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文1

(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资源型城市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枯竭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因此,城市转型是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融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重要路径。本文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黄石市为例,通过分析其资源、经济和产业等发展现状,分别从企业、园区和社会层面构建循环模式,分析产业间的关联度,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融合的方向和路径,对带动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融合;产业结构;城市转型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CX2013116)。

作者简介:孟戈(1978.01—),女,汉族,河南长葛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0引言

“循环经济”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融入清洁生产,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它模拟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链,形成产业共生网络,从而实现废物再利用的物质封闭循环的实践模式。

产业共生网络,是将本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生产过程的资源,这一过程恰好促进了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而生态产业园则是三大产业融合的代表[2]。

在循环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融合方式,已经发展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之一。它模糊了原有产业之间的边界,形成新的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本文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的黄石市为目标城市,对它的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

1目标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黄石市位于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其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驱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老工业基地,黄石市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凭借其资源优势,布局了一批大型冶钢、冶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资源消耗型企业,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资源型产业工业产值占比过大。近年来伴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黄石市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食品饮料、医药、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和化工医药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较好。2012年,黄石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4:62.4:30.2。工业产值占比依然较大,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2目标城市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

依赖资源消耗来驱动经济发展是资源型城市一贯的发展路径,黄石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计64种,其中硅灰石质量居世界第二。具有品种全、矿产配套程度高,主要矿产相对集中,交通方便,易采易选,共(伴)生矿产可综合开发利用等特点。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致使黄石市在前期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矿业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过大,农业受产业政策和产业规模限制难以发挥基础产业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难以形成牵引力。随着资源逐步枯竭,经济发展后续乏力,扭曲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优化产业结构已迫在眉睫。

2.2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

2012年,现代服务业仅占全市生产总值3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5.8个百分点。服务业等接续替代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是经济总量较低,发展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其发展水平与城市地位不匹配,已严重制约黄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困难重重。

2.3经济发展、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决策层对如何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从而形成了粗放型矿业经济模式。“掠夺式” 开采对矿产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3]。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三者之间协调同步,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2.4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发展存在问题

黄石市园区数量少、规模小,7个园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园区主导产业尚未建立。各个园区中小企业多,小项目多,缺乏重大项目,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

3目标城市产业融合的循环模式构建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黄石市面临问题的策略在于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即大力孵化和培育一批新兴替代产业,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产业内部通过循环化拓展改造,配置关联产业和企业。提升第一产业占比和基础功能,强化第二产业核心地位,拓展第三产业主体功能,形成三次产业进行纵横交叉,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局面。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融合本质上就是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合,即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通过资源共享、技术经济关联,实现资源节约、减少废物排放。促进产业融合的循环产业链构建包括三个层面: 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及区域层面。

3.1构建企业层面典型循环经济模式

企业内部循环是从微观层面体现产业融合。它要求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使资源利用、环保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一般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或是返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中,并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三废”排放量,加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最大限度的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4]

在企业之间把骨干企业作为载体,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推广和梯次推进,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取得较好成效。例如构建三次产业生态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劲牌酒业”模式,详见图1。

3.2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园区模式

生态园区模式是在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主要是生态工业园,同时融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它是以资源为纽带的产业共生组合,将企业内部无法消解的能量、废料变成其它产业的原材料或动力,企业间共生耦合[5]。

黄石市依托由八个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企业构建的资源流和能源流链接,在园区层面形成黄金山工业园、大冶经济开发区、下陆长乐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等一批起点高、生态产业链(网)长、园区资源一体化经营与生态化管理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例如:形成以重要资源为纽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矿-煤矸石-电力-水泥建材产业链、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水泥产业链、冶炼废渣-矿渣微粉-建材产品产业链。以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冶炼厂“三废”治理为纽带,在大冶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形成相互间链接、良性循环的企业群:有色冶炼厂回收铜冶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制取硫酸,利用废渣阳极泥及废电解液综合回收黄金、白银、二氧化硒、粗铅、粗碲、海绵铂、海绵钯、粗硫酸镍等;大江集团利用有色金属冶炼厂的烟灰提炼铅、锌、铋等贵重金属,从有色诺兰达炉渣中综合回收铜精矿、铁精矿及附含金银;瑞清物贸有限公司利用有色公司的烟道灰生产铅铋合金和稀有金属;鑫诚制酸公司利用转炉烟气制硫酸;贵金鑫冶炼厂对有色金属冶炼厂的金银渣进行回收提取金、银、铅等贵重金属;黄石奥宁公司、英柯公司利用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电解铜。

