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范文1

每年3月25日至3月31日是省的“爱鸟周”,今年是我省第二十三届举办。二十多年来省林业厅、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我院合办的“爱鸟周”宣传活动都得到我院师生的广泛重视。本届“爱鸟周”活动由我院20__级承办。为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鸟类和野生动物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份我们应有的并且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我们的倡议:放低姿态,怀着一颗包容仁爱的心去关爱身的它,给那些美丽的生灵生存的权利和自由,让我们的天空永远有鸟飞翔。我们积极筹划,精心准备,以“关爱身边的它——让我们的天空有鸟飞翔”为主题,在大学城、金山社区、鼓山以及福建师大附小等十余所小学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型宣传活动。从3月10日起的小学生书画大赛及22日在师大新区的“爱鸟周”专题讲座,到25日晚金山社区的联欢会,26日在鼓山的标本展出、千纸鹤签名,27日发起的在整个大学城范围内的“蓝天下的你我它”大型宣传活动,我们深入、广泛地发出“保护鸟类,关爱生灵”的呐喊,而且活动过程中的新意也层出不穷,宣传对象的年龄层次也更加多样化。我们希望“爱鸟周”能够得到全社会更多的重视,将往后的“爱鸟周”宣传办得更加出色!

[活动内容]:

一、校内征标活动:3月10日到3月24日的“爱鸟周”图标征集活动是由校报和我院合办的全校性活动。今年新增了此活动项目,改变了以往仅靠文字传情达意的单调形式。征集的图标进行初步评选后将送往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进行进一步评选。这次图标大赛共收集作品50余幅,参加的院系有11个,作品风格各异,主题突出,充满了创新和活力。经过认真评选,最终有11幅作品脱颖而出。

二、“爱鸟周”讲座:3月22日在新区开展了全校性的“爱鸟周”讲座——“鸟类与人生”,我院蔡明章教授通过人类从几千年前驯化鸟类,鸟类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所作得巨大贡献以及古往今来人们爱鸟护鸟的事迹等方面的讲解和介绍,让在场的所有同学受益匪浅,蔡教授生动地话语,幽默地语调,使讲座的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吸引了很多路过的同学驻足聆听。讲座最后在白居易的一首诗中结束,通过讲座,同学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鸟类与我们人类史多么的密不可分,同时也激起了大家爱鸟护鸟的热情。(参加人数大约310人)

三、小学生书画大赛:该活动也是今年我们“爱鸟周”宣传活动的一大创新。我们从3月10日起开始在福建师大附小、鼓楼第一中心小学等十余所小学间开展了“关爱鸟类——让我们的天空有鸟飞翔”书画大赛,让“爱鸟周”走进小学,让更多的孩子认识到关爱野生动物是我们应尽的一份责任,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从小就树立起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决心。参加这次活动的有福州鼓楼一小、仓山小学、钱塘小学、师大附小等十所小学。参赛作品达212幅,193人次。作品构思独特,色彩鲜艳,主题鲜明。充分展现了小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他们美好的愿望。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有着光明的前景的。

四、影片观看:3月19日和20日在新区播放有关鸟类知识的影片《鸟的迁徙》和具有教育意义并有极强感染力的《可可西里》,用血的事实从另一个方面警示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和紧急性。(观看人数大约340人)

五、图片标本的展出及纸鹤签名:3月27日在大学城师大新校区开展野生鸟类标本图片及标本展,并进行讲解,进一步在大学校园内宣传爱鸟知识。另外,我们还在生活区悬挂印有“我们同在蓝天下,请关爱野生动物”的横幅。我们组织年级同学折好千纸鹤>!大学生在千纸鹤上签名,有约2900名同学观看了标本。共发了800份传单、1500张贴纸、1200张书签和150本宣传小册子,300调查报告及600份倡议书)

六、社区宣传:我们在3月25日组织一部分同学到金山社区开展了“‘爱鸟周’走进社区联欢会”。在活动中通过和社区家庭进行有关野生动物知识的互动游戏以及同学们的倾力演出,使这欢会在不失趣味性的前提下无形在社区居民中宣传了我们保护野生动物这个主题。

具体节目单:1、开场舞《红炮迎新》(由金山幼儿园小朋友表演)

2、爱鸟周知识问答(社区家庭参加)

3、歌曲演唱《美丽心情》

4、游戏《心有灵犀》(社区家庭)

5、拼图比赛 歌曲演唱《江南》(社区家庭)

6、配乐诗伴舞《一只小鸟》

7、游戏《拯救生灵》(社区家庭)

8、健美操

9、快乐传真(社区家庭)

有100名年级同学参加了金山的联欢会,有8个家庭参与到游戏中,有大约700名社区居民及过往群众观看了演出。当晚共发了1000份传单,送了600张贴纸和800张书签。

七、鼓山宣传:3月26日我们组织了180名同学到鼓山脚下进行“爱鸟周”宣传。活动现场我们展出了丹顶鹤等三十三件标本并组织经过培训的讲解员为过往行人讲解鸟类知识,我们还设立专家咨询台,请到了我院鸟类学专家唐兆和老师和陈友铃老师提供现场咨询。除了展出标本外,我们同时还进行了其它形式多样的宣传 活动,例如:悬挂知识问答题,让有兴趣的市民参与,答对有奖,以提高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分发有纪念意义的气球、贴纸和书签;展出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组织青年志愿者向过往行人分发宣传小册和传单;千纸鹤签名;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以进一步了解福州市民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关注程度……活动中,大家不遗余力以求提高全社会爱鸟护鸟的意识。(有180名我年级同学参加本次宣传活动,共有3000名过往游人在千纸鹤上签名。分发了20__张传单,1000张倡议书,230份问卷调查和150份宣传小册子,送发了20__张贴纸和1500张纪念书签)

