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一、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及途径
1.社区、家庭、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一体化,即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要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幼儿的社区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得到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的环境和家庭教育功能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着力于幼儿园的工作,还要关注家长的心理及家庭的心理环境。可采用下列形式和方法:⑴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使家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幼儿成长发展中的各种问题;⑵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让家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好地与孩子沟通;⑶开设家庭心理咨询热线,及时解决家长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各种问题;⑷家庭与家庭、孩子与孩子之间可进行周日串门活动,让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有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⑸对问题家庭可进行适当的家庭治疗与辅导;⑹可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活动;⑦开展“社会模拟活动”,让小区中的中小学生定期来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和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
2.根据实际,对有需要的幼儿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进行幼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关注每个儿童个体的心理健康。针对个别幼儿出现的问题,可进行个别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问题儿童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心理矫治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的体现,也是面向全体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二、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是一个比较新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队伍应加强对幼儿心理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幼儿的心理发展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才能较好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为此,教师要进行心理学理论学习,组织专项培训,邀请专家指导,搜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配置一定的设备等,这些都是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心理及其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幼儿良好的品质为主要任务,充分认识幼儿心理问题只是某一时期、阶段的一些特殊情况,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可能自然减轻甚至消失。
3.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善于观察和指导幼儿,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好个别的教育工作。认真做好教育观察记录,积累经验。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人格;品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园健康教育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通过适宜有效的多种活动,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最终使幼儿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提出了:“幼儿园应当贯彻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其(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应当切实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我园对3~6岁的幼儿做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发出调查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37份。我们对不同年龄段幼儿个性发展表现、幼儿意志品质表现、幼儿社会性发展表现、幼儿情绪情感表现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小班幼儿在幼儿个性发展表现中在遇到陌生人怯生的幼儿35%,喜欢炫耀自己的东西的幼儿68%,见到陌生人不会主动打招呼的幼儿27%;在社会性发展表现中不能主动帮助别人的幼儿比例达到36%;38%的幼儿不能与人分享;在意志品质表现中对亲人过度依恋达到45%,爱发脾气不听从父母的话达到30%,生病打针或跌倒摔痛哭闹的幼儿达到51%;在情绪情感表现中一周发脾气哭泣次数5次以上的幼儿达到88%,每次发脾气持续时间5分钟以上的幼儿达到58%,生气时大哭大闹的幼儿达到48%,23%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情基本快乐。
中班幼儿在幼儿个性发展表现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占70%,69%的中班幼儿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在社会性发展表现中57%的幼儿不能自我保护,36%的幼儿不能与人分享,其中30%的幼儿不会关爱家人;在意志品质表现中50%的幼儿在完成任务时常会说“我不会”,39%的幼儿在生病打针或跌倒摔痛时大声哭泣,没有满足要求生气不理人和哭闹要挟的幼儿占39%;在情绪情感表现中一周发脾气哭泣次数5次以上的幼儿达到86%,每次发脾气持续时间5分钟以上的幼儿达到39%,生气时大哭大闹的幼儿达到49%,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情32%的幼儿基本快乐。
