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茶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开始,世界茶园面积开始锐减,造成茶叶产量持续降低,1950-1910年增长率仅为54.00%,平均年增长率仅为1.20%。而到了20世纪以后,茶叶产量开始有所增长,平均增长比重为6.18%。而在20世纪末,平均年增长率已经为9.60%左右,这种增长速度与当时的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是科技进步带动了茶产量的增长。由此可见,茶产业的发展和茶产量的提高与科技创新有密切联系。

1我国与世界主要产茶国发展存在的差异

1.1单产量较低,夏秋茶资源利用率

较低一直以来,我国茶叶总产量都居世界首位,但茶单产量依然非常低,仅占世界茶叶总单产量的30.00%,单产量仅为1205.00kg/hm2,在世界平均产量上也占较少比重,仅为56.00%。由此可见,科技、种植手段等较为落后,造成我国夏秋时节茶产量非常低,在未来将有35.00%~40.00%夏秋茶会停止生产。

1.2无性系种植比例非常低

即使我国近年来茶园种植业得到了显著发展,我国是茶叶种植大国,但要想大面积进行茶叶改造有一定难度,截止到当前,无性系茶园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8.90%左右。无性系茶品种的产生与发展极大改变了当前茶叶种植格局,推动了我国茶园建设,提高无性系种植比例显得尤为必要[1]。

1.3茶厂加工规模小、装备老旧、生产效率低

当前,我国大型的茶厂仅为5.9万家左右,每年这些茶厂的平均生产量约为14t左右,并且大部分生产所需的设备、工艺条件非常老旧,生产年限已经超过了15a以上,而与印度相比,印度只有不到1200家茶厂,平均却能够生产出800~1000t茶叶,相差非常多。

1.4茶叶生产的规范化程度低

虽然我国的茶产品种类非常多,但是生产的规范化与规模化较低。英国某中高档茶叶销售量占世界总销售量的15.00%以上,其生产特点是滋味清新、香味独特,其产量高是因为在生产中遵循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从我国当前的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程度上看,只有提高出口率,加强生产上的规范化管理,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取优势。

1.5人均消费量低据相关组织统计

显示,我国茶叶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50%,而进口茶消费量年增长则为3.80%。本国茶叶年消费量仅为0.76kg,而国外茶叶年消费量则为5.50kg。由此可见,只有进一步提高茶叶消费水平,才能推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2]。

2未来我国茶产业科技创新的方法

科技是推动生产进步的发动机,而创新则是科技生产的原动力,21世纪的中国只有通过创新茶产业,增强科技实力,才能使茶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2.1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结合,使育种速度得以提升

现代化生物技术是推动茶产量不断增长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自然科学研究的开展,不断鼓励自然科学试验研究,进而在生物领域取得的成果非常丰硕,而茶叶科学作为现代化生物技术的一种,在未来发展上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使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茶的全基因进行排序,能够及时发现茶的遗传基因,减少生产与演化上的盲从性,提高配种概率;2)使用生物技术对茶基因组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将茶的性状与茶型研究清楚,并做好辅助育种,进而提高育种的生产效率;3)使用生物技术来增强抗逆性、抗倒伏性、抗虫性,可以将茶素基因转入到茶树中,改良传统的茶树基因,提高茶树育种效率[3];4)使用生物技术构建出优良的茶树细胞株,利用生物工厂对茶叶中各种有效的轻基衍生物、茶氨基酸、TF、TFz、TF3等进行组合,能够增强茶叶功能性效果,提高人工生产效率。

