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范文1

关键词:科技信息 校企合作 创新服务 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164-02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中国很多制造商只是别人的生产基地,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但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来自创新和品牌。在这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明显的制约。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高校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现代科技信息服务作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及科技信息工作者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平台,集成创新资源与信息,促进高校发展

院校建设需企业科技资源的支持,立足于现有优势科技资源,探索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资源的整合与结合,以联通产业研发、融通成果转化为重点,以畅通要素流动为突破口,以贯通中介服务、互通资源共享为保障,营造研发有力、转化顺畅、交易活跃、服务高效的大环境,加强高校信息化,努力形成具有六安特色的立体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创新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成果交易服务平台、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为基础,不断充实完善科技成果、技术专家、科技文献、共享仪器、专利成果、技术需求、投融资信息、科技中介机构、政策法规等创新资源数据库,并与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及其它市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相互链接,形成各类创新资源信息的开放和共享,为我市企业搭建科技信息检索、资源共享及成果交流平台,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面向企业和院校开展创新资源共享服务,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科技基础支撑,企业通过网上新产品、新技术、专利成果等等信息并可查询各种创新创业方面的有关政策、行业技术发展新方向、高校人才资源等各类信息。

2 打造专家和经纪人队伍,加强院校科技人才培养,充实科技人才库

经高校特训或外聘的形式建设一支专家队伍。形成集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谈判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分析检测服务、法律/财务咨询服务、资产评估服务、自动化及网络技术服务等行业的专家团队。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培训一批技术经纪人,请外面专家来开展各类专业讲座,提升高校学生的业务水平,挑选技术服务骨干送出去培养。

3 发展新型教育体系,创新企业服务模式,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探索“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上下联运、联合互助”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在区域内与高校院所、科技园区、孵化器、产业协会、重点企业、各类中介机构、投融资机构合作,建设基层服务站,由基层服务站的专业人员收集企业技术需求,为企业提供专家、设备、文献等各类科技基础资源支撑,开展技术咨询、产学研对接、技术交易、投融资咨询、平台资源利用培训、技术成果推介交流等服务。

3.1 校企特色服务模式

3.1.1 “培训+收集+走访”模式

站点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各类免费培训班,一方面提高了站点在高校的认知度及美誉度;另一方面收集了大量企业基本信息,然后根据所收集企业信息建立企业信息库,定期进行走访。进一步了解企业技术需求,进行服务。通过此种模式的建立站点逐步完善了企业技术信息需求库的建立并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1.2 “强强联合+一条龙服务”模式

站点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及扩大服务范围,更全面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逐步建立了“强强联合+一条龙服务”模式。先后与金融机构、财务咨询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及金融担保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财税、科技咨询、企业内训、融资担保等一条龙服务,全方位解决企业困难,与此同时,为高校和企业合作奠定扎实基础。

3.1.3 “传帮带+保姆”服务模式

针对我地区中小企业对科技政策及科技项目等信息渠道闭塞等问题,站点逐步建立“传帮带”服务模式,即站点负责传达各级科技政策信息,帮助企业分析信息,凝练科技成果及技术需求,带动企业进行科技项目申报及成果转化、对接。通过各类形式的服务模式综合对本地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逐步形成企业的“贴心保姆”。

3.1.4 “桥梁+纽带”服务模式

通过站点将企业向外进行推介,同时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技动态向企业介绍,做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2 通过不同平台开展服务,共促校企合作

3.2.1 网上服务

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网上信息资源涵盖了各种创新资源数据库,上连国家及安徽省各类数据库资源,下接六安市各类特色创新服务平台及基层服务站,形成上下贯通的资源共享体系,为企业搭建科技信息资源检索、资源共享及成果交流平台,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科技基础支撑,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企业通过网上新产品、新技术、专利成果等信息并可查询各种创新创业方面的有关政策、行业技术发展新方向、科技文献及共享仪器资源等各类信息。为校企提供创新要素供给、为研发载体提供企业技术需求等信息服务。

