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范文1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升
一、引言
适应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容的关键。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教能力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朝着“四化”——职业教育系统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和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新的要求。因此,作为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教师了解信息化的前沿知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加强信息化与资源共享,培养和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意识、教学方法技巧和职教能力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与社会发展各方面进行了融合,其中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影响到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国内研究信息化教学方面理论较多,但研究信息化教学能力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比较少。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研究如何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关系到民办高职院校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树立品牌和发展优势,关系到民办高职院校最终能否生存或生存更好的问题等等。因此,研究探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理论价值,也将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2.现实价值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良性发展,需要培养和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满足社会所需求的劳动者和创新者,而作为主要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与职教能力更需要随之大步提升,因此,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新的现实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曾在2002年3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其宗旨就在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精神指出,全面推动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来实现并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3.实践价值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荀子在《劝学篇》中写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代圣贤们就实践懂得借助工具促其完成任务的重要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也要求高职院校的要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要有与之配套的高性能高应用的一定先进性的现代教学技术装备和设施。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和应用者,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的深度融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传输知识的同时,潜在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经过调查和实践证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巧妙运用技巧和适当的方法,再加入教师优秀的信息化教学教力,往往教学效果、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就很高。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保证学生在就业或创新创业岗位上获得更多更复杂的知识和技能,来支持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发展,同时提高自身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本质与内涵
厘清信息化教学能力前,先弄清信息化教学,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是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装备与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传授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等教与学的互动、协作的行为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并促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本质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定义与内涵的逻辑基础。信息化教学能力国内还没有严格上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定义与内涵。刘喆、尹睿(2014)认为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意识、态度、方法与技能。这就意味着信息化教学赋予教师教学能力的新的内涵。张筱兰、郭绍青(2012)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实质就是教师对所掌握的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的运用水平。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学科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等能力。武马群(2014)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驾驭这一过程并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能力,二是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涉及六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理念、课程组织与评估、教学法的运用、技术与装备的掌握、课堂教学与管理、教师自身学习能力与专业发展。王卫军(2009)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发展能力中的核心能力。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可以描述为以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为支撑,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与其进一步融合,以传授知识、解疑知识、探寻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知识等表现形式,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效率为目标的教师自身发展的教学能力,这个能力是教师职教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动态能力过程。
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1.课题研究设计本课题研究主要选择了广东省广州市区域内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含专科、本科),针对在岗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调查问卷采用了结构性与半结构性相结合的方法,共30个题目,由教师基本信息、职业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实践(知识与技能)、信息化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信息化教学建议等五个主要部分组成。问卷发出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0份,无效问卷10份。调查样本分属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学校,具有一定的2.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教学能力的一种综合内在表现力。所以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能力或职教能力,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不可缺少的重心。依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目前广州地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1)教师关于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意识比较强烈,95%的教师认为运用适当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85%的教师经常使用或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并能以积极的心态与行动付诸于正常的教学活动中。但与此同时,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好信息技术”的问题时,63.5%的教师选择了“教师应具有信息化技术水平与能力”。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意愿极为强烈,但往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讲师职称的教师一般每周平均授课12学时以上)、科研压力较大(教研课题、科研课题、指导学生、社会服务)等原因,造成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明显相对不足,尤其主动设计与开发适合本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比较少,同时也反应出教学质量不高的困惑。(2)教师关于信息化教学的角色与定位在调查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卷中就教师而言如何看待信息化教学的角色与定位,68.5%的教师选择“信息化教学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75%的教师选择“信息化教学是教师的电子版教学内容或PPT”。年轻的教师(30岁以下)或职称为助教或无职称的教师,教师们在访谈过程中反应出对信息化教学的角色与定位说的较为模糊,表达不够清晰与准确。(3)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的素养和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素养能力模块,调查中发现,85%的教师在问卷中问题“教师是否需要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中选择了“非常需要”。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问卷中68%的教师在问题“信息化课堂教学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对教师教学面临着的挑战”中选择了“比较大”。在问卷中84.6%教师对问题“你认为信息化教学是综合教学素质的其中一种表现吗?”选择“是”,反应出教师们对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技能与素养的认可。