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均属经济发达地区,这表明COD减排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倚重于地方财力支持和高水平行政管理。

(二)经济发达地区SO2减排任务较重,但治理效果显著

“十一五”时期全国SO2减排10.00%的约束性任务也是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的。由于SO2主要因局地燃煤设施排放所致,外来排放源的影响较小,因而SO2减排以控制局地排放源为主。近年来,SO2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其中,“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治理区)的分阶段控制目标有效地促进了SO2的防治。在这个基础之上,“十一五”时期,各地进一步强化对SO2的综合防控。根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从削减目标和实际削减率来看,SO2治理效果较好的省市主要有北京、浙江、江苏、上海、湖北、湖南和广东等。SO2减排超出目标较多的省市同样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超出目标19.33%、浙江超出6.16%、江苏超出5.49%、上海超出4.30%(见表2)。

(三)各省市区固体废物减排均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使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各省市工业固废排放量大幅下降。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的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工业固废排放量超过100万吨的省份仅有重庆,为134万吨。其次是山西,为95万吨,新疆、贵州分别为63万吨和60万吨,这4个省份合计工业固废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比重高达70.60%。有21个省市区固体废物排放量在10万吨以下,其中天津、吉林、江苏、上海、安徽等6个省市区已实现固体废物零排放,山东、北京、河南等省市接近固体废物零排放(见图1)。

三、省际污染治理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各省市区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直接影响减排效果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从收入水平来看,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45510元,中部地区为24871元,西部地区为22570元。若按当年汇率计算,则分别为6873美元、3756美元和3408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调整后的划分标准,虽然东、中、西部地区都已跨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但东部地区处于“偏上中等收入”阶段(标准为3946—12195美元),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偏下中等收入”阶段(标准为996--3945美元)。从城市化水平来看,2009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达57.00%,中部地区为44.30%,西部地区为38.40%。再从就业结构来看,2010年,我国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8.70%,其中,东部地区为36.30%,中部地区为26.60%,西部地区为19.70%。如果再考虑产业结构等因素指标,可以初步判定,我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其中,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段,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而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段。

一般情况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曲线)的形态为倒U型,即当人均GDP达到一定临界水平后,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将由负转正。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一般发生在人均GDP 5000--20000美元之间。因此,以“十一五”时期的人均GDP水平,东部省市已经或正处在倒U型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处,这使其污染排放随着经济进一步增长将呈下降趋势,而中西部省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其处于污染排放快速上升时期。同时,发展阶段不同还使各省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存在差距。东部省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使其污染减排效果更为显著。

(二)污染治理投入力度差距较大

根据2009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山东、江苏、河北、广东、北京、辽宁、浙江等地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较高。其中,山东省在污染治理投入459.50亿元,占该省当年GDP的1.36%,占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1/10还多。江苏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369.90亿元,占该省当年GDP的比重为1.07%。山西、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当地GDP的比重也较高,尤其是山西省(157.80亿元),这一比重达2.14%,但山西是工矿大省,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目前的投入力度和规模仍难以有效控制污染态势。宁夏的情况也比较特殊。近年来,宁夏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导致其主要污染物排放快速上升,环境治理形势严峻。因此,虽然2009年宁夏污染治理投入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12%,居全国第二位,但由于经济总量偏小,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也仅为28.70亿元,这种投入规模不足以应对其高耗能行业快速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

综合来看,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与治理效果基本呈正相關關系。污染治理效果较好的省市区,相应在污染治理上的投入也较多,而污染治理投资情况直接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2009年,经济发达省市污染治理投资均超过200亿元,而经济相对落后省区污染治理投入明显不足。其中,甘肃仅为44.40亿元、贵州21.20亿元、青海12.30亿元、海南19.70亿元、2.70亿元,这些地区的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也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贵州和,仅为全国平均水平均0.60%左右(见图2)。

(三)产业转移引致排污转移

随着经济发展,东部省份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以及较高的排污费成为东部双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压力。近年来,东部沿海省市土地、能源、人工等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不断攀升,致使投资报酬递减。与此同时,由于东部省市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迫使那些不符合本地发展方向的企业转移。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东部沿海省市的企业特别是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不断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在中西部地区,现阶段仍更多地考虑生存问题而不是生活质量。因此,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部分地方政府表现出“招商引资饥渴”,为了引进工业项目,往往降低环境门槛,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姑息纵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虽然对加快中西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污染物减排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加之国家能源战略布局调整,因此,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染,不仅使其后续减排压力增大,而且原本脆弱的西部生态系统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影响。

(四)政策、监管和激励机制存在差异

在污染减排政策的执行力度、污染减排监管激励机制创新、减排监管等方面,“十一五”时期污染治理效果较好的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北京等省市也都在全国前列。首先,污染治理效果治理较好的省市普遍更注重环境保护,执行各项减排政策较为彻底,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实到位,对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和年度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考核。如“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从而增强了减排的活力和动力。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一些中西部省区追求GDP增速,仍主要依靠低廉的电价、土地和相对宽松的环境政策承接东部地区不能容纳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十一五”减排政策理解不透,落实和执行不到位。

其次,在激励和约束机制方面,污染治理效果较好的省市创新方式,对减排目标实现较好的企业进行奖励,严惩减排不达标的企业。主要措施包括:实行烟气脱硫、脱硝电价;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增加氨氮、总磷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加强污水深度处理、再生水利用、畜禽污染治理等共性關键技术攻關等。如广东省对投运率低的燃煤电厂扣减脱硫电价,推行信用评级制度,将环境违法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限制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和上市融资。而减排效果不理想的省区则普遍存在激励机制不健全、奖励力度不够、处罚不严等问题。