八、大学城宣传:3月27日我们组织一部分同学与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同学一起分发传单、书签、“爱鸟周”贴纸及千纸鹤签名,并展出了一部分图片及标本。让更多的高校积极地参与到这支关爱生命的队伍中,较好地扩大了此次活动的影响力。(有50名同学参与了这次宣传,分发了600张传单、500份倡议书、600张贴纸及600张纪念书签,两所大学共有20__名同学在千纸鹤上签名)

[媒体报道]:

本届“爱鸟周”活动新意不断,且有较大影响力。《海峡都市报》、《福州日报》等多家媒体(详见3月27日相关报纸报道内容)都对此作了相应的报道。而《福建师范大学校报》、《福州大学校报》、福建师范大学校电台等高校媒体也对次活动作了跟踪报道,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爱鸟周”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2―0087―05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是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疯狂掠夺,已使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我国刑法设立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现行刑法在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综观我国刑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立法缺陷

1 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性质认识及归类不准确

我国现行刑法分则基本上是按照犯罪客体种类进行编排的。我国刑法将绝大多数有关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归入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笔者认为不妥。因为这就表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犯罪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但从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的犯罪来看,大部分都不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这种规定并未真正反映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按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去衡量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会出现定罪不准、量刑不足的问题。它让人觉得国家不是为了保护环境资源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而是为了维护管理制度才对此类犯罪进行制裁的,从而降低了国家惩治环境犯罪包括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价值和地位。

2 刑法所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范围狭窄

从罪名的设定上看,1997年新刑法规定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主要对象是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将需要法律进行保护的野生动植物限定于珍贵、濒危的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这就造成了在司法实践中许多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不能被定罪处罚,非常不利于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确保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从外国刑法的规定来看,许多国家法律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范围都非常广泛,借鉴外国刑事立法例,我国刑法也应规定覆盖面更为广泛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扩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范围,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3 罪名设置和规范结构不科学

一是罪名设置不科学。在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中,绝大多数犯罪没有明确犯罪对象到底是纯粹野生的,还是包括人工养殖的,这种不确定性就给刑事诉讼中行为人行为的性质认定增加了难度,很可能直接影响到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执行。在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中,罪名设置的不科学直接导致了犯罪对象的不统一,这无形中为执法者和守法者制造了思想上的混乱,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司法认定的准确性以及司法的效率和公平。刑事立法在修改时,应当从法律的系统性、协调性出发,将罪名间所体现的犯罪对象的矛盾之处予以修改。

此外,非法狩猎罪与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存在法条竞合关系,两罪客观上都是非法狩猎或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但两罪的侵害对象却不相同,前者以普通陆生野生动物为对象,后者以陆生和水生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为对象。普通的水生野生动物则属于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对象范畴。笔者认为,以侵害的对象是否属于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作为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不尽合理,易给司法实践带来不必要的混乱。

二是规范结构不科学。1997年刑法有关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立法绝大部分是采用空白罪状的形式,这就使所参照的法律法规的数量和立法质量直接左右相关罪名的认定难度。实践中办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案件,涉及到要参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等诸多法律法规,操作上的不便和烦琐显而易见。另外,随着1997年新刑法的实施以及相关刑法修正案的出台,1988年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经与现行刑法严重脱节,影响了刑法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中应有作用的发挥。而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属于越权解释,并且对水生野生动物未作规定,无疑给执法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4 对影响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部分行为没有进行刑法规制

一是《刑法》遗漏了对破坏自然保护区、草原等行为的刑法规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有效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濒危物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稀有动物和濒危动物的重要栖息地的毁灭会造成生物种群灭绝,因此,我国刑法典有必要专门设立破坏自然保护区这方面犯罪的规定。草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它也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基地。我国目前草原植被被任意破坏,草原上的珍贵野生动植物遭到掠夺性的乱捕乱挖,造成草原面积减少,草场退化、碱化、沙化,水土流失急剧扩展,草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然而,对此类问题的刑事处罚却无具体刑法条文可依,在刑法中急需设置破坏草原罪的罪名。

二是我国刑法在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中,只规定了非法猎捕和杀害两种行为。该罪的规定不包括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我国现行刑法并未像西方大多数国家那样单独设立专门的罪刑条款来惩治伤害、虐待动物的行为。正是由于刑法没有将伤害动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所以才导致刘海洋案件出现后发生争论不休的状况。

5 部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规定不科学

一是刑罚过轻。我国现行刑法关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规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刑罚过轻,普遍轻于近似的财产犯罪。1997年刑法第六章第六节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有无期徒刑和死刑的规定。如刑法规定盗伐林木罪的最高法定刑是十五年有期徒刑,而盗窃罪的最高法定刑是死刑,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林木的生态价值远非实物能比。再者,对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对单位要判处罚金。那么,对单位犯罪与单位违法哪个应处重罚?理论上讲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应当高于单位违法。事实上单位所受行政

处罚中消灭法人的处罚远比对单位所受刑罚要重,这就造成刑法威慑力的减弱。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实行的是轻刑化,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这是不合时宜的。这也体现了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对生态效益考虑的欠缺。

