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网课的利与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上网课的利与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上网课的利与弊

学生上网课的利与弊范文1

一、高职学生玩智能手机带来的问题

很多学生因为长时间使用手机,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在学校住集体宿舍,家里给买了一个智能手机,就是想让他们用手机上上网、看信息、查阅学习资料,和外地的同学聊聊天。当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随着升学压力的缓解,空余时间的增加,学生们上学带手机的情况非常普遍。学校规定不让学生带手机,但还是会有很多学生仍然带手机进入教室。因为娱乐功能越来越强大,游戏项目越来越多,智能手机在学生手中已经不仅是通讯工具,更多时候是一种玩具,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智能手机也被很多人称为“移动终端”,正是这个“移动终端”,给学生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一天不玩手机就抓狂,甚至精神萎靡,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很多学生放学后首先就是玩自己的手机,和家长一起吃饭的时候很多学生也拿着手机玩,家长们为此教训过孩子多次了,甚至有的家长还动手打了孩子,却没起什么效果。许多学生每天晚上都躺在床上玩手机,整个晚上手机不停地响,他们每天玩手机玩到很晚,第二天上课就总是精神萎靡,呵欠连天,甚至上课时也会有学生躲在课桌下偷偷玩手机。长期下去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质量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为多数高职学校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带手机,加上高职学生多数都是成年人,老师一般不会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对待他们,所以有些同学就把手机带到了课堂上。在高职类的学校,很多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认真讲课,而许多学生却低着头,专注于手上的手机游戏、聊微信、QQ、刷微博、上网冲浪,等等,对老师的讲课内容充耳不闻。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笑出声来,或者像个精神病人自言自语。不仅影响学生自己的学习,还影响周围同学。

二、引导高职学生正确使用智能手机的措施

智能手机利与弊一目了然,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智能手机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学校应该和家长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智能手机。

家长和老师的联络是很重要的,高职学生尽管已经成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还是比较差,容易对手机的一些娱乐功能上瘾,所以需要家长和学校进行沟通并正确引导。老师在课余时间正确疏导学生认识智能手机的利与弊;学生家长在家里也应当对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教育疏导,随时给学生提醒,营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

针对智能手机对教学秩序的不良影响,老师可适当采取一些轻微的禁止措施来减小影响。

目前有些管理严格的高职院校采取硬性要求学生上课时关闭手机电源,有的学校安排上课的老师对学生的手机进行收缴,有的学校还要求辅导员对上课期间学生的在线活动进行监管。有的学校则根本要求学生在校内一直关闭电源直到放学,但老师依旧发现网络成为了校园生活的另一块新天地,让老师非常无奈。学校对此现象表示无奈但又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目前能做的就是给学生让家长给孩子买智能机之前教导他们正确的使用方法。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手机带来的问题,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减小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认为智能机现象不能硬性抑制,不能只堵不疏,只能尽量进行科学合理的疏导。

学生上网课的利与弊范文2

一、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活动课教学

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是围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所选取的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我们教学中常采用的活动形式有:

1.查阅资料式

这种形式,就是让学生能通过查找报刊、网络等方面的资料,掌握一定的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如,九年级教材第一单元中活动设计:“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利用搜集的资料出一期板报”,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在内容上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来搜集材料;在方法上采用阅读报刊和上网搜索等方法。这种形式的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讨论、辩论式

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一些重要的学习内容或一些易混淆、易发生错误的理论、观点、认识问题等,可组织学生辩论、讨论,使其在讨论、辩论中寻求到正确答案和结论。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单元时,我组织了“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会。通过辩论、讨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及辩证思维的方法;同时学生也懂得了上网的利与弊,做出对待网络的正确选择,即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形成正确对待网络文化的共识。

3.调查访谈式

即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形式。如在上九年级第二单元“关爱自然、关爱人类”时我就开展了一个活动:“调查本地的江河湖泊,了解污染情况,并对主要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接触自然,形成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了珍惜环境的情感,养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二、发挥实践活动课在教学中的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践活动”这一教学环节,同一般性的知识传授相比,除了有共同作用外,还有着特殊的功能,是多种功能载体。如果“实践活动”教育环节的功能发掘得好,它就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作用。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已能自觉地根据学习要求去感知有关事物,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明显的发展,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教师、书本、家长对一些事物和现象作的解释和结论,喜欢索隐猎奇,总想寻根问底,爱好提出不同看法并与人争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倦情绪。而实践活动课强调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同时实践活动课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用活知识,符合青少年好奇心奇心强、好动等多种特征。所以,当他们有机会参加学习活动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当他们在实践活动课中获得一定的知识时,会觉得学好思想政治课并不难;当他们用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分析、解决了某一个具体实际问题时,自然会激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2.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下,通过动手、动口,培养了实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接触社会,进行调查访问,增长了知识,增强了社会交际能力;通过讨论、辩论,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判断是非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了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课这种特有的环境和空间,还能培养创新能力。确实,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才能、施展才能的舞台。正如一位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参加活动课后谈体会时所说:“通过参加几次实践活动课,我才真正认识自己,觉得自己也有一定的能力。像我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参加一次活动课的收获比平时听课的收获要大得多。”

