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范文1

【关 键 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在学龄上一般处于小学和初中阶段。[1]小学特别是初中,是儿童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儿童成长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并肩负着纠正儿童错误心理和行为的任务。但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关系严重缺失,他们得不到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导,亲戚和其他代养人也常常受到学历和精力的限制,仅限于对他们生活的照顾,而对他们心理健康和学习情况的辅导却疏于管理,使他们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人格问题

家庭是儿童塑造人格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启蒙老师。因此,完整的家庭结构是孩子塑造良好人格的前提。普通家庭的孩子往往能够建立起对初始认识对象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是保障孩子长大后能与他人轻松交往的基础。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完整的家庭结构链断裂,他们得不到有效的家庭教育,人格往往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

1. 内向、孤独、不合群。孩子由于与父母聚少离多,长期无法与父母交流,常常独来独往,有的甚至不懂得怎样与同学和老师交往,他们不善言辞,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遇到麻烦时也不懂得沟通,常常压抑,逐渐形成内向、孤独和不合群的人格特征。

2. 怯懦自卑,缺乏安全感。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外出,家庭结构不完整、不稳定,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他们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自卑感,在学校也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懂得如何肯定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他们对老师同学的赞扬也常常心存怀疑,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

3. 情绪焦虑、意志力薄弱。留守儿童情绪波动大,在学习中常常表现为志向水平低、缺乏学习动力,他们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集中,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更不会主动提问。他们的意志力薄弱,行为放任懒散,不但不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有时甚至故意干扰课堂纪律,并伴随着忽视老师的倾向。同时,他们认为好的成绩是对父母爱的回报,因此在无形中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施加了责任和压力,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觉得愧对父母。于是他们的焦虑感日趋严重。

4. 依赖感强、自我意识发展缓慢。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心理成熟较晚。通常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老年人常常对留守儿童过分迁就和及时满足,除了学习外,孩子什么都不用学、不用做,只要学习好就行。加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受传宗接代陈旧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这种依赖心理在男生留守儿童中更为突出。父母外出赚钱也是为了孩子,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他们常常用钱来弥补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并尽量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让孩子的依赖心理增强,不懂得自食其力,因而他们的心理一般成熟较晚,自我意识差。

(二)留守儿童行为问题

据调查,留守儿童的行为也存在问题,并且较为突出。张鹤龙认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积极参与”、“坚持独立”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来说,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承受能力差,与人交往能力欠缺,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特点。[2]由于他们不懂得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常常受点挫折就厌学、逃学、辍学甚至离家出走。他们遇事易冲动而且行为容易失控。范先佐认为,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不能得到父母的亲情、关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这主要表现为:随意拿同学物品,同学之间拉帮结派、抽烟、酗酒、看不良录像和书籍等不良行为。

(三)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父母抚养的,祖父母的平均年龄偏大,他们的受教育状况主要为小学或者未上过学,他们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检查和辅导。就算是父母一方在家抚养孩子,他们的知识也跟不上孩子学习的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和教材在不断更新和丰富,多数父母已经很难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学校的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因此,留守儿童的成绩平平或者不良几乎成为了一个普遍现状。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家庭方面的,有学校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

(一)家庭结构不完整,亲子关系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婴幼儿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个体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够与父母亲建立一种温暖而亲密持久的关系,那么个体就能够获得愉快和满足的体验,心理就能够健康成长。反之,如果这种关系不能够建立,或者已经建立的关系遭到破坏,儿童的心理就不能良性发展,甚至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留守儿童没有完整的家庭环境,没有得到父母良好的关爱,他们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没能及时建立,有的虽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因父母的外出而遭到破坏,致使他们在身心发展中严重缺乏安全感,在认知上缺乏正确和理智判断问题的能力,从而未能完成这一时期的发展目标。

(二)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对他们进行特殊的关注和关怀,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学校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常常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以及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力度不够,导致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其次,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不够,走访过少使得学校对学生的家庭真实现状、生理和心理健康情况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除此之外,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客观条件也限制了他们及时了解教育动态、及时更新和丰富自己知识的途径。尤其是对心理学知识掌握太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老师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从而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三)社会关注不够,支持系统欠缺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与人交往。并且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为单位进行的,然而留守儿童的这条关系链几乎缺失。因此,留守儿童既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也没有得到社会充分的关爱。他们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校是寄宿制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一个温馨舒适的校园环境能够带给孩子温暖和爱,让孩子感受家庭般的安全和快乐。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多鼓励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充分发挥其所长,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帮助他们克服怯懦、自卑和不合群、孤独。

