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范文1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含义为:事业单位会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而无法达到预期的财务收益,以至于产生财务损失。该种风险存在于事业单位工作中的许多环节,所以一旦有财务损失的出现就会给事业单位的运营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1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具备的含义和特点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具备很多特点,如客观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等。其中,客观性是指事业单位中财务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许多客观原因可以导致风险的产生,如竞争对手和事业单位的经营策略的转变。而不确定性的含义是在不同的环境下风险产生的几率和后果都是不确定的。这一点就要求事业单位在不影响预期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复杂性是指该风险形成的原因既有外部如市场方面的原因,也有内部,如经营者经营不善的原因。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可能产生于各个环节。
2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各种原因
2.1 管理层面认识的不到位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不可规避的,因此负债经营的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很多经营管理者并不具备相应的风险意识,认为只有利润才是事业单位的关键,只要取得良好的利润自然就不会发生财务危机,这都是错误的。对财务风险认识的不足极易导致事业单位财务危机的发生。另一点,我们应该知道的是经营的风险和事业单位财务的风险是有相关联性的。但是某些事业单位的经营者就缺乏大局的意识,单纯的认为财务风险只存在于资金风险上,因此没有及时在经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风险留意和控制。
2.2 财务决策不科学
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决策权都在领导者一个人手中,这些领导者的决定往往没有科学依据,而是单纯依靠经验,甚至认为事业单位的管理不应该受到他人牵制,关键在快。这种经营者的存在导致了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极大浪费,影响了事业单位实行大额资金集体研究的能力,极大的削弱了事业单位偿还外债的能力,给事业单位埋下了很大的风险,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2.3 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现如今很多财务人员并不具备长远的眼光和深厚的专业能力,他们认为只要管理好了资金就一定不会致使财务出现风险,正如以上所说,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深刻的,而且是客观,复杂,不确定的,轻视这些因素,逃避可能会发生的后果是不科学的,会给事业单位带来极大的损失。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回避,而应该严谨的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尽可能做到风险最小化。
2.4 面临的环境复杂
如上所说,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发生除了有内部原因外,还有客观多变的外部原因。比如在我国特定时期会存在通货膨胀的现象,简单说来就是社会供给(社会上流动的资金过多)大于了社会需求。这就使得资金持续不足,实物价格相对提高,资金成本也相对提高。如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一次大型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也产生了波及,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3 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3.1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相比于其他类别的风险管理更为重要。它要求事业单位建立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求其将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包括入事业单位的价值链中。因此就需要各级部门的员工能够对财务风险有深刻的认识,要对企业有责任感,归属感,使员工们能够将被动执行转为主动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有效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风险的效率,从而提升整个事业单位的管理风险的水平。
3.2 构件财务风险预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业单位也应该为了规避和减少风险而建立各种制度和要求,而且应该将这种硬性要求真正细分,融入到公司管理的流程中。同时也要结合实际,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的风险预警系统,该系统应该能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能够灵活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而且对于风险高的事业单位来说其报警点应该较低,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以免愈演愈烈。最后应该注意健全预警体系,完善风险评估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顺利实施风险管理。
3.3 提高管理者的风险意识
一个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拥有重大事物的决策权,对单位的未来有引领作用。他的素质越高,就越能良好的应对市场,规避风险,一个良好的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当能够合理的估计单位的环境,方法,并且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
3.4 制定科学的风险政策
事业单位为了保证自身不断发展会进行一些投资活动,以便获得良好的业绩,但是另一方面会造成资金的不足,进而影响到单位的财务状况。所以管理者需要实时监督财务状况,及时制定出应对策略和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保证事业单位的资金需切。4小结
总的来说,由于财务风险管理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其重要组成,管理者要有能力分析产生不同风险的愿意,不断加强本单位抗拒风险的能力,使其能够不断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祖华.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研究[J].当代经济,2011,17(24):52-53.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范文2
关键词:金融体系 财务风险 防范 成因 对策
一、金融体系下财务风险与防范基本概念
