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个人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1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信息类专业 教学科研 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的工作由于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普遍存在片面重科研,忽视教学,甚至是将二者对立的现象。对于这种教学科研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已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然而,但这些观点或是没有很好结合专业特点,或是只提供了思路而没有具体实施策略,针对具体专业的详实的可操作方案介绍不多。本文则着眼于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建设,结合其教学科研的特点及前期探索实践,总结一些促进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科研协调发展的可借鉴的新举措供同行参考。

1 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教学科研现状分析

本节首先从分析地方高校的特色与定位的角度入手,指出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特色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进而分析其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

1.1 地方高校必须走特色发展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各高校要明确各自办学理念和风格,克服同质化趋向,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取一流。

地方高校在办学条件、办学实力、地理位置上等多方面和985、211高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要想提升办学的影响力,必须走“特色立校”的道路,从宏观层面研究地方高校如何办出特色的文献较多,本文则拟从较为微观的角度,具体探讨地方高校的信息类专业如何在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方面做出特色。

1.2 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建设困难

(1)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由于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类专业,同质化现象尤为严重,不仅受到重点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冲击,而且很多专业也开设基础的信息类课程,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自学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信息类专业学生也形成一定的冲击。

(2)知识更新很快,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更新速度滞后。高校扩招之后,各个专业的师资力量都比较紧张,信息类专业也不例外。信息类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相对其他专业要更快,且实践性要求高,老师大多数时间都忙于教学,很难有时间及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地方高校在信息类专业建设方面要做出特色,其难度要比其他专业更大。

1.3 地方高校在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大学分类和排名强化了大学的科研导向。在这种导向的指引下,地方高校也在引进教师和师资培养和选择重科研轻教学,将科研作为考核教师业绩和职称评聘的主要指标,教师则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致使本科教学受到严重影响,无论在教学科研上都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特色难以凸显。

(2)科研难出高水平成果,持续性差。为了加快提升高校办学实力,地方高校普遍采用目标考核机制,要求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都要达到目标考核要求,由于教学压力大、知识更新速度滞后,教师每年要同时完成目标考核压力较大,精力分散,往往采用一些急功近利的方法完成考核科研考核目标,无法潜心研究,更难以持续性出高水平成果。

(3)科研项目来源分散,与教学不同步。开放办学使大学更重视社会服务和校外合作,纵向项目较少,与企事业的合作项目基本上是应用研究项目,有很明显的公共服务功能,但科研项目来源分散且与教育教学本身关系不密切。

1.4 研究现状与不足

上述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特色不明,教学效果不理想,人才培养质量差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很多学者在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和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与实践,但多数只是将视角局限于一些细节上,没有全面综合考虑,从如何促进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改进方案。主要表现在两点:(1)未充分运用教学与科研协调中教学的导向作用。(2)多在理念层面探讨,而较少提供可操作性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案例。下面我们将结合三峡大学今年来在信息类专业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方面的实践,总结一些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科研协调发展的可借鉴的新举措。

2 三峡大学信息类专业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方法探索和实践

2.1 三峡大学信息类专业建设现状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不均衡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永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效策略。因此,三峡大学明确了建设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发展定位,目前已成为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然而,和其他地方高校一样,其信息类专业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合并之初学科定位不明,和重点高校的培养方案同质化严重,而且三峡大学的信息类专业还分散在理学院、经管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等不同学院,难以形成合力,并没有办出明显特色和优势。

2.2 改革与实践

2006年以后,学校调整了信息类专业的学科布局,将信息类相关专业集中到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大力推进有别于重点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学科平台、成立教学科研团队、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有效促进了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使信息类专业建设近年来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改革与实践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一,根据学校定位,明确了 “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信息类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建立了有别于重点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以“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专题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时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和特色。

第二,强化教学在教学科研中的导向作用和主体地位,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首先,采用学校投资和引入社会资金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多个实验室以满足教学要求;此外,注重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启明星”课外创新活动实验室,独创性地采用了“自我管理,循环传帮带”的运行模式,探索出课内课外并举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新模式。