3.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传统的说教式的政治课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学生,因此,围绕主题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相关活动,学生就能在积极的情绪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自觉地接受教育。如,在进行“模拟法庭”活动课后,同学们认识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法律意识;在访问英雄、模范人物的活动后,学生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上网课的利与弊范文3

(2)说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本框内容应实现以下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两个概念;理解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懂得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习惯以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真情实感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学会正确评价人和事,增进团结和理解情感,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念、借鉴意识和创新精神。③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在课外自学教材,上网搜集整理资料,撰写稿子和在课内对现实生活中学生上网现象问题展开辩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

(3)说学生情况。我认为现代高中学生普遍身心发育失衡,感情冲动,缺少理智,思想冲突多,好表现自己,常表现出成熟又不成熟,明辨明是非能力差,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还比较习惯于老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但对教学“空讲大道理”又普遍反感。因此,运用新理念教学这部分内容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使课程目标在学生情感体验中和浓厚学习兴趣中潜移默化地实现。

(4)说教法与学法。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体验,结合现代高中学生特点及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我认为本课教学可采用创设情境问题,在课堂外用指导自学和角色体验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课堂内用辩论的方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领悟观点,在亲身体验中自己得出结论,学会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此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可以不再是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和教师的“分析到位”、“落实到位”,而应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5)说教学过程。第一步:印发以下自学提纲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学教材内容:①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区分矛盾主次方面要注意:a.前提:必须是每一种矛盾中。如图:圆内黑色部分为矛盾次要方面,其余部分为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影响,只是不起主要作用。矛盾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现实教的,有条件的。矛盾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性质就发生了改变。如绝缘体与导体见下图:

③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b.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第二步:在课外把学生分为两个大组,组成正反辩论方两大阵营,由学生推荐出一、二、三辩手,安排各组学生从报刊、杂志、网上及现实生活中搜集有关中学上网利与弊的资料和案例,交给本组一、二、三辩手,并配合他们整理资料和案例,结合教材唯物辩证法相关内容撰写辩论稿,为课堂上展开辩论作准备。

第三步:在课堂上辩论

1.学生主持人陈词: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了上网的行列,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鹜,纷纷触网。专家估计中国有250万青少年上网成瘾,网瘾与酒瘾、毒瘾一样属于病态,患者若一天不上网,内分泌便会失调,人变得心烦意乱。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些家长和学校眼中的“洪水猛兽”,孩子沉迷于网络已经让家庭、学校、社会忧心忡忡,而、网恋等字眼更让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上网心惊肉跳,面对中学生上网的利弊,社会各界莫衷一是。今天就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学习的哲学知识对“中学生应不应该上网?”展开辩论。

2.正反方一辩发言表明立场,时间各为3分钟。

3.正反方二辩发言,时间各为3分钟。

4.正反两方自由辩论,时间10分钟。

5.正反方三辩总结陈词,时间各为4分钟。

学生上网课的利与弊范文4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 兴趣 主体能动性 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励性评价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课,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生自强少年始》。本该是一节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且充满教育意义及人生智慧启迪的课,然而听完课后却感到索然无味,味同嚼蜡。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已久,但有些教师依然墨守成规,课堂教学缺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之多已显而易见。我再次认识到初中政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灌输上,而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鉴于此,我对如何上好政治课进行了认真思索,有感如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教师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把教材中没有的而能为教学所用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进课堂,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