(二)教师应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促进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和理解

首先,教师应想方设法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为后面的工作做好铺垫。其次,要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的家庭构成和父母在外务工的情况,并了解孩子对目前生活状况的真实看法和需求,对症下药,指导监护人用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教师必须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多给予家长和孩子帮助,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有效的沟通方法,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学校应健全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并定期开展正常的心理咨询活动。定期聘请心理学专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等,都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建设要素。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和生理的测查,全面记录他们的身体、人格及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关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以及和监护人的关系等,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教育。

(四)建立社会关爱支持机制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首先,教育部门应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的校舍建设,让留守儿童有一个较好的住宿条件;其次,需要社会各界和大学生志愿者出力组成帮扶小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凭借他们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及较小的年龄差距优势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倾诉心中的想法,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手段;最后,集合社会各界力量,建立“爱心家庭”机制。由于留守儿童家庭链不完善,孩子与父母的聚少离多,使得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适当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使其重获关怀,体会爱的温暖。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聋生心里健康教育

由于听力受损,语言发展存在缺陷,接受外来信息受很大限制,使聋生无法与正常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姐妹、兄弟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中,造成他们心理发展存在不足,如:嫉妒他人,与周围的人敌对,多疑、偏激、自卑、易怒等。《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指出:培养聋生具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里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见聋生的心理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作为聋教育工作者要把对聋生的心里健康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以帮助聋生调整好心理,使之心理健康发展。

一、尊重聋生、塑造良好人格

培养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人的性格、气质一般比较稳定,不容易改变,但自卑感可以通过正确的认识行为有意识注意而得到改善。形成自卑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学交往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改变自卑,须从人事改变入手,引导聋生善于发现字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我班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差,同学们都嘲笑他,但绘画很好很有灵感,我就鼓励他让他参加了绘画组,作品屡次获奖,他得到了同学们的羡慕,并且逐渐恢复了自信。

二、多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亲身体会

“多开展活动”能很好地提高聋生心里素质。有心理学专家指出:心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里情景,开展极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来促成体内的认知冲突,唤醒聋哑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一些心里感悟,增强他们的心里感受,从而达到真正地影响他们心里健康的目的。对于聋生个体来说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对其心里体验来说,无论什么样的讲说都无法代替各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

经常和聋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如:“自信的小动物”、“学习张海迪”、“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等。在每一次活动中我都积极为聋生创造了一个让他们有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我鼓励每一个聋生都大胆地表演,大胆地说,连平时不爱说话的聋生都参加了表演。通过这些活动让聋生了解别人,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这些活动,使聋生胡获得心理体验,受到触动和鼓舞。

三、学习语言,解决问题

先天耳聋和后天耳聋的人中有音乐家贝多芬,发明家爱迪生,宇宙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教育家海伦凯勒等知名人物。在我国也有很多聋人专家、学者、劳动模范、聋人大学生等。使他们的心里发展得到很大地提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很好的教育和掌握了语言。

四、协调一致,环境熏陶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心理问题;情绪冲动;解决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是指儿童心理发育偏离了正常范围。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问题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情绪冲动。多表现为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溺爱和受社会“暴力”“凶杀”等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在与人交往中,“唯我独尊”的霸气严重。因不服气、不服输一时冲动导致了违纪事件的发生,害人害己。

2.注意力难集中。表现为无法安心学习,越是想学习,越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头脑总是萦绕着一些莫名其妙的怪念头,难以摆脱。有时候,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上课老走神,不知道教师讲了些什么,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着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3.害羞。害羞心理是在人先天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急促不安,不敢正视他人。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就会使人由害羞、内向逐步走向退缩。

4.学校恐惧症。患有学校恐惧症的,除了一些是刚入学的新生,还有一些是优秀学生,他们学习认真主动、成绩优良。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一旦某次学习失败就会出现不敢去学校、不敢见老师同学的情绪。于是他们上学前会出现心神不宁,不断去厕所,哭着要求不去学校的表现。若勉强送去上学后,他们在教室里会如临大敌,坐不宁,听不进,还会出现肚子痛、呕吐,最终不是离校回家就是被老师送去求医。