2.2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引入到茶

种植中使用化肥、农药开展的负荷型茶叶生产在引入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以后将不再出现。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茶生产基本上以绿色、环保为主,日本研究出了一种高产、高成本、高环境负荷的茶产业,即使能够提高产量,却使环境遭到了污染,农药残留过于严重,影响到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土壤恶化是造成茶叶污染的重要表现,造成茶叶的铅含量过高,也会造成水、土壤污染,由此要加强环境负荷型茶叶生产模式的转变,积极引入环境保护型生态发展模式,开展友好型的茶叶生产模式[4]。大气污染、汽车尾气等都会造成茶叶中的铅物质过高,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由此要控制茶园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气体排放,将防治工作提上日程。当前茶园中使用的肥料非常多,并且施剂量在不断增加。因此,要使用缓释剂对过去共用型的模型进行改造,将粗放型改为环保型施肥是未来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3结语

该文主要对我国茶业生产与国外相比存在的差异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通过茶叶科技创新带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由此可见,通过科技创新是彻底改变过去单一型、粗放型茶叶生产模式,提高茶叶产量的重要手段。

作者:冯景玺 张德静 单位:贵州省印江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茶业局

参考文献

[1]何学菊.基于茶叶深加工的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河南农业科学,2014,43(8):146-148.

[2]潘志伟,陆志明.浅谈普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视角.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5):111-114.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 思路 措施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广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二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前者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统一。后者反映企业在追求长盛不衰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近期的利润增加和市场扩大,又要考虑持续盈利增长,并且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公共关系。其基本要求是避免在可预见的将来由于效益滑坡,投资决策失误、人力资源枯竭等因素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其基本前提是在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规模连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如资本量、人力资源量等方面的扩大,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等方面的不断提高等。而狭义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此,主要采取狭义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论述。

(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如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等)、微观环境因素(行业内的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经营管理水平,人才技术水平、资本、信息、企业文化等。

(三)判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

除了广义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应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影响及社会的贡献3个方面考察外,从狭义上即企业自身的能否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企业进行考察,目前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从狭义上对我国企业的可持续性进行考察,应从生产技术的可持续性、生产资源的可持续性、人员素质和管理体制水平的可持续性及技术经济效果的可持续性等方面来考虑。

衡量生产技术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可从职工和技术人员素质状况、产品更新速度、技术的绿色程度、技术的资金投入数量等方面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水映在企业的管理体制、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及人员使用制度等因素上。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企业的发展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与企业的技术经济效果的可持续性有密切的关系。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从上述的理论分析过程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竞争己日趋广泛而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必然要求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以获得长期的增长和经济利润。而竞争优势持续性受到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约束,这要求企业在技术轨迹的顶峰(衰退期)到来之前,必须做出再次技术创新的战略决策。因此,企业只有保持持续的技术积累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另一方面讲,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追求市场竞争优势,持续创新也必然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不会是局限于简单生存方面的意义的发展,它必然要求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制度的完善以及利润的增长。这些必将对企业的再次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支持。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

在广义的概念上,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与工程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等环节,也包括这些环节中所需要的管理和组织创新。从技术创新的过程上,技术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生产、销售5个相互衔接的阶段。前3个阶段称为研究开发,即R&D活动后两个阶段属于经济活动。而狭义的技术创新仅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即产品、工艺的创新。(本文论述主要采取技术创新这一狭义的概念)。

1、技术创新是一种使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加速技术转化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科研活动与经济建设的一体两面,本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与中介。

2、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从某种新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引进、中间试验、产品试制和商业化生产直到市场销售这一系列的活动。

3、技术创新的成果通常是以实体形态的技术装置和工具表现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包括工艺、方法的软件及设计图纸、技术文件等知识形态的产品。

4、技术创新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但它并不强调任何一项创新都要以研究开发为起点。这也就是说,从科学发现的原理找到依据,构思出可行的技术模型,设计和制造出新产品,即不直接依靠发现和发明,而利用现有的技术储备,改进与组合已有的技术,也是技术创新;将成熟的技术转移到新的领域,同样也是技术创新。

5、技术创新以产生商业化的产品、工艺和服务为目的,并以实现商业价值为其成功的标志。再先进的高级技术,如果其成果不能为社会所接纳,不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它就不是技术创新,或者说技术创新还没有成功。从这一意义上讲,知识技术的发明不等于技术创新。反之,不论某个设想或技术多么简单,只要其成果能被人们承认和接纳,实现其商业价值,那么技术创新便是成功的。