第三,建立校内实训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学院依托教师科研平台三峡大学软工程中心建立了校内实训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参与老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研发,锻炼个人能力;另一方面,已完成的一些新实际项目经过适当处理后用于学生毕业前的实训,学社不需要到校外完成实训,既节约了成本,也减小了外地实训存在的安全风险。

(2)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轮流培训教师,加快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可以有机会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对社会需求的了解,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3)政策引导,促进科研教学并重。面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在学校的统一目标考核管理框架下,制定了一些促进科研教学并重,协调发展的管理细则,通过团队考核、经济收入调节、职称评审条件限制等多方面促进教师同等重视并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

(4)团队协作,突出优势,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为了实现学校在科研教学方面的考核目标,信息类专业教师通过团队建设的方式进行有效协调,通过改变个人目标考核方式为团队集体考核新模式,只要团队中老师共同完成了科研教学的总工作量即视为所有老师考核合格,团队内部可以根据老师实际情况分配教学科研任务量,这样不同老师均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必担心考核压力,可保证部分专职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做出高水平成果。

(5)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凝练研究方向,促进科研服务与教学。三峡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紧密围绕学校水电特色和优势学科加强学科建设的方式,依托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已形成了几个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已经初步具备可持续申报到各类纵向项目的能力,校企合作成效明显,老师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普通项目放到校办企业去单纯用于创收。

2.3 建设效果

(1)教学效果明显提升。目前信息类专业的就业率/签约率(2011年超过90%)逐年增加,已跻身于优势专业行列;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已基本签约且就业质量明显好转,部分本科毕业生年薪已超过10万;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仿真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部分成绩可与985院校媲美,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考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研究生。

(2)科研成果日益突出。由于切实落实了促进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年来科研实力不但增强,成果不但涌现,在科研论文、专利、纵横向项目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在国家级项目申报方面,2011—201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 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方法总结

虽然地方高校的信息类专业教学与科研协调不仅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还存在一些学科自身的一些特殊问题,总结三峡大学信息类专业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两点:

个人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2

关键词: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7日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会计人才,需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创新团队和创新学习等方面着手,各高等会计院校、会计主管部门、会计学会以及会计人员本身积极参与。

一、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指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的过程。

会计学教师不应满足于现有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应全力打破书本原有的条条框框,探索新的规律和新的方法,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会计人员应根据实际需要或新情况,以国际惯例为参照,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从而形成新的、符合新的会计环境变化要求的会计理论制度和方法体系。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企业财务报表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后又多次修订。这都需要会计学教师和会计人员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掌握,并结合实际加以创新。

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

在会计教学中,技术创新就是会计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在会计理论教学中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会计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PBL讨论法、CBS教学法、生活实例法、情景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激励法、控制论教学法、双语教学法等。对教师个体而言,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是一种创新,而把一种新的方法运用到会计学教学中也是一种创新。例如,尝试在涉外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就是一种创新。会计学教师可以通过用英语表述会计专业知识、解析会计专业词汇,凭借现代教育理念和业务能力、英文水平、教学技巧及人格魅力来引起学生对双语教学较浓的兴趣,从而奠定牢固的会计专业基础。

会计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几乎各个章节都有相关实验内容。会计实验课能够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上好实验课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会计学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根据会计学的教学特点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标,将实验内容与会计实际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革新会计软件,改革试验方法,引入科研思维,融入学科前沿知识,增加探究性试验、自主设计性试验内容。在实验前先联系许多社会会计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去思考,最后开动脑筋想出解决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行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会计工作中,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适合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现在会计核算的手段已由手工记账转为电算化,其特征是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和会计软件设备的有机结合。当一些财务软件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时,企业就需要重新设计和完善。而不论是自行组织进行的会计软件开发,还是与专门软件公司共同参与会计软件的开发,都需要企业的会计人员积极参与、应用检验和更新。

