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发展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科技发展的现状

海洋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1

关键字:科技创新;集成创新;品牌创新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1.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是整个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保障。近年来,由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资助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达1万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00余部,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00余项,获专利1200余项。

2.单项技术研发

单项技术研发多年来一直是科技研发活动的主要方式。单项技术研发,如果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和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将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山东省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通过产学研结合,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和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等措施,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3.集成创新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集成创新提供了可能。山东省主要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加强项目集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确定了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创新、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生态省建设科技创新、新能源关键技术开发等17个重大专项,进行集成攻关,以求在共性、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二是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提高集成创新的市场竞争力。山东省利用科技计划对激励科技集成创新的引导作用,要求所有项目立项申请都必须进行知识产权创新,把能否形成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作为科技计划立项的必要条件,并在科技计划中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和产业化。

二、山东省主要行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1.农业

实施“种子工程”作为高效、优质农产品发展的基础,是山东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山东省11年投入资金3.6亿元,创新和引进种子资源3000余份,培育新的种系270多个,培育的小麦、玉米、花生等新品种均创造过全国最高单产纪录。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林果良种覆盖率达80% 以上,家禽、水产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体细胞克隆牛研究、奶牛及肉羊胚胎移植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是山东农业的又一大亮点。山东省10年来共取得重大海洋科技成果1500项,其中28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全省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海带、对虾、扇贝养殖为重点的三次海水养殖业革命,无不得益于科技的创新与突破。近年来,山东又以鱼类养殖为标志,加快了海洋农牧化进程。国家海洋科学中心落户青岛,必将大大提高山东省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2.制造业

山东省坚持14年开展产学研相结合,90%的大中型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4个,其中国家级44个,全省工业企业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3 .6 万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的5400项。近年来,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投资,引进了一批先进制造技术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设备及生产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装备工业体系,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效显著,主要产品实现了更新换代,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和实力较强、技术领先、具有较大规模的骨干企业。目前,山东省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3800多家。

3.高新技术产业

2005年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34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4.1%,比2001年底的14.7%提高了9.4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四年每年增长两个以上百分点。启动实施的“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创新重大科技专项”,集中支持了17个重大项目。2005年产业带8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2000多家,占全省79.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23亿元,占全省81.82%;申请专利14335件,其中发明专利2648件,分别占全省78%和82%。产业带内软件、生物医药、非金属材料、数字化装备、海洋等特色产业群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聚集效应,为山东半岛城巾群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至今,山东半岛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聚集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组团和特色产业群。

三 、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不足

山东省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

1.科技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

2004年全省研发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91%,低于全国 1.23% 的平均水平,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33%,分别比广东、浙江、江苏低0.86、0.83和0.19个百分点,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 0 .76% ,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7%,大多数企业长期研发投入不足,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不够活跃,力度不强。

2.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滞后

支持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体制与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高新技术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终端产品,并占领市场。2005 年我省高新技术进口、出口累计额仅为全国总量的2.2%和 1.9 % 。特别是在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中,规模、效益和创新能力都落后于发达省份。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大量成果、专利被束之高阁。

3.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虽然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不断增加,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企业创新能力整体上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水平。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据调查有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企业占52.5%,有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的占50%,有产学研合作经费投入的占23.3%。企业获取研究开发资金的途径不广。企业研究开发资金中有政府资金的占23.3%、有贷款的占32.5%、能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的占10.8%,能从国内合作伙伴获得的占19.2%,能从国外合作伙伴获得的占8.3%。来自企业外部的研究开发资金相对较少。

4.人才

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匮乏,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近年虽有重要突破,但占全国比重仍然偏小,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也太少。山东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滞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每万人中受过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数远低于发达省份,影响了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制约了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对策分析

1.实现行业的科技突破

(1)农业高新技术和海洋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农业和海洋技术是山东省的优势,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切实做大做强、做出特色。要加强农村科技研究和推广,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和产品。要大力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建设,搞好科技干部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要突出建设好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加强海洋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大幅度提高山东省海洋技术领域的整体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

