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路径选择
一、前言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就曾对现代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并在符合我国发展的需求下,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其内容就是建立一个现代职业的教育体系。我国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若想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依据国家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制定,进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由此可见,解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存在问题以及总结出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已经成为教育者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开放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之所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其原因之一是自身缺少开放性。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体系必须具有开放性,可是在现代的职业教育中却是封闭式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落后,学生的基础实践操作方法不专业,致使无法吸引其他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二是职业学校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发展需求不符,致使我国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常低。
(二)缺少正确的认识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之所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其原因之一是自身缺少正确的认识。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由此可知,完善职业教育的体系对人才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的职业学校只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及就业率的问题,完全忽视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职业学校缺少正确的认识,致使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之所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其原因之一是自身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自身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的操作技能都不如高等院校的学生,并且在学习中也缺少积极性与主动性,致使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进而降低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尽管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尝试过提高自身的学位,但是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最后只能在普通的职业学校中学习,最后消除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路径的选择
(一)提高开放力度
众所周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仍处于传统的教学状态中,完全没有融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也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发展,进而处于落后的发展地位。面对这一现象,职业学校在进行职业教育发展时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开放度,与其他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为了适应当下的发展潮流可以开展一些适当的校企合作,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不但可以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
据相关的调查可以发现,现代的职业学校中仍没有对自身的教育体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只注重眼前的发展利益,完全忽视了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只是将职业教育当作提高学习效率的“奠基石”。因此,在现代的职业教育中,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并站在多角度下分析现代的职业教育,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培养时还要注重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职业学校的声誉。
(三)完善政府机构的服务职责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决不能忽视政府机构的服务职责。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机构必须在短时间内确定符合职业学校发展的教育制度,并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以此确保现代职业学校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可以得到显著的效果;第二,政府机构要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并且高职院校也要加强自身的教育工作,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并提高企业的影响力。第三,政府机构要全面支持职业学校的人才建设,并注入一定的资金,进而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国家的经济得到有效的发展,才能在本质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长期稳定的发展目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壮大。由此可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在今后的建设中,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责,还要时常激励职业教育学校实行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并提升职业教育学校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位置,进而促进教育实施的全面发展。我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进而提高我国的竞争力与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04):50-59.
[2]赵明安.新世纪前十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探索(2001-2010)———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经纬与演进路径(三)[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05):2-8,23.
[3]崔景贵,尹伟.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历程、路径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6(09):21-27.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2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中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此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关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此次论坛上,学者们以“创新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内涵”为主题,进行了相关研讨。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内涵,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松林研究员对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及功能做了定位。他认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由国家制定并具有法定效力、反映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的需求的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及与其他教育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系统。必须具有主动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连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沟通其他教育体系、整合中西方优秀文化等几大功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全教授则认为,关于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目前国内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虽然《职业教育法》、《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明确界定,但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们对其界定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提出了质疑。广大研究者对职业教育体系各执一词,导致了职业教育体系概念模糊,内涵不清晰,外延不确定,引发了“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等诸多争论,进一步导致了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不确定性。他认为,明确定位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提,缺乏对体系的定位,将很难形成系统的研究和完整的体系构架,不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他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统一思想,职业院校必须联合行政部门、企业、职教专家等多方力量,共同致力于搭建职业教育公共平台,就职业教育体系领域有关的基本理念开展广泛的对话与协商,以达成公共意志,从而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清晰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为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奠定基础。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钱景舫教授提出四点: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问题,即纵向是否完整,上下能否衔接;二是处理好职业教育同其他教育类别的关系;三是处理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关系,如何沟通和衔接;四是职业教育同经济社会外部的跨界,主要是适应的问题,如何适应,适应的灵活性怎样,等等。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助理兼职成教评估所所长吕红教授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为国家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如何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建立一个合理的教育结构;三是解决人才培养立交桥问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指出,考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的逻辑起点在于思考经济社会发展是否需要这样的人才,需要多少。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国家建设好立交桥与直通车,为人民接受此种层次职业教育提供选择。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在职业教育内部建立直通车,在与其他教育之间建好立交桥,在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之间跨界,有效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学院孙翠香则提出,要深思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终动因是什么,如何处理期间政府主导成份太强的问题。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王继平教授指出,谈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特色发展,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什么是职业教育,寻求体系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
