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范文1
关键词:心力衰竭;药物;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有十分复杂的发病机制,是临床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由心脏泵血功能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促使心排血量减少,对组织代谢无法满足,影响心脏射血功能,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促使心脏功能衰竭所致。主要诱发心力衰竭的病因包括肺动脉高压、高血压、甲亢、心肌梗死等。总结病发特点,合理选择治疗药物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次就此展开论述。
1 病理机制
心脏负担加重时,首先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对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促使过多的肾素分泌,引发心脏局部组织及全身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化,进一步增强了交感神经兴奋性,并过度激活其他神经内分泌因子,进而导致恶性循环,造成心力衰竭。多项研究表明,对神经激素-细胞因子激活加以阻滞,将慢性心衰与心肌重构的恶性循环阻断,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点。
2 药物概括
2.1 强心利尿药 (1)强心苷:为甾体化合物,具选择性强心作用,治疗心力衰竭历史已200多年,可通过对肾脏和心肌细胞的酶活性抑制,发挥正性肌力效果;可使射血分数增加,促使RAAS活性及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对利钠肽在心房的分泌加以促进,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加[1]。现阶段,强心苷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仍属经典药类,尤其是对行心肌收缩力检测,呈明显降低表现的患者,伴低血压患者或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的患者更为适用,优势在于可使心力衰竭症状快速改善,促使心排出量增加。此类药物有较大的毒性,若患者应用时间较长,可高达10%-20%中毒率,故需提高用药方面的警惕力度[2]。(2)利尿剂:为现阶段对心力衰竭液体潴留唯一可最充分控制的药物,患者病发心力衰竭,且有水肿并发者,取利尿剂单用或联用,以噻嗪类为首选,可起到一定作用,而襻利尿剂在顽固性水肿心衰或严重水钠潴留心衰患者中更为适用[3]。
2.2 β-受体阻滞剂 针对心衰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血中儿茶酚胺类浓度增加,交感活性增强,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发挥对抗效果,故可对交感激活诱导心衰的恶性循环阻断。对β-受体阻滞剂临床作用展开分析,包括延缓心力衰竭进展,对心室功能不全加以逆转,一般先用小剂量,渐增加,至患者可耐受量。此药对心室功能的改善效果需数月才可显现,而可发挥较快的降低猝死效果[4]。β-受体阻滞剂通常在心衰代偿早期应用,可使预后最大程度的改善。目前,比索洛尔、布新洛尔、美托洛尔应用最为广泛。在β-受体阻滞剂应用前,需对患者合并用药情况、伴随疾病情况充分掌握,特别是对基础心力变化加强观察,哮喘、窦性心动过缓者,此类药物不宜应用。而对于有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需取抑酸药物长期口服的老年心衰患者,抑郁药物可使β-受体阻滞剂含有的血药浓度增加。
2.3 RAAS拮抗药物 RAAS和交感在心衰发生时,呈过度激活状态,早期可对心脏供血功能代偿性改变,持续长期兴奋,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心肌出现死亡的进程;RAAS是重要的调节心脏功能及结构的系统,在心室重构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发生、发展中参与[5]。在RAAS中,醛固酮(ALD)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主要神经体液因子。ALD和AngⅡ可在间质细胞和心肌细胞直接作用,对慢性心功能不全信号启动,使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心肌细胞肥厚得以诱导,促胶原合成[6]。此外,经实践表明,AngⅡ对血管具强烈收缩效果,ALD经排钾保钠,诱导水钠潴留,或通过释放其他神经体液因子,或刺激其相关活性,进而诱导心室后负荷增加,或使原负荷增加状态加重,最终引发心肌细胞间质纤维化、凋亡、肥大[7]。对RAAS拮抗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AngⅡ受体阻滞剂(SRB)、醛固醇受体拮抗剂等。其中ACEI是重要的降低心衰临床病死率药物,可对神经内分泌因子出现的异常状况调节,促使血管扩张,达到心脏前后负荷降低的目的,为治疗心衰的基石[8]。针对心功能Ⅰ-Ⅳ级病例,ACEI建议可长期应用,除非患者不能耐受或存在禁忌证时,可改用其他药物。而ARB可对AngⅡ受体直接阻断,但不具备对缓激肽系统抑制的效果。理论上,取ARB联用ACEI,可更强的对RAAS阻断,但Ontarget研究示,两种药物联用,可诱导严重不良反应,影响患者预后。肾素抑制剂对RAAS的阻断可从源头开始,可将RAAS活性彻底阻断,就理论角度而言,在对心衰逆转方面,较ARB或ACEI更占优势。阿利吉仑可用于对高血压治疗,为第一个经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可联用ARB或ACEI,相较ARB或ACEI单用,可提高对RAAS的阻断效果,促使血浆肾素水平降低,使血压得到更稳定控制。
经ACEI治疗的心衰患者,醛固酮浓度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重新升高,被定义为醛固酮逃逸现象,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加用,才可对醛固酮对机体的有效作用拮抗[9]。目前尚不明确此现象原因,可能机制为:醛固酮在血管紧张素非依赖途径产生,如脑、心、血管等产生途径等。
2.4 中医药 中医认为,心衰病位在心,但非在心局限,可涉及五脏,心气虚为本,水饮、血虚为标,故强调辨证论治,应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等方法治疗,常用中药有复方丹参、参麦、鱼腥草素等,效果较理想[10]。
2.5 衰竭心肌能量代谢重构 如左尼卡汀、曲美他嗪等,可使循环脂肪酸水平降低,对脂肪酸的摄取抑制,并抑制脂肪酸可能出现的氧化,对葡萄糖的代谢起到促进效果,进而改善心功能。
2.6 新型血管扩张药 如脑钠肽,可维持心脏泵血功能,抑制心肌纤维化,逆转心室重构,扩张肾小球相关入球小动脉,发挥利钠排钾,起到对疾病治疗的作用。
3 小结与展望
目前针对心衰的治疗模式,已有根本性转变,传统的扩血管、利尿、强心仅对临床症状改善,而β-受体阻滞剂、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但仍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优化心肌能量代谢药物,治疗前景较明确,可使心肌机械功能改善,对心衰发展延缓,可作为新的治疗心衰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韩长恒.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2,18(A02):27-27.