通过资源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融合,推动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逐步实现消耗资源产业到深加工、高技术含量产业的转变。

3.3构建区域大循环模式

全方位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把支柱产业(建筑材料、装备制造、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医药和能源)和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指废弃物回收及其资源化再利用产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矿产、共伴生矿、尾矿和一般固废和危险固废、污染土壤、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水中漂浮物)融合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形成区域性的资源废物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同时衍生出具有三大高新技术的新型产业新材料、机电信息、生物医药。通过生态产业链将资源和其他不同产业的融合,逐步建成区域经济融为一体的循环型社会。

4目标城市产业融合发展的预期效果

(1)加快黄石市工业产业转型,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内深化清洁生产理念,企业间加强联合,延长产业链,增加辅助行业,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形成新的具有附加功能和更强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2)通过引入循环经济概念,避免资源使用权倒挂和资源浪费,扩大企业经营范围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协同效益,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3)推进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外向化发展,实现黄石大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5结论与展望

产业融合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之上,而循环经济模式则促进产业更好的融合,两者不可分离。以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为切入点,以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追求为动力,构建循环模式,延伸产业链,在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和社会层面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雷霆,王芳.循环经济理论与“三同时”法律制度的融合[J].经济问题探索,2004,6:19-21.

[2]Murat Mirata.Experiences From Early Stages of a National Industrial Symbiosis Programs in the UK:Determinants and Coordination Challenges[J].Cleaner Production,2004(2):967-983.

[3]黄霞,彭赟.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J].中国矿业,2009,18(2):40-43.

[4]武健鹏.产业融合: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J].理论探索,2012,2:103-105.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文2

关键词:冷却;循环水;系统;节能;应用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ihfo, many aspect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in China and start a new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such a context, also in the process of ou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 cooling water in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generally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eighty percent of the proportion, is a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dustrial, important link. So, in order to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we must first study good cooling water circulation problems. This article will from set out actually, seek truth from facts analysis of cooling circulating water system of energy saving and application of a constant new proposition, hope in the future production and life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Key words: cooling; Circulating water; System; Energy sav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从实际出发,看冷却循环水系统节能和应用的现状

作为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冷却水,在循环利用和节能方面,如果我们能做的更好,将不仅能保护好目前并不太乐观的环境,也能节约国家和企业的不必要的开支,这是个永不退色的常新话题。只有做好的了冷却循环水系统的节能工作,我们才能在财政上减少一笔开支,将这笔开支作为更为重要的基金进行投放。只有做好了冷却循环水系统的应用工作,我们才能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收获效果。

笔者在通过实践的过程中,针对实际情况,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冷却水在运行操作的过程中,主要的方式是利用冷却塔,冷却塔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尤其是它的开放式运行,在暴漏的空气下就会集聚很多的废弃物品。这些废弃物品在冷却水运行的过程中,就会降低它的运转效率。尤其是在冷却水流速较低的地方,这些地方极其容易发生残渣堆积情况。一旦形成大规模的残渣堆积现象,不仅降低运转效率,还会使设备出现故障,增加修理维护难度。

所以,就目前的生产状况来看,冷却水循环问题还存在很大的隐患,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水垢问题。在冷却水循环的过程中,水垢问题一直是个核心问题,也是个疑难问题。水垢的形成和积淀,致使整个水循环工作变得效率低下。

第二,污垢问题。与水垢不同性质的,污垢问题也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由于水循环装置——冷却塔一般都在户外,没有受到外部的保护,致使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污垢。使得整个水塔出现堵塞现象等,这对于冷却水循环水系统的节能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腐蚀问题。在冷却水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它的主要成分还是水,致使设备极其容易出现腐蚀现象。这对于整个设备的检测和维护工作的要求就十分的高。只有做好腐蚀检测工作,才能更好的保证冷却循环水系统的节能。

