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范文1
关键词:周易,建筑文化,运用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自有史以来,易学文化的影响覆盖了我们祖先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特别在最近几十年里,《周易》以实用性和系统性得到了不同领域的专家承认。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内卡斯·波尔在《周易》和现代物理学之间的发现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平行关系,注意到现代物理学和易经最重要的特征都是变化和变革,并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一书中给予了解释。同样《周易》对中国建筑的理论影响、堪舆相宅等影响意义深远。
一、周易的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
《周易》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易经》,《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故《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内容包括卦画、卦辞、爻题、爻辞。每卦六爻,其中“乾”、“坤”两卦各多一爻,总共三百八十六爻。第二部分是《易传》,《易传》是孔子对《易经》的注释,共有十篇,又称“十翼”。《十翼》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个题目,其中“彖”、“象”、“系辞”分上下篇,则共十篇文章。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自然科学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古代伏羲氏以极富辨证内涵的形象思维创造了中华易学,提示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生生不息的天地、人间万物发展的规律,展示了阴阳消长的自然变化规律和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1]。“物极必反”是《周易》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一阴一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思维方式[2]。《周易》表面看是一部卜筮书,实质是一部揭示万物变化规律的哲学著作。故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
《周易》不但包含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和价值伦理原则,还包含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则,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型。现代经济和社会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在《周易》中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答案。例如《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又如《周易·大有·象辞》曰:“劂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这是经济交往中的诚信原则[1]。《周易》诞生于三千年前,从伏羲八卦算起,易学的起源则更为久远,其与中国建筑之间有何联系呢?笔者尝试着揭开这一面纱。
二、周易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周易》特别对于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建筑文化在内,都有深远的影响。东方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之所以能够成为独立发展的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体系,这同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
在中国历史上,《周易》是最早论及建筑起源的一部经典。《周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周易》对中国建筑学影响极为深远。在古代,它以其“意”与“象”结合的思维模式,以及阴阳协调的原理,孕育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风水学。同时也使得这一学问,在中国的建筑学领域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周易在建筑文化理念中的应用
《周易》中所蕴含的象数、义理方面观念与内容,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更加深远。其在中国建筑文化中的运用则更为广泛。特举以下三个例子:
1、中国建筑追求的目标——内和外安
《乾卦》彖曰:“保合大和,乃利贞”。指最和谐的状态,在自然观上指天时节气的变化更迭十分和谐,风调雨顺。和谐美是由事物互补互济而引发的一种感受。《周易》很推崇和谐,在《周易》的作者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的。阴阳是相互对立的,然而二者不可分离的,事物都是由阴阳二者的交合而产生的。因此中国美学又将阴阳交和刚柔互补作为判断美的价值准则。总之,在《周易》阳刚阴柔互补思维的启发下,追求和谐美,成为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理念中的一大特色[2]。
在《周易》以上思维影响下,反映在建筑的空间上,形成中国所特有秩序空间特点:一是均衡、对称。这是就个体来说的和谐。上天赋予人体的造型,基本是对称的,因此对称的空间与人的环境是相应的,中国建筑自始即应合自我的形象,建立空间秩序。二是建筑配置的坦然有序。中国个体建筑都是极简单的长方形。如四合院是最基本的长方形组合。在北方,建筑要坐北朝南,左右厢房围护。同时在住宅建筑中,按身份分配,有前后之分和左右之别,可谓秩序井然[3]。
2、中国建筑追求的理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观点最早出于《周易》,它认为天和人是统一与和谐的,人的规律可以在天的规律之中找到根据,天的规律也可以在人的规律中得以反映。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周易》之中,如“八卦”的基本模式体现天人合一的思维取向,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与自然界与人类生命有关;每一卦中的“六爻”反映出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和谐思维。