[2]程芳.洋地黄强心苷类药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491-493.
[3]印婷婷.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36(1):58-62.
[4]杨杰.常规抗心衰药物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5):73-74.
[5]钟伟,韩蕊,区少兰等.益气活血方对慢性心衰患者RAAS系统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14,12(8):116-117.
[6]王玉东,任松涛,蔡青云.心力衰竭血钠水平对 RAAS 及 BNP 水平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3(2):129-131.
[7]李云[1],赵爽[1],杨鹏[2]等.基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对服用氢氯噻嗪后血糖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1):58-61.
[8]韩长恒.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2,18(A02):27-27.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范文2
摘 要:对花椒、延胡索、没药、三七4味止痛中药的物理性状、化学成分、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质量控制方面近几年来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并分别综述,为指导下一步的实验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花椒、延胡索、没药、三七;中药止痛;药剂学;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140-03
通过文献调研和动物实验,我们发现花椒、延胡索、没药、三七4味中药外用止痛疗效确切且毒副作用小,现就这4种中药的现代药剂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花椒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花椒是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全国大部分地区生产,以四川产最为驰名,故又名川椒、蜀椒。
1.2 物理性状
果、多单生,直径4 ~5mm 。外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散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直径0.5~1mm,对光观察半透明,内表面淡黄色。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
1.3 主要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花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酰胺、木脂素、香豆素、黄酮、三萜、挥发油、脂肪酸和甾醇等[1] 。花椒起止痛作用的有效物质是挥发油,起止痛作用的化学成分有香柑内酯、菌芋碱、1,8-桉叶素,其中香柑内醋[2]为主要镇痛成分。
1.4 药剂学进展
近年来,一些新的制剂技术开始运用于花椒研究。赵群莉[3]等将超临界萃取的花椒油直接采用同轴喷嘴喷雾干燥制成花椒微胶囊。如任桂兰[4]等研究超临界CO2对花椒化学成分的萃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超临界CO2萃取的花椒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孙晓明[5]等对花椒挥发油进行了超临界CO2工艺萃取实验研究,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从花椒中提取油树脂,其得率较高,可以达到8%~10%。
2 延胡索的研究进展
2.1 概述
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又称玄胡、元胡,主产浙江省东阳、磐安一带,功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尤以止痛见长。
2.2 物理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扁球形,直径0.5 ~1.5cm 。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常有疙瘩状凸起。质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微,味苦。
2.3 主要化学成分
延胡索主要成分为生物碱,主要为叔胺、季胺类生物碱。到目前为止,从延胡索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成分约有30种[6] (延胡索辛素结构不明,未计在内)。除生物碱外,延胡索中尚含有大量淀粉,少量黏液质、树脂、挥发油,另含无机微量元素。起止痛作用的化学成分有延胡索甲索、延胡索乙素(dl―THP)、延胡索丑素等生物碱,其中延胡索乙素的止痛作用最强。
2.4 药剂学进展
2.4.1 延胡索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进展
延胡索中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其中以延胡索乙素的止痛、镇痛作用最强。延胡索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传统制剂工艺多采用醇提工艺,也有水提的报道;现代工艺多采用冷浸法、渗漉法、热回流方法(索氏提取法),近年来有采用超声提取法的报道、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陈平等[7]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取延胡索总生物碱的结果,证实冷浸法结果不稳定;桑彤[8]等采用正交法优化延胡索的渗漉法提取工艺;孙百虎[9]等采用醇回流法提取延胡索中的生物碱;有报导采用超声提取法[10],利用超声振荡助溶的原理进行提取;黄欣[11]等研究比较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CO2-SFE)和醇回流法提取延胡索有效成分的优劣,结果显示CO2-SFE提取法优于醇回流法。
2.4.2 延胡索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
延胡索的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中成药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面[12]。而在鉴别方法中,薄层层析与扫描法发展得相当成熟。在含量测定方法中,紫外分光光度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也是应用最早的方法;在2000年之后,高效液相色谱法其在分离定量方面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的优势,其应用发展得很快,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方法。然而由于延胡索生物碱具有强极性、弱挥发性以及相对强的碱性,以常规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生物碱的质量控制研究一直面临较多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毛细管电泳、质谱等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生物碱的分析方法有了较多的突破,但具体应用在延胡索中的并不太多,目前分析延胡索中生物碱的最主要分析方法还是HPLC,其他方法的应用极为少见。
