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知识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范文1
【关键词】师范特色;小学教育;教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特殊需要具备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不同类型职业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各异。小学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就应坚持师范特色,重视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专业性基本能力,也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多途径的长期培养才能完成。
一、坚定师范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规格的专业针对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在全国高校走综合发展之路的大热潮中,我们始终坚持这个专业是定性在教育的,坚持 “铸师魂,立师德,学师识,练师能,养师风”的师范教育办学原则,确定了“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把“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有志献身小学教育事业,富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工作,具备小学班级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具有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为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坚持服务对象的定向性,构建能保证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并根据师范教育内部的层次规律、师范教育的服务对象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确定小学教育专业是定格在本科层次的,因此应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学生的学识水平应该是本科层次的,具有能游刃有余地满足小学教育综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但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又是为小学儿童服务的。即专业定向是在小学,小学时期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思维水平和性格特征使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内在内容更感兴趣,儿童潜在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决定了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比其他教师有更特殊的要求。为此我们确定的课程体系包括了了以教育理论课程、学科类课程,教育技术类、艺术类课程等,保证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并突出儿童文化的学习及童心的塑造。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注重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的劳动与其他类型的劳动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教师不是使用工具去影响劳动的对象,而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的言行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在师范生培养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规范、主张的教育理念、采用的教育方法、习惯的教学语言等方面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以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避免消极不利影响。如在教学行为上应讲究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教师基本行为规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在教育理念上应突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等先进理——念,强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
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范性特点不鲜明,师范生掌握的都是一些书本化、理论化、缺乏应用性的知识,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具体问题,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校
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应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紧密联系小学教育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观察、考察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儿童的观察和分析,用教育学原理来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状态。发挥教学对学生教育能力培养所应具有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教,给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以积极启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掌握实践技巧。此外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应用上也应讲究表述的简洁、准确、幽默等。在板书方面则应讲究美观、明了等,给学生以示范。
四、构建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明确教师职业能力构成
为了使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更具规范性和实效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专门训练和考核,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把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将教师专业能力要求项目化。我们确定了作为小学教师必需的实用基本技能包括“能说会听、能写会画、能弹会唱、能编会演、能想会做、能问会导”。这“六能六会” 基本技能是搞好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们相互配合,形成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我们把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融入相关课程的实训项目、学生课外社团活动、竞赛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环节中,保障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五、开展多层次实践活动,促进师范生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迁移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不能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师范专业学生感受真实的教育教学氛围,体验职业角色,获得个体直接经验的源泉,它是师范生职业能力形成和巩固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实习课程包括了一年二期1周的专业认知实习,三年级一期3周的模拟教育实习,四年二期8周的毕业教育实习。这样完善的全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接受全方位的实践体验,真正理解“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积累来自小学教育的鲜活经验。并能近距离地接触小学生,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基础。还能有机会深入开展教育调查,从而增强对社会、教师与教育的了解;使之在教育教学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自觉地将已有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升华,并转化为教育行为。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制约因素及其调控方法,掌握教师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环节的一般操作程序及其具体要求,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师范生专业能力向教师职业能力的迁移,使之获得更具个性化、更具实践性的教师职业能力,真正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适应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蒋爱英,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构成[j],科学时代2010,(7).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范文2
