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1
2003年2月,我国财政部调整充实了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并在委员会下成立了三个专业委员会。其中,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的任务之一是研究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探讨制定我国具体准则应依据的会计概念(会计原则),以便逐步在准则制定导向方面与今后的国际惯例趋同。
美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历史最为悠久,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及其所属准则制定机构就着手于概念框架的研究,其经验与教训对于其继任机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本文以“回顾与评介”为题,简要地对美国早期(FASB以前)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CF)的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回顾与评介。
作为规范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公认标准,企业会计准则起源于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和由此引起的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报告提供者)及企业外部投资人和其他利益关系集团(报告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当然,由会计准则规范的财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公允性,降低使用者用于寻觅信息的交易成本。高质量的财务报告需要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指引。会计准则总是以会计的基本概念为基础的,即需要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当1936年6月美国《会计评论》发表由美国会计学会组织撰写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原则的暂行说明》(1)以后,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争论主要表现在对涌现出的许多处理会计问题的建议和方法需要有评估,并寻找其中被普遍认可的方法的标准。因而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研究就提到了议事日程。最早自觉研究用于评估会计准则理论的着作是Paton和Littleton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AAA专题研究报告第3号),其特点是:它不是直接阐述会计准则,而是以1936年的《暂行说明》为开端,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展开详尽而严谨的研究。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我们尝试将会计的基本概念交织在一起,而不是像‘暂行说明’那样表述准则。我们的意图是构建一个框架,随后在此框架中建立起对公司会计准则的说明。在这里,会计理论被视为一个凝固(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而且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用准则的形式予以紧凑地表达出来”(Paton/Littleton,1940)。所以毫不夸大地说,两位作者提出的要有连贯(coherent)、协调(coordinated)、内在一致(consistent)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会计准则也成为构成CF的基本要求。
现在,人们都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会员的七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目前生效的有6份)作为CF的范本。美国CF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CF不同于一般的抽象会计理论,它是用来评估、发展会计准则的理论,而且在缺乏会计准则的情况下,根据CF的概念和原则,还能提出具有权威性的会计处理意见以解决新出现的会计问题。这样,我们在研究CF的历史发展时,会计理论界的意见,比如上述《公司会计准则导论》,毕竟只能作为参考,而准则制定机构有关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的态度、举措及其成果才值得人们更加重视。
二、会计程序委员会(CAP)研究CF的回顾与评介
在美国,从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制订机构开始,就已认识到会计理论对会计准则的重要性,但由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有的机构或只有设想而未付诸行动(如CAP);有的机构已采取了行动,也有研究成果,而未得到认可(甚至本身就没有取得共识如APB,其成果只能束之高阁,而努力则付之东流)。只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幸运的成功者,但它在CF方面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它的前任机构和其他会计组织的有用成果,把功劳一概算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身上是不公正的。这里再一次证明:会计理论具有继承性。对此我们可以从美国用于指导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直到当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发展历程中找到证据。
存在于1936~1959年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AP)是美国通过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出台以后,第一个具有权威支持的民间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它发表的代表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准则文献《会计研究公报》(ARBs)常遭到人们的嘲笑。因为这些公报并不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不过是把不同的惯例进行评比、并挑选其中为多数实务界所接受的内容。没有理论根据导致委员们的意见经常各执一词,结果只能赋予会计处理方法以较大的弹性,这就造成了相似的企业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所报告的净收益却出现了重大分歧。必须指出,会计程序委员会并非不注意理论,他们曾设想先研究一套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然后据以制定会计准则,但要实现这一研究计划,大约需要5年。一方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不允许会计程序委员会不解决当前迫切问题,而先花长达五年的时间去研究会计基本理论;另一方面,美国会计学会已在1936年抢先发表了《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原则的暂行说明》,并于1941至1948年、1950、1954和1957至1964年多次修订补充。会计程序委员会如不迅速针对当时的热点制定会计准则,则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权有可能落入美国会计学会手中。再加上会计程序委员会的成员开始只有7人,以后虽然增加到21人,而其成员都是注册会计师,且均为兼职并无薪给补助。因此,我们估计除SEC的压力外,还由于经费不足和缺乏研究人员,会计程序委员会才不得不放弃原先制订基本会计理论的设想。