所谓风险,是一种与损失相关联的概念,是指在一种不确定或者无法预计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可能性损失。金融体系下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中种财务经营活动中,由于内部和外部各种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一些无法预料无法控制的金融因素的影响,财务经营主体所面临的一种风险。而这里所指的财务经营主体,主要是指企事业单位而言。金融体系下能够有财务经营活动状况的主要是指具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个体,而这些个体则是通过企事业单位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我们讨论的金融体系下财务风险防范的主体就是企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在金融体系下的财务风险成因决定了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的必然性。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提出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为什么为发生财务风险呢?什么样的风险才算是财务风险呢?财务风险就是企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过中各种风险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微观和量化的风险。在很多情况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问题并不是由于财务自身出了状况而造成的,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更多的是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在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带来的问题。比如在生产过程中因为采购成本过高,技术不到位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营销渠道没有打开导致销路受阻,公司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不完善出现管理混乱等等造成的企事业单位财务方面的风险。这种风险与财务自身并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是产品、市场、管理等问题造成了财务的压力。财务只是以量化的形式,从价值的角度准确的表现了风险的大小,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等。企事业单位只有在经营过程中处理好方方面面,财务风险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族中从从根源上控制财务风险。换言之,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不仅仅是财务的风险,更是整个企事业单位的风险,它是和企事业单位的整体经营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金融体系下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
(一)各种自然因素对财务造成的风险
在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形成有各种原因,自然变化是最难琢磨和最难以控制的一种。因为自然界始终处在一种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往往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对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产生影响。而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变化中,有些是规律化的运动和变化,比如一年四季的交替等等。但是有些运动和变化是难以预计的,而且是无法抗拒的,我们称之为不可抗力,面对这种自然规律运动变化时,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比如沿海城市每年夏季的各种台风,地震、洪水灾害、各种突发性火灾等等。季节性更替和气候变化容易造成很多企事业单位生产商品的淡季旺季,从而带来财务上的风险;而自然灾害更多的是对企事业单位造成灾难性的破坏,无论是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自然影响因素,最终都将通过财务的形式反映出来,而这种财务反映的结果就是财务风险。
(二)社会因素对财务造成的风险
企事业单位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始终在不停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也会有明显影响,最终形成财务的一种风险。社会因素涉及广泛,包括国际格局的变化、国际关系以及国内政治发展形势、社会制度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宏观微观经济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改变等等,和谐社会因素的发展变化都会造成企事业单位财务在金融体系下出现各种风险。
(三)市场因素对财务造成的风险
市场是企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市场总是处在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市场供求关系随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而发生的变化、各种汇率之间的差异与变动、价格水平的升降、竞争对手竞争策略的调整以及市场上各种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发生与增加。
(四)企事业单位内部自身的各种因素影响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内部的各种管理模式以及对社会外界变化的应变机制也是影响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事业单位内部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造成了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活动的频繁化和复杂化,在对资金进行筹措、对资金进行投放管理、对活动资金进行合理运用等各个方面财务活动变得十分活跃,随着财务事件的发生频率加强,自然也就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增加。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一系列管理水平、产品销售能力、生产能力、员工工作效率等等都会给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新的风险。
三、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我们从以上几点的分析不难看出,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如何才能够做到有效防范与控制。可以从以下方面重点着手实施:第一、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能力,促进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收入,从而让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降低。第二、强调企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一旦涉及财务问题时要更加关注实质问题,只有牢牢掌控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与本质,才能够有效监督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从而做到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够及时而精准的发现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隐患,及时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确保将财务风险降低到最小。第三、加大力度完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公开制度,从而做好群众监督管理,保证人力物力和财力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群众监督的有效性和严谨性。在监督管理过程中要根据企事业单位每一次处理财务资金额度及涉及范围的大小情况而采用不同等级的监督管理。第四、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力度,出台各种对企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制度;第五、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有效防止内部管理失控的局面而引发财务风险。具体操作,可以根据以下内容完善:
(一)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能力,增加企事业单位经济利润空间
在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经营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也只有让企事业单位更好的盈利才能将财务风险控制到最低。所以,减少和防止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最好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其盈利能力。内部通过完善管理办法控制经营成本而间接提升企事业单位的利润空间,有效拓展企业的销售渠道和途径,将企事业单位的产品更好的推向市场赢得市场份额,通过技术研发增加企事业单位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争抢企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等等,这些方面的完善和提升都可以促进盈利而间接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降低。相反的,如果企事业单位如果无法增加经济利润,甚至出现难以维持正常运营,在运营过程中就会增加财务的风险。在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更多的是企事业单位经营情况的一种直观反映。在这样的情况下,防范财务风险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增加企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