【考点一】小学教学评价的类型
【考点归纳】
“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答案:A
【考点归纳】
【考点二】教学评价的方法
【考点模拟题】
成长记录档案袋属于( )评价。
A.差异性
B.发展性
C.社会性
D.自我
答案:B
【考点归纳】
【考点三】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类型
【考点模拟题】
教学反思的类型不包括( )。
A.纵向反思
B.横向反思
C.系统反思
D.集体反思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范文3
关键词:教师认知;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47-03
作为一种专业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在近几十年引起了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兴趣(Minami,2002),也受到我国非外语专业高校的普遍关注。用“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教学用语,在完成非语言类学科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创造良好的二语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二语能力,使学生既能读懂本学科的外语资料,又能用二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已成为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通过二语学习学科知识”,对教师而言,则是“通过二语教授学科知识”。显然,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强弱就成为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而教师对双语教学这一模式的认知水平是其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
一、教师认知理论
所谓教师认知,是指教师对教学各元素,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课程、主题、材料、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形成的观点、知识、理论、态度、感受、猜想、概念及认识等(Borg,2003)。概括起来讲,对教师认知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教师对教学认知的内容、认知的发展与形成、认知与教师培训的关系以及认知与教学的互动关系等(Borg,2003)。作为教学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认知是基于对个人的知识体系、实践经历、教学环境等多因素综合而形成的,这种认知直接影响和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对教师职业生涯产生决定性影响。
依据教师认知形成的特点,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其对教学的最初认知,这一认知是其开始教学生涯并进一步接受教师职业培训的认识基础。虽然早期学习经历形成了教师对教学的基本认知,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进一步职业培训后,大多数教师的认知均可发生不同程度或方式的转变,有的表现为认识重组,即对教学中各因素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则表现为对以前认知的彻底改变(CabarogIu and Roberts,2000),因此,教师的职业培训是影响教师认知的第二个因素,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影响教师认知的第三个因素是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师认知与教学对象及环境互动的过程,其中教师认知始终指导着教学实践全过程,而教学实践则通过教师反省和总结而反作用于教师认知。
二、部分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认知状况考察
本研究针对部分高校教师双语教学的认知状况进行了考察,受试是近两年在某外语培训机构接受短期外语强化培训的4个批次共206名高校教师。从年龄上看,有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也有教龄已长达20余年的相关领域专家;从来源上看,涉及计算机、自动化工程、医学、法学、管理学、建筑工程、农林、交通等十余专业;从职称上看,正高职12名,副高职36名,中职125名,初职及初任教师的院校毕业生33名;从学历上看,博士28名,硕士128名,本科40名;从性别上看,男教师114名,女教师92名。在接受了一个学期的外语强化培训之后,这些教师参与了针对双语教学认知有关问题设计的问卷调查,就双语教学的目的、实施现状及模式等问题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自的认知。
(一)对双语教学目的的认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40名教师认为非外语专业高校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已被实践证明较难普遍提升学生的二语水平,教师应当尝试实施双语教学,其中,49名教师认为应彻底改革高校现行的效能较为低下的应试型二语教学模式,坚决主张实施双语教学。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既区别于语言教学又区别于专业教学,是在向学生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外语运用能力,且提升外语能力是专业知识学习中的附带目标。同时,也有66名教师对实施双语教学持怀疑或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由于专业课时量有限,多数教师自身的第二语言水平也存在缺陷,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不大,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提高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目的及效果很难完全达到,起码在现阶段较难以达到,急于推行双语教学,既是强教师所难,也会误导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思维和理解,冲击专业学习。还有个别教师甚至认为目前开展双语教学,只是跟风走形式、好看不中用,客观上还会造成职称门槛的提升。