三、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

高等会计院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培养依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人管人,难管人;制度管人,管活一班人。”在制度建设上,“凡是需要管理的地方,都要有制度;凡是有的制度,都要落实到位”,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工作内容上,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防止“越位”、克服“错位”、弥补“缺位”;对教学科研及学生的培养,变“管理型”为“服务型”。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期机制和发展规划和采用激励政策及措施,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服务机制。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会计学教师作为创新的主体应被赋予更大的责任和权力,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探索,努力开拓,进行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和科研改革。

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人员除了本职工作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要想充分调动其创新积极性,会计主管部门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四、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能取得创新性成果、有所建树的团队。

团队创新是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科研的集体性、开放性给教学科研管理带来了挑战,以往的某一课程由某一个教师单独完成或者某一个科研小组的组织形式难于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具体来讲,对教学而言,不管是单一课程教学还是群体课程教学,都需要不同专业背景、学缘背景的教师来共同参与和研究,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模块特点来完成相互衔接、互补的教学计划和任务;对科研而言,也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模式,而更多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谓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群体。团队运作的理念在于培育对人的尊重与共同的信念。而教学科研团队,是以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教学科研目的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学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背景都应该科学合理。

会计学教学科研团队,是以会计学的教学和科研为内容,由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教学科研目的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学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群体。选举具有战略眼光,学术上具有前瞻性,能准确把握科研动向的团队带头人。以会计W精品课建设、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以课题申报及论文撰写等科研途径,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在团队创新过程中要容许失败,强调集体价值观、团结协作,彼此共同进步,重视成员的个性化发展,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科研人才,以科研检验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会计人员可以通过考取会计专业硕士的方式加入到科研团队中来。与学术型的会计硕士不同,会计专业硕士主要以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为主,强调团队合作,注重培养创业型、职业化素质的实务型人才,比较适合会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也可以通过加入各级会计学会的方式,搞会计学术课题研究,参与会计理论与实务交流,参加其组织的各种会计培训。

五、创新学习

创新学习是指学习者与某种学习经验、知识、文化相互融通、消化,进而不断验证各种解决问题的假设,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答案的活动。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习者发现、吸收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个人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3

关键词: 普通高等院校 音乐表演教师 专业发展

音乐表演教师是普通高校教师中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然而他们又是音乐院系中的绝大部分人群和保持音乐学科特色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普通高校的体制内,抗争、屈服、适应、改变…相对于他们所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适应普通高校管理体制的改变,高校在管理方式与制度的变革方面总是难以完全适应艺术学科的特点,从而影响这部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

一、音乐表演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音乐表演与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应用等同属于音乐学下属专业,然而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应用(部分方向)其教学科研形式与一般文科类似,音乐应用中的另外一部分教学科研形式与理工科相通,唯独音乐表演专业非常独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实践性强。音乐表演教师为了保持自己的专业水准,在其职业生涯中必须保持经常练习,并通过演出、比赛、大师班培训等实践形式来提升自己的音乐表演能力。此外,他们所培养的学生也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来展现和锻炼自己的音乐表演能力。从这点上来看,音乐表演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成果更加广泛,应将重要演出、个人专场音乐会、个人专辑、比赛获奖等纳入考核范围并作为重要指标,在教学上,也应将其指导学生获奖、指导学生音乐会、指导学生参加重要演出等活动作为其教学成果。2.小规模师徒制授课方式。音乐表演在某种层面上是一种技术性学科,师生通过一对一或者小组形式的师徒制授课方式来学习声乐、键盘、器乐等技术学科。因此音乐表演学科在师生比和教学工作量的标准上与其他学科存在差别。3.音乐表演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音乐表演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专业音乐院校,培养模式与普通高校不同,重技艺轻文化,虽然这部分教师中不乏综合素质优秀者,但总体上来说,在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技能、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基础较为薄弱,需要学校和学院提供进一步的培训来帮助其提高。