6、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技术创新是发现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

在市场上,企业提供的和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应当包括销售过程中的服务以及销售以后的服务。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主要目的也必然是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迅速地将其投入市场,通过一定的销售方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将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转化为效益。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除了就产品本身进行创新外,还应当在销售方式和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寻找思路。

1、在产品方面,除了开发全新的产品之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原有的产品进行改良和组合。一方面,针对市场新的需求、科技

进步所带来的契机,以及人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适时地推出独具特色的、技术含量高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产品;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情况对仍有生命力的旧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或开发其附属功能,或将多个产品特性优化组合为更具灵活性、新颖性的产品,从而增强其生产竞争力。 ’

2、在销售方式方面,可以尝试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即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产品的推销。企业建立网上销售系统,不仅可以提高销售速度、扩大销售范围,还有利于沟通与外界的联系,展示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也为及早适应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奠定良好基础。

3、在售后服务方面,除了传统的“三包”、送货上门等服务外,还应全面了解客户的个性特征和潜在要求,想方设法增加附加服务项目,使客户从产品功能中获得满足的同时,能享受更多的超值服务、特色服务,强化客户对本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和“依赖感”,为持久赢得市场创造条件。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措施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自身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并对外部环境加以协调利用,以实现创新目标的系统工程。要切实抓好这个工程,需采取多方面的保证措施。

1、技术创新需要组织机构的保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应当建立一个专门部门,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起来,为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组织支持。这个部门应当注重市场信息方面的研究,将其所获得的国内外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综合处理,会同业务部门一道开展技术创新,并对拟创新的项目先开展可行性分析,再通过有关机构共同分析和论证,最后让企业领导层做出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的专门部门始终起着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的积极作用。

2、技术创新需要运作机制的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单个产品或服务项目的开发,.而是提供完整的行为过程。它包括创新决策、创新实施、创新实现3个运作环节。技术创新决策,是以国家政策和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的能力为基础,把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建立满足市场寻求的最佳方向、途径的过程。技术创新实施,是企业通过反复的市场调整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将有关创新成果转变为新型产品的过程。技术创新实现,是通过企业新产品的销售,使创新成果迅速进入市场,占有、巩固并扩大市场,以实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即获得利润的过程。上述3个过程所产生的方法、手段共同构成了技术创新的运作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技术创新需要激励机制的保证。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应当从制度上加以保护和激励。在企业内部,要制定引导职工进行技术创新的规章制度,对开发出适销对路新产品的部门和个人实行重奖并给予精神鼓励。在企业外部,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出台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切实保护新产品开发者的知识产权,并给予最佳扶持和政策优惠,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4、技术创新需要人力资源的保证。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引进一些能把广泛的相关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融合并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注意加强职工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当实行岗位轮换制,因为一个人长期从事某项工作,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也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通过岗位轮换,既可唤起职工的新鲜感,又能丰富多方面的知识、技能,融洽人际关系,从而激发职工不断探索、创新的积极性,促使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在本企业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范文3

在当前形势下,创新、转型、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软件企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第二,企业创新与转型的实践。第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软件企业面临着国际化和被国际化。国际化和被国际化表现为中国的市场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根据新华网的统计,2008年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483家在中国市场运营。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有43.4937万家,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企业6.3084万家。这些数字说明中国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跨国公司非常关注的市场。中国的企业已经被国际化了,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