第四,菌藻问题。菌藻是冷却水运行的必然产物,在生产过程中极其容易产生。他们的存在势必会使冷却水变得不那么清澈,有时候也会使整个循环装置出现堵塞等故障。

二、结合实际,探讨实现冷却循环水系统节能和应用的途径

就上述实际情况的描述,我们主要可以把冷却循环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做出如下整理,即:水垢问题,污垢问题,腐蚀问题和菌藻问题等。目前在针对冷却水的这一系列的弊端,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改造和完善。量子管通环的的设计并入,相对改进了这一弊端。它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将改变 了水的状态以及其物理性质,加强了水的各方面功能。换句话说,就是将水的新旧交替加快,以此来增加水的污垢承载量。这样的转换工作对于冷却循环水系统的节能和减排都是极为有利的,不仅节约了相应的能源资源,也使得工作的运转效率有了大幅度的飞跃和提升。

与此同时,我们在针对水质产生的污垢的问题上也做出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为此,我们还增加了污垢过滤装置。污垢过滤装置在理论上,是可以大规模的排除污垢,使得脏水回清。但是,在实际操作之中,脏水的真正回收率其实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这种低效率的运行操作过程,其实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并且有时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也用串联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很有效,因为它会减少水循环的频率。致使其他各方面后续工作的发挥和效率,一旦出现堵塞现象,将会严重影响生产工作。但是它还是相对缓解了目前的燃眉之急。即使如此,目前我们还是在大范围的利用这两种方法,因为相较于传统的方法,他们还是相对有优势的。我们希望能在短时间能研究出更好的方法来帮助脏水回清,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在考虑装置转换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财政开销问题,毕竟财政开始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我们要力所能及的既考虑到生产效率的提升问题,也要看到生产成本的控制问题。笔者始终主张的是节约原则,在最少的开支下做出最好的成效。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认为主要做好预期的改造统计工作,研究是否有足够的效益值得我们进行改造,那么以下原则,我们有必要遵循:

第一,从节约水量上来看。冷却循环水系统中每台机器设备一般每天可以节约使用的水量是十吨到二十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两万三千四百吨。这是个不小的数目,如果新更换的设施能达到这样一个节约的基本标准,我们是值得改造和进一步更新的。

第二,从费用开支上看。目前,我国水费的平均价格是五块七元钱左右,我们按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来算,一年我们可以节约的水费就是十三点三四万元。这样的一笔水费开支就可以进行新一轮的更新设备的研究工作,可以帮助我们继续进行冷却循环水系统的节能改造命题。

第三,从能源节约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转换上述的装备,将会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清洁度,那么相应的冷却塔上的污垢就会有所减少,促进它更好的换热。间接的,也就降低了能源消耗的开支费用。

第四,从传统化剂药物的使用费用来看。传统的化剂药物的费用一直是居高不下的,但是在目前来看,如果我们转换了相关的设施和配置,将会基本不再使用这些传统的化学药剂,成本会降低很多。目前的设备工艺已经足够基本替代原来的化学药剂,我们能够很好的处理水垢等一系列的衍生问题,所以,在未来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将逐渐的、循序渐进的减少使用传统化学药剂,直到最后完全不实用他们。

总的来说,现代的改造技术虽然仍然存在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在确实在某些方面远远的优于了传统操作。这些都将对冷却循环水系统的节能工作和实际运用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要积极的采纳现代研究成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引进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器械,使得他们能在更短的实践内帮助我们实现冷却循环水系统的节能目的,在应用上也能够为得心应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冷却循环水系统节能和应用这一命题是始终是炙手可热的。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实践,并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为冷却循环水系统节能和应用这一命题做出贡献。由此,我们必须要在满足国家基本供应和需求标准的情况下,将大量的排污量逐渐减少,并做好节能环保的宣传工作。并不断跟紧时代的发展潮流,注意观察最为先进的冷却循环水系统处理设备,即时的做到更新换代和维护处理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的意义是实现冷却循环水系统节能和应用,促进国家、人民和企业的三向共赢。

参考文献:

[1]杨贵州,刘进波.冷却循环水系统节能技术研究及应用[J].化肥设计,2011(06).

[2]陈海良,雷志富.制氧机冷却循环水系统不停车在线清洗预防空分带水的技术应用[J].涟钢技术与管理,2012(04).

