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观光农业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观光农业概念

观光农业概念范文1

【关键词】 郑州市;都市观光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一、观光农业的概念

1、都市观光农业的定义

都市观光农业是以城市为核心市场,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等融为一体,规划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供游客领略自然意趣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艺的农业形态。它以农业开发为内容,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突破。

2、都市观光农业的特征

都市观光农业是广义农业的组成部分,除具有农业和旅游双重基本属性之外,还具有城市性、生态性和区位性等基本特征。都市观光农业依托的资源是现代化农业,发生的区域是城市中心区或者郊区,主要客源是市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都市观光农业生存保障和发展壮大的前提;同时,都市观光农业发展区域还应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3、都市观光农业的主要功能

生产功能:都市观光农业具有传统农业生产功能,但同时现代科技的应用和集约化生产,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生态功能:有效缓解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恶化问题,以农业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大大缓解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

生活功能:走出城市,回到自然田野,参加农趣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身心,也传授了现代农业知识。

4、都市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

在近郊周边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前景广阔,具备良好的先决条件:一是交通便利,易于吸引市民旅游、观光和休闲;二是城郊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思想开放,观光农业易受农民支持响应;三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市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体会田园风光,使观光农业具有可靠的客源保证,这种定位于双休日的短程旅游项目,因其时间短、花费少、经常性、重游率高等特点,市场前景较好。

二、郑州市都市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郑州观光农业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因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设施和服务落后、项目单一雷同、缺乏特色、观光农业园“农味儿”不足等问题,直接导致观光农业园的游客满意度偏低。

1、发展规划滞后,深度挖掘不够

观光农业在郑州虽然发展迅速,也是郑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郑州农业的核心。但是郑州没有出台相应的有关观光农业总体发展规划,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合理,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很多投资者为了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只在和经济效益关联性很强的吃、住、游、购上下功夫,缺乏必要的观光和教育功能的开发,对产品深度和广度的文化挖掘不够,使得观光农业的开发较为肤浅。

2、缺乏政策支持,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

郑州市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特别是有关资金、基础设施、宣传、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更差。政府只是在宏观方面进行引导,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项目少、规模小、效益低,没能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另外政府工作不到位,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资金、气候、技术等的限制,这是影响郑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基础设施不完善

观光农业不仅具有观光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播、教育等多种功能,但目前郑州市的观光农业一般以采摘和观光为主,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和项目。除少数规模较大的休闲园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外,大多的园区功能不配套,简单效仿,内容单一,设施、安全、卫生等条件相对较差。并且目前郑州市观光园区内缺乏统一的设施标准和要求,游客的食宿、安全、卫生方面的管理也不规范,致使观光农业的旅游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4、产品项目单一,缺乏特色

郑州市观光农业发展单一,缺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特色产品等,仅靠绿色无污染瓜果吸引游客。很多园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能对园区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没有主题,未体现出自己的优势、特色,而是照搬国内外已有的观光农业园区设计,使得景点产品开发雷同,丧失自己园区特色,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旅游形象难以定位,经济效益较差。另外,观光农业有着鲜明的季节性,农民“一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九个月干闲”的生活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增收难,这严重制约着观光农业在当地的发展。

5、经营人员素质低,管理不到位

由于目前观光农业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经营人员也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大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思想相对落后,务农者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态度,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且在实际经营中,一位员工身兼数职,既是生产管理员,又是旅游服务员,还是营销员,使得服务效果较差。这种粗放经营的管理模式,使得观光农业园陷入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6、企业营销意识薄弱

目前一些观光农业的经营业主,由于缺乏营销宣传意识,对宣传营销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市民对观光农业景点认知度不高,影响了郑州都市观光农业的发展,这成为制约当地观光农业发展的瓶颈。

三、郑州市都市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观光农业概念范文2

关键词:观光农业;景观设计;城市;生态

一?定义重释

1.1?景观的定义

景观是对生态、技术和文化影响因素的时点反应。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1)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2)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3)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4)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解,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

1.2?景观设计的定义

景观设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融合了人类文化学、建筑学、地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众多学科的庞大综合学科。D·W·梅尼格讲到:环境使我们作为生物延续下来;景观作为文化展示给我们。任何文化都可以从景观来发现自身。现在,景观设计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之中,景观环境设计拥有广泛的对象领域,其宗旨就是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上为人类创造休闲、娱乐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1.3?观光农业的定义

