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污染治理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污染治理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 石板材 环境问题 对策
1 前言
石材加工、尤其是石板材行业,是我国南方山区主要的产业之一。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丘陵多山地带,石材资源丰富。有资料显示:福建有4000多家石材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约40万人,据估计目前花岗石、大理石板材年产量6000×104m2,年产墓碑石和石雕工艺品数十万套(件),年产值约300亿元,产量和产值居全国第一[1]。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古田、罗源和连江三县群众利用当地丰富的花岗岩矿藏资源,发展石板材加工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石板材加工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但这一行业的发展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特别是石板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造成了水质污染,直接威胁到福州市第二水源地――敖江流域及连江县城的饮用水源的水质。
2 敖江流域石板材行业发展背景
敖江流域石板材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始于1994年以后,之后企业数量和产量规模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据统计,截止到1999年2月,罗源、连江、古田三县共有石板材加工厂580家,绝大多为私营企业;到2004年,罗源、连江、古田三县石板材加工厂增加到913家,尤其是罗源,从1999年到2004年,石板材企业数量增加约1.5倍(见表1)。
注:连江、罗源2004年数据分别取自《连江县敖江流域石板材加工企业布局规划》(连江县人民政府,2005)、《罗源县石板材
加工企业布局规划》(罗源县人民政府,2005),其余数据出自福州市环境监测站。
3 石板材加工工艺流程及产污特征分析
石板材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相对简单,主要有切割和磨光两个工序,基本上属于物理加工过程。
石板材加工过程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石板材边角料、石板材加工粉尘和富含石粉末的锯机、磨机冷却水。石板材边角料约占石板材原料的33% ,这些边角料一般与石板材废水里沉降下来的石渣被堆积成为“人造石山”。由于没有植被的覆盖,雨水一般会淋溶“人造石山”中的细颗粒部分,造成“二次污染”;石板材加工粉尘由于其颗粒物粒径较大,在较短的距离内大部分都会沉降下来,少量会随大气飘移到较远的地方,根据现场调查,石板材加工厂的粉尘影响距离约为1-2km;石板材加工废水的主要成份是石粉和锯片冷却水中加入的“冷却剂”,“冷却剂”的主要成份为:树脂酸类及其皂化物、不饱和脂肪酸及其皂化物、木素类及其降解物等,其中树脂酸类主要为松香酸类和海松酸类等,这些有机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螯合络合能力,能将石粉中的微小细粒固定,使其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胶体状态,而不被沉降下来。
从这些污染物的影响范围来分析,石板材边角料、粉尘主要为局地影响,而石板材废水由于其胶体特性,可以影响到数十公里以外流域的水质。密集的加工企业布局将产生污染物在空间上的“叠加”作用,使当地原本清洁的“溪流”变为当地的“牛奶溪”。
根据上述分析,石板材固废的主要环境影响为土地占用以及废渣对水环境的“二次污染”,石板材粉尘的环境影响为当地大气质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动植物的健康,石板材废水的环境影响为当地流域的水质,以及所引起的动植物健康问题。
4 石板材行业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4.1 土壤退化与破坏
4.1.1土壤退化
敖江流域土壤以酸性盐红壤、中性岩红壤为主,其它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红壤,其间还零星分布有黄壤;比较敖江流域自然土壤粘粒和石料石渣的主要地球化学元素含量(表2),可以发现自然土壤表层中的SiO2含量较石料、石渣为低;自然土壤表层的Fe2O3、Al2O3含量却较石料、石渣的为高。进一步比较反映岩石风化程度的硅铝率、硅铁率和硅氧化物率指标,发现自然土壤表层的SiO2/ Al2O3、SiO2/ Fe2O3和SiO2/ R2O3都比石料、石渣的相应指标低得多。上述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的原因是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从岩石到自然土壤的成土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脱硅富铝富铁化过程。
石料、石渣以及石板材加工废水中的石粉在风力、水力以及人为因素作用下侵入土壤表层,改变土壤表层的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并降低毛管孔隙度,影响土壤保水、透气性。
土壤中是借助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土壤孔隙直径为8mm~0.1mm时,毛管作用逐渐明显;土壤孔隙直径为2μm~62μm时,毛管作用最明显;孔径小于1μm时,则土壤孔隙为膜状水所充满,则不起毛管作用。石板材业加工粉尘主要通过水流携带侵入土壤,水流携带的石材加工粉尘的粒径在0.1~1.3μm之间,侵入土壤后,土壤非毛管孔隙增加,提高非毛管孔隙度,使土壤中无效水含量增加,影响作物生长。
4.1.2 土壤破坏
