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宁国市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107-02
宁国市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县市,市域面积2 487km2,总人口38万,“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道路和庄园”构成了宁国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如何让宁国市人民吃上营养、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是农产品生产主体和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宁国市农产品生产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
1 影响宁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农产品生产离不开农业“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从农产品的生长过程来分析,生长环境对农产品质量影响明显,尤其是土壤、大气、灌溉水、农(兽)药使用等。
1.1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根据污染物质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无机物主要有汞、铬、铅、铜、锌等重金属和砷、硒等非金属,有机物主要有酚、有机农药、油类、苯等。上述这些化学污染物在农产品生长过程中随水分和养分一同吸收进入植物体内,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甚至造成危害。如2010年前后,宁国某农药厂生产的草甘膦,因原料泄露导致山下村庄农田土壤污染。
1.2 大气污染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是农产品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害气体中主要是工业生产排出的有毒废气。随着工业化发展,工业废气污染越来越重,对人们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工业废气的污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等,另一类是气溶胶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或直接进入农作物体内造成污染,它们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污染面大,对农产品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如宁国某肥料生产厂家,厂内几个大烟囱常年浓烟滚滚,附近山上的植物凋萎,并且影响了附近村民生活,大气污染严重。
1.3 灌溉使用污染水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在城郊结合处尤为突出。农民使用被污染的水灌溉农田,污水中的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农药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宁国某农药生产厂家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将含有机磷农药的污水排放到东津河,导致河里大量鱼虾死亡,污水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破坏了生态。
1.4 农(兽)药残留 在经济主产区,毒性较强的限用农(兽)药仍然有销售和使用;国家禁用农(兽)药非法添加使用;不合理用药现象如超剂量使用、在农产品安全采摘期(休药期)内使用农(兽)药等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农产品的农(兽)药残留。2016年底宁国市农业主管部门执法人员在市场对含量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抽样送浙江省化工产品质量检验站检测,检测结果含有克百威成分,这是非法添加克百威成分;2016年底宁国市农业主管部门执法人员对正上市的草莓进行抽样送检,其中有一个样检出含有克百威成分、一个样检出含有菊酯类成分,这是不合理使用农药所致的。农(兽)药残留的安全隐患是影响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
2 保障宁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2.1 划分农业生产区域 在全市开展土壤普查,建立各个乡镇村的土壤档案,根据宁国市农业生产布局特点和污染程度,划分生产区、非生产区。将农产品主产区远离工业区,对排放不达标的工厂坚决关闭,工厂污水必须做好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确保农产品生产的土壤、灌溉水源无污染。目前,宁国市政府已理出时间表,要求污染企业迁址或转产。
2.2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力度 政府部门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到乡镇村头,做到人人懂法、守法,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将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兽)药、推广使用农(兽)药宣传到广大种植户、养殖户,使他们知道哪些药不能使用,哪些药限制使用,哪些药推广使用,从而提高种植户、养殖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技术部门送科技入户,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到位,使他们掌握至少一门实用技术;指导农产品生产主体科学使用农药,运用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确保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加大标准化建设提高“三品”J证 整合有限资源,将农产品生产小户、散户通过土地流转或入股承包给种植、养殖大户,建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科技示范园、标准化养殖场、标准园、科技示范户,按照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的要求生产农产品,引导生产企业申办“三品”认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4 加大风险预警 农产品生产单位首先要做好自律性检测,对上市农产品进行检测,或送检测单位检测,保证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降低风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主体的日常监管,加大抽检力度和频次,对抽检结果及时通报,堵截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2
第二作者,佟建,沈阳化工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系
第三作者,宋和发,沈阳化工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系