学者们还从不同方面对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建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所曹晔教授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从三个维度、五个方面进行构建。三个维度是指职业教育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职业教育内部三个方面来进行构建。五个方面,除了建立起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外,从职业教育内部来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在纵向上要不断向上延伸,开展技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从横向来看,每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要能接受不同人群、为社会需求多样化提供教育服务。此外,还需要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支撑体系,包括国家制度体系、经费支持体系、师资队伍、职业资格标准等。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陈鹏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体现在纵向层级的衔接,还包括横向内容的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等经济社会要素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还应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之个体要素对人的发展性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追寻不仅应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还应体现全面发展的理念。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横向融合的指向是以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杜连森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人才本身的知识与技能发展逻辑,设置不同的学历层次,构建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优秀人才的发展保留上升的空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徐涵教授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确立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扩大普通高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和确立第四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等建议。
关于发展高职本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目前的职业教育因其层次问题而广受诟病,一直被视为“断头教育”。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一直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呼声。此次论坛上,这个问题再次引发热烈讨论。
对于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文华认为,很多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学生都希望通过一定途径能向更高层次的教育求学,如果基于职业和岗位的职业教育仅到专科层次就不再有上升渠道,那么,高职毕业生只能去基于学科知识体系运行的普通本科院校就学,这既造成了人才培养上的混乱,使高职生难以适应,也是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顾坤华指出,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战略选择,这预示着在“大高职”的理念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酝酿着重大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本科”制度呼之欲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张弛认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内容涵盖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训练,其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学习类型和教育水平,是定位于本科层次的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我国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注重技师或工程师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东南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姚萌萌指出,在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举办成为必然趋势。至今,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尚未明确,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学术界的意见也未统一,以致当前有些办本科高职的院校,对什么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不清楚,一些院校在开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时把侧重点放在本科层次而不是职业教育,即把所办教育定位于普通高等教育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并且通过授予毕业生以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士学位,来提高学校的层次。确立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应有地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客观需求,既忽视不得,也延误不得。
对于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顾坤华指出,一是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难以获得应有位置和强力扶持,高等职业教育难以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并立”、“并重”和“并驾齐驱”。二是体系建设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和外延认识还很不到位,未能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和内在协调性这三个方面来全面、正确、科学地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造成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理解的误区。三是高职教育没有突破层次限制。限于种种政策的制约,高职本科教育制度的创设仍处于“难产”阶段,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和“类型”的整体拓展和转型提升上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四是制度建设没有实现顶层设计。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实上是个“断头”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洼地”和“短板”。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上升”渠道不畅或堵塞,发展动力也就自然不足。
如何推进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姚萌萌建议,要立足于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特点,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目标清晰化、办学质量监督严格化。顾坤华提出,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机制,进一步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和职业教育各层次协调发展保障体系,着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由“层次”到“类型”的重大战略转变,加快提高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比例,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3
观点链接
张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整合的关联
一、从职业教育性质看,职业教育就是整合教育。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人们一般喜欢从培养目标层面加以界定,而且这种界定还处在不断的嬗变过程之中。如从1995年“高层次实用人才”、1999年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到《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现在又提“高端技能型人才”等。姜大源先生从职业教育本身性质角度独辟蹊径,提出了“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但反思之余也觉得似有不足。跨界是对职业教育性质的一种客观描述,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缺乏对跨界以后“行动路径”的揭示与澄明,不能改变人们面对实际时“怎么办”的焦虑。就是说,跨界是“观念对事物”的一种哲学思考,而教育则应该是“观念对实践”的,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教育之间的对话和行动的过程。而跨界缺乏这种功能,它只能指导人们认识事物,却难以指导人们变革实践,而整合却能突破这种局限。所以我认为,毋宁称职业教育是一种整合教育。这一概念既包孕了跨界的意蕴和内涵,或者说理论品格,又构成一种实践方式,是职业教育无可逃遁的必然归依。它是职业教育的理论根基、核心范式和逻辑起点,由此出发进行逻辑的推理与演绎,可以生成整个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和实践方式。它放,可以一生万,衍生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收,可以万归一,回归到整合这个理论原点之上。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4
随着职业院校对现代职业教育探索的日臻成熟,现代职业教育正迅速发展,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同市场逐步向“零距离”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结合渐入佳境。