教师们在访谈中普遍反应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或接受信息化继续教育比较少,常落后于社会上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普遍期盼进一步加强培训和自我学习新的信息化技术,以便于在教学中得以应用。(4)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调查中95%以上的教师在问卷上或口头上期望信息化教学发展能力的提升。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表示需要跟上信息发展步伐,及时补充相应的科技知识、掌握相应的软硬件设备的操作方法与技巧,以便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或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培养教师与学生潜移默化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广州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意识上有一定的感知,但一时转变与引领还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有一定的认识,但受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受教学备课时间与科研压力的影响,往往不得不放弃研究这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或方法的运用,形成了在民办高职院校转变与引领的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潮流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难度。2.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较弱,对各类设备的软硬件操作应用还不能得心应手由于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及受专业知识技能的影响,教师们对新软硬件的操作应用还处于不熟练或未知阶段,如:MOOC的制作操作、新兴媒体软件及APP应用、移动设备及无线设备的操作与应用等等。3.受学校提供的信息化技术设备与设施的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受资金、生源、师资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不能及时提供或过时的信息化技术设备与设施,造成教师上课时受到相应制约,教师想改变却又无能为力,易造成得过且过的现象,从而影响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挥。4.教师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少,信息化知识、技能与素养很难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因教师授课量大,再加上教研科研工作与职称晋升等压力,造成教师们平时受信息化教育培训与学习机会少,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师对外界信息化发展应用出现滞后的现象。影响到教师对信息化知识了解、应用技能提高和信息化综合素养的提升。5.普遍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如何评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所调查的广州地区各民办高职院校(专科、本科)中教师们普遍反应是“没有相应的能力评价标准与机制”,对于评价课堂教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六、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对策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师教学能力的需求出发,笔者提出如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对策。1.意识与观念的转变与引领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给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教育思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如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师生知识结构与素质也较大变化,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化身被改变,对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并积极进行充分设计、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培养师生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能力。2.信息化教育技术装备设施的建设与更新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应该从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此来促进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实训实践教学所需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装备设施,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让教师有设备可用,有设施可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性和创造性。3.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学校积极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让信息化融入教育教学,带动教学改革,培养和促进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学习和获取相应知识、技能等。如掌握相应设备软硬件操作的基本能力,鼓励和要求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综合平台、微课教学设备、MOOC、电子白板等)组织实施教学;掌握一定网络教学能力,如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于网络的授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阅,利用网络综合教育平台、网络交流工具(QQ、email、MSN、博客、微博、微信、MOOC等)开展教学与辅导、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合作式、探究式、问题式、互动式等学习方式;逐步掌握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或仿真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如构建场境技术下的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环境,开展模拟仿真技术的教学与训练等;利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iPad等)开展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结合具体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微课、MOOC、视频公开课等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实验与实施教学的能力等等。学校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技术环境同时,积极通过各类赛式、活动来引导和激发教师的热情,如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教案大赛、信息化课件制作大赛、网络公开课教学、MOOC课堂等等形式。以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举的方针,引导教师投入到信息化教学氛围中来。4.不断加强师资教育培训与实践,提高和优化教师的信息素养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积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培养”和“知识创新”三个方面的信息化教学师资教育与培训,确实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不断创造教师终身学习氛围。如选派教师进修、请专家培训、观摩课、公开示范课、网络培训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校企合作实践、国际合作等等形式,以此来不断提高和优化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应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需要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这些知识来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5.形成良好的互动性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素养水平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与体系,学校顶层设计,各部门合力协作,形成一套良好的含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的互动机制与体系,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系统,让教师从被动方转为自觉主动方,形成各具特色的信息化教学风格,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素养水平。6、教学方法、技巧的运用,教学反思与教师学习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教学素养的体现,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决不仅仅是一个掌握信息技术和装备的使用问题,而是要将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应用与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等多个要素进行充分整合、叠加、处理和输出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课堂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运用,能够创新地使用信息技术和装备来改善教学与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还需不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审视自己的不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的思考,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知识的内化,提高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方法、策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与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七、结语
广州地区民办高职院校近几年来均非常关注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但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建设经费、学生生源、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相对较为薄弱的地方,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仍需要各高校不断努力探索,任重道远,希望不久将来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将有大步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实现我们教育现代化强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哲.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07):61-64.