土壤破坏主要指土壤资源的损失。石板材业造成土壤破坏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占用,石板材加工需要一定规模的石荒料堆场、石渣和废料堆场。石荒料堆场作为生产原材料堆放场地,其前途可以预期――随石板材加工厂服、退役而投运、清场;石渣和废料堆场则随石板材加工厂的投运开始占用土地,其对土地的占用是长期而不可预测。
从已有的统计资料来看,石板材业石材边角料产生率为0.02m3/m2,石渣产生率为0.01m3/m2。虽然石材的边角料与石渣在理论上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作为路基石料、作为石粉原料等等,但由于这些下脚料的成本价廉、易得,在目前加工成本、运输成本压力下,是得不到消耗的,其对堆场的需求是长期的。
地表石料石渣的堆积,改变了地表覆盖的类型,相应地改变了地表化学元素的组成,即改变了地表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影响了地表地球化学过程或化学行为,出现地表的“石质化”或“石漠化”。
4.2 流域污染
石板材加工废水中浊度很高,一般在3000左右;石板材加工废水中的石粉处于较为稳定的胶体结构状态,在排入水体后不易沉降,会影响到排放口下游数十公里河段,直接或间接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水体溶解氧量有一定下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一定影响。图2反映出石板材加工废水排入溪流,其浊度的变化规律。
石板材废水排入水体还会导致水体中可溶性硅含量的显著升高,敖江及其支流在受纳石板材加工废水的情况下,可溶性硅含量一般比背景溪流增加一倍。
4.3 污染物累积效应
污染物的累积效应通过植物的吸收、富集表现出来。
分析被石板材废水污染的溪流沉积物成份(表5),可以看出受石板材废水影响的河流沉积物和矿石的SiO2/ Fe2O3分布范围为51.77~295.65,均高于福建省水系背景沉积物的SiO2/ Fe2O3的50.41[3],而自然土壤(以敖江流域的基带土壤-红壤为例)的SiO2/ Fe2O3为8.57。在地表水文过程中,流水(地表径流)所迁移的主要元素为硅元素,而铁元素较为稳定。由此可见,石板材废水污染过的溪流沉积物SiO2/ Fe2O3增大。
浅水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有根植物,其无机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为溪流沉积物。根据表5,溪流水草的可溶性硅含量随溪流沉积物中可溶性硅含量水平的不同而变化。当溪流沉积物中可溶性SiO2含量在0.74%~1.18%范围内,SiO2含量与生物富集量呈正相关;当溪流沉积物中可溶性SiO2含量大于1%时,水草的富集系数有明显的跃迁。而水草对铁元素的营养吸收情况不同,水草本身体内的Fe2O3含量变化范围为:0.0057%~0.15%。当溪流沉积物中可溶性Fe2O3含量为0.013%左右时,其生物富集系数较高,当可溶性Fe2O3含量提高为0.023%时,其生物富集系数反而降低;植物体的SiO2/ Fe2O3变化范围为35.19~5024.56,变幅较大,而沉积物中的SiO2/ Fe2O3变化范围为51.77~295.65,相对植物而言,较为恒定。
石板材加工产生的石粉由于各种原因飞扬,沉积于周边的植物的叶片上。根据现场观察,叶片上沾染较多石粉的植物,其生理活动已受到影响,植物叶片表现出枯黄、卷曲的现象;这与石粉附着于叶片表面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石粉堵塞叶片气孔影响叶片的呼吸作用相关联。
表6显示石板材厂植物叶片对SiO2、Fe2O3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052~0.229、0.025~0.039,可见铁元素在不同受污染植物叶片内的含量差异较小,但硅元素的变幅较大。从硅铁率来看,不同植物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明显,竹叶对硅元素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其体内的硅铁率可以达到石渣的6倍以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闽南绿竹林对Si元素有明显的富集作用 [4],其他如莎草科、灯心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对Si也有强烈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同时在动物、人体组织和植物组织中,Si与Fe有一定的拮抗作用[5、6]。
5 石板材行业环境污染对策
如前所述,石板材行业的环境污染主要由石板材边角、石渣、二次粉尘和含石粉的锯机、磨机水造成,其污染治理也主要围绕这些污染因素展开;污染治理宜遵循“污源治理、资源利用;加强检查、防止偷排;政府引导,疏导为主” 的原则。
5.1 污源治理、资源利用
石板材行业的污染源治理一方面要从微观上考虑,即从单个企业出发,对企业的废水、废渣、二次尘进行治理;另一方面要从宏观层面出发,进行区域集中控制、并对产业废物实行资源综合利用。
5.1.1企业的污染源治理
⑴加大水循环利用率:石板材加工过程锯机废水对水中悬浮物的要求较低,业主一般乐于将磨机水、锯机水回用于锯切工艺;但石板材表面磨光用水要求水中颗粒物粒径较小,对回用水要求较高,循环池容量不足时,需要适当换水。足够容量的循环沉淀池是石板材加工企业提高水循环利用率、甚至实现零排放的保障,这里宜注意循环沉淀池要做到一用一备――石粉产生量很大且含水率较低,沉淀池池底经常需要人工清渣,备用池可以保证生产不中断。
⑵加强二次污染控制:部分企业沉淀池池底挖渣并不马上运出,与原料堆场石渣、石粉一起成为二次扬尘的污染源;石渣、石粉堆场的适当喷湿,可以大大降低二次扬尘的污染问题。
石板材厂的堆场一般较为平整,降雨时,雨水裹挟石粉外排。为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堆场宜适当向倾斜,以利汇集场地污雨水;同时,厂区沿界宜开沟收集厂内雨水。收集的污雨水经沉淀后才可外排,也可作为锯、磨用水。
5.1.2区域集中控制
区域集中控制最佳的方案,是在石材矿点集中区附近寻找合适区域,集中石板材加工企业,一方面由于靠近矿点,可以减少荒料运输量;另一方面,产业集中,有利于污染源控制与监督工作的展开。
5.1.3资源综合利用
目前石板材加工企业的石粉、石渣以及边角料的去向主要是堆场,单纯出售石粉、碎石子利润很低,宜适当发展其下游产业,生产腻子、混凝土砌块等,尽量消耗石粉、石渣以及石材边角料。
5.2 加强检查、防止偷排