大班幼儿在幼儿个性发展表现中67%的幼儿不能独自一个人睡觉,38%的幼儿不敢在课堂上大胆发言,13%的幼儿不能积极参加园内活动;在社会性发展表现中55%的幼儿不能自我保护,30%的幼儿不能与人分享;在意志品质表现中51%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勇敢想办法解决,43%的幼儿在生病打针或跌倒摔痛时大声哭泣,没有满足要求生气不理人和哭闹要挟的幼儿占40%;在情绪情感表现中一周发脾气哭泣次数5次以上的幼儿达到81%,每次发脾气持续时间5分钟以上的幼儿45%,生气时大哭大闹的幼儿达到36%,在日常生活中29%的幼儿心情基本快乐。
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将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二、幼儿教师要发挥自身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调整,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如果教师脾气暴躁,性情善变,个性扭曲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所以说,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促进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的保障。
2.教师言行对幼儿人格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次不经意的交流,一次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教师要注重研究幼儿心理上存在的差异,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待幼儿友好、和蔼,幼儿的情绪就会稳定,态度积极友善。幼儿教师要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对待幼儿,了解幼儿的需求,给予孩子温暖、宽容、鼓励、赞扬、信任、支持。
3.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馨、关爱、平静的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无条件地爱孩子,无论美丑,无论亲疏,无论聪明与否,都能接纳和尊重幼儿。
4.在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与教育中渗透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园里,让幼儿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共享行为,会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幼儿游戏促进幼儿良好性格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1.在幼儿园幼儿游戏丰富多彩,游戏除了满足幼儿个人的心理需求外,还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
例如,角色游戏“理发店”:教师和幼儿一起布置理发店的环境,有镜子、转椅、剪刀、梳子、吹风机、收银台,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理发师、顾客等等。那么,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理发师,他就会学习到怎样与顾客交流。又如,运动性游戏:这类游戏活动量较大,像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切西瓜等等,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特点,发展了幼儿活泼的个性。这样,幼儿通过在游戏中相互商量、分工、合作,锻炼了交往能力,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性格。
2.遵守游戏规则,培养意志品质
由于幼儿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自控力差,不善于遵守游戏规则,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教师应选择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游戏中将被动遵守规则变为主动执行游戏规则者,目标在趣味性游戏中完成。例如,在游戏“冰棍儿化了”的游戏中,当老师说:“冰棍儿”,孩子们马上静止,原地不动,当老师说:“化了”,孩子们马上快活地东跑西跳。在游戏中,幼儿努力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遵守游戏规则,培养意志品质。
3.在游戏中走近幼儿的心
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各不相同,有兴奋、高兴得手舞足蹈的;有情绪激昂,积极配合的;有害羞,躲在一边观看的;有胆小,不敢参与游戏的……正是通过游戏,幼儿的内心世界悄悄地表露出来,教师应该善于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形成不同表现的原因,了解幼儿的精神世界,了解幼儿的想法,真正走近幼儿的心。
四、家园携手,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我们尝试开展了亲子制作、亲子陶艺活动,指导家长参与亲子创作,提高家长的游戏教育观念
我们还要求家长在家里为幼儿提供一个可自由游戏的房间或角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能适应孩子发展需求的游戏材料,让孩子充分在自己的游戏空间内独立操作,为幼儿创造操作、组合材料等活动的机会,允许孩子自由选择自己操作的材料和活动。
1.保证正常的亲子交往时间
现在的父母每天忙于工作,极少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幼儿沟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所以,家长要注意每天留出一定时间给孩子,与孩子在一起玩耍,增强与孩子的亲近感。
2.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家长多观察孩子,及时掌握孩子的发展情况,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孩子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3.以支持的态度和隐性指导为主
开展亲子游戏时,家长要以朋友的身份去鼓励孩子、要以角色的身份去参与游戏、以孩子的眼光去欣赏,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或以旁观者的身份漠视幼儿游戏。当幼儿不遵守规则、不讲理时,要善于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事情的方式,而不能严厉批评或大声呵斥孩子。
4.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
例如,遵守游戏规则,不耍赖;玩具放回固定的地方;小朋友间互相谦让;游戏时间有一定限制,不能打乱吃饭和睡觉的时间等等。
幼儿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一、什么是师生间沟通?沟通有何意义?