创设情境的策略有多种,可以在导入新课时利用音乐、录像、图像等创设情境,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激起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等,它因人、因时、因内容而异。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方法。如: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内容时,可以采用播放配乐朗诵《春天吹着口哨》的录音导入新课,让学生静静地欣赏思考,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是什么赋予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在美妙的乐声中,学生似乎看见小草翠绿,树影婆娑;听到虫鸣鸟叫,人声喧闹;闻到空气清新,百花芳香。他们自然感受到万物欣欣向荣,是生命赋予春天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正因为生命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才显得如此生动和缤纷多彩。这样,学生就在高度兴奋的情形下进入学习状态,自然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教法灵活多样,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很强,且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如:谈话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小品表演、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主体地位,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放飞思想,学以致用,从而促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在讲述《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可以选用这一案例:某市一中学,在教室里安装监视器,拍摄到高三某班一对男女生晚自习后在教室里谈恋爱。第二天,校方将这一镜头在全校播放,由此而引发的一场官司。然后要求学生围绕:学校这一做法是否合法,对当事人是否构成侵犯隐私权展开讨论。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把自己融入到具体的案例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创新思维被激活。通过讨论,学生查漏补缺,锻炼合作能力,同时也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实践活动课,更充分展现了思想政治课的魅力――理论联系实际,使道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因此,教师除了运用课堂教学外,还可利用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的问题,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使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以《身边的诱惑》为例,在教学之前,可先让学生做一项社会调查: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人经常上网?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上网的后果怎样?他们如何看待上网?结果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烈,调查的材料非常详实。调查结果显示:在我们的周围,除了一些工作人员、知识分子上网外,更多的则是学生。他们上网大多是聊天、打游戏、看大片等。上网的动机也只是把网络当作娱乐消遣的工具,结交新朋友,或是好奇心驱使,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学习成绩。针对上述现象,学生之间彼此交流,探讨上网的利与弊,以及该如何上网,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汇报调查结果。通过调查采访,学生受益匪浅,真正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从而更清醒地认识上网的利与弊,明确今后该如何上网。实践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不断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受到启发,思想得到升华。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俨然就是知识的接受器。在这种既单调又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自然没有学习兴趣,更不用说有特别好的教学效果。而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广泛应用于教学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又使学生耳目一新,让动画、图像、立体声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有如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述《珍爱生命》这一课时,如果只是机械地按照课本内容讲解,学生对生命是何等顽强又何等脆弱,理解不会太深。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对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自我防范意识,如何珍爱生命、守护生命,知之甚少。基于此,在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矿井中坚持九天八夜的两名矿工的材料;汶川大地震中那些靠顽强意志力在废墟下坚持再坚持的生存者的片段。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另外,还可以播放交通违章的一些事故案例,使学生被一个个怵目惊心的惨象所震撼。那一刻,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慨便是: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最后展示守护生命的十大黄金法则,让同学们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长期以来学生把教师看作权威,自己则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压抑,不敢说,不愿说,以至于直接制约着学习兴趣的激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鼓励每个学生,使他们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对那些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能够从新的视角展示自我的学生,要予以赞赏、爱护与引导。同时教师也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变成知识的组织者,更多地关注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真正建立起师生间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信任他们,给予他们以希望,允许他们犯错误,让他们在错误中积累经验和教训。对他们每取得的一点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表扬,因为即便是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也能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让他们在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学生上网课的利与弊范文5

一是大多数学生刚开始对信息技术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其实是仅基于其对“信息技术”很肤浅的认识上,他们把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同于上信息技术课,而当他们对于教材上的内容感觉枯燥时,或上网、聊天或游戏得不到满足时,就开始对这门课不感兴趣了。二是现在课本上的内容和信息过于滞后,让他们感觉不屑于学习。三是在日常教学中,因为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对教材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失去没兴趣。四是虽然学生有了理论知识,但缺少必须的实践,而无法应用,所以感觉学而无用。如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呢,我觉得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非常强的课,它必须也只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后,才会取得这门特殊科目的教学成就。

首先在每个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通常都不会讲书上的任何教学内容,而是放一段自己做的课件。课件向学生着重介绍在过得去的半年里发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各重大事情,包括高科技、日常生活,也囊括军用和民用。

其次我每节课一般是固定留前五分钟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一周发生的有关信息技术的事情。如导弹精确制导、神七发射等等,也可以举例介绍在信息技术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国内外著名企业和人员,如英特尔、微软、联想、华为、阿里巴巴等,也可以结合自己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开展自由讨论,如游戏、聊天、编制网页、网购、海量信息的获取等等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学生对这些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所说的事情都是和他们现实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因此发言踊跃,讨论积极,让他们通过讨论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成才的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信息技术领域所涵盖的知识面太广,包括了很多基础科学的知识,学生随意的一个问题就可能让我们答不上来,所以教师应该多学习,查资料,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既要懂硬件系统的知识,也要了解软件方面的信息,更要了解现在信息陵术发展的趋势,热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噜候,一定要对教材进入深入分析,对内容进行筛选。对知识点的讲解力求简明扼要,不要花太多时间,教师应当以引导为主,讲解为辅,严禁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在教学过程中不妨穿插一些你所了解的与本节知识有关的课外知识,或者与同学们讨论硬软件的维护和升级等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要尽最大努力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想联系,做到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拉近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学生们才会感兴趣。

