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逆向思维;顺向思维;多种训练;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46-01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能力机会比较多,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的机会相对较少。其实,在社会生活中,逆向思维同顺向思维同等重要,有时逆向思维比顺向思维还要重要。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一、从直观入手,形成逆向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逆向思维,最好从直观入手,比如通过操作,采用看看、摆摆、说说等,帮助学生由顺向思维过渡到逆向思维。例如3+2=5这个算式是顺向的合并,学生很容易看出是3和2组成5,而5=3+( )算式则是逆向的分解,学生就不容易看出5可以分成3和2。为了形成逆向思维能力,这时,笔者就采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互逆关系。把3个和2个合起来是5个,35,25,反过来,把5个分成3个和2个两个部分,53,52,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初步了解组成和分解是互逆关系。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进行合和分的操作,学生就很快地理解了3+2=5,5=3+(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会出现许多实物、图片,可以扩展到与实际的联系和比较。要求学生针对实物的多少、大小,线段的长短、粗细,人的高矮,说出相互之间的互逆关系。这样,学生就初步理解了互逆关系,形成了逆向思维能力。
二、依据教材,从不同内容入手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为了巩固已形成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让加减法和乘除法教学同时进行。有一道题:左边有2只公鸡,右边有3只母鸡……列式为5-3=2。这样,学生就理解部分与整体的互逆关系,加法与减法是互逆运算,而且又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与分解的互逆关系,逆向思维得到了训练。又如,在教表内乘、除法时,问学生:有4个相同的部分数3,可以合并成一个整体,这整体是多少?怎么列式?学生列式3×4=12。反过来,把整体12分成4个相等的部分数,这个相等部分数是几?怎么列式?学生列式12÷4=3。之后,学生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很快列出相关算式。比如,3×5=15写成除法,算式是15÷3=5、15÷5=3。同时还能归纳结论: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这不仅巩固和提高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在数的应用方面,笔者也非常重视可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观察一幅图时,要求学生从顺、逆两方面来想,然后要求编写出两道加法、两道减法的应用题,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编加减乘除应用题训练。比如在黑板上写出“3”“6”两个数后,要求学生先编出加法应用题,再改编成减法应用题。部分学生说:“李刚有6本书,王强有3本书,他们一共有几本书?”改编成减法则是:“李刚和王强共有9本书,李刚有6本,王强有几本?”或者“李刚和王强共有9本书,王强有3本,李刚有几本?”编写乘法应用题:“有3组同学做卫生,每组6人,共有多少人做卫生?”改编成除法应用题:“有18个学生做卫生,6个同学分一组,可以分几组?”或者“有18个学生做卫生,分成3组,每组几人?”通过编写与改编应用题的练习,发展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很活跃。“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之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低年级学生知识面窄,经验少,识字不多,而且刚刚有了一些逆向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时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应当适时地创设问题加以点拨,开拓学生思路。例如,在教“城东小学秋季种树82棵,比春季多种18棵,春季种多少棵”这类应用题时,部分学生对题意不理解,出现了82+18=100(棵)的错误解答。为此,笔者适时地创设以下几个问题加以点拨:“按题意谁比谁多?”(秋季比春季多)“不改变题意换一种说法应该怎么说?”点拨逆向变顺向思维,学生对题意就容易理解了(实际春季比秋季少18棵)。“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什么方法?”(用减法)通过这样顺逆关系的点拨,以后学生遇到逆解应用题,就会运用逆向思维去解决,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兴趣,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三、通过多种方法的训练,提高和发展逆向思维能力
一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经常性地训练才能形成。根据学生心理特征,训练的形式和方法要多种多样,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在充分利用教材有利条件下,采取图形排列推理、数列推理、计算训练、口语对话、编写应用题和改编应用题等方式进行训练。形式上可以采用对口令、放鞭炮、送信、查岗哨、找朋友、开火车等游戏活动,使学生逆向思维敏捷灵活,并具有创造性。
四、结束语
在依据教材巩固逆向思维能力时,教师还要注意创设问题,激发思维,点拨关键,开拓思路。实践证明,通过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明显缩短教学时间,突破教材中许多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人文科学,下至自然科学都是语文所涉及的范畴,可以说是一门集创新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明智的一个选择,在文学的世界中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浓重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以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添加联系实际的探究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育方式。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要想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训练。怎样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呢?需要教师设立一个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存在过多的压力,思路始终保持在一个愉悦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特别开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才敢于对原有的理论进行反向思考,才会标新立异,有助于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的扩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要把握住学生发散思维的主要方向,不能够偏离事实标准。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互动,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各抒己见,并且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跟随大多数人的能力来设定,才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要与教师进行及时地讨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积极地接触学生的思想禁锢,对于偏离路线的思想及时地拉回正轨道中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活动进而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形成。
其次,要培养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切探究开始的源头,只有学生对于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才会去主动地进行学习与研究,才会对于未知事物的结果有一种执着,然而这种执着就是推动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石,才会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后的探究中有所发现。语文是学生走上正确学习道路的基础,是学习好其他学科的基石,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思想。人的一切活动来源于大脑,任何的行为都取决于学生的思想变化,培养一个正确的学习思想是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创新性思想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是当今社会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竞争能力,要想将自身培养成橐桓鋈面型人才,那么创新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1.正确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能力