所谓沟通是指教师与幼儿互相交流,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师生间的沟通是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渠道,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成人有时忽视了与幼儿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满足,以致因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造成代沟,教师与幼儿缺乏沟通,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成人与幼儿之间需要沟通,在互相沟通中,得到宽容、理解、支持和尊重。而师生间的沟通,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幼儿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良好的个性,是师生间沟通的保证
一般而言,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兴趣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儿童、脾气坏的教师。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更乐于助人。热情与容许对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幼儿有良好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幼儿。如,我们班上一幼儿,在回答不出计算题时,一本正经地对老师说:“我妈妈说我是吃忘记蛋长大的。”全班幼儿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并没有取笑他,而是诚恳地对他说:“你我只要认真想一想,一定会算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再一起学一学好吗?”游戏时,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也充当起了小老师,耐心地帮助他,终于,使他学会了,他脸上也露出了甜甜的笑,不再以为自己是天生比别人差
三、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师生间沟通的前题
人的需要种类很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需要的指向将其分为七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幼儿是社会的人,因而,幼儿具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要求负一定的责任。对幼儿被赞扬和被认可需要的适度满足,可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
幼儿的自信心。在师生的沟通中,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 ,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的,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如:一次幼儿在绘画时,一名幼儿将海水画成了红色,老师看见后,好奇地问:“咦,你的海水为什么是红色呀?”幼儿见教师没有责怪的意思,便大胆地说:“傍晚,太阳快下山了,把大海照得红通通的,海水就变成红了。”反之,如果教师采用训斥的态度,强令幼儿改正,便得不到沟通的机会,无法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
四、师生沟通中应掌握的原则
师生沟通过程中,常会因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主动与人沟通能力差,教师的权威地位等原因阻碍沟通,造成双方沟通的困难或沟通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掌握一些与幼儿沟通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
建立人格的平等关系,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也是幼儿是否愿意、喜欢和教师沟通的关键。我们成人间的沟通,是基于双方人格的平等。而与幼儿沟通时,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还不懂事,更因为教师的权威地位而忽视这点,以希望、说教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你应该这样做,而不要…… ”忽视了幼儿作为完整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体,使幼儿感受到来自权威的压力,这些都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创设主动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放下做教师的架子,虚心向他们“请教”,做几回学生。记得有一次,小朋友们都在玩游戏,李缘小朋友能对照着小卡片搭直升飞机,照像机等物,立体感很强。教师主动走过去要求他教给老师,他很惊奇,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在说:“你是老师,怎么不会呢?”明白了他的心理教师说:“老师也有不会的东西,不会就要向别人学。”听了老师的话,他点了点头,很快他教老师学搭直升飞机,不仅这样,他还乐意教别的小朋友。事后,他充满自信地对别的小朋友说:“老师搭的这个直升飞机,还是我教给她的呢!”第二天一大早,她妈妈就向老师反映李缘在回家路上,跟她说了许多在幼儿园里的事情,了解了李缘在幼儿园的情况。接着晨间活动时,李缘又玩起了昨天的玩具,还等不及地拉着老师的手,告诉老师他的秘密:他最喜欢搭飞机和小汽车,长大了要开汽车……。一件小小的事情,使我们认识到,让幼儿感受老师的平等对待,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为今后幼儿与教师主动地沟通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我班的李娜小朋友,性格活泼开朗,走路一跳三蹦,喜欢唱歌跳舞,可她刚到幼儿园的时候,不象现在这样,总不能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小朋友说她抢玩具,不给大家玩,她马上就钻到桌子底下去,谁也不理睬。一天上午的桌面游戏才开始,史梦莹就喊起来了:“老师,李娜又抢我的玩具了!”我快步走到他们这组,用眼睛寻找李娜,“她在桌子底下。”一名幼儿批评着李娜说。见此情景,我连忙蹲下去,拉着她的手,向她表示教师没有怪她,并且和她一起玩具。过了一会儿,她对我说:“老师,我想玩史梦莹那边的玩具!”我点点头,一边告诉她,好玩的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呢?别人的玩具能抢吗?想一个办法来解决,在这样宽松的气氛里,我和她讨论了如何与小伙伴进行交往和游戏 ,如何协调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尽量创造机会多让李娜和小伙伴一起游戏 ,同伴告她状的声音渐渐减少了,李娜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再也不会钻桌底了,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当幼儿在遭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他们往往希望寻求成人的同情和接纳。如成人对孩子表现出接纳,会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幼儿的所做所为并不合科乎情理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接纳幼儿,等他们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幼儿的自尊,更好地解决问题。
2.适时的原则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每术活动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术活动是培养和训练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儿童绘画作品是幼儿情感和爱好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幼儿内心的真实写照。绘画是幼儿心理、人格、情绪等方面的表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了儿童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又如何渗透呢?