中国传统建筑表现出与自然相协调、相适应的意念,处处体现出追求天人合一。在建筑形态、色彩和布局设计上,建筑师们均表现出力求达到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境界。一座建筑物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象的转移来拯救人们的灵魂,其来源便是自然崇拜.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色彩的应用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建筑布局设计及园林设计上表现出顺应自然、与自然亲和的态度和因地制宜、与自然融和的意识[4]。
3、中国建筑堪舆学—以故宫为例
故宫作为中国建筑的典型代表,周易文化对其影响可见一斑。《周易》乾卦曰:“九五,飞龙大天”。意思是皇帝是九五之尊,九五之尊一词就是从此而来。而故宫中的保和殿、天安门等这些重要建筑都是“九开间、五进深”比例。如建筑的正面宽度相当于门的九倍—九开间,而建筑的宽度与纵深的比例通常又是九比五。所以,长期以来,九和五这两个数字就被赋予了超出数学之外意义,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象征。在中国古代,九开间的房子是不能乱盖的,王爷千岁只能造七开间宅邸;接下去是五开间、三开间,分别代表不同的社会地位。
故宫内廷许多名称都是按照《周易》的卦名布局和命名的,如著名的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乾”、“坤”、“泰”分别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卦名。且故宫中的很多匾额题字,也处处体现《周易》内容。如“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为康熙亲笔所题,就是《周易》乾卦中的一句话[5]。作为首都北京城另一象征性建筑—天坛,暨天地日月坛,从方位等各要素均与《周易》先、后天方位等有着密切关联。
四、周易对未来建筑文化发展的意义
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就是说天地万事万物的变化,皆在《周易》之中。周易有关建筑的诸多记载,一定意义上说显得有些落后,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诸如崇尚和谐、天人合一等观念,对于当代乃至未来建筑文化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如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香山饭店,无论总体布局,还是细部处理,设计者几乎都反复支农学的象数符号,强化建筑本身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内涵。周易所包含的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必将对未来建筑文化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而《周易》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思想,依然在中国现代建筑学领域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李兆耀 运用《易经》提高现代管理水平[J] .安阳大学学报.2003.03:24-26.
[2] 朱伯崑 《易学漫步》[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11.
[3] 汉宝德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1.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范文2
关键词:城市文化;建筑风格;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99-01
城市作为一种文化积淀的实体,既记录了的城市文明建设的历程,又描摹了城市文明演进的方向。对它们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不仅关系到城市文化脉络的完整性,也关系到城市文化传统和独特魅力的延续和传承。
一、城市文化与建筑风格
以中国为例,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他们的存在与保留蕴藏着厚重的历史观念与深邃的文化传承。笔者认为:城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物化了的民族文化史。正如建筑家梁思成所说:“中国的建筑设计和中国的画卷,特别是很长的画卷很相像,用一步步发展的手法,把你从头引到一个高峰,然后慢慢收尾,比较有层次,且趣味深长。”借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的建筑设计作为一种艺术理念的实体,具备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明显的文化影响。
(一)上海外滩
中国传统的住宅是按社会等级,按官品的大小来确定住宅的大小和式样,而上海的近代住宅多是从经济条件出发。上海外滩集中了上海最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建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银行大量进驻, 各式西洋建筑纷纷抢摊登陆。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各种欧式风格的大楼密集于黄浦江西岸,北起苏州河北岸的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南至金陵东路外滩,这里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东方汇理银行是法国巴洛克式的,中国银行是近代中国式的,沙逊大厦是近代美国式的,汇中饭店是文艺复兴式的,江海关大楼是折衷主义的,汇丰银行是罗马复兴式的,英国总会是英国古典主义的等等。上海近代建筑的海派特征,具有积极向上、不拘一格和追求发展的精神。外滩文化诞生于特定的历史年代和地理环境,也象黄浦江水一样, 随着时代变更而不断发展变化着。
(二)北京故宫