音乐表演教师因其学科特殊性,在普通高校中处于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1.教学工作量超负荷。由于师生比标准制定不合理,音乐表演教师往往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音乐表演教师平均每周小课课时量在20节左右,教师只能应付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艺术实践和科学研究。2.科研考核及职称评定方式不合理。成果认证中,重文论,轻实践,许多音乐表演教师为了晋升职称,不得不改行写论文或请人捉刀,不仅误导了专业建设导向,而且抄袭论文、等行为扰乱了学术风气。3.艺术学科在普通高校中处于发展劣势。艺术学科由于其专业特殊性,在学校一盘棋的考虑下往往是最后考虑和被迫放弃的棋子,其学科建设经费、学科建设平台受限,教师的发展机会也少于其他学科。4.音乐表演教师的职业停滞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由于艺术实践成果得不到重视,科研又不擅长,很多音乐表演教师在努力晋升高级职称后,就停止了努力,既不练琴、练声、参加演出,又不写论文,只应付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业余时间带家教,不追求更好的专业发展,脱离了高校发展的运行轨道。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与特点①

在普通高校,音乐表演教师的角色一直游离在音乐表演者与音乐教育者之间,然而毫无疑问,高校音乐表演教师其清晰的职业角色应该是音乐教育者。音乐表演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科学的专业发展定位,首先要理解作为一名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岗的自我发展,包含了其在自身专业、教学科研技能等方面所进行的自主学习、反思和研究,从而在教学科研能力、经验和态度上成长的一种终身性动态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征:

1.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在教师努力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的过程中,教师对专业发展、专业角色的认识、对教育、对学校的理解及对所教学科、对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认识等不断深化。

2.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是一个动态的专业领域,其知识基础不断扩展。为了与新知识、新理念、新要求、新技能保持一致,教师在其专业生涯中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并不断分析、反思,持续探索、创新。

3.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要考虑长期的变化,还要考虑组织的各个层次。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策略,组织变量就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努力。

音乐表演教师在入职初期,学校和学院应通过相关培训,帮助其清晰定位,规划专业发展路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持续的专业学习和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调整和拓宽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学校和学院应建立相关制度和政策保障。

三、音乐表演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素:组织、团体与个人

1.组织

组织主要指各层次教育管理部门,包括教育机关、高校、院系和专家组等。由于音乐学科长期置于文学门类之下,因此一直采用文科的评价与管理方式。2011年,教育部对现有的学科门类与专业分类进行了调整,艺术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音乐与舞蹈学成为五个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一。这就为音乐学科的独立发展、评估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部门在学科专家的主导下,已经对学科、学位点建设的指标进行了调整,学校管理部门也应该在尊重艺术学科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研究艺术学科管理特点,改革教学管理、科研评价、职称评定等管理制度,为艺术专业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为了促进音乐表演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和学院应根据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培训机会,包括入职培训、教育技能培训、大师班、专业进修班、学历教育、出国访学进修等。

2.团体

“因为我们行为模式所特有的惰性,有时我们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批判的眼光,也正是如此,发生在一个合作的环境里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其更好地学习。(Osterman,1993)一个优秀的团体可以帮助个人专业发展,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等形式以骨干教师带动其他专业教师共同发展,往往在某个专业和研究领域容易取得突出成果,占领制高点,教师可以站在更好的平台上提升自己,获得更多的机会。

音乐表演教师还可以加入某些适合自己的科研团队,如器乐老师加入地方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课题,这个团队中可以有理论研究、作曲和表演的教师,大家各司其职,表演教师可以负责舞台呈现部分的应用研究。科研团队经常交流合作,表演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机会拓展视野,学习音乐研究的方法,拓宽专业发展道路,有很多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者都来自音乐表演教师队伍。

3.个人

音乐表演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加强对普通高校办学理念的理解与认识,坚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更新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要培养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这是教师多元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积累、总结、反思、实践,开拓进取,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事业,实现敬业到精业的突破。

音乐表演教师要坚持专业训练、参加大师培训班、经常阅读与专业和教学有关理论和实践的新书、定期浏览学术期刊、留意该领域的发展动向、反思教学、尝试撰写学术论文等。

音乐表演教师要勤于总结、善于反思。教师要有成果意识,把需要总结与地方写出来形成文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锻炼了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通过反思,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甚至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且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个人教育观念使之日趋合理化。在反思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立足点,明确发展的方向和领域,根据学校和院系的总体规划及个人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通过规划促进个人成长。

