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1
关键词:美术教育;现状;问题;分析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今新课改的重要指示,美术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到不论是高校教育还是小初教育的重视。当今美术教育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从而呈现出许多问题,如何正确的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美术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一、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课程的定位不明确
现在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对美术课程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的意识中,美术课程仅仅是作为一个“副科”而存在于教学之中,它的重要性远远不如“主科”,所以对在美术课程上的投入小之又小,使美术课程的实际定位偏离了原来的设定,无法发挥美术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美术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当前美术教育工作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对于现在的师资分配,地区差异性极大,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有剩余,而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师资力量却不足。还有就是美术教育师资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从各个高校毕业的美术专业的学生,大都只是为了一张大学文凭,他们在毕业之后没有走向教育岗位,有近九成的学生选择重新就业,仅剩下一成的学生愿意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新生的教育师资力量极其匮乏。
(三)美术教育的教学思想偏离
美术教育是通过一系列完整的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但是当今的美术教育的教学思想已经偏离了教育主旨,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模式下,形成了“艺考热”的奇怪现象,将艺考作为一种升学途径,让它成为高校的敲门砖,学生们学习美术只是为了考取高校,只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从不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致使现在美术教育思想演变为以应付考试、应付升学为主导思想。
二、当前美术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正确定位美术课程,发挥其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课程是学生阶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它具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将文化课程和美术课程相融合,把二者的重要性放在一个同样的位置上。改变学校和家长在意识中对于美术课程的误解,放开长远目光,把培养学生的身心和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发挥美术教育课程的真正作用。
(二)加大培育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工作在教育岗位的第一线,他们对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在美术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今天,加大培育美术教师是首要工作。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教师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就要鼓励教师前往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政府要加大投入,设定良好的待遇和正确的指导理念鼓励教师,社会也要加强宣传力度。高校是师资队伍培育的主要地方,转变学生思想,留住更多的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继续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刻不容缓。高校要加大力量转变学生思想,对美术教育也要加大投入,使学生认识到从事美术教育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为美术教师的新生力量提供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三)树立正确美术教育教学思想
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思想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线,为应付考试应付升学而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这样的思想偏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美术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立的,如果单单只是为了升学考试,就辜负了美术教育这门课程的初衷。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美术教育的主导教学思想,是发挥美术教育本质的基本途径,只有教学思想路线正确了,教学措施才能更好实施。
三、结语
美术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方式,在当今的发展虽然有许多问题,但是只有正确的分析,合理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些现状问题。虽然美术教育的现状发展不容乐观,但是要以足够的耐心去改变它解决它,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发挥美术教育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代晴.当今应试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15.
[2]刘加坤.关于大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优势探讨[J].大众文艺,2016(18):250.
[3]班掌印.浅议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133.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对策研究
同志指出,要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小学,是孩子道德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是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而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1道德的概念
社会学认为,“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小学生的思想意识成长抓起,从小培养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格,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小学语文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道德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小学语文道德教育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道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2.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从学校的传统功能来看,学校的主业是传授知识、授业解惑,成绩才是硬道理,而道德教育难以量化打分,往往被忽视,同时,学校道德教育主要以说教为主,缺少必要的参与和实践,有些学校即使开了专门的道德讲堂,但也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在道德教育方面被动的履行学校职责,道德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2.2缺少专门道德教育教师:道德教育教师要求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特别是高尚的道德素质,多数学校在教师的配备上,缺少专业的道德教育教师,往往由语文教师兼任,特别是在农村以及边远地区,缺少专业道德教育教师的情况更为严重。
2.3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社会和家长们关注更多的是成绩和分数,道德教育被摆在了次要的位置,对于道德教育,社会和家长们缺少必要的支持,国家为了加强校园道德教育,制订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在学校的执行过程中,出现走样、不到位等现象,导致措施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2.4教学方式简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但在实际教学中,道德教育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受,讲-听,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改变,道德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更倾向于情商教育和开发,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寓教于乐,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3提升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