石板材加工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导致废水、废渣的非法外排:
⑴部分石板材加工企业为石材磨光引入新鲜水、或由于沉淀池清渣不及时,会偷排废水;
⑵循环沉淀池的暴雨溢流;
⑶废渣运输车缺乏监管,违法倾倒。
企业属地环保监察部门应加强检查,防止此类违法事件的发生。
5.3 政府引导、疏导为主
企业治理污染、行政单位加强监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行为,政府应当主动对企业行为加以引导,关键在于利用政策、采用经济手段,让企业自觉自愿做好治污工作。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5.3.1 扶优汰弱、合股经营:建立行业准入标准,限制、禁止小石板材企业,对于现有石板材企业则鼓励合并入股,扩大规模;适当大规模的石板材加工企业对于污染治理相对较易展开;企业的合并,也使行政监管对象简化,利于监督、监察频率提高。
5.3.2 技术扶持、产业升级:目前石板材企业产品主要集中于铺地石板与低档装饰磨光板为主;由于制作高档石制工艺品对石材质地及员工素质有一定要求,普通石板材加工企业不适合进入,但立足现有石材质地、引入电脑雕刻等技术,引领企业技术升级,可以以较少的原材料取得较高的收益,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降低污染治理工作量。政府可以引导有实力企业向产业升级方向发展。
5.3.3 建立基金、管理入股:建立区域或集控区石板材行业污染治理基金,由石板材加工企业按规模出资,由行业协会或集控区业主协会自行管理、政府参与监督,开展与污染治理相关的活动,如:出资建立石粉、碎石子加工企业,或对该类型企业进行补贴,奖励治污优异企业等。
5.3.4 扶持资源利用产品:对采用石粉、石渣、石材边角料为原料的企业加以政策、经济扶持,如:①降低进入门槛,补贴设备购买费用,②减免税收,③电力、燃料优先平价保证,④政府项目优先采购相关产品等。
6 小结
石板材行业的环境污染主要由石板材边角、石渣、二次粉尘和含石粉的锯机、磨机水造成:
6.1 石板材行业的污染会导致流域土壤退化、破坏,石板材废料、废渣改变了地表覆盖类型,相应地改变了地表化学元素的组成;同时石渣的堆积间接地改变了该行业的污染特征,由点源污染转化为点源+面源污染双重污染特性。
6.2 石板材废水会导致流域污染,使污染溪流的可溶性SiO2含量增大,导致污染过的溪流沉积物SiO2/ Fe2O3增大;使河流生态系统中植物对底泥中SiO2的富集作用增强,提高了河流生态系统中Si元素的同化效率,进一步影响到系统中Si元素的生态效率。
6.3 石板材粉尘的累积效应导致植物富集硅、铁元素,其中硅元素的变幅较大。
石板材行业的污染治理应注意:
① 加大水循环利用率、加强二次污染控制;② 在石材矿点集中区附近集中石板材加工企业;③ 注意发展石粉、石渣以及边角料的下游产业;④ 加强检查、防止偷排事件发生;
⑤ 建立行业准入标准,限制、禁止小石板材企业;鼓励现有石板材企业扩大规模;⑥ 政府技术扶持、支持产业升级;⑦ 建立石板材行业污染治理基金、由行业协会或集控区业主协会自行管理、政府参与监督,开展与污染治理相关的活动;⑧ 扶持资源利用产品。
参考文献
[1] 龙会刚.福建石材市场分析[J].石材,2004,(8):39-43 .
[2] 李小梅,吴春山,庄一亭等.石板材加工行业的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4):67~71,79.
[3] 王绍雄,尤爱珍. 福建省环境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人类疾病的关系[J].福建地质, 1994,4(13):278~287.
[4] 李振基,林鹏.闽南毛竹林几种元素的累积与分配[J]. 应用生态学报, 1995, 6(增刊):9~13.
污染治理市场分析范文2
成本提高企业忧心
近年来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棉花需求量增加很快,国内棉花产量并不能满足需求。目前我国每年只有约90万吨的进口棉花可享受1%的进口关税配额,但我国纺织企业年用棉量1200万吨,但国内产量不到800万吨,每年大约有400万吨的缺口。
邹平县是棉纺大县。邹平县纺织企业2007年以来效益相对较差。部分20~30万锭的大型企业也是举步维艰。2007年下半年,一些企业虽然没有倒闭,但也处于停产、观望状态。全县120余家企业,70%处于微利状态。形势好的少数大型、特色企业占总数的10%不到。而大多数的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贷款受限,只能吸纳些社会资金,财务成本大大增加,一些新上的企业因为管理经验不足、市场分析不足,在目前的竞争中也很困难。部分中小企业确实面临关门倒闭的危险。
企业纷纷表示,“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降低成为山东纺织服装企业减利的主要因素。”2007年山东省纺织出口因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降低两项减少效益约35亿元。即墨市针织产业集群受出口退税影响471家企业,占全部出口企业的91.4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0.05%,减少退税资金约2.6亿元。
诸城市的服装企业基本上是从事内销的男装生产企业,被中国纺织协会命名为“中国男装名城”。2007年,这部分企业受到冲击较小,但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同样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能源等涨价等问题。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给企业带来比较大的成本提升压力。
昌邑市共有纺织印染企业1567家,印染能力30亿米,被中国纺织协会命名为“中国印染名城”。去年受到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国外设限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同时在国家及地方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污染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也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由于纺织印染行业整体利润水平较低,很多小企业原本就处于微利状态,部分企业处于观望并考虑停工或关闭状态。
