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制造业对策研究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20 世纪以来,由于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与环境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六大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使工厂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又必然使生产现场的技术操作产生新的特征,同时对技术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针对这种变化,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也将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相适应。
1.高技能型人才对现代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技能型人才指那些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经验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主要从事操作和维修的人才。技能人才的状况影响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从而影响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表明,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决定制造业发展和竞争优势的重要要素。高技能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链中是重要的一环,他们通常工作在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企业积累型或渐进型技术创新中起着其他人才无法替代的作用。
2.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制造业的关系
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的支持。普通高等教育培
养目标定位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只能培养初、中级的技术人才,都不能够满足现代制造业对掌握新技术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为制造业服务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应由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此外,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提出大量紧跟技术前沿的实际问题和更高的人才素质要求。要适应这些要求,高职院校不得不在教学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手段等方面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对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乃是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类人才的培养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由高职高专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方面己取得显著进步。主要表现在:
3.1 国家十分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从1985 年至今,已出
台多项政策对高职教育进行政策支持和引导。
3.2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的探索,形成多方参与办学的人才培养方式。企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学校也逐步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现在,高职院校早已不再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唯一场所,企业也不再“闭门造车”。公、民联办、公转民、民办公助、校企联办、组建教育集团、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如雨后春竹般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
3.3 “订单式”培养,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近年来,这种“订单式”培养在多个省、市的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并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学校的欢迎。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从“订单式”培养中尝到甜头。
4.我国高职教育促进制造业发展问题分析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取得了上述成绩,国家也已建立了一些示范基地,但目前制造业所需求的高级技术人才与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数量、人才结构、目标定位、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4.1 数量上不足。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高技术人才需求量将逐渐攀升,缺口巨大,供给不足。这种供与求的失衡,制约了我国制造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2 人才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结构偏低,高级以上技工短缺;,二是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青年高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尽管这几年国家对培养高技术人才投入不少,但还不可能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
4.3 目标定位不准。定位不准确,既有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模糊,也有学生和学生家长认识的错位。还有不少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学科本位教育模式,丧失了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宗旨。另外,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文凭、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社会偏见也影响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在选择高校时的判断力。
4.4 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来源中,国外技术占了一半多,大部分高新技术需从国外引进,企业自身的关键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微乎其微。
5.高职教育促进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制造业缺乏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而在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实习实训基地缺乏等原因,培养不出能为制造业企业更新、改造机器设备的技术创新型人才。面对这种情况,高等职业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5.1 更新办学理念,树立服务意识。首先应当开展教育思想的讨论,转变“为了办学而办学,立足学校办教育”的传统观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应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企业服务意识,实施开放式办学。应进一步拓展培训功能,根据市场需要,灵活采取长短学制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共存、职前与职后培训并举的多层次、多规格办学形式。
5.2 建立学习型职业院校,促进院校的能力建设。职业院校应当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鼓励教职员工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形成有利于教职员工终身学习的制度和氛围;构建畅通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提倡学习和工作的良性互动;创造合作与共享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和所在社区的联系,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职业院校应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专业化团队。
5.3 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课程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首先按照行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其次应从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出发,明确培养规格和关键能力要求,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按照科学的方法规范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程序,建立常规的行业调查和工作分析制度,主动获取专业建设的基本信息。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5.4 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织形式。首先,应当推广先进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师按照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从信息收集、制订计划、选择方案、实施到成果评价的完整工作过程。其次,应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实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促进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综合发展。第三,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应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学习指导和在线学习等融为一体的新型协同学习和协同工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
5.5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指导。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应把德育从学校向企业、社会和家庭延伸,增加市场观念、行业规范和国际标准等内容,为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社会化”过程提供支持。
5.6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高水平的实训项目。应将实训基地建设纳入到课程建设的整体工作中。应创建尽可能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应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和企业各方资源,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依存、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或行业基地网络。建立“网络联盟学校”,院校之间组成或紧密或松散式的联盟组织,实现区域内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协同提供一种或多种教育培训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6.结语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2
>> 试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性价值的应然取向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的构建 如何构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世界产业发展动向对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试析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 职业教育的现代性探析 法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于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建构策略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爱尔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职普融通研究 我国亟待建立综合性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 欧盟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 高等职业教育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对策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体系构建的有效性分析 全纳性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精神需求 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褚宏启.构建高效公平的中国现代教育体系[J].人民教育,2009(19):6-9.
[4]简明忠.技职教育学[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5:6.
[5]曲铁华,梁清.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嬗变及启示[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10-13.
[6]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J].教育与职业,1934(4):193.