小学语文道德教育对于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采取有力的对策,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水平。
3.1提高认识,创新考核方法:《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特别是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要提高认识,充分理解道德教育在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小学语文是小学生道德教育不可替代基础性平台,充分意识小学是孩子道德品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同时,要创新考核方式,将道德教育纳入考核范围,不仅要纳入对学生的考核,更要纳入对教师甚至学校的考核。只有全体与道德教育有关的从业人员全面提高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3.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小学语文道德教育的直接传授者,所以,教师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全面教育的业务素质,才能在讲课过程中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身教的效果要好于言传,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提升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3.3深挖教材,课内课外结合: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文章,蕴藏着深刻的道德思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加大深挖力度,准确把握文章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书画展览,国学讲坛等,引导学生阅读课外道德教育读物,在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
3.4重视参与,形成良好氛围:道德教育需要加强社会、学校、家长的联系和互动,通过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家长要主动配合学校对孩子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家长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言传身教,开展亲子互动等形式,互相督促、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争做道德家庭;社会要积极支持校园道德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等全民参与的活动,吸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重视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4总结
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是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小学语文道德教育将逐渐走向正轨,为培育出新时期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贡献微薄之力。
作者:席友彬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丰收镇中心小学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3
【关键词】森林培育 实践教学 改革 探索
【基金项目】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yb201001)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9-01
自2009年末至2012年5月,西南地区持续干旱,给云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西南地区森林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势在必行。西南林业大学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林业类院校,肩负着为西南地区培养林业类全面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如何通过森林培育学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目前森林培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
目前森林培育学的教学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启用了多媒体形式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大量的图片及音像资源,极大程度的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得复杂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简单易学,一定程度上使得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课程信息量。
(二)实践教学
森林培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地域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该学科的实际价值,因此,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科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就当前的学科教育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情况。
首先,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成为制约专业发展和专业性人才培养的瓶颈;其次,实践场地及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当今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部分实习基地为了确保自身利益及获取更多的经济价值,无法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实践机会,有些实习基地将学生作为免费劳动力进行使用,实践内容仅仅停留在表面,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实践本身缺乏原本的意义,从而制约了人才的培养。
(三)学生思想认识
根据目前林业专业的学生构成情况,主要有专业调剂、个人爱好、经济原因三种情况,其中出于个人爱好选择林学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达到课程教育预期效果,是我们需要进行改善和探讨的问题。
二、改进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优化实验资源配置 加强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掌握各种技能,更好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良好的实验室条件是提高森林培育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学院可以进行相关学科的实验室资源整合,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为实践教学创造开放、切合实际的实验条件。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业务操作技能,课程实习基地建设非常重要。首先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线,在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为学科实践教学服务。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固有的资源,如林学院(属于学校的二级学院)的智能温室和温室大棚可以作为集生产、教学、科研推广为一体的实践基地;其次,利用学校后山的树木园,开辟一定面积的林地,为学生实践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的场所,激发学生积极性。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让学生了解森林培育工程技术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在培养职业岗位素养和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加深对森林培育的工作职责的了解,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三)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造条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通过课题申请、参加学校现有课题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加入到学科科研项目中来,最大限度的为他们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四)实践方式多元化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锻炼环节, 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森林培育学的体系包括林木种苗生产、林木栽培管理、森林经营和管理、森林资源调查与规划、造林项目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兴趣点、就业方向、社会热点等因素,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
(五)加强不同实践分组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探讨