(二)在金融体系下财务风险应该更加关注实质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可以更加有效的防止企事业单位在金融体系下发生各种经营状况,从而更加有效的减小财务的风险发生率。在我国的会计准则里虽然规定了企事业单位如何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方法,而且会计准则也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概念和范围做了相对严格的界定,但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很多企业总是因为各种客观或者主观原因而在无形中将一些财务风险扩大化,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无法控制。企事业单位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核心本质,从根源上做好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从一定意义上讲,在金融体系下通过实质性的关注更容易将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三)建立等级制财务的监督管理办法,做到有效及时的监督
企事业单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的将财务透明化,透明化的财务管理更加有助于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的透明化,应该根据财务涉及的范围及资金额度的大小而确定不同等级的监督管理机制,让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过程中来,至少企事业单位内部应该实现透明化,让更多的人群可以通过监督而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风险,从而做到及时防范控制。企事业单位在对外发生各种经营性活动时,财务必然会发生变化,让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或者范围内变得更加透明,可以减少各种不合理的经营状况发生。而且这种监督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公开,只是根据需要,让政府部门、社会机构或者企事业单位内部一部分群体参与进来,对一部分人公开,从而一方面确保了财务管理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一方面又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最终将财务风险降低到最小,强化财务风险的防范作用。
(四)完善行业的各种准则和管理模式
在要求公司内部做好管理的同时,政府部门和社会行业也应该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会计准则,只有社会行业整体风气上去了,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才能更加可靠有效。毕竟,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发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只有整个社会环境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实现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社会建立合理而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公平公正的中介咨询管理机构、独立健全的外部监督和执法机构、合理而健全的会计准则等行业各方面共同行动予以有效保障。
(五)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的管理风险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升级
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完善和内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导致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被无限放大,从而让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难度增加,造成了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增加。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减少企事业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方面的不足而出现的财务风险,企事业单位首先应该完善企事业单位治理机构。企事业单位治理结构是企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基础性的组织结构,它的完善与否预定了企事业单位组织整体效率和经营的风险,最终决定了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总体情况。因此,只有在一种良好的组织机构治理机制下,企事业单位按照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要求,进行合理的各种制度建设,才是防范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最基础的。也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才能更好的防患于未然,做到事前就将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降低。其次,做好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是企事业单位为了规范财务行为、处理企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企事业单位与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具体操作规则。一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发生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内容。最后,企事业单位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预防、转移机制。通过财务风险的预防、分散和转移而合理的为企事业单位自身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总而言之,在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在面向市场经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财务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就在于企事业单位如何通过分析财务可能存在风险而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而且,金融环境始终在变,企事业单位所处的背景也始终在变化,这就导致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管理一日不能停,从企事业单位开始面向市场经营的那一天开始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就不可能一日停止。换言之,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是贯穿与企事业单位经营过程始终的,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必须加强金融体系下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先进.浅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上册)[C].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
[2]梁文昭.浅谈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与应用[A].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国际化与价值创造:管理会计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2.