3 没药的研究进展
3.1 概述
没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爱伦堡没药树茎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
3.2 物理性质
没药呈半透明不规则颗粒状或粘结成团状,大小不一,直径1~3cm,有的达10c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无光泽;质地硬,表面粗糙,粉状或片状,很脆,有细粒状裂痕,破碎面呈不规则颗粒状,有油样光泽,并常具白色斑点和纹理;打碎后的薄片有亮光,半透明,加水共研时,则形成黄棕色乳状液;气微芳香而特异,有辛辣和苦味,嚼时粘牙。
3.3 主要化学成分
没药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树脂、树胶、灰分、盐类、酸类等[13]。没药中起止痛作用的化学成分有呋喃桉叶烷-1,3-二烯、莪术烯、半萜烯,起止痛作用的有效物质为挥发油。
3.4 药剂学进展
目前对于没药药理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有关没药药剂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对没药药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含量测定方面。王勇[14]等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别对超临界CO2萃取法、索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没药所得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提取方法所得提取物成分差异很大,以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化学成分种类较多,除挥发油外还有大量树脂等有效成分,证实超临界CO2萃取法是一种有效的提取没药成分的方法;马熙中[15]等采用分析型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中药乳香和没药的组分,并与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分离鉴定了它们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在没药的药剂研究中应用分析型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具有很多优点,是一般常规方法所不及的。
4 三七的研究进展
4.1 概述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块根。别名参三七、田七、早三七、盘龙七、金不换,主产于我国云南、广西。
4.2 物理性状
三七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比重大,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
4.3 主要化学成分
三七的主要化学成分有:三七总皂苷(PNS)、挥发油、三七素、黄酮、甾醇、聚炔醇、糖类、氨基酸、有机酸、环二肽和人参内酰胺及钠、钾、铁等[16]。三七起止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是三七总皂苷,其中人参皂苷Rbl为主要镇痛成分。
4.4 药剂学进展
三七中起镇痛作用的主要成分是总皂苷,对三七皂苷的提取,比较传统的方法就是先用乙醚脱脂,然后用甲醇或乙醇回流提取,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得到粗总皂苷。但这种方法很复杂,而且费时间、费溶剂。现在普遍采用超声提取的方法,这种方法省时,省溶剂,步骤简单,提出的粗总皂苷中所含杂质少。三七的分离方法[17]很多,如柱层析法、薄层层析法(TLC法)、液滴逆流层析法(DCCC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法)。在三七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方面,章观德[18]用吸附树脂分离-比色法测定三七根中的总皂苷含量;周志华[19]等采用薄层层析-比色法将三七粗皂苷甲醇提取液经硅胶薄层层析分离纯化,纯化后所得的总皂苷以香草醛-高氯酸为显色剂比色测定。在三七单体皂苷含量测定方面,张萱等[20]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其人参皂苷Rg1的含量。 最近,周迎春等[21]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昔Rg1、Re、Rb1和三七皂苷R1含量。
5 问题与展望
花椒、延胡索、没药、三七药用历史悠久,止痛疗效确切,但历年来对其止痛作用的药剂学方面的研究尚有诸多局限:①研究多集中在单味药物或单体化学成分的止痛作用方面,尤其是集中在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含量测定及质量控制方面,而中药的止痛作用是多水平、多靶点,机理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止痛中药在痛症治疗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造成疗效不如西药好。因此,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如何将单味中药或中药单体合理组方配伍,使其产生叠加或是协同作用,制成一种疗效更好的中药复方制剂将是今后研究中药止痛的一个方向;②给药多采用口服给药或注射给药的途径,而某些止痛中药(如花椒)口服或注射给药止痛成分吸收有限,而外用吸收良好,甚至有局部麻醉的作用。因此,如何将这些止痛中药在药剂学指导下研制成一种外用中药止痛制剂是今后研究的另一方向;③研究多集中在止痛中药的原药材或单一成分上;而原药材的有效止痛成分析出较少,单一成分止痛作用有限。因此,在研究原药材多种止痛成分的基础上,还要研究如何提高其有效止痛成分的释放这是我们今后研究中药止痛的又一方向。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药学知识(如运用现代超微粉碎技术制成微米粉末从而提高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释放),将会为今后中药止痛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方法和选择。
参考文献:
[1] 孙小文,段志兴.花椒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1996,31(3):231.
[2] 佟如新,王普民.青花椒活性成分香柑内酯的药理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10(6):30.
[3] 赵群莉,邓修,蔡建国,等.花椒油的超临界CO2萃取与微胶囊的直接制备[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1):1-4.
[4] 任桂兰,郑永杰,董军. 超临界 CO2萃取花椒化学成分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6,134(11):50-51.
[5] 孙晓明,金敬宏,吴素玲,等.超临界 CO2萃取技术应用于花椒油树脂分离工艺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5):9-11.
[6] 贺凯,高建莉,赵光树.延胡索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7,38(12):1909-1911.
[7] 陈平,邪振荣.延胡索总生物碱提取与分析方法比较[J].现代应用药学,1991,10(6):15.
[8] 桑彤,谢培德.延胡索渗漉提取工艺的优选[J].基层中药杂志,2000,14(3):35-37.