二是刑罚种类过少。在我国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刑事立法当中,主要有自由刑和财产刑两种刑罚,这样的刑罚种类过于单一,尤其是对单位犯罪来讲更是如此。如前所述,单位犯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的,对单位要处罚金。但是,罚金在我国刑罚体系中仅仅是附加刑,这无形中降低了对单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否定性评价。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刑法对此类的单位犯罪只规定了罚金一种处罚方式,这本身就造成了刑罚力度的弱小和刑罚方式的单一。应该在刑罚措施之外,扩大非刑罚措施的适用范围,将多种刑罚措施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综观国外环境犯罪,普遍规定了多种刑罚手段,例如《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在第二十六章“生态犯罪”里共规定了七种刑罚:剥夺自由;限制自由;劳动改造;拘役;罚金;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强制性工作。仅在第256条“非法捕捞水生动物和植物罪”中就规定了五种刑罚。对这样多种刑罚手段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

二、我国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立法完善

1 增设“破坏环境资源罪”专章,并在其中设置“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专节,将直接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纳入其中

笔者认为,破坏环境资源罪除了侵犯国家对环境资源的保护、管理制度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直接侵犯公民的环境权,并间接导致生命、健康或财物的危险或损害。因此,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中,环境权是主要客体。不应该将破坏环境资源罪所保护的价值及其所体现的特殊社会关系简单地归入一般经济秩序或其他一般犯罪客体。将主要侵犯环境权的破坏环境资源罪单列为一章,既符合刑法分则犯罪的分类理论和规则,又使对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制裁更多地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公民自觉地爱护环境,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环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破坏环境资源罪中专设“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一节,将直接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纳入其中,有利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体系的完整以及罪与罪的协调统一,从而有利于对此类犯罪的认定和打击。

2 扩大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刑法保护范围

我国现行刑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象和内容规定得过于单一、片面。笔者认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应对刑法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范围做出重新界定,确保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最适宜的范围。从我国刑法目前的规定看,其出发点是肯定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利用的,只是通过列举的方式对其中一部分进行特殊保护。但是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各物种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并且各物种间具有相互的制约作用,一种物种的灭绝可能引起若干物种在一个地区的消失,各物种的数量会随时间发生变化,法律难以预料具体哪一类物种才是迫切需要保护的,而且法律规定具有滞后性,不利于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法律需植根于内心,尤其是刑法,急需建立环境刑法的内在合理性。现代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一种动植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态地位和生态功能。野生动植物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是维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在对其刑法保护上有清醒的认识,从野生动植物的自身价值来确定刑法保护问题,勿要以人之好恶,将一个物种推到不公平的境地。在扩大刑法所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范围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的重要意义,把对生境的保护提升到与保护野生动植物同样重要的高度。

3 罪名罪状的设置上应当进一步合理化

针对现行刑法中部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存在法条竞合、犯罪对象模糊不清的情况,应当从保持刑法体系内部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角度出发,对相关条文进行修改和整合,确定较为科学和便于司法操作的罪名。

一是明确犯罪对象。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具体犯罪中的犯罪对象到底属于野生动物还是驯养动物,或者既可以是野生动物也可以是驯养动物,应进一步明确规定出来,以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笔者认为,对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犯罪对象,应明确规定为野生的水产品。如果行为人非法捕捞人工繁殖的水产品,则应按盗窃罪或破坏生产经营罪等犯罪论处。将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的犯罪对象明确规定包括人工繁殖的珍贵、濒危动物。同时,为了保持此类罪内部的协调统一,将这些罪名相应地修改为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动物、珍贵濒危动物制品罪及走私珍贵濒危动物、珍贵濒危动物制品罪。

二是将非法狩猎罪修改为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罪。做这样的修改有三个目的:一是使之区分于上文提及的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动物罪,突出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并同时基于对生物多样性的考虑,便于保护其他野生动物;二是取消非法狩猎罪的规定,可以消除公民认为在非“禁猎区、禁猎期”进行狩猎为法律允许的误解;三是这样立法既减少了过多的法条竞合罪名,又使刑事立法跟随时代的需要,加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三是修改并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中的相关刑事责任条款,使之与刑法相衔接。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立法应遵循协调原则,即保持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刑法体系内的协调。协调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内的各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相关刑事责任条款与现行刑法关系的关键,就是要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准确适用刑法典。为此,首先应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中有关刑事责任的条款,并根据刑法中新增加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增加相应的刑事责任条款。其次,以决定、补充规定的立法方式对相关环境法和资源保护法中援引新刑法的有关条款作出明确规定。此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环境资源刑事立法方式,对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中规定有罪行罪名的刑事责任条款,而新刑法中又无相关罪行罪名刑罚的犯罪,作出具体刑罚的规定。这样就可以使不完整的刑法规范变成完整的刑法规范。

4 增设破坏自然保护区罪等新罪名

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及土壤、水、空气等因素构成生态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正常协调的运转,是人类繁衍与发展的前提,而构成这一完整系统的各种因素无论缺少哪一环节,人类都将面临

灭顶之灾。因为其中任何一种都是其他因素赖以生存的条件。诸因素相互依存,才使生态保持平衡。

一是增设破坏自然保护区罪。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网络,使85%的陆地生态系统、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国家重点保护的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60%的高等植物和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得到了较好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效不能说不显著,但是,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种源地的行为在各地仍不时发生。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自然保护区法》,对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行为在刑法上找不到相应的条文进行惩治。借鉴外国刑事立法例,在刑法上设置一个破坏自然保护区罪非常必要。