摘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诸多的食品问题中,农药残留问题以其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而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要务。而现实中的检测仪器多以专业性强、操作困难、检测过程繁琐而脱离了人们的接受范围。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该类产品的设计原因,本文通过对现有检测产品的设计进行分析,从功能优化组合、改变形态比例、简化测试过程等问题入手,在满足其最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删除冗余功能,进而对该检测产品的提出创新设计思路,使该类产品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药残留、功能优化组合、创新设计思路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农药残留的现状与危害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地见诸于报端,并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对于食品的信心。诸如,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 、瘦肉精、皮鞋胶囊、大米石蜡等事件不断地冲击着消费者的心理底线。但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目前最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并不是以上这些问题,而是农药残留问题。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将导致人急性中毒,或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食物,将引起人的慢性中毒,导致更为可怕的慢性疾病的发生。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残留农药中毒人数约十万人次,致死率更是高达百分之二十。农药残留问题因为其范围广、致病率高、反应周期不定、对人体损害巨大等原因,已经成为了威胁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如果不加以检测与控制,必将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
二、目前农药残留检测产品存在的问题与创新设计的总体思路
目前专业的检测设备十分昂贵、体积硕大、检测过程繁琐,但过多的功能往往是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少或应用不到,不利于产品家用的普及与推广。通过技术经济性的对比分析,删除专业设备的多余功能、降低产品价格、缩小产品体积,简化检测过程,这都将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加实际的积极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首先,在专业设备的功能上进行处理。目前市场的农药残留专业检测设备通常采用的是定性和定量的双重分析方法,不但对食物是否存在残留农药,对残留农药含量的多少、是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小允许值进行综合分析,并且还可以通过内置的打印设备输出具体含量的数值。这种产品的设计思路针对的主要人群多是专业人士或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的非专业人士,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的应用成本明显增加,使产品在现实应用中遭遇一定的瓶颈,因此,需要对此设计思路进行优化。例如设定一个农药残留量的控制值,使超出该控制值的检测为不合格,进而可以将专业设备中的定量分析剔除。将相关的打印输出设备做相应的调整,例如将显示与打印合并成为一种纯显示功能。这样不但简化了功能,减少了相关操作,使新产品在实际生活中依然能够检测出残留农药是否超标,优化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在产品体积上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目前主流的检测设备长度多为三十厘米左右。例如,农药残留检测仪PNY-II的体积为26.3cm *18.5cm *9.5cm,重3公斤,体积过大,不利于随身携带,就更无法随时对需要采购的食品进行即时检测。因此,在减少了相应功能的前提下,应该对体积进行调整。通过资料分析与比对,我们发现,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是在同等体积的情况下,占用空间最少的,也更加便于随身携带,因此在设计的新思路中,该产品的理想体积为直径10cm-12cm的圆形截面,厚度3cm-4cm的圆柱体,这种形态不但能够更合理的利用有限体积,而且携带方便,利于存放。
最后,目前市场中的检测产品最为脱离我们现实生活的便是检测过程比较复杂,一般都需要提取一定的食品试剂,经过几个步骤才能实现对残留农药的检测。而这个过程的时间又相对较长,不能完全满足检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的特点。通过调查研究,目前的检测方式多为试剂、试纸检测。而这种检测一般分为三个过程:提取试剂过程、试剂与试纸的反应过程以及用反应的结果与控制值对比的过程。而提取过程与比对过程又完全凭借人的主观操作为依托,在准确性与及时性上都存在着不可控制性。因此,应该对这种检测方式进行调整优化。
通过研究比对,利用红外线反射原理可以将现有检测设备的不可控性降低至最小范围,通过对食品的预先加热,使之产生红外电波,再通过红外线反射原理对反射原理对反射试纸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定性的测试结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简化测试过程,并将测试过程中的不可控性降低到允许的范围之内。
三、农药残留测试产品创新设计思路的总结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农药残留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针对目前的检测产品所存在的问题,应该对总体设计思路进行优化组合。首先,调整该类产品的服务对象和使用范围,使该类产品不再专属于实验人员与科研单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大众,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让该类产品更加贴合人们的现实生活,直接提升大众对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在功能上进行优化合并,改定性定量的双重分析为预加控制值的定性分析,从而简化操作步骤,缩小产品体积,使之更高效的发挥作用。此外,产品的体积也会随着功能的简化而进一步缩小,使携带更加方便,符合设计以人为本的宗旨。最后,通过利用红外线反射原理优化检测方式,缩短检测时间,使检测结果更具实效性和真实性。
针对该类产品的设计思路调整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功能整合过程中,农药残留量的控制值的设定由于食品本身的不同,难于形成一个普遍性的通值。其次,在检测过程中的预加热的时间问题,由于红外线反射需要一个最小恒定值,因此预加热持续时间的设定将因检测食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较难控制。此外,预加热将使产品温度升高,对电路的保护也有一定的要求。最后,基于红外线反射检测原理将造成检测产品的成本提高。而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解决。(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3