对于观光农业,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概念。但内容大同小异,即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媒介,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吸引城市人回归农村,体验农村生活与文化并同时满足游览者观光、休闲、求知、购物等各种功能的旅游业。观光农业是都市农业的一种经营模式,都市观光农业园依托并服务都市,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

二?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2.1?功能分区与布局

在规划中,公园的食品从生产,交易以及物流都为当地消费者量身打造,并可持续性发展。观光农业园在“绿色生产、生态文化、农游合一”的主题下,形成了典型的空间模式是“三区结构模式核心”:(1)保护区,处于园区的中心地带,主要提供农作物栽培及农业生产,禁止游客进入或者限定游览时间。(2)中心区,是游览观光娱乐区,供游客参与农业相关的游憩娱乐活动和农业实践活动以及参加娱乐项目,同时在此区域有配套的服务设施。(3)区,是观光农业园的服务管理区也是农产品展示,交易的场所,同时配套餐饮及娱乐设施。这样不仅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还能节省观光农业园农产品销售运输的成本,使游客和观光农业园都得到实惠。

2.2?自然景观要素规划

(1)土地与地貌

自然界的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她滋养了大地万物,并让他们生生不息。经过地质变化,形成了如平原、低地、丘林等不同的地貌,也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景观感受。在人的视觉感官上,通常把地貌分为角形地貌和曲线地貌。正如角线给人尖锐,刚正,果断的心理感受;曲线便犹如女人的身体,给人柔美,从容,安静的感觉。最大限度利用和保护这些自然特色,对其做一些有益的微小改变,保留原始的地貌特色。对大规模的改变地形、地貌应谨慎处理,以免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

(2)农业植物

地区开发设计时,要考虑到农业植物外部形态与色彩随着季节和生长周期呈现在根、干、枝、叶、花和果实的变化,给人提供多种感官享受。从农业植物尺寸来说,一般分为大中型树木,小型和花型树木、高灌木丛、中灌木丛、灌木丛和地表覆盖植物。利用灌层树木和地表覆盖层的简化方案,可有效地结合分隔的各设计要素。相反,一个复杂、多层次的植物规划可为单调或枯燥的建筑组合增添多样性和趣味性。

3?都市观光农业在城市景观中的契机与问题

3.1?都市观光农业对城市景观的推动

都市观光农业园是位于大都市内、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集农业生产、可以示范、观光采摘、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于一体。都市观光农业园呈现出了城市景观中难能可贵的田园风光景观。同时,都市观光农业园生产农产品和优美的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精神需求。苏伯阳提出我国城市观光农业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时代背景,从需求角度上看,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景观已经充斥着“柏油沙漠”,“水泥丛林”的存在,城市居民普遍具有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都市观光农业景观把具有代表性田园景观引入到城市景观中,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种植,不同的种植方式,可以构成不同的色彩图案,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从而增添了城市景观的情趣

3.2?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城市发展中,观光农业以新型景观的形式丰富了我们的城市景观。目前,观光农业园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成功经营的例子不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少规划,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2)品牌意识薄弱,没有鲜明特色,没有通过突出观光农业园的主题与特色来树立品牌园区。(3)季节性强,造成旺季人满为患,而淡季门前冷清,经营萧条。(4)规划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观光农业园文化内涵不高,活动单调,旅游资源浪费。

4?结论

都市观光农业生态景观环境规划是系统的复杂的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景观,但它对都市景观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但目前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还处于一个发展的萌芽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Bowen , A . Historical Response to Cooling Needs in Shelter and Settlement . International Solar Energy Passive Cooling Conference ,1981. Capra , F .The Turning Point : Science , Society , and the Rising Culture .New York , Harper Business , 1993 .

[2] 俞孔坚 景观的含义 《时代建筑》 2002 (1):14~17

观光农业概念范文3

在20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城市土地、环境等问题。发达国家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化问题,逐渐探索出一条园林模式农业的道路。园林模式农业使风景园林设计与农业工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生产、生态、文化、美学的多重效益。本文论述了园林模式农业主要代表之一的观光农业的起源及其特点,阐述了发达国家园林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类型,最后讲述了发达国家园林模式农业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旨在为中国发展园林模式农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发达国家;农业园林设计;园林模式农业;农业经济生产;观光农业