(2)先进制造业实现新突破。先进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源泉,也是衡量竞争力高低最主要的体现。要围绕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研究现代设计、先进加工、先进制造模式等先进制造技术,开发大型成套装备和精密配件产品,提高山东省制造业技术水平。要突出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以龙头企业为基地,以数控机床、汽车与发动机、造船、医疗器械等装备制造业技术为重点,积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山东制造”迈向“山东创造”。

(3)高新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要围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软件技术、计算机及设备、网络与通信技术、数字化电子产品及配件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实施品牌创新战略

要继续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产品,支持拥有名牌产品、先进技术的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培育一批著名品牌企业、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和一批中国名牌。要加快建设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突出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能耗的产品,有效整合资源,培育各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群。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要加快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第二次创业,努力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3.加大技术开发投入

通过政府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今年山东省政府安排了1.5亿元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 个重点产品技改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层财政科技投入要重点支持推广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4.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重视培育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加强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业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对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孵化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黎贵才,周东杰.科技政策的国际借鉴―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行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1:41.

[2]姜绍华, 赵英兰.山东科技21世纪发展的战略思想[J].科技信息,2003,10:10.

[3]韩寓群.把握形势,发挥优势,努力开创山东科技发展新局面[J].科学与管理,2006,1:

海洋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海洋;人力资源;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率;科技转化率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引言

随着中央将海洋经济的大战略和打造蓝色经济区的部署进入党、国家重大的决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成为一个新战略,但是人才问题却是一个旧问题,新战略的提出,让旧问题的解决愈加迫切。因此山东省青岛市率先将如何吸引高端专业性海洋人才来青工作,如何培养实用型的基础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在加强海洋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率低,海洋科技理论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效率低的问题上,还是没有突破性进展。

二、现状分析

山东省青岛市率先通过相关政策、手段,将如何吸引高端专业性海洋人才来青工作,如何培养实用型的基础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在加强海洋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率低,海洋科技理论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效率低的问题上,还是没有突破性进展。

1.高科技人才质量不高。由于海域宽广深邃,海洋生物、气候潮汐等变幻莫测,海洋环境不适合人类活动,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与陆地环境截然不同,尤其是对深海的开发已成为人类开发的难题。因此,开发和利用海洋对开发技术的要求之高赋予了海洋产业的特殊性,使得海洋人力资源应当具有其特有的特征,即优秀海洋人力资源必须是能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科技海洋人才。

海洋科研 、教学机构 、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海洋科技人员在山东的数量占全国的40%以上,青岛拥有海洋领域相关的两院院士17位,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以及28家海洋科研、教学机构,海洋人力资源数量上并不少。

但是,这些科技人员大多数只是纯粹在科研机构内做研究,能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科技海洋人才聊聊无几。因此,山东青岛虽然通过“蓝恰会”引进人才,但是在监测预报、深海资源的勘测开发、海洋生物的培育利用、海上运输的发展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发展的前沿地带,能以创业方式带领企业发展的人才屈指可数。

2.科技转化率低。目前许多企业得不到科研帮助,使得产业无法发展壮大。前海养殖由于人才难觅、知识匮乏、愿意到基层自主创业的实用型海洋技术人才缺少,导致养殖业的科技含量仍然比较低,大多数养殖场仍然集中在“靠天吃饭”阶段,严重拖后了海洋生物的培育利用打经济步伐。

如上文所述,有学历的海洋专业人才并不缺少,那么是什么导致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难度较大?主要还是源于愿意到基层企业实干的海洋人才匮乏,而科研机构的海洋人才由于缺乏对现实情况的了解,仅在科研室内研究缺乏了科技转化的外部动力。

3.外部环境揽收。由于缺乏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科技海洋人才以及资金支持,导致一些高科技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经济生产力是遇到重重困难,此外,由于省外环境支持,有大量青岛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广东等其他省份转化成为经济生产力。

三、存在原因——激励机制乏力,人才引入政策吸引力不足

人才的集聚首先应当要有较好的产业集聚,并且有适宜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完善的创业金融体系。