故宫的空间布局是有其建筑文化和积淀的。中国古代都城的建筑理念旨在突出帝王的威严、尊贵,体现天地谐和、五方宁顺、阴阳交泰的哲学观念。中国传统的儒家礼制思想,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了鲜明的等级制度,成为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等级秩序依据,出现了宫殿建筑的“大壮”寓意。同时,儒家的中庸思想引导出贯穿于中国古代建筑始终的“适形”论 ;它主张建筑应建造有度,故宫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意识。故宫整体空间布局井然有序,亦张亦弛,人与建筑融合在大自然之中。可见,“大壮”与“适形”是中国古代帝王的重威与便生两个方面的需求在建筑布局及空间处理观念上的体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既追求理性的宇宙秩序与社会规范,又希冀恬静与宁和的生活期望。这种布局完全符合中国建筑文化中建筑体量与空间的营造观念,也毋庸置疑的契合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体制建构。
二、建筑理念与审美反思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是实用的雕塑,是科学技术的具体展示,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统一。笔者认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基本居住功能的重要措施,也应该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建筑作为一种艺术理念的实体直观的反映了城市的文化韵味。
(一)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理念的对比融合
任何文化都是在对比中使自己的人性特点更加确定。同时也在相互融合中使自己更加优秀。城市的建筑风格,文化格调,不仅要考虑到文化承接、文化开掘,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去吸收融合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特点。上海、大连等城市,在处理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相互对比和融合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当然其中涉及民风,民俗、审美习惯等问题,但是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们,应当具有前瞻意识,应当少一些“迎合”,多一些引导。
(二)城市文化发展与人的精神需求的共同实现
中国古语说:先华、后丽、而后质,“华”是先要有物质,“丽”是在有物质的基础上才能使其多祥化,“质”则是用发展的高标准来要求物质的档次品位,精神世界更是如此。
文化是城市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文化承接不是盲目保全,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价值观念改变而改变。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只具有躯壳却不拥有灵魂。在城市建设中,科学地进行文化开掘,进行文化定位,赋予新的社会功能。今天,城市文化特色既面临着传统文化形态迅速消亡、地域文化特征日益趋同的严重威胁,又承担着维护文化多样性、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历史使命。我们应有胸襟和胆略融世界各种优秀文化于一体。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范文3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分析研究
Abstract: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a product of China's geography and culture, with distinctive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By the influence and impac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cludes not onl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found artistic content, but also includes a humanistic concep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China'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have contribut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ntained in 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所包涵的不同精神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及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体现的是睿智、深厚的精华,时间的沉淀和洗涤更显其博大的艺术和精神内涵。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包含的范围很广,从礼制至宗教、从哲学到传统的民俗文化等等。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
2.1建筑普遍具有重生意识
我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中,重生意识的体现十分强烈,家庭观念的影响铸成了国人沉稳的性格,喜爱禅文化、重视围合感。我国的重生意识逐渐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对传统的建筑形成以及发展产均产生较大的深刻影响。
2.2院落建筑中的围合感
院落的形成、并且有围合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明显特点之一,这点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现代国人对建筑的公共空间有不同的理解及认识,更加重视对小空间院落的营造与追求,因此,家庭院落正好符合这一特点与需要;院落的四周用檐廊环绕,不论是北方三合院还是四合院,或者是客家土屋又或者是江南厅式建筑等,均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院落特点。
2.3建筑注重风水
中国的传统建筑,其在选址方面,较为注重风水之说,并且重视与周边的环境相互协调发展。风水观点认为,建筑应该有主山、龙脉、或者是前有朝山、案山等,讲究左辅、右弼及外护,渴望保平安、兴旺财运通之类的美好祝愿。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应于建筑相互协调统一,体现建筑选址的较好风水。