[2]武马群.首要问题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J].中国教育网络,2014(05):63-65.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5):103-109.
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范文2
【关键词】中职畜禽 专业需求 翻转课堂 小组教学 操作技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7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畜禽营养与饲料教学也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自然成为重要的内容,为学生今后专业发展和职业需求提供准确的方向和良好的技能准备,符合中职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但是,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设备供给、具体开展等一系列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以下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顺利推进信息化教学。
一、引进最新信息技术
信息化教学是与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些学校虽然打着信息化教学的牌子,但实际上使用的设备早已经被时代淘汰,不少学生反映进入工作之后很多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无法满足自身工作的需求,而这正是中职学校必须为学生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的内容。因此,学校应该结合信息化教学的专业需求,及时更新学校的信息设备,不断引入新的操作技术。例如如何运用软件配置畜禽饲料,并且把成本降到最低。甚至,很多教师自身都不会这个技术,只知道理论教学,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了,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做好准备。
同时,该专业自身对于信息化技术要求较高,但并不是什么内容都要使用信息技术,物极必反。因此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起信息技术对于畜禽营养与饲料初应用教学的激发和促进作用,但是不能以后者为主而忽视前者的主体地位,在强调课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关注信息技术和能力的应用与培养。总之,结合专业需求和教学发展现状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化教学。
二、翻转课堂
采取最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问题的及时解决和沟通。我们发现其实畜禽营养与饲料内容比较多并且显得杂乱,知识的记忆必须要有体系而牢固。教师如果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整理知识显然浪费时间,因此开展翻转式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具有针对性的短小而精悍的视频1,每个问题都能进行详细的学习,视频可以回放或者暂停,能够促进学生及时自主掌握知识体系和要点,从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实现学生课后的预习和复习,在课堂上师生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视频中或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互动合作完成。
三、小组教学
借助信息化应用技术开展小组教学,实现班级整体的提高。很多教师对于小组教学观念不全面,片面认为就是分组学习,组员各司其职。其实现代新型小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具备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等能力2,而作为畜禽营养与饲料专业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以上几种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组间竞争,小组成员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对他们的疑点和难点进行解析、点拨,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例如学生在对不同畜禽对于蛋白质缺乏表现出的不同症状进行总结归类并分析原因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来自不同的划分标准,此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从而实现小组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具备实践能力。
四、分析问题能力
畜禽营养与饲料初应用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例如,一些饲料如何配置以及各种营养之间的影响关系和搭配等,而且还要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具体的反刍家畜、单胃禽畜对于不同营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消化吸收,有的蛋白质吸收比较好,有的比较喜欢碳水化合物,有的应该少吃脂肪多的饲料等等,甚至也要懂得从禽畜的表面颜色和特征分析推理出缺乏哪些营养。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很多的实战经验,但是又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实践教学之中,那么信息化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的具体能力。
例如,在学习如何辨别和区分典型营养的缺乏症状和表现时,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或者短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以及形象化的展示,激发学生联想实践的经验和过程3。或者在实验之前,先为学生展示形象的症状表现,以此加深印象,迅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素养。信息化教学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或者养殖的设置,为学生呈现出逼真的学习环境和背景,使其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及时解决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继而达到问题分析能力的增强。
五、操作技术
操作技术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信息化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如何具体操作专业化设备,例如如何正确使用恒温器以及养殖场统一水流控制、光线掌控等等,这都与饲料以及营养的配置与效用发挥有密切的关系4。但是很明显,当前的中职教学忽视了这部分,导致学生在步入岗位之后,很多都要自己重新摸索,而很多大型养殖场和畜牧场都是采取统一信息化操作的,学生专业操作技术不到位,致使工作能力严重滞后。
操作技术包括运用电脑操作支配设备,还包括运用电脑进行饲料的配置与优化、饲料使用状况的分析和设置、畜禽饲养过程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效果分析等等,都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展开,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内容之广泛。教师要每个学期制定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步骤和方向,实现学生能力的综合发展。操作技术的训练可以借助于信息化虚拟教学,教师为学生设计好教学软件,每位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现学现练,有问题及时在空间中交流学习,实现教学的及时性。例如,有的学生对于禽畜的营养需求记忆清楚,而有的学生对禽畜的病理症状比较在行,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互动学习,加快操作技术的普及。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简要叙述,我发现中职畜禽营养与饲料信息化教学必须结合专业需求和发展特征,密切关注社会趋势,及时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采取信息化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同时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要提升教学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做准备,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润满,甘肃省畜禽营养饲养研究会在兰州召开[J].饲料研究.1983(02).
[2].唐胜球,董小英,刘厚森.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8(03).
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范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深度融合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内容
