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

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范文1

    一、幼儿教育学基础教学的特点

    1、缺乏实践性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是幼教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幼儿教育概论和基础知识、幼儿园教育中的各种要素和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实施路径,通过递进的方式把这三个方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幼儿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看,主要以理论知识介绍、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而较少的涉及到实践性的内容,因此,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该门课程教学呈现出缺乏实践性的特点。

    2、教师容易把握教育对象的规律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的教育对象是中职生,该书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对幼儿、幼儿教育、幼儿园教学等都进行了一定规律的概括。因此,在幼儿教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总结出来的规律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降低了教学中的难度。因此,呈现出了容易把握教育对象规律这一特点。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1、把教材与学生培养目标相统一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缺乏实践性的课程,教师把教材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巧妙地统一起来,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实践在提高教学能力中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实践性。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培养、岗位胜任的能力等。因此,在幼儿教育学的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充分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幼儿德育”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但要讲授到幼儿德育的培养方法,如多参加劳动,增进与劳动人们的感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还可以把这些方法正确地应用到对中职生的德育培养中去,让学生在接受幼儿德育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就达到了教材授课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目标,最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开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系统整编出来,用生动的案例模拟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调动起来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扮演各个角色,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有条理地进行:

    一是系统整编教学案例。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案例都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整编,比如可以把《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进行收集,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整理等。

    二是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根据收集到的案例,给予学生讲解,在讲解《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案例,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分析解决,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要正确的运用教材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是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回顾。总结和回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教师不但要总结案例,而且还要及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差异性。在总结和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的态度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对案例的总结和回顾,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加深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知识的深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有重要的作用。

    3、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是开展学生实践能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实训教学却充满生机活力。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需求,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把校园内的空教室改幼儿园仿真实训室,以学生自身为对象,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轮流模拟教师,其他学生模拟幼儿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开展“幼儿游戏”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拟成幼儿去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也可以让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充分想象幼儿的特点去模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表情等。通过这种模仿幼儿的游戏教学,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幼儿的情感,体会到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内容的重要性,而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一般是以本校附近的幼儿园或者是与本校关系较为密切的幼儿园为主,这类幼儿园可以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实战性场所。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广泛联系建立学生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开展“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然后再根据幼儿的整体情况、个体差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终确定选定幼儿教育的相关内容。

    4、课后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课后作业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每一小节的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要布置探究性的作业。探究性的作业有助于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比如,在讲授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家访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获取调查信息后进行探索总结。通过这种形式的锻炼,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利用所学知识去提高探究意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因此,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要布置实践性的作业。比如,在对幼儿园教学环境这一部分讲授完毕后,先让学生去调查当前幼儿园环境中的问题及不足等现状,再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再如,可以布置学生一些合作型的作业,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针对教学中教师留下的问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予以总结、探索,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性。

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范文2

【关键字】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表达能力

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表达的形式都是交流方式的重要体现。在现代信息不断向前发展,各种知识能力不断增强的社会,表达能力在人们日常的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表达的顺畅和恰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社交场合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形象。

表达能力可以由先天和后天的影响来决定。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则是表达能力提升的关键。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足够地重视,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思想的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升表达能力。同时老师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定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具体方案,对学生进行有序的、科学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之间可以展开更好的交流,同时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圈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探讨

1.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学的目标。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可以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表达能力的训练。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发言,为学生表达创造更多的机会,为此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开展一些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等方面的教学活动,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机会,在教学中慢慢地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2.对学生的表达思维进行强化训练。表达能力的提升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表达逻辑和表达技巧。表达能力在日常运用中和学生灵活自如的思维逻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具备一定逻辑性的表达能够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中通过锻炼培养出来。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将提升和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课文的逻辑推理或者针对有些突发话题的即兴演讲来进行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但是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老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多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发言,同时也要对重点的知识进行点拨,不能只追求逻辑思维合理而忽略课文知识的理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进行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更多表达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提升,当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问题时,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应对,这个过程对于提升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是一个很好的学校,是一个很好的课堂,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积极地了解社会,在人和人多样化思想的碰撞中提升表达能力。另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之窗才能够向他人打开,才愿意进行表达,表达的能力在不断和他人之间的接触中也才能够很好地得到提升,更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总之,初中语文课程是初中学生语言学习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师有义务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与人相处。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是现今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去引导学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很好的交流,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和内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华章. 2011(24).