二是增设破坏草原罪。我国草原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草原为0.33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中国有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扭转。加剧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草原过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二是不合理开垦、工业污染、鼠害和虫害等对草原的破坏,三是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的现象时有发生。草原的破坏已达到如此惊人的程度,而草原的作用又非常重要。因此,应当增设破坏草原罪,以改变惩处破坏草原的行为仅在2002年修订的《草原法》上有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则性规定,而在刑法上却无相应罪名的局面。

三是增设故意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罪。故意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使野生动物身体残缺,进而失去生存能力而死亡,与捕杀行为无异。西方一些国家早已将之规定为犯罪,且扩大到一般的动物,如《法国刑法典》第五卷全一章为“对动物的严重虐待或残忍行为”,规定“公开或非公开地对家养、驯养或捕获的动物实行严重虐待或施以残忍行为的,处2年监禁并科30000欧元罚金”。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伤害、虐待一般动物的行为进行刑事处罚尚不现实,但处罚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在刑法中增加规定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罪的罪状及其法定刑,以遏制此类行为的发生,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避免再出现类似刘海洋案的尴尬立法境地。此外,还有一些新罪名也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发展而建立起来。

5 改革和完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体系及刑罚制度

根据刑法科学化的要求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特点,建立适当的惩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体系和刑罚制度乃是我国刑法改革和完善环境刑事立法的必然要求。

第一,应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充分发挥其惩罚与补偿作用。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一,特别是在惩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行为人受经济利益所驱动,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对犯罪者处以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符合刑罚目的。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财产刑运用得当,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甚至可以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工程落实一部分资金,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我国现行刑法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罚金刑处罚数额偏低,这不利于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打击。我国现存刑罚体系中的财产刑应当成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行为控制对策中广泛适用的刑罚手段,并适当提高其地位。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范文3

秦岭细鳞鲑生存现状保护研究

一、秦岭细鳞鲑简介

秦岭细鳞鲑因身上有梅花状斑点,俗称“梅花鱼”、“五色鱼”、“寒水鱼”,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1988年国家将其列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这种鱼为典型的冷水鱼,通常栖息于海拔千米以上的山涧溪流,其数量稀少,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秦岭细鳞鲑仅分布在陕西省宝鸡市的陇县、太白和凤县、陈仓区,其中通关河流域为主要分布区,现在也仅存6万余尾。

1、梅花鱼为第四纪冰川活动遗留下的物种

通关河及其支流小川河、杨家河、苏家河等河流位于深山林区,河床基质为大型砾石与卵石、片石相间,河流属典型山涧溪流型,水温低,无人类污染,水质良好,水体中有大量梅花鱼的饵料来源,为梅花鱼及其它水生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这一带属于关山山脉,群峰密集。山岭上森林密布,主要有栎树、松树等乔木及各种灌木,主要以阔叶林和天然次生林为主。我们采集了白皮松、榛子、油松、干姜木、紫荆、杜仲、棉柳、胭脂柳、刺柏等15种植物标本,还采集了当地人称“青铜石”和“白英石”的矿石标本,这里的山岭海拔均在1200m以上。通过资料查找,我们得知这里的地形地貌是第四纪古冰川活动留下的遗迹。

秦岭细鳞鲑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涧溪流中,这就印证了我们的推测――梅花鱼是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留物种。

2、梅花鱼的生活环境

通过我们的研究,通关河及其支流河谷深切,狭窄弯曲,河道比降大,含沙量较低,河床多为大型砾石与卵石;溪流在森林中从山坡上冲下,水流湍急,常年流水不断,水流量大、多有大型水潭、水质特别清澈,溪流旁森林茂密,常年处于阴凉状态,水温低,周围无工矿污染,无人类活动污染,水质优良,水质无色无味,可直接饮用,是典型的山涧溪流型水系。

3、梅花鱼对温度的要求

我们在通关河上游测得水温10.2℃,在苏家河测得水温10℃,在小川河测得水温8℃,杨家河测得水温9℃。可见,梅花鱼喜欢生存于水温较低的山涧溪流中,所以又称其为“寒水鱼”。

4、梅花鱼的食物

我们在小川河一个水潭中发现梅花鱼活动,并在水潭底发现了被梅花鱼吃掉的小鱼的骨架和鱼皮。我们在通关河上游、苏家河、小川河、杨家河的河道中,发现了大量的水蚯蚓、沙蚕幼体、小虾以及麦穗鱼、鲶鱼等冷水性小型鱼类,这些生物资源是梅花鱼提供了生长发育的饵料来源。

二、通关河秦岭细鳞鲑的生存现状

1、在20世纪90年代,梅花鱼在通关河、苏家河、小川河、杨家河的河道内随处可见,徒手也可抓到。现在东会村(海拔高度1186米)以上所有自然村都移民到后排村,以至孙家村、后排村(包括移民村)、东会村段人口共1700多人生活在该区域,居住集中,农业生产落后,除洪水期,很少在通关河东会村以下干流中见到秦岭细鳞鲑,说明资源量已锐减;