[关键词] 农畜产品 质量安全检测 现状 问题 解决对策 合作市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57-01
畜牧产品生产是甘肃省基础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环节,伴随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加速与人们生活理念的不断革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其检测技术也在不断丰富。在如此背景下,甘肃省应该从源头来找出省内一直以来都存在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大力推进省内畜牧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扫清障碍。
1 合作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现状
合作市作为甘肃省的主要农畜生产养殖基地,它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早在2013年就已经全面建立,这其中就包括合作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由各乡镇所建立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等等。
在三品认证工作方面,合作市主要倡导构建无公害认证畜牧业企业,并申报认证了绿色农畜产品标识,主要执行“三品一标”农畜产品认证规模标准。截止到2016年底,合作市满足“三品一标”农畜产品认证的畜牧生产规模已经达到全市总养殖规模的50%左右。
合作市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农畜产品检测,他们采用速测仪对农畜产品进行速测,并配合省、州内检测中心实施例行检测与抽样检测,分别在合作市周边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市区内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等场合成立了8个“追溯点”与“检测点”,其目的就是为了开展日常农畜产品安全检测,满足城市对农畜产品的高品质需求[1]。
2 合作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机构制度体系不甚完善
合作市虽然在近年来针对农畜产品建立了较为全面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机构,但其体系整体依然不够完善,具体来讲存在以下3点问题:第一,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监管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多头监管等不良缺陷;第二,r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依然停留在省、市、县等高级农业部门,客观讲并没有有效渗透到乡镇、村等基层部门,这就出现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上热下冷”的不均衡现象。具体体现在合作市周边乡镇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经费不足、手段不足和制度不够完善等等。乡镇级与省市级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相互脱节,无法全面开展统一的监管服务工作,导致了大量的经费无度流失。
2.2 监管机构检测技术不够精进
按照合作市现有的《合作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标准与检测技术,他们主要针对农畜产品、生鲜乳品中的有机磷农药、三聚氰胺、抗生素残留、瘦肉精等等具备定性检测能力,但无法做到准确定量,而且检测环境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外界诸多干扰因素影响,检测结果误差也整体偏大。整体来看,合作市的农畜产品检测工作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无法适应当地农业经济新阶段的发展要求。主要来讲就是体系不够健全,除合作市市级检测中心为独立编制机构以外,其他乡镇级监管机构全为挂牌机构,导致工作开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严重不足。再一方面就是检测能力整体偏弱,目前合作市在农产品监测方面仅仅配备的是最基本的农兽药残留速测仪器,其它质检仪器配套性较差,而且检测数据提供只局限于农兽药残留快速定性检测方面,依然不具备足够的定量检测能力。整体来讲就是还停留在抽样检测阶段,其实时监测数量小,且监测覆盖面偏窄[2]。
3 合作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问题解决对策
结合甘肃省合作市当地农畜养殖业发展状况,当地政府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引导养殖户科学合理构建农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推进农畜产品质量认证过程,建立合理的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3.1 构建完善的农畜饲料产品检测体系
合作市首先要构建一套完善且先进的饲料监测网络,有效提升饲料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确保饲料产品质量安全过关。通过检测体系来规避农畜产品生产过程中违规操作行为的出现,同时注重对新型饲料添加剂的适度生产与使用,确保农畜产品的安全性。另外,也要为农畜产品提供良性的生产运作空间,强化对农畜产品生产的监测过程,重点落实农畜产品的养殖及生产环节,提高农畜产品的整体生产水平质量,进而实现对合作市整体农畜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
3.2 推进农畜产品质量认证过程
在合作市的农畜产品认证认可组织体系建设上,也应该尽快接轨国家整体标准,以推进农畜产品质量的认证过程,打造无公害、绿色农畜产品生产体系。为此,首先一方面要快速做到市场需求拉动推进农畜产品质量认证转化过程,再一方面就是要尽快制定和完善认证认可机制、安全质量许可以及卫生注册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内外统一规范的认证认可组织体系。最后,要实现对认证市场的依法监督与规范,严把认证机构资格关卡,为农畜产品生产推行良好操作GMP规范与HACCP认证(危险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同时也包括传统ISO系统体系认证[3]。
3.3 建立合理的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合作市要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环节建立以市场销售为主的质量追溯制度,确保农畜产品经营者拥有完整的进货手续,以证实其所贩卖农畜产品的真实信息,也为了在日后交易过程中建立正规的交易台账。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就可以启动追溯制度来实施问责,第一时间扼杀质量安全隐患,保证合作市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纯净度,间接推动地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发展步伐。
总结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甘肃省的社会发展公共课题,像合作市也在不断构建完善自身相关安全检测体系,争取做到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为地方农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地方营造安全良好的农畜产品生产及销售环境。