但是目前青岛海人才引入方面在区域竞争中仍然存在体制,比如政府引入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落实较难;引进方式不够灵活,服务工作不达标;人才管理机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统筹协调,未形成合力;企业内部体制排资论辈;没有定期给员工提供到国外进行培训的机会,导致高端人才的流失。因此导致集聚人才资源能力比较薄弱,从外地引进人才,往往难以留住,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亟待加强和完善。

四、解决办法

1.突破体制。要实行以“公开、公平、公正”为核心的用人形式,改革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办法。对于人才的引进方式要灵活、多样,服务工作达到标准,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认证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做到招得来,用的好,留得住。

2.人才价格市场化。目前青岛市的海洋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价格还不能做到市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尚存。(2)采用与身份挂钩的“论资排辈”法分配工资,按知识要素分配还未能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受到很大阻力,不能真正拉开分配档次,因此应当制定一个发挥个体潜能的激励机制。

另外企业内部应当让员工定期得到国内外培训机会,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海洋专业人才队伍。

3.引导本土人才深入基层,进行创业。调整海洋教育内部层次结构,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科技海洋人才,破除“高校学生无实践经验本领”格局,进行“工学结合”,并且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4.建立海洋科技人才知识库。由于不少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不愿意到中小城市里去工作导致不少县级市的涉海产业研究性人才急缺。然而研究成果是可以共享的,只有在共享过程中科技实力才能大增加。目前,全国许多省市都是各自为政,知识共享体系尚未建立,许多科研项目交叉重复,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更加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所以应当建立一个海洋科技人才知识库,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科研共享。

海洋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3

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是全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子系统。是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于海洋产业、海洋开发的集政、社、产、学、研等创新执行机构于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其实质是一个创新的组合,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及其组合。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推动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

1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顺应海洋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需要。从海洋经济的特性来看,由于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复杂、恶劣并且多变,人在海洋环境中从事生产劳动,必须借助于专用的技术装备,从而加大了海洋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和技术要求,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洋技术的发展。海洋经济的竞争,往往取决于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从海洋资源开发到生产过程的展开,从海洋经济运行到海洋开发管理,都依赖于整个知识系统和高新技术的支持。海洋经济的这种高技术特性,使得海洋科技成为发达国家竞争的新领域。世界上一些经济强国近年来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一个世界性的依靠高科技争夺海洋资源的浪潮正在兴起。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我省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海洋自主创新,大力提升海洋科技竞争力。

2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开发蓝色国土”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两个阶段,应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海洋资源开发粗放、集约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至今仍然比较突出,致使可开发利用的海域、岸线等资源急骤减少。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当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产值增长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开发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集约利用型转变、环境保护由污染防治型向生态建设型转变的重要时期,加强海洋自主创新,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的必由之路。

3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增强浙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这些年来,通过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浙江海洋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海洋科技创新现状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重大海洋科技成果不多,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海洋科技无法引领海洋产业实现结构升级。二是海洋开发专业人才缺乏。据国家海洋局统计资料,2004年我省从事海洋研究的专业人员仅721人。而山东有1939人,上海有1503人,广东有1037人,分别为我省的2.7倍、2.1倍和1.4倍。三是创新机制还不健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如船舶制造配套设备自给率不足30%。四是海洋科技经费不足,海洋开发投融资机制有待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要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提升浙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必须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培育和构建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坚持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各类人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今后一个时期,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该紧紧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1 以突破海洋经济共性关键技术为抓手。加强海洋重大项目攻关。现代海洋技术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工程技术和生产技术等在内的庞大的综合体,是一个知识和资金高度密集的技术体系,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加大对海洋经济一些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攻克一批在海洋产业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科研项目,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要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整体设计、专家咨询论证,确定一批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突破带动作用的重大共性关键项目,组织精干力量开展研发。要围绕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医药与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水产品精深加工、船舶设计与修造技术、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安全技术、海洋旅游、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等重点领域,安排一批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优先主题。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合作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手段,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和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加快实现海洋技术跨越。全面提升浙江的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

