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文化解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文化解读范文1
关键词 世界杯足球文化 主办国 吉祥物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足球世界杯自创办以来已经举办了20届,发展成为在全世界最有号召力的单项体育赛事。其蕴含的文化现象也越来越受关注,成为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足球世界杯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宣传主办国文化形象的同时传播了足球精神,促进了全人类的交流合作和协同发展。
1世界杯足球文化解读
1.1世界杯足球文化内涵
迄今为止,世界杯一共举办了20届,作为现代足球发源地的欧洲,举办了其中的14届世界杯。可以说,世界杯文化主要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大发展,足球运动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这种热潮使得世界杯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发展特征,成长为一种多元文化。世界杯足球文化包含着许多要素,如世界杯吉祥物、主题曲、比赛用球、比赛会徽和足球宣传海报、文学作品、绘画、建筑艺术、影视作品以及学术研究作品等。世界杯足球文化已经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多元文化,其普适性体现在各国家代表队为荣誉而战,同时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公平竞赛的基础上共建友谊,反对一切种族主义。世界杯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世界的和谐、和平发展。
世界杯足球文化完美地体现了人们追求的对他人团结、平等、尊重的优秀品质,也为主办国和各参赛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优秀文化的契机。以足球开展的一项竞争促进了各国人民友谊的互动和交流,其蕴含的创新、团结、竞争等优秀品质是人类社会孜孜追求的精神。世界杯使全人类获得了空前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民族、各国家的交流,将体育精神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完美地串联到一起。世界杯足球文化是促进全人类追求荣誉、维护荣誉、奋勇拼搏、维护尊严的优秀文化。
1.2世界杯足球文化特征
世界杯足球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体系,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首先是其具有全球共享性。这是因为世界杯足球文化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者阶级的独有文化,而是一种在全球民众间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共有文化,其蕴含着一套共享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理想体系;其次,世界杯足球文化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哪种肤色、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会表现出对足球文化的认同性,并将其移植到本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实现共存。我国近年来,从政府层面到民间大力发展足球运动,足以证明足球文化已经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最后,是世界杯足球文化表现出的差异性,不同的国家民族解读世界杯足球文化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集中体现在每一届世界杯不同的口号、会徽、吉祥物、主题曲等,为足球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具有和其他运动不同的比赛规则等,这种差异性也导致足球文化具有其他运动文化不一样的内涵。
2世界杯足球文化与主办国文化的关系
主办国文化和世界杯文化是联系非常紧密的相互独立的体系,二者间存在着非常好的相互需求和互动的关系。
2.1世界杯足球文化为主办国文化提供展示平台
时至今日,世界杯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其足球文化发展为具有普适性的全球文化。世界杯的焦点效应也为主办国提供了向全世界展示文化的平台。世界杯主办国在其申办、筹备以及举办世界杯的整个过程中都会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世界杯的“焦点”资源来自于大众和传媒,会使主办国获得空前的关注。世界杯是主办国开展对外宣传的有效途径,具有比经济、政治手段更深入的优势。
世界杯在其创办之初就被雷米特先生融入了象征公平、友谊、荣誉的中世纪骑士精神,这种精神也随着每一届世界杯的举办不断强化和发展。世界杯足球文化为主办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借世界杯东风,主办国获得了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机会。国际足球出于推动足球运动发展的考虑,会对主办国提出很多要求,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环保达标、交通便利等,从而为主办国提供了一个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国家形象反映了其他国家对该国的总体影响和综合评价,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文化特征,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无形资产。