编制实践小组,定期进行知识讨论。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实践内容,在实践老师的带领下,各实践小组之间进行定期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和专业性知识讨论,通过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拓展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协助、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森林培育学的理论与技术不断更新,各种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林业项目管理经验等内容有待充实到森林培育的教学中去;同时,如何应对目前社会的需求、使教学更好的为实际生产服务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进行完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适合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林业人才,才是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钟宇,宫渊波,李贤伟,等.森林培育系列实验实践及探索[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增刊),76-78
[2]郭素娟,徐程扬,翟明普.“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优化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1,63-65
[3]史永纯,黄石竹.《森林培育技术》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6)92-93
[4]苏付保,李荣珍,冯立新,等.森林培育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19-22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4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学 人文精神
近几年,我国国力逐步提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民族音乐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如此强烈的需求下,探索改进民族音乐的教学成为当务之急。而人文精神作为民族音乐培养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受到师资、培养观念等的制约,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培养程度。所以,分析现阶段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不足,提出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在民乐教学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关切与追求,对塑造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核心,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标尺。人文教育在国民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民乐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也十分必要。
(一)提高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顾名思义是思考、辨析的能力。人文精神的思辨力有三个特征:一是争议性明显;二是人文问题需要维护性解释及解说性论证;三是人文思考的目的是鉴别行动准则与价值理念。而在民族音乐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则成为一种契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极具自己特色的音乐文化,不同的文化在碰撞中带给学生不同的文化震撼,运用音乐带给学生的冲击来反思自己,有助于发展自身的人文思辨的能力,促精神的养成。
(二)培养民族精神
中国丰富的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民乐中的文化精神与内涵以及其中深刻的民族精神。民族音乐反映了各族人民不同的日常生活,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我国各民族的音乐体裁广泛、风格鲜明。不同的旋律有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地区形成不一样的音乐风格,北方音乐豪迈、高亢、旋律有着较大的起伏,相比之下,南方音乐则委婉细腻,旋律较为平缓。音乐造就了一个传递情感的方式,形成了各民族的归属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鉴赏也可以让我们挖掘深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三)促进民乐文化交流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个民族间增进相互尊重与理解。尽管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会造成误读以致发生冲突,但音乐作为超越语言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联系各民族,形成一条坚实的纽带,不同的民族可以用音乐来了解彼此的文化,促进彼此的交流,加强彼此的沟通。
二、民乐教学中的不足
现阶段,由于受西方音乐学科教育的影响,民乐教学中有许多不足,有轻文化重音乐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轻视音乐表达中的内涵
现在,分析音乐作品的形态在民乐教学中占据着绝大比例,对作品表达的内涵却较少提及。民乐作为经过长期沉淀发展的中国典型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其表现的内涵更值得去深入挖掘与分析。而现阶段的教学却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与讲授。像我们耳熟能详的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讲授这首曲子时,一般是将作者简单介绍,然后大力分析曲式,将曲子的美感耗尽,就像一味将古诗翻译成白话文,古诗的意境无法传达与读者,实感可惜。
(二)器乐教学重技轻道
如今普遍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了乐器技术训练的“机器人”,让学生单纯追求技术的提升,而没有真正让其理解乐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当前器乐教学就像一条流水线,单纯生产掌握演奏技巧的“机器人”,无法满足学生活跃的思维,无法完成乐器本应实现的表达喜怒哀乐的作用。这让在民乐教育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又阻挡了一个障碍。
三、民乐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民族性是我国民乐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民乐的产生发展都有较强的民族特质,所以民乐教学不能完全照搬西方音乐的教学理论。笔者认为以培养人文精神而实现的民乐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
(一)改变教学观念
民族音乐有着深刻的内涵,其背后包含的文化有着更大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学习曲子的音乐性,而且不能割裂文化与民乐的关系,通过启发式教学,深入探讨曲子背后的文化性。例如,学习《金蛇狂舞》时,老师可以启发式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首曲目的历史由来是什么?与其相关的古典文学是否了解?在历史过程中演奏该曲的乐器发生了哪些变化?该曲的音乐风格是怎么样?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坚持乐器的技巧训练与人文精神培养并重
民乐教学中,不能将乐器技巧的训练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割裂,在乐器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乐器的发展演化历史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增加对民乐的感受力,享受民乐、领会民乐的美妙,进而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三)将民乐教学融入各科教学
老师在其他音乐教学中融入民乐,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欣赏民乐的兴趣。在钢琴课上将我国民乐名曲作为联系曲目,学生练习时不仅提高了技法,又学习了我国民乐的独特曲式与作曲技术,让学生在多方面了解民乐。
(四)提高老师的文化阐释力
目前的课程设置忽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改进这一缺点,对民乐的教课老师也要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授课老师具有一些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文化阐释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增加像美学、文学、哲学这样的人文课程。
(五)开设民乐特色课堂
通过邀请民乐专家举办民乐知识讲座,举办音乐会、演出这些积极的措施,提升学生的人文音乐精神。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民乐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务必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并通过改进教育观念、改变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针等措施来解决问题,力求让学生有更高的人文素养,使民乐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一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桂娟. 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育[J]. 中国科技投资,2013,30:199.