2.4建筑追求统一协调
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文化内涵还受到宗教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因此,在建筑的形象特征与布局方面,建筑均重视虚实结合、并以群体为胜。传统的建筑以横向铺开并且依附大地、内收凹曲线等特征形象为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及相互协调的统一思想。
3.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体现
3.1人文观念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文化内涵的表述,是隐含于建筑设计者的观念与形态当中的。文化中的人文观念体现的是社会的美学及哲学观念、或者说是文化的不同意义,建筑本身所展现的不同风格,也体现出了人类的各种观念及思想。中国的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者均秉承这种思想,进行建筑的设计之时,融入人类对大自然的全新认识与体会,使建筑物不仅成为人们生活的活动空间,而且还可成为人类对自然的追求与向往。
3.1.1人文意识
人文意识包括对人的态度与看法,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集中表现在助人伦与重道德、淳教化等方面,并按照儒家提倡的治国齐家平天下作为标准。人文意识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得以真正体现,其建筑的装饰内容与载体多数具有教化作用;与此同时,壁画、匾额、书画、雕刻、铜镜、楹联等载体均贯穿于人文意识当中。这些建筑的人文意识既不但从形式上给人以欣赏,同时还起到自勉、警世、烘托及激励的作用。
3.2技术内涵
文化不仅体现在它是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的反映上,还体现在建筑技术上。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木材作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多副梁架通过横木相互牵搭,榫卯结构来固定,形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重量。首先,建筑的布局严整性, 讲究中心对称。其次,在空间组合上,建筑中的平面通常是很讲究图性感,如六角形、矩形或者是八角形与圆形形状等规整的形状。在进行空间的组合时,形成序列;对空间进行分隔时,为虚拟分隔,以便有利于达到似分非分或者是似断非断、相隔又不相断的效果。
3.3艺术内涵
中国的传统建筑均具有独特的审美品质与艺术内涵。例如,北京的故宫,其皇家的建筑中的艺术内涵当中,艺术的表现力是较为强烈的。从色彩的搭配效果来看,建筑物中的红色与黄色这两种暖色和绿色、蓝色两种冷色相互搭配,可以起到相互衬托、相互搭配的作用,而且效果醒目、突出,也显得十分鲜明、活跃,效果。除此之外,建筑的装饰对于其文化内涵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装饰图案也有着不同寓意,如莲花代表玉洁,牡丹象征富贵,水仙神态飘逸,表示长寿,又如藻井防火等等。历来中国的传统寺庙中的建筑,在藻井中、在梁仿的绘制图案方面,注重色彩的强烈对比与丰富的图案,进而使建筑的装饰效果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3.3.1艺术中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建筑有台、楼、阁、榭、亭及廊等类型,这些景观均是位于山顶或者是水边,目的是更好地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利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景观。例如,传统建筑中的四合院,其对外为封闭的、但是对内则为开敞,庭院和周围的堂、厅、室、廊既隔但实质又连通。自然景观不仅供人们观赏、休闲,而且还为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大自然的融合创造较好的条件,门与窗实现采光、通风功能,而且还具有借景功效,充分将自然的景物引至室内。养花、盆景、供石更是起到点缀的艺术作用,将自然景观引至室内,可以将无限的意境寄寓于景物当中,体现的就是热爱自然、依恋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3.3.2伦理观
伦理观作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加上受到我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建筑的设计、装修方面必然受到伦理观中的君臣关系、夫妻及父子关系等影响。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形式、室间的范围、色彩的选用、斗拱的型制方面都有明确的等级划分界限。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等级就可以划分9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
3.3.3装饰手法
中国传统建筑中装饰手法能直观地反映出人们的不直露、含蓄的习惯。例如,传统建筑的图案常将鹿、鹊、蝙蝠、梅及鱼的图案进行运用。鹿与禄为谐音、蝠与福为谐音、鱼与余谐音等,寄寓着美好的祝愿,同时也是一种隐喻,通过生物自身的生态特点,赞颂高尚的品行及情操;竹有节,寓意为人的“气节”、松、梅耐寒,寓意着人的不畏与困难的精神。此外,将松鹤象征人类的健康长寿,也是一种托物寄情的、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可见,建筑的文化内涵中的装饰手法的运用较为含蓄,并且符合人的精神与习惯,给欣赏者较大的揣摩与想象的空间,也更能体现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美与独特性。
4.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建筑中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建筑自身的外在设计形象上,更体现在它赋予建筑物丰富、浓厚的文化内涵方面。因此,我们应借鉴、发扬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文化,并结合他国优秀的建筑文化进行创新,使我国建筑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黄志刚,陈瑶.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山西建筑.2010(01):66-67.
