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商管理;重要性;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市场环境竞争形势愈发激烈,各大企业都在积极推动自身体制改革优化,尤其是在工商管理项目的过程中进行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控,可以确保企业的市场经济项目运作。但是在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进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企业相关领导部门对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工商管理中运用科技创新的职能和效用。

二、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一)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各个行业的运营机制也在日益转变,企业想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工商管理系统进行科技创新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综合科技创新的各项优势,提高企业对其重视程度,积极促进整体管理控制和企业运营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加强企业项目中科技创新含量,向科技型方向转化,规范项目管理和标准要求之间的系统化流传,从根源上实现项目运行和技术转化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确保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科技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从传统工商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化工商管理模式,符合市场经济形势发展趋势。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运用,可以提高企业领导阶层对项目运行和企业管理的认知程度,以创新意识的思维模式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的可持续性战略发展目标。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模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积极增加科技创新程度,为企业积蓄发展动力和创新潜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运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所以,企业领导阶层要对管理体系中的各个部门进行综合性评价性监督,增加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体现出科技创新的特点,完善企业整体管理系统的构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优化企业管理控制模式

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得益于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运用,企业要有机地把工商管理系统与科技创新产业相结合,转变传统管理控制模式,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和科技化。管理职能和成效提升有利于规避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也可以保证企业效益的长远性发展。

三、完善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增加对其重视程度

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的成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自身的整体运营实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可以反映出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加强企业项目运营中科技创新的含量,提升科技创新地位,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控制的成效性有明显作用。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上层管理部门对科技创新的态度直接影响基层项目管理的运行。提升企业管理控制阶层对科技创新的认知,转变落后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模式,积极构建符合市场需求与经济形势要求的管理模式。

(二)利用科技创新持续优化企业工商管理系统

任何一个企业的良好运转离不开管理系统的合理性与完善性,经济形势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应不断随市场形势持续优化。近年来,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和项目结构在不断发生转变,根源在于科技创新的引入,增加了管理系统的科技性与时效性。科技创新代表了先进化技术与开拓性的思维方法,企业积极加快对科技创新项目的产业化进程,有助于提升管理控制水平与企业竞争实力。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对工商管理科技创新项目升级更新,确保企业运行框架和发展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建设创新型团队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想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端专业人才的引导。因此,企业要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建立一支具备科技创新型能力和意识的高水平管理团队,主要对企业项目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对企业管理控制模式不断改革优化。团队建设要提高员工对科技创新的认知程度,着重培养员工对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项目经验的掌握,确保创建的团队符合企业管理阶层的实际需求。

(四)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

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市场经济形势所淘汰,总结经验不难看出,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是符合当前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需要企业管理阶层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培养科技创新理念和思想,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作用,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形势,理清科技创新与工商管理之间的关系,加快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控制系统化进程。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加大领导阶层对其重视程度,建立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型团队,将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为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亚鹏,许恒源.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2015(47):122-122.

[2]傅宏.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3):137-137.

[3]宋美静.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J].经贸实践,2016,5:110.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70-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表面上它体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上,实质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产、市场、生存、发展,间接关联着企业所在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所在行业的市场平衡。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出成果、出效益丰富经济,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支持,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必须也是必然。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引用频率极高,但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大多没给出充分阐述,这就有必要从指导实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否则,容易导致“科技创新”的“泛化”,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导致真正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的集中支持。

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说法不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性是科技创新者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之处:(1)对科技创新的定位认知有差异。(2)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认知有差异。(3)对科技创新的外延认知有差异。(4)对科技创新中“科技”的认识有差异。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和战略目标。再次要把握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及企业现有创新能力的不同。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还要将科技创新与政府、企业各自的职能相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取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带来利润。从政府层面或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创新最根本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加强,其实质是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能力。无论是本国哪个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只要这种创新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就应当予以鼓励支持。

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技创新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因此,利益驱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内心渴望追求新事物,进行革新。这些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不断变化,消费者会更多的追求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这就促使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引导作用,有责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科技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者重视科技创新,应对挑战。