教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我在课堂上经常采用了这样一些主要的教学方法:理论诱导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特别是任务驱动法,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要求动手力极强的学科而言:是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方法。如提前布置下节课的任务是做张反应自己校园内不文明行为为主题的电子报,这样学生就会动手收集数据,照片、影带等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动手利用知识进行排版;又如5.12汶川大地震后,我让学生从网上收集有关地震的各种信息资料,制作反应抗震救灾等各方面情况的幻灯片放在学校网站上;还经常以校园网上的BBS作为载体,组织“上网的利与弊”、“感恩父母”、“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差距”等等主题辩论会,并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明白网络的用途,同学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网站网址(如知识性的、新闻类的、教育类的等),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就会利用自己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各种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教师规定任务的同时,学生自己也就进行了一项学习实践活动,这样就融知识于具体的任务活动当中,从而提高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正是由于其知识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广泛应用性,因此其知识不应当只局限于课堂上,还应向课外延伸。经常针对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举行信息技术专题讲座,例如电脑DIY装配电脑、多媒体制作、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就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空洞的理论知识变得很容量理解和消化。我校还组织了多个兴趣小组,如摄像、摄影、动画制作等,学校还设置了学生电视和广播站,一是丰富了学生文化娱乐,二来使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得到充分的

应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奥赛和机器人比赛,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在学信息技术知识上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上网课的利与弊范文6

关键词:信息意识 德育 合作精神 网络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11-01

2003年第一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电脑不仅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新鲜的事物,而且对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也更是一种挑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作为第一代农村信息技术科教师,更是绞尽脑汁。该如何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怎样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领域有机的结合起来呢?这对信息课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么才能做到“教书、育人”呢?

常言到,“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可见德育对每个人来说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德育为首”不能只是一句空话,也不能只是品德课上的教育,更不能认为德育只是班主任的事,这与任何一位教师都是分不开的。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也已经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而对这一新新事物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而忽视了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已经迫在眉睫,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呢?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让学生在不感到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那也就是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

1 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的培养

评价一个好的学生不仅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更主要的是考察他平时的习惯养成。在信息技术课中,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样重要。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1)填好上机登记册;(2)自己的文件保存到指定的同一个文件夹中;(3)不能随便删除他人文件;(4)下课时正确关机并且摆好键盘和凳子,直到显示器黑屏了才可以离开。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做好了却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样学生不会乱坐位置,并会把自己的东西自觉地放到以自己年级自己班级自己名字为名的文件夹中,这样既保持了前后节课的连贯性,能快速找到自己的文件,也防止了误删他人文件;上、下午最后一节课的习惯尤为重要,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自觉的正确的关机习惯,在关闭系统时出现死机,或者不关机就扬长而去,孩子们脑子里都没有意识的话,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从一开始就应严格要求,人人必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认真严格的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 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与此同时却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据了解,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整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仅身体受到了伤害,更主要的是心理障碍与日俱增,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注意这方面的教育,这也是重中之重。在课堂中创造机会,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已经成为每节信息技术课的德育目标。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应该成为了课堂上的一种固定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们很愿意主动地参与,而且乐此不疲,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而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正是我们所想看到的。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也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孩子们的意识中。

3 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的培养

“网络”这一时髦的无形的事物,不仅普及了大中小城市,就连偏远的农村也有很多的学生家里安装了宽带。上网浏览信息、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等这些网络行为也随之普及。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辩。真正会利用网络来学习的学生,还很难说有多少,他们常常会花大量时间在“聊天室”随心所欲,或在“游戏天地”里尝试“虚拟人生”。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这时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多形式和多渠道的教育,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也可以和班主任商量开展一次以“上网的利与弊”为主题的主题班会。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入有关中小学生因沉迷于电脑游戏而酿成的悲剧事例,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脑游戏,让他们明白电脑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应该让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发挥快捷便利的作用。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要把心理健康信息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孩子们的骨子里,让他们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只有心理健康了,我们的教育才更有意义 。

总之,德育是教育之首,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虽然信息课每周只有两节,但从日常上的每一节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健康的心理教育,把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孩子们的意识中,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又一重要途径。更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宗旨。愿每位同仁坚定信念,将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中,让健康之树常绿孩子心中。

参考文献

[1] 徐晓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6(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