参考文献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4
关键词本土膳食主义;食品安全;农业本土化
作者简介刘文1974―?雪,女,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发展;颜贤仔(1969―),男,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贮存与加工,食品安全管理。(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GL0812)、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YJ17)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1YJA790088)
一、本土膳食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本土膳食主义”( Locavore)于2005年的世界环境日由 Jessica Prentice首次提出,随即引起广泛讨论与实践。当年,旧金山就出现了一个“本土膳食主义”组织(Locavores),自我规定只从居住城市方圆100英里以内获取食物,以减少食品运输增加的环境污染,同时确保食物的来源。2007年,“Locavore”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的词典中,指的是吃新鲜的本地产品的倾向;土食者,本土膳食主义者。此后,在美国的索诺玛、加利福尼亚、纽约等多地开始掀起本土膳食风并蔓延至加拿大。
在我国,目前虽然没有“本土膳食主义”这种专门的提法,但类似的实践有很多,比如,城市居民在社区利用闲置土地或到农村租地通过自己种养以自给自足农产品,城市居民到农贸市场、蔬菜大棚、养殖场购买本地农民种养的农产品,本地居民购买本地企业加工的食品,餐饮企业购买本地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供应给食客,通过设施农业种养其它地方的农产品品种供应本地市场,本地人在本地收购本地生产的农产品到外地开餐馆供应原籍人士,等等。
总体看来国内外实践还比较多,但学术界的专门研究很少,只是探讨了这种模式的影响作用,当然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归结起来,其积极的一面体现在:新鲜营养安全健康,减少生产和物流带来的环境污染,缓解农产品物流顽症,带动当地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塑造和强化地方品牌,传承农耕文化,保障种业安全,等等,这些都契合了小城镇发展思路(Catherine Tumber,2009)和绿色经济发展要求(Kathy Rudy,2012);消极的一面就是可能造成营养的不均衡,期望的环境效益未必能够达到(Vasile Stanescu,2010),模式选择不当还可能造成土地细碎化降低土地生产力,扭曲农产品贸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等等。
二、本土膳食主义发展的原因分析
本土膳食主义之所以会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保护,二是食品安全。
(一)环境保护
推行本土膳食主义有助于减少农产品运输环节的损耗和污染。英国的提姆・郎(Tim Lang)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食物里程”(Food Miles)的概念(Paxton?熏 1994)。所谓的食物里程就是指农产品从农场到食品加工厂,从食品加工厂到物流仓库,从物流仓库到批发商,再从批发商到零售超市的物理距离的总和,即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总里程,它包含了农产品供应链整个周期的实际距离。一般来说,食物里程越长,也就意味着消耗的能源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如果能够缩短食物里程,就意味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从而有利于保护环境。
(二)食品安全
推行本土膳食主义有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本土膳食能保证食品的新鲜营养健康。农产品是有生命的有机物,很多农产品易腐烂变质,随着性质和状态的变化其使用价值也丧失了。为了减少耗损,很多农产品还未成熟就被采摘,经过长途运输待运抵消费地后其口感和营养已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本土膳食的安全可信度更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然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越来越关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相关安全知识也在不断增加。伴随本土膳食的推行,由于近距离原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容易收集,本地农业生产全过程都可以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只要政府监管到位,公众信任度自然就高,食品安全可以得到保证。
三、本土膳食主义的发展趋势判断
本土膳食主义的提出至今虽然不到10年的时间,但蔓延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蔓延范围也将越来越广,理由有三:
(一)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最近几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频现以及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使得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3年1月中旬欧洲“马肉风波”再次让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人又深陷转基因食品之争,食品质量安全再掀波澜。本土膳食主义的发展和普及正好有利于解决食品质量方面的安全问题。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食品安全有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之分:数量安全可以通过增加农产品种养面积、提高劳动生产率、寻找替代品等方式解决;质量安全问题更为复杂。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
1.市场本身失灵。Ccaswell and M0jduszka(2001)、周应恒、霍丽等(2003)、周德翼(2004)、David L. Ortega(2011)等认为食品市场自身存在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先天缺陷,由此引起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消费者的“逆向选择”,最终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2.需求方面,消费者缺乏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Williamson1992、 Zwart & Mollenkop?穴2000?雪、 徐晓新(2002)、周洁红(2005)等调查研究表明,消费者自身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知识的缺乏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