2、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及乱垦乱伐、乱挖滥采使该段范围内草地、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水资源锐减,境内许多小溪流和山泉干涸,河流水量减少,秦岭细鳞鲑等鱼类产卵场所受到破坏,自然繁殖受到影响,生存数量明显减少;

3、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乱捕现象严重,狂捕滥炸,资源利用过度,部分农民用电捕鱼器进行搜索式捕鱼,严重破坏了秦岭细鳞鲑等野生鱼类资源,秦岭细鳞鲑生殖亲体出现退化趋势,朝小型化、低龄化方向发展,致使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人口较多的通关河段秦岭细鳞鲑的资源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所能见到的也多为2-3龄的未成熟个体。秦岭细鳞鲑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场所日趋向通关河上游及其支流高海拔区域移动,在通关河上游及其支流海拔1200米以上荒芜人烟的地区存在一定数量的秦岭细鳞鲑;

4、对秦岭细鳞鲑野生鱼类资源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手段落后,执法力量薄弱,有人居住的范围内资源已到了濒临枯竭的边缘,秦岭细鳞鲑的生存在海拔900-2300米范围内逐步向上游移动到海拔1200-2300米范围的无人区内。

三、通关河秦岭细鳞鲑的保护

(一)必要性

秦岭细鳞鲑为第四纪冰期残留鱼种,是秦岭阻断归途的海洋鱼类遭遇生境突变后散落在秦岭溪流中,以一种异乎寻常的生命力,战胜了恶劣的生存环境,顽强生存下来的极小一部分海洋鲑鱼经过漫长的生物演化的新物种,所以被命名为秦岭细鳞鲑,属鲑科陆封型冷水鱼类。

《鱼类学》记载,细鳞鲑属鱼五龄方始成熟,繁殖慢,产卵期4-5月,产卵均在水色澄清的水潭或沙砾浅滩、底为沙砾的急流河段,怀卵量3000-7000粒,卵沉性。细鳞鲑产卵后亲鱼大量死亡。加之秦岭细鳞鲑是个很有灵性的“爱情鱼”鱼类,成年鱼基本上都是一雌一雄出游觅食,形影不离,如果一条被捕杀,另一条会为之殉情。因此,梅花鱼数量少,个体也不大。目前,秦岭细鳞鲑已被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级,保护这一物种刻不容缓!2009年7月7月,国内鱼类学权威专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在陇县实地考察后,兴奋地说:“秦岭细鳞鲑在我国的分布区非常狭窄,而秦岭北坡的渭河上游及其支流是秦岭细鳞鲑的模式标本产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存温度最高不能超过25摄氏度的秦岭细鳞鲑只能被迫缩小生存环境。根据调查得知“秦岭细鳞鲑”栖息环境已由海拔1000米变为海拔1200米以上水域环境。相比于天灾,人祸更甚。偷、炸、电、毒细鳞鲑的现象在1988年以前非常普遍。1988年,秦岭细鳞鲑被列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后,这一势头也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美食家”,却利用节假日,三五成群来到细鳞鲑栖息地,肆无忌惮地捕猎。秦岭细鳞鲑是典型的冷水鱼,生长周期长,鱼肉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鲜美异常。“美味细鳞鲑”的美名不胫而走,捕猎者的队伍日渐壮大,秦岭细鳞鲑遭遇到了比250万年前更残酷的生存危机。

细鳞鲑虽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鱼类,但秦岭细鳞鲑仅仅剩下6万多尾。一场保护和拯救秦岭细鳞鲑的战役,在近10年内,被三次提升“战略等级”。这些举措,不仅仅在学术领域折射出秦岭细鳞鲑对于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和物种变迁的重要意义,而且在政治层面彰显了各级政府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意志。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秦岭细鳞鲑资源已刻不容缓。

(二)建议

为了保护陈仓区的通关河、苏家河、小川河、杨家河等河流的秦岭细鳞鲑,一方面应通过采取划定鱼类保护区、设立保护机构和围栏禁垦禁牧禁伐禁捕等措施保护现存的珍稀动物秦岭细鳞鲑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水域生态与资源恢复,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科学措施,对秦岭细鳞鲑进行驯养和繁殖,通过放流和保护增加种群数量。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保护濒危物种,减少人为破坏,逐步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的多样,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再造山川秀美的家园,而且资源增殖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

1、保护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利用资料、图片、标本在群众中广泛宣传秦岭细鳞鲑科普知识,让人们明白保护秦岭细鳞鲑的重要意义,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使人人参与保护行动。

2、保护物种与生存环境相结合。禁止保护区河道内洗衣服,向河道倒生活垃圾,应另修一条污水渠,排放生活污水,并在当地就地对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3、依法保护。向保护区群众法律知识,禁止一切违法电鱼、毒鱼、炸鱼行为,发现有人非法捕杀水生野生动物,应立即向渔政部门报告,依法惩治,严厉打击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4、政府支持,给渔业主管部门落实经费,配备监测设备,及时开展秦岭细鳞鲑资源日常管护工作。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21-03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随着全球人口的膨胀与经济的急剧发展,人类疯狂地征服自然、掠夺自然,使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沙漠蔓延、水源污染、森林锐减、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频频发生,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许多国家都将环境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环境价值观。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教育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环境教学能够使学生清楚了解我国的资源、能源、人口状况,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社会发展问题。同时,将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垃圾围城等重大环境问题体现于地理教学中,能使学生从地理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中学阶段是思想观念与价值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通过环境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危机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不是地理教学的延伸与发展,而是地理教学的历史使命,因为地理教学是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入手解读世界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怎样利用环境、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等有基本认识,环境认知教育、环境道德意识教育、环境行为教育等都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地理课的导言中就有“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的论述。中学地理教材以地球环境为开端,介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陆地、海洋等环境,然后学习了与人类生活、生产相关的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而环境教育是一条贯穿教学始终的红线。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透视