[7]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8]ISCE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EB/OL].[2016-3-09].http:///Education/Pages/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tion.aspx.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3
近几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备受关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在打通职业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断头路,同时又有与普通教育体系争取同等话语权的意图。其力图通过构建成熟、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整体推进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制度完善与质量提高。目前,人们探索的路径大致从学制、规划角度入手,借鉴国外不同经验,寻求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与解释路径。
回首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过程,从现有研究与讨论来看,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政策文本的颁发、解读与传播;二是引介与参考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如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瑞典、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三是梳理中国职业教育学制的发展史,厘清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规整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以上讨论与研究既包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的背景、内容、思路、流程,又包括形成的共识、聚焦的点面与尚未释清的难题。以上讨论与研究,概言之,围绕“为何构建、构建什么和如何构建”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总体来说,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轫于部分学者与管理者的零散讨论,正式提出并进入建设轨道源自于政府建设引领。就时间起点问题,观点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1904 年的 “癸卯学制”。二是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三是2005 年 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癸卯学制”和职教法的确对于职业教育体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就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切实提法应该起始于2005年,2010年从政策文本转向落实。2011年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纳入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位列“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各专项规划中,教育部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明确要求2012 年初步形成体系架构。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可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按着分步走的战略,逐渐朝向2020 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教体系目标推进。
至此,整体上类似于道路设计与前期论证阶段。政策设计与理论研究者一致认同,现代职教体系归结为“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内在系统自身的协调性”。前者强调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者强调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后者强调中高职协调发展。分别从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和职业教育子系统展开。
系统是有点、线、面、体构成的,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完备的结构。在现代职教体系上,“点”是构成系统的关键要素,“线”是要素间的关系和运作逻辑,“面”是线与线之间构成的价值与功能,“体”是面与面之间的边界与流通。理想上来说,先分后合,从术而道。
本文题目之谓“别议”,是想在以上理论与政策引领的基础上,发散出一些不成系统的反思,以求抛砖引玉。
首先,要从要素到逻辑,解决现代职教体系中的“体系”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多瞩目于要素及其简单关系的探讨上,如构建从中等到研究生层次的完备教育系统,打通普通教育的立交桥,激发企业行业的热忱参与等。在探索结构逻辑与运行法则时,多参考不同国家的做法。各国都有属于自己国家的历史形成缘由,各国行政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福利制度和文化、生活方式不同,不管从“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出发,还是从“集中制”或“自由制”出发,各国后期在面对自身职教问题时都采取相互借鉴与补充的方法,形成以某种逻辑为主,其他逻辑补充的相互流通体系。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和职业教育问题,可以学习别国的成熟经验,但没有可以完全参考的蓝本,所以中国的职业教育问题尚需要“自己解决”。我们亟需综合化研究,从要素和简单逻辑线条间的衔接和融通,深入到内部运作逻辑的探讨。没有逻辑,最后的体系只会是一个框。
其次,要从职教到社会,解决现代职教体系中的“职教”问题。第一,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如英国)是“市场本位”,主张“社会优先”的国家(如德国)推行“企业本位”,我国推崇“儒家文化”则认定“学校本位”。但是,职业教育的问题不只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讨需要从学校回归社会,站到更高的国家规划的层面重新考虑。第二,我们探讨职业教育时,历来使用的词汇较多的是“服务、满足、适应”。这没有错。但一些人借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处于“服务、满足、适应”角色的职业教育附带了价值判断和等级排序,利用职教功能贬低与俯视职教,视其“位卑”。鲜有讨论,社会需要为职业教育做些什么?招生依旧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统招时北大清华等先录,一本次之,职业院校最后。三六九等的观念促使社会屡屡出现 “宁为普通教育的草,也不做职业教育的苗”“多一所职业学校,社会上就少一所监狱”等骇人听闻的习语。职业教育所遭受的冷遇,便是显性的社会排斥。如若依然存在类如某市长公开讲话所诉说的“我承认职业教育重要,需要大力发展,但我依然不会送自己的孩子读职校”这类语言背后的思想,那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画地为牢,便是“阶下囚”。从制度到观念,皆需要社会为职教做些什么。第三,从职校到社会不仅要强调政府、市场的运行主调,更要要求职业教育从关注经济的发展转向关注个人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从关注围绕岗位的职业能力转向关注支持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宽泛能力。从这点上来说,“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并不矛盾。如今,更需要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个人”的发展起点与可持续发展的线路。
再次,要重视“现代”的研究,解决现代职教体系中的“现代”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二字凸显了我国职业教育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自我革新。在整个社会转型期,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正亲历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的变革,旧的传统社会的思想、观念、行为依旧刻骨铭心,现代社会新的伦理、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和社会转型同期进行,就要厘清“现代”在职业教育领域意味着什么。现代化、现代性的讨论汗牛充栋、林林总总。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但其中一点无疑,“现代”必然是在面向更加民主、更加科学的道路前进的。更加民主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摈弃如上所述的三六九等的分流、分层和特权观念;“现代”意味着新的袪魅与启蒙的开始。