[3]高楠.进度管理在某研究所某厂房冷却循环水系统改造工程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2012(04).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文3

内容摘要: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均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这两者均可以看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乃至产业均是相互统一的。

关键词: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

生态文明是为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而诞生的,但同时又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的优秀遗产;新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生态文明理念探索新型工业化模式,可以少走弯路,减少生态代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污染物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危及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下降。一方面,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山区占国土面积的2/3,海岸线漫长,人均占有资源量低,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仍是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和严峻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使得我们必须应对以下挑战:一是确保能源安全。化石能源终将被人类开采耗尽,这个趋势是不可能改变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能源成为确保能源安全,逐步减小对化石能源依赖的重要途径。二是保障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资源替代和循环利用率低,亟需发展先进资源勘探与利用技术,发展可替代资源,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三是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广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52%,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达2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面积6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的岩溶地区面积9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大,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量少、利用率低,是我国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主要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GDP的能耗却达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资源短缺将严重限制我国未来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及时建立战略性资源的合理使用、有效替代、动态优化和安全保障体系,而这些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前提。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一)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之下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规模开发利用,由于纯粹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无法解决大气圈层对温室气体的环境容量所造成的外部性问题,从而导致资源和环境的配置利用出现重大扭曲,由此导致了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人类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公地的悲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激励,推动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并且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邓梁春等,2008)。低碳发展模式是在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保持高度统一,在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环境方面相互结合的战略性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来提高能源效率并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由于存在自我净化机制,全球气候变暖不是只要排放温室气体就会产生,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发生。破坏大气自我净化机制的排放量就是临界点,一旦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量超过此临界值,气候变暖就会发生。这种后果产生后,升温的气候就会就会成为强制各国消费的公共物品。因此,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公共物品问题,容易导致解决气候变暖所需资源的“供给不足”和治理成果的“免费搭车”,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减缓气候变暖。世界能源绝大多数来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也正是它们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没有规模化的低碳能源取代它们,减排行动必然危及能源系统,不采取行动又会损害气候。低碳经济战略为在节约能源、确保能源安全和增加就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诸多益处,其既是抉择,也是机遇。

(二)循环经济与资源优化配置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中国资源相对不足,目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流量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3R原则中的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reduce)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端的物质量;再利用(reuse)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周期;再循环(recycle)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高效率、资源化,集中表现在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污染物最终处置量上,即单位资源消耗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提高和污染物最终处置率的大幅度降低。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一)二者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既要循环又要经济,其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要解决废物变资源的产业对接、技术应用、空间布局、市场效益;低碳经济是既要低碳又要经济,其核心是低碳经济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要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循环经济发展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建设统一规划;低碳经济要与能源安全、节能减排统筹规划。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两者均可看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很大一部分工作乃至产业均是相互统一的。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1.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结构低碳化。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气候变化问题直接涉及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能源利用的结构与数量,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实现未来能源的高效利用 以及能源结构向低碳化发展。在中国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到2030年能源相关的CO2 排放量低于目前的水平存在巨大困难。中国能源需求的70%来自煤炭(美国只有24%,欧洲为16%)。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活动,仅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1%,因此控制能源消费和构建低碳能源是关系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低碳化的能源体系不仅可以显著削减碳排放,还具有增强能源安全、改善环境问题的多重效益。

2.产业结构调整。面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现实,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改造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创造”,更应向利润曲线的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可以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成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网络,不断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快发展包括金融、保险、物流、旅游、教育、文化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机会多的低碳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重视传统工业发展的同时,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减轻我国的碳排放强度。

3.国际技术合作的潜在优势。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减排空间大。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金乐琴、刘瑞,2009),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同时,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国际技术合作潜在巨大。

4.统筹低碳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其发展阶段和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已达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排放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减缓气候变化可以配合其他范畴内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冲突。同样,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提高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立法上,在中国都是较早的。至今甚至有很多循环经济领域的专家将低碳经济归为循环经济的一部分,这是十分不科学的。

不断完善与探索性的有机结合。从实践发展看,循环经济是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产生的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使完全的、呈闭合回路式的循环经济是无法达到的,有必要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无限地、不间断地向它靠近。