3.2.2 网下服务

通过建立基层创新服务站整合各种创新服务资源,发展技术转移合作伙伴,建设创新服务工作体系,协同合作,为企业创新链各个环节所需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并通过建设专家队伍、技术经纪人队伍及高效人才队伍,提升站点自身能力及科技服务水平。

4 企业发展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合作

一是强化学生挖掘创新信息的能力。通过走访企业,帮助企业找出技术创新点及创新需求,并提供技术咨询、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通过专家咨询指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应用新工艺和新材料以及创新销售策略等,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加快自身发展。

二是高校才人必须有做好科技信息服务的决定。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信息服务,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有的放矢,提高服务效率。要坚持走访企业,到第一线挖掘技术需求,开展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需求调研、技术需求鉴别、技术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等工作,并对其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甄别、筛选与,并请专家为企业会诊,帮助企业找出技术创新点及创新需求,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

三是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院校人才和企业共同成长。通过举办各种高校人才创新服务培训,帮助企业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参与举办各类技术交易对接会,成果会、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促进高企之间信息和成果的交流;提供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投融资、技术交易、创业孵化等一站式服务,真正为企业搭建科技路路畅通平台和高校才人输出。

5 校企协同合作,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

5.1 围绕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提供服务

利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与省内外各服务平台的协同合作,集成区域内外的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伙伴寻找、技术转移、技术商业化及后续服务。帮助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高校人才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5.2 人才需了解在企业要求依靠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开展服务

高校培训中要强调企业发展重点,行业技术中心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有效形式,也是整合行业技术和人才资源的主要方式。结合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合理设置行业技术中心定位:通过服务广大中小型企业,服务于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解决,使其努力成为同行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枢纽。

5.3 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开展服务,使高校输出人才对企业有新的认识

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立足支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深化认识,全面推进这项工作。深入研究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产学研用结合的利益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推进三大载体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加强试点工作,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有序展开。高校人才要大胆提出疑问,协助企业发展并加强自身能力。根据不同行业、区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鼓励探索推进技术创新的多种有效模式。营造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协同推进机制,统筹协调,集成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才人培养,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需高校学生的不断探讨而升华。高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无论是企业还是院校要强化训练。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范文2

21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家间的竞争首先要确立的就是信息优势。信息资源争夺异常激烈,因为没有对信息资源的争夺就无法实现对物质资源、能量资源的争夺。不论是资源节约型社会、信息知识型社会还是学习创新型社会,都离不开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作用日益突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为服务于这一战略目标,提高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利用专利信息。

一、加快推进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发、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和完善各种类型的专利信息数据库

政府应系统规划、重点建设和示范引导,建设多种类型、多层次的专利信息数据库。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履行政府信息公开和服务职能,加强专利基础信息、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专业化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向社会开展公益,通过专利信息服务平台,集成整合资源,形成专利基础信息全面、信息加工与服务水平高、能够满足科技创新多层次需求的、专业化的专利信息系统。

(二)建立向社会开放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以专利信息全社会共享为目标,根据专利信息的加工程度、投资主体、服务内容等,建立专利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全社会不同对象、公益和商业化运行相结合的服务机制。专利信息服务平台采取面向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等不同对象的多层次服务机制。公共财政支持建立的专利信息库向社会开放,根据服务内容和方式,实行免费或低价有偿服务。社会力量投资建立的专利信息库可以考虑纳入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向客户提供有偿服务。

(三)加强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与其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相互支撑

加强与科学文献、科技成果信息、科学数据、标准信息等科技信息的功能互补,共同构筑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支撑基础。围绕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扩充其他知识产权服务功能,链接知识产权法律专家信息库、技术专家信息库、技术交易信息库、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息库等,为科技创新提供系列配套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二、相关政策及措施

专利信息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或优化:其一,在整个政府公共服务的投入中应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优先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需求。其二,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投入中应形成协调的比例结构,重点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水平偏低的问题。其三,在政府自身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上应形成“先外后内”的合理结构,优先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大力培育和发展专利信息服务体系,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市场化进程。专利信息资源市场化应以需求为导向,用户的需求是专利信息资源市场化发展最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实现专利信息资源的市场化,不仅取决于专利信息本身的性质和功能,更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只有当专利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相适应时,才能激发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使用专利信息而获得的综合效益。