世界杯主办国自其成功夺得举办权那一刻起就成为全世界关注焦点,一切行为都会暴露在世界民众面前。而10年左右的准备周期为主办国提供了充足的升级本国文化的机会,以巴西世界杯为例,自其获得举办权之日起,桑巴文化就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巴西世界杯以拉丁美洲独有的濒危物种犰狳作为吉祥物,通过卡通化犰狳的形象,最终演绎出吉祥物“福来哥”,这一形象既容易让全世界少年儿童接受,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巴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环保大国的形象。巴西世界杯的开幕式更是一曲拉丁文化的盛宴,其开幕式尽管简约,其巴西战舞、桑巴舞、桑巴乐器等节目却处处透露着精彩,向全世界展示了巴西人民自由奔放热情的文化情操。实际上,每一届世界杯的开幕式都成为主办国展示文化的大舞台,如当年法国世界杯的艺术展、韩日世界杯的东方神韵、南非世界杯的呜呜祖拉等,无不让世界观众领略到主办国特色民族文化的魅力。
世界杯的举办经验一再证明,经济的全球化并不代表文化的同一化,世界杯文化为世界各国文化创造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而这样一种多元共生的局面也促使世界杯足球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推动了多元化足球文化的形成。
2.2主办国文化为世界杯文化注入新元素
国际足联的组织文化集中体现为世界杯足球文化,这种文化属于群体文化,具有模式化的特点,即在不断重复相似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实现识别组织文化身份的目的。世界杯足球文化从总体上而言是主文化,是一种共享性和普遍性的文化。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亚文化,表现出多样性和特殊性的特征,每一个主办国都为世界杯文化注入新元素,使其更加S富和丰满。在受到主文化氛围的约束规范的条件下,主办国文化也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于主文化不断趋同的过程中达到社会化目的,形成对主文化的有效补充。
随着每一届世界杯的举办,随着主办国文化的不断创新和融入,世界杯足球文化都在不断发展,其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在1966年于英国举办的世界杯上首次出现了吉祥物,自此吉祥物成为体现世界杯文化的优秀载体,也很好地展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风貌。1970年于墨西哥举办的世界杯,首次使用卫星通信技术将世界杯带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当届比赛的用球定名为“Telstar”,展现了非常明显的时代特色。2010年于南非举办的世界杯,其会徽都蕴含了浓郁的非洲特色,整体画面由非洲大陆演化而来,而头像的主体颜色为黑色,象征了非洲人的特有肤色,再加上边缘附着的白、绿、黄、红,则组成了南非国旗的颜色。
同时,历届世界杯的优秀运动员更是非常完美地展示了一个国家的足球文化,球王马拉多纳在世界杯上的精彩演绎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阿根廷人细腻、注重个性的一面,著名守门员卡恩则将日耳曼民族严谨的精神展现给全世界。需要指出的是,其他世界杯参赛国家也为主办国文化增添了新元素。以世界杯口号而言,南非世界杯上,科特迪瓦打出了“非洲大象、让我们为胜利而战”的口号,阿根廷则打出了“一切只为最后的荣誉”的口号,为世界杯文化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3结语
世界杯主办国可以通过举办窗口将自己的优秀文化展示给全世界,从而提高本国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进而提升自己的国家地位。而世界杯则通过主办国的向全世界演绎足球运动的魅力,推动足球运动的发展,并增强组织凝聚力。可以说,主办国文化为世界杯足球文化注入新元素,使其获得丰富和发展,而世界杯足球文化又为主办国提供了向世界展示自身文化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吴卓婷.透过世界杯足球运动解析民族文化之地域差异[J].华夏地理,2015(4).
班级文化解读范文2
文本解读要求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有两层意思:一是面对文本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解读态度,你的话语只适用这个文本,而不是所有的文本都可以用;尤其反对习惯的、常识的价值观线性地、平面地去套文本,说些文本中基本没有或者完全不包含的意思。从形式上说,就是要读出文本的独特样式,读出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这一个”,而不是拿丰富的文本去简单印证那些最低的知识。二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师生能用现代眼光独到地体会或拓展文本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水之源、木之本,教师应立足于文本。多元解读首先要读懂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钱梦龙先生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文本意义是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意的复合体,是作者、文本、读者多维对话的产物。而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更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包括师本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等。如果能找到维系两者的最关键、最敏感的话题,从这一话题切入,就能引导学生寻幽探秘,获得更新更深的文本意义。
我们应充分运用丰富的对话机制,努力使教学充满创意、生机勃勃。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从教师角度谈谈如何在与作者、学生、同伴的多重对话中努力丰富、创新文本,进行创意解读。