[9] 孙百虎,尚平,卜欣立.元胡中生物碱的醇回流提取[J].河北化工,2008,31(2):41-42.
[10] 龚青,周蒂,王碧娟.HPLC法测定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量[J].中国现代应用化学杂志,2000,17(4):315.
[11] 黄欣,苏乐群,傅春升.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醇回流法提取元胡有效成分的比较[J].华西药学杂志,2007,22(5):532-534.
[12] 王文慧,宋清玲.延胡索的质量标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4(5):51-52.
[13] 赵富春,曾志,等.没药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69-74.
[14] 王勇,贾晓斌,魏惠华,等,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4种方法提取没药所得提取物的化学成分[J].中国药房,2005,16(19):1512-1514.
[15] 马熙中,于小兵,郑振华,等. 分析型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研究中药乳香、没药化学成分中的应用[J].药物分析杂志,1992,12(2):83-85.
[16] 鲍建才,刘 刚,丛登立,等. 三七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6,28(2):246-253.
[17] 鲍建才,刘 刚,丛登立,等. 三七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6,28(2):246-253.
[18] 章德观.吸附脂法测定三七及其冠心宁总皂甙[J].中草药,1981,12(11):23-25.
[19] 周志华,章德观.三七总皂甙成分分析的研究[J].药学药报,1981,16(7):535-540.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范文3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运动控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001-02
近30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新技术的涌现,将神经机制的活体研究进一步深入化,也为运动控制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fMRI以其高分辨成像技术适时反应脑神经活动时的功能变化,藉以了解在生命状态下大脑不同区域的主要功能和疾病时的功能改变。这是目前人们所掌握的唯一无侵入、无创伤、可精确定位人脑高级功能的研究手段[1]。运动的中枢控制机制不仅在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中,而且在神经病学临床实践中也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揭示特定的运动功能区;可以针对性地评估运动皮质损伤程度且能准确定位病灶,有利于手术治疗和后期恢复性训练的开展;可以了解如何提高运动能力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功能关系,研发新的治疗手段[2]。本文对功能磁共振的原理以及其在运动控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fMRI的基本原理
fMRI是磁共振成像最新应用和发展的一项技术,它的主要方法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效应。生物体血液中的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后形成的脱氧血红蛋白具有顺磁性,可在血管及周边组织中产生局部不均匀磁场。受该局部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血管及周边组织中不同水分子的磁共振信号间会发生散相(dephasing),造成所观测到的宏观磁共振信号强度的降低,且脱氧血红蛋白含量越高,信号强度降低的幅度就越大;相反,如果组织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含量降低,组织的磁共振信号强度就会上升,这就是BOLD效应的由来。通过测量脑功能活动时脑内血流含氧量变化,观测相应部位神经元活动的变化,故又称为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技术由Ogawa等首先提出并验证,实验证实,当人脑在接受感觉刺激或进行活动时,脑部特定区域被激活。通过fMRI的应用,我们已经能够对外界不同的声、光等刺激大脑的功能活动进行实时动态的观察[3~4]。
2运动控制研究的应用进展
2.1功能磁共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的应用
随着对运动控制问题阐述水平的迅速提高,所应用的神经成像技术、方法及各种工具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是神经成像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大脑直接刺激与神经成像技术同步记录方法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为功能磁共振技术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前提。目前已经出现了经颅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同步技术(TMS-fMRI),用来研究大脑回路的功能性和大脑的连通性,证明脑区活动变化的因果性。经颅磁刺激(TMS)的理论基础是短时程的皮层可塑性和长时程的脑内重组,它通过产生感应性电流来激活皮层,从而改变大脑内的生理过程,会影响到头皮脑电图或功能磁共振检测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5]。通过改变TMS的参数可以观测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效应,能对认知功能和行为表现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TMS目前被应用于大脑疾病的电磁治疗中和对感觉-运动效应、各种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中。
这项技术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结果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说明额叶眼动区(frontal eye fields,FEF)除了与眼动有关,也是背侧注意网络的一个关键节点[6]。Brandenburg等[7]利用同步TMS-fMRI来检验可能的大脑左、右半球间的远程效应。他们以不同强度的TMS刺激右侧顶叶皮层(parietal cortex,PC),同时给被试的右手腕施以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stimulation),其对应的大脑区域为左侧初级体感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I)。
2.2功能磁共振技术在运动控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Rao等[8]早在1993年对正常人分别采用简单运动、复杂运动、想象复杂运动的不同模式进行研究,粗结果显示简单运动的激活区主要位于对侧初级运动皮质,复杂运动主要位于对侧初级运动皮质、辅助运动区、运动前区皮质想象复杂运动主要激发辅助运动区及运动前区皮质,此结论与传统理论相符。Ullen等[9]进一步研究了在同步、非同步、复合同步运动过程中的大脑皮质激活区,同步协调活动激活右前小脑区和扣带回运动区非同步协调活动激活较广泛,可见额顶颗叶激活,包括辅助运动区、前辅助运动区、双侧顶下小叶、运动前区、颖上回复合同步运动激活区包括同步协调活动激活区,以及小脑后区,认为前辅助运动区和双侧颖上回是复合同步运动的调整节律控制区,而小脑和扣带回运动区和运动前区是手指有序进行运动的控制区。关于眼动力方面,Elie等[10]研究了额部眼动区的解剖学和功能定位,结果显示一个额部眼动区位于额上沟与中央前沟上份基底的交叉部;另一个位于其侧方,靠近中央前回的表面,二者均参与眼动过程。
3功能磁共振技术在运动控制研究中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fMRI具有高时间分辨率、高信号保真度、可以无创地多次重复实验,虽然fMRI也有它的局限性――fMRI是对大脑活动的间接测量,因而它无法完全有效地回答有关认知机制的问题。但fMRI不仅能显示脑功能区激活区的部位、大小和范围,而且可直接显示激活区所在确切解剖位置。当然对运动控制的研究是个长期的过程,很多运动控制机理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对机体的刺激方法和方式的探索、更高硬件的需求、图象的后处理、可视化都需继续完善。随着影像的硬件与软件的完善,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fMRI将在阐明人脑控制运动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饶恒毅,陈霖.多方式认知功能成像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1(6):806~810.