循环与非循环的有机结合。完全得到循环利用的物质材料十分有限,且能够进入循环的很多也不得不降格使用,循环利用也主要局限于生态学的方法领域。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在资源、生产与消费、废弃物排放3个环节中,大体有5类环境保护技术,即:资源替代、资源恢复、资源耗用节约、废弃物安全化或无害化处理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中核心的一点就是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而这仅仅是5类环境保护技术中的一种,在这5类环境保护技术之间,不存在彼此替代的关系。从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看,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解决当代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时,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非循环技术途径,也不能成为惟一的或主要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它必须和其他保护环境的措施配合起来实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与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是吻合的。尽管目前在我国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战略还存在一些掣肘,但是,实现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向依靠资源循环发展的转变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邓梁春,,吴昌华.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取向.气候变化展望,2008(1)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阿坝州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32-02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紧邻成都平原,北部与青海、甘肃省相邻,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辖13县,224个乡镇,1 354个行政村,幅员8.42万平方公里。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2008年“5・12”特大地震震中在阿坝州的汶川县,地震给阿坝州带来巨大损失。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中国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有效恢复灾区的各项事业,重建农业、工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生产,优化提升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工业发展达到或高于灾前水平。专项规划提出灾后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就业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远近结合,合理安排原地恢复、原地重建与异地新建,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了适宜重建区、适度重建区和生态重建区的生产力布局定位和重建目标,即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和灾前产业发展基础,区分规划区的不同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力布局,发展循环经济。

一、阿坝州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它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规律要求,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往复的新的流动系统。在这个新的系统中,物质和能源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配置和永续发展,从而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改善的协调一致性和可持续性。循环经济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是重视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体现。其目的是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使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相吻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双赢。根据地震后阿坝州的实际情况,恢复重建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务必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以提高资源利用为核心,以节能、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各类资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要求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形成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各产业之间按照工业生态学规律,形成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产业链,并且其物质和能量能够建立起良性的循环体系。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企业,用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2.培育壮大区域性的资源再生(回收利用)产业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在保持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建立资源―产品和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清洁闭环流动模式。循环经济中的资源闭路循环反馈运动要求最大限度地延长资源使用环节,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能循环模式,将社会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闭路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和消费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通过资源利用的闭环流动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中,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就是使物质的不完全循环或无循环更多地变成再循环,以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为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废弃物实行循环再利用,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原生资源的开采。资源要素的闭环流动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回收在利用,把废弃物资源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发展循环产业,建设生态产业园。生态产业也叫循环产业,是按照循环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在第二产业实施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生态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物质的全循环。即上游企业的排放物不是废料而是下游企业的原料。在生态工业园中,以一个或多个企业为核心,通过市场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原料,或者通过园区集中的基础设施来建立起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同企业自身的纵向代谢关系组成网络,实现园区污染的零排放。

4.发展战略应注重统筹协调。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应该选择正确的切入点, 必须认清地震后阿坝州的经济现状, 正确理解中央对循环经济的功能定位, 结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统筹安排, 协调推进,要重视生产环节的物质闭路循环,强调消费过程以及物质流通的其他环节,也要重视工业物品等的技术性还原系统,强调开发和利用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生态性还原能力,真正让循环经济成为阿坝州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营造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民族州。

二、阿坝州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

阿坝州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求全州人民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并以此作为实践的支撑基础,这些理念包括: (1)生态经济效益理念。生产过程中要实现物料和能源的循环往复使用以达到废物和污染排放最小化。(2)工业生态系统理念。要求企业之间产出的各种废弃物要互为消化利用,原则上不再排放到工业园区之外。其实质就是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组织园区内企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3)生活垃圾无废物理念。这种理念本质上要求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处理要由无害化向减量化和资源化方向过度,要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或在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有效地组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理论上讲,循环经济涵盖现有物资生产、流通和消费部门的各个方面,并可延伸到非物资生产领域,但限于阿坝州目前工业化、城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极不均衡。

1.现有产业构成中,有计划经济的遗产,其中难以发挥竞争优势的死滞资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阿坝州许多生产装备和企业资产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较差,规模小,竞争力弱,淘汰率较大,据有关统计,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平均不超过五年。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把各类产业加以盘点,统筹考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开展大量的产业关联整体设计,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参与力度差别化的企业档案信息材料,分门别类纳入到循环经济的体系中。初步考虑,可着重将以下部分行业作为实施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

(1)国土资源各部门,包括矿产资源能源的开发、运输、存储、加工、消耗部门,耗水量较大的部门、占用土地资源较大的部门、环境治理部门等。例如,在资源开采环节,要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对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强矿产资源依法管理、有序开发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勘察开发准入条件,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采、选、冶工艺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冶炼回收率和综合回收率。积极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2)农、林、牧等农业各部门:主要是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开展农村社区循环生产生活(农村能源、农用物资)。重点是农村专业户、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社区基层组织等。(3)第二产业中各类能源原材料工业(煤、电、铝、建材等)、加工业(食品工业等)、制造业(造纸等)、建筑业废弃物处理。