2 以培育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浙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仅“十五”期间全省就培育了海洋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并实施了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就全省来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加快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任务还十分繁重。随着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海洋高新技术将更为迅速地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并衍生出不断壮大的海洋产业群。为此,要把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放在优先位置,通过大力发展省级海洋高科技园区、科技兴海示范区(基地)以及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壮大一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要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临港先进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此开发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特色产业。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民营海洋科技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抢占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3 以提升海洋经济产业层次为目标,用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海洋传统产业由低层次向高级化转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浙江的海洋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尚处于较低层次,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海洋渔业弱质局面尚未有效扭转,临港工业大规模的开发才刚刚起步。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滞缓,一方面,造成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也严重削弱了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必须用新技术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海洋经济产业层次。如在海洋渔业方面,要重点开发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保鲜、运输、贮藏等全程控制技术和装备,提升海洋渔业的产品品质和效益:海水产品加工方面,加强海洋功能食品、超市海洋食品和海洋药物的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升海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规模和水平;临港工业方面,重点开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用信息化提升水产加工、船舶修造、海洋化工等产业层次,建设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注重海洋研究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创新,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对策思路

当前,浙江海洋经济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我们要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总体要求。从浙江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的基础、优势、特色出发,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改革投入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全国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1 整合科技资源,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增强海洋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保障。要根据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的原则,组织协调省内海洋科技资源,整合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国家海洋局二所、浙江海洋研究所等相关力量,并积极引进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省外海洋领域的大院名校,同时吸收有关企业共同参与,采取组建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在我省海洋开发基地舟山市,建设浙江海洋经济研究院,以便为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成为引领全省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浙江海洋经济研究院下设一批海洋科技开发的专业研究所、公共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器,形成若干海洋专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国内外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及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服务和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增强全省海洋产业自主创新的综合实力,为我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改革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海洋科技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稳定的科技投入是保证海洋科技不断创新的重要先决条件。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社会、企业、民间及外资等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海洋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一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性海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省财政应安排海洋科技创新专项经费,用于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以及对经济社会带动面广的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攻关。二是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海洋科技创新投资。与科研部门、高等院校联合共建海洋科技孵化器、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海洋工程实验室。三是针对海洋科技创新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建立政府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以分散海洋科技创新风险,形成海洋科技创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投入支持机制。

海洋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山东出台了山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分析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战略性。这些产业不仅对经济发展有极强的拉动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新兴性。这些产业的产品、服务或者组织形式以科技创新为灵魂,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实现高速增长、可持续发展。

3.辐射性。这些产业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而且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

二、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

(一)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山东紧随国家的产业发展指导,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山东工业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在不断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支点、持续发展的的新生力量。

早在2010年初,山东省便在《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包括新医药及生物、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后在全省范围内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尽快扩大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的“四新一海”战略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出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景

为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11年山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到2020年比重力争达到2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造地区发展新优势的必然之路。山东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尤其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制定产业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国家确定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发改委已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工信部也将结合工业和信息化体系的总体考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如重大节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宽带、航空、海洋装备、卫星等,积极引导和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山东应抓住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难得机遇,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先试,力争上游。山东省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医药和生物、海洋开发、高端装备制造”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33 个重点发展领域。

1.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精品钢新型材料、功能陶瓷等领域;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通信网络设备与产品、集成电路、高端计算机、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领域;

3.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及装备、环保技术及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等领域;

4.新医药和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新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领域;

5.海洋开发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开发重大基础设施、海水健康养殖、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工程技术及装备、高端船舶制造、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加工装备、轨道交通设备、通用航空装备、石油装备等领域。

山东应抢抓机遇,结合本地的资源,和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引领和促进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困境

1.制定财税扶持政策

一方面,加大财政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另一方面,对纳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给予贴息或税收减免。

海洋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溢油回收船;配置设备;收油系统

资助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H17F01);国家发改委2015年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专项项目。