[2]于薇等.利手和非利手随意运动的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5):402~405.
[3]陈爱国,席嘉辰,殷恒婵,颜军.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在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5):486~490.
[4]冯占辉,晏勇.大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1):106~108.
[5]李凌,程识君,雷旭,尧德中.功能磁共振和脑电神经成像技术与大脑刺激相结合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0(11):1188~1194.
[6]Moore, T. & Armstrong, K. M. Selective gating of visual signals by microstimulation of frontal cortex. Nature 421, 370~373(2003).
[7]Blankenburg, F. et al. Interhemispheric effect of parietal TMS on somatosensory response confirmed directly with concurrent TMS-fMRI.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8,(2008).
[8]Garg, R., Cecchi, G. A. & Rao, A. R. Full-brain auto-regressive modeling(FARM)using fMRI. Neuroimage 58, 416~441(2011).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范文4
[关键字]PLA骨钉;生物可降解材料;金属合金材料;内置骨固定材料;二次手术;并发症
[ABSTRACT]In biomedical polymer material field,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increasingly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Biocompatibility, no need to reoperation of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bone-screw was becoming hotspo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one-screw materials by metal alloy to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s performance and modification, currently PLA bone-screw research achievements.
[Key words]PLA bone-screw; biodegradable materials;metal alloy materials;the field of medicine; a second surgery; complications
1综述
骨钉是一种骨内固定物,具有固定、维持骨折处的稳定的作用。[1]骨折愈合的基本病理过程包括骨折局部血肿机化、骨痂形成和骨塑形成3个阶段。根据Wolf定律,生物学骨折固定的要求为:在骨折愈合早期使骨断端坚强固定;在骨痂形成期(临床愈合期)使骨折断端有微动;在骨折临床愈合后进入骨塑形期,骨折局部应有应力通过等。[2]即骨折内固定物必须具有在骨折处最小移动的几何对齐、传递压力功能和避免过度拉或剪切应力通过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复杂而严格的多功能要求,这是大多数金属材料和无机材料难以满足的;而合成高分子材料与生物体(天然高分子)则有着极其相似的化学结构,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一定的生物相容性及简便的生产、加工成型特性,使其在生物医用领域占绝对优势。其中,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最引人注目。因为医用高分子除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韧性及生物学相容性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降解性,以便被生物体内吸收或排泄,可以免除患者需二次手术的痛苦。[3]骨钉也由原来的金属合金骨钉向生物可降解材料骨钉发展。
1.1骨钉材料的发展
60年代初,骨折部位的内固定并不是用骨钉,而是用骨水泥粘接。初期的骨水泥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MMA生物稳定,如果固定失败,将很难从骨中除去而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发展了非骨水泥方法用螺钉代替粘接,以求早期固定,一旦待新生骨向预留孔隙间生长达到一足应力要求后,金属螺钉将被取出。[4]以金属螺钉作为骨的内固定物标志着固定的诞生。重点介绍骨钉材料的两种类型。
1.1.1金属型
金属合金材料(不锈钢、钴基合金、钛合金等)骨钉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能实现早期的坚强固定,尤其是承受重力的骨,疗效可靠。但其有三个显著的缺点:①由于金属合金材料骨钉的力学性能和人体致密骨的不匹配,而且其力学性能不能随骨折愈合过程而动态变化,出现了医学上的“应力遮挡效应”,导致骨质疏松或自身骨退化,影响骨愈合后的强度。[5]②这种金属合金材料材质决定了其长期埋入人体组织体液内,易于电解磨损和腐蚀,导致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组织坏死。③金属合金材料骨钉需要进行二次去除手术,增加患者经济、心理及身体上的负担。
90年代初,生物陶瓷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骨钉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在金属合金材料骨钉表面涂上一层Al2O3或ZrO2陶瓷涂层,其隔绝了金属与骨组织等直接,避免了上述金属合金材料骨钉的前两个缺点。而且含有人体骨组织等形成的化学元素成分的陶瓷涂层直接和骨组织等形成了矿化物的结合,对生物相容性差的金属合金材料骨钉意义重大。
非晶金刚石涂层具有优良的耐用性,即使一些骨钉被安装了很多次也没有明显的分层。由于涂层的惰性和生物多样性使得机体产生最低限度的反应,提高骨连接的速率。
无论是生物陶瓷涂层,还是非晶金刚石涂层,这些无机涂层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属合金材料骨钉的性能。
1.1.2生物可降解材料骨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可降解材料现己成为骨内固定材料研究的热点。