二、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成因

资料显示,从全国22个城市24000名儿童青少年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下列因素有关:(1)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家庭中的子女,父母教育方式中以打骂为主或放任自流,父母双方教育态度不一致的,儿童心理问题发生比例较高。(2)在教育质量差的学校中儿童有心理问题的较多。(3)周围的人有较多赌博、打架、偷窃行为的儿童,有心理问题的较多。(4)另外,分娩时有脐带绕颈史或窒息史,有脑外伤或脑部疾病的患者,也易发生心理问题,称生物因素。(5)由于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过大而造成高度紧张和焦虑,或是睡眠不足,都可能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诱发心理问题。(6)“学校恐惧症”既是儿童自身的问题,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问题。

三、解决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可能凭朝夕之功就立竿见影,应该在学习、生活中逐步纠正。接下来笔者就学生以上的心理问题,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1.“六字诀”控制学生的冲动情绪。即想、忍、让、动、聊、学,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控制住冲动情绪。

2.多管齐下解决注意力涣散的问题。(1)让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2)学会自我减压。(3)做些放松训练。(4)应用报酬激励的方法集中注意力。

3.针对害羞心理,鼓励学生抬起头,让笑容更灿烂。新生小小,开学一个多月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又不参加集体活动。我通过家访知道她父母因工作忙很少带她外出,她的活动范围极窄,因此,导致害羞心理的形成。为了使她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正常发挥,我先请和她比较熟悉的同学观看别人表演,又在体育活动课上分小组表演,后来,她终于有勇气代表班级参加学校比赛并取得了优胜奖。

4.防治“学校恐惧症”,要对症、对因下“药”。家庭、老师切不可一味地训斥、打骂学生,更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恶声责备,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像对待妈妈一样地看待我,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作为老师的我的思想心理辅导工作也是极有有利的。

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使我收获良多,也增强了我日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信心。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更多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08:249-323.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儿童心理;教育策略

音乐是一门表演性艺术,它能给人们带来听觉的盛宴,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心灵,让人们在体验美感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音乐教育又不可盲目而为,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化开展的过程,需要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紧密相连,继而采取与之相符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效。因此,作者重点就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为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儿童心理的特征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也会发生一定变化,这是人的成长使然。作者根据对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特征及其变化,具体可归述为以下几点:

(一)思维特征

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够成熟,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又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一般情况下,年纪较小的学生还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于直观、外部特征感知层面上,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词汇,并能通过一定数量关系的词句表达出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对概念的掌握也会有所深化。除此之外,大多数儿童的思维活性非常强,他们往往不能将注意力稳定、持久地集中在某项事物上。对某种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小学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关注它的静态发展和动态发展。而对于抽象的概念或定理,小学生则不会感兴趣,此时他们的注意力相对比较分散,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易长时间地定格在理论教学上。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注意范围有限,所以不宜设置过高的教学要求和过重的教学任务,要注意音乐教育与小学生思维特征的融合。

(二)情感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都有所增强,他们的情感日渐变得丰富、深刻、稳定。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掌控自己一部分的情感,但是情感波动时有出现。例如,小学生在受到老师或同学的赞扬时,常常会进入一种亢奋的状态,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增高,而当他们受到批评时则会表现出低落的情绪。此时小学生在经历了爱憎分明的情感体验之后,他们在面对具体事物或人物会流露出相应的爱憎情感,比如对父母、亲人的爱等等。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丰富,小学生的情感日渐趋于稳定,自我意识和道德情感逐渐养成,他们渴望获得父母、老师以及同学的尊重和认可。直至此时,小学生的好恶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更多地付诸于行动当中。譬如,他们对英雄人物的热爱不再单纯地存贮于心里,他们可以将这种精神意志融入到实际行动之中,通过这些先进人物或事例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帮助他人,此时他们的爱已可延展到教师、同学乃至祖国、人民身上。

(三)性格特征

小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育得都很快,他们拥有旺盛的精力、活泼的性格,但是同时由于他们的性格不成熟、自制能力差,所以遇到与自己意愿相违背的事件时容易产生冲动甚至过激行为。另外,他们在进行某项活动时,自身的自控性以及持久性较差,基本都是在外界压力的催动下才行动。这在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小学生的初始学习劲头很足,但却常常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将这种劲头保持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依靠自己完成教师预留的学习任务,即使遇到某些课业难题时,他们有时也能调控好自己的情绪,鼓励自己不放弃、不分心,直至问题解决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性格的养成不仅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还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莫大的关联,因此,三者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以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

作者结合上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和总结,从小学音乐教育的合唱教育、器乐教育以及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就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合唱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创造性心理的培养