[2]曹兴.李津民.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J].社科论坛.2011(02)191-191: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范文4
【关键词】梁柱式结构,装饰色彩,建筑美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尤其是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性格和极高的审美价值。中国建筑文化是东方所独有的一种“大地文化”,它独有的文化性格,如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淡于宗教浓于伦理,“亲地”倾向和“恋木”情结,达理而通情的技艺之美等耐人寻味。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构框架为结构主体,带有繁复屋顶的群体建筑。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土木结构,布局严谨,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样,与自然环境协调。中国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给人的美感是:或雄伟、宏大;或浑厚、质朴;或挺拔刚健;或雍容华贵;或柔和纤秀;或端庄大方,这些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布局、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等方面,这些形式美的因素决定了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征。对中国古建筑的审美与欣赏。1、结构形式 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构框架为结构主体,带有繁复屋顶形式的群体建筑。我国古建筑的木构架,主要是采用梁柱式结构(地面上立柱上架梁)。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民族特点和艺术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观,就单体建筑而论,基本分为三部分:台基、墙柱构架、屋顶。2、群体组合与布局特征(间房屋庭院建筑群;中轴对称布局)中国古建筑在布局上为群体组合,即是由一个一个的单位建筑组合成的一个大的群体建筑。我国古建筑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由“间”组成“房屋”,再由“房屋”组成“庭院”,进而由“庭院”组成横向铺展的各种形式的“建筑群”。中国建筑布局在整体上是内向的、收敛的、封闭的(如四合院、皇宫、围合的城墙、长城等),追求内在的含蓄和私密性,多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西方建筑布局在整体上是外向的、放射的、开放的,追求外在的进取和民主性。可见东西方的建筑和各自的民族性格基本上是统一的。3、装饰色彩 我国古建筑十分讲究内部的装饰、陈设和外部的空间点缀。建筑物内部常用雕梁画栋、图案花纹、匾额楹联以及壁画进行装饰,以增加华丽富贵的气氛。古建筑的外部空间常常用假山叠石加以点缀、设置华表、香炉、石狮、铜鹤等。古建筑装饰的内容可归纳为6大类:突出皇权、表示等级、表明品格、崇扬功绩、驱魔辟邪、祈求吉祥。装饰色彩中,红、黄、绿是我国古建筑的主色调。我国古典建筑中色彩处理以天坛祈年殿最为高超。 4、文化内涵 建筑是物质外显和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是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是一定时期社会文化的缩影。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对古建筑的影响极大,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古建筑在审美文化上具有四大特点:①以大称威;②以中为尊;③礼制至上;④祈吉为尚。中国建筑是“木头的画卷”;西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5、艺术性与功能性、技术性密切结合 我国古建筑具有艺术性与功能性、技术性密切结合的审美特征(例如屋顶上的仙人、走兽是固定屋瓦的铁钉套子),若能在观赏中体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得到无穷的妙趣。中国古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较强(即功能性较强),西方古建筑的宗教神灵精神较强(追求精神境界)。 6、建筑美与环境美的协谐 环境是构成建筑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天坛、帝王陵寝的建筑以及许多寺庙宫观的建筑都是建筑美与自然风景美有机结合的典范。中国古代建筑讲究风水理论,重视环境优化的设计,建筑文化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与神秘色彩。这种审美特征的形成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有一定关系。
中西古建筑的差异。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古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一)、建筑材料与结构 中国古建筑:土木(“木头的画卷”),梁框式(梁架承重);西方古建筑: 石质(“石头的史书”),围柱式,券柱式(墙柱承重) (二)、建筑布局 中国古建筑:群体性(横向扩展、由建筑包围空间),中轴对称,封闭严谨; 西方古建筑: 独体性(垂直扩展、由空间包围建筑),同心放射,开放活泼 (三)、装饰色彩 中国古建筑红、黄、绿、蓝为主色调,鲜艳夺目,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 ;西方古建筑: 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的性格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范文5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色彩;装饰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形式