生物可降解性骨钉具有生物可降解吸收性和力学性能的衰减性,免除患者需二次手术的痛苦。生物可降解性骨钉的三个优势恰好是金属合金材料骨钉的缺点。在理论上最符合骨折生物学固定的要求。
使用高强度的可降解吸收性材料作骨内固定材料,在骨折早期能实现坚强固定,随着自身骨的愈合,可降解材料的强度、刚度不断衰减,其载荷可逐步转到新生骨上,满足骨折愈合动力学的要求。克服了应力遮挡,提高了自身骨的修复效果。因此,高强度的可降解吸收性骨内固定材料在骨内固定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2]
在体内能被降解吸收的有机低分子化合物有许多,但具备骨折内固定物所需要的理化特性的却仅有很少几种。比较适宜的是聚乳酸(PLA)、聚乙醇酸和聚对二氧六环。除了这些同聚体外,各种聚乙醇酸和聚乳酸的共聚体也必被广泛试用。这些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属α-聚酯。[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聚己内酯(PCL)作为骨钉已应用于临床。
可吸收固定物的价格昂贵。一付55mm纤维增强棒的价格是同型号金属表层多孔螺丝的15倍。一根欧洲进口的生物可降解材料骨钉需要一千多元。
1.2目前PLA骨钉的研究成果
1.2.1聚乳酸(PLA)
聚乳酸(PLA),也称聚丙交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资源(如玉米)所提出的淀粉原料制成。淀粉原料经由发酵过程制成乳酸,再通过化学合成转换成聚乳酸。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聚乳酸制品废弃后在土壤或水中,3O天内[7]会在微生物、水、酸和碱的作用下彻底分解成CO2和H2O,不污染环境,这对保护环境非常有利,是公认的环境友好材料。因此,聚乳酸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能完全降解的生物环保材料,被视为继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之后的“第四类新材料”[8]。
PLA是一种重要的脂肪族聚酯类生物降解材料,无毒、无刺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被广泛用作组织工程、人体器官、药物控制释放、仿生智能等材料。然而,PLA存在不少缺陷,比如性脆(纯的PLA断裂伸长率仅为6%[9])、耐冲击性差、在自然条件下降解速率较慢、与软组织的相容性差、合成过程较为复杂造成产品价位高等,不利于PLA的广泛应用。因此,对PLA进行改性制备PLA基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成为高分子材料研发的热点。[10]PLA改性方法主要有物理改性:如填充、增塑、共混;化学改性:如嵌段共聚、接枝共聚。
尤其是PLA的脆性大、抗冲击性差极大的限制了其在骨钉领域的发展,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增韧改性。增韧改性可以通过共混和共聚两大类方法来进行。其中,共混增韧是获得新型聚合物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且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PLA与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可生物降解树脂共混,材料受到冲击时,内部会形成微裂纹而吸收大量的能量,从而起到很好的增韧效果。[11]共聚增韧是通过与其他单体进行共聚反应,在PLA分子链上引入另一种分子链,降低分子链的规整度,或者削弱高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力,可提高PLA的抗冲击性能。
1.2.2 PLA骨钉的研究成果
大多数的PLA骨钉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PLA骨钉和金属合金材料骨钉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别,但PLA骨钉不需要二次取出手术显示了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使得PLA骨钉、PCL骨钉等生物可降解材料骨钉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Bostman在五年内治疗了881例不同类型的骨折患者。在相同的治疗时间内,与ASIF型钉板固定作比较,结果表明无明显差异。Verkeyen等人用羟基磷灰石充填聚乳酸(PLLA-HA)材料,研究表明,其具有很高的压缩强度和抗张强度。[12]1984年Tormala等研制出自增强聚羟基乙酸和自增强聚L乳酸等可吸收性骨内固定复合材料,其强度可与ASIF相媲美,已应用于临床治疗脚部骨折。[12]
浙江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胸心外科邹宗望[13]等用左旋聚乳酸骨钉对19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治疗,结果均治愈且无并发症。Partio等[14]用左旋聚乳酸螺丝固定51例多处骨折患者无一失败。
但在众多研究成果出现的同时,有的研究发现,PLA骨钉植入体内会引发并发症。Bostman等[15]查阅了一个创伤中心516例用聚乙醇酸或聚乙醇酸和聚乳酸共聚物制作棒治疗患者的情况,经过统计得:固定失败需再次进行手术的概率为1.2%,切口细菌感染率为1.7%,迟发非细菌性炎性组织反应需手术引流率为7.7%。迟发炎症反应的主要特点是相当持久,手术后近期内患者没有局部或全身因创口问题的特征。之后,在愈合创口上突然产生疼痛、红斑及波动性脓肿。骨折固定至临床反应出现平均时间为12周(7-12周)。据文献[16]报道,PLLA植入人体3年后,在缓慢降解的后期出现炎症和肿胀并发症。
1.3总结
目前,虽然金属合金骨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生物可降解材料骨钉不可比拟的优势――生物可降解吸收性、力学性能的衰减性和免除患者需二次手术痛苦,正在推动其迅速发展。PLA的脆性、抗冲击性差、在自然条件下降解速率较慢、与软组织的相容性差、合成过程较为复杂造成产品价位高等限制了其发展,尤其脆性、抗冲击性差极大阻碍了其作为骨钉的临床应用,所以对PLA进行增韧改性,使其具有骨钉高强度、高抗冲击性能的要求。目前,PLA骨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众多研究表明,同一时期内,PLA骨钉固定骨折的效果和金属合金材料无明显差别,而且无需进行二次手术。但也有少部分研究表明PLA骨钉将引发并发症,这将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Arto Koistinen, Seppo S. Santavirta, Heikki Kro¨ ger, Reijo Lappalainen. Effect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amorphous diamond coatings on insertion torque of bone screws.Biomaterials 26 (2005) 56875694.
