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风险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风险的问题

财务风险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财务风险,融资

引言

MBO(企业管理层收购)是一种杠杆收购(Leverage Buyout,简称LBO)行为。所谓杠杆收购是指意欲收购一家公司的一方或几方为了筹集收购所需资金,大量向银行或金融机构借款或发行大量高利率风险债券,而这些债券的安全性以标的公司的资产或未来的现金流人作担保。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杠杆收购中,借债比例通常占兼并收购总资金的50%以上,有时甚至高达90%,并通常安排在10年以内分期偿还。杠杆收购交易将导致兼并公司的财务状况发生急剧变化,从没有或有很少负债转变为承担了巨额债务。

杠杆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可分为经营风险和利率风险两类。作为杠杆收购的一种方式,MBO极大地增加了目标企业的负债率,在放大效应下财务风险十分显著。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交易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财务风险主要集中于,企业MBO后产生的现金流无法支持正常的经营活动和用于偿还巨额债务,经营风险与得率风险交织在一起使得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一 MBO融资的经营风险

是指目标公司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支付到期偿还债务的风险,主要包括:

1 财务结构风险

财务结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各财务项目比例的不匹配而可能导致的财务调度不灵、现金支付困难、资产利用率不高等风险和损失。对于实施MBO的企业而言,保持良好的财务结构尤为重要。如果举债过渡,将会因财务结构存在风险而造成再融资的困难,而且负担沉重的兴债成本也会影响企业总体的经济效益。

2 偿债风险

MBO的标的金额较大,远远超过管理层自身的支付能力,这就需要金融资本的大力支持。从短期的成本效益来看,兴趣债融资或许是管理层的最佳选择:一方面能迅速填补收购资金缺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收购方在完成收购后获得财务杠杆效应。但是企业也因此而背上r沉重的债务包袱,如果实施MBO之后,不能够对企业的资产和业务,经营管理、财务结构等迅速而有效地进行整合,在巨额债务的压业的资产和业务,经营管理、财务结构等迅速而有效地进行整合,在巨额债务的压力下,往往会导致管理层的行为扭曲。

3 MBO退出风险

在欧美,上市公司在MBO完成后就退市,在3~5年后企业负债率降低,业绩提升后重新上市为MBO的主要退出途径。在我国,由于各种融资证券的流通市场有限,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缺乏流动性,信托公司的风险贷款根本不存在二级市场。因此在MBO完成后,退出 渠道并不畅通,面临退出风险。

二 MBO融资的利率风险

是指当利率上升时,目标公司的债务负担随之上升,超过预期的利率上升甚至会导致目标公司破产的风险。在目标公司的融资结构中,浮动利率债务的比例越大,利率风险就越高。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浮动利率制度,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尚在进行,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收购团队对利率风险预测的难度。一旦利率大幅上升,企业的还款能力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欧美国家通行的长短期、浮息固息债券品种相搭配的做法在中国完全不具备条件。同时,企业缺乏相应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在国际上流行应用一条列的金融衍生产品如远期利率协议(FRA)、利率掉期(swad)、利率顶(Cap)、利率套(Collar)、利率保障(IRG)等来防范利率波动的风险,但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在中国的金融市场根本不存在。

在融资结构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以债务融资为主,占70%~90%,而我国的MBO融资主要是以管理层自筹资金为主,几乎占到80%以上。这些差异反映出怎样的问题,以及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在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三 我国企业MBO融资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收购中涉及的金额较大,融资渠道不畅通使MBO的成本上升。因此,MBO的成功实施必然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我国在融资方面与国外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而反映出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不畅通、收购资金来源不明甚至不合法等问题。究其根源,我们不难发现症结之所在;

1 资本市场欠发达。西方发达国家健全的资本市场为杠杆收购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为殷票、债券等产权和债权的流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大大降低了企业并购的成本。尽管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市场尚不成熟,基本上处于弱式有效市场,金融工具单一,股票上市门槛过高,交易规模不大,投机者多于投资者,缺乏大机构参与,融资渠道不畅,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筹集MBO所需的巨额资金。

2 缺乏外部的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是指投资的目的不是长期持有企业的股份,而是一定时间后退出以获取投资收益的投资者。它们可以是公司、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及各种基金。战略投资者可以解决MBO收购资金的问题,但只有在看好企业的前景时,才愿意贷款给管理层或购买企业的股份。因此要吸引他们投资,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退出机制。而目前我国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非上市公司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的现状使战略投资者不敢将资金投放于MBO中,从而进一步限制了MBO的融资方式。