促进政府信息服务机构职能的转变,选择适应市场化要求的运行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专利信息的有效利用提出巨大挑战,政府信息服务机构应转变职能,从专利信息的单纯提供者变为主动为创新主体服务,使其从建立企业专利战略和提高专利质量的高度来利用专利信息。相应地,政府主管的专利信息机构也应循市场的需求转变职能,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的信息机构运行模式。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规范市场化运行。要依靠法律,实现专利信息市场化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加以推动,如行业协会、企业等。而政府需要在这个运行体系中扮演总协调的角色,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扶持多元化信息服务主体,维护信息服务竞争秩序,监管信息服务效果。

积极发展高端专利信息服务。发达国家高端专利信息服务极为活跃,如:专利战略分析、专家咨询系统、专利定题服务等。这些组合式高端服务为政府机构、企业和大学提供专利战略上的指导,极大地促进了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壮大。我国也应鼓励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原始专利信息进行深层开发,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专利信息服务。

建立专利预警机制。随着对外贸易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正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近几年,涉外专利纠纷大幅上升,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向我国发难的产品,往往是我国新兴高科技出口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力,而且,其发难时机的选择往往是在该产品高成长期,一旦出现问题,将使我国全行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建立我国的专利预警机制,相关行业协会或组织建立一整套专利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馈的机制,从而加强我国应对涉外专利纠纷的能力,引导和扶持我国企业公平参与国际竞争。

建立专利信息利用和服务平台建设的政府协调机制,统筹建设规划,部门分工实施,共同推动全社会专利信息的整合、利用与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在专利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投入,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多层次需求的、专业化、网络化、社会化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支撑。

专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提高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的效率和效能,加强专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专利信息资源管理。鼓励公益性专利信息的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增强公益性信息服务的普遍服务能力,促进公益性信息机构的有序、规范发展。

专利信息资源的商业性开发利用要培育和繁荣专利信息服务市场,促进专利信息内容服务的产业发展,推动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进程,促进专利信息服务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建立专利信息服务的市场监管体系。完善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保障环境,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标准化工作,营造社会公众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的良好环境。

链接:专利信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作用

(一)专利信息是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最新的专利信息体现出新兴技术引领者技术创新的动向。对国内外专利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明确技术竞争态势,为国家确定优势技术领域、科研资金投向、技术进出口方针提供依据。

(二)专利信息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可以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加速技术创新的进程,提高研究的起点,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对中国这样一个科技资源紧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范文3

一、当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分析

第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初步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由政府直接领导到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使得农村科技服务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

第二,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撑及有关部门、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的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系统的有效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第三,拥有一支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国有近82万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放各类科技资料4.2亿份,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科技人员近千万人次。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的坚实力量。

第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田间地头,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这个平台将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转换成9亿农民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接受并运用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五,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报告报道,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分析这一战略选择方法,将外部机会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了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

二、当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弱点与优势

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但的确存在潜在的危机和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的一些内部优势,只要利用得当,完全可以规避或减轻这些外部潜在威胁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丰硕,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重大农业新技术、新物资以及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开发,伸延了农业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使得农村科技服务可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

第一,创新农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发挥各地政府、龙头企业、农业高科技企业、示范园区和专业示范户以及各类科教单位、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作用。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承担任务明确、经费落实的公益性科教服务工作,提供社会共享的持续动态的技术示范培训及信息等任务。

第二,鼓励引导社会化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推广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和引导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机制,特别是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和特色商品基地集中地区,更应注重培植经营性的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的公司、企业、社团组织或机构,参与农村科技推广与普及,从而逐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三,引导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应出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一系列导向性措施,继续推进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