“坏事也会变成好事”。会计程序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研究公报》导致企业报表可比性的降低和不能在解决会计新问题时有自己的创见,因而使人们看到:《会计研究公报》的制定缺乏理论基础,这一缺陷终于成为会计程序委员会被会计原则委员会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的经验表明:准则制定机构所制订的会计准则(美国称为“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得到公众的认可,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会计理论界的支持;第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赋予该机构的权威(Evans,2003)。因此,回顾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用于制定准则的基本理论始终受到会计界的关注。
三、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研究CF的回顾与评介
(一)对会计研究
论文集第1号(ARS No1)与第3号(ARS No3)的评介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决定以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取代会计程序委员会之后,就吸取后者失败的教训,一手抓会计准则的制定,一手抓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因而成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会计研究部(ARD),会计原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改用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APB Opinions);会计研究部则通过理论研究来支持并发展“意见书”(APB Opinions),这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吸取会计程序委员会的失败教训而在理论研究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2)。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研究项目委员会的建议,会计研究部应首先研究作为会计原则基础的基本会计假设(basic postulates)和建立在基本假设之上的“公允的一系列广泛的同样重要的会计原则”。在该目标指引下,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ARS No.1)“基本会计假设”(Moonitz,1961)和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ARS No.3)“试论企业广泛适用的会计原则”(Sprouse&Moonitz,1962)先后出台,这是继1940年Paton和Littleton合着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Paton&Littleton,1940)后,可用于准则制定的重要基础理论成果,也是由美国准则制定机构自己开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前驱。
尽管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与后来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CF研究的思路不同(前者以假设为起点,而后者以目标为起点),而且当时就未被会计原则委员会所接受,但这两份文献中的一些在当时被认为脱离实务太远的创新思想,却可以在当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其他国家的CF中找到。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两份文件均采用规范一演绎法。它们带有时代局限性是难免的。40年来,这两份文献早已处于很少受人重视的地位。其实,真理并不会过时,有些观点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检验。如果要认真研究并建立或完善当前的概念框架,正确评价这两份文献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对目前研究CF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这两份研究报告发表后,总的来说是毁誉参半。会计原则委员会委员公告第1号认为,这些报告为解决重大会计问题所提出的参考和建议“部分具有纯理论和探索性质”(in part of a speculative and attentive nature)…因而“这些研究对会计思想是一种有价值的贡献”,不过“它们过于激进,同在此时被接受的现行公认会计原则差异太大”,因此被会计原则委员会搁置,实际上被否定(3)。那么,这两份文献究竟对会计思想有哪些新贡献呢?会计原则委员会只是抽象地承认,未作具体分析。
我认为,首先,同Paton(Accounting theory,1922)和Paton&Littleton(1940)相比,Moonitz在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中至少有以下三点创新:
第一,在提出基本假设之前,作者深入地分析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及其对会计的影响,把基本会计假设分为A BC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由环境所衍生、深入分析环境和现实会计存在的补充假设,以及为使会计实现其职能的必要假设。
作者提出的14项假设也是一个内在一致,相互关联的概念框架。这14项假设是:A-1数量化;A-2交换行为;A-3主体(经济活动都要通过主体,任何报告也必须指明特定单位或主体);A-4时间分期;A-5计量单位;B-1财务报表;B-2市场价格;B-3主体(似与A-3重复,而这里指特定单位或主体会计过程的结果);B-4暂时性;C-1持续性;C-2客观性;C-3二致性;C-4稳定的单位;C-5披露。
例如:从第一层次(A层次)的“数量化假设”(它是基于有助于制定经济决策的需要)引发了第二层次(B层次)的“财务报表”假设;从第一层次的“交换行为”假设引发了第二层次的“市场价格”假设;从第一层次的“时间分期”假设引发了第二层次的“暂时性”假设(由于进行会计分期,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总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期间分配)。
第二,Moonitz提出的“市场价格”假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假设。他提出:市场价格可分为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易形成的过去价格(即历史成本)、现在价格(即现行成本和现行价值)、未来价格(如利用未来现金流量和现值技术形成的公允价值)。(4)这一基本观点成为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会计计量原则的基础,但不能为当时的会计界所接受,而40年后,它却与当前会计界对计量属性的倾向观点(如美国主张“公允价值”、英国主张“现行价值”)十分接近!