[2]李彤.表达与交流――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技能目标解析[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05).

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范文3

一、更新教学理念,正视学生主体

尊生重教是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首要前提。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弃“师道尊严,权力至上”、“学生只是知识接受者”的落后师生关,转而树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多维度思考,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师生间只有呈现平等的双边对话关系,才有助于启发和激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只有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加深入文本,而不偏离文本。如此,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的同时,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范例由易到难,培养批注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是点燃阅读激情的火种;是引领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策略丰富审美情趣和阅读感受最好的老师;是批注式阅读走向成功的真正秘诀”。(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中学语文教学,20055)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唤起学生对批注阅读的欲望,激发他们自主个性阅读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应该由易到难推进范例,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

笔者在《月迹》一文教学中,利用课文已有的旁有批针对性地带领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学习,让学生从旁批中找寻答案,使学生能主动明白旁批对于阅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主要分三步:首先,笔者从课文的题目入手,提问“初读寻月之‘迹’在文中体现在哪里?”(因为本文旁批中已经说明了“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所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关注旁批的内容、明白它的重要性”。)其次,在师生共同品读“赏月之美”的时候,让学生“任选角度,展开讨论”。交流后,利用PPT呈现旁批范例,并归纳明确。再次,在深入探讨主题的时候,重点围绕“沙滩议月”让学生学习批注。这样,学生既能明白文章的主题思想,又能深切地感受到批注阅读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有学生对最后一段作了这样的批注:“我惊叹于孩子们发现美的目光,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对美好事物强烈追求的精神。可以想象出:当他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美丽的月亮早已羞涩地躲藏起来,令人难忘的月迹没有了,可是我深深相信,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这种立足于书本批注,再引导学生对其他段落和内容进行批注式阅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传授批注方法,鼓励自主应用

掌握和运用恰当的批注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学习了批注方法,就能“借力发力”,游刃有余地投身到批注阅读的实践中去。由此可见,传授批注式阅读方法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必然之选。学生如果得到教师的“授渔”之法,必能全面轻松地把握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变“单向输血”为“循环造血”。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情感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评价式批注、符号批注法、鉴赏式批注、联想式批注、体验式批注”(沈萍.阅读批注法的益处及指导步骤.甘肃教育,20073)等等。这些阅读方法都符合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批注式阅读的要领,在批注时就能深浅自如,游刃有余。

笔者在讲解《赵普》一文的时候充分利用“评价式批注”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赵普”和“龌龊者”进行人物评价。有学生在掌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写出了以下的评论:“作为一位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赵普,有超出一般读书人的学习意志,有‘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有不计较个人荣辱安危,一心为国的坚定意志。他才是真正的伟丈夫”。还有学生从“宋太祖”的角度来评价:“作为一国之君,并没有固执不化,而是能知人善用,知错就改,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也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被后人尊称为一代明君”。从这两位学生的评价式批注内容来看,学生已经提前掌握了教师想要拓展的内容。这种自我学习的成果正是批注式阅读方法带来的效果。

四、关注批注阅读后的反馈和评价

反馈交流是利用教学评价对阅读进行“二次批注”,是批注阅读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在整体教学活动中起着调节、控制作用,保证着教学活动的预设和达成。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式阅读进而生发的感悟,因受制于初中学生思想的不成熟、个性张扬的多样性,以及“个体知识水平、思维模式、认知角度等多方面的差异性”,(田耕.指导性阅读与自由式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往往出现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批注内容。这时,教师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对批注阅读的内容进行反馈和评价,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学生在自我反思、群体争鸣、师生交流中取长补短,获取反馈信息,重新审视自己批注思考的过程,保留成功的经验,筛选重构不足的部分,达到的教学目的。

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先学 后教 提升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10-02

一 针对现状,反思得失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地理的反馈情况,笔者了解到农村基层中学师生地理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地理教学方法

由于基础教育的落实及电视、网络的普及,学生接受地理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在课堂上学生基本离不开教师布置的框架,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和自主能力得不到创新、发展和提高。课改虽然改变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法,但摆脱不了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师生仍在为“应试能力”奔波,不能形成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发展性能力”而无法面对现实与未来的挑战,同时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