1.教材编排不够科学。当前的课程安排不合适,环境教学内容分散于各门学科之中,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都有环境科学、环境伦理的内容,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种分散式的课程编排不利于环境教育的开展,不利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多是零碎地分散于教学的各个章节,很难形成对环境知识的总体认知,难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环境知识体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知识教育的内容较多,而涉及环境技能、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内容较少,情感教育往往停留于表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分注重认知的传统教育模式。

2.学生的环境素养较差。学生对环境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散乱,系统性不强。有关机构调查表明,中学生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较多,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却较为零散,学生对环境新技术、新名词等关注较少。环境教育包括“知”、“行”两方面内容,即环境知识、认知、态度、价值取向等,但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学生的环境观淡薄,仅停留在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简单的环境问题上,对地质塌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关注度不够,环保自觉性较差,对环保公益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周围的环境问题不闻不问,将乱扔垃圾看成很自然的事情。

3.环境教育流于形式。虽然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很多学校仍然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标,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课程之中,这使环境教育备受冷落。学生忙于应付各种考试,课业负担繁重,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学习环境知识、参与环境教育活动。虽然有些学校通过野外实践、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但这些都流于形式,教育效果较差。[1]

4.教学安排不合理。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学生的升学、就业等没有必然联系,很容易被人所忽视。虽然教育部门为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做过大量工作,但在教学计划中也没有具体安排,课时安排并没有得到体现。同时,地理教师往往缺少系统的环境知识训练,繁重的工作量也使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环境教育教学研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的环境知识多是基础理论,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环境知识较少,这导致无法对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进行有效测评。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路径选择

1.整合地理教学内容。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就应将环境教育内容与地理教材紧密联系起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建构完整的环境知识教育体系。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因素,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环境科学知识。如高中地理中“陆地环境”部分,就可以在介绍植物环境保护时,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地;学习地球上动物分布时,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懂得保护野生动物,不乱捕滥杀动物;还应将乡土地理贯穿于教学之中,包括家乡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环境污染状况等,使学生对家乡生态环境有感性认识。

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地理课本上的环境知识远远不能教学需求,因此应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环境信息,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例如,地理国情对民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环境教育也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搜集有典型性的事实或数据,让学生了解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再如,当今各种环境问题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在地理教学中应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媒介收集与环境有关的时政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水污染、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了解我国的环保政策措施。此外,国内外典型的环境问题案例也是进行环境教学的重要资源,将这些内容引入地理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的环境思维与学习兴趣。

2.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在环境教育中,应当以现有教学内容为基础,立足于课堂教学,在环境有关的章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知识与地方实际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具进入地理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直观、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信息与数据资料,了解我国的环境状况、环境法规等。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对资源浪费、气候变暖、垃圾围城、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评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发展观。[3]再如在学习“环境污染及治理”时,可以播放几组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思考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学习“世界人口”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世界人口增长”的短片,让学生了解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意义。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来增加环境教育的感染力,如讲解黄河水质时能够引用俗语“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这种生动形象的描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生态系统时,可以用诗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形容物质循环。

3.强化第二课堂活动。环境教育是一种感知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教学中应突破课堂教学的束缚,引导学生“在环境中学习”,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与课外活动之中,在实践中了解自然环境,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环境知识报告,讲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措施,通过知识讲座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还可以组织开展“低碳发展”、“水污染治理”等专项读书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主题班会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教育学生节约用纸,节约用纸,不乱扔垃圾,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少用一次性餐具。[4]

环境教育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可以通过组建环保社团、建立环保宣传小组、设立环保监督岗等方式进行环保宣传,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绿地、保护野生动物等环保习惯;还可以通过植树节、人口节、爱鸟周等节日举办科普讲座、文娱活动、环保讲座。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亲身感受现实、认识社会,可以让学生深入工厂、城市、农村、社区等体验环境问题,当学生看到垃圾遍地、河水污染时,自然会明白环保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渐凸显,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为此,应将环境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深入推进环境教育。

参考文献:

[1]柳若芍,等,环境教育: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J].教育研究,1995,(7).

[2]林培英,学校环境教育给地理课堂教学的启示[J].地理教育,1998,(1).

[3]王晓枫,试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地理教育,2000,(1).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范文5

1建立农村与城市间的积极联系

农村与城市中心经历的每次冲突都是为了维持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因此,将消极关系转变为积极关系很有必要,它可以提供解决农村和城市问题的方法,以使环境更为舒适宜人。目前为止,人口流动是单向的从农村到城市。随着交通系统、网络信息和资讯的迅猛发展,必须要生成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双向流动。因此,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将会给21世纪的生活带来极大地影响。这样的新生活将会给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带来更多的便利。