一、在与作者的个性对话中丰富、创新文本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参对文本的诠释就是权威解读,教师无须对文本进行个人解读,只要通过一些固定的程式,将教参的权威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理解即可。这种方式限制了教师的解读视野,禁锢了教师的思维,导致了教师个人解读的缺失,使教师沦为文本的奴仆、教参的传声筒,教学毫无创意、活力可言。接受理论和现代语文教学理论让教师明白,课堂上精彩纷呈的对话往往是以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前提的,自己首先是一个读者,与文本交流应有自己的声音,然后才能汇入学生多声部的合唱中,通过创设多元对话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灵感,挖掘学生的潜能,以自己对文本创造性的解读启发、带动、引领学生创造性的解读,让课堂奏出有个性色彩的动人交响乐。为此,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对文本意义的解释和建构中――激活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理解力,不仅将文本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再现出来,而且要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形象和意义,甚至开拓、再构出作者在创造这个形象和意义时所不曾想到的东西,从而使其更加生动、丰富。
例如,我在教学《老王》一文时,由于这篇课文内容并不深奥,因而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学生深刻体会了老王的不幸遭遇,对他表示深深的同情,并为作者一家的善良之举所感动,也找到了中心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但是,一个男生竟然高举着手,表示了自己对中心句的怀疑。他的根据是:文中写作者最后一次见到老王的时候,把老王的外貌写得很可笑,说他是僵尸,简直是从棺材里倒出来似的,好像在讽刺他。我一时愕然,乍一听,也觉得学生讲得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是,我很快否定了那位学生的曲解。我建议学生认真地朗读作者最后见到“老王”时的那几个片段,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果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指出“我强笑说”“我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我回屋才感到抱歉”这些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当时对老王的担心和内疚之情。还有一名学生更指出了文末的关键句“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就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了有关“僵尸”的那些语句并不是让人觉得可笑,而是形象地表现出老王已经完全失去生命力,突出体现了老王死前可怕的惨状。通过品味语言,学生真正领悟了作者字里行间体现的对善者关爱的真情,并无嘲讽之意。
二、在与学生的互动对话中丰富、创新文本
动态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观念,把封闭式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或“学生讲,老师听”的单向流程,扩展为一个多维立体的动态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阅读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回答中一些很有意思的话,穿针引线,挑起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再从比学生更高的思维层次上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突破预设方案,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当不少学生为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所震撼,为文本状写的形象生动所折服的时候,一位学生冷不丁站了起来,满脸疑惑地问道:“鸟的习惯是晨出暮归,天一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早上,怎能看到如此奇异的景象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有了以下对话:
师:从同学们的议论声中,我知道小刚提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不过马上回答可能答得不那么全面、深刻,怎么办?
生:仔细读书,查找资料,认真讨论……
师:对,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书,再思考,力求从文本中找到答案。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文字资料和图片,说不定对你们有用,如需要,就请来拿,好吗?
(于是学生再次投入到读书当中。教师也“钻进”学生群里,与学生共同探讨。不一会儿,学生便迫不及待地交流起来。)
生:我通过查找资料以及与同桌交流发现,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但这是在树木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如果在较大的树林里,往往整天都有很多鸟儿活动、栖息,那是由于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食物一定非常丰富,鸟儿当然不需要急着一早飞出去觅食了。
师:有道理。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看到这里环境优美,树大叶茂,食物丰富,所以慕名而来。
师:好一个“慕名而来”,你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
生:我还有补充。这儿不但自然生态环境好,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很强,前文就交代“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啊!
师:能联系上下文解读很好!不管是留巢不出的鸟儿,还是“慕名而来”的鸟儿,都在这儿找到了安宁与幸福,享受着自由与快乐,它们怎么舍得离开这“鸟的天堂”呢?
生:(兴奋地接着说)鸟儿每天为大榕树捉虫、施肥、唱歌,不仅给大榕树带来了生机,还增添了欢乐,所以树也离不开鸟。
生:鸟儿离不开树,树离不开鸟儿,人们也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鸟与树是那么和谐,人与自然也是那么和谐,怪不得巴金爷爷情不自禁地赞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由和谐的自然之美想到了人们的精神之美、行为之美,同学们的确读出了自己的见解!