1 充分地接纳和尊重,与幼儿建立师幼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如在与幼儿交流时,教师采取蹲下来或坐下来与幼儿平视的角度,减少带给幼儿的压迫感。又如目光的交流也能传递“平等”的信息。在面对幼儿时,不管出于什么教育目的,真诚的目光会使幼儿产生受尊重感,也更容易协调师幼关系。有了前面营造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氛围,我们就可以在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我们班的糖糖是个很沉默的幼儿,开始和她说话,十句大概能回答一句就不错了,但是她对美术活动很有兴趣,画的画很漂亮。于是老师每次都会在她作画的时候,找机会和她单独交流,适时地鼓励、启发她,引导她表达自己的想法,评价作品时也会叫她起来说说自己的作品。开始时,糖糖虽然有点忸怩,却又有些得意。现在,糖糖和周围的小朋友相处融洽,性格开朗多了。正是因为有了师生平等对话这样的途径,幼儿才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心理得到了健康发展。
陶行知曾说:“运用朋友的关系,彼此自由交换学识,比摆架子好得多。你要了解幼儿的问题,体谅幼儿的困难,处处都要显示出你愿意帮助幼儿求学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就尽量倾听幼儿的心声,让幼儿大胆讲自己的所思。
2 营造良好氛围,调整幼儿情绪
教师应该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提起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兴趣越大,积极性越高,作业的效果就有保证。由于幼儿所处在的年纪,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对新鲜事物好奇的驱使下,必定对老师提供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调动起积极性,就能让幼儿主动地去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所以,老师如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幼儿去学习。如美术活动《兔子》时,笔者就出示各种各样不同的兔子的造型、奇思妙想的图片,让幼儿去观察、欣赏并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从而引发幼儿对画兔子产生兴趣,老师适当地设计好不同层次的内容让幼儿去选择完成,兴趣和好奇心在不知不觉中被接受了。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的转换,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轻轻松松地完成美术创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是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3 赏识幼儿,改变评价方式与内容
评价是美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会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否则,会打击和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因此教书要把握好评价的环节,改变评价方式与内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3.1根据幼儿个性实施评价
评价儿童画并不是一个死的标准,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的清,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
3.2积极引导幼儿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使其成为主动型的评价者
在以往的教学别是大班的孩子容易出现有的幼儿评价时带着一定利己心理,希望自己说别人好,别人也能说自己好。有的幼儿纯粹出于“朋友义气”,因为某人是自己的好友,就说他好。也有些心高气傲的幼儿不大愿意去看别人的作品,甚至故意耻笑人家。针对这些情况,笔者首先鼓励他们真诚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并教给一些评价的方法,如需要请幼儿说明作品的优点、特点、喜欢的理由。要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使幼儿多向交流,进行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模仿共同体验和提高心理素质。
3.3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幼儿交流、对话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彼此欣赏、彼此交流,找到同伴作品中值得学习的地方,也为幼儿学习欣赏他人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有很多家长非常奇怪,自己的幼儿为什么在画画的时候那么投入,一画好久也不嫌烦呢?其实,这是幼儿兴趣所致和情绪宣泄的需要。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在每次美术活动后,注意和幼儿们交流他们的作品。幼儿们对自己的作品往往津津乐道,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4 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启发心灵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自尊水平;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56-04
自尊是自我概念的核心部分,它是人们对自己价值、长处、重要性在自我感觉方面的评价,对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S.Solomon等人提出了自尊恐惧管理理论。他们认为自尊是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心理机制,具有缓解和减少由生活中毁灭、破坏、失败、被拒绝、被遗忘等具有“死亡”意义的因素引起的焦虑的功能。许多研究者和临床专家都认为,自尊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很多具体研究也表明,自尊对于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健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本研究试图了解四川省幼儿园教师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情况,以期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四川省成都、宜宾、内江、南充等地(包括县镇)的幼儿园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共抽取1053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全部为女性,共收回有效问卷1039份。
(二)调查工具及方法
以征状自评量表geL-90和自尊量表(TheSerf-Esteem Scale)为测查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的工具。
征状自评量表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因子。测查采用5点评分制。每一项的自评分值等于或大于3分提示可能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量表的各征状效度系数为0.73-0.93。