2建立农村生态村模式

2.1生态村模式的一般特性生态村将采取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特点的方式,规划不能在城市区域建造的先进生活基础设施。然而,生态村概念的显著特点就是对作为农村地区基础网络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空间资源(稻田,非水稻田,丘陵和山区)的定位。这对创建人,信息与物品之间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必要找出鼓励城市居民长期留在农村区域,甚至在那里定居的方法。这样,将建立起城市与农村互惠互利的体系。在基础设施中,生态村将采用冷却和加热系统这种有效利用区域资源的方式。这些系统应该是被动可用的,如利用绿色植物挡住阳光和诱导自然风通风。但当这种被动系统不能被有效利用时,随着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共存,在灌溉系统中,冷却与加热系统将被采用。因为城市水污染的关系,处理系统不能被广泛的应用(垃圾在被排入污水系统前需要被绞碎)。然而,当处理器被纳入一个小规模的跨村供水系统时,农村地区就可以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关注。此外,处理器可以从当地农田回收堆肥作循环氮气。传统景观元素的区域布置和分配基于自然系统,生产结构和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在传统农村地区,房屋周围种植防风林,树篱,非水稻田,稻田及灌溉系统,这些都是独特的植物群和动物群。农村地区的生态区可以分为点型、线型和区域型生态区。当物料的循环和物种的供给完成在每一个生态环境中的有机延续时,丰富的生态品质得以维持。为了维持这样的生态区,生态系统将进行检查并且挑选出重要的生态区。为了发展生态网络,需要建立提高土地生物利用率的体系。本文根据农村生态系统的差异建立了三个不同的模型。三个生态村模型的关键区别在于人口密度、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差异(见图1)。生态村预期的人口密度在近郊为100人/公顷,典型的农业区为10人/公顷,偏远山区为1人/公顷。100公顷面积的近郊生态村在三种模式中被认为是最普遍的。另外,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在生态村建设中也十分重要,人口在10万以上,能基本满足人们的工作机会,信息交流,文化设施,教育设施和医疗服务。居住于毗邻大城市的村民可以很容易的接受其优点。居住于距离城市1小时车程内的村民也比较容易接受大城市的好处,但那些生活在1小时车程以外的人不能轻易接受城市基础设施的优点。最后,生态村应该依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建造,除了利用不同的资源建立自身循环体系外,还可以满足城市人口对农村景观的不同需求。

2.2城市近郊生态村模式的特点我们假设这种模式包含10000名市民和60位村民。在100公顷区域模型中30公顷用于住宅发展(新镇),另外70公顷用于农村土地使用,其中20公顷用于建设配发花园和非水稻种植,40公顷用于水稻种植。城市近郊生态村模式循环体系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组件使城乡直接互动(见图2)。例如,有机垃圾和污泥从新城通过处理器收集,被处理成有机肥料。肥料的生产总量为115吨每年,用于10公顷花园和20公顷非水稻农田。循环系统的应用将减少当地政府对收集垃圾的支出。地下水有效的培养着40公顷稻田(10mm每天)以作为充分利用冷却和加热系统的缓解治疗方法。这种治疗将避免过载排污系统和地下水位的降低。当然,水在加热池塘用于栽培生长期稻。在这个模型中,配发花园在新城居民和农民交流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农民可以通过租用城市居民的农田来获得更多收入。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培育蔬菜和花卉来交流信息。

2.3典型农业区生态村模式的特点第二种模式是拥有1000人的典型农业区生态村。在这个模型中,100公顷用地中10公顷用作定居区,另外90公顷用于农田,其中有14公顷非水稻田和76公顷稻田(见图3)。在这种生态村里,冷却和加热系统可以被很好的利用;小规模的村庄污水系统处理器结合生产农田,对保护和再生资源的利用可以很好的用于饮用水和灌溉稻田。对于疏松的土壤,稻田作为太阳池使用的仅有7公顷,而其余的是在冬季期间保持非水稻田的干燥。这种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创造一个生态网络连接乡村景观资源。生态网络最显著的组成部分是树林,沿路种植的树木可作为农田的防风林。这些树林和路边的树木作为动物活动的生态走廊也很重要。湿地和沿河岸林也是很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

2.4偏远山区生态村模式的特点第三种生态村模式是60个村民和40个参观者在偏远山区里。在这种100公顷模型里,1公顷用作定居区,另外99公顷作为农田使用,19公顷非水稻田,40公顷水稻和40公顷灌木林地。在所设计的生态村的图像透视图中,牧场都显示在图中下部,这表明在偏远山区土地利用的另一种可能性(见图4)。在草场中,动物粪便可以有效地用于生产沼气,并通过发电装置转化为能量。将泉水用于冷却和加热系统。处理器将用于资源循环利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这种模式的另一种功能。然而,该模型的最显著特征是使用木炭植物和温泉水组成的矮林树木作为加热系统。在苗圃生长的植物可直接从木炭厂排出热量。在这个生态村,居民建造的住房,即使在冬天,也可以使用供热系统。用热地板辐射加热将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因为林地的薪柴和木炭仅为1公顷面积,而矮林林地有40公顷,所以可以持续供给。在山区斜坡上面的梯田和非水稻田被认为是传统的日本山区农村的历史人文景观元素。这种景观元素可以吸引大量城市游客观光。由于针树广泛的种植致使山区农村景观的价值不断减少,将针树替换为更具吸引力的阔叶落叶乔木可以提高景观观赏的潜力。这种转换也可以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城市和农村居民之间的互动是维护此类地区的重要方面,因为人口减少和劳动力老龄化非常明显。因此,这种模式提出长期居民建房的必要性。他们将通过志愿活动来帮助保护半自然生态系统。高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将有助于这里的居民对全世界网络信息的了解。信息网络的发展,将使更多地游客停留在这个区域。

