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1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交际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066-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加强,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越来越多。在政治、经济领域内,外贸、外经、外交交际越来越频繁。中西文化差异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凸现出来。受中西方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的影响,交际作风对于交际活动的成败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都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所以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关系着交际的成败问题,应该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给商务交际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1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对交际活动的影响

每个国家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特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民性特征。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所以这种国民性很容易使双方在交际中出现误解和对立。

1.1 商务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表现

商务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首先表现为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最能表现出来。中国文化习惯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可是西方人却正好相反,他们更擅长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这就发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问题。在中国占据人们思想主位的是“伦理至上”的观念,如果出现了问题,人们首先想的就是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所以,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中国人习惯于通过“组织”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而不是诉诸于法律。可是西方人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中西方文化在伦理和法制上的冲突。

1.2 中西方的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的差异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这种文化积淀深厚而久远,中国人以此为自豪,也使中国人具有了浓厚的民族感情,这对于民族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使中国人容易产生一种“自傲的偏见”,甚至固步自封,中国人时刻把“面子”作为自己交际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商务交际中,中国人即使作出让步也一定要保全面子。谁要是不给中国人面子,就会使交际变得尴尬,就可能造成损失。但是西方国家而言,虽然各国风情不同,但是却有着一定的共性。西方人崇尚奋斗和独立行动,性格外露,充满自信,热情奔放。所以西方人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常常内外交际一起进行,采用各种手段,获得利益。西方人对实质性的东西看的很重,非常在乎,而对于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看得极淡,西方人崇尚的是一种直率的交际手法。

1.3 中西方文化在集体与个人利益上存在差异

西方人比较崇尚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责任,积极倡导个人应当有足够的权力。这是与中国人的价值观正好相反的,中国人强调集体的责任,把最后的决定权让给集体。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商务交际中的表现也是非常不同的,所以西方人的交际代表只是一两个人,交际者的权限是决策机构事先赋予的;而中方交际代表,却是一个人做最后的决定。所以在中西方双方进行的商务交际中,交际小组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交际小组要有足够的权利,然后再进行集体的理智思考,最后达成协议。

2 中西文化背景下如何顺利进行商务交际

我们知道中西文化各具特色,不能说哪一种文化就比另外一种文化高尚。所以在实际的商务交际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双方的交际因素,努力寻求化解文化对立的有效办法,基本的原则就是主动适应,扬长避短。

2.1 首先就是商务交际过程中要坚持民主与集中的原则

我们知道中心文化冲突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权分配的差异。中西文化都会把民主与集中作一定的结合,只是中西方追求各不相同。在涉外交际中,西方决策者背后有一个完整的决策链,共同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西方人把个体的智慧升华为集体的决策。中方交际团惯于众人交际。所以在涉外交际中一定要统筹兼顾民主与集中,避免决策权的过分集中,提高交际的有效性。

2.2 交际中一定要处理好细节与原则问题

中西方交际中,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注重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所以西方人往往会比较关注事情的细节,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这也是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所以中国人在交际中,中方代表凡事“先谈原则,后谈细节”,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从整体到局部,一般情况下是先谈原则后谈细节,所以,在与西方人进行商务交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敏锐地洞察对手的需求,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善于把握细节,力争从细节上寻求突破,在与西方人的商务交际中赢得交际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左小平.意识差异对国际商务交际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4,(15).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2

[关键词] 文化;西方;电影;翻译

影视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多元文化共存与发展的世界中发挥着“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认同”等重要作用,且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其独特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及娱乐功能等。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交流也打破了国籍、民族、宗教、文化、地域等束缚,形成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的局面,我国在弘扬民族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西方文化也通过各种方式传入我国,影响我们的生活,“影视文化”就是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有着浓郁西方文化色彩的影片,其“电影名”是我们认识该作品的“商标”,决定着观众的第一印象,是否接受,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直接关系着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观赏欲,关系着影片价值能否顺利实现。由此,对于西方电影名的翻译要注重同时兼顾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一、西方电影名的功能概述