注释:

①连榕主编.教师专业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鲁子问,靖国平主编.新教师成长中的困惑与解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个人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4

【关键词】教研实效 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之路上来。”这段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见解:教师的劳动天天与孩子打交道,日复一日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不免会产生机械重复、被动应付和“单调乏味”的职业倦怠,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就是教师的科研,只有教师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对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创新,才能为“天天上课”注入丰富的情感和智慧,使得有所改进、有所提高、常上常新。所以教师的研究不仅是提升职业能力、提高上课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改变自身劳动状态、释放教学智慧。因此从教育科研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教学科研实在化

反思现实中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在许多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中,把科研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被动地应付,究其原因与教师研究的理念错位和研究结果的低效甚至无效不无关系。有些教师的研究走过场、形式化、功利化、短视化现象十分突出,往往造成研不对路、研不得法、研而无果的结局。有人曾不无诙谐地总结说:“现在的教学科研太务虚,培养了教师不良的习惯。即七拼八凑成了搞教学科研的基本功,东抄西袭成了搞教学科研的代名词,空中楼阁成了教学科研的象征物,一夜而就成了搞教学科研的新速度。”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教学科研的魅力,也使教学科研走上了“为研究而研究”的歧途。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从端正认识转变观念入手,在教师中积极倡导和坚持教学科研实实在在的理念,每一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和教学实践,抓住真问题,进行真研究,获取真成果。教师的研究要关注以下问题。

1.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应用性研究为主

中小学教育需要研究的领域和问题很多,但一般的研究路径有两条,一是学术导向的研究,侧重理论,其目的主要是求真;二是实践导向的研究,重在应用,其目的主要是求善。中小学教师不是教学科研专业人员,需要解决的显然不是理论问题,而主要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即“做”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遵循的研究不应是前者而是后者,研究的问题不能太大、太空、太远,而应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否则就难以下手。

2.要立足于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智慧

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目的是和自身的使命紧密相连的。新课程改革把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移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以及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但无论如何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第一要素是改变不了的。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就是要引导教师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查找问题和差距,然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策略作出改进、调整和完善,从教学的组织行为到师生的交往行为以及每一个课堂细节的呈现,都存在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引导教师对这些“背后的故事”经常地进行反思,进行“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的追问,并在行为上作出应该“怎么做”的实实在在改进,日复一日,逐步累积,必然会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智慧得到提升。当然教师研究也要提倡写论文,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但教师的论文仍要以实践为基础,体现自我的思考和感悟,这样才能有自己的声音和个人化表达。

3.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教师实际确定研究计划和任务

研究固然重要,但教学更是教师的硬任务,是不能讲条件、打折扣的。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质量压力面前,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必须从教师的工作实际、生活实际和科研能力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教师的科研计划、任务、时间和条件,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做到适度、适量,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的研究才有可能是有效的。

二、教学科研校本化

课题是基层学校教师做研究的重要平台,而“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是研究者必须思考和回答的基本问题。一般说来教师的研究多是自己工作中的事,是基于教学实际、教师实际、学校实际的校本化的研究,因此校本化研究是教师研究的主要方向。

1.要在教师自己熟悉的环境中选择问题

当前教育研究的课题来源很多,最权威和最丰富的就是各级各类科研管理部门的课题研究指南,这些指南固然重要,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最适合中小学教师研究的课题存在于自己学校真实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是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天天与学生在一起,天天生活在课堂中,可以说教师的生活是一部活的教育生活,教师遇到的教育问题是真实的、鲜活的、具体的问题,也是最能引起教师心智共鸣的问题。所以要引导教师摆脱指南之类的依赖,更多地走向实践反思,通过反思查找问题,通过查找问题提出课题,通过反思总结经验,通过经验的分析建立课题,尽可能避免人云亦云、一般化的选题研究。