第三,有人批评当时Moonitz撰写基本会计假设的一个失误是没有涉及会计的目标。“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都没有从什么是公司会计目标或公司会计目标应当是什么开始”。(5)其实,从假设为起点还是以目标为起点,是人们探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两条不同的思路,当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赋予会计研究部的研究使命是以假设为起点,进而研究普遍适用的会计原则,作为会计研究部的主任,Moonitz带头执行这一任务是他的职责。何况,在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中,Moonitz也提到了会计的目标,不过他用的术语不是目标(objectives)而是职能(Functions)。Moonitz从会计职能(目标)给出了新的会计定义:“会计的职能是(1)计量特定主体持有的资源;(2)反映在这些主体中资源的要求权;(3)对这些资源、要求权和权益的变动进行计量;(4)确定(分配)特定的时间分期的变动;(5)运用货币当作共同标准来表示前述事项(ARS No.1 par.23)。”以上描述的自然是会计的职能,但怎样认识会计的目标呢?用会计的话说,目标应表述为三个领域:(1)爱好者(The audience)。数据是直接向这些人提供的(“为谁”的问题The who issue);(2)职能。数据被用于何种目的(“为什么”的问题The why issue)和(3)内容分析。什么数据或信息予以传递(“什么的”问题“The whatissue)。”(6)
如果我们根据上列关于会计目标的三项标准来分析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中列举的会计定义组成的五项职能,可以看到:
1.关于为谁的问题。Moonitz的定义是暗示着谁是信息的使用者,例如对主体资源有要求权的投资人和债权人等,而且Moonitz在A-1“数量化”假设中就明确指出:数量化信息的需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决策。
2.关于为什么的问题。Moonitz的定义亦暗示应用信息的目的,如职能中的(3)(4)(5))。
3.关于传递什么数据与信息的问题。上述中(2)(3)(4)(5)特别是第(5)点应当是比较明确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Moonitz在撰写ARS No.1时已考虑到会计的目标,但不足之处是:他没有提供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的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用途。(7)但是,过错不在Moonitz.因为在当时会计目标不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交给会计研究部(ARD)研究的主题。
其次,从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和第3号来看。直接引起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多数成员反感的可能是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倘若会计原则委员会接受第3号一系列广泛适用原则的建议,将要大幅度修改公认会计原则并且与当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观点和会计界的成规有抵触。但今天看来,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有两大新意。它当时所谓“激进”的见解,与当前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CF几乎不谋而合:
第一,以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提出的基本会计假设为前提,本论文集首先研究了财务报表要素的性质及其定义。它所提供的要素定义,与第六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要素定义十分接近。例如,关于资产的定义,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认为:资产代表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和权利,它们是某
个企业通过某种现在或过去交易的结果而已经取得的。这个定义与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6)的资产定义的不同之处仅有两点:一是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的资产定义中包括“权利”,而这一点类似于英国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1999.12,par.4.6);二是上述未来经济利益或权利的取得不限于过去的交易,还包括现在的交易。 第二,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计量属性的采用。以资产的计量为例,它考虑到既然资产的价值在于它代表未来的经济利益(即能提供未来的服务),那么资产的计量问题就应当计量其未来的服务。这就需要分三步:
1.计量的基本步骤。(1)决定现存资产的未来服务,如某种设备能提供制造产品的能力;(2)估计未来服务的数量,如一项设备预计可使用20年或现仅能再使用10年;(3)根据以上第(2)点估计,要通过以下三种交换价格(exchangeprices)即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所说的市场价格进行计价:
①过去的交换价格(A past exchange price),如取得资产的成本或其他初始计价基础,这时,在资产销售或处置前,不应确认任何损益;②现在的交换价格(A current price),如重置成本。采用这一基础,既要确认重置成本与原始成本的差额(即持有损益),又要确认销售价格与重置成本的差额(已实现代持有损益);③未来的交换价格(A future exchange price);如预计销售价格。如采用这一基础,一切损益均已予以确认。
2.计量原则(属性之采用)。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涉及财务报表全部要素的计量原则。以下仅介绍其关于资产要素的计量问题。关于资产由于资产的主要问题是计量其未来经济服务,其计量一般经过前述三个步骤,因此恰当的资产计价和利润分配在很大程度依靠对存在于资产中未来经济利益的估计。
全部资产不论是以货币为形式或是对货币的要求权都必须表现为现值的贴现值或其等值(discounted present value or theequivalem),其贴现率按取得资产日的市场利率(小额的短期应收项可无须表现为贴现值,但其账面价值应扣除预计折让)。具有不确定性的应收款项应按现行市价表示,如市价也具有不确定性以至不太可能实现,则可按成本列示。
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2
摘 要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需求,以及对会计准则原则导向的认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重新受到关注。本文主要探讨现阶段如何根据我国国情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面向未来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关键词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假设 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FASB在第二号的概念公告的前言中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义为: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章程,是一套目标和基本概念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性的关系。
一、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构建一套理论体系的出发点,认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逻辑起点联系和贯穿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尽量明确和单一,以期可以更好的指导整个概念框架的构建以及利于准则的指导与选择。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财务会计目标与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财务会计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环境的要求,决定会计对象,反映会计本质。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该是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具有特殊性:财务会计目标介于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之间,可以称之为“双目标论”,即,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强调受托责任,兼顾决策有用。