1.政府部门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新兴办学模式——职教集团。”目前已经在交通、农业、水利、牧业、医药卫生、建筑、化工、机电、地质、工艺美术、国防科技工业等行业部门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总数已经突破60个。截止5月,我省普通高校已达到127所,其中本科学校达到50所(含独立学院8所),高职高专学校达到77所。年底,省教育厅与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还签署了《共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合作协议》,为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实现“产学研用”无缝对接提供服务平台。但从人均数量上来看,职教集团内部组织相对松散,这与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是不相匹配的。
2.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滞后
就高等教育类型组成来说,目前所实施的职业教育其最高学历仍是专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本科,缺少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尽管这几年针对高职毕业生对口“专升本”,实际上还是升入普通本科院校,而非职业教育本科,很难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继续学习,这也容易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在认识上存有偏见。
3.高等职业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依然偏低
“十二五”以来,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经费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世界银行研究表明,职业院校生均经费为同级普通教育的2.53倍,实验实习设备设施的成本更高。
4.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仍有待加强
①专业教师不足。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②企业缺乏合作动力。由于缺乏相关利益链条的连接,政策落实机制不健全,导致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的有关政策还有待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多数校企合作项目、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松散,捐助教学设备利用率不高,实训实习基地后续建设和利用、培训员工等仅停留在层面上。
③职业资格证书亟待规范。随着我国职业资格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某些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学会团体等出于自身利益,既培训又颁证,一方面造成培训质量下降、走过场,另一方面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证书泛滥,“证”出多门,严重妨碍了职业资格培训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分析
当前,国家已把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还需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营造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要着力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把理论教学逐步转向理论与应用相兼顾,学历教育逐步转向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兼顾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1.专业规划对接地方产业规划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具有突出的社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教育部副部长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年会”上的书面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立足类型教育特点办学,走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从而为社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①专业人才培养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院校要紧跟产业发展动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改革,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有针对性地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服务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以专业群建设带动学院转型,专业规划对接地方产业规划,专用链对接产业链,校园文化建设对接行业企业文化,推动创业教育向终身职业教育方向发展。
②教师职教能力要求对接职业岗位要求。要以实施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为契机,做好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企业一线实践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全面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解除一线教师的后顾之忧。
③支持中小企业吸纳职校毕业生。一方面要设法提高职业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对企业职工参加养老等社会保险给予政策支持,出台导向性人事和相关劳资政策,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2.逐步提高职业院校经费标准
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有强大的社会系统支撑,政府必须稳步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全国教育总经费的占比,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规模相适应。此外,应不断拓宽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渠道,建立以政府为主,兼容企业、社会团体、民企、外资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投资体系。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应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不仅制定相关政策,而且搭建具体的实质性合作框架,出台相关细则和落实政策措施,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双方的积极参与,使省的职业教育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基金的投入,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予以与普通院校同等的主体地位,尤其是给予民办职业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院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和产学研的政策支持。
3.加快职业院校内涵建设
①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教育性是提高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打造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品牌的重要途径。加大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优化全省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加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办法,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政策激励,重点提升其专业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力量,促进“双师型”教师在区域内合理流动;同时,以德育人,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风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育更多社会需要人才。
②完善职业人才成长“立交桥”。在推进中职、高职紧密衔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拓展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的发展空间,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将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合起来,引企入校、引职校入产业园(区),为当地经济、产业发展作更大贡献。学校与企业及行业单位联合起来,建立职业教育就业评价体系,以硬件、软件、就业来吸引学生、留住学生;积极开展学业水平测试,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扭转只重技能的旧观念,为职业教育发展迈出重要一步,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③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贡献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现代职业教育只有与实践、工作过程相结合,学生才能学到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因此,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都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企业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训基地。职业教育正逐步由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过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企业要有参与的自觉性。
④规范“职业资格证”的市场秩序。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规范职业准入类职业资格和职业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这对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无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宏观管理和质量监管等服务工作。
三、结语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5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用人单位需要大量的高新技能型人才,而培养这些人才的主要途径则依赖于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需要动手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而动手能力单靠以前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取得预想的效果.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迅速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这是确保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劳动就业结构、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确定职业教育系统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层次、结构、功能等,以保证系统的稳定发展和有序运行.