影片最初和观众见面,多是通过片商对电影名的介绍及精彩片段的展播。而电影名是否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神秘好奇、充满观赏欲,则是影片是否能够“成功”实现其价值的关键。由此,电影名须具备如下功能:“信息概括”“美感体现”“价值体现”“祈使”等。信息概括,指电影名能够直截了当地反映出影片的主要内容、主要精神等。美感体现,指电影名的翻译,除了要体现翻译本身的“雅”,还必须要兼顾原作者本意、观众接受度,即审美情感因素。优秀的电影名令人一看就感觉心里愉悦,充满观赏欲望。价值体现,指电影名本身蕴涵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同时还要有助于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祈使功能,指电影名能激起观众好奇心,激发观赏欲望,引起观众兴趣,提高票房收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电影名翻译的优劣是影片能否成功实现其价值的前期基础。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影视文化的题材多是来源于生活或是高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所在地方的独特文化习俗,如:政治、军事、宗教、经济、农业、民族等。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与之相关的文化也不尽相同,且文化差异越来越明显。各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时有冲突、时有并存、时有相融。如何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并存与发展的背景下,把文化内涵丰富的西方电影名翻译成更加易于我国观众接受、喜爱的中文片名,还必须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翻译的误解、歧义、双关、笑话,导致影片的不成功。相反,只有在顾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特点的基础上的翻译,才能确保翻译的质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思想观、道德观、生活观、价值观等方方面面。如,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方面的中西方差异。中国文化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价值观念中偏重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偏重集体的作用发挥,提倡个人谦虚谨慎,以“自我贬仰”为处世之道,反对过于自我表现;而西方文化则是充满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独立性与创造力),崇尚个人努力,不掩饰自信心、自豪感和荣誉感,崇拜英雄、强者,强调“个体”的作用和成就。这一点,在许多美国影片中都有反映,如:Hancock―《汉考克》、Superman―《超人》、Shane―《原野奇侠》等都是强调个体作用,歌颂英雄主义精神,在翻译时候要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和观众的思想观念,方能起到积极作用。在社会及家庭关系方面,西方的“个体性”文化特征,偏重机会均等,平等意识强,崇尚自主自强自立,长辈与晚辈平等,而中国则重视辈分,等级分明。

三、西方“电影名”汉译的原则

“归化”和“异化”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20世纪90年代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归化(Domestication)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达到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实现“文化对等”的目标,强调译语读者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异化(Foreignization)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源语言文化),打破目标语言常规,同时具有丰富目的语言文化的翻译方式,强调遵循源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原文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归化”和“异化”可看作是“直译”和“意译”的延伸,但又有所区别。前者打破了“语言层面”因素的局限,翻译过程中,将视野拓展到文化、习俗、美学等方面,后者则是着重于“语言层面”处理的形式和意义。即“归化”和“异化”着重于文化层面的大语境下翻译的价值取向,而“直译和意译”着重于语言层面翻译的价值取向,对于电影名的翻译,有局限性。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今拥有多元文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下,对于以多种文化为背景的西方影视作品,其电影名翻译的优劣,对于影片的吸引力及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有很大作用。

此外,电影名的翻译还需遵循“目的原则”,这也是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翻译目的论最早由德国的汉斯・弗米尔提出,是功能派理论翻译的重要内容,主张“目的法则”,即根据不同目的,其翻译策略也不同。电影名的翻译中,需要以观众效应为导向,以实现影片商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兼顾并尊重片商、观众、制片方(原作者)三方的利益,力求获得共识。

四、从西方电影名翻译的实例,看西方“电影名”汉译策略 (一)直译策略

直译,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直译是电影名翻译中常见的策略之一。其翻译效果,简洁明了,能够体现出原电影名的特点,吻合原电影名的内容,保留其独创性。采用直译方式翻译的电影名,要求电影名能反映出影片的大致内容,同时还要和原英文片名相符,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如:A Perfect Word―《完美的世界》、Dawn Rider―《黎明骑士》 、When Harry Met Sally―《当哈利碰上莎莉》 、The Three Stooges―《三个臭皮匠》、Lightning Strikes―《闪电袭击》、Brave Heart―《勇敢的心》、Gladiator―《角斗士》、Hurricane Street―《飓风街道》、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Body of Lies―《谎言之躯》、Snakes on A Train―《毒蛇列车》、The Pearl Harbor―《珍珠港》、Rain Man―《雨人》、True Lies―《真实的谎言》等。

(二)意译策略

意译,指根据原文意义来翻译,而不是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主要在源语言和目的语言存在较大文化差异,两种语言文化体系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应用,能达到体现特有文化特色、体现语言特征的目的。在西方电影名的翻译实践中,有时候由于原英文电影名用词及文化背景等种种原因,直译的方式不能较好表达出影片的内容,无法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甚至对影片的上映起到负面作用。这个时候,则可使用意译,即可把原英文电影名和影片内容相结合,超越字面的束缚,打破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如,大家耳熟能详的: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Pretty Woman―《风月俏佳人》、Brave Heart―《惊世未了缘)》、Next―《预见未来/先知先觉》、Return to Me―《爱归来》、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等。