再次,在污染减排监管方面,减排效果较好的东部省市高度重视减排设施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设,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以山东省为例,“十一五”时期,山东省明确规定了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日常监管的主要任务,建成覆盖全省的自动监控体系,并针对突出问题,综合运用定期通报、督导督办等有效措施,打出了环境监管组合拳。与东部省市相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部分监测设施形同虚设,监测队伍人员素质和监管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四、结论与展望

工业废气污染治理范文6

关键词:湛江开发区 重金属治理 污染现状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44-01

随着湛江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项目的建设,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涉重金属行业将迅猛增长,重金属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物越来越多被关注和重视,制定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对策迫在眉睫。

1 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污染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1.1 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工业污染大多通过废渣、废气、废水排入环境。根据湛江开发区2012年的环境统计数据可知,开发区产生重金属的行业主要来自于重金属冶炼、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和手工具制造行业,产生的重金属主要为铬、铅、锌,2012年六价铬的产生量为0.59吨,而其他重金属的浓度低于监测限值,不纳入环境统计,产生的重金属全部交由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1]。

1.2 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重金属污染是指由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环境污染[2]。重金属污染较难治理,这与它的特性分不开。重金属污染物属于持久性污染物,具有长期性、累积性、隐蔽性、潜伏性等特点,无法从环境中彻底消除,只能改变其存在的位置或存在的状态[3]。重金属在其危害环境方面的特点是:微量浓度即可产生毒性,在微生物作用会转化为毒性更强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可被生物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慢性中毒。

虽然湛江开发区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不是很严重,但是随着湛江开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湛江市钢铁、石化、造纸等基地建设,湛江开发区将构建以钢铁工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和以石油炼化为基础的石油化工产业。钢铁工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前延伸是矿山和其他辅助材料的采选业,向后延伸是金属深加工、装备制造与检修等产业。围绕湛江钢铁基地的建设,开发区将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包装产业、汽车制造业。湛江开发区资源开发和加工的力度相对还会加大,在有限的环境容量条件限定下,重金属排放将不可避免地增加,重金属污染压力有增无减。

2 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污染治理面临的困境

2.1 没有完善的重金属污染治理防治体系

湛江开发区污染防控基础工作薄弱,缺乏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管理嵌入环境管理和形成常态化管理的机制,相关技术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缺少量化的技术评估检测平台;缺少“产生-加工-应用-回收”全过程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管理体系,缺乏健全的重金属污染源数据库。

2.2 重金属治理技术落后

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最大的瓶颈在于技术。在重金属废气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含重金属废物综合利用等方面,都缺乏经济适用的技术,在协同减排方面的技术也非常缺乏。重金属治理方法现在包括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化学治理及农业治理方法。工程治理效果彻底、稳定,但实施复杂、治理费用高、易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生物治理实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破坏小,但是治理效果不理想;化学方法治理效果和费用都适中,但容易再度活化;农业治理方法易操作、费用低,但是周期长、效果不显著。

2.3 重金属监测水平滞后,无法为环境决策和执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重金属污染监测需求特殊,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装备面临诸多问题:在线监测技术装备门类不齐,实时连续感知手段缺少;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装备落后,应急工作被动;技术手段单一、应用成套化程度低,不符合综合防治需求。

3 重金属治理的对策

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治理要遵循源头预防、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综合防控理念,建立起完善的重金属防治体系。

3.1 强化湛江开发区重金属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强区域规划环评,严格执行区域环境准入政策

认真规划,把好源头,规划辖区重点项目实施和重金属相关行业产品产量变化,按照“一区一策”、“一厂一策”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辖区内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的防控任务和防控要求,分解落实本辖区的控制目标和重点项目。

严格准入,严格控制重金属采选和冶炼项目。积极引导涉重金属入园入区,集中治污,实现减污增效。湛江市属于非重点防控区域,必须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增加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实现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7年排放量的零增长。

3.2 完善重金属排放标准,确定重金属排放基数,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源数据库,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要继续健全政策体系,完善重金属排放标准,补充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判定,包括环境质量标准中重金属的指标和限值。

进一步摸清重金属污染底数,明确辖区重金属排放基数。其中废水重金属排放量应以2007年污染普查数据为基准,废气中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应以环境统计、环境监测、排查调查等相关资料为基础进行测算。湛江市属重金属防控非重点区域,要求以2007年重金属排放量为基数,增产不增污,各年度重金属排放量都要控制在2007年的排放总量内。

3.3 建立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思路,强制推进重金属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重金属治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湛江开发区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以污染预防为重点,以提升科技水平为切入点,以工艺清洁化,设备密封化、运行自动化、计量精准化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应用《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中相关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要抓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将涉及铅、锌、铜、铬、镉和汞等重金属行业作为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把“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理念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服务、管理环节;注重全过程控制和必要的末端处理,建立“产生-加工-应用-回收”全过程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管理体系,实现“工艺、环保一体化”,通过技术改造减少含重金属原材料的应用,减少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重金属副产物或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从而减轻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4 结语

总之,湛江开发区应该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严格执行污染防治设施环保“三同时”制度,全面排查辖区涉重企业,实现重金属治理区域化、社会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