[3]孙殿文,王晓丹.优化资源筹集配置 努力确保财务安全――集团化财务(资金)运作模式下财务风险防控问题研究[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
[4]赵永年,卢彬,吴春敏,于富珍,李虹. 企业“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经等问题与对策――兼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J]. 现代会计,2013
[5]程学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范文3
摘 要 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有其公益性的同时,财务风险也客观存在,那么如何有效防范呢?本文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征、成因出发,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提出了相关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成因 措施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存在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任何环节,所以,财务风险的存在势必会给事业单位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充分分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原因,有效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努力提高经营效益,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概述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客观性是事业单位必然存在的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改变的,事业单位的经营策略转换,竞争对手的变换等都可能够导致事业单位产生财务上的风险,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不确定性主要是指风险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下,发生的几率是不确定的,风险发生的后果也是不确定的。因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所以事业单位需要在运营的过程中谨慎的对待风险,在不影响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尽量的降低风险。复杂性主要是指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既有市场的原因,同时也有经营者的内部原因,不仅有可预测的原因,也有不可预测的原因。它涉及到了事业单位在运营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成因
1.内外部控制环境方面
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国家机构改革后,政府管理的缺位。国资委成立后,没有及时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归属及管理方式,各单位按照各自方式管理经营其资产,这部分资产处于“监管真空”。正是这种国家投资、无人负责的体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普遍存在利用效率低、浪费与流失严重的状况。二是随着各项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事业单位将面临诸如财务状况的总体失衡风险、国有(控股)企业的连带责任风险等。
从内部环境来看,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重大风险的责任在于决策者对风险控制与防范的认识不足。而当内部环境恶化时,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2.缺乏严密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随着控制环境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内控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单位,其财务是消耗性的纯支出型财务。财务管理的大收支模式,要求对支出实施严格控制。由于我国目前仅有《预算法》对财务支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他适应新体制的相应制度尚未建立,造成财务支出有章难循、无章可依、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在管理体制上,单位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经费不足与损耗浪费并存,预算控制缺乏刚性,从而给财政资金运作带来了潜在预算失控的风险。
3.政府预算约束严重弱化
近年来,由于控制环境的影响,财务风险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特殊性主要源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即财务管理的重心是预算管理,预算具有导向作用。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发展和建设只能建立在财力许可的范围之内,不能“寅吃卯粮”,更不能“负债经营”。然而事实上,众多决策者难以抵挡外部机遇带来的快速发展的诱惑,片面强调发展而不顾财力地铺摊子。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及对策
1.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在各类的风险管理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事业单位需要建立比较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注重流程上的管理,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到事业单位的价值链当中,在事业单位的运营当中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强化各个部门对于风险的重视度,使事业单位的员工能够深刻的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地位,逐渐的将员工被动的执行转化为主动的维护控制,从而形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个风险管理的水平。
2.构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第一,应该建立涵盖全员、全方位及其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的各个要求都要融入到公司管理的流程当中去。第二,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开展事业单位的风险预警体系,因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面临着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有着灵活性,对于风险比较高的事业单位应该设置比较低的报警点,相反,设置比较高的报警点。第三,需要健全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完善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体系,使得财务风险不仅能够及时的发现,还能够及时的解决,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
3.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事业发展的关系