二、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
根据财务会计目标的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是存在区别和侧重点的。当以决策有用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报表有用,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侧重于相关性,其能够很好的揭示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当以受托责任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整体有效,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侧重于可靠性,如历史成本,能够反映企业过去的情况。对于会计信息精准性的要求,前者允许偏差,而后者则要求精准可靠,即模糊的精确和精确的模糊。对于我国特色的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基于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强调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其次才是决策有用性。因此,相应的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强调客观、真实,即:可靠性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其次才是相关性。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还未健全,会计造假十分普遍,信息失真也很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也就更为强烈。
三、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建立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与财务会计目标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会计主体假设设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是将不同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区分开来,同时将会计主体与其所有者区分开来;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项假设为会计主体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创造了条件,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货币计量假设则是限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即只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成为了可能。由此可见,应当把会计假设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正受着来自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交易方式的不同程度的挑战,但是其发展尚未成熟,传统交易仍占主流。在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础的同时,对于特殊的会计环境因素,在界定会计的基本假定时应当适当考虑。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体--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
在会计理论中,确认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广义的确认包括了计量。而从狭义上讲,财务报表的确认是指根据相应的基础和标准来判断某一项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应何时列入财务报表。而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可选择的确认基础一般有两个: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关于确认的标准,FASB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
(1)可定义性――所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
(2)可计量性――所确认的项目能以货币量化;
(3)相关性――所确认的项目生成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
(4)可靠性――所确认的项目真实、客观并且是可以验证的。
这四条确认标准基本上已被实践所证实,因此考虑到我国成本效益原则,我国完全可以借鉴。在计量方面,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应不应该采用公允价值。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报告更多的是强调受托责任,信息质量则是侧重于可靠性,公允价值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以及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因此,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对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
(1)结合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结构应该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体现出来。
(2)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以历史成本为主,针对特殊经济事项可以选择能够更好的体现财务报告目标的计量属性,形成多种计量属叉并存的结构,适当时候可以选用公允价值。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用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可以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南和判断现行准则的依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的理论体系,因而这些概念之间是相互关联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笔者认为,应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位为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以会计假设作为基础来构建,其主体包括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舒惠好.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博士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2005.
[2]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分两步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2005(06).
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 概念框架; 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会计界率先对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F)做了大量的研究,如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从1978年到2010年共的八项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1-8,以下简称SFACs),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的前身)在1989年颁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以下简称IASC1989的概念框架)。2004年10月,国际两大最具有影响力的准则制定机构FASB与IASB召开联合会议,决定将改进并建立共同的概念框架项目列合项目的工作日程,以指导趋同会计准则的制定。FASB在2010年9月28日了共同概念框架联合项目第一阶段的成果SFAC8(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第一章和第三章),它将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定义为由描述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性质、职能和局限性的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体系,它将带来一致的指导。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国际最新动态描述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