……
各抒己见,自由表达;用心聆听,互相启发。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促成了智慧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文本新的意义的生成,实现了“潜在文本”向“现实文本” “创新文本”的转化。课堂上的多向对话之所以能有如此力度、深度、效度,与教师“平等者中的首席”的正确定位是分不开的。他既是对话的参与者,又是对话情境的设置者、对话资料的提供者、对话方法的指导者、对话深入进行的推动者,在鼓励畅所欲言的同时,又不露痕迹地加以诱导、引导、指导。
三、在与同伴的专业对话中丰富、创新文本
不同的教师,其气质禀性、才情学识、文化背景、人生经验等都是不同的,这使他们面对同样的文本时可以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使他们教学的理念、目标、方法、途径都各具特色。如果不同的教师能经常就同样的文本、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反思、深入研讨、专业对话,他们必能在相互启发、碰撞中拓宽思路,丰富认识,获得创意,让文本解读的宽度与高度,让课堂对话的深度与广度都上升到一个新境界。
班级文化解读范文3
一、基本层次——夯实基础,初步解读文本
首先,利用《智慧苑》设计精彩的单元话题导读及围绕文本或作者链接的相关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情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优美的语段,掌握与文本相关的诗词、文学文化常识,丰富其语言积累、文学文化内涵。其次,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语境辨析等多种方式理解字义、词义,积累文本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等基础知识;文言文中则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通过自查互批,加强重要知识的积累。再次,既然以学生为主体,那就要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不给学生任何的束缚,让学生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并随时将自己的初读体验记录在《智慧苑》上。带着这种体验,再借助《智慧苑》了解学习的重难点,根据上面的思考题,再读文本,进行初步的整体把握,作出批注,写出自己的读后再体验,达到初步解读文本的目标。
二、中级层次——成果展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预习成果展示是巩固已得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必要的知识反馈过程。我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依据学情和课标的要求,将预习成果展示不仅仅定义为互相交流,更定义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我坚持的原则是“方法指导要到位,文本阅读要到位,知识掌握要扎实,学生参与要全员”。
所以我将成果展示分为三步:第一步,落实双基。叶圣陶先生认为“考查必须认真”,要想预习长期有效,光靠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性远远不够。这一环节先由小组检查,再抽号代表本小组参加班级集体检查,或是纸条形式的基础知识小测,形式不一,但不超出学生积累的范围,让他们充分享受积累成功的喜悦。这个环节要求95%的学生达标。第二步,小组自主交流阅读体验。学生将自己的初读体验和读后再体验与小组成员分享,合作解答《智慧苑》上的思考题,把自己在文本内容理解上存在的疑惑与小组成员交流,互相启发,以求解决。这个环节是人人有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三步,阅读成果交流。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在此期间,还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边想、边说、边听、边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整个交流活动中,老师一方面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活动中,与生互动;另一方面要捕捉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或代表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检查”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以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做好具体的反馈。
三、高级层次——质疑问难,注重“我”的解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经过成果展示环节,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解决了文本中一些基本问题;再经过互相启发,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在基本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发其对文本更深入的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例如,在预习《套中人》的过程中,有学生进行了这样富有个性的解读——别里科夫可恶可恨,但更可怜可悲。她这样写:“别里科夫,我想为你辩护——青春时的你也一定与我们仿佛,放飞过美丽的梦想,展示着生命的活力。而在小说里你龟缩在套子中,在无人知晓的冷月清辉之际,寒夜梦回之时,一定也曾有过几番痛苦的挣扎,伴随着点点辛酸的血泪,最后只剩下种种的无奈。几十年的社会生活经验告诉你,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传到了当局,督学,校长的耳朵里,就不会有好下场。你的可怜可悲在于你在沙皇专制长期钳制、镇压下,逐渐完成了套中人的蜕变。你的可怜可悲更在于当他人还在心中保留着最后一方净土的时候,你已经彻头彻尾沦为了统治者思想统治的帮凶,也成为了这种制度和观念的牺牲品。”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避免了学习文本的“千人一面”现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在整个预习过程中,既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文本的无限空间,又给学生进行了宏观的方法指导和调控;既注重了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融汇整合,又注重了对文本的领悟和创新性的阅读;既关注了学生的群体发展,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预习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落实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班级文化解读范文4
[关键词]伪高效教师的主导性;弱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92-01
观察分析目前的课堂教学,发现在很多所谓的有效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却被严重弱化。我们对“少教多学”等理念的理解误入歧途,我们偏执地认定教师讲多了的课堂绝不是高效课堂,只要是学生生成的,都是值得鼓励和赞成的。教学失去了目标性,教师成了边缘人。殊不知,在未成熟的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原则性的错误,教师若不加以纠正,则会脱离教学目标。课堂随意“生成”与文本主旨背道而驰,课堂呈现无效,甚至负效应。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是有效教学的支撑点
有专家告诫我们“你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其实是自主的一个误区。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意味着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而应该是一种具有独立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知识上的准确掌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考品质、建构知识等行为的引导与评估。