2.学生学习方式

课改虽然改变了一些教条僵化的做法,但通过对几届刚上高一的学生调查了解他们初中学习地理的情况时,95%的学生都说初中的学了课堂上跟随老师外,课后的作业均是由老师安排好的,可以说学习的过程很乏味,教师只关心是否记住教材已有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在目标上,重内容掌握而轻能力发展和探究学习风气的形成;在形式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的施舍者;在评价上,注重正确答案及以分取人。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才能与时俱进。

二 运用“先学后教”,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结论。例如,气温和等温线分布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中就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得出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及洋流、地势对气温分布影响的结论,进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运用“先学后教”,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特别是善于发现问题、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从某种角度讲,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地理教材时,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读,思读结合。例如,在讲解气候类型时,让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什么?特征有哪些?分布规律是什么?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还有哪些特例?这些特例又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气候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这样“先学后教”就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运用“先学后教”,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学生对地理课本的学习由被迫到自觉需要一个培养过程,教师应分阶段指导学生自觉阅读分析。学法指导上采取从课内统一自学到课外自行自学,从教师列自学提纲过渡到学生自行整理学习提纲,从点到线到面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做到循序渐进。

1.课内先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内“先学”的过程中,一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读课本,比较肤浅,抓不住重难点。为了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自学状态,形成良好的“先学”习惯,教师就要在学法上给予及时的指导,把教参上的章节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重点。同时将备课中每一节的知识框架改为学习提纲,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学习提纲和目标进行有序的自学。这种学习可延续至课余时间,教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发展性能力

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的能力。”开始时学生基本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先提问,让学生思考、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例如:在“城市和城市化”的教学中,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思考:“你附近的农村是否有人迁到周围的小城镇或城市?他们迁往城市的目的是什么?地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什么现象?这种人口的迁移有何利弊?……”再次,让学生明确不同的人向城市迁移的目的和动机,进一步分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推力――人口急剧增长造成乡村的劳力过剩,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频繁……拉力――城市的就业机会多,教育文化设施较齐全,交通便捷等。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发展性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3.课后质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学习的求知能力是老师孜孜以求的可使学生受用终生。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地理仅是课堂上的事,课后不闻不问,这不符合学习规律。因为学习不仅要学新知识,更要不时地巩固,加深理解。所以在课内自学基本成熟后,让学生在课后钻研相关内容,不要停留在课内的疑难之处,而是通过思考、练习,提出1~2个有一定层次的问题,进而联系当地实际,如修建梅州市梅西上官塘水库工程对本地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教育学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几年的探索试验,高中地理基本形成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有较明显的提高,高一学年期末考地理科成绩平均分、优秀率均明显高于平行班――对照班。实验班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能够独立学习地理,合作交流能力也有明显改善,且这种习惯与能力正向其他学科渗透,为今后的完全独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几年的探索实验证明,“先学后教”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非科班舞蹈学生 舞蹈能力 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需求与高校学科的扩充以及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成立了舞蹈系或者舞蹈专业,舞蹈这项艺术类专业已不再仅仅依靠少量的艺术类院校得以生存。许多普通高校里的舞蹈系不仅壮大了自己的学科建设,还为舞蹈界培养出大批的专业舞蹈人才,推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国内外的舞蹈比赛或演出中广受好评,为学校争得荣誉。近年来,由于舞蹈专业的扩大招生,许多从小未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学生也可以在大学里攻读舞蹈专业,完成他们对于舞蹈的梦想。但是舞蹈这一需要从小练“童子功”才能展现其技术性的专业,由于学生的基础条件不够而无法在高等教学中提高、拔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能够有效地对这些非舞蹈科班学生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不但解决他们不扎实的基础,同时提高他们的舞蹈能力是从事一线教学的舞蹈老师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 影响非舞蹈科班学生舞蹈能力的因素

1、 非舞蹈科班学生的特点

本文中所讨论的非舞蹈科班学生是指:在进入高校之前未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进入高校之后学习舞蹈专业的这一类学生(以下简称为非科班生)。通常这一类学生有这样的两个特点。