3 与融资配套的金融制度不完善。在西方国家上市公司MBO实践中,所需资金除少量自筹外,大约有40%~80%是通过目标公司的资产担保向银行贷款筹得。但我国《公司法》第60条明确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所以目标公司为管理层中的个人直接收购的贷款提保在法律上并不可行,这样个人向银行只能凭信用贷款,但个人信用贷款本身的规模相对于MBO的巨额资金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而即使是管理层发起成立职工持股会或投资公司,从而规避《公司法》第60条的限制,同样会碰到现有金融法律制度的制约问题。如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第71条禁止借款人用贷款进行股本权益性投资以及在有价证券、期货等方面从事投机经营;同时第73条对企业之间资金拆借也做出严格限制。

除银行贷款外,国外MBO所需剩余10%~40%的资金,一般是以私募方式向养才基金、保险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等发行优先股或次级债券而融得,也可以在市场上公开发行垃圾债券。但这些方式依照目前国内法律制度难以实施,《公司法》与《证券法》对无论是私募或公募发行股票或债券都制定苛刻的标准及程序,这些都只能让管理层们敬而远之;至于发行高利率的垃圾债券,在目前经济与法律条件下根本不可行。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法律障碍,使得本来就狭窄的融资渠道近乎堵塞,结果造成了管理层在挖掘和运用收购资金方面的行为扭曲。收购方少则数千万、多则几千个亿的收购资金来源的合法法性及其支付能力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财务风险的问题范文2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总风险在财务上的一种现,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将来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出现偏离的一种可能性。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风险已经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是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在财务上的体现。具体来讲,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因为受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在实际中的财务收益和其预期的财务收益发生了偏离,企业的财务因此蒙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举债的筹资风险,企业因为借入的资金而不断增加的到期的债务无法偿还其本息的一种可能,以及企业的利润存在的一种可变性。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1、综合。企业的财务风险涉及到了企业的财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还涉及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所以,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的财务活动整个过程中各种综合矛盾的反映。

2、盈亏共存。财务的风险只是说明有可能会有损失,但是,通过对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可以取得丰厚的报酬,财务的风险和收益之间成正比。

3、客观。只要企业进行经营,从事财务的活动,财务风险就会存在。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不能回避它,并且这一风险也不能消除,企业只能利用各种的技术或者是手段来规避风险。

4、不确定。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但是也有可能不会发生,而且其发生的时间以及风险的程度无法确定[1]。

二、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一)外部的原因。现代型的企业不断地出现,其作为我国市场的重要的主体,不同的企业面对外部的环境,其适应力也不相同,外部的环境是企业很难改变的条件,外部的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的环境、市场的环境、资源的环境以及社会的环境等等,而且,这些因素虽然都在企业之外,但是会对企业的经营以及产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企业的领导者们要积极得适应它们。外部的因素具有复杂以及多变的特点,其变化有可能会个企业的发展带来某机遇,但也可能让企业面临威胁,宏观的外部环境的消极变化对给企业的财务带来较大的风险。而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讲比较难以预见和控制。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都缺少对外部的环境积极适应的能力和一定的应变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对外部的环境的消极变化反应较为滞后,而且采取的应对措施的效果也不见明显,这样导致了财务风险的产生。

(二)内部的原因。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财务决策不合理。有些企业在进行财务的决策时,由于对形式的分析不到位,导致出现失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财务决策出现失误。避免失误的前提是要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目前,企业的财务决策观决策以及经验决策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样的情况导致决策的失误时有发生,给企业的财务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在企业对固定的资产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有的企业对自己投资的项目缺乏系统和深入研究,对项目的可行性了解不够,再加上财务决策时收集的经济信息不够具体全面,财务决策者的个人素质不达标等等的原因,会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使得投资的项目不能够获得应有的效益,资本也无法收回,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2]。

2、企业资金的结构不科学。企业的资金机构不合理的风险一方面体现在资金的所有者的权益以及负债之间的比例不科学,在经济环境较好或者是财务的费用较低的时期,企业通过自身负债的增加在利润率不变时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的利润和所有者的权益。但是,在经济环境较差或者是财务的费用比较高的时期,企业的亏损会增大。另一方面,企业的长期和短期的负债配置不科学,长期的债务少但是短期的债务多,这样会使得企业因为短期负债偿还的时候出现问题,陷入困境,出现财务风险。