新劳动法的实施带来集群内企业成本普遍提高。各产业集群内企业成本普遍上涨10%~40%不等,且短期内多数企业难以通过产品提价转移成本。由于忽略了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利益,使得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在青岛市,已有209家韩国小型企业停产关门。
规模扩大资金缺血
“随着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资金短缺问题出现了,由于我们银行贷款是比较主要的融资渠道,但现在贷款难度很大”,这是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反映比较普遍的问题。据了解,山东各产业集群内企业,特别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发展之初主要依靠自有资金积累,但经营规模大了之后,流动资金出现短缺,这个时候往往得不到银行的支持,故而企业间依靠拖欠货款缓解资金不足的想象较为普遍。
山东魏桥反映,企业购买棉花原料有一定的季节性,短期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增加贷款的可能性不大,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着贷不到款的危险,这种情况势必造成棉花价格的不稳定,也给纺织企业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即墨、海阳等产业集群地,由于企业流动资金的匮乏,在国家从紧的货币大政策下,行业利润率明显低于银行利率的纺织企业一般情况下无法取得银行的支持,造成了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有的企业甚至全部依靠拖欠占用货款来周转资金。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使社会债务链问题更加严重,也导致了企业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的恶化。在昌邑市,纺织行业资金缺口12亿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步伐。
污染治理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产业集群 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集群
一、引言
产业集群主要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存在,被经济学家认为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环保产业,就形成了环保产业集群(环保产业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并连接和协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新兴产业)。环保产业集群是环保产业的空间集聚和产业链的极化现象,依托人才、技术、管理、资本、市场和生产六大要素的互动、集成,是提高环保产业群体的集聚和产品规模化、高集化程度的专业化协作网络。目前国内外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对环保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如芬兰奥卢大学的Kari Poikela, Eva Pongracz(2006)等在《奥卢环保产业集群中的商业潜力》中分析了奥卢地区环保产业子行业―废物开发与利用集群的现状,经过分析发现:集群所具有的促进区域内企业合作与竞争、提升企业创新等特征都得到体现,但同时也发现相关的环保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滞后性,特别是环境立法在集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黄静晗(2005)在《福建省环保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研究》中,分析了福建省环保产业的现状和前景,提出了集群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加快培育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环保产业园区等。王伟林(2005)在《发展环保产业集群增强龙岩经济竞争力》中,分析龙岩发展环保产业集群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和资源,并提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优势支柱产业。国内外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深入揭示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理论与环保产业发展建设规划的关键问题。
二、长江三角洲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但市场集中度低
根据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环保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环保收入总额占全国环保收入总额的39.9%,而在2000年仅为30.6%。从浙江省的发展情况看,1993年当时浙江从事环保产业的单位926家,产值43.5亿元;到2000年,浙江的环保相关产业产值已达290.1亿元,列全国第一。在最近的调查中,2006年浙江环保产值高达645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平均增幅已超过30%。江苏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同样迅速,该省“十五”期间环保产业收入年均递增率达46.01%,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全国环保产业平均增长速度。