2.可以从空间区域角度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地区分解开来。对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划分,可以有两种基本方案:(1)按行政单元加以分块控制和实施。具体实行中可以县为单元,落实责任制,各单元区别情况制定各区域内的发展策略和治理重点。(2)按产业集群区作为实施循环经济的基本单元,可以将全州划分为若干个产业集群区,按照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理念加以具体组织实施。

3.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加以分解处理。特定区域的循环经济可以从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跨区域循环等不同尺度加以把握和操作实施。其中小循环主要是指微观组织或社区内部的循环。重点是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好处是产权主体明晰、责权利分明、操作简便,弊端是改造总成本较高,循环经济的规模化程度较低;中循环主要是指各类生态产业园区的物质、能量循环,也可以扩大到一个产业集群、一个流域、一个县、区行政单元;大循环是指全州范围内的宏观经济大循环,可解决中小循环难以完成的,或中小循环不经济条件下的诸多循环链的构建问题,起到统筹全市循环经济体系的作用。跨区域循环是指本州与其他城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传输、循环,力求通过合理的物流、人流、信息流、价值流而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货畅其流,并做到更大区域范围内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参考文献: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文5

关键词:电厂汽轮机;运行优化;策略

1、引言

当前汽轮机的配汽方式主要是复合型的配汽方式,这种方式在启动或者低负荷阶段,都可以通过单阀的方式来实现汽轮机的运行,也可以在额定负荷下,通过顺序阀来实现汽轮机的配汽运行。这种复合型的配汽方式在高负荷作用时,可以有着相对较高的效率,然而在低负荷作用时,这种配汽方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即节流的损失很大。为了实现汽轮机运行的优化,故对汽轮机的配汽方式进行优化,实现节能降耗、提升经济性的目的。

2、火力发电厂汽轮机运行现状

汽轮机组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各个环节都能有效的改善汽轮机组的经济性能,优化运行效率。汽轮机组的实际的运行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机组的经济运行,当正常运行时各个数据指标都是在额定的范围之内时,对于汽轮机组的经济型只会产生小的影响,但是当运行指标突然超过额定的参数时,就将会对汽轮机组产生运行安全威胁。原有系统的回热加热器对于火电机组的端差、散热损失和给水部分旁路的正常运行都不能有效的满足要求。回热加热器系统的各个部分都会参与到火电机组的运行当中,但是当回热加热器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事故。另外加热器的旁路门关闭不严导致出现泄露,这会造成加热器的进水走旁路,这种情况会很大的影响火电机组的正常运行,影响机组热经济性能的降低。原有的系统如果加热器上端差增大,那么将会导致出水的温度降低,从而导致本级的抽汽量锐减,高一级的加热器抽汽量就会增加。相反下端差增大,则会导致本级抽汽量增加,低一级加热器的抽汽量减少[1]。而且,加热器切除后。来自给水泵的水的温度远远的低于正常的给水温度范围,导致循环的平均吸热温度大幅度的降低,循环效率降低。

另外,当加热器的旁路有泄漏的现象发生时,泄露量也大,经济性能就降低得越多,同时大旁路的泄露比小旁路的泄露所造成影响要大。再者,当加热器的疏水的切换方式采用疏水泵时,如果没有疏水备用泵,当疏水泵发生故障,那么疏水就将会自动的流到比较低的加热器,同样、疏水泵发生故障时会使疏水直接的排入到凝汽器,以上所述的各种故障都将会降低机组的正常运行。

3、电厂汽轮机耗能分析

3.1汽轮机的启停耗损

汽轮机的启停过程是转子应力的变化。汽轮机在运行情况下,转子表面蒸汽参数发生升降,转子内部处于不稳定的温度场,转子长期在这种高温、高压下持续工作,如果参数处理不当,启动停止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损耗,最终导致降低汽轮机工作效率较低,同时减短汽轮机的使用寿命。