3、企业内部人员认识不到位。在现实的工作中,我国相当部分的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对于企业财务风险认识性不到位,而且普遍缺乏风险的意识,认为管好和用好企业的资金,就不会出现财务的风险。这样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意识淡薄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会使得资产的流动性降低、资产的负债率也较高、经营所需的资金出现不足的情况、债务的负担增加以及盈利的能力也会下降,这些问题和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各种的关联。为了规避财务的风险,企业经营中要懂得居安思危,不断地增加风险的意识,具体来讲,企业要加强关于资产的动态分析,对于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应该认真地分析,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在经营和理财中保持较强的适应能力。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价值观,设置高效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员,完善管理的体制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的工作,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3]。

(二)完善财务预警机制。企业的日常经营面临着不确定的风险,优势还会出现财务风险以及破产的现象。所以,企业有应该建立自己的财务预警机制,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实施监测和信息的及时反馈,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减少由于信息不及时所带来的财务损失。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企业应该确立财务分析的指标,与企业不同时期以及同行的水平指标进行对比。同时,还要分析企业的在不同时期的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以及运营的能力等各项指标,对出现的财务风险原因分析,从而提出可行的管理策略,降低对企业的危害程度。

财务风险的问题范文3

1 偿还能力分析

1.1 短期偿还能力分析

事业单位短期偿还能力分析评价的指标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流动比率,一个速动比率,最后一个是现金比率,流动比率通常反映的是单位货币资金可以转换为其他货币资金或者是流动资产的速度,速动比率通常就是指速动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比值。速动资产一般情况下就是指那些具有较强偿还能力或者是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变成现金流的资产。而现金比率通常就是指货币资金和短期证券的总和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值。

一般情况下流动和速动的比率数值越大,就证明单位短期的偿还能力越强,也就是说二者之间应该呈正相关的关系,也证明单位现在所拥有的资金流数量相对较大偿还的能力相对比较强,同时也就使得债权人可能承受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比较高的时候并不一定就代表着在短时间之内就可以收到还款,有可能会出现非常多的坏账现象。这样就会使得单位自身的偿还能力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先进的比率并不是越高就越有利,这是因为现金比率太高就证明单位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金,这样也就影响到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也会使得单位在各个项目上的发展都受到比较严重的阻碍。

1.2 长期偿还能力的分析

事业单位的长期偿还能力分析通常就是指对资产负债表当中的长期财务情况进行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分析,而在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要看以下几个指标首先是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和负债净资产比率。这一指标主要就是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当中借款占据了多少比重,同时也反映了事业单位资产维护债权人正常权益的水平,这一数值越小,单位所面对的财务风险就越小。净资产负债率通常就是指负债总额和净资产总额的比值。这一指标主要反映的就是事业单位财务结构在发展和运行的过程稳定性如何,这一数值和财务结构的稳定性之间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果只是从单位长期的偿还能力上来看,净资产负债率越高,对单位来讲就越有利。净资产比率通常就是指净资产总额和资产总额之间的比值,这一数值反映了单位所有资产当中自持资产所占的比例,所以这一数值越高,单位自身的偿还能力就越强,单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就相对较小。当前,我国的公益性事业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很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自身规模的拓展,但是我国财务支持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证单位更好的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不断的吸引信贷资金或者是国债,这在促进了单位发展的同时也给单位带来了更大的财务风险,因此必须要对这一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

2 支付能力分析

2.1 现实支付能力

现实支付能力通常是使用全部货币资金的结存款项和单位所有费用的月平均支出额进行对比,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就能知道正常支付多少个月。一般情况下,这个数值越大,支付能力就越强,相反也是一样,但是这个指标并不是越大越好,如果过大,就会使得资金利用效率降低,周转月数可以控制在3个月左右。

2.2 潜在支付能力

潜在支付能力是用期末全部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加上借出款减去借入款的值与单位全部费用的月平均支出额相对比,计算出可供正常支付的周转月数。一般而言,可供周转月数越多,表明潜在的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弱。当然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借入款的期限有长有短,变现能力和风险程度有大有小,需作具体分析,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示潜在的支付能力。