自尊量表最初由Rosenbery编制,后由季益富、于欣翻译并修订为中文版。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采用4点记分制,总分值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间隔1个月重测信度为0.81。
用这两个量表对同一被试进行集体施测,收回问卷后,由调查人员检查无遗漏者为有效问卷,利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教师自尊与SCL-90各因子均呈显著性负相关(见表1),这与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自尊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教师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越高,其自尊水平越低。
(二)不同自尊水平幼儿园教师的SCL-90各因子的方差分析
自尊是自我认知心理结构的核心,它是通过对自己的学识、地位、能力等自我评价形成的,不同的人对自己有不同的认识、评价,因而形成不同的自尊水平。学术界一般将自尊分为两类:高自尊和低自尊。自我感觉良好被认为是高自尊,反之是低自尊。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高自尊的人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乐群性,他们乐于冒险,常常表现出积极进取的行为。相反,低自尊的人因感到自身价值不高而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证明自己的价值上,往往表现出消极、畏缩、无益于自我发展的行为。本文根据教师自尊得分的平均数把1039名幼儿园教师分成两组,高于或等于自尊水平平均数的为高自尊水平组,低于自尊水平平均数的为低自尊水平组。对不同自尊水平的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高自尊与低自尊的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总征状指数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具体到各因子上的比较,高自尊与低自尊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五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
本研究与钟杰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他们对自尊在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时发现,自尊对心理征状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作用。高自尊个体通常自我感觉较好,对自己的评价较高,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能力、自信,因而能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能够接纳和喜欢自己,能够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而低自尊个体通常对自己持消极否定的态度,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自我评价过低,经常有消极的情感体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害怕与人交往。幼儿园教师在面临困难、挫折与压力时,处理不当就会降低其自尊水平。较低水平的自尊可能会降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低自尊者一旦面临某些挫折,则容易形成并表现出明显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征状,进而影响其自尊水平的提高,形成恶性循环。
三、建议
(一)改善幼儿园教师的人际关系以提高其自尊水平
幼儿园教师所处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构成了幼儿园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也是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积极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志是平等。有的幼儿园在工作人员的安排方面或在评优晋职方面,出现缺乏客观性、公正性等不平等现象,人为制造出一种紧张的不合理的工作氛围,使有些教师对领导、同事产生不信任感,人际关系较为紧张,严重影响其自尊水平。
有调查发现,在幼儿园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教师只有16%左右,在园外经常与人交往的教师只有12%左右。加上他们一般都比较强调自我价值,强调自我发展,较为注重面子,因此容易变得患得患失,不能顺畅进行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为改善幼儿园教师的人际关系,提高其自尊水平,进而保证其心理健康,幼儿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园内教师互动活动或园与园之间的联谊活动等,这有利于教师扩大交往面,消除交往顾虑。
魏运华研究发现,人际交往双方互相“温暖与理解”有利于人际关系友好、和谐发展,从而促进自尊的发展。刘春梅也研究发现,同伴接纳有利于双方自尊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园领导、同事、幼儿家长等应该多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多理解、多关心、多接纳他们,从而促进其自尊水平提高。
(二)帮助幼儿园教师正确进行自我归因以提高其自尊水平
研究表明,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对于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能力”会使人提高自尊水平;对于失败的结果,归因于“不努力”会使人内疚,归因于“能力差”则会增加自卑感,所
以,当结果可能使自尊受到威胁时,个体就可能对不利的结果采取外在归因,或者为了自我提高对有益的结果采取内在归因。谭先明等研究表明,大学生把成功的人际交往较多地倾向于内部(能力、努力)归因,而把失败的人际交往较多地倾向于外部(背景、运气)归因。Sharma v等人对印度女研究生进行了字谜游戏成败的归因纠正训练,结果不仅改变了低自尊者自我责备的倾向,而且改变了游戏连续失败的恶性循环,提高了个体的自尊水平。因此,园长要帮助教师正确归因。教师自己也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正确归因。
(三)幼儿园教师应正确进行社会比较以提高自尊水平
进行社会比较是认识和评价自我的一种途径,它包括比较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品质、观点和行为。社会比较是连接重大生活事件和自我知觉转变的一种中介。一般而言,如果个体自我知觉没有能力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实施控制,则会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大量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在生活中必不可少,也不可避免,社会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比较双方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待。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当个体发现自我评价与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就会加强自我评价的信心,从而大大提高安全感;相反,当个体发现自我评价和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差距很大时,就易感受到外在威胁。