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不能一提到“ 规范”就认为会阻碍事业发展,实际上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既是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又是防范财务风险、促进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持事业发展是财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只为眼前的利益,不讲原则,不顾法规约束,踩红线、闯红灯,即使事业有了发展,由于财务风险的迅速膨胀引起了财务秩序混乱,也必然会导致业务工作秩序的混乱,最终必将阻碍事业的发展。
4.切实加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
财务监督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是保障风险控制成效的关键措施。要积极引进并扩大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改进和完善监督手段。要改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监督方式,加强对财务管理活动过程的经常性检查,形成点面结合,适时动态的监督新形式。同时,加强在资金监督、资产监督、支出监督、岗位监督等方面制度措施的配套建设,注重监督制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着力于制度落实工作,做到核算上有会计监督,管理上有预算监督,职能上有内部审计。
总之,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财务风险的预防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要充分认识并分析不同风险的成因,及时抵御,有效提高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范文4
卫生事业单位属于我国企事业机构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其良好的发展对于国家稳定、团结具有深远的意义。不论是什么样的机构或组织,财务风险始终客观存在着,若能有效的进行防范,可最大限度控制其影响力,而如果对于财务风险未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防范,其危害力也不容小觑。因此,卫生事业单位为保证自身的发展,要求相关部门在应对财务风险时,必须具备较高的敏感性与较高的财务风险意识。鉴于此,要求卫生事业单位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在自身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确保能够对自身财务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提升防范和控制、抵御财务风险等方面的能力,尽量的减少卫生事业单位财务损失,促进卫生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引发因素分析
研究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其主要因素通常可以体现在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等;而内部因素则存在于资金的筹措、运营、投资和分配等环节当中。
(一)财务风险外部因素分析
首先,自从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之后,医疗市场随之得到了大范围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合资、外资以及民营医疗机构随之应运而生,竞争策略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无疑给卫生事业单位带来了财务风险。其次,随着国家医改的逐渐深入,适当调整了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也在较大程度上缩小的药品的利润额,于是出现了药品定价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加之卫生事业单位建设自筹金额的比例相对过高,因此严重影响了其收支结余,财务风险也随之凸显出来。最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对于医疗消费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疾病类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此背景之下,卫生事业单位所提供的日常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各种风险和矛盾都日趋尖锐,也给卫生事业单位带来了较大风险。
(二)财务风险内部因素分析
1、筹资风险
就目前而言,卫生事业单位在开展建设项目时,除了要添置硬件设备之外,还需要丰富其软件设施。尽管有财政资金及自有资金的支持,但是这些金额却无法满足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最主要的筹资方式还是银行贷款,这无疑会增加单位的负债资金比例。虽然小额负债对于资金成本起到降低的作用,但如果负债比例偏高,可能会导致卫生事业单位无法定期偿还债务。
2、运营风险
卫生事业单位实际运营环节,如果大量囤积卫生材料,就占有较多运营资金。假使这些卫生材料在市场中的占有额增大之后,其价格会大幅降低,一旦管理不善,存货跌价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加之卫生事业单位存在着部分无法及时收回的坏账和呆账,其资金占用风险与成本风险就会随之变大。
3、投资风险
对于固定资产类投资项目,许多卫生事业单位都未对其购置成本以及效益进行论证和分析,忽视了该操作程序的重要意义。尽管部分卫生事业单位在投资初期会强调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但仍然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盲目构建的情况日趋严重,以至于固定资产始终处于半闲置、闲置状态,其整体利用率也非常低,甚至不具备盈利能力,导致资金浪费现象加重。
4、管理风险
一般情况下,卫生事业单位开展项目时,其事业经费由国家财政部门承担,所以对于财务风险,财务人员缺乏应有的敏锐性及警惕性。加之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操作技能有限,且风险意识相对淡薄,因此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屡见不鲜。此外,各级卫生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方面还存在着较大漏洞,即使部分单位有现成的内控制度,但却将其视作应付审计与检查时的主要工具,导致单位财务风险日趋严重。
三、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体防范对策
为了防范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应当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以及风险的预警系统,具体防范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卫生事业单位风险的具体指标体系
在风险的具体指标体系当中,针对其财务状况相关失衡指标,应当选择事业基金的可用率、银行存款的保障率以及货币资金的支付率等作为参照标准。至于债务风险的具体评价指标,则可结合卫生事业单位实际年末的借款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等基本会计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卫生事业单位可能出现的财务类风险进行评估与判断。但是,需重点强调的是,假使卫生事业单位所具备资产负债率相对偏低,就可说明其净资产十分丰富,而假使卫生事业单位进行付息还本时,就需从单位内部收入中提取出大量资金,并非是依靠和利用其固定资产,这就说明该卫生事业单位存在着较高的负债比率,其财务风险也会随之大幅度增加。由此可见,根据卫生事业单位基本产业的速动比率,就能够充分的反映卫生事业单位流动负债以及产业的速动资产之间存在的实际比例,并且还能够对该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体情况进行客观反映。