在利用上述两指标分析评价事业单位支付能力时,需要注意的是,计算公式反映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借出款、借入款均是期末一个时点的静态数字,全部费用支出数也是以往的月平均支出数,实际上所有指标永远处于动态过程中,借出款收回和借入款归还的数额和日期分布也不同,每月的费用支出数也是不均衡的,所以,必须预测近期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收入和支出、借出款收回和借入款归还等变动因素,实际支付能力的预测才能更接近实际。

3 年末货币资金构成的分析

3.1 非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

非自有资金余额,是指单位年末暂存款、代管款项等项目的资金之和与年末全部货币资金的比重。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暂存款、代管款项两种资金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不属于本单位,因而其指标值大,相对而言,表明本单位可支配的自有资金少,反之则多。对于暂存款、代管款项的结余资金,单位在保证其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可以临时用于周转和支付,但绝不能以此为基数安排本单位的资金使用计划,否则,将为事业单位形成潜在的资金缺口,恶化其财务状况。

3.2 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

自有资金余额在这里是狭义的概念,不包括各项基金等项目的结余在内,因为这些资金结余虽然是单位的总体财力的组成部分,单位可以临时周转和支付,但由于这些资金是具有专门用途的,真正的支配权、使用权不属于本单位,为了稳健起见,这里所谓的自有资金余额是指实际上单位可以支配的自有财力,由年末事业结余、经营结余、一般事业基金、修购基金、职工福利费等项目资金组成。在正常情况下,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高,表明单位可支配的自有资金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指标值小到一定程度时,显示单位可支配的自有资金到了警戒线,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财务风险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即公司由于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在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时,因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出现的经济损失或偏离预期的经济收益的可能性大小。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四大类型

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企业债务到期偿还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延伸造成的结果。上市公司筹集资金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公司未能按时偿还本金与利息的可能性。债务筹资与股权筹资是两种常见的筹资方式。

2.投资风险。上市公司各项投资活动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面临预期收益减少,本金亏损的潜在风险。公司的投资方式主要有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两种。

3.Y金回收风险。由于经济疲软、产能过剩等问题,上市公司的产品销售阶段易出现资金回收风险。截止2016年11月1日,《证券日报》报道A股2958年上市公司中,2883家应收账款合计3.72万亿元,同比增长14%。尤其是在建筑、房地产等行业所承受的压力尤为突出,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增加,产生财务风险。

4.利润分配风险。如果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约束,未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二、国内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上市公司主要受外部与内部两大因素影响,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与法律环境,内部因素包括资金结构、投资结构、存货结构与股利分配政策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外部因素

1.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公司所在的经济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形势和交通等资源管理现状改变,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当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股市行情不稳定,进一步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

2.政治环境。国家政治制度、体制及政策等都是政治环境的范畴。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我国企业大都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跨国投资时,政治风险是首要问题。另外,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外汇汇率等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3.法律环境。法律环境与政治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公司每时每刻的生产经营未能摆脱法律框架。上市公司作为企业中的特殊群体,其受法律环境的监管更加严格规范。

(二)内部因素

1.筹资决策不够科学,资金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只有选择了正确的筹资方式和筹资规模,控制筹资风险不超出合理范围。上市公司筹资数额过小,增加再筹资难度;筹资数额过大,造成资金闲置成本增加。

2.投资决策不合理,多元化投资获益小。上市公司规模一般较大,资金相对宽松,很多上市公司会选择多元化战略,盲目投资往往出现失败,甚至会陷入投资心理陷阱,越是失败越追加投资,这便是恶性增资。

3.存货结构不合理,资金流动迟缓。上市公司想要有效提高偿债能力需将存货变现,实现资金净流量。一旦上市公司的存货结构不合理,大量存货未能及时变现,公司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降低其偿债能力,且资产负债率过高,由此导致公司财务风险出现。

三、加强国内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上市公司应当建立适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机制,确立财务危机预警标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制定有效的财务敏感指标,重点监测现金流量、杠杆效应及营运能力,通过数学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财务敏感指标与财务风险率的变化情况,得出预警分析报告,有助于上市公司事前获得财务风险的易发信息,加强防范,尽可能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最终实现公司的健康与持续发展。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预测企业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函数模型是多元线性函数回归模型-阿尔曼模型(Z-Score模型)。