发达国家的现代园林模式农业的发展远远领先于中国,研究发达国家的园林模式农业可对中国的农业景观设计提供借鉴意义,为缓解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严重的城市化问题之间的矛盾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中国农业成功转型,让园林模式农业向生态、科学等方面发展,从而也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1园林模式农业的由来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后,高度发达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居住拥挤、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发达国家提出“田园城市”的新概念,形成了大量的主张以田园、乡村作为城市问题的出路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师和流派[1]。如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学派的思想对现代风景园林有很大的影响,主张“在城市中创造田园风光”。法国在发达国家城市农业景观园林中最具代表性。受法国传统园林的影响,城市园林设计与农业、园艺、园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色列著名的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施罗墨•阿龙森在他的设计中非常重视环境与本土的农业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注重风景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效益,果林、麦田等农业特征元素成为体现本土农业文化的载体。发达国家园林模式农业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手法,都反映了设计师对农业的理解和认识[2]。发达国家园林农业是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农业模式,它兼具观赏、休憩、生产等功能。园林模式农业设计主要是依托农业景观,把树林、水渠、草地这些特殊的元素加入设计中,再加以一定的规划和艺术设计,使其具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美学效益。

2园林模式农业的内容与特征

园林模式农业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对于设计者来说,一方面开发出了得天独厚的旅游价值,另一方面,园林设计还必须具备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作为农业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典型代表,观光农业也是发达国家的园林模式农业的主要形式。观光农业在发达国家又被称为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赏农业。虽然名称不同,也只是功能上有所区别,其本质是一样的,即农业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结合,它是以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相结合为特征的。观光农业是高度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结果,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

2.1观光农业的内容

2.1.1观光农业以农业活动为基础

观光农业是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景观,并与本土的文化特色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形式。观光农业是从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适应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型,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的新兴产业。观光农业因其本身的特点,充分开发和提倡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城市污染产品的使用[4]。观光旅游是一种集生产、艺术和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农业经济模式,它主要是让游客欣赏到城市没有的自然风光和体验本土的农家活动。观光农业很好地把景观园林设计和农业经济生产相融合,设计师合理有效地营造了农业观光园的生态环境,使其具备生态效益,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环境。

2.1.2观光农业具有旅游业和传统农业的双重功能

观光农业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农业园林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具有农业生产与旅游的功能。对于农业来说,观光农业在农业产值的基础上附加了旅游产值,农业产值主要是为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的物质型产品,如粮食、水产、花卉等。对于旅游业来说,它主要为社会提供一系列的精神、服务产品,与农业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旅游产业的内容和范围,让旅游业更加丰富多彩。

2.1.3观光农业与风景园林设计密切相关

风景园林设计在观光农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观光农业的面积、地理位置,还是生态廊道以及城市绿地的规划,都离不开景观园林设计。农村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依托相关园林设计理论,从当地农村地域特征出发,对特有的植物、土地、水等自然元素进行规划设计,创造出具备美学、生态、艺术、经济等效益的农村观光园。

2.2观光农业的特点

2.2.1具备物质与精神生产功能

发达国家观光农业的本质是依托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根据农业生产的园林景观设计,生产功能依然是其基本功能。园林模式农业生产双重产品,如花卉、水果、水产品等,以及附带在农产品上的精神产品。观光农业的生产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为旅游者提供农产品、农副产品等特色的物质产品上,还表现在游客体验休闲农事活动所产生的心灵愉悦的精神产品上。

2.2.2提供休闲、学习场所

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了自然清新、别具特色的农家休闲场所。发达国家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对于观光园设置了各种休闲娱乐设施,游客能够充分体验到农村的慢节奏、放松的生活环境,从而达到心情舒畅、修身养性的目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光和体验农业活动,直观地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可以有效地让游客认识和了解农业及农耕文化。游客亲身体验农事生产,可体验宁静朴实的乡村生活,更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2.2.3具备文化传承的功能

观光农业的园林景观都是依托本土文化来进行规划设计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观光农业的发展使得本地特色的农耕文化、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得到推广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

2.2.4内容广博

(1)资源的广泛性。

发达国家观光农业的项目多设定在自然风光保存完整或者独具特色、物产丰富的乡村地区。因此观光景色丰富,资源良好,更加符合游客想要回到大自然的要求。

(2)形式的多样性。

观光农业不仅仅包含了传统的农业观光游览,还往往提供操作、采摘、健身等特色活动。

(3)地域的差异性。

不同的发达国家具有自己特色的观光农业,如荷兰的观光大棚。荷兰的观光大棚能够将荷兰的田园生活很好地融入到从城市来的游客身上,让他们直接和大地接触,亲自感受种植植物、采摘果实、赏花割菜的乐趣。荷兰的观光大棚是把农业旅游、农产品消费集合在一起,更有教育农园的模式。不同的发达国家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丰富了观光农业的内容。