海上溢油就是石油在海上运输或开采过程中的流失。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每年由于人类活动而流入海洋的石油约1000万吨,其中海上油井井喷事故和油轮事故造成的溢油高达220万吨。

1 海上溢油的危害

虽然海洋对石油污染有自净能力,但不是无限的。石油进入海洋后造成的污染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通常,1升石油完全氧化需要消耗40万升海水中溶解氧,因此,一起大规模溢油污染事故能引起大面积海域严重缺氧,使大量鱼虾、海鸟死亡,或使经济鱼、虾、贝类产生油臭味,降低海产品的食用价值;浮油被海浪冲到海岸,沾污海滩,造成海滩荒芜,破坏海产养殖和盐田生产,污染、毁坏滨海旅游区;若清理不及时,还易发生爆炸和火灾,酿成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其长期影响导致的潜在危害则更加严重:海上油膜会大大降低海水与大气的氧气交换,从而降低海洋生产力,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石油中的毒性芳香烃化合物极易进入水中并且停留很长时间,并在生物体中长期积累,最终必将危害人体健康;滥油沉降到海底后,会危及底栖生物和甲壳类动物的正常发育。因此,一次大的溢油事故造成的影响会延续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由此可见,对于海上溢油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决不能掉以轻心。要保护好海洋环境,除了加强海洋石油开发活动和海上运输的管理,减少意外溢油事故的发生外,同时要加强对海上溢油的监测,提高对海上溢油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溢油治理能力。

以下简单列举了近年来几个油田溢油的案例。

a.渤海湾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

2011年6月4日和6月17日,渤海湾蓬莱19-3油田相继发生两起溢油事故,先后约有700桶(115m3)石油溢出漂到海面,2600桶(416.45m3)矿物油基泥浆泄漏并沉积到海床,造成油田周边及其西北部6200km2海域海水污染(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1600km2的沉积物污染,其中870km2海域海水受到严重污染,给渤海海洋生态和渔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b.美国墨西哥湾Deepwater Horizon石油平台溢油事件

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Deepwater Horizon石油平台由于油井甲烷气体充溢立管和喷发,并燃烧造成爆炸,导致整个平台沉没。事故造成11人不幸遇难,17人受伤,2亿多加仑海底石油喷涌,受污染海域达1500km2,85天后才堵住漏油。专家预测彻底清污需要十年时间。此次溢油属于深海作业事故,处理技术难度、影响规模、持续时间等均远超历史上发生的所有溢油事故。漏油对于港湾的环境破坏,需要数十年进行全面评估。行业专家担心海底46亿加仑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中的很大一部分会喷涌入海湾。漏油严重影响海湾居民的经济发展。

2 国内、外溢油回收船的需求

专业溢油应急船舶是国际上公认的处理水上大规模溢油事故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和重要保障。可以预见,随着海洋油气开发不断升温,以及世界范围内对于海洋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溢油回收船将有越来越大的需求。

3 国内、外溢油回收船的现状,设备配置情况

目前,世界主要沿海发达国家都拥有专业的溢油应急船舶,以应对突发性水上溢油污染事件。近年来,我国的水上溢油应急综合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一般情况下,专业溢油应急船的应具备的应急功能及其装备配备要求如下:

(1)收油系统及其油水储存处理辅助装置

船载收油系统(或称收油机)是溢油应急船舶必备的装备,是指根据选定的船舶类型的特点专门设计用来回收水面溢油、油水混合物而不改变其物理、化学特性的机械装置。收油机的工况与船舶航行作业工况二者互为匹配是决定收油系统是否能够发挥效能的关键,这也是目前一些溢油应急船的主要设计缺陷。船载固定式收油机一般为动态斜面(DIP)或带式,这类收油机的回收能力一般较大,理论回收能力都可达到100m3/h以上,其他可临时放置在船上使用的收油机主要有堰式、转盘式、刷式、真空式和绳式等,这些种类的收油机不适用于固定装置在专业溢油应急船上。固定式收油机可选择在船首、船单侧或双侧安装或双体船中间安装。