3.供给方面,食品原料、生产和加工存在安全隐患。Hennessy?穴2001?雪、 Weaver 和Hudson?穴2001、Vetter2002?雪、张辉2009?雪、王廷丽(2010)等研究认为,食品安全涉及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食品供给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具体体现在: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工艺落后,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食品添加剂(比如防腐剂等)的乱用滥用,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性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侯守礼等,2004)。
4.政府现有措施失灵。体现在:食品安全政策不完善,多头监管体制不健全,管理很难适应食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要求,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质量检验检测机制和质量标准体系。
依据本土膳食主义的原理,由于本土生产本土加工、距离近的原因,供需双方的信息相对较对称和完备,市场失灵和供应方面的隐患可以大大降低,在此基础上,只要消费者不断充实相关知识同时政府加强全过程监管,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终将解决。
(三)本土膳食主义推行的积极意义
本土膳食主义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外,还有诸多好处:
1.缓解农产品物流顽症。农产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储运过程中要求有配套的硬件设施,包括专门设立的仓库、输送设备、专用码头、专用运输工具、装卸设备等等;为使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得到保证,还需采取低温、防潮、烘干、防虫害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此外,农产品在跨区运输销售过程中还受到各个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干扰,由此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飙升,这必将影响农产品的最终销售,为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最后就将负担转嫁给农产品生产者,从而造成“谷贱伤农,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现象频出。本土膳食主义的推行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这些方面的成本费用,将之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2.带动当地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塑造维护地方品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很多地方的农业GDP比重在逐年减少,本地消费的农产品外部依存度越来越高,一旦出现比如自然灾害造成交通中断或者政府间关系交恶的情况,势必影响当地民众的基本生活。这一类地区应当顺应本土膳食主义的发展趋势,利用一切可耕种土地大力发展本地农业,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率,尽力维护“地理标志”品牌。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会接受本土膳食理念,继而倒逼生产者顺应潮流回归本土化;另一方面,本土膳食主义契合了当前小城镇发展思路(Catherine Tumber,2009)和绿色经济发展要求(Kathy Rudy,2012),必将引起各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推广。因此可以判定:本土膳食主义今后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普及。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5
关键词:食品安全 ; 化学品 ; 道德滑坡 ; 法律监管
一、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从“苏丹红”,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再到到近来的“一滴香”、“瘦肉精”、“牛肉膏”、“塑化剂”。我国食品安全事件进入高发期,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一日三餐、从成人到婴儿,都要担心自己吃到身体里的东西是否含有有害添加剂。我们的食品从业人员的道德操守、监管制度、相关法律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这些充分暴露出了中国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源头污染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厂排放了大量的废水、废气,使周边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比如很多有毒、有害物质渗透到土壤中,饮用水受到污染。人们在养殖禽、畜、水产品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使用激素或其他农药,以达到快速生长或者增加产量的目的,直接导致农畜产品受到污染。
(二)食品加工存在的问题。人们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加工时使用劣质材料,添加有毒物质,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种不安全食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
二、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因素
一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直接污染大气、水源、农田,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从而影响食品原料的安全。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二是滥用农药、兽药,农产品、禽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高、源头污染严重。在我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约1600万公顷,农药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常见的是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污染。有机氯农药是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的农药。有机磷农药由于其防治对象多,应用范围广,是中国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农药。由于农民缺乏对农药残留特性和规律的认识,在某些农作物上使用禁用农药是造成食品中农药污染的根本原因。