言说于此,突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犹如社会城镇化进程,乡野文明被冷落、破坏与抛置,城市文明难以辐射、统辖与浸染。如此,职业教育更容易导致像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留守人员和城中村现象一样,旧时、童年梦中的乡村已然不在,新的邻里如同陌路,文明进程尚未完成。到时,就不是小时候的院墙隔开了人心的问题了,而是体制壁垒铸就了“围城”。为避免如此,我们需要在国家引领下,启迪职业教育内部苏醒力,从以上几个方面构建。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4
1866年左宗棠奏请在福建创办求是堂艺局,次年改称船政学堂,自此也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救国图强、振兴民族、艰难前行的历史征程。船政学堂集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全部生长基因和发展元素:办学理念突破传统,趋变求新;办学机制厂校一体,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理实一体,中西融合。时至今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办学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实践证明,船政学堂的办学实践不仅开出了近代科学技术文明之花,也结出了人才培养和实业发展之果。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传承和弘扬150年前“船政根本在于学堂”的核心价值,工学紧密结合的办学形式,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教育形式,人才为本、精益求精的教学理念,并秉承“趋变求新”精神,充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时代需要,寻求“法治化、民主化、多元化、人本化”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路径, 形成了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向好的良好局面。
法治化依办学,优化院校治理生态。学校紧紧抓住福建省深化职业院校“管办评分离”改革机遇,与省教育厅签署目标管理责任书,省教育主管部门充分放权、盘活资源、精准服务、望闻问切,学校明确目标、真抓实干、精准对接、全面改革。同时,以《求是堂艺局章程》为蓝本,依法制定并实施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章程》,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并推进“学校法律事务室”建设,对学校依法依章办学进行合法性审查,实现依章程规范办学。
民主化推进学校治理,激活多维办学活力。学校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实行“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建立健全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明晰学校是管理主体,系部是办学主体,充分盘活办学、用人、财务等自。实施教授治学,筹备建设“教授委员会”,规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运行的边界,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开展党委书记说发展、院长说办学、分管院长说管理、处室负责人说服务、系部主任说专业、教师说课、职工说岗位等治理活动。
人本化塑造管理理念,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学校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出台《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目标管理责任书(2016-2018)》《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规划》等三大主体文件,探索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为基于资本为纽带的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保障,通过人才、服务、技术创新换取校企合作的共赢点,大力推动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学校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与考核制度,围绕重大改革项目,建立配套的监督运行机制和办法,层层传导压力,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形成长效机制。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5
[2]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郭秉文. 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 董宝良,周洪宇.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 杨金土. 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职业教育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陈元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 陈元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8] 陈元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时期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 陈元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0] 程栋. 目击中国100年 (1-4卷) [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11] 闻友信. 职业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2] 李蔺田,王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 黄嘉树. 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4] 中华职业教育社. 黄炎培教育文集(1-4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
[15] 路宝利.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6]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 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8]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9] 鲁昕. 职业教育的强国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0] 黄尧. 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2010)[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011.
[22]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1-2009)[Z].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0.
[23]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Z].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1999-2005) [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07.
[2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Z].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6]国家劳动总局政策研究室. 劳动政策法规汇编[Z]. 北京:劳动出版社,1981.
[27]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8]国家教委职教司. 职业技术教育文件汇编(1978-1988) [Z]. 北京:三联书店,1989.