4.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及管理创新。

三、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及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由于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在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点一般是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上。但是这些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所以与产品创新相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是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要不断发展,进行持续经营,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只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进步,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1.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百年树人,培训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人才。正如基普所言:“雇员的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然而,如何造就人才却不能仅看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应看企业的需要。国外发达企业在选人用人之前,都要作详细的需求分析,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员培训系统工程,立体、多维地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渴求人才,决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慧眼识英雄”,而要建立自己严整、完备、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确立既定的人才标准,对人员分档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选拔、培训、改造和提高,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人才队伍。

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所有人都认可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融合创新的思想,将创新贯穿到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主动地去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任务,以此加强企业创新氛围。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所以企业必须将根据企业自身的宗旨、任务和发展方向,将开放、用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态度融合到所有员工和领导的思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形成的开放价值观。

3.遵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企业创新是一个漫长而高投入的过程,它在专门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和开发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还要经过多次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可预知性,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企业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不可盲目跟从。

4.加大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无力研究大型项目等特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规模。首先,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其次,积极鼓励和组织同行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39-02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许多高校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1,2]。近年来,创新药物的研制日益受到重视,对创新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长。为此,本校药学院将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药学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的研究型通用药学人才,实现本科教育向创新基础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型[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院各学科都在不断探索培养创新药学人才的途径[4-6]。《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是本教学团队于2004年开设的本科药学专业选修课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10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融合多学科,涉及的知识广,包括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方法、流程、法规,以及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等。我们并不是通过安排更多学时数来达到教学目的,而是在18学时的小型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新药研发为主线,将知识介绍和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科研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为从事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包括生药、天然药化、药物分析、制剂和药事管理等。若详细讲述各方面的相关内容需要大量的学时数,可能会使学生重复学习一些专业知识,甚至会让有些学生感到课程繁重而却步。因此,我们在有限的18学时中,围绕中药新药研发,精心选择各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更注重介绍了解各领域的途径,提供各学科“接口”,便于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知识。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研究内容与方法,中药的现状与发展等三大部分。中药新药研发的相关政策法规较多,且不时更新。在课堂上,我们重点介绍《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以及中药新药申报的基本流程,让学生了解中药新药的类型、申报资料和流程的基本框架;同时分析近年注册分类的变动内容及原因,让学生体会我国中药新药的研究方向。其他的诸多法规,在课上仅指引学生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最新版法规,并强调在研发过程中应随时关注法规的变动。中药新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涉及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本课程选择提纯工艺、制剂工艺、质量评价、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这几项重要的研发内容展开讲述。由于每一方面仅2学时,因此我们让学生在课上掌握核心环节,初步但较全面地了解传统和现代的方法;增加自学的内容,将各种方法、技术的具体原理和应用,以及一些易于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拓展;介绍相关的参考书,并让学生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中药的现状与发展部分是让学生了解和思考我国中药新药的现状以及研究与开发中药的策略。这部分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研讨主题不追求知识的系统、全面,而是根据中药的发展以及社会热点问题适时调整,在促进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发展中药新药的使命感。

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内容多样,且学生层次不一,高、低年级的学生都有,单一的方法很难适用于所有内容与学生,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法在国内教育界颇受认可,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已逐步推广应用,但在具体课程中尚需摸索。我们根据这门课程的内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的设备,灵活运用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研讨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讲授法。该法是传统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学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掌握知识。我们主要应用该法介绍中药新药研发与申报的基本流程、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各研究领域的核心理论知识与重要方法,使学生,尤其是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很快了解研发的概貌和重点。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提示学生可拓展的自学内容并介绍相关的参考文献。这样,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学习中能够了解主线和重点,课后可以有的放矢地根据兴趣自主学习。此外,讲授法还用于介绍新药研发的实际经验,因为经验很难从书本中获得,是教师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积累。

2.案例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教学效果良好,因而逐渐推广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7,8]。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提出案例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分析,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我们在讲授基础知识之后,常引入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比如在介绍完提取工艺的各种方法之后,给出一个不完全合理的提取工艺实例。多数学生通过回顾当堂课所学的知识,能够找出工艺方法的不合理之处,并设计出新路线;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能联想到之前讲过的,甚至是课外获得的知识,延伸至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标准、环境保护、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探讨。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3.研讨教学法。该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经成为各国高校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9]。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互相研讨,最后教师补充并总结。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案例教学法类似,案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问题,但研讨法中的问题更宽泛,不局限于案例。