(二)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因素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即处罚力度过轻,风险与收益不成比例,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不法商贩和部分从业者唯利是图,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及应用新原料、新工艺,添加有毒物质,为谋取暴利置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另外,有些经过合法登记的商家通过广告硬是吹嘘个“名牌”出来,其产品似乎为天外来物,功效神奇至极,药到病除。其实销售的产品不过是些普通的营养剂。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推进食品安全建设,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防治结合,重在预防,健全工作机制,综合力量,形成整治力度,努力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重点整治。
(一)加强环境整治
一是保持干净卫生的水质。杜绝工业废水任意排放,规定排放标准,减少和消除污染源的排放,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减至最少或将生产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循环利用;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要采取预防措施,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将同行业废水集中处理,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二是种植业要保护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土地不受污染,规范种子、肥料、农药、除草剂等投人品的质量。在农作物生长管理过程中,禁止污水灌溉;利用害虫综合防治以减少农药的施入量,对农药进行安全合理使用,制定农产品中的允许残留量标准,制定施药安全的间隔期,开发新农药;
(二)加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建设
正确引导食品从业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做到诚信守法,健全制度,规范经营,开展承诺服务,自觉接受消费者监督和执法部门监管。引导食品从业人员树立以诚信守法为荣,以欺诈违规为耻的经营理念,建立信用自律和风险防范制度,着力打造诚信企业,深入推进食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群体的力量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不法商家做到自我规范。频繁的安全事件从侧面反映出目前诚信缺失的严重性。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经济自由,但也使道德出现了趋利忘义的裂缝,并撕裂了诚信和利益之间原本的纽带。对利益最大化的狂热和尚不完善的获利机制思想引导下,假冒的东西就层出不穷的了。政府应在食品行业进行社会舆论引导,使企业自觉把对食品行业的道德评判升华为职业道德。同时作为一项诚信协议纳入到创办企业必备的条件中去,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让广大食品生产企业都意识到只有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才能促进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齐丽丽.关于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J]文化商业2011,(3)
[2]周应恒.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0).
[3]袁仲,杨继远.农药化肥污染与食品安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7).
[4]王彬,赵家良.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及防控对策[J]云南农业,2009,(7).
[5]孙耀武.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9,(2).
[6]张永建.客观认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J]太原科技,2009,(1).
[7]杨欢进,牛建青.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5).
[8]乔娟,李秉龙.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讨[J]中国畜牧杂志,2008,(8):23-26.
[9]戈福林.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内江科技,2008,(34).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6
关键词:食品安全 现状 防患未然
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还有句话:病从口入。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由于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食品加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而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所曝光,这直接导致了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普遍关心的一大主题。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 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明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时俱进,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
近几年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2011年3上海华联等超市被曝多年销售染色馒头,对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五大问题:
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种植养殖方面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食品生产新技术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对食品安全的。这些问题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环境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因素。
2.农产品、禽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高、源头污染严重。
(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
(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3.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严重影响食品安全。
4.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及应用新原料、新工艺,添加有毒物质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