提到“实践”二字,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的是培养学生的课外活动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都是被认为是如此,但是这仅仅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一部分,正确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的意义,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一步。语文是以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能力不仅是指课外活动中的能力,还指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力以及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课本后的习题也是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一部分,提高初初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从多个角度同时进行思考。
2.有针对性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要对授课教师的能力进行一定的提高,只有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才能够将自身的知识储备应用到课堂中,最后传输到学生的大脑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趣味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制定与学生互动的项目,让学生能够踊跃发言,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还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注重这几项的主要原因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日后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具备足够的能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思维,具备独立思考事情的能力,以及具备选用正确语言的能力。而强化训练就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为重点,根据学生自身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为目的,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通过这种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4.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正确引导是一方面,而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制定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堂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模拟现实中具体事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这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能够体会到不同于课堂中的活动模式,更多地与别人交流,全面增强自身素质。
三、结语
总的来说,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活中也扮演者不可忽略的角色,是学习生涯是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展开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地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晓.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设―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0.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学校开展数学课程有两个的目标: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实践能力,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二是帮助发展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例如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目的就是要锻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找寻学生的认识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循序渐进地去完成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这一教学任务。
一、小学生所具有的数学思维的特点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另外就是要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进行过程中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呢?在寻找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之前,首先我们就要去弄清楚小学生所具有的思维能力有哪些特点,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小学生也就是儿童的思维能力与思维结构与成人的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就介绍了小学生数学思维具有的几个特点:
1.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能力从具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由于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学前教学的作用,使得儿童的知识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积累,小学生开始逐步地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这一思维能力,并且这种思维能力也跟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这并不表示着儿童的具象思维慢慢减退,只是在小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抽象的逻辑思维开始起主导作用,发展的速度更快一点,产生的意义更加深远一些。
2.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一种单维度的特性。单维度的思维模式指的是儿童在运用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只能够站在一个维度的方面去思考问题,这也是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还不够全面的一个表现。
3.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容易形成一种自然结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自然结构的意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去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时,利用大脑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日常经验就足以获取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信息,随后就按照自身经验把这些相关信息进行联系,以这样的模式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思维结构就称为自然结构。和这种自然结构相对应的就是经过后期思维加工所形成的结构,即应然结构,这也就是教师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形成的思维结构。当这两者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往往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二、完成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具体措施
前文已经大致总结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一般特点,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具体措施对他们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措施:
1.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现如今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只有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才可以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数学课堂的课堂活动中去,也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在黑板上事先设计出一份“宝藏图”,图中安插入不同的“线索”。得到“线索”就需要解开“线索”对应的口算题,每个学习小组要选出一名学生来“搜集线索”,也就是解出相应的口算题,解的题越多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解算数学题的兴趣,也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感受到了快乐,从而能够积极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课堂中设计一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合适的问题来要求学生去找出答案,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能够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就可以尝试先和学生做一个互动游戏。就是对学生说:“无论同学们说出什么整数,老师都可以马上告诉大家它是否能被2或5整除。”然后让学生开始举例,老师都可以立马给出答案,在经过学生的验证后,发现老师的回答的确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有疑问,老师就可以顺势讲解这一知识点。这时,学生就是带着一种疑问的心理,希望迫切能够得到解答的心情来学习的,这样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语言表达。俗话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够清晰地表达出相关知识点的内容,那么往往学生的思维也是不清晰的。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不仅要注意自身的语言表达,而且还应该注意去发展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让学生在思考时做到思维有条理,举证有根据,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必须在小学这一早期阶段就要开始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应留心将这一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融入教学的过程细节之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且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思考氛围,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范文4