2.构建合理而科学的财务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并严格管理投资资金,谨慎投资。投资立项之后,应进行详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首选净现金流量为正的项目;上市公司应减少高风险投资行业,着重于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研发等方面,扩大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增强自身实力和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构建合理的筹资决策机制,适度进行借款负债经营,确定筹资额时需衡量综合偿还实力,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之间的平衡关系,避免过度筹资带来的财务风险;针对企业不断变化的规模和实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时调整筹资策略,并且及时、有效的执行,减少融资成本,降低财务风险。

3.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应建立明确的公司产权制,做到权责明晰,维持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规范股东大会,确保大小股东享有平等权利。加大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领导力度,设立督导机制,适时追踪与控制经营者,使经营者的行为紧紧围绕既定的财务目标,及时发现并指出经营者会引发财务风险的行为发生时及时进行纠正;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考核机制,采取工资加奖金、年薪、直接发放股权激励等具体方法或是重调委托结构,协调好委托关系,并尽可能降低人对自身利益的损害。

4.建立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财务风险控制自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需监督和评价其具体的实施情况,《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要求,上市公司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建立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实现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制约。加强对上市公司内各子公司,业务部门的常规性审计,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及时评价,及时找出内控的薄弱环节,做到及时改进,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

四、结语

我国国内股市与金融行业发展未成熟,上市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受到自身内外两大因素出现波动,使其财务风险系数变大。国内上市公司应当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积极采取文中提到的四大财务风险管控的措施,加强管理强度,最终使其健康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燕.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6.

财务风险的问题范文5

企业发展环境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与企业管理紧密相连,企业想要在外部市场中赢得先机,强化内部管理是必经之路。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从内部管理的每个环节入手,消除影响企业发展的每个因素。财务之企业运行的命脉,然后影响财务工作的因素很多,从而导致财务风险不断增加,这些风险一旦没有及时被发现并控制,那么对企业发展会造成极大危害,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将其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2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财务管理中管理人员是行为的主体,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质量。从目前我国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情况来看,由于企业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而造成的财务风险普遍存在。这些管理者缺乏洞察力以及企业管理专业技能,无法及时发现企业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导致企业风险应对能力偏低,制约了企业发展。还有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认为风险管理不重要,或是根本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这个问题,受到专业知识的局限,在制定财务管理计划或者策略的时候,使风险管理这个部分缺失,或者是风险管理和控制手段无法与企业发展需求适应,最终影响了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2 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发展离不开各种风险管理制度,制度能够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但是从目前大部分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制度并不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预测与控制工作效果不佳。具体表现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信息传递时效性差。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与当前市场情况脱节,缺乏动态化管理,同时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少,企业管理者无法及时掌握到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实际运行情况;企业后台管理制度不完善,这个方面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融资的时候,没有对当前的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导致企业管理者风险预测能力降低,财务部门风险管理在财务控制方面措施不当,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财务工作质量以及财务风险控制效果。

2.3 投资管理科学性不足

企业财务风险中,强化对投资的管理,是降低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管理者需要全面掌握企业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并制定出最为完善的投资策略,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程度。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全方位的市场调查,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投资风险分析,这样一来,企业投资就会存在很多风险。另外,还有一些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性,根本无法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从而导致管理者数据分析结果失误,各项经济规划制定失去科学性,无法与企业发展需求相互适应,从而增加了企业投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企业预算基础相对薄弱

财务预算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对未来资金使用状况进行预测的主要依据,如果财务预算工作不合理、不科学,那么会大大提升财务风险,降低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有一些企业在这个方面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编制财务预算时,与企业实际情况有所出入,无法达到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另外,企业管理人员不够关注会计职能,忽视了预算质量,这些都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加。

3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加强策略

3.1 优化财务管理业务流程

强化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尤其是在财务核算、财务预算环节,财务管理者要关注所有财务工作环节,这样才能够减少财务工作出现错误和几率,提升财务工作质量,降低财务风险。另外,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要制定企业资源战略规划,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增加,财务流程也需要更加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要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3.2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从企业财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这个情况出发,企业管理者有意识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企业领导也需要为财务管理者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和发展平台,让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全面化的管理人才,降低财务风险,也需要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企业培训要与合理的考核同时进行,确保每一位财务管理人员都能够从培训活动中得到提升。宣传继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鼓励财务管理者参与继续教育,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为企业未来的财务工作和风险管理提供更多保障。