2.加强课题研究设计,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寻找方法,因此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设计必须注重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并根据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找准研究的切入点。课题研究内容的设计和方法选择,对提高教师研究的兴趣以及针对性至关重要。通常要引导教师抓好几个关键点:一是调查研究。摸清现状,通过现状分析,找出问题症结,以便对症下药。二是突出行动研究。教师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较而言行动研究是以教师自己实施、在实践中进行、旨在改进实践为取向的研究,教师可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能力并改进工作和生存环境。行动研究不仅易于操作,而且容易取得实在的效果,是最适合教师研究的方法。三是注重案例研究。这种研究本质上是“反思型”的,基本特征就是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改进课堂教学的行为方式。它的好处是可以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让案例成为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的载体,同时案例聚焦的是学科内容的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熟悉的东西,教师不会感到陌生和高不可攀,另外教师可以一边从事日常教学一边从事研究,实现工作研究两不误、两促进的双赢目标。

三、教学科研评价合理化

评价对教师科研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多年来人们对教师科研的评价一般只讲课题研究,非常重视课题的级别、类型和显性的学术性成果,而对研究过程和隐性成果关注较少,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科研进步,反而助长了一些不良风气,使得不少的学校和教师重立项轻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申报时想方设法、立项后放在一边;课题立项等于研究结束;申报评审书稍作充实,就是结题研究报告,凑几篇文章就代表了研究成果,更谈不上研究成果的价值和转化;即使是专家参加的成果鉴定会,也是好话多说问题少讲,真正不予结题的难见一二;有的研究实际就是为了拿个证书而来,因此教育科研难免会经常遭遇无用论的尴尬。

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评价应当更多地体现中小学科研的特点和实际,充分体现全面性、激励性、指导性的精神,既重结果,也重过程;既要看文本的显性成果,也要看非文本的隐性成果;既要看研究目标的达成度,也要看教师的参与度。在评价的实际操作中,要注意:(1)开题论证。通过开题论证,可以敦促研究者在课题立项后尽快开展研究,并在起步阶段就能找准方向,不走或少走弯路。(2)常态化活动。主要是查看研究计划的落实,如调研分析、阶段性小结、目标反思、交流研讨、课堂实践等活动记录。(3)参与度。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吸引教师广泛参与,让他们在研究的实际活动中增强体验,通过对某个课题研究过程的完整参与,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科研意识和研究水平。(4)主要成果。成果鉴定要兼顾到具有教师特征的实践性、隐性成果的评价,如案例、研究课等,以便客观地确定教师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科研微格化

由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一般都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参加教育科研工作,这样就造成中小学教师不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呢?针对以上的情况,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一般都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或没有多少兴趣来参加教育科研工作这种情况,我认为最实用的、最方便的教研活动的方法是――微格化的教研。

微格教研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各种手段,帮助教师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研方法。它是一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可使新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方法。教师独自或几个开展灵活多样的微型的教研活动有做教学札记、编写案例、撰写教学反思、相互说课。这些教研活动基本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地点的约束,灵活性很大,独自一人也行,如做教学札记、编写案例、撰写教学反思;二三人也行,如相互说课。

总起来说,教师的研究并非是平坦之路,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让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在研究之路上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自我、增长智慧,从而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教学人生,提升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附:

最实用方便的教研――微格教研

在1963年出现了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意为微型化教学,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各种手段,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研方法。它是一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可使新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根据微格教学的理念,可以把这个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研活动中,笔者称之为微格教研。微型的教研活动有做教学札记、编写案例、撰写教学反思、相互说课。

1.做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是课堂的延伸,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它既是一种特殊的备课形式,又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全面反思过程。它不但有利于改进、优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还有利于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教学札记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后,对该节课的教学情况的反馈以及对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做出的评价性小结。教师在教完一节课后,对自己原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作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科学研究的依据,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会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做好教学札记。总之,教学札记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乃至教学业务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好教学札记,完全可以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迅速走向成熟和成功。