长三角地区的环保产业虽然在国内所占比重较大,但目前大型的环保企业仍然不多,依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属于小规模生产经营,开发新产品能力弱,低档产品居多,利润薄,发展后劲不足。此外,从事环保事业的企业比重仍然不大。据统计,2004年整个长三角地区从事环保的企业单位数为3415个,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0.75%,环保收入总额为1826.3亿元,占总收入的2.83%。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成为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离国际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环保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比其他产业更需要技术的支持。长三角环保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科研开发的加大投入等形式,环保技术已从无公害农产品等低技术发展转向开发新型清洁生产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开发环保材料、利用城市垃圾发电等高端的环保产业发展,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由于环保小型企业比重大,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相对落后,许多高科技环保产品依然需要进口,产品科技含量和制造质量、运行成本等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市场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例如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大中型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领域还不具备高科技含量设备的设计能力,难以与国外设备抗衡。
3、产业分布分散,集聚程度较低
长三角的环保产业主要分布在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和绍兴等地区。2004年苏州、无锡、南京三市的环保产业收入占江苏省的70.4%,比2000年高11个百分点;而浙江省的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杭州、绍兴、温州和台州这四个城市,2004年四城市的环保设备(产品)产值为32.8亿元,占全省环保设备(产品)的产值的87.6%。从环保产业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分布情况看,也比较分散,不利于各城市间的环保技术交流,同时也很难形成聚集效应,形成较大的品牌。
此外,融资渠道少。环保产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无论是技术的提高,先进设备的引进还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由于环保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规模较小、资信较差,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而且融资渠道少,不得不借助于利息高的民间资金,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资金来源不足成为困扰长三角地区环保产业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三、发展环保产业集群是未来长江三角洲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
作为连接和协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特殊产业,环保产业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第一,具有高科技性,且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通过集群方式发展环保产业,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在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通过技术转让与模仿,该项技术创新较容易地在集群内扩散;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科技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第二,具有全方位渗透性,一方面环保产业渗透到各行各业,横向边界较宽;另一方面环保产业渗透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是从末端治理产品、单项环境服务向清洁工艺过程相关产品与一体化服务转变,因此纵向边界较深。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可以促进环保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而整个环保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而其集群扩散效应又进一步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第三,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政策依赖性。一方面,政府通过强制的法律法规约束工业界的污染排放行为;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环保设施为市民和工商业界服务。