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中国企业被国际化了后,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呢?首先,企业被国际化后要走出国门。就IT软件投入而言,中国只占全球4.5%,95%的市场在欧美和日本。中国企业需要融合中西方文化,需要思考如何进行公司治理和领导力的发展,如何管理全球化人才,以及如何保证全球视野下的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企业要注重中国市场。全球跨国公司都希望在中国获得成长。这导致了中国企业成本的增加。中国企业面临着与跨国企业争夺人才和必须更快速地进行创新的挑战。2010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对中国企业而言,最主要的要转变方式,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创新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而软件对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拉动内需。这要改善民生,使中低收入水平人员的收入增加。改善民生离不开软件和信息化的支撑。中国转型实质就是企业的转型,而转型的目标是从资源占用型企业转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服务。这个过程中软件无处不在,大量的产品需要数字化技术来持续升级,人员结构的调整也离不开软件和服务。中国转型带来新的软件和服务消费浪潮。

目前,国家加大了对高技术研发的投入。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的发展给中国软件企业带来机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和3G应用等主题带来了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带来了新一轮的IT投入,这就是新的行业增长机会。

企业创新与转型的实践

“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在产业端的两头利润比较高。苹果公司具有创新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它在产品制作环节的利润已经很高,此外苹果产品的软件开发是开放的,调动了所有软件提供者的积极性,使得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为其提供相应的内容和软件。

东软公司借鉴了苹果的做法,具体表现在数字医疗设备的商业模式上。东软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软件企业,主要有两大业务方向,IT解决方案与服务、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与服务。数字医疗属于产品解决方案。东软生产数字医疗设备是虚拟制造,设计、研发、销售、品牌和服务由东软来做,而制造走全球外包渠道。

在研发方面,东软与飞利浦成立合资公司。飞利浦提供先进技术,东软提供品牌和服务。数字医疗设备就是一个“微笑曲线”结合全球资源的实践。东软这两年围绕着新医改和老百姓健康问题推出健康服务,将IT技术和有机的医疗资源结合,通过健康服务云平台为农村、城市社区、家庭和企业提供健康顾问、健康体检、特需的健康服务和远程医疗。东软通过“熙康”云平台为各个地方的家庭、社区、农村的卫生所和企业提供远程服务。

东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软件企业面临着国际化和被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一定要走出去,要进行全球化布局。东软在美国、德国、瑞士、芬兰、罗马尼亚、迪拜、日本等地都建立了分支机构。东软去年和今年加大了海外收购的力度,通过收购兼并快速进行全球化布局。

在发展全球市场的同时,东软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市场。国家投入8500亿元的新医改、大交通、物联网、云计算等主题带来很多发展机会。中国市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企业一定要抓住“十二五”这一个重要机遇期,来拓展在中国市场上的布局。中国市场由多个区域组成。东软在东三省利用东北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大拓展。东软还在郑州、唐山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数字化城市。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石油 管理 创新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快,石油企业也逐步走向市场,同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更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压力,出现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新方向。如何优化石油企业管理,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是亟待解决的任务,其关键还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进行创新。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其实就是要结合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石油企业管理模式。本文针对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我国石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关于石油企业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在今天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理念,其强调的重点在于经济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但如何实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仍旧需要长时间的尝试与探索。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却不等同,而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不是不能调和的矛盾。对于石油企业来讲,如何实现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其方法除了在生产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清洁生产之外,在管理上还应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调配。通过不断改善管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消除污染,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二、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关于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1)创新意识不强

整体而言,我国石油企业管理队伍的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创新经验,加上社会变化万千,管理队伍的技术知识不能适应这种社会变化的需求,达不到创新的要求。其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创新的理念,许多工作人员仍是抱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态度,对创新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2)参与主体狭窄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中,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以管理专业为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知识的专业操作人员很少,造成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不利于管理创新工作的展开。

(3)创新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当前的石油企业创新重点仅仅在于企业内部某些单一的领域内,没有将创新引入整个石油企业中,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固定的管理创新制度。加上创新经验的缺乏,在创新方法上主要借鉴其他行业的创新方式,不具有独创特色。与其他具有先进管理的西方石油国家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缺乏灵活性。另外,创新能力不足,其实效性不强,严重阻碍了石油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问题