2.1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任何现实教育模式的理想形态,都应该是为了实现其终极目标的一个阶段性环节.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统观全局,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发展最密切、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就是职业教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是消除对GDP的崇拜,注重发展绿色经济,谋求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追求高附加值,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职业教育要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结构到内容、层次都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教育体系,围绕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增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农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当前和今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已经成为既定的发展方向.同时,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物流、文化创意产业等的大力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要从过去的以学校为主导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在主要满足第二产业技能型人才和现代服务业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教学规律.
2.2满足经济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我国初中后的教育体系分为两个,一是继续普通高中学习,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二是直接进入职业教育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技能和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表现在对责任心和素质教育的需求上,即职业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次,传统技术和新技术会有不断衔接和提高的过程,对技术和技能的要求在不断升级和提高;第三,社会知识变化快,技术更新快,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通过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会做,更要会学,让学生提高学习和动手的能力,这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今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应该重视的是坚持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并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增强教育方法.同时还要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出发,重视设置专业、开设课程,更要注意改革和发展的衔接,以培养面向职业岗位的现代应用技术型人才.
3“学生为主体”教育体系的优势
3.1教与学紧密衔接
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依靠丰富的知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教授学生,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往往老师精心备课,在课堂上分析问题头头是道,精辟入里,但是学生却并不感兴趣,昏昏沉沉,或者根本听不懂,这样势必容易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时间久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学质量就会越来越差.这种教学体系的一个误区就是老师会认为学生获得了“一次学习终身受用”的学习效果,认为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所教的知识.教学评价一般采取试卷形式,且通常只在学期结束后进行考试评价,以学生获得书本知识为主要评价内容,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往往只关注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学生的运用课堂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应用和动手能力较差,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马上适应工作环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目标是满足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根据企业需要提前设定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学生特点、教学目标等来创设学习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师启发和培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意识,通过互评、教师评价和自评等多种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热情.
以学生为主体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以平等的身份和老师进行互动,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一般采用讨论法、发现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的能力、知识、素质可以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因为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而是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考试也采用笔试、实验操作、模拟沙盘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方式,引导教师注重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针对要解决的问题,会认真进行知识储备,整理、收集信息,想方设法将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储备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多学科的技能应用能力,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践能力、合作探索的意识、对社会需求的认知能力都有所增强,基本可以实现与企业需求一致的效果.
3.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往往以教师为主体,教学的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教学目标,逐层递进式教学,教学过程平铺直叙,注重知识的传承,依靠书本印刷教材和教师个人知识储备,通过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复习提问等步骤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采取单一式的直接讲授法的课堂面授.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及高职院校内涵的不断深化,一部分走在改革前列的国家级示范及骨干院校明确提出了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要求.良好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促成学生将其转化为创新活动的重要桥梁,是将创新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备条件.区别于本科以上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从知识上来讲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并注意适度够用的原则,在创新才能上要注重实践技能,在创新人格上要突出敢于创新的勇气.所谓的创新,就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创新.[2]职业教育必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关联能力和思维品质.对已有知识的关联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必要保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种关联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更多体现在知识的应用能力关联和对相应的具体技术、技能的创新上.因此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上要体现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整合与优化以及对知识与能力的递进.同时,积极与人合作、敢于创新、勤于吸纳并善于加工改造知识经验的创新人格的培养不是几门课就能解决的,必须贯穿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始终,反映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案和计划中.
4初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
4.1努力促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
当今教育理念的一大转变就是在教学方法上开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目的地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当的是策划者和课程设计者,通过引导,使学生在信息、知识、行为、理解力、价值观、态度和技能方面都有所长进.