SFAC8是对SFAC1(经营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的代替,SFAC8的改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趋同概念框架目标的范围扩大了。SFAC1中目标的范围是财务报告(financial reporting),在未经任何术语转换的交代,其余的SFACs就自动变成了财务报表(financial statement)。IASC(1989)的概念框架中仅涉及到了财务报表。虽然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但SFAC8中强调的是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目标,而不仅仅指财务报表目标。第二,关注通用目的(general purpose)而不是特定目的(custom-designed)财务报告,且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目标适合于所有企业。SFAC8认为无论财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投资什么样类型的企业,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仍然以最有效率和效果的方式去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第三,鉴别了主要使用者,且主要使用者不需要分等级。IASC(1989)的概念框架和SFAC1中都没有直接辨别主要使用者。SFAC8认为主要使用者群体是无法要求报告主体直接向他们提供信息的现实和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所以社会公众、监管者、管理者都不是主要使用者。第四,财务报告的目标明确按决策有用性(Usefulness Decision)定位,而受托责任观(Accountability)归属在决策有用观之中。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SFAC8也是对SFAC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代替,其改进如下:第一,区分了基本质量特征(Fundamental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和强化质量特征(Enhancing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Relevance)和如实表达(Faithful Representation)。强化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Comparability)、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及时性(Timeliness)和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更清楚地说明了质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用如实表达替换了可靠性(Reliability)这个术语,且如实表达与SFAC2和IASC(1989)概念框架中可靠性包含的内容不一样。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谨慎性(Prudence)、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这些都是SFAC2或者IASC(1989)概念框架中可靠性包括的方面,却都不在如实表达中考虑。第三,明确了重要性(Materiality)作为相关性中与特定主体有关的一个方面,以及与其他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SFAC2认为重要性作为财务报告的一个约束,应该跟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一起考虑。IASC(1989)的概念框架虽然讨论了重要性作为相关性的一个方面,但没有注明重要性与其他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三)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FASB在1985年12月用SFAC6(财务报表的要素)替代了5年前的SFAC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提出了十项基本要素且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随后,趋同的概念框架也继续讨论了资产与负债的定义,并对其不断修订和完善(如2005年11月、2006年2月、2007年10月、2008年6月、2009年3月IASB的会议,2006年4月IASB与FASB的联合会议等)。FASB在1984年12月的SFAC5(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对确认下了定义,并提出了四大基本确认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近年来,传统的历史成本早已无法适应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对资产与负债的计量越来越多地涉及未来现金流量或现值的运用。于是,相隔15年之后,FASB在2000年2月的SFA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和2006年9月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SFAS NO.157)是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的先驱。金融危机时,面对包括金融界在内的各方对公允价值的质疑,FASB在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先后了4项工作人员立场公告(FASB Staff Position, FSP),包括FSP FAS 157-1、2、3、4,这些均成为2009年5月28日I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Exposure Draft,ED)的借鉴。2009年7月1日,FASB将该日期之前和之后所有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公告列入《编纂专题820: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和披露》(Codification Topic 820:Fair Value Measurements and Disclosures)。2011年5月12日,IASB和FASB共同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和披露要求的新指南(Common Fair Value Measurement and Disclosure Requirements),这次更新将取代编纂专题820的大部分指南,标志着趋同项目的主要工作完成了。它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上更加清晰和一致,也是IASB和FASB共同回应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可见,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更加坚定了全面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信心。
综上所述,FASB与IASB正在努力合作构建一个前后逻辑一致、国际趋同并体现公允价值理念的概念框架。
二、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没有正式的概念框架,只有近似的概念框架。有些人把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类比为我国现阶段的概念框架,这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概念框架的性质和作用,因为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视之。一方面,基本准则不仅在形式、内容和质量上与概念框架相去甚远,而且也没有对概念的内涵、外延、作用做深层次的论证。另一方面,成熟的概念框架,其内容应该是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虽然会计准则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会计环境对概念框架的影响并不明显。成熟概念框架就像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定理一样成为特定时空下的真理。此外,我国概念框架的研究还存在其他问题,如当今国际上的趋势是将会计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而我国目前仍强调的是受托责任观。又如国际趋同的概念框架已经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级系统划分清楚了并更加注重相关性,而我国仍将可靠性放在第一位,且没有进行层次划分。最后,计量属性虽然引入了公允价值,但未对它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做深入研究,也没有出台指导实践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甚至部分人仍停留在我国该不该使用公允价值这样一种抱残守缺的状态。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