可以说政府参与特性直接影响了环保产业的资金来源、管理体制、公司结构,同时政府的参与特性也直接受制于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以产业集群模式来发展环保产业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有效地增强环保产业的集中度;第二,可以有效促进环保产业的创新;第三,提高政策的有效性。环保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式,把环保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有效的结合起来,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大的意义。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浙江国家环保产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环保企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环保产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产业新格局。江苏宜兴素有“环保设备之乡”的美称,目前全市共有环保工业企业1000余家,现已初步形成含环保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安装、售后服务等综合性系列化的环保工业体系。常州国家环保产业园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上海经济圈内,依托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具有一流的投资软、硬件环境。目前已有三立环保、维尔利环境工程、高化环保等20多家国内外企业入驻。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全方位、多功能、高起点的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由环保工业区、环保生态区、环保科研区、环保产业展销咨询服务中心等部分组成,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将资源和废物充分利用、打造一条资源再生循环产业链,营造一个生产、汇展、科研、信息化为一体的和谐融洽新经济发展模式,是环保产业集群的典范。
四、长江三角洲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环保产业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集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为集群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鼓励企业的创新,为集群的正确发展指明方向。二是加强集群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及公共产品的建设。环保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如在产业发展前期需要市场分析、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中期需要制定、测试的市场检验,后期需要推广销售、技术服务等。这也就要求政府促进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培养各类中介服务人才。公共产品也是不可或缺的,政府需要将电力、通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好,这样才便于利用各项资源。三是建立促进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区域文化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集群所在区域的区域文化,二是集群内的集群文化或是企业文化。区域文化是由这个地域长期的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历史因素等影响下形成的,一般不易更改。而集群文化则是在这个集群的形成初期就形成的,是由初始进入该集群的个别企业风格所决定的。因此,集群的最初形成过程非常重要,它几乎就决定了该集群以后的文化氛围。创新能力强、人才创新意识高并已形成良好文化的企业应优先考虑。四是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在环保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以人才战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另外在注重现有人才的开发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外部人才的引进。五是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合作和结网。促使广大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加强合作,在企业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机构间建立网络,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琼、王小明: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研究[J].湖南农机,2006(11).
[2] Antero Honkasalo:Environmental Cluster Research Programme[J].Workshop on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2000(6).
[3] 黄静晗:福建省环保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5(8).
[4] 王伟林:发展环保产业集群增强龙岩经济竞争力[J].开放潮,2005(1).
[5] 方蕴捷:浙江环保产业蛋糕诱人[N].浙江日报,2007-2-13.
[6] 江苏省环保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R].江苏省环保厅,2006.