1.1教学观念的融合
教育要从多方面出发,尤其要从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建设等相关的领域出发,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时,可以进一步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自主的使用信息技术,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更加有用的信息。
1.2教学目标的融合
“知识、方法、情感”构成课程的基本目标,而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运用等能力,主要融合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学生通过对掌握的已有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获得有用信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形成了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在构建课程目标时也要适当的考虑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教学课程之中。
1.3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使课程教学中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动态的多媒体。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容重组和教学方式创新的过程。例如,为了完成某一课的教学任务,需要搜集、整理、引用大量的网络资源或者其他自有资源,为了得到、使用这些资源就必须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
1.4教学活动的融合
信息技术在实际的应用教学中逐渐成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及情感工具,情感工具与认识工具的合理运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维。现如今,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工具,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对教学环境的建设及创新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学活动的方法、内容和容量通过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同时,在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运用方式,使信息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
2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
2.1增强教学内容的呈现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是指教师通过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将传统的、静态的、呆板的文字教学转变为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进一步的呈现出更加直观的内容,能够更加满足学生视听需求,激发学生的思维及学习乐趣。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理解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机会,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2.2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
如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相对于知识的更新,教材知识陈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如何使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提供最新知识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于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更新的、更全面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了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
2.3加强规划引领,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并非只是信息技术技术与课程的关系,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例如,加强认识,在学校里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改革领导小组,并将教育的信息化写入学校教育改革文献里,对信息化教学加强考核力度。在教学专业技能层面,需要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重新修订,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对老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指导,让每一位教师都会用、能用信息技术设备设施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课程方面,将教学资源和信息化的教学方案写入课程计划内,进一步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
2.4构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其实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变为一种新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之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老师讲课、学生记录加理解为主,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化得不到满足。而如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可以自主的安排学习进度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还监控了学习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加入使一种新型的学习平台建立起来。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教师成为了课程教学上的一个主导者、组织者,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构建学习的环境,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师仅仅是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持。下方简单总结了几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
(1)利用信息化平台和资源,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情境故事创造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2)通过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的资源和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联想空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人机交互技术以及参数处理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来创造一种模拟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4)通过使用信息化资源组织协商活动、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通过使用信息化资源创设学生自主化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表达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个性化思想。
(6)通过信息化平台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仅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是一个复杂的需要长期实践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综合发展学生的情商和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为了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应该转变教学思想,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使这种方法不仅能成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个性特色,也能使学生在学习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Z].北京:教育部,2012:3.
[2]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9-60.