(4)活动的季节性。

生产功能是观光农业的基本特征,各个季节的不同自然环境造成了观光产业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

2.2.5效益多元化

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产业,因此经济收益很广泛,有来自农业本身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也有来自旅游服务的经济收益,除此还有科研会展的收益,各产业相互补充,经营灵活。对于单一产业来说,观光产业的风险更小,收益更大,不同的开发层次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旅游市场广泛。

3发达国家园林模式农业的发展概况及类型

3.1发达国家园林模式农业的发展概况

发达国家的园林模式农业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早在19世纪,意大利就建立了全国农业和旅游协会,主要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城市居民在农村的生活体验。20世纪,欧洲的园林模式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园林模式农业始终是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的经济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园林模式农业逐渐扩展到亚洲、美洲的部分国家。发达国家的观光农业主要经过了4个时期:萌芽时期、观光采摘阶段、度假阶段、租赁阶段。

(1)萌芽阶段。

发达国家并没有出现明确的观光农业产业,只是鼓励城市居民到农村中感受生活,在这个时期,园林规划设计并没有参与到农村观光经济中,游客主要是参观农业的生产过程。

(2)观光采摘阶段。

发达国家开始把经济的重心放在第三产业和城市化过程中日益严重的问题上,观光农业逐渐得到重视,对观光农业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萌芽时期的欣赏普通的农业生产景观,出现了具有明确观光职能的农业观光园区。设计者也开始对观光园的设计越来越重视,根据不同的农村特色和本土文化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观光园区。

(3)度假阶段。

在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的经济高度繁荣,游客的旅游需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转变。观光园增加了大量的娱乐和学习设施,拓宽了观光农业的功能,如教育功能、社会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功能的增加要求园林设计师不仅仅要满足原先的观光采摘要求,更要满足游客在精神层次的需求。

(4)租赁阶段。

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观光、体验、度假相结合的成熟观光。租赁模式主要是发达国家把大的农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租赁给游客,平日主要由农场主人照料。游客既体验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乐趣,包括采摘、种植、欣赏等,同时也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收入。这种租赁形式要求园林设计者必须对农村景观和本土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3.2发达国家的园林模式农业的类型

3.2.1观光园区

观光园区类的这种园林模式农业一般建立在城市近郊农村。由于属于城市近郊,游客游览的时间主要以一两天为主。根据农村观光农业的主题不同,分为采摘、教育、科技主题。法国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是全世界闻名的观光园区,被誉为“薰衣草故乡”。该薰衣草庄园集薰衣草、向日葵、晨曦、爱情大风车、草坪等各种景色于一体,具有休闲、旅游、聚会、摄影等多种功能。

3.2.2休闲度假类

休闲度假类的观光农业的景色一般比较优美,观光园主要建立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园林设计在原有的地域和农业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并融入本地特色的文化元素。休闲度假类的观光园一般是半开放的形式,在观光园中不仅可以观赏到独特的农村风光,还能亲自体验采摘和种植的乐趣,游客还能在观光园中住宿和进行短时间的度假。休闲度假的观光农业,游客旅游时间多为一周左右。澳大利亚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大利亚本国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酸甜适中,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地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3.2.3租赁自助类

租赁自助类观光农业的前提是有面积较大的农场,根据游客的需要把农场划分为若干小块,分别租赁给游客,主要用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等。租赁自助类的观光园有利于让游客独立地体会农村生产和种植过程,体验农村乐趣。租赁自助类的观光农业的经营模式是以假期游客到农场作业,平时由农场主代管。这种类型的观光农业一般是建立在城市中或者城市近郊,游客的体验时间一般很长,多为数个月。由于租赁的观光园是由农场分为若干部分分别租给游客,各个部分都是独立的,要求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园林设计必须根据游客的喜好进行。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假日农庄坐落于锡耶纳和格罗塞托之间的MontecuccoWine地区,共有70hm2的土地,包括森林区、牧草区和穿插于两者之间的别墅群。假日农场的别墅是经过整体重建的,在保留了意大利托斯卡纳朴素的奢华的同时,每一间都针对客人的要求精心设计,让游客体会到家的温暖。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假日农庄可以完美地让游客与自然进行零距离接触。