4.2营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氛围
现如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而应该根据整个学科知识平台和社会需求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对现行的学科状况及未来的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认真研究教材、实践技能和教学方法,并且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任务自主收集相关信息和知识,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视野,解决问题,构建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其次,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预设一个题目,或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疑问一探究一学习一分析一结论”的知识构建过程,使学生从一个个疑问中走出来,变得思路开阔、清晰,随之通过探究和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
5结论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职业能力;素质教育;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13-03
职业能力
本文将综合职业能力简称为职业能力。对职业能力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英语国家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确定的具体的技能和绩效;德国则强调人的能力发展过程;我国教育部门对能力的理解是“综合职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与培训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尤其是关键能力。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对职业能力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类:从能力的组成元素上讲,职业能力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等;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如图1所示。本文按照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进行讨论。
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而获得专业能力。通常,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主要有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使用和对劳动材料的认识等等。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合理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是对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现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愈来愈高。其中,独立进行计划、实施和检查的能力成为对现代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很难实现的。
非专业能力概念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主要集中地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使得知识技能的半衰期急剧缩短,加速了具体职业知识技能的老化。一方面,这造成了在劳动力市场上各行业间劳动力流动和适应性问题;另一方面,造成了经济界对劳动力需求和教育界对劳动力培养之间的协调问题,即对就业能力结构发展的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因而,教育对劳动力培养的针对性也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相对来说不易淘汰的能力需求,例如通过自觉的独立的继续学习来更新知识、适应变化的能力。
非专业能力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应对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非专业能力由于其普遍适用性而不易因科学技术进步而过时或被淘汰。非专业能力一般认为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关键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拥有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制定工作计划,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对工作学习结果的评估方式等。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职业劳动者自身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重要手段。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及科学的思维模式是对方法能力的基本要求。
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具备的社会能力。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环境意识、职业道德都是它包涵的内容。社会能力不但是生存能力,还是从业者的发展能力,是现代社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和对社会的规范是对社会能力的基本要求。
关键能力是对那些与具体工作任务和专门技能或知识无关的,但对现代生产和社会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梅滕斯(D.Mertens)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我国学者姜大源对关键能力的描述是: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并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形成新的技能。如果从业者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并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那么,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他就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这种能力在从业者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能力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关系
关键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高于基本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能力范畴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专业能力范畴:职业适应能力、新技术接受能力、质量意识、时间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等。
方法能力范畴:分析与综合能力、逻辑与抽象思维能力、联想与创造力、决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全局与系统思维、时间意识等,是方法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能力范畴: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积极性、主动性、成功欲、自信心、宽容度、团体工作协调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是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对关键能力进行了简单的归类和细化,具体如表1所示。
现代职业教育根据职业从业者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精神实质,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技能与知识教育的同时,具备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的能力。
独立制定计划可使受教育者获取对任务诊断性、预测性的能力,独立实施计划可使受教育者获取完成计划的能力,独立评估计划可使受教育者获取对计划任务总结、反馈、自我修正的能力。通过这样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什么是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许多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掌握几种专业技能,就是素质教育。真是这样吗?古人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生的“才艺”学习很好,但是“才艺”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道德仁义的基础上。现在企业寻找人才的时候,很多企业家无奈地感叹,不是找不到专业人才,而是找不到有素质的人才。这个素质其实就是肯尽责、肯付出、肯负责。
素质教育,绝对不是学生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也不仅仅是多掌握几种技能。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德行,在于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事态度等,面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会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去判断和应对。
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一致性
素质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素质是潜在的能力,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人们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从事职业话动,必备的主观条件是素质与能力。
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基本品质,而能力是这种基本品质的外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与我国国民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素质教育特别注重情商(EQ)的培养,而情商只能在后天的人际交往中养成。现代职业教育培训在广阔的社会环境(学校、企业和社会)中对学习者进行面向职业实际和社会的教育,注重人际交流能力(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群体意识、社会责任心、与人合作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的培养。这些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养成情商的重要手段。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以发展职业行动能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改革,即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形式和途径等)。其核心表现在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在职业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发掘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及科学的思维模式,培养有利于创新思维和活动的情感、意志等。这些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具体表现。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强调“做人”和“做事”教育的结合,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职业能力培养除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外,注重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主动参与工作的意识,勇于承担工作责任,能够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基础,是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网络交流与信息普及,国内企业面临产业升级、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职业院校尽快满足市场和社会的这种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
[2]PD.Dr.habil.Frank buenning,Alexande Schnarr M.Sc.,Sun Yang M.Sc.,Kai Gleissner M.A.,Dr.Hans-Joachim Bar.课程开发、课堂设计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M].德国InWEnt公司,2009:8.
[3]邵雅忠.德行教学之路[EB/OL].[2010-03-06].http:///gb/chengjing/yyjz/dxjy/jy-06.htm.
[4]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