对学生而言,自主不等同于信马由缰,课堂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对于知识,有时,你尽管不喜欢,也要用心地去学,去用。美国克拉克、斯塔尔等著的《中学教学法》中讲得好:“动机并不包含这样的意思,即学生总应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教师应当永远让班级感到愉快,真理往前一步便是谬误。常见的倒是学生必须学习他们不喜欢的课程,参加他们不喜欢的活动。”如果我们侧重于教与学中的趣味性,就容易导致追求低层次的教学上的轻松愉快,只是把学生拉到书桌前,并非质的变化。学生不仅收获甚少,还会陷于浅薄,不足于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样的思想往往会让我们的教学“脱轨”。多元解读不能“无边界”,创造性解读不是随性解读,文本“不确定性”绝不是“随意性”。教学要注意课堂流程的“干净”,教师要明确阅读教W是有一定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不是无目的地消遣性阅读。学生的价值取向枝蔓斜生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要及时地引领学生回到课堂主题,巧妙地借机促成新生成,点拨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教中心”变为“学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引导帮助学生才是高效上课的支撑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高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对于暂时相对缺乏知识和能力的学生来说,只有借助于教师的主导和帮助,才能以简捷、高效的方式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迅速提高自己的身心发展水平,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毋庸讳言,我们开展的教学大多时候还处于伪高效状态。课堂充满了生硬灌输、机械训练和应试演练,教师和学生被物化、工具化、功利化,学生心理紧张、疲于应付。学生的主体性无限地膨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在被严重地弱化。
要化解伪高效教学中的教师弱化的症结,我们当然不能重走教师主宰课堂的老路。学生要“多学”,不是师生在占用时间多少上的此消彼长那么简单。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我们就要重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也包括教师自身。课堂既是学生的天地,也是我们师生互动学习、“智慧通达”的重要场所。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能力只有在教与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学活动是师生主体能力提升的“源头活水”,它能为师生主体源源不断地注入能量资源,教师能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长经验。课堂千变万化,教师就要根据课堂出现的问题,虚心接受挫折并及时改进。其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师就是自己的学生。课堂就是师生相长的“校场”,教师不断地探求、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同样,学习活动中的学生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将要掌握不少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合作的技巧和精神,高效地学习思考并解决问题。
班级文化解读范文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书香校园"构建活动的蓬勃兴起,一种关于阅读教育的全新理念和实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广泛的兴趣和关注,这种有别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阅读教育,我们姑且称之为"全阅读"。
1.全阅读的文化解读
全阅读是一种以"阅读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为理念,以"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通过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来实现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全科、全员、全程式的学校教育方式。全阅读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是对传统学校阅读教学的发展和突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解读:
1.1从工具论到目的论的超越。阅读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传统的学校阅读教学强调的是阅读的工具性质。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消除愚昧、获取信息、拓展视野,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有力武器,渗透着功利色彩的阅读观,正是这种阅读工具论的集中反映。阅读不仅仅是工具,本身就是目的,"通过阅读,为了阅读",两者相互融合,这更是全阅读的观点。
1.2从单学科到全学科的拓展。传统的学校教学把阅读作为语言学科(语文、外语)甚至是语文学科的专利,片面认为阅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语言学科甚至是语文学科的特定任务。当然,阅读首先是语言学科的教学任务,因为语言学科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基础语言(或一般语言、如母语、外语)阅读能力的工作,如果这一点都不能顺利进行,则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全阅读认为,阅读不仅是语言学科的事,非语言类学科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工作。人类的语言除了基础语言外,还有特定的学科语言,如数学语言、科学语言(物理、化学、生物等)、美术语言、音乐语言……对于以特定的学科性语言编写的读物,学生要阅读懂其语言规则并深入把握其中的文化意蕴,只有通过学科性阅读并在这种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方能最终达成。
2.培养阅读的兴趣
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高震东校长说:"很多人为兴趣而读书,岂有此理!读书有什么兴趣?"他那是为了强调责任感才这么说。读书当然要兴趣! 没有兴趣学生会投入地读书吗? 培养兴趣,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知道语文不仅是升学的工具。我觉得孔庆东教授讲得很好,他的话可做指导思想: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不妨把他的那篇《怎样学语文》给学生好好聊聊。尽可能切合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本,吸取营养。比如学习哲理散文《蝉》,不必去介绍什么叫哲理散文,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层次结构什么的,而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感悟其中的哲理,想想自己是否有类似经历,能不能也谈谈所悟之类。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赛,班级辩论会,名著知识竞答赛,编故事接力等。比如七年级上学习了《在山的那边》、《理想》等诗歌后,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筹划一个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兴趣。