[2]艾永平等.可降解骨内固定材料研究进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49.
[3]傅杰等.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9,21,2.
[4]王远亮等.生物可降解聚乳酸骨科材料研究进展.功能材料,1995,26,6.
[5]刘东钱等.浅谈可吸收骨内固定材料在骨科临床应用中的利弊.基层医学论坛,2006,10,6.
[6]季卫平.可吸收骨折固定物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册,1992,15,3.
[7],杨云翠,张小英.聚乳酸的合成及降解机理的研究.科学之友:下旬,2009,6,115.
[8]雷燕湘.聚乳酸技术与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当代石油石化,2007,15,1.
[9]曾方,王文广,夏邦富.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塑料制造,2006,8,33.
[10]杨小玲,王珊,张卫红.聚乳酸基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在医用领域的研究进展.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0,1,59.
[11]强涛,于德梅.聚乳酸增韧研究进展.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26,9
[12]王元亮,赵建华.生物可降解聚乳酸骨科材料研究进展.功能材料
[13] Qiu, Hongjin; Yang, Jian; Kodali, Pradeep; Koh, Jason; Ameer, Guillermo A. A citric acid-based hydroxyapatite composite for orthopedic implants.2007,10,27.
[14]邹宗望,杨美高等.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新医学,2008,39,5.
[15]Partio Ek,et al.Acta Orthop Scandinavica Supplementum 1990,237,43.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范文5
关键词:肛周湿疹;临床治疗;文献综述
肛周湿疹的致病病因较为复杂,国内外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肛周湿疹主要是由变态反应、疾病因素、神经功能障碍等因素引发。因而,针对不同病因临床也需采取不同治疗方法上,主要以消炎、抗过敏、止痒、收敛为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联合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者则施以手术治疗等。
1 药物治疗肛周湿疹
国内临床关于应用中药熏洗与坐浴治疗肛周湿疹的案例十分丰富,所用方药也较为繁多,并获得了预期的临床疗效。其中,所用药物最多的以清热解毒、祛湿凉血、活血化疲、滋阴润燥、祛风止痒为主。
李华山[1]运用中药熏洗疗法治疗肛周湿疹收获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高。药物治疗系统疗法主要是指通过口服、肌注、静注等系统给药方式治疗。现代医学认为[2],肛周湿疹患者瘙痒症状的出现主要和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介质密切相关,因而临床治疗瘙痒性肛周湿疹多以多种抗组胺药配伍使用为主,并按照药物结构和功效分类,抗组胺药又可分成H1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如患者肛周湿疹病情严重,久治不愈,则可考虑紧急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因患者皮肤黏膜解剖结构不尽相同,除了系统给药外,也会施以局部疗法。卢燕玲[3]把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复方磺胺氧化锌软膏治疗,参照组患者接受聚维酮碘软膏治疗,结果显示,采取复方磺胺氧化锌软膏治疗的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
药物治疗肛周湿疹常见的联合疗法为抗组胺药联合其他外用制剂。赖永平等[5]分析依匹斯汀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相较于单一使用软膏的参照组而言,联合依匹斯汀治疗肛周湿疹疗效更好,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2 物理治疗肛周湿疹
物理治疗中的光疗法,主要是通过光线辐射治疗疾病的物理疗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涵括红外线、紫外线和激光等。红外线疗法的治疗机理为传导热,该光线辐射作用于患者后则具有改善其肛周湿疹局部血液循环、镇痛、进一步达到消肿消退的目的,降低肌张力及缓解肌痉挛等,并且还可增强所用药物分子介质的药用活性,提高药物渗透水平,最终提升药效。赛肤润是过氧化脂肪酸脂,具有改善肛周湿疹局部血液循环,阻止皮下水分流失,促进表皮受损细胞的更新,以及加强局部组织抵抗功能的功效,能够进一步缓解因便渍、压力引发的临床不良症状。赵青兰等[6]将红外线联合赛肤润治疗肛周湿疹做实验组,红外线联合氧化锌软膏治疗为参照组,经临床研究表现,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
3 手术治疗肛周湿疹
毋庸置疑,肛周湿疹属临床较难治愈的皮肤科疾病,一旦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相关保守治疗均未获得明显良好,无法降低患者痛苦时,则可建议尝试手术治疗。目前,国内临床手术治疗肛周湿疹的手段主要包括周围皮肤皮下分离式、周围皮肤切除缝合术、周围皮肤树叶状切除术等。王云英[7]通过应用三联术治疗慢性肛周湿疹患者得知,所有患者均被有效根除治愈,有效率为100 %。治疗后2年,随访治愈70例,无患者复发。肛周湿疹饿致病病因较为复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该病症状顽固,治疗周期长且易复发。因而,在治疗期间,施以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手段均各有利弊。从现阶段的研究中不难发现[8],国内外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手段现己趋向多元化,早已从单一的疗法逐渐发展成为联合治疗,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
但是,因为肛周的特殊形态和解剖结构,如今在治疗原发病、祛除诱因的背景下,更有必要进一步找寻该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创设规范化的诊疗路径,进而获得根治方法,早日彻底地解除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李华山,张欣宇,王晓锋.中药熏洗疗法治疗肛周湿疹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11(29):3078-3082.