对于我国正在拟定中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当完全脱离我国原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另起炉灶,因为它与高质量的概念框架实在相差太远了。目前关于怎样构建我国的概念框架这个问题,国内学术界曾经探讨过很多方案。笔者认为,之所以当今学术界在构建我国概念框架的意见上有颇多顾虑和争议,无非起源于这样一个矛盾:我们希望能够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在国内建立能体现先进会计理论使之与国际趋同的概念框架,并且一旦建立后就长期不变。但不幸的是,以目前中国会计实务的发展来看,还没有能力制定符合那样要求的概念框架,即使制定了,又害怕那样的概念框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不能指导我国的具体实践。到底如何同时满足既能与国际趋同又能指导具体实践这两项要求?笔者的设想是将我国的概念框架分为两个层次,且两个层次同时建立,即构建体现公允价值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理想层次
理想层次具有理想性、一般性、全面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一种相对超越我国现阶段环境因素的层次,但它可以成为评估现行准则与实务和指导未来准则与实务的基础和指南。这个层次能够使我国的概念框架与国际趋同。制定这个层次目前是有一定难度的,但难不等于将其拒之门外,应该迎难而上地将制定理想层次的想法实施下去。
(二)现实层次
现实层次具有可行性、灵活性、现实性、特殊性的特征。现实层次与理想层次恰好相反,允许常变。它旨在从准则、环境相互影响的角度,概括我国某一特定阶段上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应遵守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是会计准则具有中国特色的依据。该层次可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指导具体实践的概念框架。
这样划分的原因是:首先,公允价值将被广泛运用的重要性。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是对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概念的体现。国际以前的概念框架中存在最重要的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很好地体现公允价值,从而受到批判并不断地在替换和修订,这就是为什么IASB和FASB正沿着“决策有用性―相关性―未来经济利益观―公允价值”的思路推导趋同概念框架的原因。可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代替历史成本这一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其次,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跨国公司走进国内、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会计无国界。中国要想在当今世界立足唯一的办法就是融入国际,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最后,我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已经成熟。为了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更加规范,避免会计准则的随意变更和保证会计改革方向的正确,制定能够指导我国具体实践的概念框架任务已迫在眉睫。
如何协调好以上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部分学者认为以中国现在的国情制定理想层次障碍非常大也没有必要。我们不能说没有必要,只能说制定理想层次比制定现实层次要难一些,但很有必要。况且我们不需要一蹴而就地制定理想层次,只需要尽最大的努力暂时构建一个能与国际趋同的、大致的、初步的理想层次即可。重要的是现实层次以我国目前的能力是完全可以制定的,优先制定这个层次。至于理想层次,笔者建议可以慢慢来,如先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出台征求意见稿,在此基础上,根据实务应用中的经验和国际趋同的进展不断地补充和改进,待条件成熟之际制定完善的理想层次。只有把以上两者结合起来,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解决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问题。
四、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纠正陈旧观念,改变态度
有些人认为我国的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市场越不活跃,使用公允价值的概率反而越大。这就更需要建立体现公允价值的概念框架。财政部和会计教育界应首先转变观念,再让广大会计人员尽早树立公允价值计量观。还有些人认为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会计人员相比在经验理性、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加强会计人员培训的方式解决,关键是要制定详细的培训时间表和具体的学习计划并付诸实施,如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加强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等。
(二)密切关注国际动态特别是联合项目的进展
准则的趋同本来就是一个互动和沟通的过程。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要求我国在构建概念框架的时候借鉴和参考国外已有的做法,同时也要求国际准则制定机构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特殊情况。一方面,我们不能迁就某些发达国家或先行者的利益,被动地遵守国际会计惯例或仅仅密切追踪国际动态,而应该全方位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参与到国际趋同的进程中去,如培养一批具备会计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去IASB、FASB工作,参与对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如果国际准则制定机构想真正构建高质量、高权威、全球公认的概念框架,注意力不能只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上,也应该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情况。
(三)概念框架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自1978年以来,FASB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时间陆续了7份SFACs。自2004年建立共同概念框架列合项目的议程开始到2010年该项目第一阶段达成一致共识并SFAC8为止又经历了6年时间,整个过程经历了将近30年。由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会计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FASB表示概念公告将会继续被更新和替代。可见FASB的概念框架也是在探索中逐步构建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国概念框架的建立也不能急于求成,而是按照上文所述分两个层次同时制定。
(四)构建我国概念框架应当注意全面性和前瞻性
概念框架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应该包含所有的概念要素,才能长期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不仅要包括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而且也应包括将这些内容具体付诸应用的最后载体――财务报表及其编报和披露。此外,会计记录作为财务会计的四个基本程序之一,也应列入概念框架。还有会计环境的重要性也可在概念框架的现实层次中考虑。既然我国概念框架的终极目标是与国际趋同,建立公允价值的概念框架,而公允价值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面向现在、面向未来、面向市场。因此,概念框架也应注重长远目标、具有高度前瞻性,才能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 李小荣.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9):35-36.