课堂教学;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每当涉及到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或要求学生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去学习、理解或掌握一个地理知识,如运用太阳光照图来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区时及地方时;运用等高线图来判断潜水(地下水)的流向;运用地形图来说明某一高大山脉东西两侧气候、自然带的差异……学生的出错率总是很高。实际上,在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要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例子,可见,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能力,但它同时也是学生学好地理的瓶颈。因此,地理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一、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含义
现代科学界多数人认为,空间智能是人类主要智能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将空间能力与计算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列为“三大能力”。法国学校委员会1996年在一份报告中将“能理解空间和时间”列为学校6项必学任务之一 。空间能力包括空间定位能力,空间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提取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
心理学家把空间思维概括为:通过具体形象、表象来思考,并上升到抽象的一种思维活动。而地理科学中的空间概念,与其他学科中的空间概念不完全相同,它是专指宇宙及地表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各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空间或环境空间。我们可以这样说,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空间联系以及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规律等的判断、分析、概括及评价之能力。
二、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学课程中,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可见,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空间特色,各种地理思维活动(记忆、想象、判断、概括、推理、分析、综合)无一不借助各种形式的空间展开,常常是借助正确的心理地图来进行。显然,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地理科学知识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根据教材与教学的需要,并结合当地自然、社会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深入到自然界去,到社会中去,进行考察、调查,感知地理环境(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空间分布等状况,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然而这种机会毕竟较少。在此,笔者主要论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1.宇宙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因此,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宏观上培养学生的宇宙空间思维。宇宙是一个极其浩瀚的空间,人类对它的了解还非常少,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感受宇宙的浩瀚空间。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这种空间思维能力。
(1)借助课本和地图册中的插图
教材和地图册中关于宇宙空间的图,如:天体系统关系图、银河系正视图等就能比较直观看到宇宙空间及其组成,从中感受宇宙的浩渺和宇宙的空间特征。
(2)借助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给学生的感官的刺激作用更大,在新学期之初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片《宇宙与人》,让学生“走进”浩渺无边的宇宙空间。此外,网络上还有许多关于宇宙知识的视频资料,如央视频道的《地理・中国》《人与自然》等专题节目,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让学生看,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形成宇宙空间意识。
(3)借助课外收集的宇宙空间图片、照片
随着人类对宇宙空间认识的深入,来自宇宙空间的图片、照片会越来越多,如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照片等。平时笔者比较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以便在讲解这些方面知识时进行展示说明,效果很好。
借助以上的资料,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表述,学生就较容易养成宇宙的空间思维,这为后面学习宇宙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日地月三者关系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太阳是人类赖于生存的恒星,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潮汐的作用和黄赤交角的产生都是由月球的引力造成的。因此日地月三者的空间关系对于人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这种空间思维能力。
(1)结合有关的图来讲解
如:太阳系模式图、地月系运动图、月相成因图、日食和月食图等,这样从宏观上让学生认识了日地月三者的空间关系,从而在理解这三者相互运动产生的效果时有一定的参照。
(2)用模拟实验说明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三者的关系,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这种空间思维能力,可以布置一个比较暗的场景来做实验:打开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小型的地球仪代表地球,乒乓球代表月球,然后请两位学生来帮忙,一位学生固定手电筒,一位学生来给地球仪进行自转,教师拿着乒乓球绕地球仪转。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说明,则能做到过程直观、理解到位、记忆深刻。
3.地球的球体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地球运动的知识一直都是地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而要学好地球运动的知识,就要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其中对地球的球体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对于学生学好地理意义特别大。笔者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
(1)充分利用地球仪、晨昏仪等教学辅助工具强化学生的地球球体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总是把地球当成“圆”这样的平面来看待,根本没有“球体”的意识,这样也就根本无法正确理解地球上的许多地理事物和规律,如太阳高度角的差异、不同地方时是怎么产生的等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在地理思维中形成球体的空间意识,笔者充分利用地球仪这样的常用教具,同时强调球体的空间结构和特征,并特别说明球体空间和平面圆两者概念和本质特征的差异;并且告诉学生教学中的太阳光照图都是发生在球体表面的而不是在平面圆上的。
此外,笔者通过杂志《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知道了由多家教育科研机构共同研制开发的专利教具――晨昏仪对于讲解“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的难点知识具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不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运动规律,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球体空间思维能力。