我国石油企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环境中,难以适应具有激烈竞争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加之管理层只是重点强调技术创新,忽略了管理创新,难以形成管理创新的氛围。其表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石油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受其长时间的影响,大部分企业没有彻底地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企业管理组织机构不够完善。机构繁杂庞大,责任不明确,不能实现高度统一。加上人力资源利用的矛盾突出,各部门之间缺乏强有力的联系纽带,这些都制约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不灵活

管理机制不灵活主要表现在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部门多为行政部门,多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办事。这就造成被动的多余主动,制约了员工的积极性。另外,在创新上只是强调口号,实际工作落实得较少。

(3)员工思想意识问题

在石油企业中,员工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进入石油企业便是抓住了铁饭碗。市场竞争意识、改革意识不够强,认为企业就会包办员工的一切,根本没有树立危机意识,过于安于现状。

三、关于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1、管理思想上的创新

无论何种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便是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创新,员工是石油企业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企业内部加速人才的合理流动,拥有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石油企业的管理思想创新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创新经营目标,如今石油企业的社会性日益突出,这加大了石油企业在社会上的责任,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全面调整自己的经营目标。同追求最大化利润的传统企业相比,现代的石油企业经营目标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是战略目标的创新,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与企业实行合作、达成多赢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再次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人本思想、实施人力成本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这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2、创新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制度是适应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石油企业进行重组改革后,其性质已成为股份制企业,在经济和行政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这就要求石油企业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按照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3、创新管理方法

随着竞争逐渐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我国石油企业除了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发展之外,还可以利用与他国合作的机遇,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发展自身。同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石油企业也提供了新的管理方式,石油企业只有根据这些变化,依靠技术实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只有在充分认识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现状及问题之后,才能深入了解管理创新对石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石油企业自身特点,融合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定能找到我国石油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范文5

【关键词】企业医院 科研管理 科技创新 课题管理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增强,安全、高效、便捷和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成为提高医院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医院科技创新管理,强化科技兴院意识,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对推动医院整体实力的发展进步,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院科技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理念

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领导重视是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全院科技水平的关键。“以人为本、科技兴院”,“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以特色带专科,以专科带全院”的科技发展理念成为

院领导和全院职工的共识。

近年来我院制定了《医院科技创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规定》、《关于科技论文投稿和奖励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文件。在企业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科技兴院意识。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

2.1 医院制定了《关于加强医院人才引进和管理的若干规定》,对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科技人才从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积极鼓励全院医务人员积极在职攻读高一级医学学历,凡按期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给予报销学习费用。

2.2 “人才为本、科技兴院”一直是院领导班子的用人策略和管理理念。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我院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送出进修、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短期学术交流、外请专家来院指导、手术、坐诊、会诊、讲座等多途径、多渠道培养急需人才。

2.3 制定了《关于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若干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规范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

3 认真论证学科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科学性和合理性是衡量医院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规划和发展一个学科,必须选择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为此,我院制定了《总医院学科发展五年规划》,设计了《学科发展简明申报表》,督促各科室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制定学科或专业发展规划,汇总到科教科后,由院部组织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科学性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医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使全院学科能够形成合力,在重点学科的带动下,围绕重点方向形成特色学科群,促进医院重点学科始终保持领先,特色学科不断创优突破,一般学科能够快速跟进。

4 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

我院的骨科(三个病区)、心血管内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市级重点专科;微创外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三周期特色专科,并积极筹备和申报“颈腰痛特色专科”和“糖尿病诊疗特色专科”,“风湿病诊疗特色专科”,创办了“淮北市创伤与关节置换研究所”,使我院的专科建设提高了一个台阶。

5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加强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提高竞争意识,关键在学科带头人。在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我院先后形成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颈腰痛专科、糖尿病治疗专科、风湿病检测和治疗专科、断肢(指、趾)再植、肝病治疗、血液透析中心、重度复合伤救治以及骨科、心血管内科等市级重点专科,以及微创外科等特色科室,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带科室、以科室带全院”的良好发展格局。