(二)对双语教学现状的认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6名教师中,已在各自院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展双语教学的有63名,占30%,拟于近两年陆续开展双语教学的88名,占43%,仍在观望或没有心理准备的55名,占27%。在已开展双语教学的63名教师中,45名为非英语专业,有英语专业学历教育背景的教师18名。调查结果还显示,教师对目前在专业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持“满意”态度的占12%,“基本满意”的占29%,持“不满意”态度的占32%,持“不好评价”态度的占27%。总结起来,对双语教学实施现状评价不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首先,教师二语水平普遍难以满足双语教学要求。从教师角度看,精通专业且二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多数教师对双语教学存在畏难情绪,对从事双语教学缺乏自信,认为双语教学课堂上能够给学生的专业信息量明显减少。已开展双语教学的63名专业教师中,有约28%的明确表示,囿于二语水平的原因,双语课堂教学常常存在“硬着头皮说二语”的问题。其次,教学对象二语水平不均衡发展影响双语教学实施。根据问卷反馈信息,82%的教师认为在课堂双语教学中,面对二语水平不均衡发展的学生,常常面临深浅难以把握的困境。因为对二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阅读篇幅较长、知识面宽的英文原版专业教材和资料较吃力,很难有效地吸收专业知识,听力水平的不均衡发展也局限了部分学生在双语教学课堂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此外,多数学生二语口语表达能力弱,不敢开口讲,课堂上只能做听众,元法参与问题讨论交流,导致课堂缺乏互动,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二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往往会对课堂双语教学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再次,双语教学难以选择较为合适的教材。调查中了解到,为使学生接触到本专业较为地道纯正的英文表达,不少高校在双语教学中引进了原版英文教材,但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一些教材的内容还不能与国内课程标准和课程要求配套,语言难度不能与我国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吻合,某些内容甚至脱离我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此外,绝大多数
国外引进教材价格不菲,给教学保障带来困难。在有的专业,还存在可引进的适宜教材少、选择余地非常小的现实问题。最后,双语教师劳动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一是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交替使用母语和二语进行讲解,费时费力,有限的专业教学时间受到挤占,导致教学对象能够接受到的专业信息明显减少,专业教学受到影响。有的教师明确认为,“专业教学中推行双语教学,是种了外语课的庄稼,荒了专业课的田”;二是高校教师评价并未充分考虑到双语教学所大大增加的备课工作量,教师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有的教师提出,对并不特别精通专业外语的专业课教师而言,双语教学的备课工作量往往数倍于单纯的专业课备课工作量,但受各高校重视程度、评价机制等因素影响,无论在工作量认定上,还是在教师物质或精神回报上,都明显体现不足,出现付出与回报严重不平衡的情形。
(三)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认知。国外双语教学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浸入型双语教学,强调完全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二是保持型双语教学,强调在部分学科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而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三是过渡型双语教学,指由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在对此三种双语教学方式的认知上,75%的教师倾向于选择保持型双语教学,明确认同“国内双语教学并非在全部专业都可以开展”的主张。此外,面对国内双语教学的三种常见典型模式,43%的教师倾向于eoncllrrent approach模式(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母语和二语之间频繁转换,对同一信息用母语和二语分别作以传输),25%的教师倾向于al.temate-language approach模式(即将日常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两种语言按时间、授课内容、科目或授课教师的语言能力区分实施),23%的教师选择preview―review approach模式(即先用二语或母语大致介绍即将讲解的专业知识,之后用二语讲解课程的主体部分,然后用concurrent approach模式对已学内容进行回顾),有9%的教师选择了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多数教师肯定了母语在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中相对于二语的绝对地位,尤其是讲解那些较复杂、逻辑性和推理性强的抽象内容如数学模型等时,更是离不开母语的运用。
三、提升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认知水平及教学能力的着力点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当前各高校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和实施双语教学的能力状况并不乐观。能否尽快提高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水平,提升教师实施双语教学的实际能力,是摆在各高校双语教学改革和实践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依据教师认知理论,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认知水平及教学能力,可以从双语教师职前教育经历、在职培训、实践锻炼和双语教学环境等四个方面着手。
(一)职前教育经历是教师双语认知及双语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这里所说的职前教育经历主要指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前接受的普通高校二语型、专业型或二语加专业型学历教育经历,这一经历构成了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基础能力。二语型教育经历主要指以英语语言作为专业的学历教育经历,专业型教育经历指非英语专业学历教育经历,二语加专业型教育经历指近年兴起的同时注重英语及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经历,如商贸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目前,我国高校双语师资的实际情况是:专业教师驾驭二语能力不足,尤其是口语水平差,而二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又较缺乏,难以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比较而言,二语加专业型教育经历师资是目前最适宜从事双语教学的人选。此外,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日益紧密的国际交往也迫切要求高校毕业生具备二语加专业的学历教育背景。据此可以认为,在普通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大力推广二语加专业型教育模式是迫切需要且具有广阔前景的。就师范类院校本科教育而言,可打造“双学位”模式。
(二)在职培训是教师双语认知及双语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包括针对拟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业型教师实施的二语强化、针对二语型教师实施的专业培训以及针对双语教师实施的双语教学能力普遍提升的培训。现阶段,从各高校相关课程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迫切需要也最便捷的路径就是对具有较好二语基础的专业型教师实施二语强化及双语教学技能培训,提升其实施双语教学的信心和能力,以胜任双语教学任务,这无疑是在职培训的重点。就二语强化培训而言,二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实施双语教学,教师除对两种语言中的相关专业术语必须熟练掌握外,还要能恰到好处地在两种语言之间实施转换,这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二语表达能力,能够用二语顺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因此,在职培训的内容中,应以听说能力训练为主,加大语言输出机会,着力加强双语教师口语能力训练。此外,针对大多非语言专业出身的双语教师存在的发音不准、影响沟通效果的问题,在职培训中还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使用的比例以及何时、何种程度地进行语言转换等双语教学技能问题上,也需要对双语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引导教师能够根据课程内容、课程特点、使用教材情况以及个人英语表达水平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等因素,作出综合客观判断。一般而言,授课内容决定教学中英文使用的比例和方式。对于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用母语教学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对于较为形象、具体、并有一定情景的内容,用英语讲授则可借助具体的情景判断理解讲授的内容(Yip,Tsang,and Cheung 2003)。在培训的模式上,可采取校本培训、外出培训、自我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校本培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本校教育资源、提升培训效能。外出培训包括国内基地培训和国外培训:国内基地培训可通过脱产或半脱产学习,获得系统的双语教学知识;国外培训重点是让教师通过在国外学习,理解国外社会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二语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范文4