1.“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人们在感慨自身的渺小的背后,蕴含着对“无限”的向往。这也就是传统建筑空间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们将这种情感赋予到建筑设计中,主要体现的就是有限空间与无限遐想的天然融合。例如:中国的传统民居,主要以“宅”为单位,作为空间的限定,但是无论宅子的大小,院落中心的“庭院”以及“天井”都会得到精心的设计与布置,因为这就是人与天协同发展的最佳场所,体现的就是对无限性的向往。同时,住宅的有限空间逐渐变得外向,建筑的空间内涵已经不局限于高墙深院当中。
2.有”与“无”的辩证理念
“有”与“无”的辩证理念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最富有深意的一点。“有”在建筑中指的就是建筑的实体,“无”指的就是建筑内部与建筑外部的空间,建筑空间的有用性必须得通过建筑实体才能表达出来。具体是指:空间由实体进行围合,凸显的是有限性,但是完全封闭的空间并没有用,只有贯通的空间才能体现出空间的无限性。在建筑领域中,科学的将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进行融合,灵活的将开敞与封闭应用在建筑设计上,才能发挥出空间的真正效应。
当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形式不仅仅包含这些,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物质形式
中国古代的建筑单体以木构架建筑体系为主。木构架体系在汉代已基本形成,在唐代达到成熟,历史悠久、体系完善独特、分布地域广同时地域性明显、建成数量多并一直延续至今,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建筑体系之一。另外,中国传统建筑还存在干阑式、窑洞、碉房、土楼等等多种其他建筑体系。不同地方根据其气候、地形、材料的不同形成其特有的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城市规划多强调对称均衡,如故宫、曲阜孔庙和明清北京城等。而在建筑群体空间上则较喜好采用一组或多组围绕形成一个中心空间的手法。同样,这些手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运用中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文化古国,我们的文化影响着整个世界,这个文化不仅仅是思想文学方面,也包含了建筑文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高科技的过分依赖导致传统建筑文化被当代建筑师所忽视,当中国现代建筑经历这么多曲折之后,一些设计师们立足于传统建筑文化的角度上重新思考和定位,对于传统建筑遗留给我们的影像和记忆加深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并唤起了我们骨子里的传统文化意识,进行分析、拆解并加以重组,最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使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现代感,最重要的是它能够体现出东方人的审美心理。建筑的设计应该既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历史,古人留下的建筑文化是千年来工匠们的精华部分,这种精华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的。作为当代设计师应该善于将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运用到当代设计中来,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可以令新中式的建筑语言深入人心,让我国的人民可以引以为豪,引以为傲。
三、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一)建筑装饰
现代建筑的布局形式在结构上可饰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体现在外观造型的多样化和应用范围的广泛上,因为它比较讲究对称、体量对比,例如檐柱、斗拱、须弥座等象征性装饰。而在建筑的色彩上,基本上只有黑白两色,这在很多绘画大师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中国朴素的哲学思想也被包含在黑白两色中,象征简约极致。
有些建筑的内外存在极其明显的反差。从外部看来,建筑墙体一般非常高大整齐,只留有极小的窗口,而到局部的门罩和窗罩,它们虽然具有精美的砖雕与石雕,但其安置在实墙上,封闭严实,整个建筑好像城堡一般,自我保护,让人很难接近。
建筑装饰中的另一个典型的对比特色就是建筑中的曲线与直线特征。例如在徽州,高高的马头墙可以说是直线线形,但是在马头墙上的挑檐具有曲线特征。直线与曲线形成对比,但又相互照应,与黑白色搭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建筑形态与空间
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喜欢对称美,因而我国的建筑大多是以方形为主的,即便是圆形建筑如凉亭,其四周也必定有对称的屋脊,所以传统的空间设计要求对称,比如我国最有传统特色的四合院,它就是严格执行了对称的要求,而这一点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无论是私家小院、别墅或者是高大的写字楼等,很多都采用了对称结构,这样才显得庄重。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就是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典范,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气质。
中国传统空间的精神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空间格局是相融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和的态度,对自然景物非常喜爱。这种淳朴亲切的自然情怀反映在空间的处理和陈设设计上,将自然要素尽量组织到内部空间中。利用花窗、门、挂落等装饰构件形成开敞的和半开敞的空间,将室外景观“借”入室内;绿色植物和盆景,作为室内陈设部分,使室内增添更多的自然景观元素。这些都可以为现代空间设计所借鉴。
(三)建筑色彩
色彩搭配影响空间对人视觉和心理上的整体性感受,如何在整个空间环境中创造出适合空间氛围的的色彩搭配,就成为了空间环境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中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重了对材质本身色彩肌理效果的保留,又恰当的使用了人为的配色。