(二)加强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一般情况下,卫生事业单位在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时,假使其内部财务较之于投资的比例相对偏小,那么该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就会随之降低。同时,假使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负债比率当中还存在着产权模糊的情况,同样可能会给该卫生事业单位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在对这些情况情况初步了解之后,通过加强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就能够起到防范风险的效果。鉴于此,卫生事业单位需要对预算编制、预算分析、预算考核以及预算执行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在确定预算项目的基础上,组建预算标准,并严格规范各操作程序。对于无预算的经费支出现象,必须予以严格的控制及管理,确保资金支出做到有理有据。同时,在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以及支出等环节,同样需要加强控制,以制定定额标准或者是定额成本的方式,控制单位公务消耗、材料消耗以及水电消耗,并严格考核其服务质量,确保所投入的资本都能获取得到应有的收益。此外,加强卫生事业单位投资活动的管理。卫生事业单位参与投资活动旨在追求更多的利润,因此在进行投资活动时,要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应对投资活动带来的投资风险。卫生事业单位应提前对投资市场进行调研,实时关注投资市场政策信息,根据事业单位具体状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投资方案,完善投资渠道,并对投资项目进行优化组合,对大限度降低单位财务风险。
(三)完善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通过完善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有利于提生卫生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效率,促进卫生事业单位得以良性、健康的发展。风险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了风险防范效率的高低,因此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显得极其重要。这就需要卫生事业单位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再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条例,并严格遵守和落实管理制度[4]。同时,给予卫生事业单位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在岗培训的机会,以此方式提升其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及职业素养,提升其防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卫生事业单位还需定期引进综合型人才,制定相对完善的奖惩机制,从根本上鼓励管理人员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力度。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也是卫生事业单位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该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概括,督促相关部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客观、积极的心态规避各种财务风险。在遇到风险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积极应对,找出引起风险的相关因素,对症下药,进行积极的处理。此外,对于卫生事业单位基本负债情况和资金结构等,同样需要进行系统性分析,针对可能出现的负债风险等,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力争将风险所带来的影响控制到最低。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范文5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防范与管理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工作也将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指事业单位因为各种因素影响不能够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因此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存在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任何环节,所以,财务风险的存在势必会给事业单位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充分分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原因,有效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努力提高经营效益,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概念研究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活动中实际的收益与预期的收益出现相应的偏离所发生的机会和可能。财务风险这个概念通常被较多的应用于各个行业的众多企业之中,其用在事业单位中的目前比较少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事业单位的资金渠道也日益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与目前事业单位现存的体制与制度出现了较大的冲突,从而使得事业单位遭遇资金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些资金问题大多是由于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的意识不足所引发的,所以财务风险管理的缺位日益成为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此外,由于事业单位主要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组织目标,它不涉及筹资、负债、盈利等问题,其非营利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的重点是财务资源的依法取得和使用,而不是净利润或每股收益。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应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使事业单位难以合法、有效地获取并使用财务资源,从而造成其不能充分承担其社会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目标的可能性。它与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一定区别,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
1.支付风险
在事业单位中,财务支出担负着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开支的需要。目前,事业单位各种挤占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现象十分普遍,随着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资金支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挤占公费的现象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因此在确保稳定和发展的工作压力下,挤占公用和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同时会出现日常开支资金严重短缺等现象,显现出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财务部门也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