(1)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为多元化理论存在很多优点,所以当前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小学英语教学中,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进行教学。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介绍
多元智能理论是分析了人类智力的构成,然后提出一种真正符合智力结构能力的理论,它将智力能力进行整合,包括语言的智能、感觉的智能、人际交往的智能、音乐智能、视觉智能、数学智能、身体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以及自我反省智能等,也许还会存在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其他智能。对于人来说,其身上表现出的每种智能的强弱是不同的。多元智能理论就是发挥长处智能带动弱势智能。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研究
1.传统英语教学的不足
英语教师应该知道每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显示出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所以英语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老师通常倾向于把学生作为一个同质的群体,就是进行相同的教学,搞“一刀切”。学生学习英语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取知识。另外,教师课前没有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就设计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教师也缺乏对学生必要的评估。
2.多元智能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言语智能
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英语,比如组织对话:Hello,nice to meet you!等等。
(2)音乐智能
可以在英语学习中,将学习的内容用多媒体的音频播放出来,比如,可以播放英语歌曲。
(3)视觉智能
通过多媒体将英语学习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直接达到视觉的体验。
(4)逻辑智能
这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一些英语的智能游戏,比如字母牌游戏,将单词以字母的方式写出来,让学生选择组成单词。
(5)身体智能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读对话等等。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范文5
关键词:校内;实践教学;技能
一、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德国的职业教育早就提出了关键能力的培养,把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关键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的结合;方法能力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能力。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思维结构,使学生学会工作、学会学习。 它包括工作计划的制定方法、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知识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社会能力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主要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建立的一种情意结构, 是学生在学会共事、学会做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正确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公共关系等,它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在当前进行的德国学习领域改革方案中,将多年来使用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概念转换为专业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的概念,尽管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变化,除了已知的将原有的方法能力涵盖在新的概念之中外,其它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二、校内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构建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要素以及教学活动构成要素系统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 妥善处理各种事务的方法能力,还有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等社会能力,形成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市场定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职业能力水平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的筹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能力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应拥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备的能力。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对企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研究,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确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能够“零距离”上岗的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我们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从而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施工员是核心岗位,我们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主要分解为六大基本的专业核心能力, 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能力、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能力、钢结构工程施工能力、屋面防水工程与施工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能力 。具体的专业核心能力表如表一所示,其中用标注的是专业核心能力。
表一 核心能力以及其对应的校内实训室
(二)构建基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群为基准,以基层施工管理典型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岗、证、课”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明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核心能力,确定学习方向,构建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岗、证、课”三位一体系统化新课程体系。