(三)音译策略

音译,指根据读音来翻译,这种翻译方式简单、通俗、易于操作。翻译实践中,主要用于针对一些使用地名、专有名词等为电影名的翻译。如:Avatar―《阿凡达》、King Kong―《金刚》、Tess《苔丝》、Harry Potter―《哈利・波特》、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Jane Eyre―《简・爱》、Aladdin―《阿拉丁》等。

(四)增译策略

增译,指根据英汉语言的不同思维模式、语言表达习惯、方式,翻译时采用巧妙增添词、短句或句子,以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翻译策略。在西方电影名翻译的时候,结合影片内容和中文表达习惯,适当增加词汇,利于电影名更加易于被接受和充满吸引力。如:Ghost―《人鬼情未了》、Hancock―《全民超人汉考克》、Broken Arrow―《断箭行动》、The Sleeping Dictionary―《字典情人》、Water World―《未来水世界》、The Net―《网络惊魂》、Speed―《生死时速》等。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影视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迅速,在我国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面都极大提高和扩大,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也在不断进步和提升,其翻译法和策略也是灵活多样,如常用到:编译、换译、创新性翻译、补充翻译等策略。这些翻译策略,都为西方电影名的“成功”翻译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西方影视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当然,翻译对于译者的翻译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需要译者要与时俱进,积极钻研,探索更多更有效的翻译策略。

五、结 语

电影名的翻译,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要充分考虑有效实现其“文化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发挥好电影名的“商标”作用,以增强影片的吸引力。因此,在西方电影名的翻译过程中,善于根据电影名的特点、影片内容,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不拘泥于使用某个单一的翻译方法或策略,本着“目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地传神达意,赋予电影名魅力,为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奠定扎实的前期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朝恒,冯艳.英文电影名翻译策略研究[J].电影文学,2012(12).

[2] 王惠 匡芳涛.目的论与商业效应的契合――英汉电影名翻译的“源流汇”观[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06).

[3] 王惠玲,张碧航.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9).

[4] 冯为兰.中西方电影片名比较与翻译[J].电影文学,2010(08).

[5] 欧阳敏.浅谈英文电影折射出的西方文化[J].电影文学,2009(02).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3

[关键词]背景比较;类型比较;创作比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以大众文化为主导的文化语境中,娱乐化、平民化、商业化成为影视传媒的重要目标。观众对于娱乐的要求,刺激了类型电视剧的发展。悬疑剧与涉案推理、言情、惊悚等题材的融合可以满足人们的多种心理需求,加上它有别于其它剧种的强烈的视听冲击力、离奇的故事情节、险象环生的场景带来的刺激性,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于娱乐的要求。同时这一时期的悬疑剧在叙事方式、主题表达、视听效果以及美学风格等方面都呈现出独有的类型特质。因此,悬疑剧作为一种适应当前文化语境的类型存在,对其进行研究是及时而有必要的。

同时,在文化领域悬念小说的渊源已久,在电影界,以希区柯克创作的悬疑影片为代表的悬疑电影也被认定为是一种成熟的类型电影。在国外,充满创意和想象力制作精良的悬疑大片(如《迷失》、《越狱》等)成为电视网的新宠,不仅收视率居高不下,而且屡获各种奖项。但是在中国,悬疑剧虽已大量涌现,但一方面由于受艺术发展一般规律的限制,悬疑电视剧滞后于悬疑电影更滞后于悬疑小说;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存在差异和国内电视剧的整体制作和编剧水平有待提高,国内的悬疑剧类型不完善,存在不少弊病,因此对它的梳理可以以正视听,为以后的悬疑剧创作提供借鉴。

最后,从中西方悬疑剧的比较中窥视国内悬疑剧,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中西方悬疑片具体的文本差异和产业差异,而且可以作为了解西方电视剧的一个窗口,观照国内电视剧的发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本文在对新世纪以来国内悬疑剧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中,总体把握这一类型电视剧的分类和特征,并将中西方悬疑剧在背景、类型和创作方面中表现出的差异进行横向比较。