关于研讨主题,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案例,这在上一点案例教学法中已介绍;第二类是较具体的问题,如新版中药注册分类与上一版的改动之处及变动原因。这种主题的范围较窄,目标明确,学生查阅和整理文献比较容易,刚开始的研讨通常设计这类主题,让学生体会研讨的过程,但又不会感到漫无目标、无所适从;第三类是宽泛的主题,学生可以自行拟定具体题目,如增强我国中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学生可以自拟题为提高质量是我国中药产品走向国际的关键。这类主题只是定方向,具体目标不太明确,学生需要广泛阅读文献,缜密思考,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难度相对较大。学生经过一两次前两类主题的研讨之后,我们设计这类主题,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创新药物的立题与设计至关重要。

学生研讨的形式也分为三种:一种是学生独立准备并汇报,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第二种是小组合作准备,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发言;第三种是以所持的观点不同分为两组进行辩论。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形式研讨,学生从准备到课堂研讨的整个过程,自主探索、积极思维、相互学习,不仅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四、不断更新参考资料

全课程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授课。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生药、天然药物、药物分析、制剂和药事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而且需紧跟政策法规,所以参考资料不是固定的教材,而是不断更新的书籍、文献、法规等。我们除了建议学生参看一些书籍和最新的文献外,还教给学生查阅和获得文献的方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使可以吸收新鲜知识,课程结束之后能够自主摄取新信息。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都有重要影响。刚开课的几年,我们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学生靠死记硬背课堂知识就可以应付考试,使得部分学生对拓展课外知识的热情不高。为此,我们将考核方式改为课堂交流讨论的表现情况(占40%)与课程论文(占60%)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堂讨论占部分成绩的驱动下,一些原来对讨论热情不高或因不善言辞而不愿发言的学生,也认真投入课前准备与课堂交流。虽然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是被考核压力所启发出来的,但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他们逐步体会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乐趣,逐渐增大胆量、敢于表达观点。全部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得研讨气氛活跃,迸发的观点更为全面、新颖。课程论文代替闭卷考试,可以综合展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十分重要。

总之,本团队在10余年的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为目的,在教学内容、方法、教材和考核方式上不断改革,不仅“授之予鱼”,更注重“授之予渔”,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为今后研究与开发中药创新药物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在余.论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7,23(2).

[2]李国强.以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3]叶德泳,朱依谆,侯爱君,毛华,常英.实施CHIPS教学探索培养创新药学人才新途径[J].药学教育,2009,25(6).

[4]张伟.从LBL到PBL:《药学文献检索》教学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5]卢懿,戚建平,汪亚勤,张奇志,方晓玲,吴伟.基于能力培养的《药剂学》研究型教学的建设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

[6]李炜,叶德泳,仇缀百,鹿文博.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药物设计学课程建设[J].药学教育,2011,27(1).

[7]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92-02

探究式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资深教授施瓦布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来的。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具体来讲,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接受性教学相比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可以说,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对人类发展所带来的终身学习和开放性学习要求的必然结果。

一、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在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对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信、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理论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回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动和发展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实践,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2.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研究生是社会的高层次人才,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有更强的自我意识,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他们渴望由自己的眼睛来认识事物,通过对问题的独立判断来体现主体价值。因此,在研究生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研究,验证书本理论的正确性或用理论来解释、说明甚至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相对与教师单纯外部灌输而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有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在于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尤其强调学生的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促使学生关注现实。如:通过对低碳经济、教育均衡、户籍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探究,增进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能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③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围绕既定主题,积极参与并亲自实践才能完成相关研究。通过实践,学生逐步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并且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④增强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探究式学习,如要撰写某一专题的调查报告,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频繁,学生之间、指导教师之间、受访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增加,增强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⑥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的探究式学习主要围绕社会经济、政治或文化发展的问题展开,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深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同时也更加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大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学术权威取决于教师的学习经验、知识积淀和教育智慧。因此,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对新时期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教学研究和探索能力,才能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因此,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的深入实践,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此外,开展探究式学习还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逐渐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搜索途径,以顺应学生的学习习惯,顺利地指导并协助学生完成对预定主题的研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究式教学实践及效果