(三)构建核心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1)单项基本技能实训,主要包括试验、课程设计、测量实训、CAD实训、结构识图实训、设备识图实训、钢筋工程实训、工种实训等,目的使学生对课堂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2)实习是专业教学阶段的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设备和基本掌握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实习主要利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3)综合实训是对学生综合技术能力进行的训练,包括典型项目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是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4)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就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 严谨作风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同样也必须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范。
总之校内实践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途径,脱离了实践的环境,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能做实事的人才。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范文6
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人类智能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脑眼耳口等智能器官创造性地进行思读听说写等语言信息的加工和交流。听说读写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呈现出不同的科学序列,各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进而会产生不同的成果效应。从语文教学上看,教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范围,让它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适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立体化的能力培养的空间。
听话是读者靠听觉从言语声波中接受信息,领悟思想感情。它要求听者在辨音、注意、理解、记忆、联想、概括、组合、品评乃至察颜观色上机智敏捷、快速应对,真正做到听得准、懂得快、记得清。教师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不仅要拓宽学生听的范围,还要提高学生听的速度和效率。如教师有意识设置特殊情境或让学生深入社会洽谈、听申诉、听答辩、听朗读、听广播、听会议,听完后要让学生讲出听话的内容和精神,这样就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听的能力。
说话是读者在社会交际中凭借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言语活动。这种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言语的信息输出,具有很强的瞬时性、情境性、多变性和复合性。它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说话之前很快打出腹稿,做到成竹于胸;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适应说话的内外语境,边构思边说,随机调控,尽快把思维转换成语言。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必须放开手脚,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或讨论、辩论,或洽谈、谈判,或演讲、游说,使学生无论在多么复杂的语言场合中,都能镇定自若、应酬自如。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快说的能力,尽量避免说者和听者在心理上的时间差,讲求立竿见影。例如即兴快速讲话、比赛现场解说、辩论抢先答题等都会逼迫说话者刻不容缓地使出自己观察、思维和表达的全身解数,使语言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源于“慧于心而秀于口”的硬功夫。当然,快说要以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达连贯为基准。
读是学生从文字符号系统中提取、加工和转换信息的一种精神劳动。这种书语内化为心语的信息输入过程,必须经过“感言辨体”的认形阶段和“人情得义”的取神阶段以及“加工再造”的转换阶段。现代知识量巨大,信息密度高,学生必须掌握现代化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因此,职校语文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各种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的训练,如浏览、略读、跳读、精读的训练,识记、推究、筛选、鉴别、转换、概括、总结等读书能力的训练,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归纳、提取等能力的训练。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逐步培养学生由“见形——读音——知义”的点式阅读,向“见形——知义”的线式阅读过渡,最后上升到一目十行、去粗取精、内化简缩、眼脑直映的面式阅读。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提高读书能力,进而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需要。 转贴于
写是指作者把自己感知客观所获,通过主观感受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劳动,它是内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信息输出。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必须是多向的。
学生不仅要写好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而且还要写好实用文,如咨询信、证明、贺词、贺信、贺电、唁电、唁函、申请、自传、简历、请柬、说明书、广告、通知、启事、海报、会议记录、规划、电报、合同、诉状、总结等。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做到“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当然,快写应当以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为前提。一般职业中专毕业生,通过系统周密、扎实严格的训练,行文速度每分钟应超过30个字。教师在引导学生快速写作时,应注重思维的快速敏捷,力争使学生做到事到思成、意到笔随、心手相应、游刃有余。唯其这样,学生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赢得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评价能力
一个人能力高低的关键是思维,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至关重要。思维一般分形象和抽象两大类:就形象思维而言,主要特征是联想和想象,思维方式可以是顺势,也可以是逆向,可以是发散,也可以是收敛;就抽象思维而言,其主要特征是分析和综合,主要方式包括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以及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出新发现、新思想、新认识。这样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才能够对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进行快速处理,并做出快速准确的决断,这是未来所必需的。
评价能力,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耳闻目睹的现象或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并做出相应评价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评价水平,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对待问题的评价必须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同时评价能力还是其他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还包括记忆、理解、分析表达等,学生只有站得高、看得广、想得透,表达清晰连贯,才能对事物或现象做出较准确的评价,同时这种评价还必须快速及时。在未来的生活中,解说、演讲、辩论、洽谈等,都需要这种高水平的评价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