2.债务风险
近年来,一些事业单位因投资强度不够,便以举债扩大再生产和事业发展,结果提高了资产负债率,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影响了正常地还本付息,同时对货款风险认识不足、建设项目论证不科学等导致的事业单位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而形成的债务风险。
3.管理风险
在财务管理活动中,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严密,内控制度不够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授权制度不明,权力使用失控,监视措施的不到位,削弱了财务监管的控制力。管理手段更新不及时,制约了管理效率的进步,造成事业单位财产流失。这些终极导致了对会计信息由产生、传递、审核等全过程的治理不到位,造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受到影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与公道性,增大决策失误的风险。
4.道德风险
财务人员的道德素养对财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财务人员的选拔、任用、交流、教育等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对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的力量有限,使得财务人员的整体道德水平不能完全适应财务管理活动的要求,造成偏离财务管理制度,甚至违规从事财务活动的风险隐患。
三、事业单位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1.风险意识缺位
由于事业单位一般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在我国,事业单位往往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是特殊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有财务活动,那么必然也就存在着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由于这些因素导致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缺乏有效地风险意思,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
2.政府预算约束严重弱化
近年来,由于控制环境的影响,财务风险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特殊性主要源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即财务管理的重心是预算管理,预算具有导向作用。然而事实上,众多决策者难以抵挡外部机遇带来的快速发展的诱惑,片面强调发展而不顾财力地铺摊子、上项目,将企业运营中的“负债经营”思想引入政府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势必造成隐性赤字预算。这种由预算约束弱化、管理层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责任风险,已成为当前财务风险防范中的重中之重。
3.事业单位财务决策不科学
就目前情况来讲,我国的很多事业单位管理者在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中缺乏必要的科学性,作出的决策往往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时缺乏合理的规划,在决定资金的使用方向时不能够实行大额资金的集体研究,只是由事业单位管理者一个人决定,财务决策不科学,这种现象造成了事业单位资金极大的浪费,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极大的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偿还债务的能力,给事业单位带来极大的风险。
四、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措施
1.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建立良好的资金管理制度有助于降低单位财务风险,针对事业单位收入特性形成的现金流入量不均衡的特点,财务预算管理要借助现金流量平衡规律,编制现金预算,解决财务收支在时间和数量上的不平衡,提高财务保障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事业单位应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正确计算潜亏总额,规划扭转潜亏时间表,控制好单位的基本收入、支出及分配政策,以收定支,做好单位运作资金的节流工作;实行盈余预算,弥补事业基金亏损。
2.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
虽然财务风险广泛存在于各种财务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在进行财务活动前,财务人员要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同时培养其运用专业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从数量上进行充分估计与衡量风险的检测能力,并根据预测的所有可能的结果及出现的可能性,对财务风险进行一定的度量,将风险控制在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3.建立财务状况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预测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在事业单位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状况风险及连带责任风险进行预警预报。同时要建立健全内部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对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
4.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事业发展的关系
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不能一提到“ 规范”就认为会阻碍事业发展,实际上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既是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又是防范财务风险、促进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持事业发展是财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只为眼前的利益,不讲原则,不顾法规约束,即使事业有了发展,由于财务风险的迅速膨胀引起了财务秩序混乱,也必然会导致业务工作秩序的混乱,最终必将阻碍事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财务风险管理是当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需要充分的分析不同风险产生的原因,不断增强事业单位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使事业单位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军.我国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点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4.