目前,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每个班的学生数一般在100人左右,有的高校甚至300多个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难以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讲解,加之大部分教学内容在中学和大学都已接触过,因此在政治理论课上经常出现教师授课慷慨激昂,兴致盎然,而学生反应漠然的现象。虽然有一些教师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但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细则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结果也不尽人意。为提高大班条件下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了科学性、时事性、实效性三原则。科学性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中遵循教学规律和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点;时事性就是紧跟时展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实效性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树立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以上三原则,我们在推进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学生对国际国内发生的最新事件和相关内容也最为关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注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中央近期重要会议文件及精神并从中选题,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深化学生对一些重要改革方向的把握和相关政策的理解。

2.分组研讨,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经过多年的政治理论课学习和熏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许多研究生自主意识较强,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愿意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关注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讨论汇报。一般是5~10人一组,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在班级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对该项活动非常积极,许多小组都写出了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在班级汇报时绝大多数小组都做出了较好的汇报课件,有的还链接有相关视频,有的小组在汇报结束后赢得学生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如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汇报题目有《从舌尖上的安全谈我国食品法规的完善和企业家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三中全会及其影响》等,机电专业学生汇报的题目有《从嫦娥奔月看我国太空技术的发展及创新》、《从我国不同时期的主流歌曲的社会影响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等,题目新颖,论点明确,论述充分,汇报时不仅语言流畅,有课件、相关视频,并且还设置了提问等互动环节,效果很好。课程结束时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98.7%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有的学生在调研问卷上写道: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演讲,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3.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好的考核方式不仅能真正考核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为提高学生参与课题研讨的积极性,我们把学生平时参与小组研讨状况、小组代表在课堂上的课题研究汇报、提交论文的水平等与最终成绩挂钩,探究性学习成绩占到总成绩的3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还是比较有效的,学生分工合作,精心设计调研问卷,搜集相关资料,认真撰写研究论文,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知、信、行的统一。

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研究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需要校领导和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机配合。只有各方重视,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5

科技创新是确保我国电力行业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在科技创新中还面临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过于分散的管理技术创新

我国的核电、水电、火电及其各种控制和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彼此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没有一个核心的管理部门对电力行业整体的电力科技创新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因此,难以将先进的电力技术攻关形成产业规模,很难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进来。电力行业同制造和发电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独立于电网经营企业。电网经营企业有着较为雄厚的实力,但是因为其同制造和发电等企业是相互独立的,他们不希望出资推动制造业和发电业开展技术创新,但是愿意花费更多的资金从国外购进设备和产品,最后出现将国外设备引入进来带动国内技术发展的被动局面。

(2)投入有限

根据相关调查,与企业的年销售量相比,现阶段企业没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电力行业的科技创新建设中。尽管一些创新科技在市场开发方面前景比较理想,然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一些重大电力项目的科技创新投入仍然有待提升。电力科技创新不仅仅出现了严重的投入不足现象,并且一部分费用还被划分到了科研、制造和设计等环节中,严重阻碍了电力科技创新,影响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3)企业体制制约其创新发展

我国电力行业长期以来使用电价制定体系进行运营,竞争机制还不够完善。为了将地方办电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经常会用还本付息的方式,按照当地的经济状况开展建设。如此一来,各地新建电厂的后顾之忧得到有效消除,在不担心投资成本的前提下,各地电厂大量引进国外设备。但是,向广大电力用户转嫁那些高成本、高电价的模式,也会阻碍电力行业的创新发展。同时,国家规定各个地区的电网调度处要率先确保应用引进国外设备或者获得外资支撑,导致忽略引进设备成本的现象时常出现,也给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带来困难。

(4)缺乏科技创新人员

电力行业对重大电力科技创新在产业、分配和投资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和支持还有待提升,造成很多科技研发人员在科技创新中缺乏积极性和原动力。在地方的电力行业教育中,也只在理论知识上下功夫,对于一些实践活动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导致我国电力行业的科技创新缺乏专业性人才的支撑。

2走出困境的对策

(1)将电力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起来

电力科技创新与多个领域、多个行业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并且与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完善的电力科技创新制度体系还不健全,所以,根据国情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电力行业科技创新中出现的混乱局面扭转过来,令其更好地服务于电力行业的发展。