(2)溢油监视监测系统及其装置

目前广泛使用的船上溢油监视监测装置为雷达系统。该系统结合优良的雷达信号处理程序和高精度的运动补偿机制,可在复杂海况下扫描雷达辐射海域,并在保持船舶航行的情况下精确锁定极小的油区,在溢油雷达显示器上清晰地显示出了油膜的形状和面积,可以使用雷达测绘功能对油膜进行跟踪测绘和图像保存。该装置已在多起海上溢油事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雷达监测功能得到了极好的验证。目前,我国多数的专业溢油应急处置船上不具备雷达监视监测能力,成为影响溢油应急船快速反应和夜间作业重要因素之一。

(3)围油栏及吊装设备

溢油应急船上载有的围油栏主要是用于围控海上溢油,以便回收和清除。一般溢油应急船载用的是充气式(近海也可用柔性快速布防式)围油栏,长度在400米左右,通常用2个卷绕架或集装箱存放。橡胶充气式围油栏尺寸一般为1500型或2000型,远海还要大一些,布放时需临时充气,回收时需进行放气,布放回收时间长、重量大、需人力多、水中阻力大,对船舶性能要求较高,但有抗拉强度大、围控性好,可有效防止溢油逃逸,适用海区较深、海况较恶劣等情况。

(4)喷洒装置

消油剂的喷洒可通过船载固定式喷洒装置和便携式喷洒机实现。消油剂喷洒系统要求高效、可靠、操作简单。固定设置在工作船上的喷洒臂可在短时间内展开,扩展喷洒宽度,其喷头能够在喷洒消油剂时实现最佳的雾滴直径和合理的分布,可提高消油剂的有效利用率,从而节省消油剂。喷洒臂可方便地调节喷洒高度和角度,以适应不同的现场情况。根据油膜的厚度和作业航速,适当调节消油剂流量控制阀来控制消油剂的喷洒剂量,实现快速、经济的大面积消除水上浮油。

(5)应急卸载泵

应急卸载泵主要用于当船舶发生船舱破损时,需紧急卸驳舱内存有着仍然可能溢出的油类物质,减少溢油量。另外当在溢油事故发生初期围控及时的情况下,水上溢油比较集中、油层比较厚,可用于直接从水面抽吸、回收溢油。卸载泵还可用来将溢油回收过程中回收到临时储油设施中(如轻便储油罐、浮动油囊等)的油输送到油罐车。在船损有沉没危险时,卸载泵可协助卸载(排水和油)调整船的平衡状态。应急卸载泵应当满足相应的吸程和扬程性能要求,具有防爆、防杂质等功能。

参考文献

[1] 孙建新,张春昌.专业溢油应急船溢油处置能力及其装备探讨[J]. 中国海事. 2013(06)

[2] 邹云飞,张德文,张鹏. 溢油回收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5(05)

作者简介

海洋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海藻;生物燃油;能源;减排;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将日趋紧张。传统能源的迅速减少以及严重的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全球的经济和环境。我们必须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生物质能生产主要以农作物为原料,对粮食、耕地、水等资源需求巨大,因为资源供给的限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海洋生物质能的开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出路。

2利用海藻发展生物燃料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质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其中,能源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生物能可以转化为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形式,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具有环保和可再生双重属性。工程海藻的研究和开发,为生物质能产业提供充足和廉价的原料供给成为可能。

美国从1976年起就启动了微藻能源研究。目前,美国的科学家已经培育出富油的工程小环藻,这种藻类比自然状态下微藻的脂质含量提高3至12倍。2006年11月,美国亚利桑那州建立了可与1040兆瓦电厂烟道气相连接的商业化系统,成功地利用烟道气的二氧化碳,大规模光合成培养微藻,并将微藻转化为生物“原油”。2007年,美国启动“微型曼哈顿计划”,计划实现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工业化。美国能源局计划在各项技术全面进展的前提下,将微藻产油的成本于2015年降至2至3美元/加仑。