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范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35-02
Abstract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many factors affect the autonomic learning ability promotion.The paper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on the three factors of subject teaching.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questionnaires,students′ main body consciousness,the role change of teachers,rich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school software and hardware environment all influenced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promotion.At the same time,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influence factor;strategy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意味着教育将是信息化的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过程将不断实现信息化[1]。教师体现在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体现在如何利用信息化工具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处理问题、创造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有效学习,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这将成为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
1.1 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为参加自主学习的617名本科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调查内容主要从教育教学主体(学生、教师及教学资源)[2]的3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研究。
1.2 调查结果分析
1.2.1 学生主体主要从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及学习评价4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21.4%的学生不习惯新的学习模式,无较强主动学习的意愿;64.3%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对学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39.8%的学生认为学习自控力较差,学习一段时间就会精神疲劳,会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玩游戏、看电影、购物等);27.4%的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高,或者害怕进行自主学习;41.3%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利用信息化手段查找有用的教学资源,比较盲目;71.2%的学生不清楚怎样评价自主学习情况,很少反思自主学习方法是否妥当科学,认为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习计划就已达到了自主学习目的。调查分析说明,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需转变学习观念,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行为的转变,学习过程中体现自主性,学习缺乏自我约束,学习兴趣及信心有待培养,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待引导,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1.2.2 教师主体主要从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提升等方面进行研究,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监督和评价等。调查发现,84.3%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引导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当问及教师的引导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时,61.4%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学习计划和作业的布置、学习情境的创设等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72.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包括学习计划、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学活动是否参与,教学交互是否积极)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81.3%学生认为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完善对自主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教师反馈意见的时效性关乎到学生自主能否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及改变学习方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评价要做到实时有效。
1.2.3 以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呈现形式及检索功能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以取得在教学资源方面影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调查发现,87.2%的学生认为导航性强的、层次清晰明了的教学资源更有利于检索信息;75.6%的学生认为多样性的教学资源更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65.3%的学生认为模块化教学资源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根据调查分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学生是内因,教师和教学资源是外因,但这三者间关系密不可分,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任何一个主体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现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介绍如下。
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范文5
现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洞察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现状与特点。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位于东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河流湖泊。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是这一沃土上唯一的一所职业高校。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但职业教育欠发达,尤其是按当下的职业教育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岗位无缝对接”的要求来看,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职业教育理念落后、共享可利用优质教育资源非常匮乏、教育手段过于传统、教学模式滞后于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等问题。只有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拉近教育中心与偏远的距离,才能缩小教育发达与落后的差别,才能贴近教育的公平。
2 教育信息化引领职业教育改革
战争所需的产物“信息技术”,现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引领全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现代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惊人速度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引领、促进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一种全新的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形态已经形成。信息化职业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全新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教师面临着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良好信息素质的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通过问卷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信息素养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当多的教师仅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使用PPT课件的能力。有的虽然会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但缺乏运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整合重组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讲课过程中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原来的板书搬到PPT课件上而已;有的即使能运用软件组织教学,但也仅仅用在公开课或教学比赛中,把它作为“表演”或得分点的工具,教学上明显存在走形式、应付的趋势。尤其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创新的能力,难以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因此,如何加快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实施过程中迫在眉睫的“瓶颈”问题。只有破解这一“瓶颈”问题,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界定 1994年,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作了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入手,可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一种新的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界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是指教师实际操作层面的素养,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并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整合的能力,其核心内容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学校的管理机制相结合 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教师信息素质的不到位。从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看,更多强调传统教育教学指标体系的考核和反馈,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没有明确相应考核的指标体系,更没有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所以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入手,建立完善相关信息化的指标体系,引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辅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本课题中以信息工程系为试点,在学生和教学管理中研发、试用以满足企业和信息化所需的参数为主的企业化学生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初见成效,达到强化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意识的目的。