第四,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良好运作平台。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网络的作用。建设统一、有效、向全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研发针对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宽信息渠道,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和农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防虫等信息。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范文4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要使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由自然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的转变、由线性增长模式向循环模式的转变,就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及相关支撑平台的建设。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为适应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加快打造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使命和责任。将科技创新作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核心推动力量,并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已成为各级政府、理论界和产业部门的共识。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体制障碍及原因

近年来,国内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已初具规模,为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总的来看,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程度还相对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科技创新服务市场不健全。在现有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主要以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居多、开发转让项目较少,同时,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意识还不够浓厚,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也相对偏低。二是科技创新服务链条不完整。现有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服务链条不完整、不衔接、能量不强、质量不高,能从事高知识技术含量的服务项目的机构很少;服务信息网络的公共技术信息量小,流通不畅,网络不健全,在数量和水平上都满足不了科学发展的巨大需求。三是科技创新服务的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备。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现有法规政策体系的不健全增加了创新主体的风险,导致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运行不规范,无法保障市场有序竞争,也影响到科技服务机构的公信力。四是科技创新服务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科技创新服务是新兴的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要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市场、懂法律,而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中这类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匮乏,制约着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保障

1、扶持引导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或修订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机构的法律地位,深入研究非营利科技服务机构的政策与法律问题,通过法律法规给予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以广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科技服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移和新兴科技企业孵化。要认清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加大财政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突出重点、增加投入,力争在一些战略产业和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促进各类产业共性技术中心的建设,使其成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2、整合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政府应发挥整合资源的功能,做好规划,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的衔接。加强服务功能的整合与集成,重点建设技术交易、信息咨询、公共技术、创业孵化等服务平台,向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造就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创新服务队伍。在科技成果评估、交易、咨询、仲裁、人才与信息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加强和完善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息需求服务。积极构建技术项目、专家与技术人才、科技成果等大型数据库,构建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构建服务于全社会科技活动的跨地域、实时的网络协同环境。

3、统筹规划区域生产力促进联盟。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形成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联合其他中介机构及产学研组织共同参与的生产力促进联盟。努力形成服务规范、特色鲜明、开放协作的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和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逐步使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建设成全市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骨干力量。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跨区域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统筹规划,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集成多种科技服务功能,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满足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

4、加紧培育高新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完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功能,延长服务链条,对亟待孵化的中小科技企业进行投融资、企业包装、人力资源培训等全方位创业服务,加快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成长。继续鼓励和支持投资创办的社会公益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时鼓励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投资机构多元化投资的方向发展。孵化器的建设要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注意挖掘和盘活社会存量资产,特别是要积极利用企业闲置厂房和其他已有建筑物建立孵化设施,提高孵化效果。

5、切实改善科技创新投融资环境。要积极建立起公平、公开、公正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充分吸收大企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基金以及个人的投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范文5

关键词:林业科技;创新;探讨

技术创新是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支撑和推动力,只有制度、组织等的创新,而没有技术的创新,林业产业化经营只能在低层面上重复,只有通过创造性的思维、研究、发明、设计和制造,将各种资源有效的组合起来,才能将资源潜能转变为现实产品成效益,林业产业化才能在不断提高的层次上得到较快发展。

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两个主要方面。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关键,主要是新的技术、新的工艺、设备、新的产品以及市场的开发等内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但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更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组织和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使技术创新更符合林业产业化实际,并能将创新成果应用于林业产业化经营。

以科技为先导,走产学研、林科教结合之路,既是林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林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1 科技创新主体的确定

自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概念并将其形成创新理论以来,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特别是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因此,技术创新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理论和设计思想的“商业化”。尽管目前对技术创新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但是我认为,所谓技术创新主要是指新的技术(包括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方法)在生产等领域的运用过程。