传统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除了在承重架构和装饰纹饰上采用易雕刻、移动的木材构成之外,其他的空间围合构件基本上都使用了原材料的本质肌理和色彩,譬如石阶、走廊、地面和依附它们上面的细节装饰。在构筑材料的选材上也十分广泛,室内空间经常使用的木材如楠木、椴木等。石材的使用常有:汉白玉、花岗石、青砂石等。不同属性的材料之间的结合搭配,使得整个空间环境丰富充实,色彩独特。
在人为配色上,中国传统的空间设计的使用是有规律的,根据色彩的变化依次为:黄、赤、绿、青、蓝、黑、灰。如宫殿、寺庙一般使用象征权贵的黄色和赤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炎黄子孙,黄自古以来就是正统的颜色,是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重要的色彩之一。另外,赤色象征着圆满和希望,它和黄色象征着被太阳笼罩着的生命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在现代的生活中这两种色彩也经常被用来表现传统的主题和渲染气氛。
(四)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完善、成熟,最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炉火纯青,可以说在现代建筑出现以前一直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动、行政执法、商业贸易等的空间需求。而且它还是一个不破坏环境,而为环境增色的绿色建筑体系,这一点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质地好的石头大都产自环境优美的名山,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中国人的建筑观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环境增色而不是去破坏它。在中国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灵,即万物有灵学说,破坏它就意味着对人类不利和带来灾难,如认为山脉即为龙脉,开山采石头就会切断龙脉,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带有迷信色彩,无科学依据。但实际上到处乱开乱采就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贻害无穷。石头开采后不会再生,而木头砍伐之后则可以再生,所以中国建筑少用石头而多用木头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所以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要弘扬环境保护的道德理念,要结合工程实际目标以及环境保护责任感进行设计任务,要在设计中逐步实现“绿色”生态安全的设计,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从根本上减小能源、材料的浪费。
参考文献: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范文6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物的实用性是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但建筑本身绝不仅仅是盖房造物、提供生活空间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筑设计在考虑实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建设地块的文化氛围以及城市规划的整体性。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大量的城中村规划成居民小区,城市中心老建筑被改造为城市新地标。在这一轮的旧城改造中,漂亮的西式别墅、雄伟的高层拔地而起。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外形主要由被拆迁地的居民、开发公司等业主决定,而业主对房屋外形的选择更多参照的往往是已有的商业化氛围厚重的商业小区以及当下受到人们欢迎的西式建筑,较少的涉及当地传统文化的因素以及整个城市规划的内容,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些令人无法忽视的视觉错误:漂亮的西式别墅旁是民族风格突出的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是一幢雄伟的西式高层,看不到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缺失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一、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现状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国内建筑市场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首先传统的中国居住建筑,与现代住宅的功能要求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比较大的矛盾。其次,其结构形式又是以木结构为主,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上都有先天不足。另外,北方的四合院需要相当的占地面积,南方的天井围合院落在采光、通风等方面也无法满足现代生活要求。而主观原因则是由于国内的富人们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如对中国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那样强烈的自信心。从中国各地城市建设情况看:在新建建筑的设计中缺乏考虑民俗和地方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复制品。长期下去,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有丧失的危险。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到旅游景点上去了解中国经典的建筑文化的碎片了。城市建设现在基本上错走了一条全盘西化,千城一面的路子,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沉重打击。