[2]丁婷.辽宁省成人常见肛肠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报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3]卢燕玲.复方磺胺氧化锌软膏治疗肛周湿疹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12(34):867.
[4]刘夕珍,陈淑娟.银离子抗菌凝胶治疗肛周湿疹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3,8(27):253.
[5]赖永平,张鹤.依匹斯汀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肛周湿疹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3,17(23):1187-1189.
[6]赵青兰,郭娇.红外线联合赛肤润治疗肛周湿疹33例[J].现代中西医合杂志,2011,18(20):1658.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范文6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346-01
据WHO估计,到2020年左右,我国会迎来心血管疾病(主要为冠心病)的“流行”顶峰,冠心病介入治疗因其创伤性小、成功率高、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冠心病介入治疗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其需求及重要性已得到多个研究证实。现将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健康教育进展作如下综述。
1健康教育的需求及重要性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服务模式应从单纯医疗型向医疗、护理、康复、预防、保健一体化服务型转变,而健康教育是一体化服务的重要手段。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随访调查及对策中,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围手术期的运用,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反馈可提高冠心病患者保健知识认知度,纠正不良心态,提高治疗效果。
2健康教育的内容
2.1预防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所致,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吸烟是冠心病的三大易患因素。糖尿病、肥胖、运动不足、高尿酸血症等,亦是易患因素。因此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应从儿童期开始,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或家属学习一些医学急救常识,自我护理知识及康复保健知识。
2.2心理干预冠心病患者多具有A型行为特征如个性急躁、求成心切、善进取、好争斗,对自身病情常过于关注。国外学者对冠心病心理研究认为A型行为模式是造成冠心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心脏介人手术前后予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可使焦虑及抑郁发生率分别下降31.3%和18.7%,从而促进心脏康复。护士应告知患者社会心理压力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注意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情绪。对于易激动者,教他们使用精神松弛疗法转移注意力。放松训练是心理干预的一种,学会控制压力是冠心病患者一个重要的生活方式改变。依据认知行为疗法所制订的心理支持措施可有效减轻术前病人的恐惧、焦虑及由其所致的心肌缺血症状的发生,使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期,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医生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其主诉,恰当地运用支持、鼓励、抚慰、分散注意力等方式,给予心理疏导,减轻心理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服药依从性及用药指导
指导病人正确用药是强化出院宣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临床实践中,缺乏服药依从性是一个常见问题。据研究报道,由于缺乏依从性,心血管死亡危险增加50%-80%,心血管疾病再住院率增10%-40%。
3健康教育实施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蔡建蓉等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减轻经济负担,增强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综合质量。
4健康教育的形式与方法
健康教育的形式呈多样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与社区人群结构和文化背景相适应,采用通俗易懂、简单、形象、贴近生活的方法进行教育。针对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制定并实施健康教育计划。
4.1医院内健康教育
4.1.1语言教育:专职护士口头讲解,根据不同病情,不同疾病阶段,不同教育背景采用一对一的讲解。
4.1.2图文宣传:健康教育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4.1.3实践教育:示范并小组讨论,组织患者交流、讨论,让康复比较好的患者介绍康复经验,易引起共鸣。
4.1.4综合性教育:组织专题讲座,冠心病的预防知识,介入治疗的重要性,术前、中、后的健康教育以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4.1.5电话教育与随访:出院后3-6个月电话随访。
4.2社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可针对个人、家庭或社区群体,方法包括电话随访、上门随访等社区随访、社区专题讲座、各社区办黑板报、医院安排医生义诊、演示、案例学习等形式。
5小结
综上所述,有效地开展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要一个多学科人员组成的队伍,其中更需要如同“心血管护理专家”这样的专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物理治疗师等来指导和管理患者,提高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随着对冠心病介入研究的深入,其健康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指标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我们临床及社区护士加强专科理论和技能学习,掌握健康教育模式,更好的促进人民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荣,姜小英,郑翠红,等.老年冠心病患者应对方式及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16.
[2]胡大一.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1):806―811.
[3]崔芳.任雨笙.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运动耐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3):177―179.
[4]周燕平.心血管患者的保健需求及健康教育探讨.中国健康教育,2001,17(5):292.
[5]李琪琳,杜金行.冠心病介入术后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OlO,1月,8(1):105-107
[6]易巧云.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运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3):77-78
[7]韩雅玲,黄津芳,王守力,等.心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600问.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168.
[8]万爱兰,张皑.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及其意义[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3(1):26―28.
[9]张晓君,樊翠云.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实施术前健康教育对心理障碍影响的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l2(5):555-556.
[10]王秀霞.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前焦虑与心肌缺血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7,23(7):1751-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