2.编写案例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践者,他们最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每天都在与学生经历着不同的学习过程,创造着新的学习生活。这些常被熟视无睹的教学情境、学习场景以及学习背景生活,往往蕴含和昭示着教育理论的真谛和教育变革的“秘密”。教师的专业成长依赖教师自身的反思和研讨合作平台的成功搭建,而反思、研讨、提升的最好材料之一是案例,教学案例研究是架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让案例研究成为教师教研的“绿色通道”,让教师在忙碌中更加充实、在教学中快速奔向专业化成长之路。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教学事例、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关于某个具体教学情境的故事,既有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有故事发展的情节。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3.撰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极为重要,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教师只有以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反思意识强的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己不断完善,在长期反思实践过程中,自己的反思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这样自然会提高反思行为的自觉性。因此,正确的反思认识、强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的形成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而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

4.相互说课

近年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都增加了说课这项新内容。实践证明,说课活动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合作性,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目前这种形式已成为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说课既有教学程序的展示,又有理论根据,说课之后,再由听者进行评议,指出不足及改进之处,既为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达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实为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是对教学蓝图的分析、论证。可见说课是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琢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个人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5

【关键词】 教学科研型大学; 二级管理; 科研管理

我国许多教学型高等院校随着学校科研水平的不断向前推进,逐步确定了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战略目标,以真正实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可以看出,在高校发展战略的转型过程中,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高校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要求高校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以满足科研发展的需要。如何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高校中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和推进校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

一、高校科研二级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是一个组织,高校的各个行政部门、二级院(系)之间既是一个协作系统,又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为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高校也需要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影响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通常包括外部环境因素、战略因素、规模因素、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高校在不同发展时期会面临着这些因素的变化,从而将对高校的组织设计产生影响。

教学型大学主要是以教学为核心,组织的设计以教学为核心来开展,科研处于次要地位。教学型大学的教学管理常常可以常规化和标准化,而科研成果并不多,为了缩短管理控制流程和路径,高校的管理体系往往由学校各职能部门直接管理二级院(系)的各项工作。因此科研管理主要是以学校的科研主管部门为主体,由科研管理部门来规划和管理二级院(系)的科研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不再是高校的唯一职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在高校中也越来越重要。快速增长的经济给高校带来了更多的研究课题,并不断增强了高校的科研实力。面对此契机,很多高校提出了转型的战略,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在这种高校发展战略的调整下,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与教学并重,但科研管理往往不具有标准化的工作和规则条例,要求二级院(系)的科研管理能够根据需要迅速地作出调整,此时,原有的管理体系很难适应这种需求。如果还沿袭原来的科研管理办法,二级院(系)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会形成协作困难、职责不分、任务不明的情况,二级院(系)缺乏科研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阻碍了学校科研战略目标的实现。面对高校发展过程中权变因素的变化,构建适合教学科研型大学的校院(系)二级科研管理体系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二级管理实质是分权管理的一种形式,将组织的权力进行划分和配置。一级权力赋予组织的决策层,主要是对组织发展进行决策、指导和规划。二级权力赋予组织的操作层,主要负责具体事项的决策和操作,以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二级管理形成了权责分明的两个管理层,在两种权力之间保持直接有效管理控制路径。

二、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点

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的构建目标,是通过调整学校与二级院(系)的科研管理职能,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发展学科,促进学科团队的建设,形成学科优势与特色。因此,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点就是要依据学校的科研发展战略,在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原则的指导下,在学校科研政策的约束下,将以学校科研主管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机制转变为二级院(系)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使院(系)拥有足够的科研管理责任和权力,成为具有灵活的高度适应性和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

在构建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时,必须要考虑体系构建完成后,保证稳定运行中的效率,使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处于有序、可预见的受控状态之中;同时要在动态适应中创新,具有足够的弹性,以提高二级院(系)科研管理的灵活应变能力,促进学校科研管理的创新和长远目标的实现。

因此,构建二级科研管理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二级管理体系在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如协调、控制、激励、绩效评估、人员培训等。

三、实现高校二级科研管理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校院(系)科研管理的职责与权限

为确保二级科研管理体系得到高效的运行,防止出现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权责不明、扯皮推诿,明确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院(系)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是十分重要的。