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4
什么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组织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较流行的是FASB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界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一体系能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西方国家经过若干年的研究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美国的准则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环境预测,它对我国准则制定中的作用却不明显,因此目前理论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等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上,而不是如何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上。
一、基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区别
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于1993年7月1日开始生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带来的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与变革,从以前的不知准则是何物到今天的深入人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确实给我国的学术界与实务界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形式上看,我国的企业基本准则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些相像,但是基本会计准则仅仅是对具体会计准则的一种简单的归纳,缺乏理论的支撑,所以它不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运用起到“纲领和原则”的作用,其功能也远不如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表现为:
(一)理论性不足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在考虑了许多会计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制订的,是制定准则的理论基础。然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颁布之前有关会计理论、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的探讨显得过于单薄、片面,过多的局限于一些务虚、空洞的讨论,理论内涵不足。基本准则混淆了概念框架和具体准则的界限,比如它不仅规定了资产的含义,还规定了存货、投资、债券等具体资产的含义、确认和计量,导致基本准则与后来陆续颁布的具体准则出现矛盾和不一致。可见,基本准则不仅在性质上与具体准则发生了混淆,在功能上发生了较差,而且内容上也出现了矛盾,这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二)会计目标认定不明确
会计目标为制订会计准则提供方向,是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的出发点,目标确定了,会计准则围绕它制定,缺少目标的会计准则将迷失方向,难以发展。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二章“一般原则”的第十一条中写道: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可见我国的基本准则主张三个目标。但是基本准则没有告诉我们当这三个目标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处理。把政府目标放在首位,带有计划经济体系下的明显烙印,而且财务会计主要面向外部投资者,把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也作为财务会计的目标,这可能为管理层操纵对外报告信息提供了借口。
西方关于会计目标的认定主要有两个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反映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强调会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制度及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强调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而非会计制度的有效性。会计目标的确定和国家的具体会计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会计目标,中国也不例外。
会计目标本身就是特定会计环境下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进行的一种主观认定,会计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会计目标相关的研究成本不能简单套用。一般认为,“决策有用观”比较适宜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会计环境,而“受托责任观”比较适合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可以明确辨认的会计环境,“受托责任观”下委托方和受托方往往是直接地建立各种关系。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发达,国家作为委托方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证券市场的不完善并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号”服务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相当一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人素质尚不能够保证理解复杂的会计信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些都决定了我国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于“受托责任观”。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FASB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主要希望其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
(一)为准则的制订提供理论指导。FASB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助于保持会计准则之间的内在一贯性,缩小准则之间的冲突,限制实务中相同交易采用多种处理方法,提高了准则制订的效率。
(二)消除或降低准则制订中的政治压力。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而会计准则的出台须面对各集团利益冲突而引起的政治压力。作为民间准则制订机构,制订一套能够为各利益集团普遍认可与接受的概念框架可以为准则制订提供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应付各方面的挑战。
(三)在缺乏适当权威的情况下为分析新的财务会计报告问题提供指南。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交易日趋复杂,准则不可能对所有的情况都加以规范,也难以适应实务的发展。但是如果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的共性进行描述和界定,就可为解决新问题提供指南。
三、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几点思考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定位问题
FASB把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采用的逻辑结构是: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会计报告,以会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理论界对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存在较大争议。有人认为是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会计目标决定会计假设,会计假设的提出必须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也有人认为会计目标从本质上也是一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系统中并不具备初始性,并且是受其它会计概念的制约,也不具备简单性,因此不应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而应该以价值增值运动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定位不清,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以及确认计量等较具体的问题难以确定,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前,应该先对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进行探讨。
(二)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环境问题
概念框架的产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资本主义作为一项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虽然小变革仍存在,但大方面基本保持稳定。所以这种相对稳定环境下的概念框架自然也就能保持相对稳定。而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转轨时期下制订出的概念框架要不断进行大修大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破坏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严肃性。
四、结语
FASB提出,一份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同基本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导原则相一致。尽管目前概念框架的作用在中国尚不明显,随着具体会计准则所涉及的问题不断细化,未来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将更加复杂,届时要制订出高质量的准则将离不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导。原因如下:
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5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联系的基木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具有连贯、协调和内在统一性。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评价现有会计准则,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但它并不是会计准则。本文主要探析如何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关键词】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
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界定
1.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
所谓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的简称,为了方便记忆,我们通常简称为CF。CF是阐述财务会计同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一系列的基本概念所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用来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和发展我国未来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
1.2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理论的关系
CF与会计理论的关系问题,目前会计界有两种解释:一是等同论。认为“概念框架只是一种经过组织的会计理论”、“所有的会计理论、无论是试图建立首尾一贯的、适用于现行会计的实践,还是试图建立首尾一贯的、适用于被认为是称心合意的会计实践的,都可以被称为概念框架”。二是构成论。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只是财务会计理论中实用的部分,但不能将两者划上等号。“会计理论比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要大得多,还包括各种理论观点、各种学术流派、财务会计的发展历史等。