污染治理市场分析范文4
坚持依法治企,推动绿色健康发展
助力国家富强、文明
法治促进公正平等,绿色推动文明和谐。助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企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是中国能建集团组建五年来的价值追求。
一是坚持战略引领发展,推进队伍融合,增进发展合力。中国能建集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转型升级、国际化、多元化、资源优化、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和调结构、促转型、强能力、提效益四大任务。确立“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工程公司”的大方向,发挥一体化产业链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内部融合,形成了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确立持续健康发展的总基调,突出经济效益,以做强为目的、做优为方向、做大为结果。这些战略性思路,明晰了发展方向,凝聚了发展力量。近几年,合同签约、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年均增长逾12%、14%、35%,2015年底资产总额达到2 670亿元,企业的富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二是坚持绿色健康发展,推进转型升级,强力提质增效。通过深化内部体制改革,成功整体上市,实现企业体制的重大调整,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募集资金净额123亿元港币,成为2015年央企融资规模最大的海外IPO,为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双轮驱动奠定了基础。秉持“以投资带动和融资驱动为先导,以规划设计为龙头,以项目管理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保障”的先进商业思想,运用BT+EPC、BOT+EPC、F+EPC、PPP+EPC等新兴商业模式,实现建筑业务的高端发展。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国际业务签约增长率逾16%。快速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签约增长率逾22%。大力开拓非电工程业务,签约增长率逾33%。加快投资新兴业务,一批优质新能源项目投产,节能环保、污染治理等新兴业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逾50%,发展质量不断优化。
三是坚持依法治企,合规经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公正、法治落实到企业,就是要依法依规,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参与市场竞争,做大做强企业。大力开展全方位的制度建设,制订、印发各类制度数百个,构成了企业运作的制度、规范和标准体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严控公务消费和业务支出,全集团业务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分别年均下降15.70%、9.34%、13.14%、3.88%,总部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车辆使用费分别年均下降46.59%、25.28%、14.88%、32.10%,不仅节约企业运营成本,而且改进了干部队伍作风,优化了企业风气。
坚持文化兴企,打造企业文化体系
提升员工队伍综合素养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用正确的价值观凝聚更多的正能量,才能打造出和谐企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干部员工,企业队伍的综合素养才能不断提升。尤其是一个重组企业,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植入,需要培育、提炼、打造员工共同的价值理念,才能增进员工之间的合力、企业内部的融合,催生企业整体活力。
一是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国能建集团一成立,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纲,提出了组织使命、战略愿景、远景目标,强化内部协同合作,积极营造“集而成团,一家人、一家亲”的氛围,加快员工、企业之间的认同和融合。征集、提炼、印发了《中国能建核心理念和行为准则》,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完美对接。加强品牌文化可视化建设,建设完成了总部综合展厅、企业文化展区、导视工程,制作形象画册、形象宣传片,修订完成《品牌视觉形象管理规范》,为“中国能建”品牌的统一规范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内外宣传。建成《中国能建周刊》、门户网站、微信和APP“四位一体”宣传平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积极推进网站群子站建设,累计建成69个企业子站;企业APP正式上线,“能建视界”官方微信总浏览量突破50万人次,粉丝量、转发量、关注度持续攀升。强化外媒新闻推送,开展主题新闻策划,多次在央视播出主要领导专访和相关新闻,国资委网站信息采用量居央企前列,多项作品获得国企好新闻一等奖和三等奖。通过中国水电论坛、世界水电大会、地下管廊、清洁能源、国际人才引进等各种途径,积极导入、推介中国能建品牌,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是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提升职工文明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瞄准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全方位扎实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活动,创新实施道德讲堂建设区域协作,取得良好效果。先后举办“一先两优”、劳动模范等各类先进评选,主题摄影、书法、文学、微视频等艺术大赛,档案、焊接、测量等技能大赛,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体育活动,增进了企业之间的交流,提升了员工队伍的文明素养。
打造责任央企,坚持共赢致和
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中国能建集团践行“精益创造价值,精品引领未来”的企业宗旨,高度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电力能源发展和经济外交,为全球奉献大量精品工程和精良装备。
一是发挥高端咨询能力,积极开展能源发展战略、政策、规划和市场分析预测研究。发挥电力规划领域国家队的行业智库作用,积极参与国家电力行业标准制定、国际能源合作专项规划研究和国际业务规则制定,并先后完成国家能源及电力“十三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输电通道研究论证”等多个解决雾霾问题的重大课题论证、政策研究及相关项目评审和咨询工作,为国家雾霾治理作出了贡献。
二是诚信履约、奉献丰碑工程。中国能建集团奉行“诚信为先,品质为本”的“两为”经营理念,在全球电力能源、水利、路桥、市政、港口、铁路和农业等多个领域承建的数千项工程均符合各国国家标准,不少工程被国际工程界树为样板、成为造福当地的绿色工程和民心工程,带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中国精神的传播、中国形象的塑造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完成节能环保投资超过15亿元,完成百余个累计合同额20亿元的环保项目,11家“国家‘十二五’万家节能企业”均完成当地政府下达的节能考核目标任务。