[2]刘婷. 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弘扬[J]. 大舞台,2011,07:243-244.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5
要明确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首先,必须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的理解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内涵,在党的十报告大会上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某一事物进行评判的依据,因而,教师的价值观中,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支配作用并占有统治地位,因此,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青年教师必须要培育形成的。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看出高校新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甘于奉献、为人师表、忠诚教育、教书育人。其中,甘于奉献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道德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为人师表”,是要求教师坚持指导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是教师职业道德、能力、操守、学识等的核心要求,同时也是教师道德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忠诚教育”,要求教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它是教师政治价值观的本质体现,也是爱国主义的根本体现;“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对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了深刻剖析过后,那么就面临着如何培育教师的核心价值观,以下将浅谈一下如何培育教师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在培育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
2培养教师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在现今情况下,高校都很重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大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同时也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建设,从而忽视了教师这一重要角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道德价值观建设。另一方面,高校把主要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教学方面,因此,它们把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现在的首要任务。为此,高校应建立起严格的教育教学水平的考核指标,同时也要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着重于人才的学历以及职称等方面从而忽视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考核,诚然,高校对引进人才方面非常重视人才的学历学识以及相关能力方面无可厚非,但是却在客观上忽略了更重要的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关注和重视,忽视了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青年教师在职称和收入方面的标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一些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是职称较低,工资待遇也不高。二是一些青年教师面临家庭、婚姻、生活上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老人的赡养费,小孩的各种开支等。青年教师能在高校工作,说明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但是他们的理想往往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从而使高校青年教师可能对高校有一定的不满,同时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到迷茫,从而在职业方面显得消极被动。三是高校青年教师还面临着一些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同时还有学校教务的各种考核和评估,又由于青年教师的职位低,因此得承担起更多的差事然而得到的报酬却和工作又不成正比。因此,个别的青年教师急功近利会不择手段,例如为了更快从而抄袭论文,伪造学术等,高校这一系列不合理的机制体制使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扭曲。当前,一部分高校做出了许多相应的措施来培育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有一些成效,部分高校教师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等各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随着社会越来越信息化,传统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的进行改进以适应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因此,这也是高校现在面临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之一。
3培育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对于如何建设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做出认真的探讨,下面就提出了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措施和意见。第一,高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和科研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取向,同时也关乎祖国的未来。因此,应重视和加强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根据党的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制定一些有利于建设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措施,从而达到切实的效果。第二,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培育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准备。依据目前的形势,为使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应给予他们适当的压力,因为压力过大反而会适得其反,同时,在课程的安排上,应适当的减轻教师的课时,给他们留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一些科研方面的工作,从而做到工作、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第三,统筹兼顾,寻求更好的方法来培育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可以建立规范的制度,将培育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摆在一个中心环节,制定一些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规范的文件,建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长效的机制,通过制度明确相应的任务。其次,建立好了相关的规章制度,然后就要从行动上开始落实,为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一个学习平台,从而更加迅速的推动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4结论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6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个性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传统的说教教育,过分的强调“统一”思想,培育出来的人才往往更趋社会化,学生的品格大同小异,甚至雷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个体价值,缺乏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的价值观培育,导致学生得到思维过于程式化,往往趋向经验性思维和单向度思维,不注重培养学生多向度思维和理性思维。在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采取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育评价方法以及统一的课程安排、修习程序,这样的教育模式严重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打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甚至部分学生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设。
教育理念的偏差,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力出现问题,也就是教育实践问题,即:一是教育目标不明确。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师片面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为社会政治服务,难以摆脱过于狭隘的实用主义,使得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而学生难以投入热情,且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良好公民,塑造完善人格,全面有效的实现人自由和谐发展的价值。
二是内容设置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多是具有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等的大道理说教,对人的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等缺乏关注。
三是教育方式老套。依然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强制性、灌输性的向学生传授,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思想转化能力,漠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具体反映。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个性化教育的对策
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及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善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个性发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俗话称,全面发展脱离了个性发展不谓全面发展,脱离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是一种畸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在同一的规范教育体制之下,鼓励、支持个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应当逐渐转变为对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尊重生命的价值和规律,提倡并鼓励教师对学生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培育,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命取向,从而全面的、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对生命品味、质量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的可能避免以下三种认识误区:(1)担忧甚至惧怕个性教育,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会严重影响到整体的教育水平;(2)个体与群体对立,过分强调个性,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取代集体教育的作用;(3)认为个性教育是在否定传统教育。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多数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规的教师团队,且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人才短缺,兼任的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探索精神,照本宣科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需要培育一批专业的、技能高超的、创新能力强的、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群体发展相协调的教师队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灌输者”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为主,班主任、学生干部等辅助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专任教师的教育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的完善教育机制,吸纳更多的专任教师加入教育团队,补充师资力量。
另外,可以采取本科生导师制,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导师上在课余时间,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专业辅导等,全面的尊重、支持学生个性发展,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全面的促进素质教育,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培育复合型人才。
3、构建教育新模式
(1)实施弹性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合理的选取学生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利用,而且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设置“弹性”的教学方案,根据上课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逐渐的打破传统的理论知识的硬性传授,准确的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归纳,在教学内容上调整,做出最佳的、满意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得教学氛围活跃,与学生的距离拉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2)实施人性化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能够有效的在变动的课堂中发现、判断以及整合“生成性资源”,自觉地尊重、理解、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人性化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克服传统重教、重学不足之处,改变传统的“灌输性”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