任何一种形式的表演艺术,都会经历创作以及二次创作,只有这样,艺术才能长存于世并流传下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教育就是一个音乐再创造的过程。音乐曲谱寄托了作曲家的思想情怀、精神意志,是作曲家通过自己的主观思维创造出来的,我们要想将其化为一种流动的情感艺术并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必须要依靠演绎者再度创造才能实现。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述说的那样,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外。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应结合本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善于因势利导,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受教学生引入到音乐艺术再创作的情境当中,深度挖掘音乐词曲中所潜藏的台词并加以应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利用不同的情感、情绪进行合唱演绎。在此之前,音乐教师要全面分析教学歌曲旋律的高音、节奏、速度、力度、和声、曲谱风格等要素,掌握作曲家的创造背景、环境和立意,深刻理解该词曲所蕴含的思想和内涵,以此为基础,音乐教师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他们领会这些内容,继此之后,音乐教师做出一些演唱艺术上的处理,例如音色、音调、谈吐气息、咬文嚼字甚至演出服饰等,让学生的创造心理在核查那个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器乐练习中加强对小学生坚毅、协作等精神品格的培养

器乐练习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必备环节,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器乐知识和器乐应用能力,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和方式,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这一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完成,需要音乐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借助一些载体,开展一些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中形成小学生坚毅、协作等优异的精神品格,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器乐这一教学载体,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器乐演奏练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培育他们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他们高质的精神品格。具体而言,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多种多样的器乐比赛或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声部、多器乐的演奏教学、指导,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器乐训练中在学生之间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个人演奏和合作演奏两种不同状态下器乐美感传达的差异,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合作演绎出的旋律才是最美妙的,只有凝聚了众人之力的演奏才是最具震撼效果的,从而刺激他们自觉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师还应时常为学生设一些教学情景,譬如,组织学生欣赏名人名家的演出影像,向学生传播他们的成长经历,告知学生每一位成功演唱家背后付出的艰辛,让学生们懂得只有刻苦训练、百折不挠地付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演奏出优美的乐章。反之,假如只依靠自己与生俱来的才华,而不愿付出,害怕成功历程中的艰辛,缺乏坚毅的精神思想,那么自己与成功也会越行越远。

(三)音乐实践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

正是因为人类个性差异的存在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而,小学音乐实践教育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能力直接关联在一起,最终影响了活动的效率和成果。根据上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非常乐意参加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在争取名誉面前,他们大多都具有极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个性心理,时常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音乐歌唱比赛、音乐文艺演出等,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教育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功能,引入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刺激小学生的有效行为。例如,学校可开展音乐艺术节活动,组织小学生进行各类技艺能力比赛,相关教师鼓励并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择取相应的竞赛项目,联合学生共同对表演者进行评奖,给予获奖学生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个性平台的同时满足学生对荣誉感的渴求,并以此来激励其他同学的行为。通过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怯场等不良心理状态,活跃学生学习氛围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我欣赏、品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育并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必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由于作者的个人能力有限,有关儿童心理以及小学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还可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儿童心理以及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结合当前阶段自身音乐教育的实际,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创新更多的音乐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音乐教育上来,从而让学生在增长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

作者:胡静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范文5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

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51%的小孩与(外)祖父母住在一起,34%的孩子与亲戚生活在一起,11%的小孩与其他人住一起,并且还有4%的小朋友是自己单独居住。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未能达到成功的衔接,因此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学习、生活上也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的引导,心理成长缺少一定的关爱,这不仅给学校教育和社会管理带来严重困惑,更影响到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感情脆弱,焦虑自闭;性格内向,人际交往困难;逆反消极,价值扭曲;胆小懦弱,耐挫力低;不理智,行为偏激。下面将对此进行展开论述。

(一)、感情脆弱,焦虑自闭。据调查得知,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农村家中,尽管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但是相比于其他父母在家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的感情发面的支持和安抚是微弱的。毕竟爷爷奶奶上了年纪,一些旧的观念和旧的传统束缚着他们,因此他们很难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可能在感情方面给孩子的帮助也是微乎甚微的。再者,农村儿童从小就与父母隔离,少则一年见一次面,多则更久,缺少充足的父爱和母爱,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在感情方面比较脆弱,自私冷漠,与父母情感隔膜疏远,有的甚至十分埋怨父母。此外,他们还会表现出紧张焦虑,忧心忡忡,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二)、性格内向,人际交往困难。以往研究表明,由于缺乏父母的保护和约束,55.5%的留守儿童属于内向型,自卑心严重,胆小怯懦,畏缩拘谨,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不愿意与人交流,也害怕与人交往。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们与爷爷奶奶之间又会存在代沟,因此内心堆积的矛盾或烦恼都无法及时的得到安抚和很好的引导。长此以往,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和他人就更加不信任,安全感缺乏,性格孤僻内敛,不爱与他人沟通交流,渐渐的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人,就更少主动与他人交流了。当一个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的人,谁又有义务来主动联系你呢?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较父母在家的孩子来说就相对内向一些,再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自卑心理,总觉得不如人,内心就更加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受挫感,因此人际交往困难。