3.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4.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4.1加强诵读教学。语文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特殊的阅读心理特点,点燃他们诵读激情?笔者以为:一是老师(录音)范读,激发学生兴趣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抑扬顿挫,营造学生跃跃欲读之势。论文格式,阅读教学。急于募仿与超越的愿望。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开展诵读会,挑选课文中优秀诗文进行小品表演等,三是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比如学习诗歌散文可以挑选乐曲作背景音乐或听或诵或唱或谈,激发学生配乐朗诵的热情。
班级文化解读范文6
一、教师以多种形式开发资源
1. 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在“一主两翼”教材的基础上,我校逐步开发了适合自己特点的校本读本:《散文经典读本》和《诵读与写字》。这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重组和拓展,更是对教材内容的文化解读和创新。在此基础上,我校开展了主体诵读和特色诵读。主体诵读是由各个教研组教师根据学段特点编写的诵读内容,例如低段的《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中高段的《唐诗宋词》、《诗经》、《论语》等。特色诵读是各个班级富有特色的诵读内容,如儿歌、童谣、名人名言、歌词、广告词、成语故事等。大量的诵读训练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小课题研究推进教学改革
为了深入开展主题阅读,我校积极推进小课题研究。教师从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实践开始,本着“小、真”的原则,从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
几年来,语文组教师先后对速读速记、读写结合、循环作文、批注式阅读、思维导图等内容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我们通过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和速读速记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批注、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在民主、自由、愉悦、和谐、轻松的氛围中高效学习。低年级识字教学成果显著,学校每个学期进行严格规范的识字量检测,学生平均识字量远远超出了教材中关于识字的要求。
3. 改革语文作业形式,有效实现读写结合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窗口。配合主题阅读研究,我们重新审视作业的栏目,让其更实用、更有效。“快乐”是基础知识的训练环节,实际操作中体现了两个自主: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需要等,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和完成方法。“采珠拾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及需要自由摘抄教材及阅读材料中的好词佳句和精彩段落,进行鉴赏。“最佳亮点”和“智海浪花”是拓展延伸作业,主要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由学生自行设计。语文自主性作业更侧重于学生的阅读积累和读写结合,让每个学生在主题阅读环境下既会读,又会写;既博览群书,又博闻强识,做到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积极引导和推进课外阅读
课内,我们通过单元主题阅读,以一带多,引导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又通过课文中习得方法的迁移运用,带动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同一体裁多篇文章的“点串阅读”,了解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对比同一体裁作品不同作家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使阅读纵向深入,横向拓展。为此,学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乐。
1. 加强阅读指导
结合单元主题教学,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分享阅读,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巨人的花园》两篇文章后,教师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和《王尔德经典童话集》。《一头战象》的学习引发了学生对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热情,《只有一个地球》唤起学生对科普文章的兴趣……教师抓住每一个吸引学生阅读的“点”,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在读书过程中,教师既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动全身,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这种用经典读物以点促面、以藤串瓜的阅读方式,串起了学生对阅读的热爱,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
2. 创设读书氛围
结合寄宿制学校的特点,我校将阅读课列入校本课程,实行专课专用。另外,读书时间也纳入了日程安排,除了晨读和午诵,下午17∶00~17∶40还安排了自由读书时间,确保学生独立阅读的空间。学校将睡前30分钟和起床后30分钟定为听广播时间,晚上有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评书演义等,早上有时事新闻、美文欣赏等。学校精心选取资源,定时更新音频材料,让最好的故事伴随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每天晨读后班级进行读书演讲活动,全体学生充分准备后轮流演讲,每人每学期至少展示2~3次。当众演讲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胆小的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3. 开展读书活动
每个学期我校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好书漂流”、“师生诵读比赛”、“元旦主题诗会”等。在教师中开展“我向全校教师推荐一本书”的展示活动,在学生中开展“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演讲活动,在家长中开展“我与孩子共读书”征文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大阅读”活动空间,激发其阅读欲望,让学生的读书活动变得有声有色。亲子阅读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配合,使读书活动真正取得了成效。我们利用家长会和“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宣讲读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向家长推荐优秀读物,介绍读书方法,改变家长的观念,赢得了家长的支持。家长积极参与“亲子共读”,周末同孩子一同读书,互相交流阅读体会,一同填写“读书记录卡”,更多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阅读,重视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
4. 运用评价激励
为配合教师做好诵读评价,我校自行设计了精美别致的“古诗考级卡”,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在课外阅读方面,学校建立了多元的评价激励机制。班级定期发放“读书记录卡”,学生详细记录阅读内容、阅读数量,摘抄精彩的句段,写出自己的读书感悟。学校每个月收集学生填写的读书卡,选取优秀作品在教室、楼道内展出,供大家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