3.2.4综合性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

景观园区的设计是依据当地乡村特有的景观,利用本地的民俗、文化建立起综合性的旅游景区,把农业生产、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农事体验等结合起来的综合性乡村旅游景区,规模一般较大,综合性强。这种大型的观光农业,园林设计时必须进行详细的规划,让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现今,欧洲的生态农业庄园是典型的综合性观光农业,它是集生产、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绿色观光园。

4发达国家园林模式农业对经济发展生产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观光农业对国家的农业经济生产起到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促使本国农业转型,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发达国家的城市生活水平,优化国家农业生产结构。园林模式农业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观光农业优化了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它是一种把传统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促进了国家的农业和旅游业快速、和谐地发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也是观光农业不可忽视的作用之一,这样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富余劳动力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扩大化、各种暴力行为等。发达国家的园林模式农业可有效提高城市的生活水平和调剂生活方式。园林模式农业的环保、高效的特征有别于传统农业。园林模式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经济效益不仅来自于农产品和农副产品,还来自于旅游业的精神消费,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随着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经济转型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发展园林模式农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园林模式农业丰富了发达国家的生产结构,从而让经济形态向利于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实现了经济、美学、生态和社会等效益的高度统一[5]。园林模式农业具有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作用。园林模式农业以地方特色为主,主要将地方产品呈现给游客,把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中,使其具备文化和经济等双重效益。观光农业为能够更好地把旅游产品呈现给人们,必须做得更好,更具观赏性。

作者:刘峻岩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季晓达.浅议景观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生产的结合[J].中华民居,2011(7):29-30.

[2]李戎.景观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生产的结合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126-126.

[3]王伟平.浅议景观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生产的结合[J].中华民居,2011(8):95-96.

观光农业概念范文4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merged in the 60’s of 20 centu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vacation, entertainment, demonstratio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function. Formulate an ecology, culture and tour industry, Under certain social economics condition, it will be 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exploration, which exploi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farmland landscape deeply and overlapping with tou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is advanc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Zhuhai eco-agriculture S&T zone is conducted. After summary of its success eXPerience and operation model, we believe it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hina will be adopted recently and future, and its effective realization way is. to set up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观光农业概念范文5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资源;旅游产品

一.引言

黑龙江省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农业大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同时,近年来,乡村旅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成为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途径。

二.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的相互关系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主要旅游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景观、乡村生态环境、乡村传统民俗与传统文化等旅游资源为依托,以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休闲等多种体验方式为特征的综合性旅游形式。而观光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习作、购物、度假,满足游客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形式。结合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的概念及基本内涵来看,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及农家乐的最基本关系,即观光农业与农家乐等旅游形式以乡村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乡野农村为环境依托的旅游活动是属于乡村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即乡村旅游的分支。

三.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一)农业产生类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全省耕地土质肥沃,肥力较高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约占60%左右,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目前,全省共有104个大型国营农(牧)场,拥有耕地206.8万公顷,共有宜牧草原、草坡507万公顷。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600亿斤,牛奶、乳制品、绿色食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是世界知名的、全国最大的有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国家农业部认定黑龙江垦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旅游活动开展地,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及参观考察价值。

(二)森林类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至2010年森林覆盖率45.2%,覆盖面积居全国之首。其中,三分之二为原始森林。目前,共有67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38个,是拥有森林公园最多的省份。此外,还有我国世界上最典型、最大的一片红松原始森林。其中,伊春丰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松母树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网络成员。黑龙江省的森林物种也非常丰富。其中龙胆草、人参等16种名贵药材被列为国家保护资源,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首位。在动物资源中东北虎、丹顶鹤等稀有动物,均属国家重点保护种类。这些资源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森林旅游的首选地。

(三)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黑龙江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农村的占72.7%,居住在自治地方、民族区、民族乡镇的占39.9%。黑龙江省建有1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9个民族乡镇,其中,满族乡(镇)24个、朝鲜族乡(镇)19个、蒙古族乡(镇)6个、达斡尔族乡3个、鄂伦春族乡5个、鄂温克族乡1个、赫哲族乡3个、联合民族乡(镇)8个。全省还认定少数民族聚居村680个。这种民族分布对在乡村旅游中设计、开发民族民俗特色旅游产品具有十分有利的影响,为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乡村旅游相关的特色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还拥有许多有利于开展乡村旅游的特色旅游资源,如被称为“中国的不夜城”、“极光城”的漠河县;有“火山博物馆”之称的疗养度假胜地――五大连池;世界上最长的界江――黑龙江;有“北方绿宝石”之称的亚洲最大界湖――兴凯湖;中国第一大火山堰塞湖――镜泊湖等等。此外,还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湿地旅游资源,集中成片的就有乌裕尔河、三江平原和松阿察河沼泽湿地。乌裕尔河流域地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湿地达21万公顷,有鸟类296种,被誉为“鸟的天堂”、“丹顶鹤的故乡”,是我国第一个水禽综合保护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湿地,已被列入世界重点保护湿地名单。