现代建筑除了全盘套用西方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存在着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刻意的原版抄袭古建筑。特别是在一些景区或者城市的公共地带,我们都可以见到很多仿古的建筑体。这并不是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发扬与运用,而是误解了何为传统建筑风格,何为地方特色。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文化符号在设计理念中的应用。文化是一种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往往是从最深层次的理念层面上的融合。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植根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的,因而造就了中国区域差异巨大的文化地理。我国作为一个纵跨亚寒带、温带和亚热带的大陆,千差万别的地理 环境必然造成了五光十色的人文环境,因此各地的民居特色各不相同,这些都是现代建筑创作的丰富文化和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多样性必然影响了我国现代建筑理念的多样性,诸如北方的民居设计理念植根于北方文化的粗犷,而南方民居则体现精密和考究,这就源于南北方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所形成的文化风俗差异性。其次,传统文化符号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具有古典复归的特性,也就是怀旧复古的建筑设计理念。传统文化在其符合特征上在原始层面上具有“不可复制性”,即历史上只有一个滕王阁,但是现代社会可以通过仿古和复古型设计而重建一个滕王阁,而设计理念中大量运用了传统建筑风格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元素, 如当前比较流行的古建筑复原设计,很多都是依据古籍中所记载的或者是建筑的原始资料来复原建造甚至重新修建的,例如古代的帝陵建筑群的重建、寺庙建筑群的重建等等都是这种情况。不光是群体建筑复原,也有单体建筑的复原设计与重建的情况,如武汉的黄鹤楼就是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形式,一如众多的文学、 绘画作品所描述的优美形象。当然也有拒绝复原的建筑,如颐和园。这就体现了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理念上的又一应用原则,即以创新为目的来指导继承的尺度。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更多的是一种柔性的、灵活掌握的理念形式,因而对传统的继承旨在进行更有深度的创新,如厦门集美大学的楼群,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楼顶是中国传统风格,楼身是西式风格。这种华洋共存的创新设计,就是对中西方文化符号的活用,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兼容并蓄和独立自主特征的一种挖掘和开发。
三、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的发展有着其生命的印记,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观的物化,了解建筑的内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的审美和思想、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特质的体现和升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以体现一种精神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和整合。我们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理解、提炼并有机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简洁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设计理念。
四、城市建筑设计应延续历史性和创新传统民居特色
城市的历史性建筑物可以作为城市的代名词,例如由中国的故宫人们便会联想到首都北京。城市的历史性建筑即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又以其自身的特色为城市的 发展做出这积极的贡献。为此当代城市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其对古建筑所产生的影响,要尽量避免现代建筑设计对古建筑所产生的影响。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新建筑物在设计上还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俗保持和谐,在此基础上寻求建筑设计的新突破,讲求文化品位。
五、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传统建筑在现代环境中如何得到妥善的保护。对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体现 的是传统文化建筑如何存留在现代环境中,即与周围现代建筑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这是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别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如果在缓冲区内兴建现代建筑,其高度、体量、色调、风格也会受到严格控制。对于等级稍低的保护建筑,其缓冲带可用绿化带来代替,这样同样可以减少碰撞,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内涵深厚,而要把这种无形的精髓融入有形的建筑设计之中,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对层次的把握。这种追求,是对传统修养的灵活的掌握,也是设计理念创新的基础。
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进行着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内涵深厚。要把这种无形的精髓融入到有形的建筑设计之中,了解建筑的内涵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