3.2汽轮机组能量耗损

电厂整体运行中,汽轮机是实现所能量转化的原动力。其运行的复杂、配合的复杂是导致能量损耗的重要原因。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是汽轮机的汽阀,通常汽轮机的的汽阀分为单阀调节和顺序阀调节。单汽阀的调节是通过汽轮机蒸汽参数直接控制,而顺序阀是通过喷嘴来控制蒸汽阀门的开关。所以汽阀压力大、喷嘴室和外缸容易变形、密封性及部分机组运行能量损失都是汽轮机组耗能的原因所在。

3.3汽轮机空冷凝汽器损耗

汽轮机中空冷凝汽器是热效率传递的枢纽,空冷凝汽器的影响直接导致热效率降低,从而使整个热传递的效率大幅下降。而凝结水中溶氧出现问题,不仅热传递受到影响,而且管道和设备也会产生氧化腐蚀。寒冷天气的时候,空冷凝汽器就会出现流量不均匀的问题,导致汽轮机的工作效率下降。

4、火力发电厂汽轮机运行优化措施

4.1节汽轮机配汽方式

通常传统的汽轮机复合型的配汽方式是在额定功率以上有较好的效果,而在低负荷的情况下,其弊端也较为明显。也是由于蒸汽压力的变化,使得瞬间的热量损失较大。所以三阀式的调节也逐渐凸显优势。汽轮机配汽方式的转变,有效的调节了负荷作用,传统的复合型配汽方式,其瞬间热损较大,同时对调节级强度要求较高,增加了汽轮机组整体机械运行的负担。通过三阀式调节,减轻了调节级强度的负荷,从而实现节能。与此同时要注意阀点密封性维护,也是降低损耗的有效方法[2]。

4.2优化回热加热器

回热加热器火电机组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作用,新型的系统较之原有系统有着更高的效率。优化的汽轮机的各级抽汽存在能级的差别。这种情况下,只要抽汽的压力越高那么改级抽汽返回汽轮机时做的功就会越多。能力就越强,能级也就会越高。汽轮机的回热系统可以增强抽汽在汽油机内的做功效率。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加热器的上端差、下端差和抽汽压损的变化上。新型的优化系统能够是汽轮机更加优化的运行,因为其拥有一个端差的尽可能的接近设计值的合理的运行范围。

4.3优化给水泵

电动给水泵原有的运行方式是定速给水泵方式,定速给水泵的运行依靠的是锅炉给水阀门的调节,这种调节方式的缺点就是当机组运行于低负荷时,阀门的节流损失比较的大。而优化的变速给水泵的特点就是依靠变动转速、平移泵的特性曲线来实现的,这种给水泵相对于定速给水泵来说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其优点在于不用给水调节阀改变积水流量,特别是在低负荷运行时,其节能的效果非常的显著,同时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气动泵组的运行经济性。

4.4优化凝汽器真空抽气系统

在电厂机组构成中,其中凝汽器真空抽气系统是十分关键的部分,对机组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传统的凝汽器真实系统存在着较大的故障率,漏气现象时常发生,从而导致水环真空泵过载,破坏机组设备。而利用优化改造来使凝汽器内部保持真空的状态,这对于机组运行的经济性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了热力循环的效率,实现了节能增效的目的。

5、火力发电厂的汽轮机的发展趋势

汽轮机的出现,有效的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对于电力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近年来还加强了对大型汽轮机组的研发,注重对更长的末级叶片进行研发,从而加快推动大型汽轮机的发展。汽轮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提高热效率,通过二次再热和更高蒸汽参数的运用,从而加快调峰机组的推广,加快供热汽轮机的应用[3]。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应该加强对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有效的加快汽轮机性能的提升,加快汽轮机在未来的应用水平。能源紧缺已成为全球的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更需要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针对当前我国火力发电成本存在较大浪费的情况,需要加快对汽轮机运行的不断优化,确保其运行效率的提升。作为电厂,更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对汽轮机机组的优化,有效的提高其利用率和运行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辅机节能方面的相关改造,从而实现汽轮机组的节能增效。

结语:

当前,我国的能源紧缺现象日益加重,为了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电力行业必须要对汽轮机进行改良优化,通过采取各种优化、升级措施,以提高汽轮机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林,赵朝利.加强电厂汽轮机运行的节能降耗的策略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No.20802:50.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文6

关键词:绿色施工;项目管理;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建设部在《绿色施工导则》中对绿色施工下的定义为: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可见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技术不同。