2 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在缺乏会计准则的领域,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起到规范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作用。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体制方面存在缺陷,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滞后于经济环境形势和实务的发展。现行经济环境下出现了许多会计实务的新问题,如市场创新中的融资租赁、售后回租、产品融资以及物价变动影响、国际结算、衍生金融工具等会计新问题,迫切需要相应的新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加以指导。
2.2 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与会计准则相关的一些重要会计文献往往观点不一,甚至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相互联系的目标与基本概念协调一致的体系来指导和规范。
2.3 我国面临的经济环境正与西方国家日益趋同。尤其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会计环境与国际惯例接轨更是大势所趋。西方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非常重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已建立了各自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因此,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势在必行。
3 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目前我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尚未成热,但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木市场发育程度。倘若时机成热,则应当及时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逐步建立,不要急于求成
我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都在发生变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不可能一步到位。美国也是逐步建立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美国从1978年第1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到2000年第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历经12年之久,同样,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须逐步建立,不能一蹦而就。
3.2 要有系统性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套理论体系,应考虑其完整性。只有当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含了所有应包括的概念要素时,才能长期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同时用来解决会计准则中未规定的新问题。
3.3 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经济全球一体化使跨国经营和跨国合并、全球合作、资本的跨国流动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实现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具体会计准则的趋同不仅有利于全球的经济增长,而且能促进本国企业的发展。
3.4 考虑前瞻性
在何理论都不能一成不变,但一个成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其稳定性。因此,在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注重长远目标,不能朝令夕改,而且要引导今后会计准则的制定,并通过前瞻性保证概念框架的相对稳定性。这种前瞻性建立在其对目前和未来一定时期的会计环境的客观把握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变化的现阶段,更是要求概念框架把握住实践发展规律,对具体准则的制定起到前瞻的指导性作用。
4 总结
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会计准则起着概念框架的作用,但仍有很多缺陷。因此我国必须借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概念框架理论,结合我国会计环境发展的现状,构建起一套符介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完善我国的会计体系,早日制定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参考文献】
[1]葛家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综评[J].会计研究,2004(6)
[2]曲晓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协调及其启示,国际会计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3]周新玲.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
[3]刘海石,田会玲.中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企业导报2012(9):129-130
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6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向前推进,实现了突破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核算、管理模式。回顾它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模式: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会计核算模式。上世纪50、60年代到80年代初,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受政府政策、经济制度的制约,有较严格的条条框框限制,基本上没有自我发挥的可能性。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严格遵循专款专用原则,严禁不同类型的资金互相占用,生产资金和建设资金分别筹划、运用和管理;国家投资按“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两项分列,分别代表国家对企业在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上的投资;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分配,实行利润留成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地方、企业按比例分成的办法;成本计算采用将管理和摊销费用列入产品成本中的完全成本法核算,按计划数与实际数对比以达到对企业进行考核;按历史成本的原则核算;以上这些政策和核算办法,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为促进国家经济和企业的后续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会计核算在计划经济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单一的模式,在特定时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二)过渡时期的会计核算模式。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1992年“两则”、“两制”的,完成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从政府政策看,摆脱传统理论条条框框的束缚,利用一切手段发展经济,从经济制度看,在所有制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允许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甚至部分外国企业同时存在,同时,允许对国有企业的资产采用租赁、承包、拍卖、破产等形式来促进国有资本的流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互相参股和投资也被开禁。这一阶段的会计核算采用了工业先进国家一直使用的“资产=负债+权益”的平衡公式,而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采用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的平衡公式;精简了原来的报表体系,重新恢复了“资产负债表”的称谓,并以在工业国家通用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为主要报表体系;贯彻谨慎性会计原则,允许采用加速折旧、计提坏账准备、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尝试,建立了企业资本金制度和资本保全制度;恢复了建国初期的制造成本法,取代了完全成本法,调整了企业成本费用开支的范围。会计核算技术由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过渡,改变了传统会计核算的手段、方式、方法,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减轻了会计工作量,使会计人员从大量烦琐的会计核算为主转入会计管理为主成为可能。
在过渡阶段,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全面清产核资、对计划经济时期因体制问题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通过股份制改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提高企业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部分企业在这一阶段进行股份制改制,完成了国有股退出,体制的变更积极促进新准则、新制度在公司制企业的全面实施,我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也在变革中重新定位、发展,全面提升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整体水平,随之形成了初具公司制模型、适应市场经济的会计核算模式,会计的管理职能在企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起了企业的全面关注。
(三)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模式。步入新世纪,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会计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会计改革在强调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十分重视与国际惯例接轨,特别是2007年新准则的下发与实施,从内容上看已经与国际会计惯例非常接近。引入利得和损失、资产组及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的概念,对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业务的核算更符合商业实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更符合配比原则,重新规范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规范了职工薪酬所涵盖的内容,要求投资性房地产须单独列报,规定了未来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明确计提的固定资产减、无形资产、商誉等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政府补助全面采用收益法进行会计处理,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等等,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全面趋同。但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制度,在内容和具体条款等方面与国际会计惯例尚有不少差距,如我国现已颁布的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只涉及16项内容,在会计准则的具体条款上限制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多数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中无法反映,坏账准备金计提方式单一、计提比例偏低等。
二、企业会计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