3一个生态村模式应用的案例

基于上述研究方向实施的生态村项目,应对每个地方都建立详细的计划以便于重新设计改造现有的农村大环境。本文所讨论的项目清单、成本以及测试用例都是在距东京东南部80公里的千叶县长生郡中进行的。长生郡被归类为城市近郊的生态村。一个曾经作为传统村庄,但现在被重新设计成为具有更高价值的居住地区。在这个区域,发展这种具有公共菜园的农户区,将是农村新型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建造野生动物栖息的湿地和中水处理系统而最大限度的打造一个生态村庄。这个过程中,湿地水被很好的利用。通过二次加工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降低,很好的保护半自然的河流堤岸。增加农储市场的规划建设将大大加强农村与周边城市人们的联系,推动和使用这种从每个家庭所产生的有机垃圾(经处理)和村庄内处理水排出的污泥所产生的堆肥,例如用于城市景观和农业区域,将大大提高该区域内氮的循环量。在费用方面,收入很有可能大于开支。举例来说,将村庄里处理的水在湿地中进行二次处理的成本要比在工厂中处理大大减少。另一方面,重新设计湿地的成本等同于这片土地减少的大米的产量所损失的费用,唯一的成本在于1000人在这个过程中所利用的水的排放费用。该项目对于保护生态系统和稻田是非常有效的,即使是面对在旱地种植水稻的趋势。此外,它对去除废水中的氮和磷是非常有效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技术外,每个项目都代表了一种经济有效的生态技术,可以基于长生郡平坦地势的环境特点,利用有限的空间发扬这种稻田镶嵌景观的形式。

4结语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范文6

一、充分认识Warming-up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中Warming-up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情感需要,找准切入点,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来运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验的过程学习语言,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相关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Warming-up既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既是语言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激活课堂氛围;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再之,Warming-up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对于不容易口头表达的话题或图片,教师不妨主张学生课前互相讨论,把想表达的意思笔头写下来,这样课堂上师生交流就容易得多。例如,Unit10 The World Around Us中的Warming-up部分,目的是通过三幅图片了解哪些动物正濒临灭绝和导致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讨保护濒临灭绝动物的措施和建议。做这部分之前,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世界濒临灭绝动物的一些情况,如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生存现状及造成这些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然后,讨论应怎样保护濒临灭绝动物,最后让他们把讨论结果写在练习本上。这样做,不仅拓宽了他们学习英语的渠道,而且培养了书面表达能力。

二、采用多种活动途径,面向全体学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所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然后根据每个单元Warming-up话题的不同,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话动练习,如师生讨论、小组讨论、个人活动、辩论等,使课堂气氛更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例如,在处理Unit3 Going Places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展示有关hiking和rafting的图片导入主题,引导学生讨论与旅游有关的话题,如means of transportation, safety manners等。在讨论四幅图片时,教师可以拓展有关背景知识,鼓励学生说出更多有关旅游安全、社会公德等注意事项。

2、启发学生探讨旅游方式,教师可以使用brainstorming形式,激发学生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性地选择出游方式。

3、制作一份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学生对旅游方式的选择。调查表可以这样设计:

此份调查表可以是个人活动,要求每个学生作出自己的合理选择;可以是小组活动,每人负责调查邻组的五位同学,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的问句,并使用I'd like to…because…这个句型;也可以大组活动,全班按不同任务分成四大组,统计调查结果,并归纳有关信息。

4举行辩论会。针对“Do you like traveling﹖”这一话题,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正方的观点是“Traveling is good for us.”;反方的观点是“Traveling is bad for us.”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阐述各自的理由。最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观点是否合理、论据是否充分、表达是否清晰、思维是否活跃评出胜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

部分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如果教师不加指导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说起。因此,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教师还应根据话题的不同,合理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课堂氛围,一定要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真正地让Warming-up这一教学环节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每一节课堂。

四、注意的问题

最近听过几节英语阅读课,学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方法。但是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老师们在阅读前都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做warming-up(及课前热身),其中内容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的用视频,有的用图片,有的用故事,有的用提问,还有的用练习,精彩纷呈。不可谓不热闹。

首先,有的课堂warming-up部分目的不明确。为什么有“热身”这个步骤?它是为了谁服务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如果用“Do you like watching movies?”来引入一堂学习写正式的建议信的文章(高中教材人教版选修7,unit 1,语言运用A Letter to An Architect)就不是很好。虽然课文内容涉及到解决残疾人去电影院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学生是否喜欢看电影”就和“教会学生写正式的建议信”这个教学目标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假设一个情景,让学生给一个亲近的人写问候信,从学生熟悉的“非正式信件的写法”过渡到课堂教学的新知识“正式信件的写法”,相比而言,就会好得多。既复习了非正式信件的写法和用语特点,又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同时还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两种不同写法适用不同的情况,形式和措辞均不相同,使学生免于混淆。可谓“一箭三雕”。再如果上面提到的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残疾人会在电影院中遇到哪些困难,从而帮助解决问题的话,用“Do you like watching movies?”还是非常可取的。

由此可见,不同的问题设计取决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我们各个环节为之服务的对象。

其次,注意“warming-up”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的地位和时间的分配。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运用视频等手段的warming-up是效率低下的或者是无效的教学行为。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但是为了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新内容的呈现和巩固,热身部分的效率也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