[29]国家教委职教司.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法规(1989-1992) [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0]国家教委职教司. 职业教育政策法规(1992-1996) [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1]教育部法制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汇编(上、下)[Z].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卢作孚;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合川人,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者、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出生于合川以贩卖麻布为生的小商贩家庭,饱尝饥寒之苦的童年经历使他深切体会到下层民众的生活的艰辛。小学毕业后,因无钱读书而被迫辍学。受孙中三的民主革命学说的影响,1910年在成都加入,投入到革命救国的运动中。的最终失败,迫使他再次走上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1914年他前往上海考察,结识了对他教育思想有很大影响的人――黄炎培,形成他教育救国的思想。然而四川军阀的混战打破了他教育救国的梦想,使他认识到依靠军阀无法实现他教育救国的梦想,进而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1926年8月成立民生公司,“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公司从公司仅有员工45人,船舶总吨位70.6吨,发展到1948年时公司员工8 011人,船舶总吨位58 214吨,年客运120.8万人次,年货运7亿吨公里。①”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当时国内外行业时尚绝无仅有。除了与当时公司科学管理、正确决策有直接联系外,更重要的是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在民生公司的成功实施,培养了一大批以爱国、服务社会为己任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成为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
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后改号为韧之、任之,江苏川沙县人,出生于世代书香的家庭,少年时饱受儒学熏陶。22岁府试秀才第一名,25岁乡试中举人。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从,深受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他联系教育界、实业界人士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教育与职业》杂志,并开办了一系列职业学校,形成了完整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为中国职业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中国职业教育事业。
一、卢作孚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首先,都强调大职业教育观,强调教育与实业的联系。卢作孚把他的民生公司看作是一所培养人的学校。他曾经说过“自己现在是办实业的,但实际上是一个办教育的。几乎前半生的时间都花在办教育上,而现在所办的实业,也等于是在办教育,是想把事业中全部工作人员培养起来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②他在办实业的过程中把教育融合到实业中,按实业的要求发展教育、管理教育,使得民生公司被誉为“社会大学”。黄炎培在1926年提出“大职业教育观”,认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实业界的努力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③
其次,都强调爱国,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卢作孚把爱国主义,服务社会的精神作为公司核心价值观。通过职业教育,深入到员工的内心,外化为关键时刻的爱国主义行动。为了国家利益,舍弃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黄炎培早在南洋公学读书时,受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据他回忆“斯时吾师之教人,千言万语,一归之爱国……‘中国国民遭受极度痛苦,而不知痛苦的由来,没有能站立起来,结合起来用自力来解决痛苦。你们出校,必须办学来唤起民众’。蔡师这几句话我永远记得。”可见黄炎培年轻之时就立下救国救民的志向,并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认为职业教育的功能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再次,都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卢作孚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他职业教育思想的很重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服务社会、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等几个方面。他提出:“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服务是超经济的。”集体主义方面卢作孚十分重视集体的力量,他在集体教育中处处体现集体生活,让员工在集体生活中接受教育。在爱岗敬业方面,他强调:“其实每一个人不管是农夫,或是工人,只要真正努力,便从自己的地位上帮助了国家。④”关于艰苦奋斗方面他说:“民生公司过去八年的历史,是全公司人员一致努力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历史。”正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就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民生公司的辉煌。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他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并以之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
最后,在教育方法上,都强调从做中学,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卢作孚在实施他的职业教育时注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实际中做起,理论联系实际,从做中学。他为了加强员工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民生公司的船舱、职工宿舍的床单上和办公楼内墙上写着“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忘国家大难”“一致克服国家的困难,事业的困难”的标语。通过员工日常生活可以看到、感受到的对员工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卢作孚主张“教育的意义,是在教人学习,教人从实际生活中学习。”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原则主要有“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体现在他的实际工作中就是职业学校要附设工厂、农场、商店等,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实习的时间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造就适用人才。
二、卢作孚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由于卢作孚与黄炎培的经历不同决定了两个人对救国路线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黄炎培受教育救国论影响,因此持有教育救国的思想。而卢作孚虽然也受教育救国论的影响,但在他创办成都通俗教育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挫折使他认识到“纷乱的政治不可凭依”依靠军阀无法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进而转向实业救国的路线。他认为要救国必须发展文化教育,要发展文化教育必先办实业。
这决定了他们在职业教育上不同的立足点:卢作孚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是他创办的实业――民生公司,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公司员工。通过对员工进行职业教育达到“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而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却是职业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校的学生,论述的重点是职业学校教育,更侧重于解决“无业者有业的问题。”
由于他们立足点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上的差异。卢作孚的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则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三、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首先,在观念上应当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只是局限于学校教育,建立大职业教育思想。从职业学校自身来看,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职业技能、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就业,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课程教材方面,吸收企业中有经验的员工、专家参与到教材的编写中来,增加教材的实用性,使教学内容紧跟上企业、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生源方面,重点应从初高中毕业生上扩大到企业员工的培训、社会失业人员,一方面可以促进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真正做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应当注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的方面的培养。只有当爱国主义,服务社会的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学生在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岗位,都会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将自己普通的劳动与企业的发展、对社会、国家的贡献联系在一起。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适当增加参观企业生产流程、生产劳动的时间。学会换位思考,从企业需求的角度考虑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注意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注重学生良好的环境的建设。相对于硬件设施来说,软件环境根为重要。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员工本身能够从自我做起。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注意教师自身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注释:
①④刘重来主编.卢作孚社会改革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研究[M].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