(三)、逆反消极,价值扭曲。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消极逆反,价值扭曲,冲动易怒,叛逆任性,总爱和人对着干,易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男孩子有可能存在暴力倾向。农村留守儿童自小独立孤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青春期那段时间,更加不听管教,对监护人的教导不理不睬,非常容易与他们发生矛盾,总喜欢和他们对着干,指东偏向西,说话不礼貌。由于缺乏亲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进行自我认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缺乏体验爱和施予爱的能力,难以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因此,在价值上出现扭曲。

(四)、胆小怯懦,耐挫力低。由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性格方面怯懦胆小,不敢作敢当,没有坚韧的毅力,很容易放弃,耐挫力低。做事情不果断,缺乏主见,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不能努力去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单纯地是由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下面我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联系,我们调查发现,有50%的孩子平均联系一周一次,有21%不定时与父母经常联系,有20%的孩子每月一次,但是还存在9%的孩子很少与父母联系。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方面比较的内向孤僻,易产生孤独感,特别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心。一般孩子都留在家中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监护,爷爷奶奶上了年纪,体力弱,文化知识也积累的不多,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的心理教育完全被忽视了。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天堂,在农村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设施不齐全,条件艰苦,很多的教师都不愿意去那里教书,因此,学校不仅缺乏教师资源,纸质书籍资料也是相当匮乏的,更不用说心理教育方面的资料,也没有多余的资金聘请专门的心理老师,为孩子们上专门的心理课程,做心理辅导。

三、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建议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范文6

【关键词】儿童美术 培养兴趣 创新

儿童的美术教育更是在教育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美术教育这一个领域中,可以培养儿童对审美的高低,决定其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其审美观。所谓美术才能就是指儿童对形象中的线条、明暗、结构、色彩等方面而引起情绪变化的感受,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如:绘画、泥塑、雕刻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又该怎样及早地培养孩子的美术能力和教育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尊重儿童心理、生理特点

儿童发展心理研究表明,不同阶段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着明显的不同,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是根据年龄的阶段划分的,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素质也不同。而在美术教育下,会使学生形成不同的道德品质、不同的掌握知识技能、不同的发展智能。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感情丰富,求知欲望强与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识别界限不清楚的特点。教师则通过帮助学生对各种景物、事物的欣赏,拨动其情感之弦,让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使之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在学习方式上应多让学生观察生活,用他们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去表现,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内驱力,推动学生学习美术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自由作画、自由展示才能。

二、激发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儿童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其浓厚的兴趣。因为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索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手段、恰当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诱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如我设计了一个“ 水和蜡的魔法”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加趣味想象画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敢于创新,产生创新见解,表现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出了你争我赶、争做“小小魔法师”的良好氛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都想戴上“魔术师”的帽子。

三、掌握方法,善于发现

当儿童的兴趣才能被培养起来了,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儿童美术教育改革,运用“发现模式”抓住儿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培养人才和加速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契机,不断发掘儿童智力潜能,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发现”并领会新的知识,努力去探求未知领域。“发现学习”模式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来,其思想只要是倡导儿童运用“发现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在发现学习中,布鲁纳认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鼓励儿童思考和探索,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的技能。

四、鼓励想象,力求创新

当儿童美术教育过程把儿童的兴趣培养起来,那就是培养了其“发现学习”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

(一)鼓励想象,突破惯性思。学生在绘画练习中大部分喜欢临摹,学生在临摹中往往养成了照抄课本范画的习惯。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而使创造性思维难以发展。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临摹课本上的吧”……所以,绘画教学先不应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去设想,看谁的想法最多,谁的想法最有独到之处,以此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上四年级《我设计的童装》一 课时,先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画出各种不同样式衣服的草图,有的学生画出了一、两种,有的一口气画出了三、四种。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的想象之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爱、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手脑并用,思维协调。如一年级《生肖动物大聚会》一课,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生肖动物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设计师的滋味。在观看各类生肖动态照片的基础上,学生迫不及待地动手,许多学生把自己属性生肖和其他类的生肖憧憬于设计中,同时也改变了原来生肖的形体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生肖型。这一课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