第一,对舞蹈专业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安排的不适应。相对以往的学习经验,上课时学生多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参与较少,而舞蹈专业课是需要学生大量的参与教学,对老师教授的内容及时做出信息反馈的一种互动性教学。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相对较近,有时还会手把手的进行教学,而长期习惯以聆听方式学习的学生会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感到不适应。当老师在指出某人的问题时,学生无法立即参与进来,无法及时的与老师进行互动与沟通。由于舞蹈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反复练习才能提高的技艺,课堂的一个半小时很难满足学习的量,因此长期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都知道课后的练习对提升舞蹈技艺有多么的重要。而非科班生对课后练习的概念比较模糊,对其重要性不够了解,课后练习舞蹈的认真程度不够高,很难在第二次上课时已学的内容全部消化,导致拖慢教学进度,降低教学质量。舞蹈需要学生的智力与体力相结合,专业课安排较为集中的情况下,非科班生的体力很难跟得上,初接触舞蹈专业的他们常常会因课程安排的较为紧密,而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的过程中,这也会导致舞蹈能力提升较慢。

第二,舞蹈基础薄弱、易缺乏自信。进入大学课堂后通常科班生与非科班生都是同在一个班里上课,科班生因长期受到专业舞蹈训练,因此在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表现能力上都相对较高。而非科班生由于舞蹈基础薄弱,无法及时跟上课堂进度,与科班生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别,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容易被老师忽视。在这样的环境里,非科班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导致被动学习,甚至是消极学习的态度。舞蹈其实就是用肢体塑造人物形象、情感的一种展现个人魅力的表演艺术,自信是一个舞者必备的心理素质,缺乏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展现自身魅力,同样导致舞蹈能力提升较慢。

2、 教学目标的不适应性

现今大部分高校的舞蹈专业,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多参考其他专业,没有考虑到舞蹈专业的特殊性;或以专业院校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没有考虑到本校生源的基础以及能力差异。因此所定的教学目标与学校实际的学生情况不相符。在教学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应达到的一些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拿不出达到专业水准的作品;学生无法具体掌握专业技能与知识等。

3、 传统的教学方法

舞蹈专业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法,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以及以实际训练为主的练习法这三种为主。科班生在学习舞蹈时,通过老师的语言讲解和在肢体示范,信息能够很快从大脑传递到肢体,较为准确的完成肢体动作,在这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表现出舞蹈动作的感情相对较为容易。而非科班生由于对肢体的支配能力较弱,仅通过讲解和示范,虽能够明白动作的规范与老师的要求,但也很难准确的将舞蹈动作完成出来,更无法准确的表现出舞蹈动作的情感。在此时,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无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舞蹈教学,同样会导致教学效果较差,舞蹈能力提升较慢。

二、 如何有效提高非科班生的舞蹈能力

前文中对影响非科班生舞蹈能力的因素做出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能够找到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在哪里。下文中主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以便对今后的非科班生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1、 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从学校的教学目标开始改变。如果在以非科班生为主的班级里继续套用以往的教学目标,去要求学生达到高精尖的软开度、技术技巧等,无非是对非科班生的舞蹈学习产生一个巨大的阻碍,既耽误宝贵的上课时间,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毕竟大学生的年纪已经过了训练软开度以及技术技巧的最佳年龄段,在此时进行这样的训练会导致事倍功半。再加上舞蹈之所以有别于杂技、体操等其他艺术门类,正式体现在它对情感的表达,人物的塑造,文化的传承上。过于注重舞蹈的柔软程度和技术技巧性,往往会忽视了舞蹈艺术本身独特的魅力。针对非科班生,应该将掌握舞蹈风格、传承民族文化、塑造舞蹈形象等方面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发挥他们文化基础相对科班生更为扎实的优势,将“文”、“舞”相结合,培养出“能文能舞”的综合型人才。尤其重视“文”的方面,将动态的舞蹈艺术带入静态的理论研究层面,将实践转化成理论,再用理论推动实践。使舞蹈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

2、 充分的情感体验

前文中提到关于舞蹈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大特征,那就是情感。情感来自人类的内心世界,是内在的心理感受和意向。没有了情感,舞蹈就只是一个驱壳。18世纪法国的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狄德罗曾说过:“感情淡薄使人平庸。”丰富的情感释放是舞蹈表演最强大的动力。针对高校非科班舞蹈学生,我们应该将其情感的培养置为重点。首先通过多种渠道,让他们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首先,培养他们发现生活中发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懂得观察,并将这样的情感记忆下来成为他们舞蹈的素材。其次,可以借助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多去体会蕴藏在它们体内的情感。当情感体验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将它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更为容易。