一、 背景比较

(一)体制之差异

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视剧的具体创作。电视剧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美国一直是以高度商业化的形态出现的,收视率是引导其发展的指向,政治因素对其影响微乎其微,一切以经济利益惟上;在国内,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虽然娱乐化、平民化、商业化愈益成为我国电视剧的发展趋势,但我国电视剧仍然受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影响。体制的差异具体影响到电视剧创作方面即美剧过分倚重收视率,有媚俗倾向,但也因此经费充足,制作精良,在类型模式、拍摄技巧上更加纯熟,国内电视剧势必就只能在主流和商业双方斡旋中谋求发展,这一方面限制了国内电视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其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西方文化语境之差异

由于长久以来中西方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文化语境存在巨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文以载道观念与娱乐游戏精神的差异。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文化上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以消费文化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出现,但由于国内长久以来背负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有些电视剧的教化功能过重,娱乐精神不足,电视剧的发展滞后于后现代的文化语境。而美国电视的主流是商业电视,纯粹靠广告收入来进行经营,商业电视为了能获取更大的利益,会尽其所能迎合观众,以最大娱乐化满足观众的消费文化的心理。其次,传统叙事和弹性叙事的差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讲究叙事结构的圆满,喜好以喜剧作结的单一的传统叙事模式;现今的美国悬疑系列剧多采取开放式的结构, 每集结束后虽然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但往往会留下更大的悬念,展开的故事线索也更为复杂。

二、类型比较

(一)国内悬疑剧类型概述

与西方国家从实用的角度将电视剧划分为科幻剧、医疗剧、犯罪剧等不同,当今国内大多电视剧主要从题材上进行分类,很多剧种的分类不明确。而且随着国内电视剧题材综合化的趋势的加深,类型剧的划分也愈加困难。悬疑剧并非是从题材上分类电视剧,大部分悬疑剧都要依托于其它题材的故事背景中进行讲述,因此有人认为国内不存在真正的悬疑剧,但随着《梅花档案》、《血色残阳》、《半个月亮》等剧目的热播,我们不难看到,这一剧种不仅存在,而且其形态和元素也愈加完善和成熟。首先,笔者将悬疑剧界定为,根据叙事特征和风格特质划分的电视剧类型,悬疑和悬念不同,悬疑剧以其贯穿始终的大悬念及其分支架构全局,故事只是其展开背景,任何电视剧都会存在悬念,但并非是作为剧作的主要元素进行铺设;其次,与其它剧种相比,悬疑剧具有自身独特的叙事策略方式、受众接受心理、美学风格和娱乐追求,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进行研究;再次,悬念小说、悬念电影早已在各自领域里成为了独立成熟的类型,从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当下的全球电视剧的发展趋势推断类型电视剧悬疑片势必会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前景。从以上几个方面不难看出,悬疑剧具有有别于其它剧种的独特品格,因此可以将它归结为一种类型剧种进行研究。

(二)国内悬疑剧分类研究

依据以上概述,现将中国现有的悬疑剧分为以下三类:推理悬疑剧、情感悬疑剧和惊悚悬疑剧。

首先,推理悬疑剧。推理悬疑剧经常依托或公安题材或古装涉案题材作为展开剧情的契机,如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等。推理悬疑剧中,案件的发生或侦破是悬疑元素依托的背景,此类剧种在叙事风格上张弛有度,讲究叙事策略,剧情充满戏剧冲突,为与其电视媒介的特性相适应,节奏也力求做到快慢有致;同时悬念的设置更加复杂,主悬念一贯到底,小悬念环环相扣,在给观众设疑的同时也在逐步释疑。

其次,情感悬疑剧。情感悬疑剧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故事背景中的复杂人性,在描绘复杂人际关系错综情感的同时,展现人物心理悬疑;主悬念和次悬念依旧交叉纵横,但涉及的社会层面更广泛,与推理悬疑剧相比,释疑的范围不局限在一宗案件,更着重于心理释疑。如电视连续剧《血色残阳》、《月影风荷》、《权利背后》等,《血色残阳》就讲述了民国时期江南地区一个深宅大院中众人为了争夺财产和当家继承人的身份而展开的尔虞我诈的故事,悬疑的气氛不仅弥漫在整个大院环境中,更是从每个为了各自利益而心怀鬼胎的人物身上透出屡屡悬念。