林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林业产业化的重要驱动力,其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即林业企业技术创新和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林业企业技术创新是指某一单一林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过程,而林业产业技术创新则是指某一类技术创新活动。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是以林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为基础和主体的,但它并不仅仅只是某个产业中不同企业技术创新结果的简单叠加,而是同一产业中多个企业技术创新结果的有机结合与扩散。这种有机结合与扩散的结果,表现出创新技术的规模化和群体化,并由此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实现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源来自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也包括了企业研究机构),创新技术的应用主体是企业,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有效链接的是政府及有关中介组织。因此,林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林业企业,但技术创新体系是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企业等为技术创新而合作组成的“科技共同体”。当然,从创造新技术到应用于企业.需要技术本身的适用性,但更需要体制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2 林业自主科技创新的目标和重点

在林业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进程中必须实施系统创新战略。即在林业科技创新中应注重改革、创新和发展协调化;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创新主体和需求主体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系统化;林、科、教、产、学、研结合化;科技、经济和社会紧密化。系统创新应把科技和教育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大科技投入,并将科技投入视为生产性投入,从而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林业科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强化林业科技的竞争力,促进林业科技健康持续发展。

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大幅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我国林业自主科技创新平台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短板。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生态效益监测、服务功能评估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为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探索新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服务平台,大幅度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

3 林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措施

3.1 更新观念,树立创新发展意识。创新是发展的基石,技术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各项措施的采取,但首先应是观念的更新。破除过去计划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破除自我封闭运行的观念,树立开放式、社会化生产观念;改革传统林业生产方式,树立以科技为先导的观念。只有观念更新,传统思维定势改变,才能有创新发展的意识。

3.2 适应林业产业化发展要求,明确技术开发重点。林业技术创新要符合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科技开发的重点应是:现有林保护经营技术、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开发、各种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开发、非林非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研究等方面。

3.3 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在目前林业企业经济比较危困,企业无力对科技创新有更大投入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力度,金融部门采取优惠措施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注入资金,以扶持林业企业科技开发活动。

企业对投入资金要进行合理配置,将投入资金真正用于急需的科拉开发项目中去。对于人才投入,一是林业企业采取优厚待遇吸引所需人才,同时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二是“借鸡生蛋”,聘用高校、科研部门专家到本企业进行科技开发。

3.4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增强技术输送功能。中介服务体系主要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的供方和技术的用方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机构及活动。林业科技创新落后,不能不说与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是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中介服务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和信息,进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各种硬件服务。因此,建立的中介服务体系应包括:①对科技成果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工程化和设计等方面的服务,如技术开发中心等;②为解决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供信息和解决办法的咨询服务,如创新咨询公司等;③进行各类技术的推广应用,如技术推广中心;④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所、设备等硬件服务,如高科技园区等。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服务,都要向着企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并且各服务机构进行有机协调和联系,以提高整体服务效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5 林科教相结合。林科教相结合既是使科技成果及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林业企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林业产业化的重要内涵。林科教结合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科研院所、高校与林业生产企业长期合作攻关形式,院所、高校针对林业企业招标进行技术承包形式,为林业企业培训人才方式等。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重要的是要面向企业生产实际,解决企业关键的技术问题。并且对科技成果实行按市场原则有偿转让,发挥其扩散效应,一方面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范文6

孙忠焕 杭州市市长

夏耕 青岛市市长

沈卫国 芜湖市市长

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可最大限度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从而有力支撑区域创新的发展。

在实践中,各个地区做了哪些有益探索?积累了哪些经验?又面临着哪些难题?杭州市市长孙忠焕、青岛市市长夏耕、芜湖市市长沈卫国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过程中的经验值得借鉴。

不同经验诠释三市创新体系不同内涵

孙忠焕:目前,杭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点是:营造了和谐创业的环境,突出了杭州“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城市精神;围绕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全程创新服务,从创新研发到成果产业化,从初创企业培育到大企业扶强扶优,形成了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加快了专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建成了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加强了资源集成,引进了一批大学和科研院所和著名企业集团,共建创新载体,提升了创新体系层次和创新水平。

简言之,我们取得的经验也就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引进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

夏耕:我们非常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培育提高发展的原创力;探索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营造自主创新发展环境。