3、 创新的教学方法

有了合适的教学目标,足够的情感体验,接下来就到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环节。前文中提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对非科班学生的舞蹈教学,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在自卑心里的产生上。一旦这样的心理产生,学生表演舞蹈的能力就会被大大削弱,甚至根本不敢表演舞蹈。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在教授的过程中,肯定、鼓励的言语是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表演的第一步。让学生对自己的表演有自信,才能更好地完成舞蹈的二度创作。

第二步,可以借助直观的道具,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将积攒的情感释放出来。可以利用影视表演的训练方法,设定一个规定的场景或感情,让学生塑造一个舞蹈形象。

第三步,为这个舞蹈形象设定面部表情,将生活中或是想象中能够反映情感的面部表情进行一个筛选,找出适合此舞蹈形象的,并将其集中和夸张,成为舞蹈表演中的面部表情。

第四步,就是加入肢体表现力的环节。舞蹈艺术主要的表现手段是人的肢体,我们要如何利用好我们的肢体来表现情感这对非科班生来讲相对较难。舞蹈肢体动作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学生要了解自己的肢体优势是什么,在这个优势上创作出符合舞蹈形象,具有美感的肢体动作。

除了以上四步,还有一个环节是应该注意的,那就是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的培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否有表演力,与音乐的相互配合是不能少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懂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辅助舞蹈表演的完成,提高舞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晶晶.象从心生 心随象动——浅谈形体表现力训练[J].艺术学院学报. 2009(01).

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范文6

一、兴趣是提高绘画能力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动机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如果教师能点燃学生心中的“兴趣之火”,就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从而让他们的智力得以开发,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兴趣是一个人追求知识,研究、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特别是绘画,有各种各样的形象,有五光十色的绚丽色彩,有神奇古怪的童话世界……令他们神往,使他们兴致盎然,甚至着迷。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

1.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绘画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优秀作品、锦旗、奖状、活动照片等等,都是激发学生绘画的重要体现,会使他们热情高涨,兴趣浓厚,产生极强的绘画欲望。

2.培养学生绘画的自信心。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教师要因势利导,多鼓励、多表扬,肯定成绩,指出缺点,指导帮助,树立信心。

3.绘画的形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好奇心。表现手法单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表现形式,如水彩画、中国画、剪纸、手工制作等等。

4.经常参加各级各类的绘画展和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作画。

5.向家长宣传学生绘画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开发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请家长热情帮助、支持学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

二、写生是提高绘画能力的基础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有作为收集素材的写生,有作为体验生活的写生,有作为提高技法的写生,也有作为创作方法的写生。写生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比较分析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使学生获得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条主要途径,也是学生绘画创作的基础。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整天在室内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只有经常走出校门,外出写生,多画速写,才能记忆大量的形象资料。学生头脑中记忆的形象资料越丰富,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就越发达,进行创作就越容易。写生用到的工具极其简单,一支笔、一张纸可以信手拈来,随兴而画,效果立竿见影,能让学生迅速获得一种成就感,创作也更有激情。在课内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写生,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不断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写生练习的内容还要多样性,如可安排静物写生系列、人物写生系列、风景写生系列等。

三、启发是提高绘画能力的关键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发现者。启发是开导的意思,引起学生联想而使他们有所领悟。启发教学通常是结论和答案在后,也可以提供多种答案线索,不预先给答案或限制做一种答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和想象的方法去画。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适合学生发展智慧,同时也容易体现出他们各自所具有的能力。

1.可采用“自然教学法”,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情感。教师可利用带学生外出参观、写生的时机,鼓励他们将自己所见、所思、所想描绘下来。如到了公园、溪边、树林等看到了景物,回来后启发学生将所见所闻,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画下来。通过这种不着痕迹的方式,学生很容易自然而然地“恋”上绘画。

2.教师要欣赏、鼓励学生的“佳作”,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当学生完成了他们“自以为是”的佳作,请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及时地表扬他们。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但对学生的绘画生涯而言,就有可能产生极其微妙的影响。

四、生活是提高绘画能力的源泉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千百年来人类的艺术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规律。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就在岩石上、洞穴中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用朴实的手法表达对生活的认识。艺术发展到现在更是人们对生活的真切反映。同时,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学生的绘画创作,也必然来源于社会生活,特别是学生生活。学生的美术作品应该多反映生活,为学生服务,起到教育广大青少年的目的和作用。因而,学生的绘画创作,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平时,教师可让学生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行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风俗生活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呈现,成为创作的积淀,今后,才能创作出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好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