再次,惊悚悬疑剧。近几年来,随着恐怖片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惊悚悬疑剧也开始成为国内一些地方的收视热点,如《梅花档案》《一双绣花鞋》《聊斋》等。惊悚悬疑剧在设置悬念,制造悬疑氛围上更占优势,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剧情曲折,结局出人意料,更利于展现悬疑剧的本身特征。但有些剧目过于宣传恐怖和暴力,现今国内电视剧还没有实行分级制度,这种剧目的出现很容易误导悬疑剧的发展方向。

(三)美国悬疑剧

前面已经提到,美国电视界对类型的划分大都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如“肥皂剧”、“情景喜剧”、“犯罪剧”、“科幻剧”等,并不具备理论分类的意义,如肥皂剧和情景喜剧是按体裁特点分类,科幻剧、冒险剧则是强调叙事特征,医疗局和警察剧等则是以题材归类,从叙事结构方面还可以将电视剧分为单本剧、系列剧、连续剧、肥皂剧等。因此依照叙事特征和风格以及前面归纳的悬疑剧的具体特征,美剧中一批剧目可归之为悬疑剧进行研究,比如一些典型文本《迷失》、《越狱》等剧由于题材高度综合,叙事策略多样,悬念设置复杂,类型已经十分完善成熟因而其在叙事策略、受众接受心理、悬念设置和美学风格等方面有着与国内悬疑剧迥异的特征。

三、创作比较

由于中西方存在政治、经济体制,文化背景等外在因素上的差异及中外电视剧发展的内在机制的不同,中西方在悬疑剧创作方面也存在差异。

(一)总体形态差异

首先,美国悬疑剧大部分属于系列剧,具有相当稳定的剧情结构,即每一集戏都是由片头加四幕主戏加尾声组成,每一幕的时长都是大约十分钟,而且在序幕和一二三幕的结束部分应该留下一个能够吸引观众的悬念,这些特征与国内每集50分钟的电视剧不同;其次,系列剧在每年会播出一季,每季25集左右。每一集中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但结构却是开放的,可以无休止地连演下去,而每周播放一集的结构也可以及时接收观众的反馈信息,编剧会根据观众的反馈,修改下一季中剧中人物命运走向;最后,美国绝大多数系列剧都是用35毫米电影胶片单机拍摄的,因此具有明显的电影风格。

(二)具体文本差距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4

【关键词】跨文化因素 商务英语翻译 改善对策

一、引言

语言理解是畅通交流的基础,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世界各国的语言符号系统都是建立在其民族文化根基之上,翻译工作是语言转换的通道,更是文化沟通的桥梁。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间的商贸活动日益频繁,承载着交流沟通重任的商务英语成了国际商贸活动的基础,商务英语翻译俨然已成为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环节。我国翻译家严复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言:“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二、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1.思维方式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思维活动最有效的工具是语言,思维成果表达出来也是语言。中国文化看问题习惯整体直观上进行,追求“天人合一”,侧重集体主义,英美文化习惯于从逻辑分析入手,积极实验论证,偏向个人主义。这种差别导致了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就运用语言而言,汉语思维是螺旋上升的,从整体到局部,表达式往往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后;英语思维一般是直线的,表达时直截了当,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2.地理环境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地理位置不同带来的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很大。例如,英国西临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温暖的西风从大西洋吹来,英国人自然西风是温暖和煦,因此英国有种汽车商标是Zephyr(西风),在英国也就当然有着特别的文化内涵。而在中国,西风伴随着秋天而生,多是寒冷凛冽的,在春天却有温暖的东风送来,所以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便用了“东风”这个商标。

3.传统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宗教文化一直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历史进程的发展,它已成为西方世界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影响西方民族风俗和人们日常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深刻影响了英语的发展。宗教记录的民间故事传说形成了英语的很多典故和词汇都出自,《圣经》就派生了许多词汇、格言、习语。对照之下,汉语中也有很多表达是源自佛教的。比如饮料Sprite这个单词英语里是“妖精、精灵”的意思,但在中国人看了是邪恶的,直译不妥便转义为“雪碧”。译名含“清新凉爽、玲珑剔透”的之意,该给人冰清玉洁的感觉,成为被中国消费者普遍接受的饮料名称。

4.事物认知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事物认知的文化差异对商业英语翻译的影响很大,文化差异会造成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延伸出不一样的理解,表现在多个方面,下面选取常见的方面分别从动植物、数字和颜色举例说明。