在制定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时,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学校的科研发展战略,规划学校的科研工作重点,分解科研任务,制定对院(系)二级科研单位的科研考核目标,协调跨院(系)的科研活动和资源配置,对院(系)二级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进行考核与控制;院(系)二级科研单位则是科研管理的重心,必须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能够自主地开展科研活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收取的科研管理费也必须以一定比例分配到院(系)二级单位,以保证二级单位自主进行科研管理的经费来源。

(二)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实施目标管理

个人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1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释析

从哲学上讲,能力是指主体对于所完成任务的作用。教学能力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体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学活动任务被完成的条件和方式的反映。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内涵的界定,应在教学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来阐述其特殊性。籍此,笔者认为,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指体育教师以认知能力为基础,以一定的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个人职业价值取向)为支持条件,以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为必要条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带有体育学科特征的专业能力。

2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体育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分为教学准备活动、教学实施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和教学总结活动。因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应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这五项能力是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来讲,这些能力的表述可以有所不同,但这些能力所要求的内容缺一不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见。

2.1体育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就是常说的备课能力。在体育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体育教学目的的决定性原则、教材内容的规定性原则、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原则、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原则和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原则进行备课。根据这五个原则,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处理教材和使用教参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能力、教具设计和操作能力、教案编写能力等4个方面。

2.2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体育教学组织能力是指将备课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实施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动作技术示范能力、因材施教能力等3个方面。

2.3体育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

对学生学习的状况进行评价诊断的目的是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成功度,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与反思,一是可以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由此修定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可以判断一些差生不能进步的原因。除了教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非教学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心理、生理、环境等方面。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在促进体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体育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是指体育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揭示教学问题的本质,得出科学结论,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一种能力。

3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3.1体育教学基本功较差

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由于刚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不久,尚未完全适应从学生向老师角度的转变,对于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往往难以驾驭。例如,部分青年体育教师在编写体育教学教案时常常在网络资源上下载,直接套用。能够参考体育教程,自己编写体育教学教案的老师较少。在体育教学教案设计、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掌握事实、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转换与衔接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此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传授体育技能,往往忽视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少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致使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3.2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

比较而言,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一般都具有1~2项专业技能,持有相关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能够完成相关体育运动技能。因此,在体育专业技能的展示与示范方面,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能够将体育专业技能完成过程进行清晰呈现,并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在讲解体育专业技能的基本原理、动作要领等方面较为欠缺,体育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致使学生难以深层次地理解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从而降低了体育教学效果。

3.3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

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除了完成高校基本体育教学任务之外,还应积极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体育教学效果与改进措施。实际上,多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较少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交流,并且在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育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积极性不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不多,从事体育教学科研的能力水平有限。

3.4体育教学责任感不强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提升自身体育教学能力、增强体育教学责任感方面的意识不强。多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没有为明确职业生涯设计规划,没有在专业发展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年体育教师甚至连自己的工作职责都不清楚。此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责任感方面的意识也不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练习不闻不问,较少对自由散漫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有的甚至听之任之,将“体育教学”视作“养家糊口”的工具。

4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4.1重视岗前培训,提高认知水平

对于新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对从事体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等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培训,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认知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具备从事体育教学的师德素养,从而为体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4.2指派指导教师,提高教学基本功

针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案编写、课程设计、沟通交流等方面问题,高校部门应从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情况出发,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专门指导,对教案编写、课程设计进行辅助修改,并要求青年体育教师跟随指导教师随堂听课,参与课后谈论,撰写听课心得,逐步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4.3建立青年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对于青年体育教师这一群体而言,应针对其特点建立相关的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地搬用学校的综合评价体系。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客观地反映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科学地反映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为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4.4完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科研培养制度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应形成稳定科学的制度。只有相关制度的保障,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才能更好地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5结语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等组成。主要存在体育教学基本功较差、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体育教学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学能力结构的构成,针对存在的问题与瓶颈,采取相关优化路径,科学地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彩红.体育教育专业艺术体操专修生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6.

[2]黄大海.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分析与智能评价系统设计[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1.

[3]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4]李爱民.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