6 改进医院学术活动管理机制

以往我院的学术讲座,一般都是以院内科室主任讲座为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培训低年资的住院医师和轮转医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务人员的学术更新和技术更新。面对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依托和联合“好医生”医学教育网、“双卫网”等国内外知名医学网站,购买和下载部分最新国内外医学学术课件、视频讲座资料,采取直播教学和分散观看(根据专业不同,刻成教学光盘发至科室组织学习)等形式让本院医务人员能足不出户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科技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7 抓好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只是科研计划研究的第一步,在整个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还应包括组织、实施和控制等环节。笔者认为影响科研进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课题负责人指导思想、工作任务的繁忙、科研经费的不足、课题负责人的变动等因素,致使科研课题有可能流产而后停滞。作为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者,我们十分理解临床医务人员工作的繁忙程度,尽力作好科技工作人员的服务工作,平时多联系、关键时刻多提醒、逾期未完成多督促,协助他们处理好日常医疗和科研工作关系。要及时跟进加强沟通与协作,既要加强管理,又要牢固树立为一线服务的思想,对发现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为临床一线专家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8 强化前瞻意识,组织好科研成果的申报和转化

高级别的科技成果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建设实现发展的重要条件。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前瞻意识,对医院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水平评价,注意把握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于具备这“三性”的科研项目,应及时进行成果鉴定和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科技管理部门应适时地把课题的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的申报与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医院科技进步。

9 加强市场调研,找准发展定位

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优势和劣势,因此,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促进医院科技发展。为此,笔者联合医务处、院办公室等部门,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出院)病人前

10位疾病谱及其按年度医疗费用占比情况进行了调查,最终总结出我院未来5年内的经营和科技发展定位:以创伤救治与康复研究为龙头,以特色专科和微创外科为发展优势,做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逐步形成以特色带专科、以重点带全院,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打造一批重点专科,培养一代优秀的人才队伍梯队,5年内在软硬件等方面要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

参 考 文 献

[1]刘东会,徐海涛.加强学科建设,实现医院跨越发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6):720-721.

[2]方伟岗.科研与学科建设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2,15(4):206-207.

[3]赵杭丽,章成伟.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0,13(1):50-52.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范文6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科技实践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应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学员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如何加强对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1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时代意义

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国家、民族、高等教育,还是对学员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培养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作为21世纪的学员,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历史的重托、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主题。

(2)培养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引导广大学员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是激励学员成才、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在科技活动或竞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质量地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创新团队所在高校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员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要提高学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1高校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活动场所和科研环境

在团队活动场所方面,学校在现有的实验室基础之上,为创新团队单独成立了学员科技实践创新研究室,并为团队中的每名学员安排了工位。在科研环境方面,学校在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之上,积极购进各个学员科技实践创新项目中所需的仪器和设备,支持项目的顺利完成。

2.2高校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或活动经费

学校的经费支持是学员科技实践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学员进行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各所高校在这方面的力度都很大。

2.3结合学员在创新团队中的贡献和导师评价,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创新学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学员进行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是取得创新学分的重要途径,也是设置创新学分的初衷。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科技实践创新活动中,创新团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才能更好、更加深入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3指导教师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员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3.1项目来源和关键技术讲解方面

指导教师给予研究题目往往与指导教师自身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有关,在时间或者领域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就有利于创新团队的持续发展。同时,指导教师对其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都有较深的了解和研究,也有利于对创新团队的指导和对关键技术的讲解。

3.2团队的组织和管理方面

指导教师是学员科技实践创新团队的组织者和实际带头人。由于指导教师熟悉团队中每个学生的技术能力、兴趣方向和队员间的协作关系,可以很好的组织和管理创新团队,使得创新团队能够良好的发展,这是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外,学员科技实践创新团队中的成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如果该团队是由某个学生主导或者依赖于某个、某几个学生,那么一旦该学生离开创新团队,都会造成该团队创新能力的下降甚至是团队的解散。而由指导教师负责创新团队受到这类因素的影响就会很小,有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