3.3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就要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道路,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第一,要不断完善企业财务制度。通过该制度的建设,可以提升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准确财务数据,最终达到财务管理目标。在制定企业财务制度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推动适合本企业会计制度发展。同时还要做好财务人员行为规范制度建设,减少财务管理问题的出现,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二,要积极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机构。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时,还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做好市场风险分析,制定出完善的应对策略,降低企业市场风险,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企业风险管理机构要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发现财务风险时能够及时告知,提前做出应对措施,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4 做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工作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因此在进行编制时,管理人员需要保证它的科学性,降低企业未来财务管理风险。在编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明确现金流数量,也要做好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估测,从而为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调配提供相应的数据,明确财务人员的各项行为,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财务预算管理,还要加强对现金的预算,结合企业上一年度的现金运行状况编制出相对科学的预算方案,不断优化企业的资金结构,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从而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除此之外,在进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时,编制人员也要对企业未来发展状况做出科学预测,使其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规律,通过这样的预算编制能够增强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

财务风险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财务风险 管理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因素的影响,造成财务状况不确定,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因为疏于财务风险管理,一些企业出现危机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近几年相继出现的所巴林银行倒闭、德隆事件、巨人大厦倒塌等等,都是因为出现财务危机所致。随着我国施工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和不断发展壮大,一部分企业显现出与市场化不相适应的地方,有的企业已无法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丧失了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生存能力。因此,客观分析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及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寻找规避风险、化解风险的方法,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预警体系和机制,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施工企业在投标揽活过程中,由于建筑市场不规范,竞争激烈,为求生存低价中标,可能导致收不抵支;在施工过程中,外界环境多变,材料价格上涨,或因管理不善,造成质量事故,返修浪费严重,都会引起成本超支;在结算、拨款过程中,有些建设单位有意拖延计价结算时间,有的纯粹是“钓鱼工程”,资金不按时到位,迫使施工企业垫资施工或息工,给企业带来损失;工程竣工后有些建设单位长期拖欠工程款,施工企业被拖欠款日益增大,可能形成坏帐;在财务运作中,可能由于资产负债率不适当地增高,应收帐款余额大、帐龄长,存货积压占用资金多,以及形成潜亏挂帐等不良资产,都会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导致财务风险;有些企业管理者短期行为,法纪观念不强,好大喜功,财会人员迫于压力,虚报产值利润,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造成损失;在对外投资时,可能由于决策失误,被投资单位经营管理不普,出现亏损甚至破产,使企业蒙受损失;在对外担保过程中,可能由于被担保单位经营失败而承担连带的经济损失责任;在海外投标揽活及承担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承担政局变化、金融危机等社会风险。另外,还可能由于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可见,施工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及对策

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所面临的上述财务风险,未雨绸缪,采用各种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对财务风险加以预警、规避、防范,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作。

1、准确把握项目成本核算的财务风险。

项目成本核算的管理重点是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它包括项目部本身为实现成本目标而进行的自我控制和企业为监督项目成本目标的实施情况而进行跟踪控制。一是指导思想明确,建章立制,使项目成本控制有制可依,形成项目成本核算的制度体系。二是进一步落实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使目标成本层层分解,横向要分解到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等不同施工部位的费用控制,纵向要分解到施工准备、主体施工、收尾交付等不同阶段的费用控制(其方法如下图)。

三.是加大事中检查,事后审计的力度,保证项目成本控制落实到实处。企业必须定期对项目成本进行跟踪分析,无论盈亏,均应做到有理有据,对亏损因素必须找出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项目成本的大起大落。项目完工交付后,必须进行债权债务清理和项目审计,确保项目经营成果的真实可靠。

2. 加强合同管理

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尤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抓好合同管理的攻与守。合同管理,应严格按照合同进行工程结算,特别是以分包工程为主的项目部,承包合同的工程价款应以重新编制的施工预算依据进行确定,另外,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合同管理,除能够及时结算或者处理的事项外,其他的与外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往来,技术、用工等事项,都必须签订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不得以口头形式约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合同有关条款。

3.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部门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审核各项费用的支出,平衡调度资金以及建立各项辅助记录和配合项目经理对各部门成本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等手段,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成本分析,并及时反馈到决策部门,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项目成本的偏差。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