在中国历史上,龙是一个图腾形象,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龙)不是吉祥动物,而是代表邪恶的怪物,并且还有“泼妇”的意思。因此,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我们就不能将其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却译成了“Four Asian Tigers”。“紫罗兰”牌的男士衬衫被译成“pansy”,因为不知道在西方该植物还喻指娘娘腔和男同性恋,作为定位为男士购买的衬衫,这种翻译表达失误自然是严重影响商业贸易的。西方文化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因为耶稣是被他的第13个门徒犹大出卖的,而在中国文化里,“13”没有这种文化含义。汉语中“4”和“死”、“8”和“发”读音接近,由此来对数字褒贬,而在英语里就没有。然而,“7”在欧美国家里却是个吉利的数字,于是饮料“7―Up”就翻译成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颜色的喜好也彰显了中西方文化的这种认知差别,英语国家认为蓝色代表忧郁,中国人就不会这么想。中国人喜欢红色,红红火火表示喜庆,但在西方国家,红色代表血腥和杀戮,是贬义词。绿色在西方文化中却有嫉妒的含义,在中国却是象征环保与和平。

三、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影响的改善对策

1.深入理解语义,善用表达方式。商务英语使用词汇精准而且量很大,一般都有商贸的专业含义,翻译时,我们不可仅停留于文字表面,应深人仔细琢磨词汇在商贸领域的专有含义,然后完整全面地表达出内容。

2.比较异同,了解跨文化差异与联系。一个国家的文化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沉淀形成的,是稳定而多样的,影响该国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我们应在实践中了解中西方文化,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掌握在不同文化间的转换能力。

3.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商务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无论是直译法、直译加注法、音译法、意译法还是音译意译结合法,都是为了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目标,善于比较和选择是很重要的。翻译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方法技巧后,要善于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然后根据环境和要求的差异,按照标准多方面比较,选取最佳译文。

参考文献: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5

正如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在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不同,两种文化的其他不同点都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发展对中西方法律本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农耕文化下的社会中,自然环境的恶劣制约着人类活动,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密切。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便逐渐占据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直以来,古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族,而后是国家,对于个人而言,国家、家族的利益根本上是高于自己的,个人的一切行为必须为家族、国家这些集体利益服务。在这种以集团利益为主的价值标准下,个人的的行为及权利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而这种限制却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和稳定,从而形成家族集团本位观念为特点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传统中国法律本位在家族集团本位的影响下,忽视个人,让个人变得渺小,也使个人的生存价值只能服从于他所依附的家族国家社会中。所以在家族中,这种本位观最大的体现是“父尊子卑”、“违反父母教令”等这类等级观念。但不同于农耕文化的商业文化,西方社会却因此形成了积极开放的商品经济。在商业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带动下,西方社会从氏族到个人本位则有了巨大的发展。他们更加强调自己是法律上的自然人,有法律人格,有着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不为任何其他集体或个人所依附。个人本位法也在西方社会中被逐渐确立。

二、不同法律本位下的家庭教育差异

在世界日趋全球化的同时,各种不同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交流也日益增加,多样文化交流的同时,冲突与摩擦也日益明显。就好比中西方因为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也产生了不少摩擦。因此在以家族集体本位为观念的古代中国,“父尊子卑”“违反父母教令”的等级观念是非常普遍的。家长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自然认为孩子是附属于自己,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会把体罚作为最有效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在中国家长心中,孩子不应该反对父母,否则认为是不孝的体现。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的中国式教育方式。比如传统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父尊子卑”,说的就是父亲的地位高于孩子,孩子要听从父亲教导。在现代社会,“鹰爸式教育”所体现的传统中国教育方式更是如此。在西方社会,孩子不是附属于父母的一件私有物,他是作为个体在法律上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人格的自然人,并享有属于自己的利益和权利。父母作为家长,当然享有监护和管教孩子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却受到法律的约束,如果父母超出法律所规定的限度,父母的监护权则会受到影响。西方父母在行使监护和教导孩子的权利时会受到社会及公权力的监督,西方孩子因此比中国孩子在个体发展上得到了更多的保护。所以在中国,家长如果没有履行好自己的监护权使孩子受到伤害,或者打骂孩子时,大部分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必定也认为这在中国家庭是极其普遍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作为家长管教自己的孩子并没什么不对的地方,这是属于他们天经地义的权利。但在西方,家长却会被,儿童福利机构也会调查此事。但对于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三、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对比的反思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范文6

论文摘要: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人与讲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对中西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或陷入尴尬境地。所以了解文化差异的表现及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就中西文化差异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和比较。

前言

近年来,文化差异研究正在引起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语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关注。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作简单的论述和比较。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结 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