为了增强安全感,个体在进行社会比较时,要选择比较对象,在对能力的自我评价方面更是如此。为了显示自己能力强大,个体往往喜欢和比自己能力差的人相比(即下行比较),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受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高的客观影响,幼儿园教师的社会比较方式往往容易与下行比较相反,他们常采用上行比较(即与自己职业大致相同,但收入及社会地位较高的中学教师甚至大学教师相比较)。比较的结果是:认为自己的工作时间比他们长、任务繁杂,除了要完成适当的活动指导任务、照顾幼儿在园的生活起居等,还要担负各种家庭角色应尽的义务,而收入却比他们低,因此极易产生一种不平衡感,从而影响自身的自尊水平。因此,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自尊水平,必须改变目前存在的不恰当的社会比较现象。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一、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够充分认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幼儿园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所认识,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实施过程中仅仅使幼儿生理方面及基本物质方面需求得到满足,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内在真正需求往往忽略,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幼儿实际接收能力往往忽略,往往选择行为治疗方式进行矫正,未能够对是否真正适合幼儿进行考虑。其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在幼儿心理发展时期,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幼儿潜在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来看,其发展时间比较晚,相关理论研究比较少,其所导致结果就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水平比较低。另外,在当期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比较凌乱、分散,缺乏集中性,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借鉴其它学科或者较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这些课程与幼儿实际年龄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适当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整合力度。第三,缺乏充足师资力量及家庭支持。当前幼儿园教师未能够准确把握评价心理健康相关标准以及其效果,由于教师知识缺乏系统性,并且教育实践也存在局限性,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于幼儿心理问题往往不知所措,未能够及时正确进行纠正。此外,在家长方面,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对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性忽视,并且很多家长都不具备相关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教育能力,造成幼儿有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出现,由此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目前家长所起到作用明显比较落后,与幼儿园教育之间未能够保证同步进行。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分析
2.1积极创设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有利环境
在每个人成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物质环境应当能够对幼儿生理及心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幼儿园内部整体环境应当保证舒适、安全以及卫生与实用,在幼儿园内对于其材料以及装饰应当对色彩选择进行考虑,应当能够使不同幼儿不同需要整体得到满足,幼儿园应当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利用,合理进行布局,幼儿园内装饰应当保证色调柔和,保证与幼儿审美情况相符合。在保证环境舒适、良好基础上,教师应当保持宽容理解态度,对幼儿积极引导,使其能够对周围世界自由主动进行探索,使其身心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2.2积极提升幼儿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
幼儿教育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一项工作。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幼儿教师,另外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保育工作者也具有一定辅助作用,要求这些工作人员不但要求具备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道德感以及责任意识,所以,创建高素质幼儿教育人才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自身而言,应当积极提升其专业素养以及法治底线意识,要能够对幼教事业以及幼儿真正热爱。在心理学知识方面应当对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使其心理卫生方面相关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将心理咨询以及诊断知识掌握,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相关心理知识进行有效运用,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使幼儿心理能够保证健康成长。
2.3有效运用家园合作教育模式
对于幼儿生活及学习而言,幼儿园及家庭均占据一定比例,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应当积极相互配合。作为幼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对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关注,同时也应当将基本心理学知识掌握,使其能够将正确儿童发展观能够树立起来,对社区以及幼儿园资源应当充分利用。另外,幼儿园应当积极开设专门讲座,以便于能够为家长提供机会,使其对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充分认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社区以及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积极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庭及幼儿园均能够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积极参与,进而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使幼儿心理健康得到保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