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和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领军力量,以高校和科技机构为骨干,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创新之路,培育和推进了特色科技产业的发展,初步建立起特色鲜明的塔型研发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包括: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知识创新体系逐步成为核心技术研发和带动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的知识创新效果显著;城市公共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沈卫国:汽车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但是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只靠一两个龙头企业,必须激活中小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并充分利用和发展区位优势、科技优势。

过去芜湖是一个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层次低,规模小,门类多,市场竞争力弱。“九五”、“十五”以来,我们一直把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通过整合科技资源,突出产业特点,形成发展优势,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

点评: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和宏观管理体系等,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杭州从“天堂硅谷”到“和谐创业”,青岛从品牌经济的形成到“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芜湖从龙头企业的崛起到高科技产业的形成,都在诠释着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同内涵。

三地政府所担当的职能和角色

孙忠焕:地方政府职能要转变到调控、引导、规划、服务上来,对内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创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通过合法的行政干预手段,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积极培育科研机构与中介组织。

从地方政府的运行来看,政府角色要转向监控上来。在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继续增加和强化新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控、完善社会保障、提供信息服务等功能。

夏耕:首先,地方政府成为区域内制度变革和区域性调控的主体。通过合理的分权可以使各地方政府开始有机会进行种种政策上的试验,从而更可能促进新制度的传播和采纳。

其次,地方政府扮演了三种角色: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角色;管理国有资产的角色;社会服务的角色。

再次,地方政府具有四种运行职责:政府是决策者――按客观规律的要求进行决策,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政府是管理者――政府既要管市场管不了、无法管的事情,同时政府也要直接管理基础性、公益性产业;政府是协调者――政府通过协调最大限度地释放企业、市场、社会的内在潜能,有效地利用好各类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政府是监督者――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违规行为给予应有的处罚,以保持良好的竞争、运行秩序。

沈卫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不仅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且要不断给企业和居民、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管理方式上,地方政府要根据新时期的职能重新定位,通过简政放权,切实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将“行政――控制型管理”转变为“规则――服务型管理”。

点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普及,加强“孵化器”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制度支持与保障,以及创建先进的创新文化环境体系等。

制约创新的瓶颈问题亟待破冰

孙忠焕: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尚不能支撑杭州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科技资源配置尚待优化,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稀缺,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杭州发展面临着增长方式、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三大转型,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杭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夏耕:存在的问题:一是科技支撑力亟待增强;二是青岛市重点发展的信息、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技术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短缺;三是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四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普遍比较薄弱。

解决问题的途径:整合资源,充实提高。整合区域科技资源,重塑科学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服务和地方政府等创新主体,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相互关系,带动区域创新要素成长。整合和提升现有海洋、材料研究、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力量,通过纳入领军项目、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强化国际高端合作交流,保持源头创新的能力;通过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和建设研究机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有效发挥科技中介的社会化服务作用,带动资源聚集,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原则,注重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实施主体、决策主体。政府进行规划布局、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发挥政策和财政投入导向功能,引导和发展各创新要素,形成知识和技术的有效整合和流动。

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发挥产业与科技的比较优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产业协作与创新要素整合;鼓励发展海洋经济、循环经济等城市特色产业;组建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的科研机构与公共技术平台;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形成创新服务体系。

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形成责任明确、协作分工、注重实效,分步推进的工作机制。

沈卫国: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集团、大企业市场抗风险能力还不强,拥有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数量还不大,高技术创新型人才数量还不多,推进技术转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

点评: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在思想观念、体制、管理、文化、教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要求的“公正、公开、规范、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集聚优势 实现创新与突破

孙忠焕: 杭州市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建设了五大子系统:创新管理系统――指挥和协调创新系统的发展,为创新系统提供规划、管理、绩效评估等服务;创新研发系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生产系统,这是创新链中的供给源;产业化系统――创新成果的示范及产业化,这是创新链中的终端部分;创新服务系统――为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这是创新链的中间环节和联动枢纽;创新保障系统――包括创新的投入、创新的人才、创新的政策支持三方面。

夏耕:我市的主要做法是:建设支撑优势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国家级海洋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带动能力和本市发展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协调的创新布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