(2)对于科技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予以明确

电力行业的领导也是科技创新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对于电力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否顺利地开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各个企业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电力科技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认真规划,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对各个级别的科技进步责任制进行落实。重大科技项目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决策和监督,对相应的决策责任要予以明确。

(3)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

在推动电力行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应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电力行业可以将输电、配电和发电设备的科技创新当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着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平稳性的原则坚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上来。在对国外设备和技术引进过程中,掌握其中的技术要领,做到更深层次的开发研究,对引进设备的更新力度不断强化,将深入的二次开发工作开展起来。要高效地利用引进的设备,进而打造出更高新技术的产品来,提升设备的性能,努力实现自主创新。

(4)专业人员的培养教育

对于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强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定期地进行培养和教育,确保他们能够具备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满足社会对电力发展的需要。

3结束语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电力行业 科技创新 困境 措施

当前,电力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各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与命脉,电力行业的发展情况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突飞猛进的速度,尤其是在改革开发之后,其发展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我国长期存在的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进行了有效缓解,是我国国内电力供需逐渐趋向基本平衡。电力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状况与科技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位对我国电力行业当前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

1.1 技术创新管理分散

当前,我国的电力类型主要包括水电、火电、核电,不同类型电力资源的管理及控制等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中,造成整体的电力行业缺乏一个核心部门来专门对电力科技创新进行总体的管理、协调和规划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要实现先进电力技术攻关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较大的难度,导致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国外先进技术引进、电力技术行业的国产化与产业化等方面的实现过程中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在电力行业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企业,而其中的发电企业、制造企业等与电网经营企业在本质上是相互独立的。当前,我国的电网经营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实力,但是由于经营企业与发电、制造等企业之间存在的相互独立的特性,导致电网经营企业不愿意支持发电、制造等企业的新技术研发以及设备制造工作,以致不惜花钱来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最终造成国内引用国外设备来执行国产技术操作恶性循环的不良局面。

1.2 国家对电力技术投入不足

通过调查可知,我国当前在电力行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是非常低的,甚至还没有达到企业年销售额的1%。虽然部分创新科技开发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一些重大项目的科技创新中往往需要巨大的投资,由于缺少甚至没有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投资已经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部分的投资费用还被分配在设计、科研、制造、等其他专业和部门,这无疑给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电力行业造成雪上加霜的困境。

1.3 电力行业企业体系制约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企业缺乏有力的竞争机制,电力行业企业所采用的电价制定体系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内电力技术开发以及电力行业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的顺利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鼓励地方办电的积极性,我国在电力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采用的都是“还本付息”的电价政策,将当地的经济情况作为依据,可以实行“每厂一价”的制度。通过这种做法为各地新建的电厂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不用为了投资成本而投入较多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鼓励新建电厂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之后再将高电价以高成本的方式转嫁到电力用户的身上。

2 解决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的相应措施

2.1 充分认识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全球的科学技术都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已经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家实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动力。在电力企业中,企业领导肩负着组织、决策与指导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电力企业的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电力企业的长远利益着眼,从根本上实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实现创新意识的树立与创新战略的规划,积极落实各级别科技进步责任制,真正意义上推动电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2.2 明确目标,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高新技术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动力所在,能够让传统的电力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增强同行的竞争能力。电气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重点的发展方向为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在对其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平稳性、环保性的基本原则,坚持走科技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相结合的路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对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引进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要领进行全面的把握,在引进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实现引进技术与设备的再次更新与二次开发,实现对引进技术与设备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要对多种引进技术进行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全新的技术,真正做到自主创新,从而获得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

2.3 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促进电力企业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的方式将电力企业设置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同时,国家还要通过相应的措施鼓励电力企业与大学进行合作,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当前,传统的大学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对其进行改革,将科技创新素质作为培养、考核人才的最主要衡量的标准。电力企业也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有关培训,让员工能够实时地掌握最新的电力科技创新技术,使其努力适应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局势。

3 结语

科学发展观要求合理使用能源资源,而科技创新正是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唯一有力工具。必须要尽力克服困境,寻找出路,让科技创新为我国电力行业的迅速、平稳发展而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博,刘文兴,张鹏程.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对重大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影响的权变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11:2965-2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