2007年,日本启动了大型海藻的能源计划项目,利用马尾藻生产汽车用乙醇。预计到2020年,栽培面积将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可收获6500吨干藻,可以生产约200万升燃料乙醇,相当于现有日本汽车油耗量的三分之一。

今年,我国微藻能源方向首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已经正式启动。该项目将以推动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中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为目标,提高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系统中各单元的效率为主线,研究从藻种选育到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系统构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生物学及工程学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1]

3 、海藻作为生物燃油原料的优点

海藻主要包括微藻和大型海藻,海藻的种植可以利用海洋、盐碱地等不适合粮食作物生产的空间进行生产,这样避免了传统生物质能对农业资源的需求。各国研究机构都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海洋工程微藻,因为海洋微藻本身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光合效率高,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繁殖快。二是微藻个体小、木素含量低,易粉碎干燥,生产液体燃料所需处理工艺相对简单,生产成本较低。三是微藻内大量积累脂质,因而可以大量生产生物燃料。四是微藻在生长过程中又可以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能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五是综合利用价值较高。微藻在制备生物燃油的同时可以开发虾青素、活性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天然色素、生物肥料等高值产品,以降低微藻产油的成本。[2]

4、我国海藻养殖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藻生产基地,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出口贸易,在世界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海藻养殖业发展较早,并成功的掌握了紫菜、海带等海藻大规模培养的关键技术。在螺旋藻和小球藻等微藻的藻种选育、规模培养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大量技术成果,某些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推动藻类能源规模化制备技术上有一定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我国拥有一定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和技术储备,并在人力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二是海藻分类区系、藻种选育和基因工程等领域具备较强的科研力量。三是我国海洋环境富营养化和赤潮比较严重,可以通过大规模海藻栽培实现对海洋的生态修复。四是我国在海洋资源方面拥有明显的区位及环境优势。[3]

我国在海藻能源开发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藻的燃料转化技术研究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实现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的规模化生产方面技术落后。三是我国海藻的栽培局限于近海小规模的试验场,试验项目的投入在技术和资金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不足。

5、海洋生物质能源发展趋势的必然性

5、1 发展海洋生物质燃料可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我国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能源发展方向不但决定着能源安全,甚至影响到国家安全。同时,新能源工业必然要成为未来能源工业的制高点,谁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谁就有更多的话语权。

目前,随着全球气候恶化,国际上很多领域对碳排放指标提出越来越明确的要求。在航空领域,欧盟去年公布自2012年起对所有抵达或离开欧盟国家的商业航班实施碳排放权配额制度。作为应对策略,德国开始试飞生物燃油的客机,在6个月试验期间,这架空客A321型客机预计减排二氧化碳1500吨。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燃料,我国民航业为购买碳排放权仅2012年一年需向欧盟支付8亿元人民币。[4]

另外,根据专门机构的数据和预言,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不久的将来碳交易将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种种迹象证明,无论是出于环境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海洋生物质燃料的发展都已经刻不容缓。

5.2 利用海藻发展生物燃料在技术上可行

2006年全球研发海藻生物燃料的企业大约有4家,到2008年已超过50家,我国目前从事海藻生物柴油研发的企业已有5家。2009年6月,《美国生物燃料月刊》预测分析认为,到2014年,海藻生物柴油将达到6.13亿升的生产能力,每升的批发价格约为0.34美元。《生物燃料文摘》评论认为,从理论上看,海藻生物柴油的成本会像过去预计电脑的市场成本一样,很快会降下来。

6关于发展海洋藻类生物质能的几点建议

结合实际情况,就我国发展海洋藻类生物质能研究领域的资源配置及研究重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上设计和制定系统的科技发展路线图。二是明确关键科技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攻关。三是开展海洋藻类基础生物学的研究。四是加快开展具有共性的关键技术研究的步伐,突破海洋生物质能产业化的技术瓶颈。五是建立健全海藻环境保护和海藻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海藻能源产品的技术标准及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保证海洋生物质能产业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