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当下高职教育面临深度改革,已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需求,实践证明原有的课程体系不适合目前学生的学习特征,也不能培养学生在企业所需的工作能力。所以高职教育必须重新进行“顶层设计”,重建新的课程体系。这种革命性的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创造了良好机遇,从而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如信息工程系实施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和项目导向教学中都强调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也就说怎样把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虚拟为教学过程和学生探索学习的学习情境,在此过程中需要“助学措施”如提供相关的学习或使用资料、微课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信息化竞赛相结合 每年在国家层面和自治区层面上举办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竞赛,其目的就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普及共享水平,改善信息化教学开展的基础设施环境。根据“2020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总体目标”看,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要经过“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两个阶段(2020年之后可进入“创新阶段”),其中信息化教学竞赛作为推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的“引擎”,在实现信息化教学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专家引领,带动地方和学校、教师广泛参与及校企合作方面有全面推动作用。
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十分有利于推广先进学校经验,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延伸全国信息化大赛的成果,推动建设职业院 校信息化教学加快发展的大平台。所以从学校层面抓住机遇,积极组织有能力参与的教师一定参加,通过竞赛历练教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张学超老师作为自治区教师代表参加2013年“凤凰创壹杯”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荣获三等奖,对年轻教师的带动作用较大,局部掀起你追我赶,比“应用”、比“创意”的课件制作风气,影响着教师对信息化的认识。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外部的因素;有来自于社会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学校的因素,还有可能是来自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但是,通过校本培训要解决好:1)教师信息化意识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关系;2)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的关系;3)信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系。具体培训过程要由专家指导、学科带头人引领、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统一组织,在分专业、分层次重点解决好以上三个关系的基础上,侧重辅导教师的信息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整合的能力。通过校本培训可解决教师身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整体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4 结束语
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实质性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核心在于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的前提,是职业教育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有力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校企合作,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范文6
关键词: 教师信息素养 认识 内容 有效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建立一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要素,信息化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教师的信息素养最终体现在教学实践之中。教学实践是信息素养的职业体现,作为一种职业要求,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应当成为未来教师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认识
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质,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的主观需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提升自我,适应新形势下教学发展的和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快速接收新知识的技能,而且要终身进行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学习,用信息技术改造、创新教学。只有具备信息技术的相关意识与技能,才能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和乐趣。[1]
但是,面对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广大教师还缺乏应有的准备,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学领域中重大变革的意义还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师不可能游离于信息化教学进程之外,信息化教学也不能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是所有教师无法回避的事实。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角色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组织者。只有摒弃旧的教育思想,把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时代特征,熟练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中,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的能力。教师要了解教学信息资源中的硬件环境、软件支持系统及公共系统资源和特色系统资源;掌握文字录入技术及教学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会在数字信息资源中检索与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并进行信息资源的重组。[2]
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信息化教学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界面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教学资源,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从而充分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此外,教师还要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只有具备教学评价能力的教师,才会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授课质量;才会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观念、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即学会学习;如何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呢?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呢?这些问题是在信息时代的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师队伍是推进教学信息化的主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培训,势在必行。培训要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知识结构,培养和强化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为目的。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升信息化意识和能力,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从教能力。[3]
首先,要创建快捷、方便的教学信息化环境,完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建设。其次,要分层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对参加培训的教师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教师现有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实际需求、院校现有资源状况,确定细致的、分层次的培训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内容。培训一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重点支持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起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项目和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二要循序渐进,注重应用,重视对教师信息意识及获取和创造性地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坚持以掌握知识为方向,以能力培养为原则,以熟练运用为目的,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案例研讨。培训的重点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而不是技术本身。在培训中,授课教师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培训活动当中,引导培养教师把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作反思的靶子,找出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给培训教师切身、直观的现场感受,形成改进教学的新设想。
当前,信息化已经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要在院校实现信息化教学的逐步普及和应用,组建一只信息素养高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为了适应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把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时代特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人才观,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才能在信息化教学中实现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永林,尹瑜新,方华.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教育[J].中国军事教育,2007,(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