(2)把地球的球体空间思维转化为平面的圆形结构思维
在常规的教学、考试中不可能总是拿着地球仪、晨昏仪等教具来进行讲解说明,而且试卷练习中的关于地球运动的题目都以平面图片的方式呈现。因此,把球体的空间思维转化为平面的圆形结构思维,显得很重要,很有实际意义。笔者主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看着这些球体教具然后画出它们在平面上的样子,通过画图学生很快发现球体空间转化为平面圆以后的样子,然后再结合这些平面图进行学习和练习,比单纯就图讲图好出许多。
4.地表区域定位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地球表面存在海陆差异、具体空间位置差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地表具体空间区域定位能力,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1)利用经纬网定位
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和经纬线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做好区域定位的前提。首先,就全球区域定位来说,特别是要注意下列经线和纬线通过的地区、国家、城市等。其中,纬线主要有赤道、南北回归线、30°N纬线,南北极圈;经线主要有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30°E、60°E、90°E、120°E、150°E 、180°、90°W、60°W、30°W。掌握这些经纬线与世界13个地区的关系,再具体看这些经纬线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国家、城市、河流、山脉等,并以此来推理附近地区和附近地区的地理事物及其特征。其次,对于中国的区域定位来说,一要掌握90°E、100°E、110°E、120°E、130°E和20°N、北回归线、30°N、40°N、50°N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地形区;二要把握这些经线和纬线组成的网格,把这些网格标上序号,看网格里的省级行政区、地形区等地理事物。
(2)利用海陆轮廓及其位置特征定位
地表区域空间定位时还要结合地表海陆特征进行,地表海陆位置的差异是地表客观存在的现象,因此也是进行地表区域空间定位的重要依据。经纬网定位固然重要,但如果在有海陆差异的图中能结合海陆特征进行判断,那么效果会更准确,速度会更快。因此,让学生熟悉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显得十分重要。
5.地表高低起伏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地表形态特征千差万别,仅陆地的地表上就分布着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高原等各种地形,而地表的高低起伏也是形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如南美洲安第斯山东西两侧的自然景观存在明显的不同,这完全是因为在高大的安第斯山的阻挡下两侧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造成的。当学生形成了地表高低起伏的空间思维时就能够在分析某个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原因时容易把它当做应该考虑的因素进行分析,这对于学好地理是非常有帮助的,看问题就能较为全面,不容易出现遗漏。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这种空间思维能力。
(1)利用地形剖面图
地形的高低起伏如果用地形剖面图表达出来便显得很直观,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地形高低起伏的差异。这种思维能力在分析山地两侧背风坡和迎风坡降水不同时显得很重要。
(2)利用等高线图
等高线地形图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占用重要的位置,不仅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读懂等高线图很重要。如何让学生把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还原成立体空间图呢?笔者用塑料泡沫制作出某一山区的地形模型,在课堂中先展现给同学们看,然后要求学生看着模型上的若干条等高线,并且把它们画在平面图中,接着教师在黑板上也画出这个地形模型的等高线图与学生对比。通过这样的训练,再结合课本中的图解,同学们能很快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怎么来的。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通过看平面图还原出立体图。
(3)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因为在不同的高度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因此相对于等高线图来说,学生更容易理解。所以,在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等高线图时,可以引导学生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较容易地理解地表的高低起伏。
(4)利用计算机、电视等视频媒体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范文5
学生数学思维失稳现象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十分的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只重视对数学表象的学习,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出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1 培养逆向思维,规避思维定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现象非常的普遍,数学教师为了教学的方便,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规律的解决策略,久而久之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数学知识,对于这种已经被学生熟记于心的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能够拿来就用,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思考的时间,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我们同样也认识到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走心,更多的学生都是采用语文学习的方法来应对数学学科的学习,这样思维定式现象就会非常的严重。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学生都已经熟悉了“3,4,5”这样一种组合模式,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一旦遇到了此类数学的勾股问题,会瞬间达到解决的效果,然而这也是一种思维定式的表现,当教师问学生:“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其中两个边的长度分别为3cm和4cm,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是多少?”学生想都不会想就会认为答案是5cm,可见思维定式给学生带来了何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模式,尽量规避学生的思维定式。
例如,在学习“绝对值”的有关知识时,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a=c,则|a|=|c|是否成立?学生都会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同样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模式,如果|a|=|c|,则a=c是否成立?教师在这些较为简单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一些逆向思维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规避数学学习中的定式思维,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准确而又严谨。
2 强化训练,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具有归纳概括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初中数学知识很多时候会让学生产生较为零碎感觉,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具有相应的概括能力,做到将零碎的知识整体化,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一方面,强化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如在学习到“整式的乘法”中,会涉及到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和整式的乘法等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知识后都会感觉这些知识有些相似,他们之间或许存在某些相似的规律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将这三块内容放在一起进行一个比较和归纳,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和概括有关的知识体系,从而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加清晰,也更加有条理。