四.黑龙江乡村旅游产品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森工林区的滑雪、漂流和森林生态旅游;乡村的农家乐类型的旅游产品;以及农业旅游示范点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和产品。到“十一五”期末,新创建1000个乡村游示范点,评定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等18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并开发了大海林雪乡、镜泊湖鲜民族村等多处农家乐旅游景点。近年来,黑龙江省已确定了民俗风情、秋实采摘、现代化农业观光、中小学生乡村夏令营、乡村文化体育以及春季赏花、田园风光、踏青活动等六大乡村主题游活动,并推出了黑龙江乡村游线路,交通便利,乡村气息浓郁,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较好。

参考文献

观光农业概念范文6

关键词:农业 旅游业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252-01

目前,产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业边界也被不断的突破,旅游产业融合就是一个新的旅游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农业旅游正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一定程度融合的产物,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正形成一种热潮,基于此所形成的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研究不断。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使得农业与旅游取得双赢的局面。

1 农业旅游的范畴界定

祁黄雄(1998)、张永贵(2001)等认为: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仅仅是一种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有“观赏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等多种不同概念的集合体。

刘杰(2004)等认为:农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体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农业示范、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农业艺术与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陈琳(2006)认为,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农业旅游使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和行为成为旅游活动的内容,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张文建(2011)认为,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

从对农业旅游不同定义的分析、比较中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一些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农业旅游是由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它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休闲、度假,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意义

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带动农业实现新的增长点,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庞云杉,常少林(2011)等认为,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可以帮助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利益,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可以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帮助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文建(2011)认为,农业旅游使农业的劳作方式、农田风光等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成为可被依托发展旅游活动的内容,有效地拓展了旅游业可依托资源的类型,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迎合了旅游者多种多样、求新求变的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农旅结合,实质是通过二者间的要素依赖与对接,达到供给优势与需求优势的最佳结合。

当然,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杨振之(2011)以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背景,提出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有着双赢的效果。二者的相互融合帮助增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新兴产业帮助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新的主导产业。张莹(2006)提出了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三农”效应表现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密切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对农村的生态影响巨大。旅游效应表现在:开拓旅游新领域,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

3 农业旅游的融合模式

学者们大多集中于研究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刘华楠(1998)根据我国地形、地貌、人文的多样性和气候、生物、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与特点,认为我国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和方向有十类,即都市农业型,生态环保型,绿色食品基地型,民俗风情型,新、奇、优、特产品型,人文景观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导型,动植物品种示范推广型及农业博览会型。

梁留科,吴次芳,曹新向(2002)等从项目开发上认为农业旅游分为观赏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旅游模式。孙爱丽(2003)对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研究,认为,此类旅游首先缘起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在发展过程上,出现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三种开发模式。

张莹(2006)认为,农旅互动开发模式归纳为田园模式、乡村模式、科技模式和商业模式四大类,每大类又各自包括不同的具体类型。农旅互动产业组织模式则分为:“企业+农户”模式;“企业+社区+农户”模式;“政府+企业+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和“示范农户+农户”模式。

4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

颜醒华,李勇泉(2004)指出,农业旅游要想实现高层次的融合与良性互动,必须着手于加强农业旅游区的统一规划,理顺和健全管理体制,构建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灵活运用各种营销策略,搞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农业旅游创新的体系。

张莹(2006)认为农旅互动在产品的开发上要进行突破,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特色来培育品牌。同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来完善旅游设施,加强宣传促销,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进而努力实现农旅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郑俊挺(2011)对福州市农业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包括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服务的建设,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农业旅游协作组织建设,提高农业旅游产品档次,丰富淡季农业旅游产品,营造农业旅游浓郁的乡土气息。

孙杰(2012)认为农业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是要对农业旅游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同时要加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注意保护环境,打造体验型椎体旅游产品,重视资源开发的文化定位。

参考文献

[1] 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1):48-50.

[2] 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6):48-49.

[3] 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2):214-217.

[4] 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5] 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0(26).

[6] 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