工程项目作为一个运行主体从计划、组织,到建设、收尾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不仅在其内部进行各种物质、能源的分配和使用;同时,它也对其外部的环境、社会诸多方面施加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因此,研究项目管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当前社会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中所研究的绿色项目管理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管理过程,它能够系统性的综合考虑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方方面面,利用生态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和现代科技手段,平衡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管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弊端

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活动中,由于“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生产模式,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就项目目标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要的是经济效益,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要的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就资源的利用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浪费严重,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则体现的是合理节约;就建筑过程的污染性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产生较高的污染,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基本无污染;就建筑垃圾的处理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结果是直接投放自然,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则进行化学处理或回收利用;就除污技术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采用的是治理性技术,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采用的是预防性技术;就除污时间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是在污染之后,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在污染之前;就除污技术与建造的关系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是相分离的,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则是相结合的;就建筑产品的运行费用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费用远远高于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就项目组织文化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表现为涣散、和谐度差,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则表现为团结、和谐;就项目的建筑产品的可持续性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根本无法与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相比较。

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理念

1、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根据绿色经济的要求,在传统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中融入绿色的概念,在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这一主导原则,采用一系列有效并可操作的评价、控制、分析实施等方法,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管理,通过节约资源和控制污染使每一个实施的项目能在科学、实用、合理、系统和集成的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绿色项目管理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在绿色项目施工管理相关领域的定义及内容等方面观点基本一致,都是纯粹从生态环保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尚未能突破这一狭窄的圈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从更多的角度来探讨绿色项目施工管理。所谓“绿色”,意味着节约、回收利用和循环利用,其直接含义是环保, 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是“和谐”,因此,探讨绿色项目施工管理的内涵,理当在传统项目管理范畴内围绕“环保”与“和谐”两个方面来展开。

(1)环保 所谓环保,既强调工程项目管理从规划、实施到结束都是一个循环的系统,系统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注重和外界环境的联系,但却不破坏周围环境。

(2)和谐 包括生态和谐和人际和谐,所谓“生态和谐”, 既强调的是项目规划、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环保以及项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提出的项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与项目管理过程总是具有的“唯一性” 是不矛盾的; 因为对于一个项目组织而言, 一旦其中一个目标( 项目) 得以实现, 其要素、技术和结构随即可以被改变而确保其追寻另一个目标。

人际和谐,除了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为表征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之外, 绿色项目施工管理的本质内涵中还应该包括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表征的项目组织内外部的和谐,即人际和谐。

三、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

1、 确定绿色项目管理目标

绿色项目管理目标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的和谐来确定的,即绿色规划职能。 它包括在项目立项以及可行性分析中制定与环境中可用的资源(考虑资源和能源的耗竭强度)和人力相一致的项目组织的目标,并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考虑实现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

2、 推广绿色的工程项目管理理念

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要组织技术人员对项目管理的过程进行分解,制定出每个过程的绿色控制方法和细节,建立企业的绿色管理战略, 运用绿色理念来指导规划、设计、施工。企业要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人员系统学习绿色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绿色管理”的思想融入到工程项目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具体过程当中,发动员工进行一场全方位的绿色革命, 使得“环保、生态、绿色”的理念深入人心。

3、建立绿色的项目组织文化

通过绿色文化的构建和不断丰富来指导和激励项目成员实现项目目标,即绿色领导职能。在这个职能中,项目管理者要将注意力放在项目成员、 团队及其关系的和谐化上来影响其工作绩效和行为。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团队合作的管理过程,它需要每个成员有努力完成目标的积极心态,更需要成员的通力合作、相互补充、充分沟通。建立绿色项目组织文化就是把绿色管理思想融入到项目组织文化理论中,使项目的各参与方都灌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创造绿色生存环境,塑造绿色企业形象,营造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

四、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

实现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从环境、资源、生态、经济、管理和社会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从环境学角度讲,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工程项目的建造活动应无害于环境,即无污染或污染最小;从资源学角度讲,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工程项目的建造活动应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利用、综合利用和充分利用;从生态学角度讲,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工程项目的建造活动应符合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通规律,不能因工程项目的建造活动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经济学角度讲,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实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从管理学角度讲,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和组织,使各职能部门协调统一,以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社会学角度讲,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体。总之,实现“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将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世界进入生态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