另一方面,强化训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众所周知,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强化训练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来总结和归纳所学习的知识,让他们对所学习的知识达到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时,如果教师直接将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公式告诉学生,虽然会节省更多教学的时间,但是我们的学生真的可以做到深入的理解吗?即使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去推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会得到更好的提高吗?所以说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数学问题,让他们在探究和归纳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如对于“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的推导,我们就可以采取强化训练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之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形计算,让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进行一个具体的演算,然后引导他们从计算方法和数字规律等多方面来归纳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公式,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正理解公式的由来,即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忘记了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只要他们知道如何去推导,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仍旧会回到他们的脑海中。
3 采取变式策略,促使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笔者提倡“一题多变”的教学思路,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数学题目,如此巨大的题目数量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负担。而有一些教师,他们只是为学生布置了一道数学题,却能够通过变魔术的形式为学生带来更多的神奇效果。这样一题多变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上来解剖同一道题,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发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范文6
关键词:初中政治;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在当前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老师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政治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其中,老师应该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和以学定教的原则,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拓展学生政治思维
在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部分理论知识枯燥抽象,如果老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促使学生了解更多政治知识,有效拓展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一课内容时,老师便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漫画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出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主动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训练。通过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增强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让枯燥生硬的政治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政治思维。在当前所使用的政治教材中所涉及的新闻内容有限,所以老师在初中政治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展示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时事新闻,让学生能够在观看时事新闻的过程中感觉到初中政治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缩短距离感。例如,在讲解《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一课内容时,老师可适当地融入“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等中的一些案例,丰富学生接收信息的量,促使学生感觉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立体化。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政治思维。
二、以提问为导火线,扩大学生思维范畴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张扬学生的独立个性。同时,由于初中政治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动态的,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以设置与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为诱饵,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法律规范经济行为》一课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将《开门之前》的漫画作为教学背景,并结合教学目标提出合理的问题,即你觉得这幅漫画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想要反映的是什么?想一想如何才能够避免这种现象发生?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法律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灵活应用教材,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化思维
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政治学科的教材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名人名言、小知识、想一想、说一说等栏目,图文并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社会保护》一课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因涉及“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内容,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则可以“网吧”为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就“为什么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问题,以及“怎样才能够保证未成年人不出入网吧?”的问题,从社会的角度、国家的角度和未成年人的角度来具体分析一下原因。通过灵活应用教材中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将知识点更加简单、清晰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懂得如何保护自我。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能够明白哪些事情是初中学生应该做的,哪些事情又是初中学生不能够做的。通过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强化政治实践活动,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在初中政治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则可以组织学生多参与政治实践活动,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合理设置政治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便能够在全面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一课内容时,老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爱护家园、爱护环境”的主题班会活动。首先,让学生以本地区的环保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和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来收集关于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其次,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就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让学生能够自主就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应从我做起的一系列措施。最后,让学生积极参与关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环境问题,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在初中政治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良好的思维训练策略,以便能够在增强学生实践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天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0(57):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