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1

关键词:健康教育;冠心病;心理疏导;效果

随着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极易出现抑郁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若对其不进行及时地控制,则不利于临床治疗,会明显加剧冠心病病情的恶化[1]。因此,应该加强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的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43~75岁,平均(60.20±7.08)岁。按照就医顺序将本组冠心病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干预,具体内容如下[2]:①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关于冠心病、用药、治疗效果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向其提供必要的饮食指导;②心理疏导。指导患者经常散步以及深呼吸,并让意志坚定的冠心病患者与意志较差的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并指导患者积极地调节心理情绪,以缓解其压力,矫正器不良情绪以及行为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5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24h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NN)、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SAS及SDS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均由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以"x±s"及"n(%)"的形式进行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与卡方(x±s)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 见表1。由下表可知,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变化对比分析 根据SAS及SDS两个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对照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分别为(43.21±10.98)分、(39.09±9.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分别为(44.10±11.25)分、(32.29±7.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别为(40.98±9.12)分、(30.11±5.2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是非常复杂的,且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将会对患者产生直接的反应,而这些负性心理的产生与患者的人格特点、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3]。所以,在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决不能忽略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将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之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米斐,刘建敏,葛建云,等.心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558-2559.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2

一、突出基础,强调应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首先,本书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全书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任务与途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十二章,它们全面系统地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逻辑体系及基本内容。其次,本书十分注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的探讨。例如书中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特征、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等问题均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有的甚至多达二十种观点,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再次,本书重点强调应用性和操作性。例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评估的方法与步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与运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式与方法等专题与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得本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二、体系严整,建构合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注重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逻辑结构,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之路。作者在深入考察和探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对实践经验进行了精心提炼和概括,不拘泥于微观和具体,突出宏观和整体,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性质、历史与发展、目标任务与原则、内容、途径与方式、技术手段、管理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规范、伦理与督导等线索展开。与此同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当代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中, 以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普遍关注的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为主线, 在事实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当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及其解决和超越策略。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并探索实践之路时,吸收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具体的实践中开创了一条创新之路,是一本体现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学术著作。本书探索了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容和结构。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容和结构没有固定模式可循,然而本书的出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探索和创新,作者一方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版可谓应时而生,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蓝本。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之路,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它的出版必将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实践指导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3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154-01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顺应高中生健康成长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展开。教育实践表明,仅靠专职教师的授课,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班主任作为兼职教师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高中教育现状来看,班主任正逐渐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就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

一 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于:(1)与学生接触时间多,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内心变化和不良心理倾向。(2)班主任能够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3)班主任能够连贯、系统地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心理成长予以关注,必要时进行辅导,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够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4)高中配备的专职心理教师数量普遍较少,与专职教师相比,班主任的责任心更强,与学生更亲近,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更加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一,有利于高中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了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训练方法后,树立起心理健康意识,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自我教育,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第二,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的工作,是提高班级德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有利于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起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接纳、尊重和理解,使班级日常管理更加轻松,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更顺畅、更省心,班级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 高中班主任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充分发挥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高中班主任扮演着监护人、管理者、心理辅导者、学习指导者、家庭教育引导者等众多角色。其中,班级管理者和心理辅导者难免会发生角色冲突,因为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进行德育教育时,塑造的是学生的社会属性,需要严肃的态度,来维护班级的纪律、规范等,旨在使学生建立完美的品德,而心理辅导者塑造的是学生的自然属性,需要耐心的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要从提升自身素质入手,合理化解决双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要通过提升个人魅力、用心去尊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多理解和宽容学生、多鼓励学生等方面,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2.拓宽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第一,高中班主任用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高中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第二,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班级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包括悬挂名人格言、图书角增设心理方面书籍、黑板报开设心理健康专栏等硬件环境和建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良好班风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软件环境。第三,定期组织召开心理健康方面的主题班会,班会主题要鲜明、有创意、有教育意义,要注重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发生碰撞与共鸣时,常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引导家长做好辅助心理辅导,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教师要让家长树立心理健康观念,给家长介绍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来辅助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探索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第一,谈话法。该方法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班主任获取学生信息的主要方式,在谈话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运用灵活的谈话技巧。第二,故事启迪法。故事形象、生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第三,主题讨论法,就是让全班学生针对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第四,角色扮演法。学生通过心理剧中角色的扮演,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视野,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深刻的察觉和体验,努力调整后,促使人格健康发展。

三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其显著优势,要充分发挥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扮演好班主任的多重角色,拓宽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努力提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4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狠抓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就学校德育而言,一旦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德育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有可能跃上一个新的层面。

二、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认识不足,理论准备不够,操作策略欠缺,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远未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建立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匾乏,具体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从量上来看,只有13.3%的小学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质的角度来看,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大多数是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者等,他们或是兼职,或是半路出家的专职。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整体化不够,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灵活多样,学校应该采取领导与教师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调查中发现,我国各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虽然内容较丰富,形式也多样化,但各方面配合不够,还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三)个别化倾向明显,未考虑到全体学生的需要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小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及适应社会与生活等。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问题,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无条件地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维护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解决个别问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同时要关注个别差异。