[2]张如侠.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财税管理.2011.3.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范文6
摘 要 在我国,事业单位是一个特殊的部门和单位,由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致使内部财务控制也存在一些风险。本文以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内涵为出发点,分析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控制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内涵
(一)财务风险控制的含义
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中,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收益偏离了预期收益,使企事业单位蒙受不应有的损失。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其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在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中,各种财务舞弊,作假等现象的发生,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引发社会效率降低等现象。另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还可表现在事业单位领导决策失误而引发的财务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贪污盗窃对事业单位产生的影响,以及事业单位自身引发的债务风险等都属于这个范畴[1]。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
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非营利的为主,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表现出不规则性、客观性、可预测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其中,财务风险的不规则性是指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以及程度等是不能完全确定的,且财务活动具有复杂多样性,因此,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者而言,也不能完全掌控财务风险因素。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是指财务活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的可预测性是指财务风险的产生和发展是具有规律的,财务人员能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预测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手段来预防风险的发生,降低财务风险的破坏性。财务风险的可变性是指事业单位的不断变化发展,决定了其财务活动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财务风险也因此在改变、消亡和激化,具有一定的自我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性。
二、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建设
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死角与盲区的现象屡见不鲜,内部管理制度缺乏建设,这与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缺失有关,虽然国资委明确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归属及管理方式,但各事业单位仍旧按原有的管理方式进行自主经营,处于监管真空的状态。另外,事业单位对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不能保证应有的财务管理效益,也削弱了财务监管力度,致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从产生、传递到审核等全过程的管理缺失,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其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决策,增加了决策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风险意识不够,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事业单位作为不直接参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为国家的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组织,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可以说,在我国,事业单位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大多以从事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电视、广播等形式存在的社会组织。也因此,我国的事业单位官办色彩浓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又因为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程度也不尽不同,这也决定了其抵御风险的意识,能力和程度也是各有差别。但因为,事业单位官办的性质,对于自身的财务风险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财务风险不是自己的事,是国家的事的意识,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关于如何控制和预防风险的制度几乎不存在,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从事业单位自己的层面,都还未建立全面的风险预防与应急,报告与问责等制度体系。
(三)财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财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的参与者,其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一些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不了解财务会计动态,对于新的会计政策从未听闻,以至于不会采用新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会计核算,在核算中往往漏洞百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风险控制。另外,还有一些财务人员对于事业单位的工作认识不正确,认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是个“铁饭碗”,不会有失业的风险,也就不注意对自身素质的加强,如不重视参加专业的财务会计学习培训,不主动了解国家新的财会政策,对于新的财会管理办法闭门造车。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的另一表现是其道德素养不够,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什么单位,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平对一个单位的财务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很多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足,投入有限,使得一些财务人员无视职业道德,偏离财务管理活动的要求,存在违规从事财务活动的风险隐患。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建议
(一)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疏于建设的现在,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完善各自单位的财政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如明确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事业单位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程序,明确事业单位内部会计资料内部定期审计的办法和程序[2]。再如,建立各事业单位的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就拿内部稽核制度和牵制制度来说,各个类型的事业单位不尽相同,应建立在本单位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上,但总的来说,内部稽核制度包括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个体分工和组织形式,以及稽核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础流程等等;内部牵制制度包括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等内容,明确出纳等岗位的职责与限制性规定,以及有关领导部门对限制性岗位的定期检查办法。
(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实行风险问责制
为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实行财务管理问责制,以强化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领导层的风险意识。所谓问责制,是指若因为个人过失及故意,损害了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以致产生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或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导致正常的工作秩序紊乱,工作效率降低,通过实行内部监督来进行责任追究,以强化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责任和风险意识。如让事业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为本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等手段来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层的风险意识。
(三)强化财务人员素质建设
针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容易引发的风险隐患,应强化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建设。如为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应加大财务风险的宣传力度,积极利用单位内刊、宣传册等进行宣传教育,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再如,积极选派单位优秀的财务人员出外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能有效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来预防与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以及学会财务风险的应急与处理等等,这些业务素质的提升,都需财务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充电学习获得。另外,还应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道德建设,如积极鼓励财务人员主动识别并说出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触犯职业道德,加深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隐患的财务人员,一旦发现,给予重罚。
总之,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内部的财务风险控制有自身的特点,需要从制度、意识和人员层面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控制水平。如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实行风险问责制;强化财务人员素质建设等手段来保障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