(四) 部分小学形式主义严重

心理健康教育在许多小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些小学名义上设立了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教师,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不力,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成了摆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

(五) 有一定学科化倾向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一节或每两周一节,有些一个学期还安排几次讲座;而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小学,大都是有时间就开展,一忙起来就顾不上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验探索,对于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地位,是有积极意义的。

(六)忽视教师心理健康

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由于缺乏排解渠道,又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这些教师就经常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学生成了他们泄愤的“替罪羊”。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引起教师的注意,就有可能出现师源性心理问题。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学校一年级-班级”三级管理模式

为了便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建立起一个由专业和非专业人员构成的规范化的网络。网络的建立,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各方齐心协力,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体化立体教育网络。通过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有序列、分层次的家庭心理辅导指导,使家长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有深一层的理解并予以支持和协助。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师资建设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只能来自中小学教师。当务之急,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尽快实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有关高校应调整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师范院校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以帮助师范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应用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5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79

随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其为学生成长及发展奠基的优势逐渐凸显。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也因此受到关注。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区别,各具特色,不能替代。但两者又有一定联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内在的联系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提供了可能。针对于此,本出了有益的探讨。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中小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职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中职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中职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念上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中小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中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习惯、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都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进行结合,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对孩子的动向进行掌握,并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摹⒍啪、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当然,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使人类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快速的节奏、频繁的应激、剧烈的竞争,也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道德适应问题。将心理教育融入中职德育之中,可以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的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水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1)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39-02

前言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身心都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若是不能得到良好的指导,将会对其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学校还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以这一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手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其心理素质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这一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健康概论、情绪调控、就业心理等方面内容,当前在我国各层级学校基本上都有开设。而积极心理品质,则是在20世纪末才出现的一门新学科,主要是指个体在各个方面的认知、情感上所展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为大学生日后成长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而积极心理品质,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1]。对此,学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注重,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优化,使其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

1.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观念。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学习,逐渐对自己及他人产生了新的认识,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便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认知层次,在其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上,有巨大的帮助。

认知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感受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思维、感觉、知觉等[2]。人们通过认知获取相应的信息,大脑再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人们便能够针对信息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形成一定的行为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感需求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动态的心理认知体验,从而使学生接受一定的心理知识,使其成为自身心理品质结构的一部分,并以此对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影响,由此实现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

2.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行为习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一般的理论教学,还包含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影片观影会”、“手语歌教学”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真切的获得心理体验,产生愉悦感的同时,主动思考、领悟一些人生道理,实现自身心灵情感的进一步升华。从而,使其在活又校通过正确行为的不断训练,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主动在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为,产生自我意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充分内化。

3.增强大学生积极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更容易理解身边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对自身行为、情绪等进行良好调动,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正确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会体谅他人、尊重他人,更好的与身边的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例如某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在题目“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我更加尊重别人,并能够与身边的人更好的相处”中,共有94%的学生选择了“符合”和“非常符合”两个选项。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改善自身人际交往行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获得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1.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相应的心理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予以运用,获得心理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也应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基于知识、技能、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核心,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开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同时,这一内容在教学目标中的纳入,也能够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开发,以探索的目光看待学生成长。从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从预防心理问题,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转变[3]。

2.深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应能够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我,并具备良好的情绪、心态调节能力。而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这一要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求难以匹配。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不断引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在课程中融入美术欣赏内容,使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感,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品质。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剧表演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安排的心理情景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深入理解人的内心,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获得自身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或是在课程中融入影视欣赏内容,请学生观看心理教育影片,通过影片中的故事内容,联想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从而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在不断反思中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实现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3.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中,都存在学习兴趣较低的情况。一些学生仅仅是因为学校要求和学分积累而参与课程,甚至部分学生存在迟到、早退、逃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对此,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主动接受教育培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大学生较为喜欢的游戏方式。请学生分为三组,其中一组学生按照身高顺序,面对面站成两排,每名学生与对面的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将一根粗木棒抬到约膝盖位置,形成由木棒组成的“木桥”,并请第二组同学依次从木棒组成的“桥”上走过,第三组学生则负责保护第二组学生。一组学生走完后,下一组学生替换,直到三组学生全部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增强对同学的信任,产生团队的归属感,从而主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另外,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评等手段,也能够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事半功倍。

结论

大学生的健康状态,不仅仅是指身体上,同时也是指其心理方面。在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情况下,学校也应积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从而真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嘉超,李焕玲,邓雪梅,程丽红,刘武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探析[J].亚太教育,2015,4(4).

[2]凡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实验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16).

[3]栾海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1).

[4]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3).

[5]姚美雄.《大W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30).

The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AI 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